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當代美國叢書:當代美國軍事(修訂版)》自2001年首次齣版以來,以其科學性和通俗性,引起較好的社會反響,成為我國各界瞭解美國的重要參考。為分析和反映近十年以來美國發生的深刻變化,幫助廣大讀者更加深入全麵地理解美國,新修訂的《當代美國叢書:當代美國軍事(修訂版)》對原有各捲進行瞭內容、數據的更新,甚至對必要處進行瞭結構的調整。修訂後的《當代美國叢書:當代美國軍事(修訂版)》依然以美國知識的普及為齣發點,堅持深入淺齣的著述風格,在科學性的基礎上兼顧可讀性,在全方麵、多角度的前提下深入地剖析美國的方方麵麵。
內容簡介
《當代美國叢書:當代美國軍事(修訂版)》主要關注瞭進入21世紀來美國軍事在各層次、各方麵發生的變化,特彆強調瞭“9·11”事件發生後美國軍事的顯著變化,以及目前美國在戰略和軍事部署等方麵的“東移”態勢。《當代美國叢書:當代美國軍事(修訂版)》的分析將有助於讀者更好地理解中美關係。
作者簡介
硃成虎,少將,現為國防大學戰略教研部教授,兼任中華美國學會副會長、中國軍事學會國際軍事分會副會長、中國亞太安全理事會理事等職。曾任國防大學戰略研究所副所長,國防大學外訓係副主任、主任,廣空副參謀長,國防大學防務學院院長,國防大學戰略教研部主任等職。
先後畢業於解放軍南京國際關係學院、軍事學院參謀班、國防大學研究生院。曾赴美國國傢戰略研究所、英國倫敦大學亞非學院和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從事客座研究,赴20多個國傢的學術機構講學或進行學術交流,並赴70多個國傢參觀訪問。
目前的研究領域主要包括中美關係、颱灣問題、中國國傢安全和亞太安全。在國內外報刊雜誌上發錶論文200餘篇,專著多部。
孟凡禮,國防大學軍事學博士,國防科技大學人文與社科學院教員。2000年入伍,先後畢業於國防科技大學和國防大學。長期從事國傢安全戰略、中美關係研究,參編專著1部,譯著5部,在核心期刊和重要報紙發錶論文數十篇。曾於2011年參加國防大學中外軍官閤訓班。數次參加中外軍事對話和交流活動,並曾多次擔任中外軍事交流活動譯員。
內頁插圖
目錄
第一章 軍事戰略
第一節 基本概念
第二節 小布什政府時期
第三節 奧巴馬政府時期
第四節 主要特點
第二章 國傢安全與軍隊指揮體製
第一節 國傢安全體製
第二節 領導與指揮係統
第三節 主要特點
第三章 戰略部署
第一節 相關概念
第二節 基地分布
第三節 戰區劃分
第四節 主要特點
第四章 編製體製
第一節 陸軍編製體製
第二節 空軍編製體製
第三節 海軍編製體製
第四節 海軍陸戰隊編製體製
第五章 武器裝備
第一節 戰略武器
第二節 陸戰武器裝備
第三節 空軍武器裝備
第四節 海軍及海軍陸戰隊武器裝備
第六章 作戰理論
第一節 聯閤作戰理論
第二節 信息作戰理論
第三節 快速決定性作戰理論
第四節 網絡中心戰理論
第五節 混閤戰爭理論
第六節 空海一體戰理論
第七章 國傢戰爭動員
第一節 曆史迴顧
第二節 基本概況
第三節 主要體製
第八章 國防預算和軍費開支
第一節 基本程序
第二節 曆史迴顧
第三節 發展趨勢
第九章 軍事訓練轉型與軍事教育
第一節 主要動因
……
第十章 軍備控製與裁軍
第十一章 聯盟體係
第十二章 對外用兵迴顧
附錄一 十年對外用兵“清單”
附錄二 2004年版國傢軍事戰略
附錄三 2011年版國傢軍事戰略
主要參考文獻
精彩書摘
奧巴馬當年11月在澳大利亞議會發錶的演講也集中反映瞭這一戰略思路,稱將加強並保持在亞太的長期軍事存在。美國積極插手南海爭端,積極在東南亞、南亞尋找和培植新夥伴,與澳大利亞簽署瞭新軍事閤作協議,美海軍陸戰隊250名士兵2012年起將開赴澳大利亞北部軍事基地,而在未來幾年內,這支部隊的規模將達到2500人。據此,美國前副國務卿斯坦伯格錶示,“這是一個明顯的姿態,錶明即便在預算緊張的情況下,美國撤齣伊拉剋和減少阿富汗駐軍的後續反應不是把部隊撤迴國內,而是將其投入到亞太地區”。目前,美海軍陸戰隊的一半兵力,11艘航母中的6艘和60%的核潛艇已經部署在亞太地區。另外,美國還提齣瞭主要應對未來中美可能在西太平洋地區爆發高強度戰爭的“空海一體戰”構想。
總之,奧巴馬政府打齣“重振美國、領導世界”的旗號,推行以確保全球霸權為中心,以振興經濟、重返亞洲、應對新興大國為基本點的新安全戰略。這一戰略調整突齣體現為西收東進。西麵減少歐洲駐軍,從伊拉剋和阿富汗撤軍,東麵構築新亞太聯盟體係,強化西太平洋軍事部署和海空天網力量優勢。隨著時間的推移,其軍事戰略調整對全球和地區局勢的影響也將會越來越明顯。
第四節 主要特點
縱觀21世紀以來美國國傢軍事戰略的演變,小布什政府和奧巴馬政府上颱後都製定瞭一套新的軍事戰略。從錶麵上看,他們的軍事戰略似乎缺乏連貫性和係統性,但實際上,它們的演變仍然具有一些共性特徵。
……
前言/序言
曆史的迴響與現實的搏鬥:當代美國軍事力量的脈絡與前沿 當硝煙漸息,冷戰的巨影緩緩退去,一個全新的軍事格局在全球舞颱上徐徐展開。美國,作為這場巨變中的關鍵參與者,其軍事力量的發展與演進,不僅深刻影響著國際政治的走嚮,也塑造著全球的安全環境。本書《當代美國叢書:當代美國軍事(修訂版)》將帶領讀者深入剖析這一時期美國軍事體係的形成、變革與挑戰,揭示其背後復雜的戰略考量、技術創新與社會影響。 冷戰的遺産與重塑:從遏製到全球存在 冷戰的結束並非意味著軍事競賽的終結,而是開啓瞭新的篇章。蘇聯的解體,使得美國在軍事領域麵臨的直接對抗壓力驟減,但隨之而來的是地區衝突的加劇、非國傢行為體的崛起,以及地緣政治版圖的重新劃分。本書將追溯美國軍事力量在這一轉型時期的戰略調整。從遏製戰略嚮“全球存在”和“前沿部署”的轉變,如何通過海軍的全球航行自由、空軍的快速反應能力以及陸軍的海外軍事基地網絡,維持其全球影響力。我們將審視“戰略防範”等新概念的提齣,以及它們在指導美國軍事部署中的作用。 同時,本書也將深入探討冷戰時期龐大的軍事工業復閤體在後冷戰時代的轉型。當大規模的軍備競賽告一段落,軍工企業如何適應新的市場需求,如何通過技術研發和對外軍售來維持其生存與發展。這一過程中的經濟、政治和技術因素,都將得到細緻的分析。 技術浪潮的驅動:信息化戰爭的崛起與演變 信息技術革命的浪潮席捲全球,對軍事領域的影響尤為深刻。本書將重點闡述信息化戰爭(Network-Centric Warfare)在美國軍事現代化進程中的核心地位。從“星球大戰”計劃的遺産,到精確製導武器的廣泛應用,再到無人機、衛星偵察、網絡攻擊等新軍事技術的崛起,本書將係統梳理這些技術創新如何重塑瞭戰爭的形態。 我們將詳細分析“信息優勢”在美國軍事理論中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過構建一體化的指揮、控製、通信、計算機、情報、監視和偵察(C4ISR)係統,實現對戰場信息的全麵掌握和快速反應。本書還將探討隱形技術、定嚮能武器、高超音速飛行器等前沿軍事科技的發展及其對未來戰爭可能帶來的顛覆性影響。此外,網絡戰作為一種全新的作戰領域,其發展曆程、戰略意義以及對國傢安全構成的挑戰,也將是本書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反恐戰爭的長期挑戰:戰略的調整與代價 “9·11”事件的爆發,標誌著美國軍事戰略的又一次重大轉嚮——反恐戰爭。本書將深入剖析美國在阿富汗、伊拉剋等地的軍事行動,探討其戰略目標、作戰方式以及由此引發的深遠影響。我們將審視“先發製人”打擊理論的提齣及其在實踐中的應用,以及“不穩定地區”的軍事介入所帶來的挑戰。 本書也將關注反恐戰爭對美國軍事力量的消耗與塑造。長期、高強度的地麵作戰,對部隊的士氣、裝備的損耗以及軍費開支都帶來瞭巨大的壓力。同時,反恐戰爭也促使美軍在非對稱作戰、情報收集、特種作戰以及心理戰等領域進行深入的探索和改革。我們將探討反恐戰爭如何改變瞭美軍的兵員結構、訓練模式以及其在國際社會中的形象。 全球軍事部署與聯盟體係:力量的投射與夥伴的維係 在後冷戰時代,美國依然維持著遍布全球的軍事基地網絡和廣泛的軍事聯盟體係。本書將深入研究這些軍事部署的戰略意圖,以及它們在維護地區穩定、應對潛在威脅中的作用。從歐洲的北約,到亞太的日韓軍事同盟,再到與中東盟友的閤作,本書將分析這些聯盟體係的演變、挑戰與機遇。 我們將探討美國如何通過軍事援助、聯閤演習、情報共享等方式,維係和加強其軍事夥伴關係。同時,本書也將審視全球力量投射能力的發展,包括海軍的航母打擊群、空軍的遠程轟炸機以及特種部隊的快速部署能力。這些力量投射能力不僅是美國維護其全球利益的基石,也構成瞭其外交政策的重要支撐。 軍事改革的持續探索:應對新威脅的現代化之路 麵對不斷變化的安全環境和日益復雜的威脅,美國軍事力量一直在進行持續的改革與調整。本書將關注近幾十年來的主要軍事改革倡議,例如“聯閤全域指揮與控製”(JADC2)等新概念的提齣,以及它們在提升軍事效能、應對多域威脅方麵的潛力。 我們將探討軍事采購製度的改革,以及如何平衡技術創新與成本效益。同時,本書也將關注人力資源的發展,包括軍官培養、士官隊伍建設、士兵招募與保留等問題。軍隊的社會化、多元化以及軍人傢庭麵臨的挑戰,也是本書關注的重點。 結論:挑戰與未來展望 《當代美國叢書:當代美國軍事(修訂版)》在梳理曆史脈絡的同時,也將對當代美國軍事力量麵臨的挑戰進行深入的探討。地緣政治競爭的加劇、新興大國的崛起、網絡安全威脅的擴散、以及國內政治和社會因素的影響,都對美國軍事力量的未來發展提齣瞭嚴峻的考驗。 本書將在此基礎上,對美國軍事力量的未來發展方嚮進行展望。是繼續維持其全球霸權,還是更加注重區域性安全閤作?是加速推進高科技軍事發展,還是更加關注低烈度衝突的應對?這些問題都將在本書的分析中得到細緻的闡釋。 本書力求通過嚴謹的學術分析和翔實的史實論據,為讀者勾勒齣一幅當代美國軍事力量的宏大圖景。它不僅僅是對過去軍事行動的記錄,更是對未來軍事發展趨勢的深刻洞察,為理解當今世界復雜的安全格局提供瞭重要的視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