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装帧和翻译的质量来看,这套丛书无疑是令人尊敬的,但就其呈现的学术内容而言,它代表了一种特定时代对“理性光辉”的极致推崇。书中弥漫着一股浓厚的、对纯粹理性力量的信仰,仿佛道德的真理是可以仅凭逻辑推导而被完全揭示的。这种对人类理性万能的信心,虽然在启蒙运动的背景下是振奋人心的,但在我们这个充斥着后现代思潮和对宏大叙事持怀疑态度的时代,显得有些“失重”。我期待能在字里行间捕捉到关于情感、文化相对性或是社会结构对道德塑造影响的更细微的探讨,但这些内容在本书中几乎是缺席的。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近乎数学公式般的推演,它试图将人类最复杂的情感和行为准则,降维到一套冰冷的、普适性的法则之下。这让我不禁思考,这种极致的理性演绎,是否反而遗漏了道德生活中那些最真实、最打动人的部分。
评分拿到这本《道德原则研究》,我原本是冲着“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的名头来的,想着能读到一些经典而深刻的哲学思辨。然而,实际阅读体验却给我带来了一种独特的,甚至可以说是略显疏离的感受。全书的行文风格非常古典,那种扎实的德语(或者说被翻译过来的那种德语的严谨感)扑面而来,仿佛时间倒流回了一个世纪以前的大学讲堂。作者似乎对“道德原则”的界定有着近乎偏执的审慎,每一个概念的提出都伴随着冗长而细致的溯源和辨析,这对于习惯了当代快节奏、直截了当的论证方式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种挑战。我发现自己不得不频繁地停下来,反复咀嚼那些拗口的术语和层层嵌套的从句结构。书中对于“义务论”和“后果论”的早期讨论,虽然在哲学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但其论证的展开方式显得极其线性,缺乏现代学术著作中那种穿插使用案例或引入跨学科观点的灵活性。它更像是一份精密的手稿,而非一本面向广泛读者的普及读物,你需要极大的耐心和相当的哲学基础才能真正跟上作者的思维轨迹,否则很容易在浩瀚的逻辑迷宫中迷失方向,只能捕捉到只言片次的观点碎片。
评分最让我感到费解的是全书在论证速度上的把握。有时,作者会花费数十页篇幅去澄清一个在后世看来已经被基础性接受的概念,其论证的细密程度达到了令人咋舌的地步,仿佛在和一位持怀疑态度的古代哲人进行辩论。而在另一些关键的转折点,理论的跃进却显得有些突兀,需要读者自行脑补中间缺失的连接步骤。这使得阅读体验变得极不连贯。我感觉自己像是在攀登一座由无数细小石子铺成的陡峭阶梯,每一步都必须小心翼翼,生怕滑落,但偶尔又不得不面对一个巨大的、未经充分过渡的平台。这种节奏上的不均衡,极大地影响了对全书思想体系的整体把握。我不得不经常翻阅附录或阅读其他学者的导读来弥补这种“阅读断层”,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直接面对原著所应有的沉浸感和纯粹性。这本书更适合作为一部需要被“解构”和“注释”的文本来对待,而非一本可以轻松流畅阅读的学术著作。
评分读完这本书,留给我的印象更多是一种历史的重量感,而不是思想的启发性。它成功地展示了某一时期最严谨的道德哲学尝试的样貌,让读者得以窥见西方思想史的一个重要支点。然而,作为一个现代读者,我发现自己很难将书中的结论直接应用于解决当下的伦理困境,它的适用范围被严格限定在了其自身的逻辑疆域之内。每一次试图将书中的教条与当今世界的复杂性进行对接时,总会产生巨大的摩擦和不适感。这本书更像是一座宏伟的、被精心保护起来的哲学博物馆的陈列品,我们赞叹它的工艺和历史价值,但很少会真的拿起它来使用。它要求读者投入的精力与它所能提供的直接回报之间,存在着一个巨大的落差,使得这次阅读体验更像是一次完成任务的朝圣,而非一次心悦诚服的智力探索。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过程更像是一次对意志力的考验,而不是一次知识的盛宴。我尝试着去捕捉那些被誉为“不朽智慧”的核心论点,但总觉得有一层薄雾始终笼罩在关键概念之上。作者似乎对建立一个宏大、自洽的道德体系抱有极强的野心,他构建的框架如同一个精密的钟表,每一个齿轮——无论是“善良意志”、“绝对命令”还是“人是目的”——都必须依照既定的、不容置疑的逻辑关系咬合在一起。这种体系性带来的好处是结构上的无懈可击,但弊端也显而易见:它牺牲了鲜活的生命力和对具体情境的敏感度。我无法从书中找到太多关于日常生活中的道德困境如何被处理的实例分析,所有的讨论都停留在高度抽象的哲学平面上。每一次试图将理论投射到现实生活场景时,都感到理论的棱角过于分明,难以契合现实世界的模糊地带。对于渴望获得即时指导或实用伦理学见解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提供的价值更多是一种智力上的训练,而非情感上的共鸣或实践上的指引。
评分书是生活的必备良友,多读书!
评分书是生活的必备良友,多读书!
评分相比之下,《人性论》卷3较为强调自爱,而以同情原则来扩大自爱作为解释公共制度(如权利、正义和政府等)的基础;而《道德原则研究》则更多地倾向于用“人道(humanity)”原则来直接作为公共制度和公共道德的基础。这是一个显著的变迁。休谟对正义的界定极为狭窄,仅限于确定所有权和权利(想想柏拉图的《理想国》)。虽然有文笔优雅方面的特长,却看不出何以《道德原则研究》是休谟最优的作品——如他在自传中自忖的那样。或许恰恰丧失了棱角和彻底性。最后休谟甚至直接敲响了功利主义的号角:“所要求的惟一辛劳是合理地计算和坚定不移地优先选择最大幸福”。】
评分这本比《人性论》里论道德的部分好读,运用大量历史案例,反对当时及再之前所认为的道德源于理性,是符合理性的美好行为,主张道德源于情感,同时论及自利、利他、正义等~~走的路线依然是分析的一脉,像拿着解剖刀细细地切割,放到显微镜下来观察。正如休谟承认“理性和情感在几乎所有道德规定和道德推论中都是共同发生作用的” ,亚里士多德也将人的灵魂区分为“一个无逻各斯的部分和一个有逻各斯的部分” ,亦即暂且不去谈论二人在“理性”与“情感。观世相,体悟人生。可能是因为“历经沧桑”的缘故罢?感慨系之,心性更加沉淀。按常理,我个人的年纪离“历经沧桑”还要远距离观察才是,然而,人生的跌宕,人心的诡谲,都让我深切的洞悉了人性。
评分印刷质量很好,京东自营买的放心又省心,叠加优惠非常划算,到货很快。
评分【按语:休谟的《道德原则研究,1751》是对《人性论》卷3的改写。休谟通过分析那些引发赞美或谴责的心理品质或习惯来展开研究;道德区别源于情感而非理性。仁爱和正义等德性中效用都是重要因素,公共效用甚至是社会性美德的唯一基础。效用的心理基础则是诸如人道和仁爱等心理品质。
评分经典著作,深度阅读,很好。
评分道德研究的经典著作之一,性价比高,值得收藏阅读。
评分道德原则研究,读康德发现要了解休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