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传声器原理失音技术与系统集成 [Advanced Microphone:Principles,Pickup Technology and Systems Integration]

现代传声器原理失音技术与系统集成 [Advanced Microphone:Principles,Pickup Technology and Systems Integration]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彭妙颜,周锡韬 著
图书标签:
  • 麦克风
  • 传声器
  • 音频技术
  • 失音技术
  • 系统集成
  • 声学
  • 信号处理
  • 录音
  • 专业音频
  • 音频工程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国防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18078763
版次:1
商品编码:11070211
包装:平装
外文名称:Advanced Microphone:Principles,Pickup Technology and Systems Integration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2-07-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42##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现代传声器原理失音技术与系统集成》内答包括四大部分:第1篇基础知识。简述声频设备和声频系统的概念和组成,以及有关乐器和乐队的基础知识。依照不同读者的专业基础可作灵活的取舍。第2篇传声器分类及应用。讲述现代各种类型传声器的分类、结构、原理、特点、选用的原则和适用的领域。第3篇传声器拾音技术。在前两篇基础上讲述现代拾音技术——如何正确选择和使用各种传声器在不同场所、不同环境下对不同对象(人声、乐器等)进行拾音,包括各类会议、文艺演出(独唱、合唱、管弦乐、民族乐、戏剧、曲艺、小品等)、体育运动(足球、篮球、乒乓球、田径、水上运动等)和录音棚等应用。第4篇传声器的系统集成。讲述较大型的综艺演出、大型会议、大型体育竞赛以及各类录音棚或大型现场录音和环绕声录音等领域采用复杂的计算机控制或5。1环绕声系统的传声器布局和系统集成。

内容简介

《现代传声器原理失音技术与系统集成》在系统叙述各类传声器(话筒)结构、原理、特点的基础上,讲述在各类会议、文艺演出、录音棚和运动场等场合选择和应用传声器进行拾音(录音或扩音)的技巧,包括大型国际会议、综艺演出、体育竞赛等采用电脑控制以及5.1环绕声系统的现场拾音中传声器的系统集成技术.并举出了工程实例。本书可作为大专院校声频工程、录音技术、影音制作、广播电视和教育技术(电化教学)等专业教材或参考教材,亦适合剧场、礼堂、会议厅、多媒体教室、体育场馆、文艺团体、酒店宾馆和娱乐场所的音响工程设计人员、录音师、音响师、音响管理人员、演员和广大音响爱好者阅读。同时可供传声器生产企业参考。

目录

第1篇 基础知识
第l章 基本概念
1.1 声频系统的基本概念
1.1.1 声频系统的组成
1.1.2 扩音系统
1.1.3 录音系统
1.2 乐器和乐队基础知识
1.2.1 乐器的种类
1.2.2 西洋乐器
1.2.3 民族乐器
1.2.4 电声乐器
1.2.5 电子乐器
1.2.6 乐队

第2篇 传声器分类及应用
第2章 传声器概述
2.1 传声器的发展
2.2 传声器的特点
2.3 传声器的分类
2.4 传声器的技术指标

第3章 按换能原理分类的传声器
3.1 动圈式传声器
3.2 带式传声器
3.3 电容式传声器
3.4 驻极体电容式传声器
3.5 炭粒式传声器
3.6 压电式传声器
3.7 其他特殊传声器

第4章 按声学原理和指向性分类的传声器
4.1 压强式传声器(全指向)
4.2 压差式传声器(双指向,8字型)
4.3 复合式传声器(单指向及多指向)
4.3.1 复合式传声器的指向性
4.3.2 多种指向图形的组合
4.3.3 可变指向传声器
4.3.4 可更换拾音头的传声器
4.3.5 可调式传声器
4.4 近讲效应和抗噪声传声器
4.5 variable-D技术
4.6 超指向传声器
4.6.1 枪式(线列式)传声器
4.6.2 超指向鹅颈式传声器
4.6.3 声聚焦传声器
4.7 压力区传声器(界面传声器)
4.7.1 压力区传声器结构原理
4.7.2 界面传声器的特点和应用
4.7.3 界面传声器的技术发展
4.8 全指向传声器和单指向传声器的优缺点

第5章 按使用方式分类的传声器
第6章 按信号处理方式分类的传声器
第7章 立体声和环绕声传声器
第8章 按信号传输方式分类的传声器
第9章 拾音技术概述
第10章 人声拾音
第11章 乐器拾音
第12章 文艺演出拾音
第13章 体育项目拾音
第14章 演出系统
第15章 会议系统
第16章 体育项目环绕声系统
第17章 录音系统
附录
附录A 我国已颁布的有关传声器的技术标准
附录B 常见传声器品牌
附录C 产品目录简介
参考文献

前言/序言


声音的捕获与重塑:一场跨越时空的探秘之旅 引言: 声音,无形而又充满力量,它承载着情感,传递着信息,构建着我们与世界的联系。从轻柔的耳语到震撼的合唱,从自然的溪流到城市的喧嚣,声音无处不在,塑造着我们的感知,丰富着我们的体验。而在这场声音的旅程中,最前端的探索者,便是那精妙绝伦的传声器。它们如同无数只灵巧的耳朵,将空气中那微弱的声波振动,转化为可以被记录、分析、传播和重塑的电信号。 本书并非关于“现代传声器原理失音技术与系统集成”的详尽解析,而是将带领您踏上一段更为广阔的旅程,探索声音的本质,追溯其捕捉的奥秘,并品味其在不同领域的神奇应用。我们将超越特定技术手册的边界,以一种更为宏观的视角,去理解声音的物理特性、人耳的感知机制,以及人类如何通过各种手段,将稍纵即逝的声音转化为永恒的记录,或将其放大、净化、再造,赋予其新的生命力。 第一章:听见世界——声音的物理学之旅 在深入探讨声音的捕获之前,我们必须先理解声音本身。声音,本质上是一种能量的传递,是介质(如空气、水、固体)中的质点发生周期性振动而产生的波。本书将从声波的产生机制出发,详细阐述其传播方式、速度,以及重要的物理参数,如频率、振幅、波长和声压。 频率与音高: 我们将探索不同频率的声波如何对应人耳感知到的不同音高。从低沉的男中音到尖锐的女高音,这种频率的差异是如何被感知并赋予意义的。我们将了解人耳的听觉范围,以及超出这个范围的超声波和次声波,它们的特性以及潜在的应用,例如动物的交流和地质勘探。 振幅与响度: 声波的振幅决定了声音的能量大小,也对应着我们感知到的响度。本书将解析分贝(dB)这一度量单位,理解其对数的性质,以及不同分贝值所代表的声音强度,从细微的窃窃私语到震耳欲聋的发动机轰鸣。我们将讨论响度的感知阈值和不适阈值,以及响度如何在不同环境中发生变化。 波形与音色: 即使是相同频率和振幅的声音,我们也能轻易分辨出不同乐器或人声的细微差别,这便是音色的魅力。本书将揭示音色的根源——波形。我们将深入研究简谐波和复合波,理解傅里叶变换的基本原理,以及如何通过分析波形来识别声音的来源和特性。我们将探讨泛音列,理解它们如何叠加形成复杂而独特的音色。 声音的传播与反射: 声波在空气中的传播并非直线,它会受到障碍物的影响,产生反射、折射、衍射和吸收。本书将详细讲解这些声学现象,以及它们在室内声学设计、噪声控制等领域的应用。我们将分析回声和混响的概念,理解它们对声音感知的影响。 第二章:人耳的智慧——声音的感知与解析 声音的物理存在只是第一步,真正理解和解析声音,是人耳这一精妙生物器官的神奇能力。本书将带领读者深入了解人耳的结构和工作原理,探讨声音如何被转化为神经信号,并在大脑中得到解析。 外耳、中耳、内耳的协同: 我们将细致地剖析外耳(耳廓、外耳道)、中耳(鼓膜、听小骨)和内耳(耳蜗、前庭)各自的功能。耳廓如何收集和聚焦声波?鼓膜和听小骨如何将声波振动放大并传递?耳蜗中的毛细胞又是如何将机械振动转化为电化学信号?我们将揭示这一系列令人惊叹的生物力学和神经科学过程。 听觉的神经通路: 声音信号一旦在内耳产生,便会通过听觉神经沿着复杂的通路传递至大脑。本书将简要介绍这一神经通路,以及大脑听觉皮层如何对接收到的信号进行进一步的加工和解析,从而形成我们对声音的完整感知,包括音高、响度、音色、方向和空间感。 听觉的心理学: 除了生理机制,声音的感知还受到心理因素的影响。我们将探讨注意力的作用,为何我们能在嘈杂的环境中聚焦于特定的声音。我们将讨论声音的联觉,以及声音如何触发我们的记忆、情绪和想象。此外,我们还将触及声音的掩蔽效应,理解为何强烈的声音会遮盖住微弱的声音。 第三章:捕捉瞬间——声音的记录与转换 一旦我们理解了声音的本质和人耳的感知,便能更好地欣赏那些将瞬息万变的声音转化为可储存、可分析的载体的技术。本书将聚焦于声音记录的核心技术,回顾其发展历程,并展望其未来趋势。 从机械到电学: 我们将追溯早期声音记录技术的演进,从蜡筒录音机的机械振动记录,到磁带录音机的磁性记录,再到数字录音的采样与量化。每一项技术革新都代表着对声音忠实度的一次飞跃。 模拟信号的魅力与局限: 模拟记录技术,如黑胶唱片和磁带,以其连续的信号形式,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声音的原始韵味。我们将探讨其工作原理,以及其在音质上的优势和劣势。 数字时代的音频革命: 数字录音技术,通过对模拟信号的采样和量化,将声音转化为离散的数字信息。本书将详细解释采样率、比特深度等关键概念,以及它们如何决定数字音频的质量。我们将讨论各种数字音频格式,如WAV、MP3、FLAC等,并分析它们的特点和适用场景。 声音信号的处理与增强: 录制下来的声音往往并非完美,可能包含噪声、失真或其他不理想的成分。本书将介绍多种声音信号处理的基本技术,例如滤波(用于去除特定频率的噪声)、压缩(用于控制动态范围)、均衡(用于调整频率响应)以及混响(用于模拟空间感)。我们将强调这些技术在改善音质、突出人声、营造氛围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第四章:声音的延伸——应用领域的广阔天地 声音的捕捉与转换技术,不仅仅是为了记录历史,更是为了驱动无数创新应用,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工作和娱乐。本书将展现声音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 通信的桥梁: 电话、对讲机、语音聊天软件……声音是人与人之间最直接、最有效的通信方式之一。我们将探讨现代通信系统如何利用先进的声音编码和传输技术,实现远距离、高质量的语音交流。 艺术的表达: 音乐的创作、演奏、录制和播放,离不开对声音的精妙控制。本书将回顾音乐制作中的声音工程,从录音棚到现场演出,声音技术如何助力艺术家实现其创作理念。 娱乐的盛宴: 电影、游戏、播客……声音是营造沉浸式体验不可或缺的元素。我们将探讨声音设计在影视和游戏制作中的关键作用,如何通过声音来塑造人物、渲染气氛、增强真实感。 科学与研究的利器: 声纳、超声波成像、语音识别、声学监测……声音技术在科学研究和工业应用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们将介绍这些前沿技术,以及它们如何帮助我们探索未知,解决难题。 辅助与康复: 助听器、语音合成技术、声音疗法……声音技术也为听力障碍者提供了重要的辅助,帮助他们重拾与世界的连接。 结语: 声音,是宇宙中最普遍的存在之一,也是人类体验世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从最原始的振动到最精妙的数字信号,声音的旅程充满了科学的智慧和技术的奇迹。本书以一种更为开放和包容的视角,带领您领略声音的迷人世界,理解其背后深刻的科学原理和广泛的应用价值。 尽管本书并未深入探讨“现代传声器原理失音技术与系统集成”的细节,但我们相信,通过对声音本质、感知机制、记录技术和应用领域的全面了解,您将能更深刻地体会到,在那小小的传声器背后,隐藏着多少对声音的不懈追求,以及它如何赋能我们去捕捉、去创造、去连接,让这个世界因声音而更加丰富多彩。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对《现代传声器原理失音技术与系统集成》这本书的印象,可以用“深入浅出”来形容,尽管有些部分我确实需要反复阅读才能理解。书中最令我着迷的,是它对传声器内部工作原理的细致阐述。我一直对声音的物理本质很好奇,这本书从电声学、声学等角度,解释了不同类型的传声器是如何将声波转化为电信号的。比如,为什么电容麦克风需要外部供电,而动圈麦克风则不需要?它们在拾音的动态范围和频率响应上又有什么区别?这些细节对我来说,就像在解开声音世界的密码。更让我感兴趣的是“失音技术”这部分,虽然名字听起来有些戏剧性,但我理解它更多的是指那些能够捕捉声音细微之处,还原最真实音色的高级拾音技巧。我常常在想,那些电影配乐大师或者录音室里的魔法师,是如何通过精准的拾音,让每一个音符都充满生命力的。书中对不同拾音模式(如心型、枪型)的讲解,以及它们在特定录音场景下的应用,都让我豁然开朗。例如,在录制交响乐时,如何使用多个麦克风来捕捉整个乐团的宏大声场?在录制独奏乐器时,又该如何精准地对准音源,突出乐器的质感?而“系统集成”的部分,则将我从对单一麦克风的关注,引向了整个音频制作链条的思考。一个完善的录音系统,不仅仅是硬件的堆砌,更是技术、艺术与工程的完美结合。

评分

最近正好有朋友在捣鼓录音设备,我就顺带翻看了他那本《现代传声器原理失音技术与系统集成》。虽然我不是专业音响工程师,但对于一些基础概念还是挺好奇的。这本书整体给我的感觉是,它试图用一种比较系统的方式来梳理传声器从基础原理到实际应用的全貌。我比较关注的还是那些关于不同类型传声器的工作机制,比如动圈、电容、驻极体等等,它们在声音转换过程中各自的优劣势,以及在不同录音场景下的选择逻辑。比如,在录制人声时,为什么有些麦克风会比另一些更受欢迎?是频率响应的问题,还是指向性模式更适合?书中提到的一些“失音技术”,听起来就挺有意思的,虽然我不太懂其中的技术细节,但隐约能感觉到它与如何捕捉声音的细微之处、如何还原声场的真实感息息相关。我还在琢磨,是不是这些技术对于那些追求极致音质的音乐人、播客或者后期混音师来说,是不可或缺的宝藏。书中还涉及到了系统集成,这部分对我来说就更宏观了,大概是关于如何将不同的麦克风设备、音频接口、调音台等组合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录音解决方案。想到很多时候,一个好的录音效果并不仅仅取决于一支麦克风,而是整个链条的协同工作,这部分内容也让我对整个音频制作流程有了更深的理解。虽然有些章节对我来说偏技术化,需要反复琢磨,但总体而言,这本书提供了一个相对完整的视角,让对音频技术有兴趣的人,能够系统地了解现代传声器的世界。

评分

阅读《现代传声器原理失音技术与系统集成》这本书,给我的感受是,它不仅仅是一本介绍麦克风的书,更是一本关于“如何聆听”和“如何创造声音”的指南。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于“失音技术”的探讨,这让我意识到,我们平常听到的许多美妙的声音,背后都有着精密的捕捉和处理过程。书中对不同传声器特性的分析,例如瞬态响应、噪音水平、失真度等,都解释了为什么有些麦克风在录制特定乐器时会表现得更好。我常常在想,当我们在欣赏一场精彩的演唱会或者一部感人至深的电影时,有多少声音的细节是我们没有察觉到的,但它们却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我们的情感。书中的一些拾音技巧,例如如何利用麦克风的指向性来隔离噪音,或者如何通过调整麦克风的位置来改变声音的近度感和空间感,都让我对录音艺术有了全新的认识。这就像是在用一种特殊的“眼睛”去观察声音,去捕捉那些肉耳难以分辨的微妙之处。而且,书中的“系统集成”章节,更是将我的视野拉得更广。它不仅仅是关于麦克风本身,更是关于如何将麦克风、音频接口、数字音频工作站(DAW)等各种设备,协同工作,构成一个高效、高质量的音频制作流程。我开始意识到,一个伟大的录音作品,是无数技术细节堆叠而成,是无数工程师和艺术家共同努力的结果。

评分

我最近拜读了《现代传声器原理失音技术与系统集成》这本书,它给我的整体感觉是“专业且实用”。我个人对音频技术的了解可能还停留在比较初级的阶段,但这本书的一些内容,特别是关于“失音技术”的章节,引起了我极大的兴趣。我一直觉得,声音的“失真”并非总是负面的,有时候恰恰是那些细微的“失真”,或者说是一种艺术化的“失真”,才能赋予声音独特的个性和情感。书中对不同传声器类型的工作原理的剖析,让我能够更清晰地理解,为什么有些麦克风在录制人声时会带来温暖感,而另一些则在捕捉细节时更为锐利。我尤其对书中提到的,如何根据不同的声源和录音环境,选择最合适的传声器和拾音方式的内容印象深刻。这就像是在给声音“量身定制”一样,力求在源头就将其最美好的特质捕捉下来。书中的“系统集成”部分,则进一步拓展了我的视野。它不再局限于单一的麦克风,而是从更宏观的角度,讲述了如何将各种音频设备,从麦克风到监听音箱,再到录音软件,有机地组合起来,形成一个高效、流畅的音频制作流程。这让我意识到,一个优秀的录音作品,离不开整个音频链条的默契配合。这本书让我觉得,音频技术并非高不可攀,而是可以通过学习和实践,逐步掌握的艺术。

评分

偶然间拿到这本《现代传声器原理失音技术与系统集成》,我本来只是抱着随便翻翻的心态。但随着阅读的深入,我发现这本书的内容还挺扎实的。最吸引我的是它对“失音技术”的探讨。我一直觉得,录音不仅仅是把声音“拾起来”,更重要的是如何“捕捉”到声音中最本质、最动人的部分。书中对于不同拾音方式的分析,比如近讲效应、远讲效应,以及它们对声音色彩的影响,都给了我不少启发。我特别想知道,那些在录音棚里叱咤风云的工程师们,是如何通过对这些细节的掌控,来塑造出令人惊艳的声音。书中的一些案例分析,让我开始思考,为什么同一首歌曲,在不同的麦克风下录制,会有如此大的差异。是麦克风的灵敏度、阻抗,还是它的瞬态响应速度?这些参数听起来有点枯燥,但它们背后却隐藏着声音的灵魂。而且,书中还提到了系统集成,这让我联想到,一个好的麦克风,就像是乐队里的独奏乐器,但要构成一曲完整的交响乐,还需要其他乐器的配合,以及指挥家的精准调度。将不同的设备有机地整合在一起,才能发挥出最大的潜力。虽然我不是技术科班出身,但通过这本书,我至少能对“声音”这个抽象的概念,有一个更具体、更形象的认知。它让我看到了,在看似简单的“拾音”背后,是多么精妙的技术和科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