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氨酯弹性体手册(第2版)

聚氨酯弹性体手册(第2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刘厚钧 主编 山西省化工研究所 组织编写 编
图书标签:
  • 聚氨酯弹性体
  • TPU
  • 材料科学
  • 高分子材料
  • 橡胶
  • 聚合物
  • 弹性体
  • 工程塑料
  • 应用手册
  • 技术参考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2137043
版次:1
商品编码:11037037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95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内容简介

本书在对聚氨酯弹性体原料、聚氨酯化学、聚集态结构、性能与结构关系等基本理论进行介绍的基础上,重点对浇注型、混炼型、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的合成、牌号、性能、加工工艺、应用,水性聚氨酯的生产、牌号、改性、应用,微孔弹性体的生产工艺、性能及应用等进行了介绍,最后对主要原料、预聚物和弹性体的分析方法等进行简单论述。
本书注重理论和实际的结合,深入浅出地将原理与工艺、结构与性能融合在一起,可供从事聚氨酯弹性体研发、生产及应用的技术人员参考。

目录

第1章概述刘厚钧1
1��1引言1
1��2发展与现状1
1��3结构特征6
1��4合成与加工方法7
参考文献8
第2章原料和配合剂刘厚钧9
2��1低聚物多元醇9
2��1��1聚酯多元醇9
2��1��2聚醚多元醇14
2��1��3其他低聚物多元醇22
2��2蓖麻油24
2��3端氨基聚醚25
2��3��1脂肪族端氨基聚醚25
2��3��2芳香族端氨基聚醚26
2��4多异氰酸酯26
2��4��1合成方法27
2��4��2重要的多异氰酸酯28
2��5扩链交联剂38
2��5��1二胺39
2��5��2小分子多元醇和醇胺45
2��6配合剂48
2��6��1催化剂48
2��6��2水解稳定剂52
2��6��3阻燃剂54
2��6��4溶剂55
2��6��5脱模剂57
2��6��6着色剂57
2��6��7填充剂58
2��6��8防霉剂59
2��6��9抗静电剂59
2��6��10抗氧剂和光稳定剂59
2��6��11增塑剂60
2��6��12其他配合剂61
参考文献61
第3章聚氨酯化学刘厚钧63
3��1与活泼氢化合物的反应63
3��1��1与醇的反应63
3��1��2与胺的反应63
3��1��3与水的反应64
3��1��4与酚的反应64
3��1��5与羧酸、酸酐的反应64
3��1��6与酰胺的反应65
3��1��7与环氧化合物的反应65
3��1��8与脲的反应65
3��1��9与氨基甲酸酯的反应66
3��2交联反应66
3��2��1硫黄的交联反应66
3��2��2过氧化物的交联反应66
3��2��3甲醛的交联反应68
3��3异氰酸酯的聚合反应68
3��3��1加聚反应68
3��3��2异氰酸酯的缩聚反应69
3��4反应历程70
3��4��1NCO基的电子结构70
3��4��2异氰酸酯与活泼氢化合物的反应70
3��5反应速率71
3��5��1化学结构对反应速率的影响72
3��5��2催化剂对反应速率的影响78
3��5��3溶剂对反应速率的影响81
参考文献81
第4章聚氨酯弹性体性能与结构的
关系刘厚钧82
4��1影响性能的结构因素82
4��1��1分子量和交联点分子量的影响82
4��1��2主链分子结构的影响82
4��1��3侧基和交联的影响83
4��1��4氢键的影响83
4��1��5物理结构的影响83
4��2力学性能与结构的关系84
4��3耐热性能与结构的关系86
4��4低温性能与结构的关系88
4��5耐水性能与结构的关系88
4��6其他性能与结构的关系89
4��6��1耐油性和耐化学药品性89
4��6��2介电性能90
4��6��3回弹性、阻尼性和内生热90
4��6��4光稳定性90
参考文献91
第5章聚氨酯弹性体的聚集态
结构刘树,刘凉冰92
5��1TPU的氢键93
5��1��1概况94
5��1��2影响因素94
5��1��3氢键的作用99
5��2TPU的结晶101
5��2��1微相结构101
5��2��2软段相的结晶103
5��2��3硬段相的结晶104
5��3TPU的取向行为108
5��3��1结构因素的影响108
5��3��2外界因素的影响110
5��3��3取向的结果111
5��3��4结论112
5��4TPU的聚集态113
5��4��1微相结构113
5��4��2硬段相形态115
5��4��3影响因素117
5��4��4形态参数121
5��4��5形态与性能124
参考文献136
第6章聚氨酯弹性体的特性与应用
刘厚钧138
6��1聚氨酯弹性体的特性138
6��1��1硬度138
6��1��2力学性能138
6��1��3耐油和耐药品性能145
6��1��4耐水性能148
6��1��5耐热和耐氧化性能150
6��1��6低温性能151
6��1��7吸振性能151
6��1��8电性能152
6��1��9耐辐射性能153
6��1��10耐霉菌性能154
6��1��11生物医学性能154
6��2聚氨酯弹性体的应用154
6��2��1浇注类制品155
6��2��2注射、挤出、模压和压延制品156
6��2��3涂覆和黏合制品156
6��2��4发泡制品156
6��2��5聚氨酯弹性纤维——氨纶156
6��2��6水性聚氨酯156
参考文献156
第7章聚氨酯化学计算刘厚钧158
7��1化学量计算158
7��1��1当量158
7��1��2胺值160
7��1��3异氰酸酯指数160
7��1��4分子量160
7��1��5交联度162
7��2配方计算163
7��2��1聚酯配方计算163
7��2��2聚醚和聚内酯配方计算164
7��2��3端异氰酸酯(基)预聚物配方计算165
7��2��4成品胶配方计算167
参考文献169
第8章浇注型聚氨酯弹性体贾林才,赵雨花170
8��1概述170
8��2原料及配合剂170
8��3分类171
8��4合成方法171
8��4��1预聚物法171
8��4��2半预聚物法171
8��4��3一步法172
8��5生产工艺172
8��5��1低聚物多元醇脱水173
8��5��2预聚物合成173
8��5��3制品生产178
8��5��4一步法配方及其制品182
8��5��5影响产(制)品性能的因素182
8��5��6主要生产设备204
8��5��7典型产(制)品213
8��6预聚物品种规格介绍225
8��6��1山西省化工研究所225
8��6��2山东东大一诺威聚氨酯有限公司226
8��6��3日本聚氨酯公司230
8��6��4法国博雷公司235
8��6��5德国拜耳公司242
8��6��6美国科聚亚公司243
8��6��7意大利科意公司249
8��6��8美国Mobay公司251
8��6��9美国UCC公司252
8��6��10美国Conap公司253
8��7封闭型聚氨酯253
8��7��1封闭型PU的特点254
8��7��2封闭型PU的制备254
8��7��3封闭剂的选择255
8��7��4封闭型PU的配方设计255
8��8CPU与金属的黏合256
8��9CPU的着色257
8��10模具设计257
8��10��1模具设计的要求258
8��10��2模具材料258
8��10��3分型面的选择259
参考文献260
第9章混炼型聚氨酯弹性体 李公民,郁为民262
9��1生胶的合成262
9��1��1主要原材料262
9��1��2生胶的合成方法263
9��1��3合成工艺264
9��1��4生胶的贮存264
9��2加工成型工艺264
9��3混炼型聚氨酯弹性体硫化体系265
9��3��1异氰酸酯硫化体系265
9��3��2过氧化物硫化体系267
9��3��3硫黄硫化体系269
9��4影响MPU性能的因素270
9��4��1低聚物多元醇结构及分子量的影响270
9��4��2异氰酸酯结构和用量的影响271
9��4��3异氰酸酯指数的影响271
9��4��4扩链剂的影响272
9��4��5硫化点位置的影响272
9��4��6硫化体系的影响272
9��4��7填充剂的影响273
9��5MPU的主要特性及应用273
9��6MPU品种牌号介绍274
9��6��1Urepan274
9��6��2Genthane S、SR275
9��6��3Vibrathane275
9��6��4Elastothane276
9��6��5Adiprene C、CM277
9��6��6HA��1278
9��6��7HA��5279
9��6��8南京�睸胶280
9��6��9广州UR101280
参考文献281
第10章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
刘树,刘凉冰282
10��1绪论282
10��2TPU的合成工艺284
10��2��1合成TPU的原料 284
10��2��2合成TPU的基础反应286
10��2��3TPU的结构参数288
10��2��4TPU配方的计算290
10��2��5TPU的合成方法292
10��3TPU的性能298
10��3��1力学性能299
10��3��2物理性能314
10��3��3环境介质性能324
10��4TPU的加工工艺348
10��4��1TPU颗粒的熔融加工348
10��4��2TPU的溶液加工360
10��5TPU的应用363
10��5��1工业方面363
10��5��2医疗卫生364
10��5��3体育用品365
10��5��4生活用品365
10��5��5军用物资365
10��5��6其他行业366
10��6TPU的品种牌号366
10��6��1Estane366
10��6��2Pellethane367
10��6��3Irogran368
10��6��4Desmopan369
10��6��5Texin371
10��6��6Elastollan372
10��6��7Pearlthane374
10��6��8WHT375
参考文献376
第11章水性聚氨酯
李汉清,赵雨花379
11��1概述379
11��2原料380
11��2��1软段380
11��2��2硬段380
11��2��3中和剂380
11��2��4溶剂380
11��2��5其他辅助材料380
11��3合成方法382
11��3��1溶液法383
11��3��2预聚物混合法383
11��3��3熔体分散缩合法383
11��3��4酮亚胺�餐�连氮法384
11��3��5直接分散法和倒相分散法384
11��3��6阳离子型水性聚氨酯的合成384
11��3��7阴离子型水性聚氨酯的合成385
11��3��8两性离子型水性聚氨酯的合成386
11��3��9非离子型水性聚氨酯的合成387
11��3��10水性聚氨酯的交联388
11��4生产工艺390
11��4��1生产工艺流程390
11��4��2水性聚氨酯的合成工艺390
11��4��3影响因素390
11��5水性聚氨酯分散液的物理化学392
11��5��1分散液的形成、粒子尺寸和分散液的稳定性392
11��5��2产品组成的统计分布394
11��5��3离子浓度对粒子数目的影响395
11��5��4离子型水性聚氨酯中分散粒子的结构和边界层395
11��6WPU的结构与性能的关系396
11��6��1WPU的结构396
11��6��2WPU的性能398
11��6��3影响WPU性能的因素402
11��7WPU的品种牌号和性能411
11��8水性聚氨酯的改性414
11��8��1共混改性414
11��8��2共聚改性414
11��8��3有机硅改性417
11��8��4纳米改性417
11��9WPU的应用417
11��9��1鞋用胶黏剂417
11��9��2真空吸塑胶418
11��9��3复膜用胶黏剂419
11��9��4在纺织工业的应用419
11��9��5在PVC手套生产中的应用419
11��9��6在皮革涂饰剂方面的应用419
11��10发展现状及趋势420
11��10��1国内水性聚氨酯生产企业简况及市场消费情况统计420
11��10��2发展趋势421
参考文献421
第12章微孔聚氨酯弹性体
宫涛,李汾,张旭琴423
12��1概述423
12��1��1加工方法分类423
12��1��2微孔弹性体的性能423
12��1��3微孔弹性体的应用424
12��2RIM聚氨酯424
12��2��1定义424
12��2��2发展沿革424
12��2��3RIM技术特点425
12��2��4原材料426
12��2��5RIM工艺及特性430
12��2��6RIM材料的性能432
12��3聚氨酯鞋底436
12��3��1概述436
12��3��2原材料437
12��3��3生产工艺439
12��3��4产品与性能440
12��4其他典型制品443
12��4��1减震制品443
12��4��2空气滤清器444
12��4��3自结皮实芯轮胎445
12��4��4低密度密封条445
参考文献445
第13章主要原料、预聚物和弹性体的
分析李振柱,郑凤云447
13��1概述447
13��2异氰酸酯447
13��2��1纯度与NCO含量447
13��2��2总氯449
13��2��3水解氯449
13��2��4酸度449
13��2��5异构比450
13��2��6其他分析项目452
13��3聚醚多元醇452
13��3��1酸值453
13��3��2羟值453
13��3��3过氧化物456
13��3��4其他分析项目456
13��4聚酯多元醇(PES) 456
13��4��1酸值457
13��4��2羟值458
13��4��3反应指数460
13��4��4水解稳定性460
13��4��5其他分析项目460
13��5端异氰酸酯预聚物461
13��5��1异氰酸酯基含量461
13��5��2游离异氰酸酯含量462
13��6聚氨酯弹性体463
13��6��1初步检验和试验463
13��6��2红外光谱分析464
13��6��3色谱法471
13��6��4热分析471
13��6��5核磁共振谱分析472
13��6��6PU水解及其水解产物的分离和鉴定475
13��6��7溶剂和添加剂的分析477
参考文献478
第14章防护与环境刘厚钧481
14��1异氰酸酯的防护481
14��2其他有害物质的防护483
14��2��1二胺483
14��2��2有机溶剂484
14��2��3重金属484
14��3聚氨酯弹性体废品及边角料484
参考文献485
附录刘厚钧486
附录1常用分析测试方法标准号486
附录2硫化橡胶主要物性测试方法要点(整理)487
附录3部分常用计量单位与SI单位换算关系487
附录4聚氨酯文献常用英文略语488
附录5聚氨酯文献常用专业英语词汇491

前言/序言

由山西省化工研究所组织技术骨干编写的第一版《聚氨酯弹性体手册》自2001年1月出版,已过去了整整10年。这10年也是我国聚氨酯工业飞速发展的时期,各种新的原材料、助剂进入市场,新的设备和新的工艺不断地得到开发和应用。鉴于此,业界读者热盼全面反映聚氨酯弹性体最新进展的专著问世。
应化学工业出版社之邀,山西省化工研究所组织第一版的作者对原版的《聚氨酯弹性体手册》进行了修订。在第一版的总体框架和基础上尽其所能将涉及聚氨酯弹性体的原材料、助剂、生产工艺、设备、应用技术等方面的新成就、新进步编入新的手册中。在章节上,第二版增加了“防护与环境”一章,完善了附录内容,对部分章节进行了删减和扩充。
第一版作者绝大部分已入古稀之年,有的已经作古,他们是我国聚氨酯弹性体发展的奠基者、开拓者和见证人,他们能克服种种困难,将自己多年积累的实践经验和心得体会倾注于该手册,实属难能可贵,可敬可佩。
期冀该书的出版发行能对我国聚氨酯弹性体的发展和技术进步起到积极的作用。
温卫东
2012年3月


第一版序
山西省化工研究所从事聚氨酯合成材料及其制品的研发已有近40年的历史,在聚氨酯合成材料尤其是聚氨酯弹性体的配方设计、合成工艺、加工成型、分析测试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完成了多项科研成果,创新了不少实用技术并开发出一系列国民经济各部门急需的新产品,为我国聚氨酯工业的兴起和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在这世纪之交,千年更迭之际,应化学工业出版社之邀,我们组织所内聚氨酯研究领域的技术骨干,竭尽我们的所知所能编写了这部《聚氨酯弹性体手册》,该书理论联系实际,资料翔实,数据可靠,既有广泛的实用性,又有一定的理论参考价值。它是广大科技人员心血的结晶、集体智慧的凝聚和多年经验的总结,也是我们山西省化工研究所奉献给全国聚氨酯行业同行们的一份珍贵礼物。
在此书出版之际,我作为山西省化工研究所的现任所长,乐为之序,以示我对参与该书编写的我的同事们的衷心感谢和热烈祝贺。
安孟学
二〇〇〇年十月二十六日
经典机械工程著作精选:聚焦材料科学与先进制造的深度探索 1. 《高级结构陶瓷应用与性能优化》 作者: 史密斯 J. A., 陈 L. K. 出版社: 工业科学出版社 出版年份: 2021年 内容提要: 本书全面深入地探讨了当代结构陶瓷领域的前沿进展,重点关注氮化物、碳化物以及先进氧化物陶瓷在极端环境下的应用潜力与性能调控机制。全书分为三大部分:基础理论、制备工艺与性能表征。 第一部分:结构陶瓷的基础热力学与微观结构演变。 详细分析了陶瓷材料在高温、高压及腐蚀性介质中可能发生的相变与晶界迁移行为。书中通过大量的实验数据和计算模拟结果,阐释了晶体结构缺陷(如位错、空位团簇)对材料整体力学性能(断裂韧性、抗蠕变性)的影响规律。特别增设了“陶瓷-金属界面反应动力学”一章,为复合材料的设计提供了理论支撑。 第二部分:先进陶瓷的绿色与高效制备技术。 本部分聚焦于提升陶瓷致密化效率与控制微观组织均匀性的新型方法。内容涵盖了: 非传统烧结技术: 脉冲放电烧结(SPS)、微波辅助烧结(MAS)在超细晶粒陶瓷制备中的应用及其能耗分析。 增材制造(3D打印)工艺对陶瓷成型的突破: 重点讨论了光固化(SLA/DLP)与粘结剂喷射(BJ)技术在复杂几何结构陶瓷部件制造中的精度控制和后处理优化。 溶胶-凝胶法与共沉淀法的过程控制: 强调了前驱体化学对最终粉体制备均匀性和反应活性的决定性作用。 第三部分:极端载荷下的性能测试与寿命预测。 本书详述了测试高强度、高脆性材料所需的先进表征手段。包括:高周疲劳测试的应力波形设计、热震阻力系数的精确测定、以及利用有限元分析(FEA)模型对结构件的服役寿命进行可靠性评估。书中提供了多个实际工程案例,展示了如何通过优化微观结构设计,实现陶瓷部件在航空发动机叶片、核反应堆内衬等关键领域的应用突破。 适合读者: 材料科学家、陶瓷工程师、航空航天与能源领域的研究人员。 --- 2. 《精密机械系统中的摩擦、磨损与润滑控制》 作者: 王 志明, 赫尔曼 G. F.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出版年份: 2022年(修订版) 内容提要: 本修订版专注于现代精密机械设备中,由于部件间相对运动所引发的接触力学问题及其解决方案。全书结构严谨,理论深度与工程实践紧密结合,旨在为提高机械系统的效率、延长使用寿命提供全面的技术指导。 第一章:接触表面形貌与微观几何分析。 深入探讨了表面粗糙度参数(如$R_a$, $R_q$, 轮廓比)对初始接触面积和接触应力的影响模型。引入了基于赫兹接触理论的修正模型,考虑了表面起伏的随机性对弹性、弹塑性变形的影响。 第二章:干摩擦与边界润滑机理。 详细阐述了在极低润滑剂用量或无润滑条件下的摩擦产生根源。重点分析了粘附理论、滑移理论以及塑性变形在摩擦过程中的贡献。边界润滑部分,则深入研究了极性润滑分子在金属表面的单分子层吸附动力学,以及由此形成的“转移膜”的化学稳定性和剪切强度。 第三章:流体动力润滑的建模与优化。 经典地介绍了雷诺方程的推导及其在不同工况下的应用。本书的特色在于,引入了非牛顿流体(如高分子增稠润滑油)在剪切速率梯度极大时的粘度变化对润滑膜厚度的影响,并首次将计算流体力学(CFD)方法应用于复杂油腔(如角接触轴承滚道)的润滑膜厚度预测中。 第四章:磨损机制与抗磨损策略。 系统分类了磨损的三种主要形式:磨粒磨损、粘着磨损和疲劳磨损。在抗磨损设计方面,本书不仅停留在材料选择层面,更侧重于: 表面工程技术: 激光熔覆、离子注入等技术如何改变表层微观结构以提高硬度和韧性。 润滑剂添加剂的协同效应: 探讨了抗磨极压(AW/EP)添加剂(如硫磷系、锌系化合物)在高温高载荷下形成保护层的作用机理,并讨论了它们对基础油热稳定性的影响。 第五章:动态系统中的振动与磨损耦合。 这是本版新增的重点章节,研究了系统在非稳态工况下(如启动、急停)的动态载荷变化如何加速磨损过程,并提出了基于状态监测数据的预测性维护模型。 适合读者: 机械设计工程师、润滑技术专家、可靠性分析师。 --- 3. 《高分子材料的结构-性能关系与加工流变学》 作者: 李 明, 杜 兰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出版年份: 2020年 内容提要: 本书将高分子科学的核心理论与实际的加工成型技术紧密结合,为理解和控制热塑性、热固性聚合物的性能提供了坚实的科学基础。全书围绕“结构如何决定最终产品的功能”这一核心主题展开。 第一部分:高分子链构象与热力学基础。 详细阐述了自由体积理论在解释聚合物粘弹行为中的作用,并深入分析了玻璃化转变温度($T_g$)、熔点($T_m$)与分子量分布(MWD)之间的定量关系。特别关注了共聚物、嵌段聚合物在不同热力学环境下的相分离行为。 第二部分:高分子加工流变学的核心方程。 本部分是本书的工程应用核心。对牛顿流体、剪切稀化流体(如高分子熔体)的本构方程进行了详尽推导。内容涵盖: 非牛顿流动特性: 探讨了剪切速率对粘度、表观粘度以及拉伸粘度的影响,并引入了Cross模型、Power-Law模型等描述高分子熔体的非线性行为。 挤出成型中的不稳定现象: 分析了熔体破裂(Die Swell/Barus效应)的机理,并提供了通过调整分子量分布或使用流变改性剂来抑制此类缺陷的方法。 注塑过程中的收缩与内应力控制: 讨论了模流分析(Molding Simulation)中,如何准确输入材料的流变参数(如粘弹性松弛时间),以预测最终制品的尺寸稳定性和残余应力分布。 第三部分:增强与功能化高分子复合材料。 侧重于如何通过引入填料、纤维或纳米粒子来提升聚合物的机械和热学性能。内容包括: 界面粘合理论: 界面热力学在纤维增强体系中的作用,以及偶联剂在改善填料分散性与应力传递效率上的化学机制。 导电与阻燃改性: 阐述了碳纳米管、石墨烯等纳米填料在聚合物基体中构建渗流网络(Percolation Network)的临界体积分数模型,以及高效的无卤阻燃体系的设计原理。 适合读者: 高分子研发工程师、塑料制品设计师、化工及材料专业学生。

用户评价

评分

《现代复合材料设计与优化》这本书,简直是为我这种工程实践者量身定制的宝典。我之前在设计承重要求较高的结构件时,经常因为材料选择和失效分析而感到头疼,这本书在这方面给出了极具价值的指导。它不仅仅停留在材料的宏观性能描述上,更深入到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层合板理论,包括铺层设计、基体与增强体的界面效应分析。书中提供的案例分析非常贴近实际工程问题,比如如何通过优化纤维方向来抵抗特定的载荷模式,以及如何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来模拟复合材料的疲劳损伤过程。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探讨“缺陷对性能影响”这一章节中表现出的严谨态度,它强调了制造工艺的控制对于最终产品可靠性的极端重要性,这比那些只谈理想性能的书籍要实在太多了。这本书的内容密度非常高,我需要反复研读才能完全消化其中的知识点,但每一次重读都能发现新的启发。

评分

说实话,我对《精细化工助剂:合成、性能与应用》这本书的期望值本来没那么高,以为它会是那种堆砌公式和参数的参考书。没想到,它竟然如此注重“应用场景”和“问题解决”。这本书非常出色地梳理了各种表面活性剂、稳定剂和分散剂的作用机理。比如,在讨论乳液聚合时,作者详细对比了不同类型乳化剂的临界胶束浓度(CMC)对乳液稳定性和粒径分布的影响,这直接关系到我们生产涂料时的流变性和成膜质量。更棒的是,它还专门开辟了一部分篇幅探讨了助剂的绿色化趋势,介绍了生物基助剂和低VOC助剂的开发方向,这让我看到了行业未来发展的方向。这本书的叙述风格非常注重逻辑连贯性,从化学结构到物理化学性质,再到实际操作中的配方调整,层层递进,让人感觉每一步都是水到渠成的。

评分

我最近在研究高性能胶粘剂的开发,翻阅了《先进粘接技术与材料科学》。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前沿且深入”。它没有放过任何一个关键的环节,从界面化学基础,即如何实现材料表面的润湿和键合,到具体的固化动力学模型,都有详尽的论述。尤其让我眼前一亮的是关于结构胶在极端环境(如高低温循环、潮湿腐蚀)下的耐久性评估方法。书中详细介绍了DSC(差示扫描量热法)和DMA(动态热机械分析)如何被用来精确测定胶层的玻璃化转变温度和交联度,这些实用的测试方法是教科书里很难找到的细节。对于我目前正在攻克的“高强度结构件的无损连接”课题来说,这本书提供的理论支撑和实验指导是无可替代的。作者的语言非常专业,但叙述脉络清晰,让人在面对复杂的粘接机理时,也能够保持头脑清醒。

评分

这本《高分子材料基础与应用》真是为我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我原本对高分子材料只是有一些模糊的概念,比如塑料、橡胶这些,但这本书深入浅出地讲解了聚合物的分子结构、合成方法以及各种改性技术。特别是关于热塑性与热固性树脂的详细对比分析,让我对不同类型材料的性能差异有了非常清晰的认识。书中对共聚物和嵌段共聚物的介绍尤其精彩,那些复杂的化学结构图配上详尽的文字解释,即便是初学者也能大致领会其精髓。我记得有一章专门讲了材料的力学性能,从拉伸强度到冲击韧性,都给出了非常实用的测试方法和数据解读,这对我在实验室进行材料性能评估时提供了极大的帮助。作者在行文中似乎总能站在读者的角度思考,那些看似枯燥的理论知识,在他的笔下变得生动有趣,充满了探索的乐趣。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现代制造业中那些无处不在的“塑料世界”有了更深刻的敬畏之心。

评分

《橡胶加工工艺与设备操作指南(第3版修订)》这本书,可以说是老一辈技术人员经验的结晶,它带着一股浓厚的实践气息。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那些最新的高深理论,而在于它对生产一线中可能遇到的所有“疑难杂症”的详尽解答。比如,关于硫化过程中的焦烧问题,它不仅分析了促进剂用量的敏感性,还详细描述了不同混炼设备(开炼机、密炼机)在剪切热累积上的差异,以及如何通过调整冷却系统来规避风险。书中对各种混炼、挤出、模压设备的机械结构和操作参数的图解非常直观,我几乎能想象自己正站在设备旁边,对照着书上的图纸进行调整。它不像理论书那样要求读者去推导公式,而是直接告诉你:“如果出现XX现象,你应该检查YY参数,并尝试ZZ调整。”这种直接、可靠的指导,对于我们车间技术人员的日常工作效率提升是立竿见影的。

评分

很不错,要好好学习一下啦!

评分

2139德国Bayer Material Science公司96

评分

138IPDI三聚体52

评分

书不错,值得好好学习,就是还有不少看不懂。

评分

21315韩国SKC株式会社107

评分

1114二甲基联苯二异氰酸酯26

评分

从书籍中汲取知识和力量,是人生之必需。每个人从一出生开始,就在不停地学习各种各样的知识,以便将来在社会上更好的立足。 读书就如同一个科学家去读当代文学作品,一个诗人去读某个考古学家的记录一样,读是因为喜欢,读是源于兴趣,有一句话说的好:“阅读不能改变人生的长度,但它可以改变人生的宽度。”正是这种兴趣的阅读,让我的生活丰富多彩。 读书已经成为我的一种习惯,小学时最爱做的事情,就是看各种各样的“闲书”,从爸爸妈妈给订阅的儿童杂志,到一些文学名著,我都照单全收。即使是上中学以后,也是依然爱读书,也要在繁忙间隙让自己的心灵得到些许的休憩。拿起一本喜爱的书籍,就好像随手推开一扇窗户,欣赏窗外美丽的风景。这风景或粗犷豪放,或细腻委婉,或雄伟磅礴,或感人肺腑,令我浑然忘却了学习中的烦恼与不快,仿佛排徊在青山绿水之间,呼吸着新鲜的空气,挥着思想的翅膀,感受着生命的美好。 捧一帧书册,看史事五千;品一壶清茗,行通途八百。无须走马塞上,你便可看楚汉交兵;无须程门立雪,你便可听师长之谆谆教诲。莘莘学子,自幼苦读经书,不惜为此头悬梁,锥刺骨,为的是什么,就是充实自己的知识体系,而这最根本的途径就是“开卷”。曹雪芹“披阅十载,增删五次”,方成“红楼巨著”;纪晓岚“饱览群书,徜徉书海”,方得“天下第一才子”称号……他们都是从“开卷”那里得到了最大的益处。 初读好书,如获良友;重读好书,如逢故知。书,可以使我们增长见识,不出门便可知天下事。书,可以提高我们的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书,可以使我们变得有修养。书,还可使我们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上立于不败之地……其实读书的好处有很多,就等着有心人去慢慢发现。 同书一样,报纸上形形色色的消息,五花八门的知识,都像磁铁般吸引着人们。世界天天在变化,社会天天在发展,新人新事新科技层出不穷。这样,报纸就天天有新内容,每天都会给你新的启发,新的感受。

评分

117对苯二异氰酸酯18

评分

跟第一版比更实际,还在学习中,很喜欢,赞一个。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