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秦兴汉和应对佛教的儒家哲学:从董仲舒到陆象山

拒秦兴汉和应对佛教的儒家哲学:从董仲舒到陆象山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张祥龙 著
图书标签:
  • 儒家哲学
  • 董仲舒
  • 陆象山
  • 汉朝
  • 秦朝
  • 佛教
  • 中国哲学史
  • 思想史
  • 经学
  • 理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49518418
版次:1
商品编码:11036323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2-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49
字数:347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秦不仅是一朝之名,而是代表了一种生存文化和哲理形态。秦的特点已经由韩非、李斯、始皇、二世、赵高充分显示了,就是刻削寡情、暗算一时、急法尚同、出生入死。秦韩做绝,所以刘汉通吃。汉有四百年的江山,有深远的文化历史影响,没有其他原因,就是反秦兴汉。董伸舒使儒家在汉代发皇盛大,成为求王者之师。
大约在两汉之际,佛教已经传人中国。佛家主宰中华哲学思想的论坛数百年,无以匹敌,领时代之风骚。它不但成为当时世界范围内佛教的创新前沿,同时深化和丰富了华夏的哲理,激发出宋明儒学,造成长久的和多方位的文化影响。佛教入华不只是一个历史事件,一次偶然邂逅的思想遭遇,而是这样一种哲理间的爱情事件,纵使让双方再寻找挑选一百次、上千次,还是会属意于对方。往前生、后世延续多少代,此情不渝、此爱不悔,这种结合都会像神话般优美。

内容简介

《拒秦兴汉和应对佛教的儒家哲学:从董仲舒到陆象山》讲述从秦汉起头的儒家哲理在重大历史阶段中遇到的重大问题和儒家的哲理应对:其一,拒秦兴汉,讲解秦汉之际儒家与法家的哲理交锋,以董仲舒为代表,开显出汉儒“王官学”的盛大气象;其二,应对佛教,讲解两汉之际佛教人华对儒家正统形成的挑战,中华佛学的思想之花与儒学相激荡,最终结出宋明儒学的果实。冀望未来儒学的进路成为两者的内在结合,以精深的、真正太极化了的道理,来开显活的时间意识体验、艺术体验、生存体验和历史文化体验(其中必含中华与西方的历史文化交往体验),开启出一种有灵性的、时机化的、不离人的实际生活的哲理。

内页插图

目录

开讲辞
第一讲 秦朝与法家的盛灭——华夏文化与哲理的历史拐点
第一节 秦政的人事来源
第二节 秦政的思想来源——《韩非子》(上)——奸蔽无处不在
第三节 秦政的思想来源——《韩非子》(下)——如何烛奸去蔽
第四节 秦朝覆灭的关键人物——赵高和李斯

第二讲 秦灭汉兴的哲理效应
第一节 秦之兴旺与士人之绝望
第二节 “秦灭”造就的千古良机——反秦乃汉文化与哲理之源
第三节 秦的灭亡带走了哪些哲理的成功机会?
第四节 反秦兴汉成就了什么哲理与政治?

第三讲 董仲舒的哲理与儒家历史主导的形成(一)——过秦、天人相与、元时、改制
第一节 “过秦”的含义何在?
第二节 董仲舒的举贤良对策(一)——天人相与之际
第三节 董仲舒的举贤良对策(二)——元深天端之时义
第四节 受命改制——如何理解“应天化”中的“不变”?
第五节 改制中的元更化——如何“犯上”而又“不作乱”?

第四讲 董仲舒的哲理与儒家历史主导的形成(二)——三统与一统、天人感应
第一节 通三统和独尊儒术
第二节 简单评议徐复观先生的《两汉思想史》
第三节 天人感应

第五讲 董仲舒的哲理与儒家历史主导的形成(三)——阴阳五行、类比感应法、深察名号
第一节 董仲舒的阴阳五行说
第二节 董仲舒的五行说
第三节 天人感应的具体途径
第四节 类比法
第五节 深察名号的哲理

第六讲 佛教人华的哲理途径
第一节 佛教与中华古文化的奇妙因缘
第二节 印度佛教的基本哲理
第三节 般若中观与中华古哲理(老庄、玄学)的关系
第四节 《肇论》开出的中华哲理新境界(一)
第五节 《肇论》开出的中华哲理新境界(二)——《不真空论》与《般若无知论》

第七讲 中国佛教的特征——《起信论》、天台宗和华严宗
第八讲 宋明儒学的哲理回应(一)——周敦颐如何开创了宋明道学
第九讲 宋明儒学的哲理回应(二)——二程
第十讲 宋明儒学的哲理回应(三)——朱陆异同
本书引用的主要文献
后记

精彩书摘

第一节 秦政的人事来源
“秦政”有两个含义,一是指秦朝的政治和政权,二是秦始皇的名就是“政”。秦族的先人也是黄帝、颛顼的后人,根据《史记·秦本纪》,颛顼孙女女惰织布时,玄鸟陨卵(很像殷族的先人契诞生的情形),女惰吞之怀孕而生大业。大业的儿子叫大费,他“佐舜调驯鸟兽,鸟兽多驯服,……舜赐姓赢氏”(《史记》,173页)①。以后驯鸟兽、养马、驾车成为该族特色,与周族不同。周族继承后稷以农立国的传统,务农事天,重视祭祀。
周孝王时,秦族得到封地秦邑,即天水陇西县秦亭,在今甘肃张家川回族自治县东(《中国历史大辞典-历史地理》,720页)②,故以秦赢或赢秦为国号。西周灭亡后,秦族救驾有功,周平王封秦襄公岐山以西的地方,于是得到爵位立国。秦孝公(西元前361-前337年在位)时通过商鞅变法使秦国强大,到秦始皇的曾祖父昭王(前306-前250年在位)时,秦国已非常强盛,势逼诸侯。
秦始皇(前246-前210年在位)名政,名义上是秦庄襄王(前249-前246年在位)的儿子,实际上却是吕不韦的后裔,所以有的史书上称他为“吕政”,这是秦赢族的内祸之端。
秦昭王在位56年,原来立的太子死了,立次子安国君为太子,安国君(后为秦孝文王,在位仅一年)的正夫人华阳夫人无子,他有20多个儿子都是庶出,其中有一个叫子楚,原名异人。战国时有一个常见的政治现象,两国签条约的时候,为了相互取信,双方都把自己的太子放到对方国家做人质。异人当时就到赵国做人质。由于秦常欺压赵国,而且异人将来成为秦王的可能性很小,所以赵国对他不好,异人在邯郸生活颇为寒酸。当时吕不韦在邯郸经商,是赵国巨富,看到异人这位落魄的秦公子,了解到他的情况,认为“此奇货可居”(《史记》,2506页)。
……

前言/序言


《拒秦兴汉》:一场波澜壮阔的王朝更迭史诗,揭示汉朝崛起的深层动因 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秦朝的短暂与汉朝的绵长,构成了中国古代史上一道鲜明的分水岭。《拒秦兴汉》并非一部简单的编年体史书,而是一部深度剖析从战国晚期到西汉初年这段关键历史时期的宏大叙事。它聚焦于那个风云际会的时代,审视秦朝如何以雷霆万钧之势统一六国,又为何迅速走向灭亡;更重要的是,它将目光投向了汉朝的崛起,探究其在混乱中如何凝聚力量,最终建立起一个绵延四百余年的强大王朝。本书旨在还原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图景,揭示导致王朝兴衰更迭的根本性因素,并深入挖掘汉朝得以“兴”的关键所在。 第一部分:秦之覆亡——帝国的黄昏与遗毒 本书的第一部分,将带领读者回到秦朝覆灭的阴影之下。我们将详细审视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所推行的各项政策,不仅仅是那些被后世广为诟病的严刑峻法、焚书坑儒,更要深入探讨其制度建设的内在逻辑与潜在危机。从中央集权的加强,到郡县制的推行,再到统一文字、度量衡,这些举措在客观上奠定了中国大一统的基石,但其推行过程中的强制性、急剧性以及对传统社会结构的破坏,也埋下了深刻的隐患。 我们将重点分析秦朝的经济政策。土地制度的变革、沉重的赋税徭役,以及大规模的工程建设,如万里长城、阿房宫、骊山陵,这些都给普通民众带来了难以承受的负担。在“耕战”思想的驱动下,国家机器的运转效率被推向极致,但这种高度集权的模式,一旦遇到外部压力或内部动荡,就如同绷紧的弓弦,极易断裂。 军事上,秦军的强大毋庸置疑,但长期的对外征伐,尤其是对匈奴和百越的用兵,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而其严苛的军法,虽然保证了军队的纪律性,却也使得士兵的生存状态堪忧,一旦失去严密控制,极易发生兵变。 在思想文化层面,秦朝的“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压制诸子百家,尤其对儒家思想的禁锢,虽然短期内维持了思想的一致性,但却扼杀了社会的创造力和多元性,使得秦朝在面对危机时,缺乏思想上的缓冲和精神上的支撑。书中将通过对秦朝末年农民起义的详细梳理,如陈胜、吴广起义,以及各地豪强地主的反抗,来展现秦朝统治的千疮百孔,以及其覆灭的必然性。我们将分析这些起义的社会根源,领导者的策略,以及秦朝统治者应对失策之处,力图勾勒出一幅帝国黄昏时分的真实图景。 第二部分:汉之崛起——在废墟中孕育新生 秦朝覆灭后,中国并未立即进入稳定繁荣的时期,而是经历了楚汉争霸的激烈较量。本书的第二部分,将重点描绘这一过程,并深入探讨汉朝得以“兴”的深层原因。 一、 汲取秦亡教训,政治上的革新与调整 汉朝的建立者,尤其是汉高祖刘邦,并非天生的政治家,但他们却展现出了非凡的政治智慧,最重要的就是对秦亡教训的深刻反思。本书将着重分析汉初统治者在政治制度上的调整。 休养生息的国策: 相较于秦朝的严酷统治,汉初奉行“休养生息”的国策。我们将考察其在经济、农业、赋税等方面的具体措施,例如,“约法三章”,减轻赋税徭役,鼓励农桑,允许地主土地兼并等,这些措施在短期内极大地缓解了社会矛盾,为生产力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条件。 郡国并行制的实行: 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地方诸侯王的势力。本书将分析这一制度的初衷、运作方式,以及它在平衡中央与地方关系、巩固政权稳定方面所起的作用,同时也分析其后期的隐患,如“七国之乱”。 对功臣的安抚与制约: 刘邦出身草莽,深知功臣的重要性,也懂得如何驾驭他们。我们将分析他对萧何、张良、韩信等功臣的态度,如何奖赏他们,又如何警惕和压制那些可能威胁皇权的势力。 文景之治的铺垫: 本部分也将触及汉初三位皇帝(文帝、景帝)在位期间的政治遗产,即“文景之治”的萌芽。虽然“文景之治”的辉煌主要体现在汉武帝时期之前,但其基础恰恰是在汉初奠定的。我们将探讨文帝、景帝在政治上如何进一步延续休养生息的政策,如何加强中央集权,以及为汉朝后来的繁荣打下的坚实基础。 二、 经济的复苏与发展:从废墟到生机 秦朝的严酷统治和战乱,使得社会经济遭受重创。汉朝的兴起,离不开经济的逐步复苏和发展。 农业的恢复与进步: 本书将详细考察汉初在恢复和发展农业方面的努力。兴修水利,鼓励垦荒,推广先进的农耕技术(如牛耕的普及),以及土地私有制的确认(虽然存在争议),这些都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力。我们将通过史料分析,展现汉朝农村从战乱的萧条景象逐步走向生机的过程。 手工业与商业的缓慢回升: 尽管汉初的商业发展相对缓慢,但随着社会秩序的稳定,手工业和商业也开始有了缓慢的恢复。我们将考察当时的生产规模、主要手工业品类,以及商业贸易的基本状况。 国家财政的重建: 汉初统治者如何重建国家财政,从秦朝留下的几乎为空的国库中走出,也将是本书探讨的重点。轻徭薄赋,鼓励生产,以及逐步建立起更加合理的税收制度,都是国家财政得以重建的重要因素。 三、 思想文化的流变与重塑 秦朝的“焚书坑儒”,使得中国思想文化一度陷入低谷。汉朝的崛起,也伴随着思想文化的重塑与发展。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前奏: 本书将深入分析汉朝统治者在思想文化领域采取的策略。虽然“独尊儒术”是汉武帝时期的标志性事件,但其思想根源和酝酿过程却可以追溯到汉初。我们将考察汉初统治者如何对待诸子百家,如何开始重视儒家思想,以及儒家思想是如何在汉朝的政治、社会生活中逐渐占据主导地位的。 对秦朝思想禁锢的反思: 汉朝的建立者,尤其是刘邦,对秦朝的思想禁锢有着切身的体会。我们将分析他们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开放态度,如何允许一些非儒家思想的存在,为后来的思想繁荣奠定了基础。 历史学的兴起: 汉朝是中国历史学的重要发端时期。《史记》的诞生,正是汉代思想文化繁荣的标志之一。本书将简要提及这一领域的进步,以及它如何记录和传承历史,为后世提供宝贵的借鉴。 结论:历史的必然与偶然 《拒秦兴汉》最终将回归对历史规律的探讨。本书并非简单地歌颂汉朝的伟大,而是通过对秦朝覆灭和汉朝兴起的双重审视,揭示王朝更迭背后深刻的社会、经济、政治和思想动因。它强调了历史的必然性,即当一种统治模式无法适应社会发展需求时,其灭亡是注定的;同时也揭示了历史的偶然性,即在关键时刻,个别人物的决策、偶然的事件,都可能对历史走向产生深远影响。 本书将以严谨的史料考证为基础,以生动的叙事手法,带领读者穿越时空,亲身感受那个时代的激荡风云。它旨在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来理解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长期稳定繁荣的大一统王朝——汉朝,为何能在秦朝短暂而暴虐的统治之后,迅速崛起,成为中华文明的重要奠基者。通过对“拒秦”与“兴汉”过程的深入剖析,读者将能更深刻地理解历史的复杂性,以及塑造中华民族精神特质的关键时期。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那种沉稳中带着典雅的气质,很符合它探讨的主题。拿到手里,首先感受到的是纸张的质感,厚实而又不失细腻,让人忍不住想立刻翻阅。书脊上的烫金字体在光线下闪烁着低调的光芒,与书名本身的厚重感形成了完美的平衡。特别是封面设计,如果能有一些与汉代或宋代哲学相关的意象元素融合进去,哪怕只是抽象的线条和色彩组合,都会大大提升阅读前的期待值。内页的排版也十分考究,字号大小适中,行距舒适,长时间阅读下来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这绝对是一本不仅能滋养思想,也能愉悦视觉的佳作。我特别欣赏作者在选择用材上的用心,这体现了对阅读体验的尊重,也暗示了内容本身的深度和价值。总而言之,从实体书的角度来看,它已经成功地在第一时间抓住了读者的心。

评分

读完这本书的引言部分,我立刻被那种宏大而又细致的历史视野所吸引住了。作者似乎拥有一种罕见的穿透力,能够将几千年中国思想史上的关键转折点——儒家如何应对外来文化冲击和内部理论危机的过程——描绘得如同昨日重现。叙事的节奏把握得非常精准,既有对宏观历史脉络的梳理,又不乏对关键人物思想精微之处的剖析。特别是对于不同时代背景下,思想家们所面临的现实困境和理论构建的逻辑起点,作者的阐释非常到位,让人在理解历史深度的同时,也对哲学思辨的艰巨性有了更切身的体会。这种行文风格,既有学术的严谨性,又充满了讲故事的生动感,读起来酣畅淋漓,完全没有一般学术著作那种晦涩难懂的通病。

评分

这本书对思想史的梳理简直是一次思想的“考古发掘”。我最欣赏的是它对儒家内部不同流派之间微妙张力的捕捉,尤其是那种在维护核心价值与吸收外来营养之间的艰难权衡。作者没有采取简单的褒贬态度,而是深入探究了不同哲学家(比如那位汉代的大家和后来的理学大师)在构建其体系时所做的取舍,以及这些取舍如何影响了后续两千年的文化走向。这种多角度、立体化的分析,使得原本看似平淡的历史演变过程,充满了戏剧性的张力和内在的逻辑冲突。每当读到一个关键的理论交锋点,我都会停下来反复揣摩,仿佛能听到当年思想家们唇枪舌战的余音。这种深度介入历史对话的能力,是此书最宝贵的价值所在。

评分

阅读体验中,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是作者对“时代精神”的刻画。这本书不仅仅是在讨论哲学家的生平或著作,更是在展现特定历史时期,整个知识分子阶层所承受的巨大历史责任感。无论是面对外族文化的强力输入,还是在王朝更迭的动荡中寻求思想的稳定锚点,这些儒者们所展现出的那种“为天地立心”的担当,被描绘得淋漓尽致。它让我反思,在信息爆炸的今天,我们是否也正在经历着某种意义上的“文化冲击”,而我们是否有勇气和智慧去进行同样深刻的哲学回应?这本书提供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种面对时代课题时应有的思想姿态和历史责任感,读完后,内心深处会有一种被唤醒的激动。

评分

坦白说,我对哲学史的涉猎一直比较浅尝辄止,很多时候感觉自己像个门外汉,很难抓住核心要害。然而,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却有一种独特的魔力,它似乎能将最复杂的概念用最直观、最贴近人情世故的方式表达出来。举例来说,对于那些关于“天人感应”或是“心性论”的阐述,作者总能找到一个现代人容易理解的切入点,先搭建起一座坚实的桥梁,再引导读者深入到理论的殿堂。这种“化繁为简而不失真”的功力,体现了作者极高的学术素养和教学天赋。它让我感觉到,即便是最深奥的古代智慧,也并非高不可攀,而是与我们当下的困惑息息相关,这种亲近感是极其难得的。

评分

也不整理一下再出版。

评分

儒家的哲学书,多看看

评分

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

评分

评分

张翔龙教授的书,值得阅读。京东送货快下单方便。

评分

书很好 就是价格贵了

评分

新儒家别的不学好净扯政治了,拒秦兴汉那部分太主观臆断了

评分

非常满意,五星

评分

拒秦兴汉和应对佛教的儒家哲学:从董仲舒到陆象山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