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总则
2 术语和符号
2.1 术语
2.2 符号
3 基本规定
4 站址选择
5 太阳能资源分析
5.1 一般规定
5.2 参考气象站基本条件和数据采集
5.3 太阳辐射现场观测站基本要求
5.4 太阳辐射观测数据验证与分析
6 光伏发电系统
6.1 一般规定
6.2 光伏发电系统分类
6.3 主要设备选择
6.4 光伏方阵
6.5 储能系统
6.6 发电量计算
6.7 跟踪系统
6.8 光伏支架
6.9 聚光光伏系统
7 站区布置
7.1 站区总平面布置
7.2 光伏方阵布置
7.3 站区安全防护设施
8 电气
8.1 变压器
8.2 电气主接线
8.3 站用电系统
8.4 直流系统
8.5 配电装置
8.6 无功补偿装置
8.7 电气二次
8.8 过电压保护和接地
8.9 电缆选择与敷设
9 接人系统
9.1 一般规定
9.2 并网要求
9.3 继电保护
9.4 自动化
9.5 通信
9.6 电能计量
10 建筑与结构
10.1 一般规定
10.2 地面光伏发电站建筑
10.3 屋顶及建筑一体化
10.4 结构
11 给排水、暖通与空调
11.1 给排水
11.2 暖通与空调
12 环境保护与水土保持
12.1 一般规定
12.2 污染防治
12.3 水土保持
13 劳动安全与职业卫生
14 消防
14.1 建(构)筑物火灾危险性分类
14.2 变压器及其他带油电气设备
14.3 电缆
14.4 建(构)筑物的安全疏散和建筑构造
14.5 消防给水、灭火设施及火灾自动报警
14.6 消防供电及应急照明
附录A 可能的总辐射日曝辐量
附录B 光伏阵列最佳倾角参考值
附录C 钢制地锚
本规范用词说明
引用标准名录
附:条文说明
5 太阳能资源分析
5. 1 一般规定
5.1.1 光伏发电站设计应对站址所在地的区域太阳能资源基本状况进行分析,并对相关的地理条件和气候特征进行适应性分析。
5. 1.2 当对光伏发电站进行太阳能总辐射量及其变化趋势等太阳能资源分析时,应选择站址所在地附近有太阳辐射长期观测记录的气象站作为参考气象站。
5.1.3 当利用现场观测数据进行太阳能资源分析时,现场观测数据应连续,且不应少于一年。
5. 1. 4 大型光伏发电站建设前期宜先在站址所在地设立太阳辐射现场观测站,现场观测记录的周期不应少于一个完整年。
5.2 参考气象站基本条件和数据采集
5.2.1 参考气象站应具有连续10年以上的太阳辐射长期观测记录。
5.2. 2 参考气象站所在地与光伏发电站站址所在地的气候特征、地理特征应基本一致。
5.2. 3 参考气象站的辐射观测资料与光伏发电站站址现场太阳辐射观测装置的同期辐射观测资料应具有较好的相关性。
5.2.4 参考的气象站采集的信息应包括下列内容:
1 气象站长期观测记录所采用的标准、辐射仪器型号、安装位置、高程、周边环境状况,以及建站以来的站址迁移、辐射设备维护记录、周边环境变动等基本情况和时间。
……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相当朴实,那种标准的国家标准字体和布局,一看就知道它的专业性和严肃性。我是在为我们公司的一个新的光伏项目做前期研究时偶然翻到它的。坦白说,作为一个刚接触这个领域不久的工程师,我对“规范”这类书籍通常抱有一种敬畏又略带畏惧的心态,总觉得里面充斥着晦涩难懂的术语和冗长的条文。但这次阅读体验却有些不同。尽管内容本身是高度技术性的,关乎电站的布局、设备选型和安全冗余,但其结构编排的逻辑性,简直像一张精密绘制的电路图,指引着你从宏观的概念逐步深入到每一个具体的施工细节。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支架结构稳定性的章节,它并没有停留在理论推导上,而是清晰地列举了不同地质条件下的荷载计算方法和抗风设计要求,那种详尽到近乎苛刻的程度,让人在制定初步方案时,心里踏实了许多,仿佛手里握着一份经过千锤百炼的“安全通行证”。这本书更像是行业内的“圣经”,它不是教你如何创新,而是确保你不会犯下致命的基础错误,这种“保底”的价值,在工程领域是无可替代的。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虽然很普通,但内容带来的心理冲击是巨大的。我原本以为,设计规范无非就是一套流程文件,但深入阅读后发现,它其实是一本隐藏的“风险管理手册”。每一条关于间距、接地、防雷击的规定,都在提醒你,在自然力量面前,人类设计的脆弱性。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地在脑海中构建一个虚拟的电站模型,然后用书中的条文去逐一“拷问”这个模型是否合规。尤其在涉及人员安全操作和应急疏散路径规划的部分,那种以人为本的严谨态度,让我油然生出敬意。它让你意识到,光伏发电不仅仅是能源的生产,更是一个涉及到复杂的物理和安全层面的系统工程。读完一遍后,我的习惯都变了,看任何新的光伏项目图纸,下意识就会去对照书中的某些关键参数,仿佛多了一副能看穿设计瑕疵的“X光眼镜”。
评分说真的,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更像是一次对行业“潜规则”的正式学习过程。它不像那些市场推广手册那样鼓吹效益最大化,而是冷静地告诉你,在追求发电量的同时,哪些“底线”是绝对不能触碰的。我注意到,书中对于不同气候区的土壤承载力、雪荷载的取值范围,有着非常细致的划分,这对于我们跨区域开发项目来说,简直是救命稻草。如果只是靠经验去猜测,那无异于赌博。这本书把所有的不确定性,都通过量化的方式,纳入到了一个可控的框架内。它不煽情,不鼓动,只是冷冰冰地提供一套经过验证的“操作指南”。对于一个想在光伏行业长期立足的专业人士而言,它不是一本可以快速消化的读物,而更像是一个必须常备在手边、需要随时查阅的工具书。每次翻开,都能从中找到新的侧重点,印证或修正自己之前的某些模糊判断,其价值经久不衰。
评分说实话,我本来是期待能在这本厚厚的标准里找到一些关于最新光伏技术应用的前瞻性论述,比如更高效的组件封装技术或者储能系统的集成方法。然而,翻阅下来,这本书更像是对现有成熟、安全实践的系统化梳理和固化。它的语言风格极其克制和客观,没有一句多余的形容词,每一个数字、每一个角度的规定,背后都似乎隐藏着无数次失败的教训和反复的论证。比如,它对电缆桥架的防火和防鼠咬措施的描述,细致到让人哭笑不得,但转念一想,这些“小事”恰恰是导致电站长期运行可靠性的关键所在。我感觉自己仿佛在进行一次“考古挖掘”,挖掘的不是历史,而是工程界前辈们用血汗凝练出的黄金准则。它很少谈及“未来”,但它无比扎实地奠定了“现在”和“可预见的将来”的基石。对于我这种需要经常进行合规性审查的人来说,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它的“不思进取”——它选择了最可靠、最经过时间检验的方法,这是对投资方和电站最终使用者最大的尊重。
评分当我第一次打开它,被那些密集的图表和复杂的公式弄得有点头晕眼花,觉得这玩意儿跟我在大学里读的任何一本教科书都格格不入。教科书是启发思考的,而这本标准是要求你立即执行的。阅读它不像是在学习,更像是在接受一个高度结构化的指令集。我试着从其中一个章节——关于逆变器选型与布置的章节——入手,发现它对环境温度、海拔高度对设备降额使用的要求精确到了小数点后两位。这种对细节的执着,让我想起了精密的瑞士机械表制作工艺。它不是在推销任何产品,而是在为所有使用该标准的工程师设定一个“合格线”。如果你能完全遵照执行,那么理论上,你设计的光伏电站的可靠性和效率将能达到国家层面的最低要求。它最大的“缺点”,可能就是对创新设备的包容度略显保守,毕竟,标准制定需要时间来验证新技术。但从另一个角度看,这种保守,正是它能成为权威的底气所在。
评分正版书,质量没问题,我有电子版的,就是觉得看着费劲,买本纸版书看着舒服点
评分设计院用的规范,价格再便宜点就更好了
评分书的质量不错,需要多多学习。
评分不错,虽然有点薄,但是正版的
评分书是我需要的,学习标准,才会干活!京东物流没的说,速度快,态度好。赞赞
评分不错不错真的管用不错不错真的管用
评分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送货及时,挺快的,就是干嘛要每一本书单独评价呢
评分考试用书,勉强满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