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文库:近代以来日本的中国观·第6卷(1972-2010)

凤凰文库:近代以来日本的中国观·第6卷(1972-2010)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振锁,乔连生,乌兰图雅 著,杨栋梁 编
图书标签:
  • 日本研究
  • 中国近代史
  • 中日关系
  • 历史学
  • 凤凰文库
  • 日本中国观
  • 文化交流
  • 政治史
  • 外交史
  • 20世纪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江苏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14081544
版次:1
商品编码:11100951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凤凰文库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2-09-01
用纸:胶版纸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凤凰文库:近代以来日本的中国观·第6卷(1972-2010)》阐述了中日复交以来(1972-2010年)日本政界人士、经济界人士和普通国民的中国观的演进轨迹和发展特征。依循历史发展的脉络,集中对不同时期日本各界人士中居于主流的对华认识进行系统的梳理和阐释。日本各界人士对华观的变迁与国际体系层次因素、日本国内政治生态变化及中国国家实力的消长紧密关联。日本各界人士的对华认识在由冷战时代向后冷战时代演进的过程中,实现了由“理想主义”向“现实主义”的嬗变,经历了从“建设性接触”到“战略性防范”的变迁,对中国的定位逐步完成了由“友好伙伴”向“竞争对手”角色的界定。日本各界人士中国观的形成是多种因素竞相作用的“合力”结果。显然,就日本各界人士对中国的认知而言,往往呈现出复杂性和多元性的特征。

目录

第一章 中日复交初期日本各界的对华认识(1972-1978年)
一 中日复交初期日本政界的对华认识
1.自民党内围绕中日复交的论争
2.在野党的对华认识和行动
3.田中角荣的中国观
4.围绕反霸条款的战略之争
5.福田内阁的缔约认识及行动
二 中日复交初期日本经济界的对华认识
1.日本经济界对中国国情的认识
2.积极推动和平友好条约的缔结
3.冈崎嘉平太的中国观
三 中日复交初期日本国民的对华认识
1.舆论调查所见日本国民的中国观
2.日本学者的“文革”观
3.日本舆论界及学界的对华认识66第二章 崇尚“友好”时期日本各界的对华认识(1979-1992年)
一 崇尚“友好”时期日本政界的对华认识
1.大平正芳的中国观及其外交实践
2.中曾根的国际国家构想及其中国观
3.冷战末期日本政界的国际观及对华认识
二 崇尚“友好”时期日本经济界的对华认识
1.对中国经济调整及外贸体制的关注
2.对中日合办企业的各种论争
3.理解和体谅对方--稻山嘉宽的对华认识
三 崇尚“友好”时期日本国民的对华认识
1.“友好”时期日本国民的中国观
2.日本学界的中国研究及对华认识
3.日本各界围绕天皇访华的论争
第三章 冷战结束后日本各界的对华认识(1993-2000年)
一 冷战结束后日本政界的对华认识
1.冷战后日本对华合作思想的继承
2.日本应对中国崛起的主要举措
3.“中国威胁论”的滋生和蔓延
4.冷战后日本对华战略思想的转变
二 冷战结束后日本经济界的对华认识
1.关注中国经济发展
2.对华投资环境的不同认识
三 冷战结束后日本国民的对华认识
1.日本国民对华认识趋于警惕和消极
2.日本舆论界与学界的对华认识
第四章 新世纪日本各界的对华认识(2001-2010年)
一 新世纪日本政界的对华认识
1.小泉内阁时期日本政界的对华认识
2.新生代政治家的国际观、中国观及历史观
3.小泉纯一郎的中国观及外交实践
4.后小泉时代日本政界的对华认识
二 新世纪日本经济界的对华认识
1.“中国经济威胁论”的盛行
2.“政冷经热”时期经济界的对华认识
3.经济界人士的历史观
4.对近年来中日关系的认识
三 新世纪日本国民的对华认识
1.新世纪日本国民对华认识日益恶化
2.新世纪日本学界的对华认识
3.大众传媒的中国报道和舆论诱导
第五章 日本各界对华认识的演进趋势及主要特征(1972-2010年)
一 日本政界对华认识的演进及特征
二 日本经济界对华认识的嬗变及特征
三 日本国民对华认识的变迁及特征
四 日本各界对华认识的互动与整合
参考文献

精彩书摘

  苏联政府希望日本国政府在发展与第三国之间关系之际,不要做任何有可能给苏联与日本之间关系发展带来损害的事情。……日本和苏联为维护共同的利益,对于第三国依循自己的一孔之见试图给苏日关系设置障碍而采取的任何举动,理所当然要予以反击。苏联已经采取这一方针,希望邻国日本也采取同样的态度。
  声明警告日本不要同意霸权条款。这里的“第三国”显然是指中国。该声明发表两天后,日本政府通过驻苏大使重光晶向苏联政府表达了如下见解:“(1)促进与苏联的善邻友好关系是日本政府的一贯政策;(2)日本政府关于日中条约的立场是不面向第三国。”
  1976年1月,葛罗米柯外长访问日本,要求日本就《日中和平友好条约》谈判经过作出解释,并就霸权问题阐明苏联立场。并挑拨中日关系说:“日中如果缔结条约或协定,苏联对它的内容非常关心。中国领导人是想把敌对苏联的路线强加给日本,使日本屈服,中国才是谋求霸权。现在是日本显示外交自主的好时机。”葛罗米柯还威胁日本说:“日本如果屈服于中国的压力,就必须重新考虑日苏关系。”
  苏联在中日缔约问题上进行牵制和干扰的意图十分明显:回避领土问题,绕开和约问题,但又能发挥政治功能,平衡中日关系。在遭到日方婉拒后,苏联继续努力说服日本退出中日谈判,苏联媒体不断警告说中日条约将使苏日关系复杂化。苏联因素在影响日本政界人士的对华认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中日谈判延宕六年之久的原因之一,并迫使日方在条约中加入有关第三国条款,从而使反霸权的条文意义淡化。不过中日和约的缔结使苏联遏制中国政策的企图遭受重大挫折。5.福田内阁的缔约认识及行动
  福田赳夫执掌政权后倡导“全方位外交”,因此在其执政后既主张发展日中关系,为缔结条约而努力,同时也致力于与苏联发展关系,但在推进缔约谈判中面临的最大难题就是中苏之间保持平衡的问题,同时来自“慎重派”和“亲台派”的抵制也是烦恼的根源所在。福田对此在其回忆录中写道:
  在遴选阁僚之际,尤其在意外相人事。我当时的想法是,福田内阁甫一成立,就必须实现《日中和平友好条约》的缔结。因此,绝不容忽视的问题是,不能使当时我国与苏联的关系恶化。由于当时中苏处于对立状态。日中两国通过缔结条约强化友好关系,结果最终出现刺激苏联的局面就十分难办了。于是我起用了在苏联有“亲苏人物”之称的鸠山一郎的长子鸠山威一郎担任外相,力图将《日中和平友好条约》的缔结并没有与苏联产生敌对关系之意图的信号传递给苏联。
  福田外交决策的显著特征是充分顾虑到对华和对苏关系之间的平衡,这也正是他所贯彻“全方位外交”理念的具体体现。
  中日开始进行缔约谈判以来,苏联一直不断加以干扰和破坏。三木内阁和福田内阁不希望因缔结中日和平友好条约而开罪苏联,旨在谋求苏联能在归还北方领土问题上予以让步,但日本方面的这一幻想,很快就被勃列日涅夫写给福田的信打破了。1978年2月22日,苏联驻日大使波利扬斯基向福田首相递交了勃列日涅夫的亲笔信,内称:“我重申苏联致力于发展苏日睦邻合作关系的基本态度。
  ……
《凤凰文库:近代以来日本的中国观·第6卷(1972-2010)》 卷首语:时代的潮汐与目光的折射 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这是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它不仅重塑了两国关系的基本框架,更深刻地影响了日本社会对中国的认知和态度。在此之前,长达数十年的敌对与隔绝,以及战前长期的殖民统治,给日本民众和知识界留下了复杂而深刻的烙印。而随后的数十年,中国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革,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从改革开放到融入全球体系,其政治、经济、社会面貌日新月异。在这个巨变的背景下,日本的中国观也如同潮汐般起伏,经历了从试探、理解、合作,到摩擦、疑虑、乃至某种程度的重塑。 本书《凤凰文库:近代以来日本的中国观·第6卷(1972-2010)》正是聚焦于这段关键的历史时期,以其独特的视角,深入剖析了日本社会在改革开放后的中国面前,如何调整、反思并重塑其对中国的理解与认知。这不仅仅是一份对“他者”的观察报告,更是一面映照日本自身社会思潮、国家定位以及在亚洲乃至世界舞台上角色演变的镜子。 第一章:邦交正常化后的初步摸索与期待(1972-1980年代初期) 中日邦交正常化,标志着两国关系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对于日本而言,这既是政治上的重大突破,也蕴含着巨大的经济机遇。在这一时期,日本的中国观呈现出一种谨慎的乐观与充满期待的基调。 政治上的“正常化”与安全考量: 尽管建交,但历史遗留问题依然是两国关系中敏感的一环。日本在政治上强调“和平友好”,同时也在冷战背景下,审慎地处理与中国的关系,尤其是与美国同盟的平衡。对中国的政治制度、意识形态的理解,更多地停留在基于西方观察和少量交流的层面。 经济上的“中国市场”想象: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广阔的市场潜力吸引了日本企业的目光。从贸易到投资,日本逐渐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参与者和受益者。这种经济上的互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日本对中国“经济崛起”的初步认知,以及将中国视为重要的贸易伙伴的定位。 文化与学术的有限交流: 邦交正常化后,文化交流和学术研究开始缓慢恢复。但总体而言,对中国的了解仍显不足,信息渠道相对有限。日本的汉学传统在这一时期依然发挥着一定作用,但更多的新鲜视角和实际体验尚未广泛形成。对中国的认知,很大程度上还受到冷战意识形态的影响。 媒体与公众认知: 日本媒体对中国报道的基调,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政府政策和国际局势的影响。早期报道侧重于介绍中国经济发展的成就,以及两国友谊的进展。但对于中国社会的深层变化和普通民众的生活,报道的深度和广度仍有待提升。 第二章:改革开放的浪潮与日中关系的深化(1980年代中期-1990年代中期) 改革开放的深入,使得中国发生了更为剧烈的社会经济变迁。日本与中国的互动更加频繁,经济联系日益紧密,这促使日本社会对中国的看法发生了更为显著的调整。 经济一体化的加速与“日本模式”的借鉴: 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日本企业在华投资大幅增加。这种经济上的深度融合,使得日本对中国的经济发展模式、产业政策有了更直观的认识。一些日本学者和企业界人士开始研究中国经济的增长动力,并将其与日本自身的经济发展经验进行比较。 “中国威胁论”的初现端倪: 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增强,以及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影响力的提升,日本国内开始出现一些对中国经济崛起可能带来的挑战的担忧,即所谓的“中国威胁论”。这种担忧,既有对经济竞争的考量,也有对地缘政治格局变化的敏感。 文化交流的活跃与“中国热”的出现: 随着旅游、教育等领域的交流增多,越来越多的日本人开始有机会亲身体验中国。中国电视剧、电影、音乐等也在日本获得了一定的市场。这种文化的相互渗透,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过去的刻板印象,也催生了一波“中国热”。 学术研究的多元化与深入: 这一时期,日本的中国研究在方法论和研究对象上都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除了传统的历史、政治研究,经济、社会、文化等领域的研究也日益受到重视。学者们开始关注中国国内的社会问题、民生状况,以及中国人的价值观念。 媒体报道的多样化与复杂化: 随着中日两国交往的日益频繁,日本媒体对中国的报道内容和角度也变得更加多样。既有积极的经济合作报道,也有对中国社会问题的关注,以及对中国政治走向的分析。 第三章:挑战与调整:历史问题、意识形态与全球化下的中国观(1990年代后期-2000年代) 进入21世纪,中日两国都面临着新的挑战。中国快速崛起,而日本则在经历了“失去的十年”后,也在探索新的发展道路。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也使得两国关系更加复杂。 历史问题的反复激化与民族主义情绪的碰撞: 历史教科书事件、靖国神社参拜等问题,使得中日关系时常出现波折。日本国内关于历史认识的争论,以及由此引发的中国国内的民族主义情绪,成为了影响日本中国观的重要因素。日本社会在如何处理历史问题上,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深刻的反思。 经济“伙伴”与“竞争者”的双重身份: 尽管经济联系依然紧密,但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尤其是在高科技领域的崛起,使得日本逐渐感受到来自中国的竞争压力。在某些领域,中国不再仅仅是“低成本加工基地”,而是成为技术上的竞争对手。这种“伙伴”与“竞争者”的双重身份,使得日本的中国经济观更加复杂。 意识形态的差异与“民主与人权”的审视: 尽管中国的经济成就斐然,但其政治制度与日本及西方国家存在显著差异。在西方国家对中国人权状况的关注下,日本社会在如何看待中国的政治发展、民主进程等问题上,也面临着内部的讨论和外部的压力。 “中国崩溃论”与“中国模式”的辩论: 在中国快速发展的同时,日本国内也存在着关于中国经济是否会“崩溃”的讨论,以及对所谓“中国模式”的探讨。这种争论反映了日本社会对中国发展前景的复杂心态,既有对中国潜在风险的担忧,也有对其发展模式的审视。 “亚洲一体化”与日本的战略定位: 随着中国在亚洲的影响力日益增强,日本也在思考其在亚洲的战略定位。对中国的看法,也与日本对地区秩序构建的设想紧密相连。如何与一个日益强大的中国共存,并维护地区和平与繁荣,成为日本外交和战略思考的重要课题。 第四章:2010年前夜的日本中国观:复杂性、不确定性与未来的审视 2010年前后,是日本对中国观形成一个阶段性总结的关键时期。经过近四十年的互动,日本对中国的认知已经不再是单一的、简单的,而是充满了多层次、多维度的复杂性。 从“了解中国”到“理解中国”的深化: 尽管仍存在误解和偏见,但经过数十年的交流,日本社会对中国的了解程度无疑大大加深。从宏观的经济数据到微观的社会民情,从官方政策到民间思潮,日本对中国的认知触及了更多层面。 “中国冲击”的现实感知: “中国冲击”已经从一种预测,变成了日本社会切身感受到的现实。这种冲击体现在经济竞争、文化影响力、国际政治话语权等多个方面。 “中国模式”的再审视: 随着中国在全球经济和政治舞台上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日本也在不断审视和理解所谓的“中国模式”。这种模式是否具有普适性?它将如何影响全球秩序?这些问题在2010年前夕,仍然是日本社会关注的焦点。 历史与现实的拉扯: 历史问题始终是影响日本中国观绕不开的环节。尽管时间流逝,但历史的阴影并未完全消散,它依然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日本社会对中国的看法。 不确定性中的探索: 面对一个快速变化且日趋强大的中国,日本的中国观也呈现出一定的不确定性。如何在新格局下保持稳定友好的两国关系?如何应对潜在的冲突和挑战?这些问题,在日本社会中引发了广泛而深入的讨论。 结语:目光的交汇与未来的契约 《凤凰文库:近代以来日本的中国观·第6卷(1972-2010)》所呈现的,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日本的中国观,从来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随着中国自身的演变、国际格局的变化以及日本社会内部的反思而不断调整和重塑。从最初的试探性接触,到经济上的深度融合,再到对中国崛起带来的复杂性挑战的认知,本书力图还原这一时期日本社会多元而真实的目光。 这四十载,是两国关系跌宕起伏、相互塑造的四十年。日本的中国观,既有对其强大经济实力的认可,也有对其政治制度的审视;既有对历史问题的敏感,也有对未来合作的期待。本书不仅仅是研究日本如何看待中国,更是观察日本如何在变化的世界中寻找自身定位,以及两国关系如何在中日两国人民共同的努力下,走向更成熟、更理性的未来。这是一种目光的交汇,更是对未来契约的探索与奠基。

用户评价

评分

翻阅《凤凰文库:近代以来日本的中国观》的第二卷,我对其中涵盖的民国时期日本的中国观充满了浓厚兴趣。这个时期,中国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社会变革,从帝制到共和,从军阀混战到抗日救亡,每一个阶段都充满了戏剧性。日本作为东亚的强国,对中国的动向自然不会袖手旁观。我想象着书中会详细探讨,在这一时期,日本的各界人士,无论是学者、军人、政客还是普通民众,对中国的态度是如何复杂交织的。一方面,可能是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观察与研究,分析其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可能性,甚至试图从中汲取经验(当然,也可能是为了寻找可乘之机)。另一方面,抗日战争前的那个时期,日本国内的侵略野心和民族主义思潮必然会对中国观产生深刻影响,那种傲慢、蔑视,甚至将中国视为“愚昧落后”的“东方病夫”的论调,我预期会在这一卷中得到详细的展现。同时,我也期待书中能呈现一些相对客观、冷静的中国研究,那些关注中国内部矛盾、社会现实的研究者,他们的声音是否被淹没,或者成为了历史的注脚?这让我对这一卷的阅读充满了期待。

评分

《凤凰文库:近代以来日本的中国观》第四卷,将视角转向了战后初期,这无疑是一个充满巨变和反思的时期。日本战败,从一个侵略者变成了被占领国,其整个国家都在进行深刻的自我反省和重建。我想象着,在这样的背景下,日本的中国观必然会经历一个复杂而矛盾的转变。一方面,战败的屈辱感和对战争罪行的反思,可能会促使一些日本人更加深刻地审视过去的侵略历史,对中国人民遭受的苦难产生同情和愧疚。这或许会带来一种更为理性、更为尊重的中国观。另一方面,作为战胜国的中国,其国家地位和国际影响力都在提升,日本在处理与中国关系时,不得不重新评估和适应这种变化。我也期待书中能够展现,在意识形态的对峙和冷战的大背景下,日本的中国观是否也会受到影响,出现一些新的解读和分歧。例如,对中国革命的看法,对中国政治体制的理解,以及在经济发展上对中国的观察,都可能会呈现出不同的面向。这一卷的内容,对我理解战后中日关系的发展逻辑至关重要。

评分

当我看到《凤凰文库:近代以来日本的中国观》这套书的第三卷,主要聚焦于抗日战争时期日本的中国观,我的心情顿时变得沉重起来。这一时期,毋庸置疑是两国关系中最惨烈、最痛苦的阶段。我深知,在那个时代,日本的官方宣传和主流舆论,为了合理化其侵略战争,必然会极力妖魔化、污名化中国。我想象着书中会详细揭示,日本是如何通过媒体、教育、宣传品等各种渠道,构建“大东亚共荣圈”的幌子,将中国描绘成需要“解放”或“统治”的对象。这其中,可能包含了对中国人民的歧视性称呼,对中国文化的贬低,以及将中国描绘成混乱、无序、需要日本“秩序”的国家。这种扭曲的中国观,是为侵略行为服务的,其背后是极端的民族主义和帝国主义心态。然而,我也好奇,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是否也有一些日本知识分子,能够超越官方宣传,看到中国人民顽强的抵抗精神,或者对日本的侵略行为产生反思?即使声音微弱,如果能呈现出来,将是极其珍贵的。这一卷的阅读,注定是一次沉重的历史回溯。

评分

当目光聚焦到《凤凰文库:近代以来日本的中国观》第五卷,也就是1972年至2010年这一段时期,我预感这将是书中最为复杂、最为多元,也最为贴近当下的内容。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标志着两国关系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经济往来日益频繁,民间交流也更加深入。我想象着,这一时期的日本中国观,会从单纯的政治和历史恩怨,更多地转向经济、文化、社会等多个层面。一方面,中国经济的腾飞,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的高速发展,必然会让日本对其产生新的关注,这种关注中可能既有对中国市场潜力的商业考量,也有对其发展模式的观察和研究。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信息传播的便捷,日本民众能够更广泛地接触到中国的真实情况,这可能会带来更加多元的中国印象,比如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对中国社会现实的关注,以及对中国崛起带来的挑战和机遇的思考。当然,这一时期也并非一片祥和,历史遗留问题、钓鱼岛争端等事件,也可能在某些时刻加剧两国之间的摩擦,并在日本的中国观中留下新的印记。总而言之,第五卷的内容,将是一幅描绘当代中日关系背景下,日本中国观演变的全景图。

评分

刚拿到这套《凤凰文库:近代以来日本的中国观》就迫不及待地翻阅了第一卷,虽然这套书我还没来得及细读,但仅仅是目录和前言就足以让我对它充满期待。近代以来,日本与中国的关系错综复杂,既有深刻的文化渊源,也有血与火的洗礼。而日本如何看待中国,这本身就是一个充满历史张力的课题。从书名来看,这套文库似乎致力于梳理和呈现这种“中国观”的变迁与演化。我尤其好奇在不同历史时期,日本的知识界、政界乃至民间,是如何理解、评价甚至塑造对中国的认知,这种认知又如何反过来影响了两国关系。第一卷的年代跨度,让我对早期日本在接触西方文明的同时,如何重新审视这个近邻充满了好奇。我想象着书中可能会涉及明治维新时期日本精英对中国“落后”的评判,以及对中国能否“变法图强”的揣测。也可能包含甲午战争后,日本民族主义情绪高涨下,对中国的蔑视与野心。更别提抗日战争时期,那段痛苦的历史又会在日本的中国观中留下怎样的烙印?我期待第一卷能提供丰富的史料和深刻的分析,帮助我理解这段历史的复杂性。

评分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评分

百年以来,日本为什么屡犯我国土?犯下惨绝人寰的暴行却不肯认罪?三十年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日本又有什么样心态?25日,《近代以来日本的中国观》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这也是国内学界第一部以日本的中国观为视角,进行全方位深入研究的书籍。

评分

役学是研究战役规律和战役指导规律的学科是系统化的战役知识体系分为合同战役学和海军、空军、战略导弹部队等军种战役学。 战役学的基本任务是研究和揭示战役规律和战役指导规律用于指导战役实践为夺取战役的胜利服务。 战役学的研究对象是战役主要研究战役的本质、特点和规律战役的产生和发展战役准备和实施的方法等。其基本原则有 消灭敌人保存自己知彼知己主观指导符合客观实际灵活机动夺取和保持主动权迅速、周密而充分的作战准备集中兵力将敌各个歼灭出敌不意出奇制胜统一指挥密切协同发挥人的精神力量适时、全面的保障等等。 中国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一些军事家撰写的兵书如最著名的《孙子兵法》其中就包含了许多适用于战役的指导规律。在外国较早论述作战理论的著作是公元前4世纪左右古希腊色诺芬的《远征记》。在长期的战争实践和作战经验积累中作战理论得到不断充实和发展。19世纪上半叶普鲁士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和瑞士若米尼的《战争艺术概论》具有代表性较系统地阐述了作战指导问题。进入20世纪后随着武器装备er67b25的不断更新战役实践和理论得到进一步发展。20年代末苏军把战役学正式确定为军事学术中一门独立的学科并制定了大纵深战役理论。1982年美军也把战役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并在对战役理论进行系统、深入研究的基础上颁布了《作战纲要》制定了空地一体战理论。

评分

了解日本中国观的好书!

评分

公司同事购买的,配送速度快

评分

很赞···········

评分

旁征博引,以开阔的视野,给人以启发

评分

百年以来,日本为什么屡犯我国土?对我同胞犯下惨绝人寰的暴行?为什么犯下滔天罪行的国家迟迟不肯认罪?   三十年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睡狮已醒,国家已崛起,日本又有什么样失落的心态?   一切的一切,在于日本对中国的认知和看法!看法决定了做法!   由我国知名日本研究学者、南开大学日本研究院院长杨栋梁教授主编、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的《近代以来日本的中国观》(六卷),2012年9月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这是国内学界第一部对近代以来日本的中国观进行全方位研究的全书。   本书以近代以来日本出版的各种文献作为研究的材料,体现出学术上的严谨性和客观性。全书发掘使用了大量日本公文、报刊时论文章、各类调查文献及学者著述,史料鲜活,论证严谨,对不同时期中国观主流和支流的分析判断客观公允,入理入微。   本书高度、凝练地总结了1840年以来日本对中国认识的阶段性特征和演变轨迹。把近代以来日本的中国观归结为“从尊崇到质疑”、“从质疑到蔑视”、“从蔑视到无视”、“从无视到敌视”、“从敌视到正视”、“从正视到‘竞合’”等几个过程,在世界历史的宏观背景下,如实地梳理了近代以来中日国力的变化以及由此产生的中日关系的变化过程。   本书对近代日本历史上的重要人物及社会各界人物的中国观做了详细论述。日本近代史上的一些重要人物的中国观,一定程度和一定时期对日本的中国观产生了重要影响,这些人物如胜海舟、宫崎滔天、内藤湖南、吉野作造、北一辉、大隈重信、石原莞尔、橘扑、田中角荣、大平正芳等,书中对他们的中国观以及影响做了客观论述和评价。   值得一提的是,本书依据的日本文献,绝大部分国内没有翻译出版,一般读者难得一见,更体现了本书的学术价值。   现实是历史的延续。当今世界格局以及中、日两国和中日关系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回溯近200年来日本中国观的演变过程,对于认识日本的过去及现在,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近代以来日本的中国观》(六卷)国庆期间将在全国新华书店上开始发行,当当网同时推出。   在所有新华书店同时推出一批江苏人民出版社关于日本问题的图书。有反映日本二战期间在亚洲进行大劫掠的最新版新书《黄金武士》。作者历时二十载,冒着生命危险揭开了二十世纪最大的一个黑幕。有迄今为止描写日美关系最精彩的图书《美国的艺伎同盟》,该书细致深入地探析了二战后美国如何重塑美日关系的过程,对广大民众理解当前复杂的中日关系、微妙的中美关系,都有十分重要意义。   察古知今。各级外事工作者,中日关系以及国际关系的研究和爱好者,对日商务工作者,想了解急剧变化时期的中日关系、中美关系和美日关系的未来走向,或可从上述图书中找到答案。

评分

百年以来,日本为什么屡犯我国土?对我同胞犯下惨绝人寰的暴行?为什么犯下滔天罪行的国家迟迟不肯认罪?   三十年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睡狮已醒,国家已崛起,日本又有什么样失落的心态?   一切的一切,在于日本对中国的认知和看法!看法决定了做法!   由我国知名日本研究学者、南开大学日本研究院院长杨栋梁教授主编、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的《近代以来日本的中国观》(六卷),2012年9月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这是国内学界第一部对近代以来日本的中国观进行全方位研究的全书。   本书以近代以来日本出版的各种文献作为研究的材料,体现出学术上的严谨性和客观性。全书发掘使用了大量日本公文、报刊时论文章、各类调查文献及学者著述,史料鲜活,论证严谨,对不同时期中国观主流和支流的分析判断客观公允,入理入微。   本书高度、凝练地总结了1840年以来日本对中国认识的阶段性特征和演变轨迹。把近代以来日本的中国观归结为“从尊崇到质疑”、“从质疑到蔑视”、“从蔑视到无视”、“从无视到敌视”、“从敌视到正视”、“从正视到‘竞合’”等几个过程,在世界历史的宏观背景下,如实地梳理了近代以来中日国力的变化以及由此产生的中日关系的变化过程。   本书对近代日本历史上的重要人物及社会各界人物的中国观做了详细论述。日本近代史上的一些重要人物的中国观,一定程度和一定时期对日本的中国观产生了重要影响,这些人物如胜海舟、宫崎滔天、内藤湖南、吉野作造、北一辉、大隈重信、石原莞尔、橘扑、田中角荣、大平正芳等,书中对他们的中国观以及影响做了客观论述和评价。   值得一提的是,本书依据的日本文献,绝大部分国内没有翻译出版,一般读者难得一见,更体现了本书的学术价值。   现实是历史的延续。当今世界格局以及中、日两国和中日关系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回溯近200年来日本中国观的演变过程,对于认识日本的过去及现在,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近代以来日本的中国观》(六卷)国庆期间将在全国新华书店上开始发行,当当网同时推出。   在所有新华书店同时推出一批江苏人民出版社关于日本问题的图书。有反映日本二战期间在亚洲进行大劫掠的最新版新书《黄金武士》。作者历时二十载,冒着生命危险揭开了二十世纪最大的一个黑幕。有迄今为止描写日美关系最精彩的图书《美国的艺伎同盟》,该书细致深入地探析了二战后美国如何重塑美日关系的过程,对广大民众理解当前复杂的中日关系、微妙的中美关系,都有十分重要意义。   察古知今。各级外事工作者,中日关系以及国际关系的研究和爱好者,对日商务工作者,想了解急剧变化时期的中日关系、中美关系和美日关系的未来走向,或可从上述图书中找到答案。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