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段: 这本书的文字很有感染力,像是作者在娓娓道来,而不是生硬地阐述理论。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日常生活中那些习以为常的现象有了全新的认识。它没有提供一套僵硬的公式去套用生活,而是鼓励你去观察、去思考,去发掘隐藏在看似平凡的细节背后的社会逻辑。比如,书中对某个社区日常互动模式的分析,让我联想到我自己的居住环境,一下子就串联起了许多之前未曾注意到的联系。作者的叙事节奏把握得很好,时而深入剖析,时而轻描淡写,让人在阅读中既能感受到学术的严谨,又不至于感到枯燥乏味。这种平衡做得非常到位,让一个对社会学不是特别精通的普通读者也能轻松进入,并且从中获得启发。
评分第五段: 这本书的结构组织非常清晰,每一章的过渡都显得自然而流畅,仿佛是作者精心铺设的一条思维路径,牵引着读者一步步走向更深层次的理解。我发现自己很少需要翻回去重读某个段落来确认逻辑链条,因为作者的写作逻辑性极强,论点和论据的衔接非常紧密。这对于我这种喜欢一口气读完的读者来说,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连贯性和沉浸感。它就像一部结构精妙的小说,虽然主题严肃,但叙事的高效和准确性,让人忍不住想要快点知道下一章会揭示什么新的洞察,这种阅读上的愉悦感,在学术类书籍中是比较少见的。
评分第三段: 这本书的排版和设计感也值得称赞。拿到手的时候,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种质感很好的纸张和适中的字号,阅读体验非常舒适。更重要的是,它在文本穿插的那些视觉元素——可能是某些图表或者照片的运用——都非常巧妙,绝不是为了填充篇幅而存在,而是真正起到了辅助理解和增强氛围的作用。这种对阅读体验的重视,让阅读本身变成了一种享受,而不是一项任务。在如此轻松愉悦的阅读环境中,那些原本可能显得晦涩难懂的概念,也变得更容易被吸收和内化了。它在形式和内容之间找到了一个非常和谐的共振点。
评分第二段: 说实话,这本书的深度远超我的预期。我原以为会是一本比较浅显的入门读物,结果发现它触及了许多非常核心的社会学议题,只是采用了非常贴近生活的案例去支撑。它不仅仅是描述现象,更重要的是对现象背后的权力结构、文化规范进行了细致的解构。读到某个章节时,我甚至需要停下来,反复思考作者提出的那个观点,因为它颠覆了我长期以来的一些固有认知。这种‘被挑战’的感觉很棒,说明作者的论证是强有力且富有洞察力的。而且,书中引用的那些案例,无论是历史性的还是当代的,都选取得极其精准,有力地支撑了复杂的理论建构,避免了纯粹的空谈。
评分第四段: 我特别欣赏作者在行文中所展现出的那种批判性思维的张力。它不是简单地指出现实中的‘不好’,而是深入探究‘为什么会是这样’。在处理一些敏感或争议性较大的社会议题时,作者的立场是清晰而坚定的,但表达方式却保持着一种必要的审慎和多角度的考量。它成功地引导读者去质疑那些被社会默认的‘常理’,鼓励我们去追问‘谁的利益’在这种结构中得到了维护。这种不盲从的学术态度,对于提升读者的批判性素养非常有帮助。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新闻报道和社会热点事件的解读也变得更加立体和深入了。
评分另外,书中也同样涉及到一些学术、读书和作者研究理路方面的问题,其中不乏佳作,比如科技改变了生活的逻辑、社会流动、村落终结和中国梦等问题,但无论言说的是哪个方面,“中国经验”都是作者一个鲜明的主题和线索,这种经验不仅仅是政治经济文化经验,也是社会生活经验,是这种经验推动着社会的发展,这也是《生活和文本中的社会学》的中心所在。作者试图告诉我们,社会学研究应该深深扎根于生活,即使理论文本也要和生活建立联系,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只有这样,才能洞悉社会发展的真正逻辑和主要问题,这对当代中国而言真可谓大有裨益。
评分了解社会,了解人类,多看看社会学的书,百利而无一害呀。
评分那么,中国知识人如何呢?中国知识人的历史和走向如何呢?作者也从一个侧面回答了这个问题,他认为中国“五四”以来的知识人身上也存在一种激越的浪漫主义,和法国颇相似,比如科学主义传统、天启传统和民粹主义传统,而这些“主义”的极端是乌托邦救世主义,这正是某种社会悲剧的根源。我认为,以“五四”一代为核心的中国现代知识人身上的确有很多西方的进步思想,但不巧的是,这种进步思想自诞生之日起就和中国传统封建思想的末世惯性仅仅缠绕在一起并且在最后大有偃旗息鼓之意,这也可以说是中国知识人的黄昏。如今几十年过去之后,我们迎来了新的黎明,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我们没有理由不去重塑中国知识人的概念。北宋知识人张载所谓“横渠四句”不应该仅仅是一句口号,中国现代知识人更应该继承我们自己的传统,这样才能同传统接续,同西方接续,继而成为具有独立品格的“中国知识人”。
评分了解社会,了解人类,多看看社会学的书,百利而无一害呀。
评分东西很不错,我喜欢~!
评分李培林研究员是1980年代中国第一批赴法留学生,因之最早接触到了西方最新的社会学理论,他也成为当代社会学西学东渐的传播者之一:为雷蒙•阿隆翻案,介绍波伏娃及其女权主义思想,引介福柯、利科等知名社会学家,这在当时都算得上是“奇闻异事”了,沿着这样的方向,他又在1990年代末期介绍了布迪厄、图海纳、布东和克罗齐耶这些后来被证实为著名甚至是伟大的社会学家。这在现在看来真是功德无量的事情,因为社会学和社会的现代性问题就是这批知识人首先提及并逐渐传播到中国的。在这些言说的背后,作者有他更深层次的思考:“东方”如何走向现代?他提出要用“中国经验”来实现“东方现代化”,这又将理论问题拿到实践中来审视和解决。不知不觉中,作者回答了一个一直萦绕在我心头的问题,法国现代著名社会学家的社会学思想时如何进入中国的,对中国有什么用。读了这些文章之后,我主要思考两个问题:首先,我们研究西方社会学并不是为了建立一个学术的七宝楼台,而是要将这些新思想和中国的发展相结合,比如像书中提到的树立整体观、当心风险社会等,这就将社会学落到了实处。其次,我们再也不能被所谓西方拉的太远,要知道比之于西方我们的福柯研究和布迪厄研究差不多晚了二十年,我们不能再犯这样的错误,如今这个时代传播媒介特别发达,我们一定要让世界范围的新知第一时间纳入到中国当下的研究视域,尤其是社会学。以上是《生活和文本中的社会学》给我的启示之一。
评分之后,作者用他在台湾和日本的生活经验告诉我们:其实生活中的点滴小事足以影响整个社会的发展,比如台北的“捷运”(地铁),既方便快捷又新潮卫生,甚至堪称一种文化,而从零分到一百分只用了不到十年的时间,这也许也可以说明海峡对岸的中国人至少对生活足够尊重。再比如日本的厕所革命,1930年代,日本的公共厕所卫生情况和近邻中国可谓半斤八两,今天两国的公厕情况真是天壤之别:日本用了几十年的时间将自己的公共厕所改造成了全世界最高水平,而如今在中国的很多城市想找厕所是一件很难的事情。书中尽是这样微不足道的小事,汽车左行、小电器、中国大葱出口价格等,但也正是这些生活的细节维持着人们生存的环境、质量甚至尊严。其实说白了,整个社会就像一台时时刻刻不停运转的机器,机器内部由大大小小的齿轮构成,个人就是这大大小小的齿轮,倘若一个齿轮锈住了或者出了其他问题,影响社会这台机器的运转也就在所难免。如今,中国的各项社会改革都逐步进入深水区,已然走过了摸着石头过河的时代,如何让社会这台大机器又好又快地运转是一个大问题,关键是不能让任何一个齿轮锈住,这就必须创造一个好的生活的环境。从这个意义上说,作者看到了一个时期内中国的症结和问题所在,而解决好这些生活中的小问题也是社会学的最高境界。
评分萨义德曾说,真正的知识分子在受到形而上的热情以及正义、真理的超然无私的原则感召时应该叱责腐败、保卫弱者、反抗不完美的或压迫的权威,这才是他们的本色。20世纪全世界范围内的确涌现出了很多如萨义德所说那样的知识人,尤其是在法兰西,尤其是法兰西激进左派知识人,影响之大不可谓不深远。但是傅铿《知识人的黄昏》却从另一个角度反思知识人因何走下神坛甚至渐行渐远,他将这种趋势称为“知识人的黄昏”,读过之后不免啧啧称赞又感慨良多,因为这种反思至少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需要引起我们的注意。
评分那么,中国知识人如何呢?中国知识人的历史和走向如何呢?作者也从一个侧面回答了这个问题,他认为中国“五四”以来的知识人身上也存在一种激越的浪漫主义,和法国颇相似,比如科学主义传统、天启传统和民粹主义传统,而这些“主义”的极端是乌托邦救世主义,这正是某种社会悲剧的根源。我认为,以“五四”一代为核心的中国现代知识人身上的确有很多西方的进步思想,但不巧的是,这种进步思想自诞生之日起就和中国传统封建思想的末世惯性仅仅缠绕在一起并且在最后大有偃旗息鼓之意,这也可以说是中国知识人的黄昏。如今几十年过去之后,我们迎来了新的黎明,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我们没有理由不去重塑中国知识人的概念。北宋知识人张载所谓“横渠四句”不应该仅仅是一句口号,中国现代知识人更应该继承我们自己的传统,这样才能同传统接续,同西方接续,继而成为具有独立品格的“中国知识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