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区域海洋学:海洋地质学 [Regional Oceanography of China Seas:Marine Geology]

中国区域海洋学:海洋地质学 [Regional Oceanography of China Seas:Marine Geology]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家彪 编
图书标签:
  • 海洋地质学
  • 中国海洋
  • 区域海洋学
  • 海洋科学
  • 地质学
  • 沉积学
  • 构造地质
  • 海岸地貌
  • 海洋资源
  • 中国海域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海洋出版社
ISBN:9787502782566
版次:1
商品编码:11037141
包装:平装
外文名称:Regional Oceanography of China Seas:Marine Geology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2-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547
字数:889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国区域海洋学》是一部全面、系统反映我国海洋综合调查与评价成果,并以海洋基本自然环境要素描述为主的科学巨著。内容包括海洋地貌、海洋地质、物理海洋、化学海洋、生物海洋、渔业海洋、海洋环境生态和海洋经济等。《中国区域海洋学》按专业分八个分册。
本书为“海洋地质学”分册,系统叙述了我国四个海区的物质输运、沉积分布、盆地组成、深部结构、动力演化及主要海底矿产资源的特征、分布和变化规律。
本书可供从事海洋科学,以及相关学科的科技人员参考,也可供海洋管理、海洋开发、海洋交通运输和海洋环境保护等部门的工作人员及大专院校师生参阅。

内页插图

目录

第1篇 渤海
第1章 物质输运与现代沉积过程
1.1 人海河流物质通量及其变化规律
1.2 悬浮物质浓度分布与变化特征
1.2.1 平面分布
1.2.2 垂直分布
1.3 悬浮物质组成及来源
1.3.1 悬浮物质组成
1.3.2 悬浮体颗粒有机碳/氮的分布规律
1.3.3 悬浮物质来源
1.3.4 黄河入海泥沙的扩散趋势

第2章 表层沉积与区域分布特征
2.1 沉积物粒度组成及其分布
2.1.1 粒度定义及分析技术
2.1.2 沉积物粒度分布特征
2.1.3 沉积物粒度参数分布特征
2.1.4 沉积物类型分布特征
2.2 沉积物的矿物特征
2.2.1 碎屑矿物
2.2.2 黏土矿物
2.3 沉积物地球化学特征
2.3.1 常量元素含量及其分布特征
2.3.2 微量元素含量及其分布特征
2.4 沉积物微体古生物特征
2.4.1 有孔虫
2.4.2 介形虫
2.4.3 孢粉
2.4.4 硅藻
2.5 沉积作用与沉积环境
2.5.1 沉积速率
2.5.2 沉积物质输运趋势
2.5.3 现代沉积环境与沉积特征分析

第3章 浅地层结构与古环境演变
3.1 晚第四纪地层划分及特征
3.1.1 晚第四纪地层划分
3.1.2 晚第四纪地层特征
3.2 浅地层剖面层序划分及地质解释
3.2.1 浅地层剖面层序划分
3.2.2 浅地层剖面层序特征及地质解释
3.3 单道地震剖面层序划分及地质解释
3.3.1 地震层序划分
3.3.2 地震层序特征及地质解释
3.4 晚第四纪以来沉积地层的时空分布特征
3.4.1 主要时期沉积地层的厚度变化特征
3.4.2 晚第四纪以来沉积中心的迁移演化趋势
3.5 晚第四纪沉积环境演化

第4章 地质构造与沉积盆地演化
4.1 基底性质与盖层特征
4.1.1 基底性质
4.1.2 盖层特征
4.2 断裂构造和岩浆活动
4.2.1 断裂构造体系
4.2.2 主要断裂构造
4.2.3 岩浆活动
4.3 构造单元划分
4.3.1 区域构造单元划分
4.3.2 主要构造单元特征
4.4 沉积盆地及其构造演化
4.4.1 前新生代构造演化
4.4.2 新生代构造演化

第5章 深部结构与地球动力过程
5.1 地球物理场特征
5.1.1 重力场特征
5.1.2 地磁场特征
5.1.3 地温场特征
……
第二篇 黄海
第三篇 东海
第四篇 南海
远古之洋的秘境:大洋深渊的地质编年史 书籍名称:《深海巨壁:构造板块的演化与海底热液系统研究》 内容简介 本书深入探讨了地球深部动力学如何塑造了我们脚下的海洋地质景观,聚焦于大洋板块构造的百年演化历程,以及与之紧密相关的海底热液活动及其生态意义。全书以严谨的科学视角,辅以大量的实证数据和前沿模型,构建了一部关于广袤深海的宏大叙事。 第一部分:板块漂移的宏伟乐章——大洋岩石圈的动态演化 本部分从地球内部的热力学机制出发,详细阐述了板块构造理论的基石。我们不再仅仅满足于描述板块的现状,而是追溯了数亿年来大洋岩石圈的生成、迁移和消亡过程。 第一章:洋中脊的诞生与扩张速率的测定。本章细致描绘了洋中脊的构造形态,从慢速扩张洋中脊到快速扩张洋中脊的形态差异。重点介绍了如何利用磁性条带记录、古地磁重建技术精确测定大洋岩石圈的扩张速率,并分析了不同速率对洋壳物质组成和地幔对流模式的影响。我们讨论了幔楔热力学对岩浆房的控制作用,以及洋中脊的“脊柱”(Ridge Spreading Axis)如何受控于深部地幔柱的活动。 第二章:大洋俯冲带的生死循环。俯冲带是地球上最具活力的地质构造单元。本章聚焦于大洋岩石圈向下俯冲至地幔深处的复杂过程。内容涵盖了俯冲带的几何学特征(如弯曲角度、板块汇聚速度),以及俯冲板块携带的俯冲流体(脱水作用)如何引发上覆地幔的熔融,进而形成火山弧。我们引入了先进的地震层析成像技术成果,揭示了俯冲板片在下地幔中的滞留与“回声”现象,探讨了俯冲的终极命运——是完全消亡于地幔,还是在某些条件下重新激活形成新的构造单元。 第三章:大洋盆地的形成与沉积记录。本书剖析了大洋盆地(如大西洋、太平洋深海平原)从裂解到成熟的构造演化史。我们分析了海盆沉积物的岩性层序,如何记录了海平面变化、冰期/间冰期气候波动以及古海洋环流的转变。特别关注了深海浊积扇的发育机制及其在指示陆源物质供给和构造稳定性的作用。 第二部分:黑暗深渊的化学工厂——海底热液与冷泉系统 大洋地壳并非惰性物质,其与海水的相互作用是驱动全球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关键。本部分将聚光灯投向了那些深藏于海底的化学反应中心。 第四章:热液喷口的形成机理与流体化学。本章详述了热液循环的物理化学基础。从冷海水渗入裂隙系统,到被岩浆房加热至超临界状态,再到富含金属硫化物的热液流体喷出地表的过程,每一步的温度、压力和化学反应都被量化分析。我们重点区分了高温黑烟囱(富含硫化物和金属)与低温蛇纹岩化热液系统(富含甲烷和氢气)的成因差异,并讨论了这些流体如何影响大洋地壳的化学平衡。 第五章:深海热液生态系统的生物学奇迹。本书不再仅仅关注地质构造,更深入探讨了这些极端环境下的生命形式。我们分析了热液喷口周围的化学自养生物群落结构,包括它们如何利用硫、铁或甲烷作为能量来源,取代了传统的太阳能驱动的食物链。本章详细介绍了微生物在初级生产力中的核心地位,以及这些生态系统在地球生命起源研究中的潜在意义。 第六章:深海冷泉与天然气水合物的地球动力学联系。冷泉活动是另一种重要的海底流体释放现象。本章探讨了构造应力、断层活动如何导致富含甲烷的地下水合物分解或直接渗漏至海底。我们利用多道地震和原位观测数据,评估了甲烷水合物储库的稳定性和潜在的失稳风险,并探讨了这种潜在的温室气体释放对全球气候系统的反馈机制。 第三部分:深海沉积物:海洋地质档案的解读 深海沉积物是记录地球历史的天然档案库。本书提供了全面的沉积物学和地球化学分析方法论。 第七章:深海沉积物的物质来源与沉积动力学。本章系统梳理了深海沉积物的组成分类,包括陆源碎屑物、火山灰、生物源沉降物(如钙质和硅质浮游生物遗骸)以及深海黏土矿物。我们利用碎屑锆石定年、稀土元素配分模式等地球化学指纹,追溯了陆源碎屑的源区和搬运路径,重建了古代海流和季风的强度。 第八章:古气候与古海洋环流的地球化学探针。本书重点介绍了如何通过分析深海沉积物中的稳定同位素(如氧同位素$delta^{18} ext{O}$、碳同位素$delta^{13} ext{C}$)和微量元素比值,重建过去数百万年来的海平面、冰盖体积变化和深海温度波动。特别关注了上新世和更新世的海洋暖期事件的地质记录。 结论:深海研究的前沿挑战与未来展望 本书最后总结了当前海洋地质学面临的关键未解之谜,包括:深海地幔的非均质性如何影响大洋岩石圈的长期稳定性;深海微生物群落对海底化学循环的精确贡献度;以及人类活动(如深海采矿)对脆弱海底热液生态系统和沉积物档案的潜在干扰。本书旨在为海洋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和海洋生物地球化学领域的专业研究人员和研究生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入的参考框架。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真是让我大开眼界!原本以为海洋地质学不过是关于海底岩石和沉积物的枯燥描述,但《中国区域海洋学:海洋地质学》完全颠覆了我的认知。作者以极其生动且富有逻辑的方式,将中国海域的海洋地质演变娓娓道来。它不仅仅是知识的堆砌,更像是一次穿越时空的旅行。从古老的板块构造运动,到现代海底地形地貌的形成,每一个章节都像一部精彩的纪录片,让我看到了中国海如何从无到有,经历了怎样的沧桑巨变。我尤其被关于海底断裂带和活动构造的章节所吸引,那些隐藏在深海的“脉搏”被清晰地呈现在我眼前,让我对地震和海啸的形成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书中的插图和图表也做得非常出色,每一个都恰到好处地解释了复杂的概念,让即使是初学者也能轻松理解。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在阅读一本书,更像是在与一位经验丰富的地质学家一同探索中国辽阔而神秘的海洋腹地。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都让我感到惊喜,它成功地将科学的严谨性与引人入胜的故事性完美结合。

评分

我是一名对地球科学充满好奇的普通读者,一直以来都对神秘而广袤的海洋抱有深深的向往。《中国区域海洋学:海洋地质学》这本书,以一种既权威又易懂的方式,满足了我探索海洋的好奇心。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中国海域海底地形地貌形成原因的解释,例如那些绵延起伏的海底山脉、深邃神秘的海沟,以及广阔平坦的深海平原,书中都通过生动的描述和精美的图片,让我仿佛身临其境。它不仅仅是地质知识的普及,更是一种对自然之美的赞叹。我被书中关于火山活动和海底热液喷口的研究深深吸引,那些在黑暗深海中孕育生命的奇迹,通过文字和图片展现在我面前,让我对地球的生命力有了全新的认识。这本书没有使用过于晦涩的专业术语,即使是像我这样的非专业人士,也能在轻松愉快的阅读中,感受到海洋地质学的魅力,并从中获得丰富的知识和深刻的启示。

评分

不得不说,这本书对中国海域海洋地质学的阐述,其细腻程度和专业深度,已经超越了我之前接触过的任何相关资料。我是一名对海岸带地质变迁特别感兴趣的业余爱好者,而这本书恰好满足了我对这一领域深入了解的渴望。它详细介绍了中国沿海不同区域的地质特征,比如黄河三角洲的沉积物输运机制,以及南海海域的深部构造演化。书中有大量的实证数据和案例分析,让我看到了科学研究是如何将抽象的理论转化为具体的认识。特别是关于滨海湿地和泥炭地质的研究,让我深刻认识到这些宝贵自然资源的形成过程以及它们在中国海岸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作用。作者在分析地质现象时,总是能结合历史文献和最新的遥感技术,这使得论证更加充分,也让我的阅读体验更加丰富。这本书对于我理解海岸带的侵蚀、淤积和地貌演变有着巨大的帮助,我甚至可以对照书中的知识,去观察我所在的海边正在发生的地质变化。

评分

这本书的另一个亮点在于它对海洋地质学研究方法论的探讨。我一直对科学家们是如何在广阔的海洋中获取数据和进行研究感到好奇,而《中国区域海洋学:海洋地质学》给了我满意的答案。它不仅介绍了各种先进的探测设备,比如多波束测深仪、侧扫声呐、地质钻探设备等,还详细阐述了它们的工作原理以及在实际应用中的注意事项。书中有不少关于野外调查和数据处理的实例,让我看到了一个完整的海洋地质调查过程。从最初的采样设计,到后来的数据解释和模型构建,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科学的智慧和严谨的态度。我尤其对书中关于古海洋地质记录的研究部分印象深刻,它通过分析海底沉积物的层理、化石等,能够“读懂”古代海洋的环境变化,这简直像是在考古学。这本书不仅增长了我的知识,更激发了我对科学研究方法的兴趣,让我对海洋地质学领域的研究者们充满了敬意。

评分

我是一位海洋工程专业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深海矿产资源和海底工程地质一直是我想深入了解的课题。这本书在这方面的阐述,无疑为我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它不仅仅介绍了中国海域各种矿产资源的分布和形成条件,还深入探讨了这些资源的可开采性以及相关的环境影响评估。书中关于海底天然气水合物的章节尤其让我着迷,我对这种“冰火两重天”的奇特物质的形成、分布以及潜在的能源价值有了全面的认识。此外,关于海底地质灾害的风险评估和防治措施的论述,也让我受益匪浅。作者在分析海底工程地质条件时,充分考虑了地层的稳定性、渗透性以及潜在的地质风险,这对于未来的工程设计至关重要。这本书的专业性和前瞻性,让我对未来在海洋工程领域的工作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和更坚定的信心,也让我看到了中国在海洋资源开发和利用方面的巨大潜力。

评分

装帧不错!送货速度也很快!

评分

908项目成果,不错!值得好好学习。

评分

很好

评分

还不错……………………

评分

装帧不错!送货速度也很快!

评分

很好

评分

908项目成果,不错!值得好好学习。

评分

装帧不错!送货速度也很快!

评分

装帧不错!送货速度也很快!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