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赛亚·伯林书信集(卷1)·飞扬年华:1928-1946(套装上下册)

以赛亚·伯林书信集(卷1)·飞扬年华:1928-1946(套装上下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英] 以赛亚·伯林 著,陈小慰,叶长缨 译
图书标签:
  • 以赛亚·伯林
  • 书信集
  • 历史
  • 哲学
  • 传记
  • 思想
  • 文化
  • 英国
  • 20世纪
  • 学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译林出版社
ISBN:9787544725965
版次:1
商品编码:11098248
品牌:译林(YILIN)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2-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944
套装数量:2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以赛亚·伯林书信集(卷1)·飞扬年华:1928-1946》为三卷本伯林书信集的第一卷,时间跨度近二十年,涉及伯林求学、学术生涯早期及政治外交活动,全面展现伯林的早年生活,以及其杰出心灵的成长历程,并为了解二战时期西方政治外交提供了极富价值的史料。

内容简介

  

以赛亚·伯林之所以享有崇高国际声望,不仅因为他身为哲学家、知识分子、教授、作家和公众人物所作出的赫赫成就,还因为他跻身众多不同领域,与众多同时代的杰出人物有交往,同时还参与了许多重大的政治与文化活动。对许多人而言,他是一位受人敬爱的朋友和导师。
   伯林交游甚广,终其一生都是一位无可比拟的多产书信作家,他存世的书信达数千封,时间跨度近八十年。这些书信既展示了他独具魅力的人格风貌:杰出的自由思想家、牛津大学的一流学者、洞悉政治风云的外交官、知交遍天下的人情练达者,也呈现出他多姿多彩的日常生活:与家人的亲密关系、庞大的社交圈子、对政治事件的精辟见解,以及对文学、音乐和艺术的情有独钟。
   《以赛亚·伯林书信集(卷1)·飞扬年华:1928-1946》为三卷本伯林书信集的第一卷,时间跨度近二十年,涉及伯林求学、学术生涯早期及政治外交活动,全面展现伯林的早年生活,以及其杰出心灵的成长历程,并为了解二战时期西方政治外交提供了极富价值的史料。

作者简介

以赛亚·伯林(1909—1997),出生于里加的一个犹太人家庭,六岁时举家迁至俄国,目睹了俄国社会民主党和布尔什维克革命。1921年随父母前往英国,入读伦敦圣保罗学校和牛津大学圣体学院。先后担任全灵学院和新学院研究员、社会与政治理论教授、沃尔夫森学院首任院长,曾任不列颠学会(英国国家人文社会科学院)主席。二战期间先后在纽约、华盛顿和莫斯科担任外交职务。主要著作有《卡尔·马克思》、《俄国思想家》、《概念与范畴》、《反潮流》、《个人印象》、《扭曲的人性之材》、《现实感》、《浪漫主义的根源》、《观念的力量》、《启蒙的三个批评者》、《自由及其背叛》、《自由论》、《苏联的心灵》等。作为杰出的思想史研究者,先后被授予伊拉斯谟奖、利平科特奖和阿涅利奖。

精彩书评

  

贯穿所有信件的是一种颇似社会喜剧的基调,真实反映出伯林奔放乐观的性格:他是一个好伙伴,一个杰出的谈话高手,一个真正快乐的人,一个热爱多彩生活的人。他常常自嘲:“我总是喜欢以丰富多彩的笔调描写普通平淡的事件。”他的信很少干巴巴地探讨学问。比起思想和事件,他更多时候是在写人——人是他感兴趣的对象。……他甚至热衷于飞短流长。在一封信中他写道:“人只有做到可以在好朋友面前肆无忌惮地说话,活着才有意义。”
   ——亨利·哈代
  
   以赛亚·伯林是20世纪伟大的书信作者之一,他机敏、坦诚、热情、睿智、无拘无束。他亲身经历了这个世纪历史中的一些特殊时刻,并记录在其书信中。
   ——迈克尔·伊格纳季耶夫
  
   伯林对一切人一切事充满了洞见,他是一位闲谈者,天才式的,与他的交谈充实而富有智慧,你绝不想结束。
   ——迈克尔·派

目录

征信启事
插图目录
序言
对以赛亚·伯林的个人印象
缩略语
家谱
书信
伦敦
牛津
纽约
华盛顿
莫斯科
列宁格勒
华盛顿(再访)
附录
论自由
为费伯出版社写的报告
华盛顿快讯
战时华盛顿的犹太复国主义政治
补注
年表
重要人物生平
索引








精彩书摘

致玛丽和门德尔·伯林
2月某日,可能为27日[1941年]
纽约西55街70号,德文酒店
我亲爱的父母亲:
我一切均好,没有任何问题。见了许许多多人。这是一个奇怪的国度。生活呈现出光怪陆离的时尚一面,一切都靠人工提供—灯光、暖气、音乐、艺术、爱情,就像提供用水。尽管如此,这里的人头脑单纯、不精世故、反应迟钝、没有教养,仿佛乡野农夫,粗鲁多疑,同时又多愁善感、慷慨大方。不过你们肯定想了解我的生活。我住的客房宽敞暖和,空气通畅。9:30起床穿衣,在屋里喝完咖啡后去上班,途中吃早餐。工作到中午,之后通常出于工作原因约见某人,共进午餐。犹太人的生活充满嫉妒猜疑,和他们打交道必须小心翼翼。前天我见到了莱曼州长,温和善良,让人感觉十分舒服。他看上去就像一只小棕熊,坐在椅子上晃荡着两条腿。真诚、勇敢、慢条斯理、个性鲜明。我还见到了哈大沙领袖德·索拉·普尔夫人,为人极其和善,邀请我吃饭。这里有许多奇奇怪怪的伦敦人。其中,在一家酒店里上来搭讪的伊斯特里克似乎是个不错的人,精明伶俐,讲了不少有关他几个上司的趣事。我还参加了一个公开宴会,见到了吉尔德斯格姆,伊斯特里克说他曾经在法庭上击败过他。此人倒是很平易近人,但不太友善。利伯曼人挺好,托人向我问好,并希望能和他的朋友一道为同盟国做些事。我和他吃过一次午饭,觉得此人可以作为朋友。施内尔森拉比希望通过他的女婿拉沙格与我取得联系,并向我致意。阿普特一家已经抵达这里。不急着去看他们。别担心他们会在经济上或其他方面剥削我。阿伦森找不到工作,情绪低落,每天听25个小时收音机。豪斯廷夫妇非常友好。前些天我还拜访了布兰代斯,印象极为深刻:典型的清教徒,信仰狂热,令人望而生畏。八十四岁的高龄,在宗教界人人对他肃然起敬,特别是受到谴责的犹太富人。他说话和长相都像是一位反对派圣人。沃伯格家族的爱德华·沃伯格是一位迷人、颓废的年轻人,整日陷于沉思默想,因作为犹太人的责任感备受折磨,自我做茧。迷茫的犹太富家子弟。言归正传,回到我的每日生活上。我工作到7点,吃饭,通常找人一块儿吃(仍是跟犹太社会名流一起)。有时吃完饭后继续工作。我的办公室漂亮安静,从44层望下去的景色美轮美奂,妙不可言。希望我此刻在伦敦。
沙耶
……

前言/序言

   序 言

   餐前酒

   没有序言的书向来令我失望。这就好比到某人家赴宴,进门便直接被带到餐厅。序言是私人的,充满个性特点,而书的正文却往往相反。通过序言,我们可以了解作者对著作所倾注的情感,至少是部分情感。那些希望与作者保持距离的读者尽可以跳过序言不看而没有任何损失,但对有心近距离了解作者的人而言,我觉得,他们是应该得到这个权利的。

   ——迈克尔·达米特

   我第一次向以赛亚·伯林提起出版其书信集的事,是在上个世纪80年代末。当时,我们俩在牛津大学的全灵学院刚吃完午餐。两人一边喝咖啡,一边交谈,话题是我打算离开牛津大学出版社,专门来整理出版他的书信文集。谈到书信时,我说要出版的话得经过精心挑选。主要出于几点考虑,一是信件数量庞大,二是出版商对该书投放市场可能持有的想法,再就是一些书信比较乏味,或有重复,没有必要收入面向普通读者的集子。当时他的回答不假思索,令我颇感意外,因为这完全不像他惯有的作风。过去对待有关出版其学术著作的意见,他总是态度谦和,耐心听取。而这次不同,他对我精挑细选后再予出版的建议完全置之不理,说此事要做就一定要做彻底。书信集“必须有大容量”,决不让步。

   总体而言,此后我便根据他这一明确的态度开展工作,当然也不是轻率地盲目依从。以上提到的那些编选因素确实不得不加以考虑,但是具体贯彻起来却可以灵活掌握,既可严苛死板也可委婉巧妙。死板的做法是按照一些出版商的要求,出一卷本的选集。但那样不仅有悖伯林的愿望,也有损原始素材的质量。即便是目前这样的编选,也已经要求极大的自我克制了。

   目前的出版计划暂定为三卷本。以1966年沃尔夫森学院成立,或者也可能以1975年伯林从学院院长一职退休为界,分为二、三卷。但这些计划均未最后确定。事实也确实如此。以此第一卷为例,最初我打算以1940年伯林离开英国首次赴美作为结尾,但出版商的想法与我不同,他们都倾向于少出几卷,把伯林战时与战前的书信一起收编进来,使读者对伯林有更完整的印象。因此,我把收入年份延长至1946年。

   书信来往

   [伯林]之所以享有国际威望,不仅因为他身为哲学家、知识分子、教授、作家和公众人物所作出的赫赫成就,还因为他跻身于众多不同领域,与众多同时代的杰出人物有接触往来,同时还参加过许多意义重大的政治与文化活动。对许多人而言,他是一位受人敬爱的朋友和导师。

   毋庸赘言,伯林是20世纪最引人瞩目的思想家之一。作为一位他所在时代杰出的自由主义思想家,更确切地说是战后时期最著名的英国思想家之一,直到今天他仍然是普遍关注和探讨的焦点,是各种会议以及许多用不同语言撰写的书籍和出版物的主题—这不仅是因为他的重要思想以及记录这些思想的别具一格的文章,还在于伯林其人的风范。这里不是要讲他的生平故事—稍后会有一篇小传交代他的主要生平情况,此外,迈克尔·伊格纳季耶夫得到普遍认可的传记以其富有洞察力的笔触,已经为我们奉上了一部经典之作—不过,这里还是要谈谈伯林通信往来的情况。

   伯林终其一生,都是一位无人可比的多产书信作家。至今仍有数量浩大的书信幸存于世,使我们得以出版一套多卷书信选集,全面反映他视角纷呈的书信话题和多姿多彩的人格面貌。我知道的第一封现存书信写于1928年3月,当时的伯林是圣保罗学校的一名十八岁男生,信是写给作家G.K.切斯特顿的,请他为新创办的校刊投稿。最后一封信则写于1997年10月底,离伯林去世前不到一个星期,收信人为诗人阿纳托利·奈曼。在两者之间大约七十年的跨度中,共有数千封其他信件,贯穿伯林充满活力、著述丰硕的漫长一生,涉及其中各个阶段和方方面面:牛津大学的本科生、研究员、教师、讲师、教授,直至沃尔夫森学院成立时的第一任院长;对北美、欧洲、巴勒斯坦/以色列及其他地区进行过的多次访问;二战期间在纽约、华盛顿和莫斯科从事的工作;作为行政管理人员、作家、批评家和广播员开展的各种活动。贯穿于信件中的主题有些是反复出现的,包括父母在世时伯林与他们的关系,特别是与母亲的关系;1950年代起与妻子艾琳的关系;庞杂而广泛的社交圈子;评头论足、讲述趣闻逸事的爱好;以及后来越来越多就他的作品与学生和批评者展开的交流讨论。这些信件远远超越了牛津大学和学术问题,进入许多国家的许多其他领域,尤其是艺术和政治领域。

   他的通讯录中包括众多杰出人士,这些人不仅活跃在学术界,而且活跃在政治、新闻、社会、文学、音乐和艺术等领域:这中间包括美国著名记者约瑟夫·艾尔索普、作家诺埃尔·安南、英国语言哲学家艾耶尔、美国著名女演员劳伦·巴考尔、英国摄影大师塞西尔·比顿、美国思想家马克斯·贝洛夫、社会活动家维奥拉·伯纳姆·卡特、英国小说家伊丽莎白·鲍恩、牛津大学教授兼校长莫里斯·鲍拉、奥地利钢琴家阿尔弗雷德·布伦德尔、英国苏俄史专家E.H.卡尔、美国语言学家诺姆·乔姆斯基、英国首相温斯顿·丘吉尔、英国家装业潮流领先人物西比尔·科尔法克斯夫人、美国女富豪爱默拉·卡那夫人、历史学家阿巴·埃班、美国诗人T.S.艾略特、英国女芭蕾演员玛格·方廷、美国最高法院大法官菲利克斯及其遗孀玛丽安·法兰克福特、英国哲学家汉普希尔爵士、美国第一夫人杰奎琳·肯尼迪、导演泰迪·科莱克、英国前首相哈罗德·麦克米伦、小提琴大师耶胡迪·梅纽因、作曲家尼古拉斯·纳博科夫、英国史学家L.B.纳米尔、哲学家卡尔·波普尔、英国小说家安东尼·鲍威尔、哲学家伯特兰·罗素、历史学家小阿瑟·施莱辛格、牛津大学全灵学院院长约翰·斯帕洛、英国诗人兼批评家斯蒂芬·斯彭德、美籍俄罗斯作曲家伊戈尔·斯特拉文斯基、著名英国历史学家A.J.P.泰勒、威尔士亲王、作家艾娃·维文丽、以色列第一任总统哈伊姆·魏茨曼博士、英国哲学家伯纳德·威廉斯、美国文学和社会评论家埃德蒙·威尔逊等许多人。但往往还有这样的情况:一些最最富有真知灼见的信件的收信人只是一些无名之辈,这表明,伯林是一位不问来头、有信必回的慷慨之人,待人诚恳,细致认真。当然,对挚友近交他更是不惜笔墨。

   贯穿所有信件(和几百张明信片)的是一种颇似社会喜剧的基调,真实反映出伯林奔放乐观的性格:他是一个好伙伴,一个杰出的谈话高手,一个真正快乐的人,一个热爱多彩生活的人。他常常自嘲:“我总是喜欢以丰富多彩的笔调描写普通平淡的事件。”他的信很少干巴巴地探讨学问。比起思想和事件,他更多时候是在写人—人是他最感兴趣的对象。这一点在本卷书信集中表现得尤为突出。他像闲聊一样写道:“人只有做到可以在好朋友面前肆无忌惮地说话,活着才有意义。”2他常常下令说“把这封信撕掉”,幸运的是,这种命令往往被置若罔闻。

   在最初的这段时期里,伯林从坐落在伦敦海默史密斯镇的圣保罗学校毕业,来到牛津大学的圣体学院。在那里,他分别于1931年和1932年获古典学课程和PPE综合课程一等学位。1932年10月,伯林在新学院得到了哲学讲师的职位,后来,很快又在全灵学院举行的绩优奖学金考试中获奖—他是首位获选进入该学院的犹太人。1938年,在完成了《卡尔·马克思》的写作后(这是他在全灵学院从事的主要工作),他成为新学院的研究员。1940年7月初,伯林与朋友盖伊·伯吉斯前往美国,打算从那里前往莫斯科,但最终留在了美国,直至1946年4月初。本卷也就是在这个时间告一段落。中间他回过几次国,并在1945—1946年完成了著名的访苏之行。

   战前的书信均为伯林亲笔书写,不过在美国,他学会了使用秘书。而他的秘书也必须学会如何为他工作。以下这些文字可以为证,它们摘自一位叫蕾丽亚·布洛德森的秘书给朋友的信件,信写于1952年:

   他说话带牛津口音,口齿不清,不会发r音,delivery(发信)一词说得飞快,除了急口歌,在其他场合我还从未听到有谁说得这么快。[……]星期二,我手里提着打字机,满心绝望地来到他所在的院长办公室。[……]我直接在打字机上敲入他口述的信件内容,这样可以让他不得不稍加停顿,因为打字机的声响本身就能起到这样的作用。他很高兴看到内容写上去,或者画掉,几乎所有信件他都亲自签名。他的书信妙语连珠,偶尔哀婉动人。他害羞无助,文质彬彬,总是主动认错。星期四,我再次去他办公室,正好他出去接电话,于是我拿起他放在书桌上的《列夫·托尔斯泰的历史怀疑论》重印本翻看。立刻被书中内容吸引。他回屋后,我问他是否可以借阅几天。“尽管拿去,拿去,”他满口答应着,一边手忙脚乱地翻找文件,“我拿来就是送人的,拿去吧,留着。”于是我拿走了书。读完之后,我彻底被折服。此人即便不是真正的伟人,但至少与伟人相差无几,这一印象从此铭刻在我心中。[……]

   我越来越喜欢他,这种感觉颇为奇特。结束秘书工作我不会感到遗憾,但他的离开却令我依依不舍。在他身上,有一种与常人不同的温文尔雅和非同寻常的魅力,让人在几乎不知不觉中越来越喜欢他。那的确是一种十分独特的经历。……


飞扬年华:一段思想的黎明与成长的印记 这本书并非一本简单的传记,也不是一本流水账式的回忆录,它更像是以赛亚·伯林思想早期轨迹的一幅细腻描摹,一幅镶嵌着时代烙印与个人成长的画卷。在这跨越近二十载的岁月里,我们得以窥见一个年轻的思想者如何在时代的洪流中求索、辨析,如何从迷惘走向清晰,如何从青涩走向成熟。它所展现的,是一段充满活力、思辨与初步探索的“飞扬年华”。 一、 时代的回声:战火与理想交织的年代 1928年至1946年,这是世界风云激荡的二十年。两次世界大战的阴影笼罩着欧洲,政治的动荡、意识形态的对立、社会的变革,无不深刻地影响着每一个个体的思想。尤其对于身处其中的伯林而言,这个时代既是孕育他思想的土壤,也是考验他价值观的熔炉。 在书信往来的字里行间,我们能够感受到那个时代特有的氛围。法西斯主义的阴霾在欧洲大陆步步紧逼,共产主义的浪潮也在涌动,保守主义、自由主义等思潮激烈碰撞。年轻人,尤其是那些有着敏锐洞察力和独立思考能力的知识分子,如何在这样的环境中定位自己,如何在宏大的历史叙事中找到个人价值,这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书中,我们可以看到伯林对于这些政治思潮的初步观察与思考,他敏锐地捕捉到不同思想体系的症结所在,对极权主义的萌芽表现出天然的警惕,对自由的价值充满天然的向往。 更具体地说,书信中可能涵盖了以下一些与时代相关的细节: 对纳粹主义崛起的早期反应: 尽管年轻,但伯林对纳粹在德国的崛起一定有着深刻的关注。书中可能包含了他对当时德国局势的讨论,对希特勒言行的分析,以及对犹太民族命运的担忧。这种担忧,不仅仅是出于个人身份的共鸣,更是源于对人类文明遭受威胁的深刻忧虑。 共产主义思潮的辩驳与反思: 在那个年代,共产主义吸引了无数热血青年。伯林可能在与朋友的通信中,对共产主义的理论及其在实践中的表现进行过讨论。他可能会探讨其乌托邦式的承诺与现实之间的差距,分析其意识形态的局限性,为日后对集权主义的批判埋下伏笔。 自由主义的根基构建: 在与现实的碰撞中,伯林对自由的理解也在不断深化。他可能在信件中探讨不同形式的自由,分析自由与责任的关系,以及如何在动荡的时代维护个体的自由空间。这并非空洞的理论,而是与现实政治斗争紧密相连的思考。 知识分子的使命与责任: 面对时代的巨变,知识分子应扮演怎样的角色?是沉默旁观,还是积极介入?伯林可能在与同仁的交流中,探讨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以及如何用思想的力量影响世界。 二、 思想的萌芽:好奇、求索与初步的判断 “飞扬年华”是思想形成的关键时期。在这个阶段,年轻的伯林如同海绵一样吸收着来自不同领域的知识,与各色人物交流碰撞,不断调整和修正着自己的认知框架。他的思想并非一开始就成熟稳固,而是经历了一个不断探索、质疑、辨析的过程。 哲学视角的初步形成: 伯林深受英国哲学传统的影响,也对欧洲大陆的哲学思潮有所涉猎。在书信中,他可能与朋友讨论康德、黑格尔、马克思等哲学家的思想,并试图将其与当时的现实政治相结合。他对概念的辨析,对逻辑的严谨,对不同哲学体系的比较,都可能在这段文字中有所体现。 对文学与艺术的敏感: 思想家的视野往往是广阔的,他们不会局限于单一的领域。伯林对文学、艺术的喜爱和敏锐度,很可能在他的信件中有所流露。他可能评论当时的文学作品,探讨艺术的社会功能,以及如何通过艺术来理解人类情感与社会现实。这种跨领域的思考,为他的思想注入了更丰富的内容。 个人价值观的塑造: 在与外界的互动中,伯林的个人价值观也在不断确立。他对真理的追求,对正义的向往,对人类多样性的尊重,这些核心价值观是如何在他内心生根发芽的?书信可能为我们揭示了这些价值观形成过程中所经历的思考与辩论。 对“偏见”与“盲点”的警惕: 作为一个思想家,伯林很早就开始警惕思想的偏见与盲点。他可能在信件中反思自己和他人的认知局限,强调保持开放的心态和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性。这种自我反思的精神,是他日后成为杰出思想家的重要品质。 三、 个人成长的轨迹:学业、友情与情感的交织 任何思想的形成都离不开个体生活的体验。这本书籍所记录的“飞扬年华”,也必然包含了伯林个人成长的方方面面。 求学经历的印记: 无论是牛津大学的学习生涯,还是与其他学者的交流,都为他的思想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书信可能记录了他对学术问题的困惑与求解,对导师的敬仰与质疑,以及在学术殿堂中与其他年轻人的思想碰撞。 珍贵的友谊: 友谊是思想交流的催化剂,也是情感支持的港湾。伯林可能在信中与他的挚友们分享他的困惑、喜悦、成就与失落。这些友谊,或许是跨越国界,跨越意识形态的,展现了思想家之间心灵的默契与连接。 情感世界的探索: 年轻的生命总是充满情感的起伏。即使是思想家,也并非不食人间烟火。书信中可能偶尔透露出他对情感的细腻体察,对人际关系的思考,甚至是对爱情的萌动与困惑。这些看似琐碎的细节,恰恰勾勒出一个鲜活的个体形象。 身处异乡的视角: 伯林早年曾在海外生活。这种异乡的经历,往往会带来独特的视角,让他能够更冷静地审视自己的文化,也能更深刻地理解他者的文化。书信中,他可能分享他在异乡的观察与感受,以及这种经历如何影响了他的世界观。 四、 字里行间的温度:真诚、热情与敏锐的洞察 虽然是一部思想家的书信集,但它并非冰冷的说理。相反,它充满了生活的气息和真挚的情感。 语言的魅力: 伯林的语言功底毋庸置疑,即使在非正式的通信中,也能展现出其精准、生动、富有洞察力的特点。字里行间,我们能感受到他对语言的热爱,以及他如何运用语言来表达复杂的思想和微妙的情感。 幽默与智慧的闪光: 即使在谈论严肃的话题时,伯林也可能流露出其特有的幽默感和智慧。这种幽默感,使得沉重的思考变得轻松,也让他的思想更具感染力。 对细节的关注: 思想的形成往往体现在对细微之处的观察。伯林可能在信中,捕捉到社会现象中的细微之处,或是某个词语的微妙含义,并从中引申出深刻的思考。 成长的痕迹: 随着书信内容的推进,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作者思想的演变和成熟。从最初的青涩的疑问,到逐渐清晰的判断,再到对复杂问题的深刻洞察,这一过程本身就充满了吸引力。 《以赛亚·伯林书信集(卷1)·飞扬年华:1928-1946》不仅仅是一份历史文献,它更是一扇窗口,让我们得以窥见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是如何在人生的早期,在时代的洪流中,在个人的经历中,点燃思想的火炬,塑造自己的精神世界。它所展现的,是思想的黎明,是成长的印记,是智慧初绽时的璀璨光芒。通过阅读这些书信,我们不仅能够走近以赛亚·伯林,更能够理解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以及那个时代中无数个体所经历的思想挣扎与成长蜕变。

用户评价

评分

翻开这套《以赛亚·伯林书信集(卷1)·飞扬年华》,我仿佛置身于一个充满思想激情的沙龙,亲耳聆听着那个时代最睿智的头脑们在低语。这套书的魅力在于其真实性,书信是未经雕琢的,是思想最原始的涌动。我看到一个年轻的伯林,带着对世界的无限好奇,带着对知识的渴望,与他的朋友们进行着一场又一场精彩绝伦的思想辩论。他对于人生、对于社会、对于历史的思考,在那些字里行间流淌得淋漓尽致。特别是一些关于政治和历史事件的讨论,他敏锐的洞察力和深刻的分析能力,让我为之惊叹。即使是面对个人生活的烦恼,他的思考也总是带着一种哲学的高度。这套书不仅仅是知识的宝库,更是情感的流露,它让我看到了一个思想家在成长的过程中所经历的迷茫、探索与坚定。读罢,我感觉自己仿佛也经历了一场思想的洗礼,对那个动荡的时代有了更深的理解。

评分

初拿到这套《飞扬年华:1928-1946》,我抱着一探究竟的心态翻阅。然而,随着一封封信件的展开,我仿佛被卷入了一场思想的风暴。这不仅仅是伯林个人的成长记录,更是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群体的缩影。他与朋友们关于文学、哲学、政治的争论,关于人生意义的探讨,无不闪耀着智慧的光芒。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学术探讨的细腻描摹,那种纯粹的求知欲和思想的较量,在如今这个信息爆炸但深度思考相对稀缺的时代,显得尤为可贵。读他的信,你会发现,即使是在最艰难的岁月中,知识分子对思想的追求也从未停歇。那些关于自由、关于民主、关于民族主义的讨论,即便放在当下,也依然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书信中那些不经意的流露,那些略显稚嫩却又充满力量的表达,都让我看到了一个鲜活的、有血有肉的伯林。他不再是高高在上的理论家,而是我身边一位值得信赖的朋友,一个愿意与我分享他所有思考的伙伴。

评分

这本《以赛亚·伯林书信集(卷1)·飞扬年华:1928-1946》以其跨越近二十年的书信往还,为我们徐徐展开了一幅知识分子在动荡年代中精神成长的画卷。初读之下,我便被那些发自肺腑的文字所打动。信件并非是刻意为之的文学创作,而是最真实、最未经修饰的心灵独白。从年轻时对学术的热切追求,到对时代变迁的敏锐洞察,伯林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不仅仅是思想的火花,更是一个灵魂在历史洪流中摸索、思考、乃至挣扎的轨迹。信中的对话者,无论是同窗挚友还是学术前辈,都在无意中成为了他思想的催化剂。通过这些书信,我们可以看到他如何吸收、消化、并最终形成自己独到的见解,如何从一个初出茅庐的学者,逐渐成长为影响深远的思想家。尤其是涉及战争时期的书信,那种焦虑、那种对人性的反思、那种对自由价值的坚守,读来令人感同身受,仿佛能穿越时空,亲历那个烽火连天的年代,感受一位知识分子在巨大压力下的精神世界。

评分

《以赛亚·伯林书信集(卷1)·飞扬年华》所呈现的,是一种非常迷人的“智识的养成记”。从1928年到1946年,这跨度近二十年的岁月,正是以赛亚·伯林思想体系形成的关键时期。我惊叹于他与同时代杰出人物之间那深刻而热烈的思想交流。那些信件,与其说是简单的问候,不如说是思想的碰撞,是不同观点的交锋,是学术研究的火花。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他依然能够保持对哲学、历史、文学的专注,并且在与他人的书信往来中不断深化和拓展自己的理解,这本身就足以令人肃然起敬。我特别注意到书中关于自由主义的讨论,那些看似随意的笔触,却蕴含着他对自由价值最本质的思考。他对于历史的看法,对于人类复杂性的洞察,都在这些书信中悄然萌芽并逐渐清晰。这套书不仅仅是伯林一个人的故事,更是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群像,他们如何在历史的洪流中保持独立思考,如何在动荡中寻找意义。

评分

这套《以赛亚·伯林书信集(卷1)·飞扬年华》是我近期阅读过的最令人心生敬意的一部作品。从1928年到1946年,这二十年光阴,以赛亚·伯林通过他的书信,为我们描绘了一个知识分子如何在历史的巨变中保持独立思考、追求真理的动人画卷。我深深地被他与导师、朋友们之间那种坦诚而深刻的学术交流所吸引。信件内容涉及的广泛性令人惊叹,从哲学理论的辨析,到文学艺术的评论,再到对国际政治局势的解读,无不展现出他过人的才智和广博的学识。在那个充满动荡和不确定性的年代,他依然能够保持对思想的赤诚,对自由的向往,这种精神力量足以跨越时空,感染每一个读者。读着他的信,我仿佛能感受到他内心的挣扎与成长,他如何在一个又一个思想的挑战面前,锤炼自己的观点,最终形成他独树一帜的思想体系。这不仅仅是一部书信集,更是一部关于成长、关于思考、关于坚守的史诗。

评分

以赛亚·伯林书信集(卷1)·飞扬年华:1928-1946(套装上下册),好书!很好!!!!!!

评分

谁看 谁知道

评分

终于买到了,伯林的书信集,大爱。

评分

不错,还是物有所值的~

评分

了解这个人 了解这个时代

评分

本书为三卷本伯林书信集的第一卷,时间跨度近二十年,涉及伯林求学、学术生涯早期及政治外交活动,全面展现伯林的早年生活,以及其杰出心灵的成长历程,并为了解二战时期西方政治外交提供了极富价值的史料。

评分

以赛亚伯林真是个狐狸啊。书信确认神采飞扬。

评分

很大信息量的书信集,值得购买

评分

喜欢以赛亚·伯林的人都应该读读此书,虽然卷帙繁多。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