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古瓷鉴定300题》分青花瓷、彩绘瓷、单色釉瓷、款识、纹饰与造型、鉴定方法六大部分,共300个专题。采用一事一议并配以相应的图片,让读者能以简明快捷的阅读方式来获取相应知识,也可理解为工具书式的、词条式的解读方式。这些内容是古瓷鉴定中最常见到的,较好地覆盖了古瓷门类的方方面面,是著名中国文化史暨中国古陶瓷专家——朱裕平20多年来古瓷研究的精华。对于瓷器收藏者、瓷器研究者都有很高的实用参考价值,是工具性常备图书。
作者简介
朱裕平,中国文化史暨中国古陶瓷专家,中国文物学会专家委员会会员,出生于文物世家,早期研读哲学,后从事中国古陶瓷研究并导入科学方法论。从1989年至今,出版论著多种,其中《中国古瓷铭》、《中国唐三彩》、《明清瓷款品鉴》、《元代青花瓷》等书都是该课题的第一本专著,在学术界引起较大反响,并被中外权威报刊和著作多次引用、报导和评论。
内页插图
目录
一、肯花瓷
1.1 青花瓷概述
1.2 青花瓷的绘画笔法
1.3 元明青花瓷的绘画笔法
1.4 清代青花瓷的绘画笔法
1.5 青花瓷的青料
1.6 青花瓷呈色的判读
1.7 唐,宋,元青花瓷的呈色
1.8 明早期官窑青花瓷的呈色(洪武永乐宣德)
I.9 明中期官窑青花瓷的呈色(成化弘治正德)
1.10 明后期官窑青花瓷的呈色(嘉靖隆庆万历)
1.11 明代民窑青花瓷的呈色门
1.12 清代青花瓷的呈色
1.13 唐代原始青花瓷门
1.14 宋代原始青花瓷门
1.15 元代青花瓷的发现和存世
1.16 元至正型青花瓷门
1.17 延祜期青花瓷
1.18 至正期青花瓷
1.19 元末期青花瓷
1.20 元青花瓷的胎体特征
1.21 元青花瓷的釉层特征
1.22 元青花瓷的青料
1.23 元青花瓷的装饰纹样
1.24 元青花瓷的造型
1.25 明洪武官窑青花瓷的胎釉和青花呈色
1.26 明洪武官窑青花瓷的造型
1.27 明洪武官窑青花瓷的装饰
1.28 明洪武民窑青花瓷的胎釉和造型
1.29 明洪武民窑青花瓷的纹饰
1.30 明永乐官窑青花瓷的胎釉和青花呈色
1.31 明永乐官窑青花瓷的纹饰
1.32 明永乐官窑青花瓷的造型
1.33 明永乐民窑青花瓷的胎釉和造型
1.34 明永乐民窑青花瓷的纹饰
1.35 明宣德官窑青花瓷的胎釉,青花和造型
1.36 明宣德官窑青花瓷的纹饰
1.37 仿宣德官窑青化瓷
1.38 明宣德民窑青花瓷的胎釉和造型
1.39 明宣德民窑青花瓷的纹饰
1.40 明空白期青花瓷
1.41 明正统青花瓷的胎和釉
1.42 明正统青花瓷的主题纹饰
1.43 明正统青花瓷的辅助纹饰
1.44 明景泰青花瓷的胎和釉
1.45 明景泰青花瓷的主题纹饰
1.46 明景泰青花瓷的辅助纹饰
1.47 明天顺青花瓷的胎釉,青花和造型
1.48 明天顺青花瓷的主题装饰
1.49 明天顺青花瓷的辅助纹饰
1.50 明成化官窑青花瓷的胎釉和肯料
1.51 明成化官窑青花瓷的纹饰
1.52 明成化民窑青花瓷的胎釉和铭文
1.53 明成化民窑青花瓷的纹饰
1.54 明弘治官窑青花瓷
1.55 明弘治民窑青花瓷
1.56 明正德官窑青花瓷
1.57 明正德民窑青花瓷
1.58 明嘉靖官窑青花瓷的胎釉和青花
1.59 明嘉靖官窑青花瓷的造型
1.60 明嘉靖官窑青花瓷的纹饰
1.61 明嘉靖民窑青花瓷
1.62 明隆庆官窑青花瓷
1.63 明万历官窑青花瓷
1.64 明万历民窑青花瓷
1.65 明天矗民窑青花瓷的胎釉和造型
1.66 明天启民窑青花瓷的装饰纹样
1.67 明天启民窑青花瓷的特有纹饰
1.68 明崇祯民窑青花瓷的胎釉和造型
1.69 明崇祯民窑青花瓷的纹饰
1.70 清顺治青花瓷
1.71 清康熙早期青花瓷
1.72 清康熙中期官窑青花瓷
1.73 清康熙晚期官窑青花瓷
1.74 清康熙巾后期民窑青花瓷
1.75 清雍正青花瓷
1.76 清乾隆青花瓷
1.77 清嘉庆青花瓷
1.78 清道光青花瓷
1.79 清咸丰青花瓷
1.80 清同治青花瓷
1.81 清光绪青花瓷
1.82 清宣统青花瓷
1.83 民国时期的青花瓷
1.84 云南窑青花瓷的窑址和特征
1.85 云南窑青花瓷的造型和装饰
1.86 明清德化窑青花瓷
1.87 日本的青花瓷
1.88 明清外销青花瓷
1.89 克拉克瓷
1.90 明官窑黄釉青花盘的鉴定
二、彩瓷
2.1 彩瓷概述
2.2 彩瓷的工艺和品种
2.3 唐五代长沙铜官窑瓷
2.4 釉里红瓷
2.5 元代釉里红瓷
2.6 明洪武釉里红瓷
2.7 明永乐,宣德釉里红瓷
2.8 清代釉里红瓷
2.9 明色釉釉上彩瓷
2.10 青花加彩和斗彩及其绘画笔法
2.11 明宣德青花加彩瓷
2.12 明成化青花加彩(斗彩)瓷
2.13 明代后期青花五彩瓷
2.14 清代青花加彩瓷
2.15 清代五彩瓷
2.16 唐:彩及其发现
2.17 唐三彩的胎釉门
2.18 唐三彩的成型方法及其鉴定
2.19 辽三彩
2.20 宋金三彩
2.21 波斯三彩和余良三彩
2.22 琉璃和珐华门
2.23 明清三彩瓷
2.24 清康熙粉彩瓷
2.25 清雍正粉彩瓷川
2.26 清乾隆粉彩瓷
2.27 清嘉庆,道光和咸丰粉彩瓷川
2.28 清同治、光绪和宣统粉彩瓷川
2.29 清康熙珐琅彩瓷1
2.30 清雍正、乾隆珐琅彩瓷川
2.31 广彩和港彩
2.32 石湾釉陶(附)
2.33 清末民初石湾陶塑(附)
2.34 现代石湾陶塑(附)
2.35 潮彩和高陂彩12
2.36 枫溪瓷塑
2.37 晚清慈禧瓷
2.38 民国洪宪瓷
2.39 浅绛彩的工艺
2.40 浅绛彩名家
2.41 新粉彩瓷
2.42 新粉彩名家和珠lU八友
2.43 清末民初的醴陵釉下五彩
2.44 现代醴陵釉下五彩
2.45 醴陵特制“胜利杯”
2.46 醴陵制主席用瓷
2.47 “7501”瓷
……
三、色釉瓷
四、铭文
五、纹饰和造型
六、鉴定方法
附录 明、清、瓷斋名、人名、吉语款索引
精彩书摘
1.5 青花瓷的青料
青花瓷以钴料绘画后罩透明釉烧成。这种绘画的钴料在釉下呈现蓝色,如不施釉,则呈黑色。
钴料在古代是从天然钴土矿中萃取。钴土矿分布于世界各地,我国的江西,浙江、云南,甘肃等地均有矿藏,从品质来看,最好的当属西亚进口的产品。
钴料的进口在北宋就有记载,是大食国的贡品,称“无名异”,被皇室和民间珍藏。无名异在当时是一味药物,“无名异味甘,平,主金疮折伤内损,止痛,生肌肉”。到了明代无名异则“用煮蟹,杀腥气;煎炼桐油,收水气”。
钴料的主要用途是作玻璃和陶瓷的装饰。钴料掺入玻璃中,使之呈蓝色,可做人工宝石,在釉下绘画,呈蓝色。
天然钴矿料除钴外,还有铁、锰,铜,镍等成分,这些杂质的含量差异会使青花的呈色不同。
按铁、锰的含量,可分为高铁低锰和低铁高锰两类,进口青料…般是高铁低锰,呈色青中含紫,品质较好。国产青料一般是低铁高锰,呈色青中含灰,品质较次。
在青花瓷史上,用过两种进口钴料和几种国产钴料。
苏泥勃青料又称苏麻离青或苏勃泥青,唐宋以来一直有进口的记录。苏泥勃青的基本特征是高铁低锰,呈色浓艳亮丽,略含紫,积青处有铁褐斑,从元代后期的至正时期到明成化前期,是官窑和民窑精品的主要青料。
回青是明代的又一进口青料,用于明正德到万历中期,品质非常优异,含紫而明艳,有明显晕散,但无铁褐斑。
在元、明、清的官民窑青花中,还用过几种重要的国产青料,以低铁高锰为特征,有不同程度的灰色,品质较好的是陂塘青,石子青和浙料等几种。
……
前言/序言
故纸堆里的微光:一部关于明代中晚期江南士人精神世界的深度考察 作者: 李明远 出版社: 燕山文史出版社 装帧: 精装,附赠手绘地图一幅 页数: 680页 --- 导言:在流变的时代中寻找“真我” 本书并非一部宏大的历史叙事,而是一次深入的、微观的、近乎田野调查式的精神考古。我们将目光聚焦于明代中晚期——嘉靖、隆庆、万历年间,这片被誉为“经济繁荣、思想活跃”的江南大地。然而,在这表面的繁盛之下,一股深刻的焦虑和精神上的彷徨正在酝酿。士大夫阶层,作为维系王朝意识形态与地方社会秩序的中坚力量,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皇权的高度集中与宦官专权带来的政治失序;商品经济的勃兴对传统“学而优则仕”的冲击;以及晚明思潮中,以李贽“童心说”为代表的对儒家正统的挑战。 本书旨在探讨,在这样的时代洪流中,江南的士人是如何调适其内在精神图景,他们如何构建起一套自我慰藉与社会参与的复杂系统。我们抛弃了传统的“政治斗争史”或“经济发展史”的单一视角,转而深入到他们的书房、园林、诗社、以及那些私密的信札之中,去捕捉那些在史册上难以留痕的、关于“如何做一个有德性、有情趣的明代士人”的艰难抉择。 第一部分:士人的“失语”与“重构”——政治理想的幻灭与文人共同体的兴起 明代中后期,文官政治的理想在内阁制与厂卫制度的夹缝中日益萎缩。许多抱有“经世致用”抱负的知识分子,发现其政治抱负往往被权力游戏和党争所吞噬。 一、由“社稷”转向“性命”:内在哲思的觉醒 我们考察了以王阳明心学在江南的二次传播为背景,士人如何将对外部世界的改造(治国平天下)的关注点,转向对自身精神世界的开掘(格物致知、致良知)。但这种转向并非简单的逃避,而是对“真诚”的哲学性追求。我们详细梳理了晚明一批“清谈家”的言行录,揭示了他们如何通过对“本心”的强调,试图为日益腐化的官场提供一种道德上的净化剂。 二、诗社的勃兴与“雅集”的社会功能 诗社在明代中晚期不再仅仅是文人间的风雅之事,它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社会功能替代体。在政治失意之时,诗社成为了一种“微型共和国”。我们选取了苏州、松江、南京三地的典型诗社案例,分析了其成员的构成、集会的仪式感,以及作品的主题倾向。这些集会不仅是文学创作的场所,更是士人进行身份认同、确立社交网络、相互提供道德支持的“避风港”。诗社中的唱和、品鉴,实质上是一种对“理想秩序”的重演。 三、园林艺术的哲学意蕴:从“避世”到“在场” 晚明江南园林,尤其是私家园林的发展,是士人精神转向的物质载体。我们不再将园林视为单纯的建筑艺术,而是将其视为士人“精神疆域”的物质化。园林的设计、植物的配置、空间的隐喻,都成为士人表达其对“理想生活”的想象。通过对拙政园、留园等代表性园林的设计手稿与文人题咏的交叉比对,我们发现,园林中的“曲径通幽”和“移步换景”,实际上模拟了一种既抽离于世俗喧嚣,又可以审视世俗百态的独特视角。园林是士人“身体在场”与“精神抽离”的完美平衡点。 第二部分:日常生活的仪式化——情、趣与物象的审美建构 明代晚期,随着市民阶层的壮大和物质生活的丰富,士人的审美趣味开始向日常化、精细化发展。这种对“生活品质”的追求,成为对抗外部世界动荡的重要心理机制。 一、对“雅”的极致追求:文房清玩的研究 我们深入考察了“文房清玩”——笔、墨、纸、砚、香炉、印章——在这一时期的社会地位变化。它们不再仅仅是工具,而是具有高度符号意义的“精神伴侣”。我们通过分析当时的收藏家目录和相关笔记,揭示了文玩收藏如何演变成一种“道德的展示”。收藏者通过对古物(如宋代五大名窑瓷器、端砚的石眼)的品鉴,来证明其自身品味的“高古”与“纯粹”,以此对抗当下社会中对物质的粗俗追求。 二、茶道中的“禅思”:从饮品到哲学的蜕变 晚明茶道,尤其是“斗茶”和对“茶中意境”的追求,达到了一个高峰。我们详细研究了晚明茶学著作,如许次纾的论述,指出此时的茶事已经高度仪式化。饮茶的过程被赋予了修身养性的功能,茶汤的色、香、味,被用来比拟人生的境遇和心性的修炼。通过对茶具(如宜兴紫砂壶)的造型与装饰母题的分析,我们发现士人试图在日常饮用中,重构一种稳定、可控的、具有美学秩序的微观世界。 三、友朋酬酢中的“情谊”:书信与酬赠的密码学 在政治交流受阻的背景下,士人之间的私人交往变得异常重要。书信往来,尤其是那些措辞典雅、引用典故丰富的书札,是研究他们真实情感的绝佳材料。我们分析了数十封未曾被主流史学关注的私人信件,发现其中隐藏着复杂的社交礼仪、情感依赖以及隐晦的政治立场表达。酬赠的礼物——无论是扇面书画还是题刻的器物——都承载着超越其实物价值的“情义重负”。 结论:流动的风景与坚守的内在 本书的结论是,明代中晚期的江南士人,面对一个“价值虚化”的时代,他们最终选择了一种“向内求索,向外审美”的生存策略。他们无法彻底改变外部的政治景观,但他们通过对诗社、园林、茶道、文玩等日常生活的精细化、仪式化处理,成功地为自己构建了一个“有情趣、有品味、有道德高度”的内在精神共同体。这种对“雅致生活”的执着,既是对俗世的温和抵抗,也是对自身阶层身份的最后坚守。他们的努力,为后世留下了极其丰富和复杂的人文遗产,使我们得以窥见,在宏大历史叙事之外,人性的挣扎与光辉。 --- 本书的价值在于: 它拒绝宏大叙事,聚焦于“生活世界”,通过对非主流史料(笔记、信札、园林题咏)的细致解读,重构了一个复杂而真实、充满矛盾与张力的晚明士人精神群像。它适合对明代社会史、思想史、文化史及生活美学感兴趣的深度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