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中药基础研究与临床 [Modern Principles & Clinic on Chinese Medica]

现代中药基础研究与临床 [Modern Principles & Clinic on Chinese Medica]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周秋丽 等 编
图书标签:
  • 中药
  • 现代中药
  • 中医药
  • 临床研究
  • 基础研究
  • 药物学
  • 药理学
  • 中药药理
  • 中药临床
  • 中医药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
ISBN:9787543330306
版次:1
商品编码:11063959
包装:精装
外文名称:Modern Principles & Clinic on Chinese Medica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2-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496
字数:300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现代中药基础研究与临床》汇集了535种中药的化学、药理学、临床研究的最新成果,较全面、系统地介绍了每种饮片的药理作用、临床应用及进展。《现代中药基础研究与临床》在《现代中药药理与临床》(2004年出版)的基础上,增补近1 0年国内外有关中药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的最新文献,力求更好地反映中药现代研究的最新进展和研究热点。在品种选定方面,基本涵盖了传统中药(含民族药物)、现代中药与创新中药三大部分,削减了近年来药理作用研究偏少、尚难对其临床应用提供准确定位的药物。
为方便读者检索,《现代中药基础研究与临床》还编制了汉语拼音、动植物拉丁学名和拉丁药名索引。 本书可为从事中药临床、教学、科研和生产等工作者提供有益的参考,并可作为一本案头书检索使用。

内页插图

目录

一画
二画
三画
四画
五画
六画
七画
八画
九画
十画
十一画
十二画
十三画
十四画
十五画
十六画
十七画
十八画
十九画
二十一画
汉语拼音索引
动植物拉丁学名索引
拉丁药名索引

精彩书摘

2.过敏性鼻炎 过敏性鼻炎患者60例,用桂枝人参汤(桂枝、白术、生晒参、干姜、杏仁等)加味,每日1剂,水煎2次温服,连续用药7-20d。结果:显效(停药3个月不复发)50例(83.3%),有效(停药3个月内复发,但症状明显减轻)10例(16.7%)。
3.糖尿病 2型糖尿病患者40例,口服白虎加人参汤(知母、石膏、人参、粳米组成,每袋200mL),每次1袋,每天1次,同时给予格列吡嗪(对照组仅服此药),治疗4周观察疗效。结果:治疗组血糖、C肽、胰岛素等指标优于单纯西药组,为治疗糖尿病有效方剂。
4.浅表性胃炎 62例患者均用桂枝生姜枳实汤合人参汤加减,每日1剂,10d为一疗程。显效(2~3个疗程症状消失,62.9%)39例,有效(3个疗程症状基本消失,24.2%)15例,无效8例(症状无明显减轻,不能正常生活,12.9%),总有效率87.1%。
5.冠心病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 30例胸痹心痛患者服用人参汤加味(人参、干姜、白术、甘草、瓜萎等),水煎分3次服用,对照组口服复方丹参片。4周为一疗程,连续观察2个疗程。结果:人参汤加味改善冠心病心绞痛起效快,持续时间长:改善心电图和血脂异常、血液流变学方面优于复方丹参片。收治非S-T抬高急性心肌梗死病例72例,在给予常规西医治疗基础上给予人参山楂饮(人参、山楂、三七粉温开水冲泡),每天1剂。治疗后患者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降低,心律变异性指标得到明显改善,猝死率降低[132]。
6.腹泻 人参健脾丸(口服大蜜丸,1次2丸,每日2次)合复方阿胶浆(1次20mL,每日2次)治疗脾虚型慢性腹泻52例,疗效6个月。疗程结束后,痊愈(大便成形,便次正常)34例,好转(大便基本成形,便次明显减少)15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4%[133]。人参焦术汤(人参、焦白术、苍术、茯苓等)加味水煎口服,每日1剂,分2次服,对照组思密达,3d为一疗程。76例小儿秋季腹泻患者经上方治疗,治愈54例,好转18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4.74%,对照组总有效率75.00%。
……

前言/序言


《现代中药基础研究与临床》一书,聚焦于中医药这一古老而充满活力的学科,以科学严谨的态度,深入剖析其现代研究进展和临床应用价值。本书并非对中医药的浅尝辄止,而是力求通过系统性的阐述,揭示其背后蕴含的科学原理,并展示其在现代医学实践中的独特疗效。 全书分为几个核心部分,每一部分都力求深度与广度的结合。 第一部分:中药的现代研究方法学 本部分是全书的基石,旨在为读者构建一个关于中医药现代化研究的全面认知框架。我们不仅梳理了传统中药研究的精髓,更重点介绍了现代科学技术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 药材鉴定与质量控制: 采用先进的植物学、化学、分子生物学技术,对中药材的来源、品种、真伪进行精确鉴定。从宏观形态到微观结构,从DNA指纹到化学成分分析,多维度保障药材的质量。介绍了薄层色谱(TLC)、高效液相色谱(HPLC)、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液相色谱-质谱联用(LC-MS)等常规分析手段,并探讨了近红外光谱(NIR)、拉曼光谱等无损检测技术在中药质量评价中的潜力。 有效成分的提取与分离: 详细阐述了超声提取、微波辅助提取、超临界流体萃取(SFE)、膜分离技术等现代化提取技术,以及柱层析、制备液相色谱(Prep-HPLC)等分离纯化方法。这些技术不仅提高了提取效率,也为获得高纯度的活性成分奠定了基础。 活性成分的结构确证与鉴定: 介绍核磁共振(NMR)、质谱(MS)、X射线单晶衍射等现代波谱技术在鉴定中药活性成分化学结构中的应用。通过对这些数据的解读,精确描绘出分子的三维结构,为后续的药理活性研究提供物质基础。 药效物质基础研究: 深入探讨如何运用组合化学、高通量筛选等技术,从复杂的药材中快速定位并评价具有特定药理活性的成分。本部分着重于“治什么,用什么”的科学逻辑,从分子层面解释中药的疗效。 第二部分:中药的药理学与作用机制 这一部分是本书的核心,旨在以现代药理学理论解释中药的疗效,揭示其深层作用机制。 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的科学内涵: 尝试从系统生物学、网络药理学等角度,理解中医“整体观”和“辨证论治”的科学合理性。探讨中药复方如何通过多靶点、多通路协同作用,调控机体整体生理功能的平衡。 主要中药的药理活性研究: 选取临床常用、研究基础深厚的中药,如人参、黄芪、丹参、三七等,详细介绍其单体或有效部位的药理作用,包括抗炎、抗氧化、免疫调节、神经保护、心血管保护、抗肿瘤等。 中药复方的药效研究: 重点分析经典名方(如逍遥散、桂枝汤、四君子汤等)的现代药理学研究成果。运用基因芯片、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等技术,揭示复方在分子水平上的调控网络,阐明其协同增效、减毒增效的科学机制。 中药作用靶点的发现与验证: 介绍如何通过体外实验、动物模型以及细胞学、分子生物学方法,明确中药活性成分与机体特定生物大分子(如酶、受体、离子通道等)的相互作用,从而阐明其作用靶点。 中药毒副作用的现代评价: 严格按照现代药物安全性评价标准,对中药的潜在毒性进行系统研究,包括急性毒性、慢性毒性、生殖毒性、遗传毒性等。同时,探讨中药的配伍禁忌和减毒增效的机制,指导临床安全合理用药。 第三部分:中药的临床应用与证据医学 本部分将研究成果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展示中医药在现代疾病治疗中的实际价值。 临床疗效评价的科学方法: 介绍随机对照试验(RCT)、 meta分析等循证医学方法在中药临床评价中的应用。强调规范的临床研究设计、数据收集与统计分析,以获得可靠的临床证据。 常见病、多发病的中医临床研究: 选取心血管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代谢性疾病、神经系统疾病、肿瘤等常见疾病,汇总和分析近年来中医药治疗这些疾病的临床研究进展。重点突出中医药在改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减少复发、辅助治疗西医方案等方面的作用。 中西医结合治疗的策略与实践: 探讨中药在与现代西医治疗方案(如手术、化疗、放疗、生物制剂等)联合应用时的优势与策略。分析中药如何通过协同增效、减轻副作用、提高患者依从性等方面,提升整体治疗效果。 个性化用药与精准中药: 结合基因组学、表观遗传学等研究,探索如何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实现中药的精准化应用。讨论基于个体体质、疾病证型的辨证施治,以及利用现代技术辅助辨证和指导用药的未来方向。 中药新药研发与注册: 梳理中药新药研发的流程与法规要求,介绍现代中药研发的新思路、新方法,以及国内外中药注册管理的现状与趋势。 本书内容严谨,逻辑清晰,既有理论深度,又不失实践指导意义。它为从事中医药研究、临床医疗、制药以及相关领域的研究者、医生、学生等提供了一份宝贵的参考资料。通过对中医药的现代科学解读,本书旨在促进中医药的传承与创新,使其在维护人类健康的事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临床应用部分更是让我眼前一亮,它彻底改变了我对“老祖宗传下来的经验”的刻板印象。它不再是简单地列出方剂和主治,而是将现代医学的诊断方法、评估标准与传统中医药的辨证论治巧妙地结合起来。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一些常见病、多发病的中医治疗方案的详细阐述,不仅仅是给出处方,还会分析该方剂的组方思路、药物之间的协同作用,以及在不同病程、不同患者个体情况下的加减变化。书中提供的病例分析非常详实,从患者的主诉、体征,到中医辨证,再到具体的用药和疗效评估,都做了清晰的梳理。这让我看到了中医药在现代医学体系中的实际价值和潜力,也让我对如何将这些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有了更具体的指导。它让我明白,中医药并非停滞不前,而是在不断地吸收现代科学的养分,发展出更具针对性、更有效的治疗方案。

评分

这本书真的太棒了!作为一名对中医药充满好奇但又缺乏系统了解的爱好者,我一直希望能找到一本既能解释清楚基础理论,又能结合实际应用的入门读物。《现代中药基础研究与临床》的出现,简直就是解决了我的大难题。首先,它没有用晦涩难懂的古代文献或者过于学术的语言来吓退初学者,而是用一种非常现代化、科学化的视角来解读中医药的奥秘。书中的基础研究部分,我特别喜欢它对药材成分、药理作用的讲解,不仅仅是罗列药性,而是深入到分子层面、细胞层面,让我这个理科生感到非常亲切和易于理解。比如,它会解释某种中药里的活性成分是如何与人体的靶点结合,从而发挥疗效的,这种严谨的科学解释,彻底打消了我之前对中医药“玄之又玄”的疑虑。而且,书中大量的图表和示意图,把复杂的生化过程和药理机制都描绘得一清二楚,大大降低了阅读难度。我感觉自己不仅是在学习中药,更像是在上一堂生动的生物化学与药理学结合的课程,非常有启发性。

评分

这本书的学术严谨性让我印象深刻。即使是基础研究部分,作者也引用了大量的国内外最新的研究成果和文献,并且对这些研究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解读。我之前一直觉得中医药的研究很多都停留在“经验”层面,缺乏足够的数据支持和科学验证,而这本书则用事实证明了中医药在现代科学研究中的蓬勃发展。它不仅介绍了传统理论的科学解释,更展示了许多前沿的科研方法在探索中药药效机制、开发新药方面的应用。我看到书中有很多关于中药活性成分的提取、分离、纯化,以及其在癌症、心血管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领域的药理活性研究。这些内容让我对中医药的科学性有了全新的认识,也看到了中医药在未来医学发展中的巨大潜力。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都让我觉得物超所值,它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更深层次中医药研究的大门。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平实且富有逻辑性,即便是一些相对复杂的概念,作者也能够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解释,并且层层递进,条理清晰。阅读过程中,我没有感到任何晦涩难懂的地方,反而觉得作者的叙述非常有条理,引导着读者一步步地深入理解中医药的奥秘。从药材的炮制、药性鉴别,到方剂的配伍、临床应用,每一个环节都交代得非常清楚。我尤其喜欢书中的一些小贴士和注意事项,这些都非常实用,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运用中医药知识。它不像一些纯粹的学术著作那样死板,也不像一些通俗读物那样过于简化,而是恰到好处地把握了科学性与易读性之间的平衡。这本书给我一种“学以致用”的实在感,让我觉得掌握的中医药知识是扎实的,并且能够在实际生活中发挥作用。

评分

我一直认为,好的医学科普读物,应该能够 puente(连接)理论与实践,能够 bridging(搭建桥梁)专业知识与大众理解。而《现代中药基础研究与临床》恰恰做到了这一点。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于一些经典方剂的现代化解读,它不只是介绍方剂的组成和功效,还会去探究这些方剂背后的配伍原理,以及为什么这些药物组合起来能够产生如此神奇的效果。书中还穿插了一些现代药理学的研究成果,来解释经典方剂的疗效机制,这种“古今结合”的方式,让我觉得非常有趣,也更能加深理解。我记得书里有一段关于“健脾益气”的论述,作者不仅引用了《黄帝内经》的经典论述,还结合了现代消化生理学和免疫学的研究,来阐述健脾益气对于改善消化功能、增强免疫力的作用,这种跨学科的解读,让我耳目一新。

评分

不错,可以了

评分

挺好的,实用,

评分

不错,可以了

评分

东西非常不错,送货速度杠杠的,下次还来

评分

不错,可以了

评分

挺好的,实用,

评分

挺好的,实用,

评分

挺好的,实用,

评分

可以给我邮寄一个清单吗?需要报销,没有清单,不能报销。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