 
			 
				前言
 第1章数控车加工技术案例
 1.1压力机主轴的加工
 1.1.1零件分析
 1.1.2工艺分析
 1.1.3零件加工准备
 1.1.4编制加工程序
 1.1.5零件加工过程
 1.1.6检测零件
 1.1.7保证零件精度提高加工效率的措施
 1.2叶轮的加工
 1.2.1零件分析
 1.2.2关键加工部位分析
 1.2.3编制工艺方案
 1.2.4零件加工准备
 1.2.5编制加工程序
 1.2.6零件加工过程
 1.2.7检测零件
 1.3曲面罩的加工
 1.3.1零件分析
 1.3.2编制工艺方案
 1.3.3零件加工准备
 1.3.4编制加工程序
 1.3.5零件加工过程
 1.4卷筒的加工
 1.4.1设备选用
 1.4.2零件分析
 1.4.3确定加工过程
 1.4.4编程要点
 1.4.5零件加工过程
 1.4.6编制加工程序
 1.5上盖的加工
 1.5.1关键加工部位分析
 1.5.2编制工艺方案
 1.5.3零件加工准备
 1.5.4零件加工过程
 1.6半体零件的加工
 1.6.1零件分析
 1.6.2工艺分析
 1.6.3制作夹具
 1.6.4零件加工
 1.7钛板的加工
 1.7.1零件分析
 1.7.2关键加工部位分析
 1.7.3编制工艺方案
 1.7.4零件加工准备
 1.7.5零件加工过程
 1.7.6检测零件
 1.8铁路货车轴承密封环的加工
 1.8.1零件分析
 1.8.2工艺分析
 1.8.3零件加工过程
 1.8.4保证零件精度提高加工效率的措施
 第2章数控铣加工技术案例
 2.1换刀机械手的加工
 2.1.1零件分析
 2.1.2关键加工部位分析
 2.1.3编制工艺方案
 2.1.4零件加工准备
 2.1.5编制加工程序
 2.1.6零件加工过程
 2.1.7检测零件
 2.2床身五面体的加工
 2.2.1选择机床
 2.2.2零件加工过程
 2.2.3保证零件精度提高加工效率的措施
 2.3变速箱体的加工
 2.3.1零件分析
 2.3.2编制加工方案
 2.3.3零件加工准备
 2.3.4零件加工过程
 2.3.5检测零件
 2.4泵体的加工
 2.4.1零件分析
 2.4.2关键加工部位分析
 2.4.3编制工艺方案
 2.4.4零件加工
 2.4.5保证零件精度提高加工效率的措施
 2.5转盘的加工
 2.5.1零件分析
 2.5.2关键加工部位分析
 2.5.3零件加工准备
 2.5.4零件加工工艺流程
 2.5.5刀具轨迹设计
 2.5.6零件试加工
 2.5.7改进工艺流程提高加工效率的措施
 2.6磨床床头箱体的加工
 2.6.1零件分析
 2.6.2工艺分析
 2.6.3零件加工
 2.6.4编写加工程序
 2.7表业夹板类零件的加工
 2.7.1零件分析
 2.7.2关键加工部位分析
 2.7.3编制工艺方案
 2.7.4零件加工准备
 2.7.5编制加工程序
 2.7.6零件加工过程
 2.7.7检测零件
 2.7.8保证零件精度,提高加工效率的措施
 第3章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职组数控车比赛试题分析与点评
 (2008-2011年)
 3.12008年数控车试题分析与点评
 3.1.1工艺条件
 3.1.2图样、工艺与加工
 3.1.3试题点评
 3.22009年数控车试题分析与点评
 3.2.1工艺条件
 3.2.2图样、工艺与加工
 3.2.3试题点评
 3.32010年数控车试题分析与点评
 3.3.1工艺条件
 3.3.2图样、工艺与加工
 3.3.3试题点评
 3.42011年数控车试题分析与点评
 3.4.1工艺条件
 3.4.2图样、工艺与加工
 3.4.3试题点评
 第4章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职组数控铣比赛试题分析与点评
 (2008-2011年)
 4.12008年数控铣试题分析与点评
 4.1.1命题思路
 4.1.2图样分析
 4.1.3评分标准
 4.1.4加工技术条件
 4.1.5加工工艺分析
 4.1.6比赛中选手典型问题分析
 4.22009年数控铣试题分析与点评
 4.2.1命题思路
 4.2.2图样分析
 4.2.3评分标准
 4.2.4加工技术条件
 4.2.5加工工艺分析
 4.2.6比赛中选手典型问题分析
 4.32010年数控铣试题分析与点评
 4.3.1命题思路
 4.3.2图样分析
 4.3.3评分标准
 4.3.4加工技术条件
 4.3.5加工工艺分析
 4.3.6比赛中选手典型问题分析
 4.42011年数控铣试题分析与点评
 4.4.1命题思路
 4.4.2图样分析
 4.4.3评分标准
 4.4.4加工技术条件
 4.4.5加工工艺分析
 4.4.6比赛中选手典型问题分析
 第5章数控技能大赛辅助管理软件应用
 5.1系统应用部署
 5.1.1概述
 5.1.2考试系统应用部局
 5.1.3考试系统应用流程举例
 5.1.4系统配置
 5.2考生考试
 5.2.1考生考试功能概述
 5.2.2考试系统的应用
 5.2.3考试过程注意事项
 5.3考点管理
 5.4考生/裁判的机位抽签管理应用
 5.5考试中心管理
 5.5.1概述
 5.5.2题库维护
 5.5.3考试申请
 5.5.4考试管理
 5.5.5考生管理
 5.5.6考场管理
 5.6管理人员维护
 5.7成绩的统计分析
 5.8考场的监控及管理应用
 附录
 附录A2008年数控车第二套试题
 附录B2009年数控车第二套试题
 附录C2010年数控车第二套试题
 附录D2011年数控车第二套试题
 附录E2008年数控铣第二套试题
 附录F2009年数控铣第二套试题
 附录G2010年数控铣第二套试题
 附录H2011年数控铣第二套试题
 参考文献
《现代制造技术:数控车铣技术案例·分析·点评》这本书,光是书名就让我觉得非常有吸引力,因为它直接点明了本书的核心价值——实用性和深度。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产紧密结合的书籍,而这本书的“案例·分析·点评”结构正是我所期望的。我希望其中的“案例”部分,能够包含足够多、足够典型的数控车铣加工场景,从航空航天、汽车制造到模具加工、医疗器械等行业。我期待看到书中能够详细展示每一个案例的加工过程,包括工件的三维模型、数控程序的生成(手工编程或CAM软件)、刀具的选择与路径规划、切削参数的设定依据,以及在加工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技术难题和解决方案。例如,在加工高精度、复杂曲面的零件时,如何通过五轴联动加工来实现?在模具制造中,如何有效地控制加工精度和表面质量?而“分析”和“点评”部分,则是我认为这本书能够带来真正的价值所在。我希望它能深入剖析案例背后的技术逻辑,解释为什么会选择某种加工策略,为什么会设定某个参数值,以及这些选择对最终加工结果的影响。例如,在面对难加工材料时,如何从材料特性出发,优化刀具选择和切削参数?在“点评”部分,我更是期待能看到作者对行业内一些普遍存在的技术难题的独到见解,以及对未来数控技术发展方向的预判。例如,智能化刀具管理系统在实际应用中的挑战与机遇,以及数控加工与人工智能的融合前景等等。这本书如果能够提供这些深度和广度的内容,那它绝对是一本能够帮助读者在数控车铣技术领域不断进步的优秀读物。
评分《现代制造技术:数控车铣技术案例·分析·点评》这本书的书名就直接戳中了我的痛点,我一直在寻找一本既有理论深度,又能指导实践操作的数控技术书籍。尤其是“案例·分析·点评”这样的表述,让我觉得它不是一本照本宣科的教材,而是一本能够真正解决问题的“实战手册”。我非常看重其中的“案例”部分,希望它能够覆盖到我工作中可能遇到的各种场景。例如,对于一些精度要求极高的航空发动机零件,书中的案例是否会展示如何通过精密的数控车铣加工来达到微米级的精度?对于一些大型复杂模具的制造,它是否会深入讲解多轴联动加工在曲面精度控制和表面质量提升方面的应用?我还希望看到一些针对不同材料(如铝合金、不锈钢、钛合金、复合材料等)的加工案例,以及不同加工方式(如高效大切削、高精度精加工)的对比分析。更重要的是,我希望这些案例能详细到工艺参数的设置,例如切削速度、进给量、切削深度、刀具补偿等,以及这些参数是如何确定的。只有了解了具体的参数设置,我才能在实际操作中触类旁通。而“分析”和“点评”部分,则是这本书价值的升华。我希望它能不仅仅是描述“做了什么”,而是深入地“为什么这么做”。例如,在案例中出现的加工变形问题,作者是如何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如热应力、机械应力),并提出解决方案的?在进行曲面加工时,刀具路径的规划对表面粗糙度和加工效率有何影响?“点评”部分,我更是期待能看到作者对行业内一些普遍的技术难题的独到见解,以及对未来数控技术发展方向的预判。一本好的技术书,应该能够引发读者的思考,开拓读者的视野,我相信这本书有潜力做到这一点。
评分当我看到《现代制造技术:数控车铣技术案例·分析·点评》这本书名的时候,我就知道这绝对是一本能把我从“纸上谈兵”拉回到“实战沙场”的书。我一直觉得,机械制造领域,尤其是数控技术,光看书上的公式和原理是不够的,最直接有效的学习方式就是看别人是怎么做的,然后自己去实践。所以,这本书的“案例”部分对我来说是重中之重。我希望它能提供非常详细的案例,比如,针对汽车发动机关键零件(如曲轴、缸盖)的加工,它是否会展示如何用数控车铣复合加工来提高效率和精度?针对精密模具(如注塑模、压铸模)的加工,它是否会深入剖析如何处理复杂的曲面,如何保证模具的表面质量和使用寿命?我还希望看到一些具有挑战性的案例,例如加工高强度合金、钛合金等难加工材料,或者加工超长、超薄、超大等特殊形状的工件。在这些案例中,我期待能看到具体的刀具路径生成过程,例如螺旋加工、倣形加工、等距加工等,以及针对不同加工阶段(粗加工、半精加工、精加工)的刀具选择和切削参数优化。光有案例还不够,这本书的“分析”和“点评”更是让它脱颖而出的地方。我希望它能够对每个案例背后的技术逻辑进行深入的剖析,解释为什么会选择某种加工策略,为什么会设定某个参数值,以及这些选择对最终加工结果有何影响。例如,在处理加工振动问题时,它是否会从刀具、工件、机床刚性等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并给出具体的解决方案?在“点评”部分,我期待看到作者能够分享一些“经验之谈”,比如在实际生产中,有哪些常见的错误需要避免,有哪些“潜规则”需要掌握。同时,我也希望它能对数控加工行业的一些前沿技术进行评论,例如增材制造与减材制造的结合,智能化刀具管理系统,以及虚拟仿真技术在数控加工中的应用前景等等。这本书如果能做到这些,那它绝对是一本能够帮助我们解决实际问题、提升技术水平的宝典。
评分拿到《现代制造技术:数控车铣技术案例·分析·点评》这本书,我最先被吸引的是它“案例·分析·点评”的结构。这三个词看似简单,但组合在一起,就勾勒出了一本以实践为导向、以深度洞察为核心的专业读物。我个人在数控加工领域已经摸爬滚打了几年,深知理论知识往往需要与实际生产经验相结合,才能转化为真正的生产力。这本书正好抓住了这一点,它不只是枯燥的技术讲解,而是通过鲜活的“案例”呈现,让我们看到数控车铣技术在不同场景下的应用。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有足够多、足够典型的案例,涵盖从航空航天、汽车制造到模具加工、医疗器械等多个行业。每一个案例,我都希望能够详细了解其加工对象(零件图、三维模型)、具体的数控编程思路、所使用的机床型号和参数、刀具的选型和装夹方式、切削参数的设定依据(进给、转速、切深等),以及在加工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挑战,例如材料特性导致的加工困难、复杂几何形状带来的刀具路径规划难题、高精度要求下的工艺控制等等。而“分析”和“点评”的部分,更是这本书的灵魂所在。我希望它能在我消化了案例内容之后,提供更深层次的解读。比如,为什么在这个案例中会选择这种刀具而不是另一种?这种切削策略的优势在哪里?是否存在其他更优的加工方案?针对案例中出现的工艺难点,作者是如何进行技术攻关的?这些分析能够帮助我理解其背后的逻辑和原理,从而举一反三,应用于我自己的工作中。最后,“点评”部分,我期待能看到作者对当前数控车铣技术发展趋势的洞察,对一些新兴技术(如高精度加工、超精密加工、五轴联动加工、智能制造集成等)的评价,以及对未来发展方向的展望。这样的点评,能帮助我们这些一线技术人员把握行业脉搏,不断提升自身技能和视野,不至于在快速发展的技术浪潮中掉队。
评分《现代制造技术:数控车铣技术案例·分析·点评》这本书的标题,直接点明了它是一本以实践应用为核心的书籍。我一直认为,对于数控技术这类高度依赖经验和技能的领域,理论知识的学习必须与实际案例紧密结合。因此,我对书中“案例·分析·点评”的结构寄予厚望。我希望这里的“案例”能够涵盖多种多样的加工场景,从简单的零件到复杂的曲面,从普通的材料到特种合金。我期待看到书中能够详尽地展示每一个案例的加工全过程,包括工件的三维模型、数控程序的生成过程(无论是手编还是CAM软件生成)、刀具的选择与路径规划、切削参数的设定依据,以及在加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及其解决方案。例如,在加工航空发动机叶片这类复杂曲面时,如何通过五轴联动加工来实现高精度和高表面质量?在模具制造中,如何有效地进行深腔加工和复杂曲面的倣形?而“分析”和“点评”部分,则是我认为这本书能够提供超越一般技术手册的价值所在。我希望它能够对案例中的技术要点进行深入的剖析,解释各种加工策略的原理和优劣,以及参数设定的逻辑。例如,为什么在加工某个特定材料时,需要选择特定的刀具材料和几何形状?在进行粗加工时,如何平衡切削效率和刀具寿命?在“点评”部分,我更是期待能看到作者分享一些行业内的前沿技术发展趋势,以及对现有技术的批判性思考。例如,智能化刀具寿命预测和管理,自适应切削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挑战与机遇,以及未来数控加工与人工智能的融合前景等等。这本书如果能够提供这些深度和广度的内容,那它绝对是一本能够帮助读者在数控车铣技术领域不断进步的优秀读物。
评分《现代制造技术:数控车铣技术案例·分析·点评》这本书,我个人非常看重它在“案例”中所能提供的细节程度和“分析”部分的深度。我一直觉得,数控车铣技术是一个非常注重细节的领域,一个小小的参数调整,或者一个微小的刀具路径变化,都可能对最终的加工结果产生巨大的影响。因此,我希望书中的案例能够非常具体,比如,对于一个典型的航空发动机零件,它是否会详细展示如何进行工件的分层加工,如何进行粗加工、半精加工、精加工的刀具路径规划,以及每个阶段切削参数的选取依据?对于模具的制造,它是否会深入讲解如何处理复杂的曲面,如何保证模具的表面光洁度和尺寸精度?我尤其希望看到一些关于数控车铣复合加工的案例,了解如何通过一次装夹完成多道工序,从而提高生产效率和加工精度。而“分析”和“点评”部分,则是我认为这本书能够带来真正价值的地方。我希望它能够不仅仅是解释“做了什么”,更能深入到“为什么这么做”。例如,当遇到加工过程中产生的振动问题时,作者是如何分析其原因,并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方案的?在进行曲面加工时,刀具路径的规划对表面粗糙度和加工效率有何影响?“点评”部分,我更是期待能看到作者对行业内一些普遍存在的技术难题的独到见解,以及对未来数控技术发展方向的预判。例如,智能化刀具管理系统在实际应用中的挑战与机遇,以及数控加工与虚拟仿真技术的融合前景等等。这本书如果能做到这些,那它绝对是一本能够帮助读者在数控车铣技术领域不断进步的优秀读物。
评分拿到《现代制造技术:数控车铣技术案例·分析·点评》这本书,我第一时间联想到的是它能为我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难题提供思路。我是一名数控车铣操作工,平时工作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加工精度不稳定、表面质量不佳、刀具寿命短、加工效率低等等。我希望这本书的“案例”部分,能够提供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能让我产生共鸣的实际生产场景。比如,加工一个大型、形状复杂的曲面零件时,如何优化刀具路径以获得最佳的表面质量?在加工高硬度材料时,如何选择合适的刀具和切削参数来降低刀具损耗并保证加工效率?我尤其希望看到书中能够详细描述加工过程中的每一个关键步骤,包括工件的装夹、刀具的测量、进给率和转速的设定、切削液的使用等,并解释为什么这样做。而“分析”和“点评”部分,则是我希望能够从操作层面提升到技术层面。我希望它能对案例中的加工难点进行深入分析,例如,为什么会产生振动?为什么会出现刀痕?为什么精度会超差?并提供具体的诊断方法和纠正措施。同时,我期待作者能够分享一些“秘籍”或者“经验之谈”,例如,如何通过调整刀具补偿来优化尺寸精度?如何通过改变切削参数来改善表面粗糙度?在“点评”部分,我希望它能对数控技术的发展趋势进行一些“大白话”式的解读,例如,智能化加工、无人化车间这些概念,在实际生产中意味着什么,我们普通的操作工需要具备哪些新的技能。总而言之,我希望这本书能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师傅,用生动有趣的案例,深入浅出的分析,再加上独到的点评,来帮助我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并提升我对数控车铣技术的理解深度。
评分《现代制造技术:数控车铣技术案例·分析·点评》这本书,我把它看作是一本“解剖”数控车铣技术的工具书。我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我非常看重它在“案例”部分所能提供的细节程度。我希望书中展示的案例,不只是简单地放出几个零件图和加工视频,而是能够细致入微地展示整个加工流程。比如,对于一个复杂的零件,它的三维模型是如何导入CAM软件进行加工路径规划的?在CAM软件中,又是如何进行分层加工、粗加工、半精加工、精加工的?每一个加工策略是如何设定的?刀具补偿的设置逻辑是什么?刀具的磨损补偿和刃磨周期又是如何管理的?对于数控车铣一体化的机床,我更希望看到其在工序集成、换刀策略、多轴联动加工等方面的具体应用。仅仅看加工出来的成品是远远不够的,关键在于了解“如何一步步做到”以及“为什么这样做”。而“分析”部分,则是我希望它能够成为我的“技术顾问”。它不只是告诉我“怎么做”,更要告诉我“为什么这么做”。例如,当遇到材料硬度高、切削力大、易产生积屑瘤等问题时,书中是如何分析这些问题的根源,并提供相应的解决方案的?刀具材料、涂层、几何角度的选择,与加工材料、切削速度、切削深度之间存在怎样的联系?热处理后的工件加工,其变形控制又是如何实现的?这些深入的分析,能够帮助我建立起完整的技术知识体系,而不只是停留在“知其然”的层面。至于“点评”部分,我期望它能提供一些超越案例本身的价值。比如,对于一些行业内普遍存在的加工难题,作者能否给出一些前瞻性的、具有创新性的解决方案?对于数控编程的未来发展,比如智能化编程、自适应编程等,有哪些值得关注的方向?对于机床的维护和保养,以及故障诊断,书中能否提供一些实用的经验和技巧?一本好的技术书籍,应该能够点亮读者的思路,启发新的想法,这本书的标题正好预示了它有可能做到这一点。
评分这本书的标题《现代制造技术:数控车铣技术案例·分析·点评》本身就充满了技术的前沿感和实操性,让我一拿到手里就充满了期待。我一直以来对制造业的发展都非常关注,特别是数控技术在现代生产中的核心地位,所以这本书的内容可以说正是我所需要的。我尤其关注那些具体的案例分析,因为理论知识固然重要,但只有通过实际案例的剖析,才能真正理解技术是如何落地、如何解决实际生产问题的。我希望书中能够涵盖不同类型的数控车铣加工场景,比如精密零件的加工、复杂曲面的成形、模具的制造等等,并且能够深入到每一个案例的加工流程、刀具选择、工艺参数设置、以及可能遇到的难点和解决方法。一个好的案例分析,不应该仅仅停留在“做了什么”,更应该深入到“为什么这么做”以及“这样做的优劣势”。同时,书中对技术进行“分析”和“点评”的部分,更是我非常看重的。这意味着它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案例,而是能够提炼出共性的技术要点,指出行业内的发展趋势,甚至是对现有技术进行一些批判性的思考,提出改进的方向。例如,在数控车铣技术的应用中,加工效率、表面粗糙度、尺寸精度、刀具寿命等等,都是永恒的追求。书中如果能对这些关键指标在不同案例中的表现进行深入分析,并给出专家级的点评,那将是非常有价值的。此外,对于数控编程、CAM软件的应用、以及一些新兴的加工辅助技术,比如在线监测、自适应控制等等,我也希望书中能够有所涉及,并且能通过案例的方式来展现这些技术如何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保证产品质量。我坚信,一本优秀的专业技术书籍,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激发读者的思考,帮助他们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本书的标题就传递出了这样的信息,让我对它寄予厚望,相信它能成为我学习数控车铣技术的宝贵资源。
评分《现代制造技术:数控车铣技术案例·分析·点评》这本书,我把它定位为一本能够帮助我“悟道”的技术书籍。我从事数控加工行业多年,接触过不少理论书籍和技术手册,但总感觉离“精通”还有一段距离。我希望这本书的“案例”部分,能够像一个一个的“侦探故事”,把复杂的数控加工过程拆解开来,让我能跟着线索一步步地去理解“为什么”。我期待看到一些非常有挑战性的案例,比如加工具有复杂内腔的零件,或者加工一些对表面形貌和尺寸精度要求极其苛刻的微小零件。在这些案例中,我希望能够看到具体的加工策略,例如如何进行刀具路径的优化以避免碰撞,如何进行多重补偿以提高精度,以及如何通过精加工策略来达到镜面效果。更重要的是,我希望这些案例的“分析”部分,能够深入到“道”的层面。它不仅仅是告诉你“怎么做”,更要解释“为什么这样做”背后的技术原理和工程逻辑。比如,当出现加工振动时,作者是如何从机床刚性、刀具稳定性、切削参数等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并找到根本原因的?当零件出现热变形时,是如何通过调整加工顺序和冷却方式来控制的?而“点评”部分,我更是期待它能为我打开新的视野。例如,作者是否会对某些传统加工方法的局限性进行点评,并提出更先进的替代方案?是否会分析当前数控技术发展中的一些热门话题,比如绿色制造、节能减排在数控加工中的具体体现?我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不仅仅是学会“招式”,更能领悟到“内功”的修炼方法,从而在今后的工作中更加游刃有余,甚至能为技术创新贡献自己的力量。
评分送货速度很快,服务态度好,还是用京东舒服。
评分书很好 送货速度很快
评分内容很一般!没有什么东西!
评分书很好 送货速度很快
评分送货速度很快,服务态度好,还是用京东舒服。
评分书很好 送货速度很快
评分内容很一般!没有什么东西!
评分送货速度很快,服务态度好,还是用京东舒服。
评分送货速度很快,服务态度好,还是用京东舒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