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90岁时有记者采访他,问到年龄时他是这样回答的:我是2月22日的生日,今天是12月20日,距离我的生日还有67天,用365天去除,这样子算起来我现在的岁数应该是90.82岁。他不是个普通的老人。早在上个世纪40年代,英国仅有的三位荣膺“第一届英国青年仪器发展奖”,他位列其中。1958年,长春光机所以研制高精光学仪器和光学玻璃的“八大件一个汤”而闻名全国科技界。他是中国光学工程事业的奠基人、开拓者,高科技“863”计划的主要倡导者,被尊为“中国光学之父”。他叫王大珩。
内容简介
一百多年前,西方的一位战略家就曾经说过:一个民族如果输掉了科学,也就输掉了未来。王大珩从来就有他独特而深刻的思维,面对唾手可得的博士学位,他放弃了继续深造,选择了光学玻璃制造与研究。回国后,一句“馆长就馆长,只要能做事就成”,他挑起了仪器馆的大梁,工作很快就有了起色。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都常把这句话常挂在嘴边:没东西就找王大珩要去!1958年,长春光机所以研制高精光学仪器和光学玻璃的“八大件一个汤”而闻名全国科技界。晚年的王大珩以一位战略科学家的眼光与智慧,成为倡导中国的“863”计划第1人。
王大珩:他用“光”改变中国。
《共和国科学拓荒者传记系列:王大珩传》作为“共和国科学拓荒者传记系列”之一,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广大青少年进行理想信念教育,激发新生代科技创新梦、强国梦的红色读本。
作者简介
马晓丽,沈阳军区文艺创作室创作员,一级作家,中国作协会员,中国作协军事文学委员会委员,辽宁作协理事。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楚河汉界》、长篇纪实散文《阅读父亲》、长篇传记《光魂——光学家王大珩》、中篇小说《云端》、短篇小说《杀猪的女兵》《左耳》《舵链》等。其长篇小说《楚河汉界》获第二届中国女性文学奖、曹雪芹长篇小说奖及第十届全军一等奖、入围第六届茅盾文学奖并拍摄为长篇电视连续剧《将门风云》。中篇小说云端入选《21世纪中国最佳中篇小说》,并获第十一届全军一等奖。短篇小说《俄罗斯陆军腰带》获第六届鲁迅文学奖。
目录
第一章 “863计划”第一人
里根总统的一个喷嚏,引起了一场世界性的大感冒
世界行动起来了,中国怎么办
直接上书邓小平
走“后门”走出了个“863计划”
第二章 父亲是部尘封的线装书
出生地的秘密
清末秀才八年负笈走瀛洲
归国的失意
生分的父子
儿子眼中的抠门老子
自题挽联抱憾而终
第三章 梦游清华园
一口气考上了三所大学
最崇敬的先生——叶企孙
最要好的同学——钱三强
那些报国无门的颠沛日子
第四章 留英十年
伦敦的雾
要博士学位还是要光学玻璃
请记住这个中国青年的名字
汉德和紫罗兰的故事
听说连陕北都能吃上肉了
第五章 到解放区去
破碎的光学玻璃梦
回英国还是去解放区
从破烂市场上捡回一个物理实验室
第六章 拓荒者
馆长就馆长,只要能做事就成
中国第一炉光学玻璃
没东西就找王大珩要去
毛泽东的脸上露出满意的微笑
第七章 从废墟中崛起
大漠上的中秋圆月
西黄楼的灯通宵不灭
半竿子还是一竿子
从废墟中崛起了一个光学大国
第八章 另一种命题
一个艰难的话题
李明哲——一个改造知识分子的党委书记
单奎章——一个仇视知识分子的革委会主任
邓小平——一个让知识分子看到春天的总书记
第九章 他是一棵树
创办中国第一所光机学院
最痛惜的学生蒋筑英
最尊敬的学生王之江
逼出来的学生姜会林
导师写给学生的一封道歉信
第十章 晚年之光
从光学家到战略科学家
能说出这种话的人是最伟大的人
请不要叫我“中国光学之父”
梦回昂昂溪路
附录 王大珩年表
精彩书摘
《共和国科学拓荒者传记系列:王大珩传》:
第一章“863计划”第一人
里根总统的一个喷嚏,引起了一场世界性的大感冒1986年的3月,北京已经悄悄地从料峭的寒冬中走了出来。
当一阵暖似一阵的轻风在城市的上空鼓荡的时候,淡淡的春意便开始在大街小巷中悄然流淌起来。流淌着的春,随心所欲地信手涂抹着新绿,在树梢草尖的嫩叶上,在来去匆匆的脚步声中,在人们流盼回顾的笑容里。
此时,王大珩正低着头走向等候他的一辆老式的伏尔加轿车,一声不吭地拉开车门就钻了进去。
司机师傅有些发愣,他从来没见过王大珩这个样子。在司机师傅的印象中,王大珩总是温文尔雅极讲究礼貌礼节的。往常,不管有什么急事,他总是微笑着先与司机打过招呼再上车。
但今天王大珩的神态似乎有些异样。
司机师傅保持着平缓的速度,不急不躁地开着车。他知道只有车里才是王大珩最好的休息之处,因此,他并不急着把他送回家。他希望王大珩能在他的车里多睡一会儿。车队的司机都知道王大珩能睡,而且是闭眼就着。只是,谁也说不准这一手是老先生天生的本事呢,还是累出来的毛病?反正大家都知道,只要王大珩一上车,过不了三两分钟准会响起鼾声。司机师傅当然一口咬定是累的。他给王大珩出车最多,出入王大珩家的次数也最多,他心里有数。他早已习惯了在王大珩那均匀的鼾声中不急不躁地开车了。
突然,司机师傅觉得有点不对劲儿,走了好半天了,怎么一直没听见鼾声?他诧异地回头看了一眼,发现王大珩端坐在座位上,毫无睡意地微蹙着眉头,正默默地注视着窗外。老先生的神情显得很专注,仿佛是被什么东西吸引住了。
司机师傅不由自主地顺着王大珩的目光向外面望去——却只看到了潮水般蜂拥而过的自行车流。
王大珩其实什么也没看,他的思绪还停留在刚刚结束的对美国“高边疆战略防御计划”的研讨会上,还停留在对这类研讨会每每述而不作的失望之中。有很长一段时间了,王大珩一直处于焦虑之中,一种强烈的紧迫感紧紧地攫住了他的心头,令他挥之不去,越来越感到不安。
王大珩心里清楚,这一切都是由三年前里根总统那个著名的“星球大战”演说引起的……三年前,在著名的白宫椭圆形办公室中,里根总统对着摄像机沉默的镜头,露出了他那特有的充满自信的微笑。这一天是1983年3月23日,这位美国历史上年纪最大的总统,正准备把此刻载入史册。
里根是凭借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初美国的国际地位空前低落的政治背景,高喊着“重振国威”和“重整军备”的口号上台的。上台以后,他一直在寻求一种能扭转军事力量对比中对美不利趋势,重获对苏军事优势的有效方法。眼下,总统有充分的理由相信,自己已经找到了走出迷宫的道路。
他想以一种造成轰动效应的方式,把自己的计划公之于世。
演员出身的里根总统喜欢这种方式。环顾身居其中的椭圆形办公室,总统不由在心里与自己的前任们做起了比较:——40年代初,就是在这问办公室里,罗斯福总统制定了著名的“曼哈顿”计划。“曼哈顿”计划针对在原子裂变领域处于领先地位的德国,历时4年,耗资20亿美元,终于以美国试爆成功第一颗原子弹而宣告成功。“曼哈顿”计划最终导致人类战争历史进入了核武器时代。
——50年代末,也是在这间椭圆形办公室,艾森豪威尔总统又制定了著名的“阿波罗”计划。这是一项为赶超苏联先进的航天技术而制定的人类登月行动计划。“阿波罗”计划投资300亿美元,动用了40多万人。1969年7月21日,“阿波罗11号”宇宙飞船登上月球,从此揭开了人类进入空间时代的序幕。
……
前言/序言
他个子不高,略显清瘦,彬彬有礼,神态平和,从外表上看不出有什么特别之处。但他喜欢穿西装,喜欢一丝不苟地扎领带,这就令他于举手投足间不经意地透出了一股儒雅的英伦气派。
表面上看他只是个普通的老人,视力很弱,只能借助放大镜去看,听力也很弱,得借助助听器来听。但若与他攀谈起来,你就会发现他思维极其敏捷,头脑依然灵活。
90岁时有记者采访他,问到年龄时他是这样回答的:我是2月22日的生日,今天是12月20日,距离我的生日还有67天,用365天去除,这样子算起来我现在的岁数应该是90.82岁。记者惊讶,问他怎么会把年龄算到这么精确?他微微一笑,说好像脑子里面一过,这些数字就出来了。
到了这时,你就会看出他不是个普通的老人了。
没错,他的确不是个普通的老人。在共和国60多年的科技史上,许多的“第一”都与他的名字有关:
他是中国光学学会的创始人之一,是中国光学学会的第一届理事长。
他是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的创始人之一,是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的第一届副理事长。
他是中国计量测试学会的创始人之一,是中国计量测试学会的第一届副理事长。
他是中国第一批科学院院士。
他是中国第一批工程院院士。
他是国际光学工程学会的第一位中国委员。
他是国际计量委员会的第一位中国委员。
他是第一批被国际宇航科学院当选为院士的中国科学家。
他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光机研究所,并担任了第一任所长。
他创办了中国第一所光学专业高等院校,并兼任了第一任校长。
他创办了中国第一个光学刊物《光学学报》,并担任了第一任主编。
他组织领导熔炼出了中国的第一炉光学玻璃、研制出了中国的第一台电子显微镜、第一台红宝石激光器和第一台大型光学电影经纬仪。
他参加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研制试验。
他参加了中国第一次向南太平洋发射远程运载火箭的研制试验。
他参加了研制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号)的方案探讨。
他曾荣获英国科学仪器协会第一届青年仪器发展奖。
他曾荣获国家首次颁发的科技进步特等奖。
他曾荣获首届何梁何利基金优秀奖。
他曾荣获国家唯一一次颁发的“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他,就是新中国光学事业的奠基人,被誉为中国光学之父的应用光学专家—王大珩。
共和国科学拓荒者传记系列:王大珩传 简介 本书深入探访了中国光学事业的奠基人之一、两弹一星元勋、“两弹一星”精神的杰出代表——王大珩先生波澜壮阔的一生。这不是一部简单的生平记录,而是一幅描绘新中国科技自立自强图景的恢弘画卷。通过详尽的史料梳理、珍贵的口述回忆以及对历史现场的细致还原,我们力求勾勒出一个立体、鲜活的王大珩形象:他如何从一个怀揣科学梦想的青年,成长为引领国家尖端光学技术发展的领军人物。 第一部分:求学之路与家国情怀的萌芽 故事的开篇,将读者带回那个风云激荡的年代。王大珩先生早年求学于中国著名的几所学府,这段经历为他日后投身国家建设打下了坚实的数理基础和开阔的国际视野。书中细致描绘了他如何克服时代背景下的重重困难,汲取西方先进科学思想的精华,并在此过程中,逐渐树立起“科学救国”的坚定信念。这一阶段的叙述,着重展现了知识分子对民族危亡的深切体悟,以及个人命运与国家前途紧密相连的时代烙印。他不仅学习了光学理论,更学会了如何将理论转化为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部分:初创基业:新中国光学科学的拓荒 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尤其在尖端科学领域,几乎完全依赖外部支持。王大珩毅然放弃了海外优越的条件和待遇,选择了归国。本书的重点章节,详尽记述了他投身于中国科学院光学仪器研究所(后来的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的创建过程。这一时期的描述,充满了白手起家、筚路蓝缕的艰辛。 他与同仁们一起,从零开始,摸索着建立起中国的第一个光学精密加工和测试基地。书中不乏对早期科研环境的生动刻画:简陋的厂房、紧缺的设备、以及在物资匮乏中如何依靠智慧和毅力解决技术难题的传奇故事。他主持设计和研制了多台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光学仪器,这些成果的取得,标志着中国在光学领域迈出了从无到有的关键一步,极大地提升了我国的工业基础能力。 第三部分:擎旗攻坚:服务国防的“两弹一星”事业 王大珩先生一生中最为光辉的篇章,无疑是他深度参与和领导的“两弹一星”工程。本书用大量篇幅,还原了他在这一极端保密、高风险任务中的核心作用。作为技术决策者和关键攻关者,他不仅要解决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问题,更要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 书中详细阐述了他在光学精密测量、高精度跟踪系统研制等领域所做出的不可替代的贡献。读者将了解到,为了保证导弹和卫星的准确性,王大珩团队是如何通过独到的光学设计理念,克服了环境干扰、材料限制等诸多技术瓶颈。这些描述,不仅展示了科学家的专业素养,更突显了他们为国家安全和民族尊严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他的工作,直接关系到国家威慑力量的形成,其重要性难以估量。 第四部分:从光学到国家战略的跨越:科技体制改革的探索者 在成功完成“两弹一星”任务后,王大珩并未停下脚步。他敏锐地意识到,仅有尖端技术是不够的,必须建立起一套适应国家发展需求的科技管理和创新体系。本书的后半部分,聚焦于他转向科技政策制定和宏观规划的角色转变。 他积极参与并推动了中国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早期探索,为学科布局、人才培养、以及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建设提出了富有远见的战略规划。书中探讨了他如何从一名一线科学家,转变为高瞻远瞩的战略家,致力于将中国的科研力量融入到更广阔的经济建设和国际合作中。他的思想深刻影响了后来的国家科技中长期发展规划。 第五部分:大师风范与精神传承 作为一名杰出的教育家和领导者,王大珩对后代的培养倾注了大量心血。本书收集了他对青年学子的教诲,他如何倡导严谨的科学态度、鼓励大胆的创新精神,以及培养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他的谦逊、正直和对真理的不懈追求,构成了他独特的人格魅力。 全书以时间为轴,穿插展现了王大珩先生跨越近一个世纪的人生轨迹,展现了个人理想如何与国家命运同频共振。阅读本书,不仅是了解一位科学家的传记,更是重温共和国科技发展史上那段由无数“拓荒者”用汗水和智慧铸就的辉煌历程。他的一生,是新中国科技自立之路的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