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周作人自編集:立春以前》作者周作人生前親自編定,學者止庵窮數年之力精心作校,增補從未齣版作品,為市場上全麵的周氏文集。
內容簡介
《周作人自編集:立春以前》收入周作人文章三十三篇,多作於一九四四年八月至一九四五年一月。談文學的正經文章鈎沉史籍、追根溯源,懷故人的感性之文淡然生死、真誠感人,而談雨、談送竈、談和紙之美又歸於閑適。正如校訂者止庵先生所說,“此前各期散文的麵貌在《立春以前》裏幾乎都有所展現,而又賦予新的也是時代的色彩,因而在周氏的作品中彆具一格。”
作者簡介
周作人,(1885-1967),現代作傢、翻譯傢,原名櫆壽,字星杓,後改名奎綬,自號起孟、啓明(又作豈明)、知堂等,筆名仲密、藥堂等。浙江紹興人。青年時代留學日本,與兄樹人(魯迅)一起翻譯介紹外國文學。五四時期任教北京大學,在《新青年》《語絲》《新潮》等多種刊物上發錶文章,論文《人的文學》《平民的文學》,詩《小河》等均為新文學運動振聾發聵之作。首倡美文,《喝茶》《北京的茶食》等創立瞭中國美文的典範。在外國文學藝術的翻譯介紹方麵,尤其鍾情希臘日本文學,貢獻巨大。著有自編集《藝術與生活》《自己的園地》《雨天的書》等三十多種,譯有《日本狂言選》《伊索寓言》等。
精彩書評
周作人的散文為中國。
——魯迅
大陸可看的唯有周作人的作品。
——鬍適
目錄
關於教子法
關於寬容
關於測字
關於送竈
雨的感想
醫師禮贊
男人與女人
女人的文章
女人的禁忌
蚯蚓
螢火
記杜逢辰君的事
明治文學之追憶
廣陽雜記
楊大瓢日記
寄龕四誌
笑贊
大乘的啓濛書
雜文的路
國語文的三類
文學史的教訓
十堂筆談
苦茶庵打油詩
文壇之外
立春以前
幾篇題跋
一 風雨後談序
二 秉燭後談序
三 文載道文抄序
四 希臘神話引言
五 談新詩序
六 茶之書序
七 和紙之美
八 沙灘小集序
後記
精彩書摘
立春以前
我很運氣,誕生於前清光緒甲申季鼕之立春以前。甲申這一年在中國史上不是一個好的年頭兒,整三百年前流寇進北京,崇禎皇帝縊死於煤山,六十年前有馬江之役,事情雖然沒有怎麼鬧大,但是前有鹹豐庚申之燒圓明園,後有光緒庚子之聯軍入京,四十年間四五次的外患,差不多甲申居於中間,是頗有意思的一件事。我說運氣,便即因為是生於此年,嘗到瞭國史上的好些苦味,味雖苦卻也有點藥的效用,這是下一輩的青年朋友所沒有得到過的教訓,所以遇見這些晦氣也就即是運氣。我既不是文人,更不會是史傢,可是近三百年來的史事從雜書裏涉獵得來,占據瞭我頭腦的一隅,這往往使得我的意見不能與時式相閤,自己覺得也很惶恐,可以說是給瞭我一種障礙,但是同時也可以說是幫助,因為我相信自己所知道的事理很不多,實在隻是一部分常識,而此又正是其中之一分子,有如吃下石灰質去,既然造成瞭我的脊梁骨,在我自不能不加以珍重也。
其次我覺得很是運氣的是,在故鄉過瞭我的兒童時代。在辛醜年往南京當水兵去以前,一直住在傢鄉,雖然其間有過兩年住在杭州,但是風土還是與紹興差不多少,所以其時雖有離鄉之感,其實仍與居鄉無異也。本來已是破落大傢,本傢的景況都不大好,不過故舊的鄉風還是存在,逢時逢節的行事仍舊不少,這給我留下一個很深的印象。自鼕至春這一段落裏,本族本房都有好些事要做,兒童們參加在內,覺得很有意思,書房放學,好吃好玩,自然也是重要的原因。這從鼕至算起,祭竈,祀神,祭祖,過年拜歲,逛大街,看迎春,拜墳歲,隨後跳到春分祠祭,再下去是清明掃墓瞭。這接連的一大串,很有點勞民傷財,從前講崇儉的大人先生看瞭,已經要搖頭,覺得大可不必如此鋪張,如以現今物價來計算,一方豆腐四塊錢,那麼這糜費更是駭人聽聞,幸而從前也還可以將就過去,讓我在旁看學瞭十幾年,著實給瞭我不少益處。簡單的算來,對於鬼神與人的接待,節候之變換,風物之欣賞,人事與自然各方麵之瞭解,都由此得到啓示,我想假如那十年間關在教室裏正式的上課,學問大概可以比現在多一點吧,然而這些瞭解恐怕要減少不少瞭。這一部分知識,在鄉間花瞭很大的工夫學習來的,至今還是於我很有用處,許多歲時記與新年雜詠之類的書我也還是愛讀不置。
上邊所說鼕季的節候之中,我現在隻提齣立春來說,這理由是很簡單的,因為我說誕生於立春以前,而現今也正是這時節,至於今年是甲申,我又正在北京,那還是不大成為理由的理由。說到這裏,我想起彆的附帶的一個原因,這便是我所受的古希臘人對於春的觀念之影響。這裏又可以分開來說,第一是希臘春祭的儀式。我涉獵雜書,看中瞭來若博士哈理孫女士講古代宗教的著作,其中有《古代藝術和儀式》一冊小書,給我作希臘悲劇起原的參考,很是有用,其說明從宗教轉變為藝術的過程又特彆覺得有意義。話似乎又得說迴去。《禮運》雲:
“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死亡貧苦,人之大惡存焉。”古今中外人情都不相遠,各民族宗教要求無不發生於此。哈理孫女士在《希臘神話論》的引言裏說:
“宗教的衝動單嚮著一個目的,即是生命之保存與發展。宗教用兩種方法去達到這個目的,一是消極的,除去一切於生命有害的東西,一是積極的,招進一切於生命有利的東西。全世界的宗教儀式不齣這兩種,一是驅除的,一是招納的。飢餓與無子是人生的最重要的敵人,這個他要設法驅逐他。食物與多子是他最大的幸福。希伯來語的福字原意即雲好吃。食物與多子這是他所想要招進來的。鼕天他趕齣去,春夏他迎進來。”因此無論天上或地下是否已有天帝在統治著,代錶生命之力的這物事在人民中間總是極被尊重,無論這是春,是地,是動植物,或是女人。西亞古文明國則以神人當之,敘利亞的亞陀尼斯,呂吉亞的亞帖斯,埃及的阿施利斯皆是,忒拉開的迭阿女索斯後起,卻盛行於希臘,由此祭禮而希臘悲劇乃以發生,神人初為敵所殺,終乃復生,象徵春天之去而復返,一切生命得以繼續,故其禮式先號而後笑。中國人民驅邪降福之意本不後人,唯宗教情緒稍為薄弱,故無此種大規模的錶示,但對於春與陽光之復歸則亦深緻期待,隻是多錶現在節候上,看不齣宗教的形式與意味耳。鼕至是鼕天的頂點,民間於祭祖之外又特彆看重,語雲,鼕至大如年,其前夕稱為鼕夜,與除夕相並,蓋為其是季節轉變之關捩也。立春有迎春之儀式,其意義與各民族之春祭相同,不過中國祀典照例由政府舉辦,民眾但立於觀眾的地位,儀式已近於藝術化,而春官由乞丐扮演,末瞭有打闆子脫晦氣之說,則更流入滑稽,唯民間重視立春的感情也還是存在,如前一日特稱之曰交春,又推排八字者定年分以立春為準則,假如生於新正而在立春之前,則仍不算是改歲。由此可知春的意義在中國也比新年為重大,老百姓念誦九九等候寒鼕的過去,最後雲,九九八十一,犁耙一齊齣,歡喜之情如見,此蓋是農業國民之常情,不分今昔者也。但是鄉間又有一句俗語雲,春夢如狗屁。鼕夜的夢特彆有效驗,一過立春便爾如此,殊不可解,豈以春氣發動故,亂夢顛到,遂悉虛妄不實歟。
希臘人對於春的觀念我覺得喜歡的,第二是季節影響的道德觀。這裏恐怕沒有絕對的真理,隻是由環境而生的自然的結論,假如我們生在嚴寒酷暑,或一年一日夜的那種地方,感想當然另是一樣,隻有在中國或希臘,四時正確的迭代,氣候平均的變化,這纔感覺到他仿佛有意義,把他應用到人生上來。中國平常多講五行,這個我很有點討厭,但是如孔子所說,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卻覺得頗有意思,由此引伸齣儒傢的中庸思想來,倒也極是自然,這與希臘哲人的主張正相閤,蓋其所根據者亦相同也。人民看見鼕寒到瞭盡頭,漸復暖過來,覺得春天雖然死去,卻總能復活,不勝欣喜,哲人則因瞭寒來暑往而發見盛極必衰之理,鼕既極盛,春自代興,以此應用於人生,故以節為至善,縱為大過,而以格言總之則曰勿為已甚。此在中國亦正可通用,大抵儒道二傢於此意見一緻,推之於民間一般莫不瞭解此義,由於教訓之傳達者半,由於環境之影響蓋亦居其半也。老子曰,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鄙人甚喜此語,但是此亦須以經曆為本,如或山陬海隅,天象有特殊者,則將不能理會,而其主張或將相反也未可料。昔者赫洛陀多斯著《史記》,記希臘波斯之戰,波斯敗績,都屈迭颱斯繼之,記雅典斯巴達之戰,雅典敗績,在史傢之意皆以為由於犯瞭縱肆之過,初不外波斯而內雅典,特彆有什麼麯筆,此種中正的態度真當得史傢之父的稱號,若其意見不知學者以為如何,在鄙人則覺得殊有意趣,深與鄙懷相閤者也。
上邊的話說的有點淩亂,但總可以說明因瞭傢鄉以及外國的影響,對於春天我保有著農業國民共通的感情。春天與其力量何如,那是青年們所關心的問題,這裏不必多說,在我隻是覺得老朋友又得見麵的樣子,是期待也是喜悅,總之這其間沒有什麼戀愛的關係。天文傢曰,春打六九頭,鼕至後四十五日是立春,反正一定的。這是正話,但是春天固然自來,老百姓也隻是錶示他的一種希望,田傢諺雲,五九四十五,窮漢街頭舞,是也。我不懂詩,說不清中國詩人對於春的感情如何,如有祈望春之復歸說得如此深切者,甚願得一見之,匆促無可考問,隻得姑且閣起耳。民國三十四年一月十日,甲申小寒節中。
……
前言/序言
關於《立春以前》
止庵
一九四五年二月八日周作人日記雲:“編閱《立春以前》,隻有三四篇未收迴,即可編成矣。”三月十四日雲:“上午寄《立春以前》稿給太平書局。”一九四五年八月,該書由上海太平書局齣版。本文三十三篇,除《關於送竈》(一九四四年一月)和“幾篇題跋”中的《風雨後談序》(一九四四年一月)、《秉燭後談序》(一九四四年四月)和《談新詩序》(一九四四年七月)外,均寫於一九四四年八月至一九四五年一月,即《苦口甘口》之後。
《立春以前》裏“正經文章”多數是關於文學的,自《漢文學的傳統》重新涉及這一問題以來,大約談得最深入的瞭。尤其是《十堂筆談》,與從前《談龍集》範圍大緻相當,抑或更寬一些,既全麵錶述自己有關意見,也是如《我的雜學》那樣的係統總結。《苦茶庵打油詩》雖是特殊樣式,然為“憂生憫亂”而作,也是一種“正經文章”,而且從更深的心理層次反映瞭“正經文章”的寫作動機。集中“閑適文章”,較之《藥堂雜文》和《苦口甘口》比例要大得多,乃是繼《藥堂雜文》和《苦口甘口》中的“雜文”,上承《秉燭後談》、《藥味集》所屬那一係統,至於《雨的感想》、《立春以前》這樣純然感興之作,簡直是迴溯到《雨天的書》、《澤瀉集》的路數瞭。作為“續草木蟲魚”的《蚯蚓》和《螢火》,仍然是“賞鑒裏混有批判”,而又增添一種象徵意味,是周氏此類寫作中新的因子。總之此前各期散文的麵貌在《立春以前》裏幾乎都有所展現,而又賦予新的也是時代的色彩,因而在周氏的作品中彆具一格。
集中有篇《記杜逢辰君的事》,屬於周氏散文中懷人一類。此種作品從一九二二年之《送愛羅先珂君》一文起手,以後陸續寫有不少,散見於各集子,又以中期所作成就最大。所涉及者或為親人,或為朋友,與作者都有某種情感聯係,而彼此的存在又隔著時空甚至生死的距離。以文體論或當列為抒情散文,然而周氏文章又與習見者截然不同。作者有他特殊的情感錶達方式,即如從前所說:“人的臉上固然不可沒有錶情,但我想隻要淡淡地錶示就好,譬如微微一笑,或者在眼光中露齣一種感情,—自然,戀愛與死等可以算是例外,無妨有較強烈的錶示,但也似乎不必那樣掀起鼻子,露齣牙齒,仿佛是要咬人的樣子。”(《金魚》)人的情感是真實存在,有或無,多或少,都是自然而然的;感情的錶達本身絲毫無以增強或製造感情,企圖增強或製造的,反而破壞瞭原有感情;感情更重要的交流形式,在於一種心理暗示作用,而且不限於閱讀那一刻,還有迴味效果。對周氏來說,情感錶達方式也是文章的寫作方式,中庸既是他的人生哲學,又是他的美學。這原本是一迴事,未必有所安排,或者說,隻是“不怎麼樣”,不一定“要什麼樣”。用廢名在《關於派彆》中的話說就是,“散文之極緻大約便是‘隔’,這是一個自然的結果,學不到的,到此已不是一般文章的意義,人又烏從而有心去學乎?”而他的另一說法也有意思:“我們總是求把自己的意思說齣來,即是求‘不隔’,平實生活裏的意思卻未必是說得齣來的,知堂先生知道這一點,他是不言而中,說齣來無大毛病,不失乎情與禮便好瞭。”周氏在文章中一再講“可有可無”(《誌摩紀念》),“說這些閑話”(《半農紀念》),也是此意。然而其真摯懇切,感人至深,遠非誇張造作者可以比擬。所以周氏寫的“隔”的文章,卻是“隔而不隔”;尋常抒情之作是“不隔”文章,卻是“不隔而隔”。古人雲過猶不及,過是不及,不及卻未必是不及也,這是含蓄的一點道理。
此次據太平書局一九四五年八月初版本整理齣版。原書目錄四頁,正文一百九十六頁。目錄中每題之後均注明寫作年月,“蚯蚓”下有“稿缺”字樣,但正文中並不缺少。
周作人自編集:立春以前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評分
☆☆☆☆☆
我很運氣,誕生於前清光緒甲申季鼕之立春以前。甲申這一年在中國史上不是一個好的年頭兒,整三百年前流寇進北京,崇禎皇帝縊死於煤山,六十年前有馬江之役,事情雖然沒有怎麼鬧大,但是前有鹹豐庚申之燒圓明園,後有光緒庚子之聯軍入京,四十年間四五次的外患,差不多甲申居於中間,是頗有意思的一件事。我說運氣,便即因為是生於此年,嘗到瞭國史上的好些苦味,味雖苦卻也有點藥的效用,這是下一輩的青年朋友所沒有得到過的教訓,所以遇見這些晦氣也就即是運氣。我既不是文人,更不會是史傢,可是近三百年來的史事從雜書裏涉獵得來,占據瞭我頭腦的一隅,這往往使得我的意見不能與時式相閤,自己覺得也很惶恐,可以說是給瞭我一種障礙,但是同時也可以說是幫助,因為我相信自己所知道的事理很不多,實在隻是一部分常識,而此又正是其中之一分子,有如吃下石灰質去,既然造成瞭我的脊梁骨,在我自不能不加以珍重也。
評分
☆☆☆☆☆
魯迅先生說:周作人的散文第一
評分
☆☆☆☆☆
《立春以前》,由止庵校訂。本想趁著立春以前品讀,可真正得空,立春早已過瞭,不免覺得遺憾。前幾日讀過幾篇,說來似乎也有點先入為主的緣故,印象最深的是第一篇《關於教子法》。文章中講的最多的是陸放翁教子。引用陸放翁的許多詩作,如《鼕夜讀書示子聿》,他們在寒冷的鼕夜裏,就著一颱細小的油燈,恍惚昏暗的燈影顫顫,兩小兒苦讀不止,風吹盡薄薄衣衫而不覺。另有作詩而喜,連高齡的放翁也被他們感染,連連稱贊。另有村頭孩童爭搶著摘伸齣院牆的枝上之果,放翁看著孩子自然心生歡喜,但更歡喜自傢的孩子,有詩書便喜欲狂。我看著看著就心生羨意,放翁晚年也是漂泊淒慘的,況且報國之誌也未有幾分完願,隻可“此生誰料,心在天山,身老滄州。”這樣的晚年之樂實在難得。我羨慕放翁有兩個愛讀書的孩子,放翁這一生詩情總沒有白費。相傳放翁一生作詩一萬多首,隻是流傳下的就有九韆多首,並無劣作,令我想起瞭著有五十多部優秀小說的剋裏斯蒂。文學這種東西不同其他,能否被繼承下來有很大的運氣在裏麵,還得有足夠的熏陶,三蘇之所以被傳為佳話,就是由於這種難遇的可能性。說到這裏,我想起魯迅三兄弟來。周樹人,周作人,周建人,都寫得一手好文章,這也是難得的佳話,隻可惜後來周作人於魯迅的絕交,以及周作人後來的原則錯誤——做瞭日僞的文人,讓人嗟然嘆息。
評分
☆☆☆☆☆
魯迅先生說:周作人的散文第一
評分
☆☆☆☆☆
這是周作人給自己散文風格所作齣的定位。“覺得如在江村小屋裏,靠玻璃窗,烘著白炭火鉢,喝清茶,同友人談閑話,那是頗愉快的事。”②他希望自己的文章能達到這樣的一種境界。不僅如此,他給廢名、俞平伯的作品寫的序言中,也一再地強調、推崇衝淡平易的文學創作風格。由此可見,衝淡平易,不僅是周作人希望達到的境地。同時,在他的散文創作中,也形成瞭衝淡平易的藝術風格。 周作人的散文,多寫周圍的日常生活,他常寫一些人人都看得見,感受得到的事或物。即使是生活中的一些重大問題,他也能以一個普通的見聞者、參與者的身份敘齣。在他的作品中,他不故作高深地議論,沒有什麼豪言壯語,就是一些精闢的警句也很少見得到。他的散文,無論談事、談人、談政治、談文藝……,都象同友人拉傢常,敘舊情。敘事狀物,寫景,他都能做到樸素、自然。發錶感想或看法,沒有長篇大論,而是舒徐不迫地絮絮而談。比如他的《人的文學》這篇文章在他所有的散文中,篇幅算比較長的瞭。但是,他並未擺齣一副宏論的架勢,而是采取隨筆那樣的寫法,把意思一層一層地、有條不紊地說清楚、說明白。關於“三一八”慘案,周作人寫瞭好幾篇散文,大多是如實的記事,雖也有內心的感情,卻少激烈的議論。甚至有些記敘,讓你感到驚人地客觀和冷靜。最激烈也不過是說一些這樣的話:“凡青年夭摺無不是可惜的,不過這迴特彆的可惜,因為病死還是天行,而現在的戕害則是人功。”③,“死瞭倒也罷瞭,若不想到兩位老母倚閭,親朋盼信。活著又怎麼著,無非多經幾番的槍聲驚耳,彈雨淋頭。”④。周作人關於事件本身的態度也是鮮明的、感情也是真摯的。但是,周作人卻能冷靜沉著,通過平實的文字,錶達齣深邃的悲憤。這就是周作人散文的衝淡平易之處,他使人讀他的散文,一點不覺得艱難,甚至覺得有些淺顯。然而,正是這樣,纔會讓你在不知不覺之中,在毫無戒備和疑問中,服服貼貼地接受他思想感情的影響。 我們說周作人的散文是衝淡而不是平淡,還在於周作人的散文是有思想的,它並不讓人覺得蒼白貧乏。周作人雖然說不上是卓越的思想傢,但對於許多事情他都有自己的看法。無論是與非、麯與直、真與假、善與惡、美與醜,他都能判斷分明,做到不含糊其辭,模棱兩可。對於有些問題的看法,其深刻性往往為一般人所不及。這也正是他的散文不顯疲弱,比較耐讀的主要原因。當偉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孫中山逝世之後,社會各階層對他有種種評價。其中不乏惡意的攻訐和指責。
評分
☆☆☆☆☆
評分
☆☆☆☆☆
《立春以前》,由止庵校訂。本想趁著立春以前品讀,可真正得空,立春早已過瞭,不免覺得遺憾。前幾日讀過幾篇,說來似乎也有點先入為主的緣故,印象最深的是第一篇《關於教子法》。文章中講的最多的是陸放翁教子。引用陸放翁的許多詩作,如《鼕夜讀書示子聿》,他們在寒冷的鼕夜裏,就著一颱細小的油燈,恍惚昏暗的燈影顫顫,兩小兒苦讀不止,風吹盡薄薄衣衫而不覺。另有作詩而喜,連高齡的放翁也被他們感染,連連稱贊。另有村頭孩童爭搶著摘伸齣院牆的枝上之果,放翁看著孩子自然心生歡喜,但更歡喜自傢的孩子,有詩書便喜欲狂。我看著看著就心生羨意,放翁晚年也是漂泊淒慘的,況且報國之誌也未有幾分完願,隻可“此生誰料,心在天山,身老滄州。”這樣的晚年之樂實在難得。我羨慕放翁有兩個愛讀書的孩子,放翁這一生詩情總沒有白費。相傳放翁一生作詩一萬多首,隻是流傳下的就有九韆多首,並無劣作,令我想起瞭著有五十多部優秀小說的剋裏斯蒂。文學這種東西不同其他,能否被繼承下來有很大的運氣在裏麵,還得有足夠的熏陶,三蘇之所以被傳為佳話,就是由於這種難遇的可能性。說到這裏,我想起魯迅三兄弟來。周樹人,周作人,周建人,都寫得一手好文章,這也是難得的佳話,隻可惜後來周作人於魯迅的絕交,以及周作人後來的原則錯誤——做瞭日僞的文人,讓人嗟然嘆息。
評分
☆☆☆☆☆
知堂名作,必備。平和 散淡,迴味綿長。
評分
☆☆☆☆☆
周大爺說:“以後要怎樣纔好,還還須得思索過——隻可惜現在中國連思索的餘暇都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