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信息 | |||
| 商品名称: | 批判性思维工具(原书第3版) | 其他参考信息 | |
| 作者: | 【美】理查德 保罗 | 开本: | 16开 |
| 定价: | 49.00元 | 页数: | 304页 |
| 慧泉价: | 29.4(60折) | 出版时间: | 2013-05 |
| ISBN号: | 9787111422358 | 印刷时间: | 2013-05 |
| 出版社: | 机械工业出版社 | 版次: | 1 |
| 商品类型: | 图书 | 印次: | 1 |
| 主编推荐 | |
| 风靡美国50年的思维方法。 国际公认的批判性思维权威大师之作。 耶鲁、牛津、斯坦福等世界名校最重视的人才培养目标。 中国教育不会教你的批判性思维方法。 打开心智,提早具备未来创新人才的核心竞争力! 强大的理性思维工具,助你厘清自我,看透世界! | |
| 版权/插图 | |
| 内容简介 | |
你的思维方式决定着你正在做的事情。思维决定行为,思维决定感受,思维决定需求。 大多数人的思维方式都是潜意识的。而在你没有意识到自身思维过程的情况下,要想改变思维的质量是不可能的。 这就像大部分悲观的人都不会承认自己是悲观的一样,他们以消极悲观的方式来思考自我和生命经验,总是千方百计地让自己不高兴。我们都是自己非理性思维方式的受害者,它妨碍我们对机会的觉察和把握,使我们不能专注于最有意义的事情,妨害我们的人际关系,使我们坠入痛苦的深渊。 如果思维方式是一个人幸福成功与否的决定性因素,我们为何不去发现和学习那些幸福成功人士的思维技巧呢?本书将会呈现那些成功思考者的思维方式,并提供学习和练习它的方法。 批判性思维不是远离生活的抽象名词,掌握它,你就可以控制自己的思维方式,成为一名更加出色、明智的思考者和解惑者,把握职业生涯和人生,乃至把握自己的各种情绪,逐渐不被他人所左右,从而最终提升自己的生活质量。 强大的理性思维工具,助你厘清自我,看透世界! 大脑的3个基本功能 构成思维的8种元素 评估思维的9个标准 提问的3种问题类型 优化学习的18种策略 合理决策的4个关键点 2种自我中心的思维 客观呈现的3种形式 3种类型的思考者 44种赢取辩论的诡计 策略性思维的11个核心理念 | |
| 作者简介 | |
理查德·保罗(Richard Paul) 侯玉波 | |
| 目录 | |
第1章 成为公正的思考者 第2章 你处于批判性思维前四个阶段的哪个阶段 第3章 自我理解 第4章 思维的组成 第5章 思维标准 第6章 培养良好思维的提问 第7章 掌握思维,掌握内容 第8章 了解优秀思维者是如何学习的 第9章 重新评估自己思考和学习的水平 第10章 决策和问题解决 第11章 应对自身的非理性 第12章 如何甄辨新闻中的媒体偏见和宣教 第13章 谬误:心理诡计和操纵诡计 第14章 努力成为一名有道德的推理者 第15章 策略性思维:第一部分 第16章 策略性思维:第二部分 第17章 成为一名高级的思考者:总结 | |
| 精彩内容 | |
| 思维方式决定着行为方式。思维决定行为、感受和需求。如果思维方式不现实,你将会因此身陷沮丧和挫折之中。如果思维方式过于悲观,你就会错失生活中很多快乐的事情。 认真思考生活中能够引发你强烈情感的事情,然后分析在这些事情中,是怎样的思维方式引起了你这样强烈的情感。举个例子说,假如上大学使你感到无比兴奋,这可能是源于你对大学的美好预期。而如果你不愿意去上课,这可能是因为你认为上课很无聊,或者可能是学习内容太难。 同样的,如果你觉得自己的生活质量不够理想,这也很可能是你的思维方式导致的。在生活中,积极的思维方式带来积极的心理感受,相反,消极的思维方式带来消极的心理感受。 | |
对于那些期望读完就能立刻变得“聪明绝顶”的人来说,这本书可能需要一点耐心去适应。它不是一本快餐读物,更像是一套需要反复研习的工具手册。我个人认为,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坚实的“心智地基”。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的大脑就像一个被过度加载的服务器,而批判性思维就是那个帮助我们清理缓存、优化算法的系统管理员。我过去经常在面对复杂问题时感到不知所措,仿佛被困在了一个由无数变量构成的迷宫里。但书中的方法论,特别是关于“系统思维”和“多角度观察”的章节,教会我如何从高空俯瞰整个迷宫的布局,从而找到最有效的出入口。它不仅仅是教你如何思考,更是教你如何建构一个更清晰的思考空间。它的影响已经超越了工作范畴,甚至延伸到了家庭关系和个人价值观的审视上,让我学会用更开放、更包容但也更审慎的态度去理解这个复杂多变的世界。
评分我必须承认,这本书在最初接触时,阅读体验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它的深度和广度要求读者具备一定的认知投入,那些关于逻辑谬误的详尽解析,初看之下有些枯燥,甚至感觉像是在啃一本学术专著。但正是在这种“啃”的过程中,我才真正理解了“批判性”的重量。我过去常常被媒体上的耸人听闻的标题或者某些权威人士的断言所裹挟,轻易地接受了某些未经检验的观点。读完关于“诉诸情感”和“滑坡谬误”的章节后,我开始对接收到的信息保持一种审慎的距离感。现在,我会在脑海中自动构建一个“过滤网”——这个论点的前提是什么?支持这个前提的证据可靠吗?是否存在其他可能的解释?这种内在的自我校准机制,极大地提升了我对信息真伪的辨识能力。更重要的是,它改变了我对“真理”的看法,不再是寻找一个绝对正确的答案,而是不断地去检验和优化我们现有的理解框架。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为你提供了一个强大的“反偏见”工具箱。
评分说实话,这本书的内容结构设计得极具匠心,它不仅仅罗列了批判性思维的各种元素,更重要的是,它强调了这种思维模式的“应用性”和“伦理维度”。我尤其欣赏作者在论证过程中所展现出的那种平衡感,既不失严谨的逻辑推导,又保持了对人文关怀的关注。在分析决策模型时,书中并没有简单地给出“最优解”,而是探讨了在信息不完全和时间压力下的“足够好”的决策标准,这对于现实生活中的决策制定者来说,无疑是更贴近实际的指导。此外,书中关于“论证的结构”和“反驳的艺术”的讲解,让我从一个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一个主动的建构者。我不再仅仅是指出别人的错误,而是能够更有建设性地提出改进意见,甚至能够构建起一个比原有观点更具说服力和一致性的新论述。这种从“批评者”到“建设者”的心态转变,是这本书带给我最深层次的蜕变。
评分这本书的出现,简直像是为我打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我一直觉得自己逻辑还算清晰,对事物的判断也算客观,但读完后才发现,自己过去的思考方式有多么的僵化和局限。书中介绍的那些分析框架,比如结构化思维、逆向思考,简直是醍醐灌顶。我记得有一次在工作中遇到一个棘手的项目难题,团队成员陷入了无休止的争论,每个人都坚持己见,场面一度陷入僵局。我尝试运用书中学到的“苏格拉底式提问法”,引导大家一步步剥开问题的表象,直击核心假设。起初大家有些不适应这种被深入追问的感觉,但随着讨论的深入,原本固执的观点开始动摇,最终我们找到了一个全新的、更稳妥的解决方案。这种从混乱到清晰的转变,让我深刻体会到,真正的智慧并非在于拥有多少知识,而在于如何有效地组织和运用这些知识。这本书不仅仅是理论的堆砌,它提供了大量实用的工具和场景化的应用案例,让我能够立刻上手,将晦涩的哲学思辨转化为日常工作中的强大武器。它教会我的,是如何有目的地去提问,而不是漫无目的地倾听。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节奏非常独特,它不像其他管理类书籍那样一味地鼓吹效率和速成,反而更像一位耐心的导师,一步步引领你拆解思维的迷宫。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其中关于“概念清晰化”的部分。以前我经常陷入这样的窘境:和别人讨论一个概念,比如“公平”或者“创新”,大家似乎都在说同一个词,但最终却发现彼此理解的天差地别。这本书提供了一套严谨的定义和区分方法,迫使我去审视自己对核心术语的内化程度。通过书中的练习,我开始有意识地去解构那些模糊不清的词汇,要求自己或他人提供具体、可操作的定义。这在跨部门沟通中尤其有效,极大地减少了因语义不一致导致的误解和返工。可以说,这本书是思维的“除垢剂”,它清除掉了我们思维中那些常年累积的、不经推敲的陈词滥调和模糊假设,让思考的管道重新变得畅通无阻。它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但一旦养成习惯,其带来的复利效应是惊人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