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套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那种沉甸甸的质感,初拿到手中就仿佛握住了历史的重量。纸张的选择也十分考究,泛着淡淡的米黄色,散发着一种古朴而典雅的气息。特别是那些扉页和版式设计,看得出出版社在细节上下了极大的功夫,既保留了古典韵味,又兼顾了现代读者的阅读体验,字体清晰易读,疏朗得体,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疲惫。装帧的每一处衔接都严丝合缝,那种匠心独运的感觉,让人觉得这不仅仅是一套书,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艺术品。对于我这样的老派阅读者来说,实体书的这种仪式感是电子阅读无法替代的。每一次翻开它,都像是在进行一场庄重的致敬,对那些前辈学者们留下的宝贵思想的致敬。它放在书架上,本身就是一道风景线,那种厚重感和文化气息,让人在浮躁的日常生活中,找到了一份难得的心灵慰藉和精神寄托。
评分我花了大量时间沉浸在这套书的某一卷——具体是哪一卷我暂时得记不清了,但其中关于清末民初学术流派变迁的论述,简直是洞察入微,精辟到让人拍案叫绝。作者在梳理那些错综复杂的思想脉络时,展现出了惊人的逻辑性和宏大的视野。他并没有采取简单的罗列和堆砌史料的方式,而是巧妙地运用了对比分析和因果推演,将看似散乱的学术动态整合进一个宏大的时代背景下,使得理解起来豁然开朗。尤其欣赏它对“新旧交替”时期知识分子内心挣扎的刻画,那种在传统束缚与现代思潮间的拉扯与抉择,被描写得极其细腻和真实,仿佛能穿越时空感受到他们的焦虑与热情。读完相关章节后,我不得不暂停下来,合上书本,静静地回味良久,那种被深刻触动的感觉,是读其他二手资料难以体会的。
评分这本书的学术深度,绝非泛泛之谈可比。我记得有一段论及某一特定学科的早期理论引进过程,其考证之详实,令人叹服。作者似乎跑遍了各大图书馆和档案室,挖掘出了许多不为人知的一手资料。比如,他引用了某位早期留洋学者在日记中不经意的几句记录,就精准地还原了某个西方理论最初在中国语境下是如何被“本土化”和“误读”的微妙过程。这种扎实的学术功底和严谨的治学态度,是当代许多快餐式研究成果所欠缺的。它不满足于停留在表面概念的阐释,而是深入到语词的演变、翻译的困境、以及知识传播的社会机制之中,展现了极高的学术自觉性。读完后,我对那个领域的认识被彻底颠覆和重塑了,可以说,它为我后续的阅读和研究指明了新的方向。
评分坦白讲,我最初是被这个丛书的名字吸引的,但真正让我坚持读完的,是它所展现出的那种对“学术生命力”的关注。它不仅仅是在记录“谁在什么时候说了什么”,更是在探讨“这些思想是如何存活下来、如何被后人继承、以及它们在当代语境下还能产生何种回响”。书中对于那些被历史暂时遗忘的角落里的优秀思想家的重新发掘与评价,尤其令人动容。这体现了一种超越时代局限的学术担当——即便是暂时失势的理论,只要其内核具有真理性或启发性,就值得被重新激活。这套书读下来,让人感到的不仅是知识的增长,更是一种知识伦理上的提升:真正的学术,是穿越时空的对话。它提醒我们,我们脚下的学术基石,是由无数先贤的血汗与智慧铸就的,我们有责任去认识和珍视它们。
评分从纯粹的阅读体验角度来说,这套书的语言风格有一种独特的韵味。它不像现代学术著作那样追求极度的精炼和去人性化,反而带着一种古典的文人笔法,既有学术的庄重,又不失文章的流畅与雅致。阅读过程中,你会不时地遇到一些结构精巧、措辞考究的长句,它们读起来朗朗上口,充满了力量感,仿佛能听到那位学者在向你娓娓道来。当然,这也不意味着它晦涩难懂,相反,正是这种文采的加持,使得即便是探讨那些相对枯燥的学术史细节时,也能保持极高的阅读黏性。我感觉,作者本人就是一位出色的文字大师,他不仅精通他所研究的领域,更懂得如何用最恰当、最动人的文字去承载这些思想的重量。
评分《弢园文新编》实际是一部“王韬选集”,选材不单来自《弢园文录外编》,还包括《漫游随录图记》,《弢园尺牍》,《弢园尺牍续钞》,《扶桑记游》,《衡花馆日记》,其中一半篇幅选自《弢园文录外编》。《弢园文新编》选入不少王韬的书信,由于《弢园尺牍》、《弢园尺牍续钞》等书不容易找,《弢园文新编》可说是一本很好的王韬选集。王韬,中国改良派思想家、政论家和新闻记者,清道光八年十月四日(1828年11月10日)生于苏州府长洲县甫里村(今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甪直镇),初名王利宾,字兰瀛;十八岁县考第一,改名为王瀚,字懒今,字紫诠、兰卿,号仲弢、天南遁叟、甫里逸民、淞北逸民、欧西富公、弢园老民、蘅华馆主、玉鲍生、尊闻阁王,外号“长毛状元”。1845年考取秀才。1849年应英国传教士麦都士之邀,到上海墨海书馆工作。1862年因化名黄畹上书太平天国被发现,清廷下令逮捕,在英国驻沪领事帮助下逃亡香港。应邀协助英华书院院长理雅各将十三经译为英文。1867冬-1868春年漫游法英等国,对西方现代文明了解更深。1868-1870年旅居苏格兰克拉克曼南郡的杜拉村,协助理雅各。1870年返香港。1874年在香港集资创办《循环日报》,评论时政,提倡维新变法,影响很大。1879年,王韬应日本文人邀请,前往日本进行为期四个月的考察。王韬考察了东京、大阪、神户、横滨等城市,写成《扶桑游记》。王韬在1884年回到阔别二十多年的上海。次年任上海格致书院院长,直至去世。王韬一生在哲学、教育、新闻、史学、文学等许多领域都作出杰出成就,一生有《普法战纪》、《韬元文录外编》、《韬元尺牍》、《西学原始考》、《弢园文录外编》、《淞滨琐话》、《漫游随录图记》、《淞隐漫录》等四十余种著述。以下为一则王韬日记,供大家赏读:“英之北土曰哈斯佛,有一大书院,素著名望……监院者特邀余往,以华言讲学。余备论中外相通之始,言:……三百年前,英人无至中国者;三十年前,中国人无至英土者。今者,越重瀛若江河,视中原如堂奥,无他,以两国相和,故得至此……是时,一堂听者,无不鼓掌蹈足,同声称赞,墙壁为震。其中肄业生之年长者……特来问余中国孔子之道与泰西(编者注:泛指西方国家)所传天道若何?余应之曰:孔子之道,人道也;有人此有道,人类一日不灭,则其道一日不变。泰西人士论道必溯原于天,然传之者,必归本于人;非先尽乎人事,亦不能求天降福,是则仍系乎人而已。”
评分此书就是钱钟书编写的那本王韬的文集选集!趁活动赶紧买,不然又缺货了!
评分经典之作,值得一读再读。
评分经典之作,值得一读再读。
评分很喜欢啊,书的质量暂且不知,相信京东吧,给五星。
评分好极
评分1998年三联书店曾经出版过这套由钱钟书主编的“中国近代学术名著”丛书,其中就包括《弢园文新编》,当时是繁体竖排,正文字号有些偏小,注释等则放在页眉处,老实说,那套书的版面设计真不怎么样。这部《弢园文新编》改由上海中西书局出版,简体字横排,字号上改善了很多,页面利用也更合理一些,要是不强求非繁体字不读古籍的话完全可以入手。
评分经典之作,值得拥有,每个读书人都应该读一读。
评分王韬的名气不是很大,但他是最早开始了解世界的人之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