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还原(套装上下册) [Genesis of Confucius's Analects]

论语还原(套装上下册) [Genesis of Confucius's Analects]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杨义 著
图书标签:
  • 儒家经典
  • 论语
  • 孔子
  • 思想
  • 文化
  • 历史
  • 哲学
  • 国学
  • 传统文化
  • 注释本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9787101106800
版次:1
商品编码:11676296
品牌:中华书局
包装:平装
外文名称:Genesis of Confucius's Analects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628
套装数量:2
字数:105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论语还原(套装上下册)》一百万言,对《论语》的发生过程,进行实证的古典学的研究。全书分为三部分:“内编”,采用以史解经、以礼解经、以生命解经的方法,论证了《论语》在公元前5世纪中期前后的50年间的三次编纂,以及每次编纂在文本上留下的生命痕迹;“外编”贯通《论语》和儒家“五经”以及传世文献、出土简帛材料,对孔子和门徒传经的特点和脉络,进行知识考古,考察典籍材料上的“历史文化地层叠压”的形态;“年谱编”则缀合大量散落的材料碎片,以历史编年学的方法,并且采用古代天文历法的知识,对公元前552年至公元190年孔子的生平,及《论语》的编纂、传播、形成定本的历史脉络和历史事件现场,进行逐年和逐时段的排比和考证,形成一幅包罗万象的孔子和《论语》的文化地图。

作者简介

  杨义,1946年生,广东省电白县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文学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澳门大学人文学院讲座教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中国鲁迅研究会会长。曾任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所长、民族文学研究所所长、《文学评论》主编。曾讲学于英国牛津、剑桥,美国哈佛、耶鲁等名校,或任客座研究员、客座教授。著作50余种,论文500余篇,主编书籍20种70余册。主要著作有《中国现代小说史》、《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图志》、《中国古典小说史论》、《中国叙事学》、《中国古典文学图志》、《老子还原》、《庄子还原》、《墨子还原》、《韩非子还原》、《文学地理学会通》、《国学会心录》。荣获国家图书奖、中国图书奖、中国社科院优秀成果奖、全国优秀博士论文导师奖。

目录

导 言
一 发现“活的《论语》”
二 发凡起例之三板块
三 激活文本生命之五十二个命题
内 编

一章 《论语》成书及得名
二章 “内证高于外证”的原则
三章 以礼解经及《论语》编纂的最初启动
四章 篇章 政治学及有若时期的编纂
五章 曾子门人编纂的篇章 学依据
六章 统计学视野中的材料取舍
七章 “十哲无曾”的千古公案
八章 仲弓编纂与通向汉儒宋儒的文化基因
九章 篇章 学的“意义逻辑
十章 价值取舍与篇题排列
十一章 孔子修经方式与晚年学《易》
十二章 从孔学渊源到日常礼仪
十三章 弟子论与“上论”、“下论”
十四章 女子小人与君子之道
十五章 政治学与思想数字模式
十六章 原乡情结、祖源基因及旷野逸音
十七章 《论语》终篇与门派初萌
十八章 曾门重修及编纂的年代、人数
十九章 以简帛制度考证《中山论语》

外 编
二十章 外编引言:关于孔子文化地图
二十一章 曾子学派与《孝经》编纂
二十二章 七十子后学与《大戴礼记》
二十三章 大小戴《礼记》中的曾子之学
二十四章 子思之学及其身世因缘
二十五章 《中庸》与春秋学术向战国学术之过渡
二十六章 子思之学及出土文献
二十七章 子游生平及《礼运》系年
二十八章 子夏的“经师之学
二十九章 竹书《孔子诗论》与战国诗学思潮
三十章 《易》、《春秋》之学与子夏传承
三十一章 置于“儒分为八”之首的子张氏之儒
三十二章 孔府之学的价值与特征
三十三章 孔府之学保守原本之品格
三十四章 孔府之学集大成的《孔子家语》
三十五章 “伪作说”误区及孔子适周问礼考证
三十六章 超出《论语》的弟子传之原始忆述
三十七章 褒贬不一之弟子的新实证
三十八章 夫子原本的丰富性和生命感
三十九章 孔学渊源的原始线索
四十章 开启知识发生学的途径
年谱编 孔子暨《论语》年谱

凡例
年谱前编:孔子历史人生编年
年谱后编:《论语》编纂、流布、定型编年
参考文献举要
后记

精彩书摘

  由此可知,“十哲无曾”,是文化史上不可回避的千古公案。因为如今谈论儒门,拆不开的四圣是“孔、孟、颜、曾”,在孔子弟子中首列颜回,数下来就是曾子,曾子排在第二。如果说《论语》只是曾子弟子所编,那么他们犯糊涂而忘了自己老师吗?这诚然是千古之谜。这个谜团的破解,应从十哲都称字而不称名,显然不是孔子的口吻入手。如此称呼方式,是同门弟子问相互称呼的口吻,属于《论语》编纂体例中的“公共称呼”。如果以篇章政治学,或以生命解经的法则予以深入考察,也可能成为解开《论语》编纂成书过程并非“零价值”、而是以深刻价值取向加以权衡轩轾的关键。
  宋儒已经觉察到“四科十哲”名单的缺陷,甚至有违于他们对儒学道统的指认,但是如何解释这个问题,未免有些左支右绌,未能直指本源。朱熹《论语集注》卷六在注释“四科十哲”名单时,引程子日:“四科乃从夫子于陈、蔡者尔,门人之贤者固不止此。曾子传道而不与焉,故知十哲世俗论也。”①这里从“曾子传道而不与焉”,指责“四科十哲”名单是“世俗论也”,只作出价值判断,却未对材料来源进行发生学的清理,依然混淆了《先进篇》第二、第三章,以“四科乃从夫子于陈、蔡者尔”回避难题。朱熹本人在一封答疑的书信中也说:“四科乃述《论语》者记孔氏门人之盛如此,非孔子之言,故皆字而不名,与上文不当相属。或日:《论语》之书出于曾子、有子之门人。然则二子不在品题之列者,岂非门人尊师之意欤?四科皆从于陈蔡者,故记者因夫子不及门之叹而列之。”②这里从篇章学的断句分章,以及十哲称字而不称名上,将名单从“孔子之言”中剥离开来;又提到“四科”的出现,“乃述《论语》者记孔氏门人之盛如此”,向问题的症结走近了一步。但仅此为止,并没有透过篇章学而揭示《论语》编纂过程的政治性行为,并没有追问述《论语》而胪列四科十哲者是谁。
  因此疑窦尚存,人们不禁会问:如果说“四科皆从于陈蔡者”,那么子游、子夏与曾子年岁相当,比孔子少四十四到四十六岁,又有什么材料能证明吴人子游、魏人子夏“从于陈蔡”,而鲁人曾子不“从于陈蔡”呢?又如何证明患了恶疾的冉伯牛,也“从于陈蔡”呢?这种全凭臆测、不得要领的解释,可能使“十哲无曾”的千古之谜,成为无头案。细心缀合各种材料碎片,隐约可以发现,曾子、子游、子夏三人,都从孔子于陈蔡。孔子一行厄于陈蔡,在鲁哀公六年(公元前489年),孔子六十三岁,曾子、子游、子夏分别少孔子四十六、四十五、四十四岁,因而依次为十七、十八、十九岁。关于子夏,《礼记·檀弓上》云:“昔者夫子失鲁司寇,将之荆,盖先之以子夏,又申之以冉有,以斯知不欲速贫也。”①荆楚与陈蔡相邻,孔子厄于陈蔡前后都与楚之叶公,或楚君与直接、间接的联系,因而存在着“先之以子夏”的可能。关于子游,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有“子道饿”一组简,述及孔子周游列国而绝粮陈蔡事,其中出现言偃(子游)的言行②。这是出土简帛证明子游从于陈蔡,为先儒所未及见。关于曾子,《孔丛子·居卫篇》记述曾子谓子思日“昔者吾从夫子巡守于诸侯,夫子未尝失人臣之礼,而犹圣道不行”⑧云云。所谓“从夫子巡守于诸侯”,乃是从孔子周游列国的另一种说法。其所据乃是孔子因鲁史作《春秋》,“践土之会实(晋文公)召周天子,而《春秋》讳之,日‘天王狩于河阳”…。既然是曾子对子思所言,他也不会无端编造从于陈蔡的履历。因此,尽管关于孔子厄于陈蔡的记述材料,多聚焦于孔子及子路、子贡、颜回等资深弟子,但在一些材料碎片上,依然可以发现尚属后进的子夏、子游、曾子的若干踪影。“十哲无曾”,是不可以谁“从于陈蔡”,来进行模糊处理的。那种在《礼记·檀弓上》、《孔丛子·居卫篇》、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中,强行分别真伪,而不明战国秦汉简书流传原委的做法,也是无助于认识历史真相的。
  余留下来的问题在于,既然宋儒认为,《论语》是曾子、有子的弟子编纂的,那么“十哲无曾”,也无有子,显然不是《论语》第二、第三次编纂时存留的生命痕迹。“然则二子不在品题之列者,岂非门人尊师之意欤?”朱熹这种疑惑,成了宋儒难以逾越的障碍。唯有对《论语》的第一次编纂的生命痕迹进行深入的清理和解读,才可能逾越障碍,直抵本原。
  其实“十哲无曾”的问题,宋儒以外,历代产生疑惑者不乏其人。明人胡应麟《诗薮》外编三说:“孔门十哲,曾氏无闻;邺下七才,祢生不录。盖曾
  ……

前言/序言


《论语还原》 一部穿越时空的对话,一次寻根溯源的求索 《论语》,这部承载着中华民族千年智慧的经典,其字字珠玑,句句箴言,早已融入了我们民族的血脉。然而,随着历史的变迁,文本的流传,以及后世解读的重重叠叠,《论语》原初的风貌,是否还能被我们清晰地触及?那些来自两千多年前的孔子及其弟子们的思想火花,是否已经被层层解读的迷雾所遮蔽? 《论语还原》(套装上下册)正是应运而生,它并非是对《论语》的又一次注解或阐释,而是致力于一场深邃的“返璞归真”之旅。本书不遗余力地试图剥离后世附加的层层解读,穿越时空的障碍,将我们带回到孔子时代,去聆听圣人最初的教诲,去理解那些朴素而深刻的意义。 重塑语境,还原真意 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其鲜明的“还原”视角。作者并非以现代人的视角去评判古人,而是努力以古人的思维方式,古人的语境,去理解古人的话语。这要求作者具备深厚的古汉语功底、敏锐的历史洞察力,以及对中国古代社会文化背景的精熟掌握。 在上册中,作者从《论语》文本的源头出发,深入考究其成书过程,梳理不同版本的流传痕迹,辨析可能存在的文字讹误与增删。这并非是简单的文字游戏,而是为后续的“还原”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通过对大量史料的梳理和辨析,作者试图为我们呈现一个尽可能接近原始面貌的《论语》文本。 随后,本书将聚焦于《论语》中那些至关重要的概念和思想。例如,“仁”、“礼”、“义”、“智”、“信”等核心概念,在不同的语境下,在孔子与不同弟子的对话中,其含义的侧重点和表现形式是怎样的?作者将细致地考量这些概念在《论语》中的具体用法,对比其在先秦其他典籍中的出现,力求揭示其最原始、最本真的含义。这并非是通过生硬的定义来解释,而是通过大量文本的细致比对和语境的深入分析,让读者自己去感受这些概念的丰富内涵。 例如,关于“仁”,我们习惯于将其理解为“爱人”。但作者将深入探讨,在孔子所处的时代,“仁”究竟涵盖了哪些更广泛的意义?它是否包含了君臣之义、父子之亲、朋友之信,乃至对万物和谐共存的追求?孔子与颜回、子路、子贡等弟子在讨论“仁”时,各自的理解有何不同?这些差异又暴露了哪些关于“仁”的更深层次的涵义?本书将通过梳理这些具体的对话场景,来层层剥开“仁”的复杂面貌,使其不再是抽象的道德标签,而是鲜活的思想实践。 同样,对于“礼”,本书也将超越简单的行为规范的理解。孔子所倡导的“礼”,其核心在于内心的道德自觉和行为的合乎分际。本书将探讨“礼”与“仁”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礼”在维护社会秩序、规范人际关系中的具体作用。它将分析“礼”是如何从周朝的政治制度演变而来,又如何在孔子的思想中被赋予了更深刻的道德内涵。通过对《论语》中大量关于“礼”的论述进行梳理,我们将看到,孔子并非是墨守成规的卫道士,而是借由“礼”来重塑人心,构建一个有德的社会。 跨越时空,重拾对话 《论语还原》的上册,更侧重于“拨乱反正”,清理那些可能存在的文本障碍和概念模糊之处,为读者构建一个相对纯净的理解环境。而下册,则将更深入地进入“还原”的核心,让读者仿佛置身于孔子及其弟子的时代,亲历那一场场智慧的碰撞。 在下册中,本书将以更加细致和深入的方式,逐篇分析《论语》中的重要篇章和核心对话。作者将不再仅仅停留在字面意义的解读,而是力图重现当时的对话场景,推测弟子们的提问动机,以及孔子回答时的神情与语气。通过这种“情境再现”,读者可以更直观地感受到孔子思想的魅力,理解其言行的逻辑。 例如,当读到“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时,本书不会仅仅停留在“学习并且经常实践,不也很愉快吗?”的翻译上。它会追问,“学”是指学习什么?“时习”是如何实践?“说”的背后又蕴含着怎样的心智体验?作者将结合孔子关于学习的论述,探讨“学”的广度和深度,以及“时习”对于内化知识、提升自我的重要性,从而揭示出一种源于内在驱动的学习乐趣,而非外在奖励的满足。 又如,“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本书将深入探讨“温故”与“知新”之间的辩证关系。并非简单的“温习旧的知识,就能获得新的知识”,而是强调在对过去的深刻理解基础上,才能生发出新的见解和智慧。孔子这句话,是对为师者提出了极高的要求,不仅要有渊博的知识,更要有创新的能力和启发他人的智慧。本书将通过对“师”的概念在先秦时期的演变,以及孔子自身教学实践的分析,来还原这句话背后所蕴含的深刻教育哲学。 本书的另一大亮点在于,它将尝试还原孔子及其弟子们在具体生活场景中的言行。孔子并非只是高高在上的圣人,他也有普通人的喜怒哀乐,有与人交往的日常。通过梳理《论语》中那些看似零散的细节,本书将勾勒出孔子作为一位教育家、思想家、以及一个鲜活个体的形象。例如,他对弟子的教诲,有时严厉,有时宽容;他对时局的看法,有时忧虑,有时乐观。这些真实的描绘,将使《论语》的智慧更加贴近我们的生活,也更容易被我们所理解和接受。 一本为你而“还原”的书 《论语还原》(套装上下册)是一本献给所有对中华传统文化感兴趣、对孔子思想抱有探究之心读者的书。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阅读《论语》的方式:不依赖于层层叠叠的注解,而是尝试直接面对文本,去倾听来自两千多年前的先贤之声。 本书的语言风格力求朴实、清晰,避免故弄玄虚的学术术语。作者的目标是让读者能够轻松地跟随他的思绪,一起进行这场穿越时空的智慧之旅。它不会强加某种观点,而是鼓励读者独立思考,通过作者提供的线索,自己去发掘《论语》的深层含义。 无论你是初次接触《论语》,还是对《论语》已有一定了解,本书都将为你带来耳目一新的体验。它不是一本让你“知道”《论语》的书,而是一本让你“感受”《论语》的书。它将帮助你拨开迷雾,看到《论语》最本真的面貌,从而更深刻地理解中华文明的智慧源泉,以及孔子思想对于当下社会的现实意义。 《论语还原》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次关于传统、关于智慧、关于我们自己根源的深刻对话。它邀请你一同踏上这场寻根之旅,去重新发现,那份历久弥新的光辉。

用户评价

评分

从收藏的角度来看,这套书的价值绝对不言而喻。它的装帧工艺达到了一个非常高的水准,从纸张的纤维感,到油墨的附着力,再到书脊的粘合强度,都体现出一种“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决心。我特意用手轻轻摩擦了一下封面,那种略带磨砂的质感,预示着它能够很好地抵抗日常使用带来的磨损,不易留下明显的指纹或污渍,非常适合经常需要翻阅的读者。更值得称赞的是,它似乎在环保方面也做了一些努力,没有那种刺鼻的化学气味,这点对于长期与书籍为伴的人来说,是极其重要的舒适度指标。这种对材料选择的审慎态度,使得整套书散发出一种沉静而持久的美感,让人感觉这不是一个快消品,而是一份可以传承的文化资产。如果未来需要搬家或重新整理,我丝毫不用担心它的形态会发生令人遗憾的退化。

评分

翻开书本时,我首先注意到的并非文字本身,而是空气中弥漫着的一种极其淡雅的,近乎于无的植物香气。这种气味非常微妙,它不像劣质胶水或油墨带来的化学刺激感,而更像是一种古籍修复时使用的天然保护剂所散发出的清香,或者仅仅是高品质纸张本身的自然气息。它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沉浸感,仿佛你不是在客厅的沙发上阅读,而是置身于一个安静、没有外界干扰的书房之中。这种感官上的体验,是任何电子阅读器都无法替代的。它让每一次的翻页都成为一种享受,一种对五感的全面调动。这种对阅读环境的细致营造,恰恰体现了出版方对于“阅读体验”的深度理解——他们明白,阅读不仅仅是信息的获取,更是一种身心的交流过程。这套书,在很大程度上,成功地将这种古老的精神追求,通过现代的工艺手段,完美地复刻到了我的手中。

评分

这套书的装帧设计真是别出心裁,初见之下,便能感受到一股扑面而来的古朴气息。内封的材质选择了略带纹理的纸张,手感温润,拿在手里沉甸甸的,让人油然而生一种庄重感。尤其是那个烫金的书名,在光线下折射出低调而内敛的光泽,仿佛真的能从中窥见古代文人墨客的智慧结晶。我尤其欣赏他们对字体选择的考究,那种宋体与魏碑的巧妙结合,既保证了阅读的清晰度,又在视觉上营造出一种穿越时空的错落美感。更不用说那细致入微的腰封设计,上面的小楷题跋,虽然我看不懂具体含义,但那种匠心独运的感觉已经足够让人心动。翻开书页,纸张的厚度适中,墨色浓淡得宜,没有廉价印刷品的漂浮感,每一页都仿佛经过了精心的打磨。这绝非一本可以随意翻阅的工具书,它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即便是暂时不读,陈列在书架上也足以提升整个空间的文化格调。这种对实体书的尊重和对细节的极致追求,在如今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实在难能可贵,让人忍不住想去细细品味这份沉甸甸的分量。

评分

我最近在整理书房,习惯性地把新购入的书籍都放在手边,这本书的重量和质感,立刻让它在众多新书里脱颖而出。我通常对古籍的阅读抱有一种敬畏心,但这本书的排版方式却意外地减轻了我的阅读压力。它没有采用那种让人望而生畏的密密麻麻的小字,而是留出了相当充裕的页边距,配合着合理的行距和字号,使得即便是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过于疲劳。我试着在午后阳光最好的时候翻开它,发现即使是那些看似晦涩的篇章,在这样的物理环境下,也变得相对容易亲近起来。这说明编辑在设计阅读体验时,是真正站在读者的角度思考的,他们明白,要想让现代人走进古代的智慧,良好的媒介载体是至关重要的一环。这种用心,体现在每一个细节里,比如那些恰到好处的留白,它们就像是思考的间隙,给予读者喘息和反刍的空间,而不是一味地灌输信息。这本书的实体设计,无疑提升了阅读的仪式感和舒适度。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让我产生了许多关于“传统与现代交汇点”的思考。我注意到,虽然整体风格偏向古典,但在一些现代印刷技术的运用上,却显得十分克制和精准。比如,一些关键注释的引用方式,采用了非常现代的脚注格式,这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传统版本中频繁翻阅的困扰。这是一种高明的妥协,它既保留了学术的严谨性,又极大地优化了普通读者的阅读流程。我特别喜欢那种在文字间隙中穿插的,仿佛是手绘的、极为简练的图解或符号,它们并非直接解释内容,而是提供了一种意境上的引导,让人在理解抽象概念时能有一个具象的锚点。这种设计语言,透露出一种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它既能满足资深研究者的需求,也能吸引对传统文化感兴趣的入门者。它巧妙地搭建了一座桥梁,让那些看似遥不可及的古老智慧,能够以一种更贴合当代生活节奏的方式呈现出来。

评分

帮朋友买的,还行………………

评分

论语还原,收到以后还没打开就退货了。打包不好。

评分

也是帮领导买的,我能说我没有兴趣看吗

评分

杨义,1946年生,广东省电白县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文学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澳门大学人文学院讲座教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中国鲁迅研究会会长。曾任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所长、民族文学研究所所长、《文学评论》主编。曾讲学于英国牛津、剑桥,美国哈佛、耶鲁等名校,或任客座研究员、客座教授。著作50余种,论文500余篇,主编书籍20种70余册。主要著作有《中国现代小说史》、《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图志》、《中国古典小说史论》、《中国叙事学》、《中国古典文学图志》、《老子还原》、《庄子还原》、《墨子还原》、《韩非子还原》、《文学地理学会通》、《国学会心录》。荣获国家图书奖、中国图书奖、中国社科院优秀成果奖、全国优秀博士论文导师奖。《论语还原(套装上下册)》一百万言,对《论语》的发生过程,进行实证的古典学的研究。全书分为三部分:“内编”,采用以史解经、以礼解经、以生命解经的方法,论证了《论语》在公元前5世纪中期前后的50年间的三次编纂,以及每次编纂在文本上留下的生命痕迹;“外编”贯通《论语》和儒家“五经”以及传世文献、出土简帛材料,对孔子和门徒传经的特点和脉络,进行知识考古,考察典籍材料上的“历史文化地层叠压”的形态;“年谱编”则缀合大量散落的材料碎片,以历史编年学的方法,并且采用古代天文历法的知识,对公元前552年至公元190年孔子的生平,及《论语》的编纂、传播、形成定本的历史脉络和历史事件现场,进行逐年和逐时段的排比和考证,形成一幅包罗万象的孔子和《论语》的文化地图。

评分

还没有拆开看,不过看样子还不错,期待

评分

江城子一首

评分

书正版,棒棒哒,非常好!

评分

归国遥二首

评分

么么么能不能真的还原,待解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