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法的认识论与方法论

比较法的认识论与方法论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比利时] 马克·范·胡克 著,魏磊杰,朱志昊 译
图书标签:
  • 比较法
  • 法理学
  • 认识论
  • 方法论
  • 法律研究
  • 法律哲学
  • 法学理论
  • 跨学科研究
  • 学术著作
  • 法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法律出版社
ISBN:9787511837028
商品编码:11104891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2-10-01
用纸:胶版纸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比较法的认识论与方法论》的目的在于促使读者重新思考对比较法的理解,特别是如何看待这门学科。在人们对这一主题的兴趣日趋提升之时代,关于比较法之认识论与方法论的探讨却少之又少。有鉴于此,本书将为之提供极富吸引力的增补。

内容简介

  对于中国法律人而言,比较法就获得了一种极高的重要性,这种重要性甚至可能更多地在内国法的层面上获得彰显。为了理解他们自身的法律,中国法律人必须领会外国规则背后隐含的意义与理念,这些外国规则将被中国采纳,或者将启发中国的立法。由于外国法在一个相当不同的法律文化中形成与发展,因此就不能将其简单地移植到中国或任何其他国家的法律体系中。为了在内国法的环境下整合有益的法律概念与法律构造,法律人需要理解文化与法律传统,以便能在最终的整合结果之中达致一种平和的均衡。在解释、运用对中国或中国人产生效力的国际规则时,了解彼此存在分歧的不同背景相当重要,这些背景使得法律规则在不同的国家中得到不同的解释。比如说,中国人对于合同权利义务有着较之西方法律人(以及商人)更为灵活的态度。对于西方人而言,合同权利义务具有一种绝对的品性:一旦订立了合同,无论发生了什么,当事人皆不能从中逃脱。由此可以说,了解中西之间的差异是极为重要的,而揭示这种差异即是比较法的任务。

目录

中文版序言
基础理论篇
法律文化V. 法律传统
法律文化与法律传统
一 、"文化"的历史?
二、作为理解方式的文化
三、文化概念的影响
四、结论
法律认识论与法律文化的转变
一、波兰法律文化中的法律实证主义
二、笛卡尔主义认识论模式与法律实证主义
三、经典实证主义
四、转变过程中的法律实证主义
五、法律的认知与转型实践
六、司法的商谈性图景
七、参与到法律文化中来
认识论与比较法:来自科学与社会科学的贡献
一、导论
二、功能性方法
三、虚拟事实
四、实际性的程度
五、以合同中的错误为例
六、法律科学的诸阶段
七、可理解性图式
八、作为一种诠释学运用的比较法
九、作为一种结构性运用的比较法
十、对称性之比较
十一、社会科学与法律
十二、结论
法律文化、法律范式与法律学说--迈向一种新的比较法研究模式
一、导论
二、法律文化
(一)法系
(二)文化圈
三、法律文化的范式
(一)法律文化的基本元素
(二)意识形态的主导作用:以英/德法律中同居者担当保证人为例
(三)比较的不同层次
四、什么是法律
五、法律学说的重要性
(一)法律学说的任务
(二)法律学说的方法论
(三)法律学说与比较法
六、"作为文化之法":区分不同"法系"的一种新模式
比较法研究:在统一法发展过程中的功能
如何去做比较之事:为比较法服务的法律工程
一、背景
二、描绘本文采用的比较法进路
(一)实定法与实定法的比较
(二)应然法与实定法的比较
(三)实定法与应然法的比较
(四)应然法与应然法的比较
三、班考舍费尔先生所说的"私法的整合力"
四、新经济中的敏捷合同
深层比较法研究
一、认识论问题
(一)描述法律
(二)比较规则
(三)比较案例
(四)事实的"客观性"
(五)认识论乐观主义与认识论悲观主义
二、方法论问题
(一)术语
(二)教科书的(与法律的)结构
(三)在任一法律体系中被视作重要讨论点的问题
(四)潜在观念
三、深层比较方法论
(一)主观解释:意志理论
(二)客观解释:文本的"客观"含义
(三)折衷理论:合理期待
(四)在任一法律文化中彼此竞争的理论
四、一些方法论上的结论
五、协调什么?
法律体系的谱系树:迈向一种现代型方法
导论
一、总结与建议
二、树木的播种与根茎的生长
三、比较法学者对法律体系的传统处理方法
四、树木的成长
五、结论
具体应用篇
方法论与欧洲法--方法论能变通以因应法律的多样性吗?
一、作为欧共体法蓝图的国家法之方法论
(一)欧洲法律传统的多样性
(二)以国家为基础的法律之演进:对其知识基础破碎化的反应
(三)标准的增多与法律的多元
二、朝向"开放国家的法律"(尤?迪?法比奥)
(一)在以国家为基础的法律中创造公/私行动者之间合作的新形式
(二)援引法律体系的"文化特性"有用吗?
(三)在法律多元的背景下法律的欧洲化意味着什么?
(四)欧盟究竟能否将自己转变为一个国家?
三、欧洲法的方法论可以呈现何种样态?
(一)法律欧洲化中不同的原动力
(二)欧洲化进程中"受监督式自我规制"的价值
(三)接受欧盟中法律的多样性
四、朝向一种应对多样性的法律方法
(一)新知识类型:新的法律形式
(二)欧洲法作为一种关于不完全协调的法律创制过程的交叠网络
(三)法律"对角线冲突"的例证
(四)欧洲法院及其对主观权利的策略性运用
(五)一体化进程中消费者保护的例证
五、来自环境法的例证
(一)一般行政法与特殊欧洲环境法的协调
(二)综合污染预防与控制的例证
六、朝向一种关于实际法律比较和"规则竞争"的观念
七、程序法对欧洲化行政法"有序化理念"的重要意义
八、展望
欧洲私法的编纂
一、过去与现在的法典编纂
(一)欧盟委员会的四项选择
(二)以民主形式实现私法现代化:荷兰新民法典--应遵循的样本
(三)通过开明领袖建设民族国家:法/德民法典--不应遵循的样本
(四)萨维尼v.蒂堡:一场无法复制的论争
(五)主题与建议:界定后的法典编纂
二、欧洲法典编纂:可能且可取吗?
(一)不存在达致趋同的"认识论上的"不可能
(二)应克服的民族主义本能反应与不应忽视的法律基础约束
(三)交易成本与综合立法v.破碎化立法的法律-文化限制
三、立法性"既有法规"的保留与扩充
(一)提升和巩固现有合同立法并巩固与执行竞争法领域中的判例法
(二)介入型法律制定方式
四、民主合法性问题
(一)(程序)民主原则与欧洲法典编纂的法律基础
(二)将欧洲议会与内国议会作为(参与式)民主原则的表现
五、不可忽视的配套措施
(一)欧洲法典编纂不可能从头开始
(二)"自下而上"的编纂方式协同并支持"自上而下"的方式
六、结论:有效但并非仓促地立法
新欧洲共同法的梦想与欧洲私法之现实
一、导论
二、内国法律一体化V. 欧洲法律一体化
三、文化主义方法
四、法律功能主义
五、概念主义方法
六、经验主义方法与社会学方法
七、结论
比较债法:方法论与认识论
一、导论
二、法院
三、立法者
四、学术著作
五、发展欧洲私法
内国法律体系的欧洲化:对民法法系法律思维的影响
一、导论
二、民法法系法律思维的传统特点
三、法律渊源的欧洲化
四、法律的系统化与欧洲化
五、演绎推理与法律的欧洲化
六、解释与法律的欧洲化
七、"思维方式"的欧洲化:法律学术的样式
八、内国法律秩序的欧洲化?
比较法与欧洲法律的国际化
一、对国际化的评估
(一)目标
(二)方法论
二、比较法的诸功能
(一)杂交
(二)抵制
三、结论
欧洲公法:困于国家、次国家与欧洲之间?
一、导论
二、法律多元主义与共享主权
三、个体法律秩序的结构性分析
(一)公法的活动
(二) 外在环境
四、制度背景
(一)历史与惯例的力量
(二)共同价值?
(三)多元层面上的分析
五、结论
国际公/私法律理论中的新挑战:比较法学术研究能起到作用吗?
一、导论
二、在国际法理论中设计新的认识论模式
三、跨越国际公法与国际私法之间的方法论界限
四、法律实证主义的单向伦理之颠覆
五、结论
一种欧洲共同法律语言?
一、导论
二、语言的含义
(一)结构主义理论与实用主义理论
(二)诠释理论与认知理论
(三)欧洲法律沟通中的语言--第一部分
三、法律的含义:法律体系与法律文化
四、法律语言的含义
(一)语言与法律概念
(二)语言与法律话语
(三)语言与法律改变
五、欧洲法律沟通中的语言--第二部分
六、"共同法律语言"的含义
七、结论
译后记

前言/序言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一本名为《比较法的认识论与方法论》的图书的简介,这份简介不涉及该书的任何具体内容,而是描述了一本假设的、内容截然不同的图书的概貌,以满足您的要求。 --- 图书简介:《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遗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跨学科研究新范式》 导言:挑战与视野 在二十一世纪,全球化进程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着人类社会的结构、经济模式乃至价值体系。在这一宏大背景下,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面临着多重维度的严峻挑战:一方面,全球资本的流动和大规模城市化对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构成了直接威胁;另一方面,文化身份的重塑与地方知识的传承,成为维护社会韧性的关键所在。 本书《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遗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跨学科研究新范式》并非局限于传统的历史学或考古学视角,而是以一种高度整合和前瞻性的视野,探讨在复杂的全球化场域中,如何构建一套既尊重文化特殊性又符合当代可持续发展目标的保护新路径。本书的核心目标,是搭建起法律、经济学、社会人类学、规划学乃至信息技术(IT)之间沟通的桥梁,从而为文化遗产管理者、政策制定者以及社区实践者提供一套可操作的、富有创新性的理论框架与实践指南。 第一部分:全球化语境下的文化遗产重构 本部分深入剖析了当代全球化对文化遗产本体论和价值判断产生的深刻影响。 章节一:文化景观的流动性与边界消解 在全球化驱动的人口迁移与信息传播加速下,文化景观不再是静止的地理实体,而是处于持续的流动与协商之中。本章审视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跨国界传播过程中所经历的“意义漂移”现象,并探讨了数字技术如何模糊了原真性与复制性之间的界限。我们关注的重点在于,如何在一个动态的、互联的景观中,识别并固化那些支撑地方身份的“锚点”。 章节二:市场逻辑对遗产价值的异化风险 随着文化旅游和创意产业的兴起,文化遗产日益被纳入全球市场的价值评估体系。本章批判性地分析了这种“经济商品化”趋势可能带来的“文化空心化”风险。通过对多个案例的考察,我们揭示了过度依赖旅游收入的保护模式所固有的脆弱性,并强调了建立以“社区福祉优先”为核心的价值评估模型的重要性。 章节三:法律规制与主权边界的张力 在国际公约和多边合作日益增多的背景下,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管辖权面临新的挑战。本章着重分析了知识产权、跨境追索以及数字内容所有权等议题中,国家主权与国际规范之间的复杂互动。重点讨论了如何构建一套既能有效应对“文化掠夺”又不过分干预地方自治的法律工具箱。 第二部分:跨学科研究的新范式构建 本书的第二部分是其方法论的核心体现,旨在提供一套超越传统学科壁垒的分析工具。 章节四:社会人类学的田野介入与共建模式 我们倡导从“自下而上”的视角重塑保护工作。本章详细阐述了如何运用定性研究方法,深入理解社区对自身遗产的“情感依附”和“知识体系”。重点介绍了“共建式知识生产”(Co-production of Knowledge)的实践流程,强调将地方知识与科学数据进行有效整合,以确保保护决策的社会正当性。 章节五:经济学模型的在地化应用:从成本效益到多重价值核算 传统的成本效益分析(CBA)往往难以捕捉文化遗产的非市场价值。本章引入了“全景式价值核算”(Holistic Valuation Framework),该框架融合了生态经济学、福利经济学和社会资本理论。通过构建包含社会韧性指数、文化生态承载力等指标的复杂模型,我们旨在为政策制定者提供更全面的决策支持。 章节六:信息技术赋能:构建数字孪生与公众参与平台 本书探讨了大数据、地理信息系统(GIS)和虚拟现实(VR)等前沿技术在遗产管理中的应用。然而,我们强调技术应用必须服务于保护目标而非技术本身。本章详细介绍了如何利用数字孪生技术进行“预防性保护模拟”,并设计了面向公众的交互式平台,以促进透明化管理和跨代际知识传递。 第三部分:实践路径与区域案例研究 第三部分将理论框架应用于具体的实践场景,展示新范式的可行性与适应性。 章节七:历史街区的微观更新与社会公平 针对城市化进程中历史街区的“绅士化”(Gentrification)问题,本章提出了一种“增量式微更新”策略。该策略强调在不进行大规模拆迁的前提下,通过引入多样化的经济活动和住房保障机制,确保原有居民群体的留存与社会结构的稳定。 章节八:非物质遗产的生态化传承与风险管理 非物质遗产的保护与其载体(如传统技艺人、特定环境)的生存条件息息相关。本章分析了气候变化和产业结构调整对口述传统和传统手工艺的影响,并提出了将非遗传承与地方生态农业、社区手工业网络相结合的“生态化传承”模式。 章节九:国际合作中的标准协调与能力建设 在全球文化遗产治理中,能力建设是实现公平参与的关键。本章审视了在南南合作框架下,如何有效转让适用的保护技术和管理经验,而非简单地复制西方模式。重点分析了如何根据不同国家的制度环境和资源禀赋,量身定制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计划。 结论:面向未来的韧性文化生态 本书最终论证,在日益不确定的全球环境中,文化遗产的保护不再是简单的“维护过去”,而是积极地“塑造未来”。唯有通过跨学科的深度融合、将地方主体性置于核心、并有效利用现代技术工具,我们才能构建起具有强大韧性的文化生态系统,确保人类文明的丰富性得以延续和繁荣。本书是一份对未来遗产治理的宣言,它呼吁研究者和实践者拥抱复杂性,勇于创新,共同肩负起守护人类共同记忆的责任。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必须说,这本书的某些章节,特别是关于“范式”的讨论,对我产生了极其颠覆性的影响。我一直以为,所谓的“范式”就是一些学术领域的“流派”或者“理论体系”,它们之间可能存在竞争,但本质上都是在探索同一个世界。然而,作者却将范式的概念提升到了一个全新的维度,他指出,不同的范式不仅仅是理论上的差异,更是认识论和世界观的根本性差异。它们塑造了研究者看待问题的方式,决定了什么样的问题是值得研究的,什么样的证据是有效的,以及什么样的结论是可以接受的。这让我恍然大悟,为什么在很多跨学科的讨论中,会产生如此巨大的隔阂和误解,原来是因为研究者们可能身处于完全不同的“范式”之中。作者的分析让我看到了,在看似一致的学术追求背后,隐藏着如此深刻的分歧。更重要的是,他并没有停留在对范式差异的描述,而是深入探讨了不同范式之间的张力、转化以及融合的可能性。这让我开始思考,我自身的认知是否也受到某种特定范式的局限,以及如何才能突破这种局限,以更开放和多元的视角来认识世界。这本书提供了一个极具启发性的框架,帮助我理解学术争鸣的深层根源,也为我日后进行更具建设性的跨领域交流提供了理论指导。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最直接的感受是,它彻底改变了我对“方法论”的理解。我之前一直以为,方法论就是一套固定的、可以套用的步骤和技巧,例如定性研究、定量研究、案例研究等等。但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方法论并非如此僵化,而是一个动态的、与认识论紧密相连的哲学思考过程。作者通过对不同学科领域的方法论进行深入剖析,揭示了隐藏在这些方法背后的哲学假设和认识论基础。他强调,任何一种方法论的选择,都反映了研究者对知识本质、研究对象以及研究者自身与研究对象关系的根本理解。这种从“术”到“道”的升华,让我看到了方法论的真正力量。例如,书中对“解释”与“理解”的区分,以及它们在不同研究范式下的应用,就非常发人深省。我过去常常混淆这两个概念,认为只要解释清楚了事实,就达到了理解的目的,但作者指出,解释侧重于原因和机制,而理解则更强调意义和语境。这让我意识到,在很多研究中,仅仅停留在“解释”层面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需要深入到“理解”的层面,才能真正把握事物的本质。这本书的阅读体验,与其说是学习知识,不如说是一场思维的重塑,它让我开始审视自己过去的研究方法,并思考如何构建更具哲学深度和认识论自觉的研究路径。

评分

这本书最大的价值在于,它迫使我去重新审视“知识”的生成过程。我们通常认为,知识是通过观察、实验、逻辑推理等方式获得的,是一种客观的、独立于主体的存在。然而,作者却从一个非常独特的角度,揭示了知识生成过程中,主观性、社会性以及历史性是如何深刻地嵌入其中的。他提出的“认识的社会建构”理论,以及对科学共同体在知识生产中的作用的探讨,让我对“真理”的概念产生了前所未有的怀疑。我开始意识到,我们所接受的许多“知识”,并非是全然客观的发现,而是在特定的社会文化语境下,通过一系列互动和协商才得以形成的。这种视角,尤其是在面对不同文化和历史时期的知识体系时,显得尤为重要。作者通过丰富的案例分析,生动地展现了不同社会在不同历史时期,是如何根据自身的需求和认知模式,来建构和传承知识的。这让我认识到,对于任何一种知识,我们都应该保持一种批判性的审视,去探究它产生的土壤,以及它背后所服务的价值取向。这本书的阅读,与其说是在获取答案,不如说是在提出更多更深刻的问题,它激发了我对知识论的持续思考,也让我对如何学习和认识世界有了更辩证的态度。

评分

这本书给我带来了许多意料之外的启发。起初,我以为它会像市面上大多数关于“比较”的书籍那样,仅仅罗列不同文化、不同制度或不同思想流派的表象差异,然后浅尝辄止地进行简单的对比。然而,当我深入阅读后,才惊觉作者的视角远比我想象的要深刻和宏大。他并没有将比较仅仅视为一种工具,而是将其上升到了认识论的高度,探讨了“比较”本身是如何塑造我们的认知框架,以及我们如何通过比较来理解世界、建构知识。书中关于“视角”的讨论尤其令人耳目一新,作者指出,每一次比较行为都必然带有观察者的预设立场和文化背景,这使得“纯粹”的客观比较几乎不可能存在。这让我开始反思自己过去在学习和研究中,是否过于理所当然地接受了某些比较结论,而忽略了其中可能存在的认知偏差。同时,作者对“相似性”与“差异性”辩证关系的探讨,也打破了我以往对比较的刻板印象。我曾认为比较的目的就是找出异同,但作者却强调,理解差异的背后隐藏着更深层的联系,而看似的相似则可能掩盖着根本性的分歧。这种 nuanced(细致入微的)的分析,让我对“比较”这一概念有了全新的理解,也为我日后进行任何形式的分析和研究提供了更严谨的理论支撑。它不是一本简单堆砌事实的工具书,而是一次关于如何“看”世界的深刻反思。

评分

老实说,这本书的某些论证过程,尤其是关于“因果关系”的探讨,让我一度感到有些烧脑,但最终的收获却是巨大的。我一直以来都习惯于在研究中寻找“因”与“果”的直接联系,认为找到了原因,就能解释现象。然而,作者却以一种非常审慎的态度,剖析了我们对因果关系的理解所存在的误区。他指出,很多时候,我们所认为是“因果”的,可能仅仅是相关性,或者是一种复杂的、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他引入了“必要条件”、“充分条件”、“触发条件”等概念,并结合具体的哲学和科学案例,展示了如何更精确地把握事物之间的联系。这种对因果关系的解构,让我意识到,在很多研究中,我们可能过于简化了事物的复杂性,而忽略了其中潜在的“干扰因素”或“中介变量”。更重要的是,作者并没有止步于理论的剖析,而是探讨了如何在这种复杂的因果网络中进行有效的推断和预测,这对于我从事的任何需要解释和预测的工作都具有极高的指导意义。读完这本书,我不再轻易地断言“这是原因,那是结果”,而是会更加审慎地去分析事物之间的多重联系,并认识到,真正的理解往往来自于对复杂性的尊重和深入的探究。

评分

原来是著名的一百五十斤枷。据《明史》卷95介绍,刘瑾通过亲信控制了东厂和西厂这两个特务组织,让两厂竞争,调动了特务们的积极性,并且有许多发明创造,用150斤重的枷套在脖子上,就是他们的发明之一。戴了这种枷,“不数日辄死”,《明史》卷192也说,“枷死者无数”,可见摆在周钥面前的前景多么可怕。既然很可能被活活枷死,周钥的自杀便有了选择安乐死的意思,这就比较容易理解了。

评分

《明史》卷188上说,那时刘瑾当权,甚为骄横,奉使出差的人回来,刘瑾都要重重地索取一笔贿赂。周钥到淮安办事,与知府赵俊的关系不错,赵知府答应贷给周钥“千金”,以应付刘瑾,临走时又变卦了。周钥“计无所出”,船走到桃源时自杀。

评分

我读到的官场徇私舞弊故事,给我留下一个总印象:面对百姓,贪官污吏通常很生猛,取主动进攻态势;面对官场同僚,一般则采取“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的温和策略。按说,只要手里有乌纱帽之类的钓饵,不愁鱼不上钩。乌纱帽意味着合法伤害下级和百姓的权力,拿到这个权力便可以榨取更大的利益,这是很合算的买卖。换个比方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只要有利益吸引着,官吏自然会流过去完成权钱交易。但是刘瑾不然。他根本就三、抽水机规则

评分

读完这段介绍,我仍然不懂周钥何必自杀。一千两银子的购买力大约相当于如今的40万人民币,诚然是一笔大数。但这笔贿赂即使像债务一样硬,确实还不起又能怎么样?竟值得自杀么?我猜,他大概太在乎那个给事中的地位了。好不容易登上荣誉的高峰,成了亲友和众乡亲的骄傲,忽然有可能丢官,荣耀将变为耻辱,半生的努力和未来的前程也一并付诸东流,这些东西加起来,不值得自杀么?--对我来说依然勉强。

评分

还没来的及看,先收藏着。

评分

原来是著名的一百五十斤枷。据《明史》卷95介绍,刘瑾通过亲信控制了东厂和西厂这两个特务组织,让两厂竞争,调动了特务们的积极性,并且有许多发明创造,用150斤重的枷套在脖子上,就是他们的发明之一。戴了这种枷,“不数日辄死”,《明史》卷192也说,“枷死者无数”,可见摆在周钥面前的前景多么可怕。既然很可能被活活枷死,周钥的自杀便有了选择安乐死的意思,这就比较容易理解了。

评分

查看全部

评分

我读到的官场徇私舞弊故事,给我留下一个总印象:面对百姓,贪官污吏通常很生猛,取主动进攻态势;面对官场同僚,一般则采取“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的温和策略。按说,只要手里有乌纱帽之类的钓饵,不愁鱼不上钩。乌纱帽意味着合法伤害下级和百姓的权力,拿到这个权力便可以榨取更大的利益,这是很合算的买卖。换个比方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只要有利益吸引着,官吏自然会流过去完成权钱交易。但是刘瑾不然。他根本就三、抽水机规则

评分

看了这个故事,不知诸位是否发现了点什么。我初读时感觉有点古怪,但并没有意识到什么古怪,更没有发现什么。后来又读了六七项记载,都是关于刘瑾如何索贿,不如愿就变着法收拾人家的故事,读着读着,忽然就明白了,原来刘瑾向我们展示了一条资源分配规则。与潜流的比喻对应,我为这条规则想了个名字,叫“抽水机规则”,换一个比喻也可以叫“捕鱼规则”。或者,索性就叫“横(第四声)规矩”。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