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個常年與筆墨打交道的書法實踐者,我最看重的是拓片的高清度和臨摹的適用性。坦白說,市麵上很多碑帖影印本,要麼模糊不清,要麼對比度失真,臨摹起來總覺得隔著一層霧。然而,這本《中國碑帖名品》在這方麵做得無可挑剔。它的高清影印技術,將原拓片的精微之處都保留瞭下來,即便是那些看似模糊的邊緣和飛白,也清晰可見,這對於捕捉書傢的“意在筆先”至關重要。我嘗試著對著書中的某一頁進行瞭臨習,驚喜地發現,這種高質量的還原,使得我的手感與視覺體驗高度統一,極大地促進瞭對古人筆意的精準把握。對於追求“神似”的臨習者而言,這本絕對是案頭必備的良師益友,直接提升瞭練習效率和質量。
評分我一直對碑學有著濃厚的興趣,尤其鍾情於那些傳世不朽的摩崖石刻。這本書的選材眼光獨到,它深入挖掘瞭碑刻藝術的精髓,不僅僅展示瞭字體的結構美,更注重對其曆史背景和文化意蘊的梳理。閱讀配套的文字導讀部分,我發現作者在考據方麵下瞭深厚的功夫,對每一篇碑刻的時代特徵、書寫風格的演變脈絡都有著精闢的分析,使得我們這些非專業人士也能窺見門徑。這種結閤瞭視覺欣賞與學術探討的編排方式,極大地提升瞭閱讀的深度和趣味性。每次翻閱,總能發現一些之前未曾留意到的筆法奧妙,讓人對中國書法的博大精深有瞭更深一層的認識。對於想要提升自己書法修養,尋求創作突破口的人來說,這本書無疑是一盞明燈。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與內容的結閤,散發齣一種低調而奢華的氣質。它不追求浮誇的宣傳,而是用紮實的藝術呈現來打動人心。我特彆欣賞它在版式設計上的剋製與大氣。留白得當,使得碑帖的本體得以充分呼吸,不會讓人感到擁擠或壓抑。每一頁的排布都經過深思熟慮,照顧到瞭讀者的視覺動綫和審美體驗。閱讀它,與其說是學習,不如說是一種靜心的過程。在喧囂的現代生活中,能擁有一本如此用心製作的書籍,讓人能沉下心來,專注地沉浸在漢字藝術的浩瀚宇宙中,尋求片刻的寜靜與精神的滋養。這對於緩解日常的焦慮感,重塑對傳統文化的熱愛,有著不可替代的積極作用。
評分這部《中國碑帖名品:瘞鶴銘》的齣版,無疑是書法愛好者和研究者的一份厚禮。初捧此書,首先被其裝幀設計所吸引,既有古典的韻味,又不失現代印刷的精緻,紙張的質感極佳,使得墨色在呈現上更具層次感與力量感。翻開內頁,那些曆經韆載的碑刻拓片被細緻地復刻下來,綫條的枯潤、結體的欹側,無不展現齣一種沉雄古樸的氣度。閱讀過程中,我仿佛能感受到那些古人鎸刻時的心緒,那種與金石對話的莊嚴與敬畏。尤其是一些細節的放大處理,如刀痕的入石深淺、飛白的微妙變化,對於學習者來說,是極具啓發性的寶貴資料。它不僅僅是一本簡單的字帖,更像是一扇通往魏晉風骨的藝術之門,讓人在臨摹中得以體悟那份超越時代的藝術精神。
評分我嚮幾位學習書法的朋友推薦瞭這本書,大傢的反饋都非常正麵。他們一緻認為,這本書的價值遠超其定價。它的廣度與深度兼具,既能滿足初學者對規範字體的初步認知需求,又能為資深研究者提供深入探討的文本基礎。特彆是書中對不同風格碑刻的並置對比,使得學習者可以清晰地辨識齣不同時代、地域的風格差異,避免瞭生硬地模仿某一派係而導緻的僵化。這種係統性的梳理,體現瞭編者深厚的學術功底和嚴謹的治學態度。它不僅僅是一本“看”的書,更是一本需要反復“參”的書,每一次翻閱都會帶來新的感悟和啓發,是值得長期收藏和反復研讀的經典之作。
評分很不錯,這個係列都很好。馬未都(1955年3月22日-),生於北京,祖籍山東榮成,收藏傢、古董鑒賞傢,央視《百傢講壇》主講人,主講係列節目《馬未都說收藏》,現為中國民主建國會會員,觀復博物館創辦人及現任館長,《中國網》專欄作傢、專傢[1] ,同時也是超級暢銷書作傢。中國民主建國會會員,《中國網》專欄作傢、專傢,收藏專傢,觀復博物館的創辦人及現任館長。[2]
評分碑帖,過去俗稱“黑老虎”,它既是一種有文化曆史內涵,又有藝術品位和工藝加工三者相結閤的藝術品。
評分《羅馬的節日》錶述的是對古代,中世紀文藝復興及現代的印象。這部作品分為四節,1、競技場,2、大赦節,3、十月節,4、主顯節。
評分瘞鶴銘 著名摩崖刻石,在江蘇鎮江焦山斷崖石上,刻石年代眾說不一,點畫靈動,字形開張。北宋書法大傢黃山榖於此刻石得力獨多,變態後形成山榖書“中宮內斂,橫竪畫嚮四周開張”的“輻射式”的獨特風貌。山榖並有“大字無過瘞鶴銘”之句,曆代評價極高。明王世貞評:“此銘古拙奇峭,雄偉飛逸,固書傢之雄。”銘字連筆圓潤,落筆超逸,神采脫俗。----《古代碑帖鑒賞》費聲騫
評分清 吳德鏇:山榖小行書自佳,蓋亦從平原、少師兩傢得力,故足與坡公相輔。大字學《瘞鶴銘》,骨體峭快而過於豪放,亦成一種習氣。學者貴於慎取,不可遂為古人所欺。(《初月樓論書隨筆》)
評分紙張很好,印刷清晰,價格小貴。
評分《瘞鶴銘》原刻在鎮江焦山西麓石壁上,中唐以後始有著錄,後遭雷擊崩落長江中,南宋淳熙間挽齣一石二十餘字,康熙五十二年又挽齣五石七十餘字。自宋代《瘞鶴銘》殘石被發現以來,曆代書法傢均給予其高度評價,對它的時代、作者、思想藝術性等方麵的研究、探討一直沒有停止過,且至今未有定論,成為韆古之謎。
評分沒必要買,網上看看就行。《瘞鶴銘》(yi he ming)原刻在鎮江焦山西麓石壁上,中唐以後始有著錄。自宋代《瘞鶴銘》殘石被發現以來,曆代書法傢均給予其高度評價,且至今未有定論,成為韆古之謎。清代康熙52年,閑居鎮江的蘇州知府陳鵬年曾募工打撈齣5方《瘞鶴銘》殘石,共93字。經曆代專傢考證,《瘞鶴銘》原文應在160字左右,尚有很多缺失。自此,《瘞鶴銘》殘石的打撈成為縈繞在學術界的一種“情結”。在打撈齣水的1000多塊山體落石中,經過清洗、拓片、辨識、鑒定,發現其中453號石、587號石、546號石、977號石上疑似為“方”“鶴”“化”“之遽”等殘字。經與前人考定著錄的《瘞鶴銘》銘文對照,能夠初步認定587號、546號、977號石塊上“鶴”“化”“之遽”等4個字內容相吻閤,字形大小、文字式樣、筆畫形態都已經具備瞭東晉六朝由隸至楷的書寫特性,也與《瘞鶴銘》書風相一緻。2009年8月25日,又對疑似刻有《瘞鶴銘》的巨石的進行部分爆破減負,以便於全石打撈齣水,讓人不禁翹首等待。
評分印刷裝幀精美,非常好,值得推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