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历史画典

中国共产党历史画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国共产党史历史画典》编委会 编
图书标签:
  • 中国共产党历史
  • 党史
  • 历史
  • 政治
  • 绘画
  • 图典
  • 中国历史
  • 红色文化
  • 文化艺术
  • 历史画册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共党史出版社
ISBN:9787509818596
商品编码:11109892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2-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53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在党的十八大即将召开之际,中共党史出版社推出《中国共产党历史画典》一书。《画典》精选了现、当代美术史上100多位美术大家和新锐的220多幅油画、国画、版画等作品。画作反映的是90多年来的重大事件、重要人物和社会风貌,以此为主线,配以简明易懂的“美术点评”和“党史解读”,以画带史,贯穿起90多年来波澜壮阔的历史。翻开这本书,就像展开一幅长长的历史画卷,让读者重返历史现场。《画典》收录的许多作品,都曾在20世纪中国美术史上产生过广泛影响。这些作品大多分散收藏在国内多家博物馆、美术馆和艺术机构,平时很少对外展出。《画典》将这些创作于不同时期且分藏在不同地方的经典作品,结合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融成一册,既是一本具有收藏价值的美术画册,也是一本富有艺术特色的党史读物,让读者在触摸历史的同时感受艺术之美,是党史和美术颇具创意的一次结合。该书的编委会由国内的党史专家和美术大家组成。中央党史研究室主任欧阳淞和著名画家靳尚谊分别担任本书的顾问。全国文联副主席冯远、国务院参事室副主任王明明等著名画家对编写工作给予指导并作序推荐。金秋十月推出的这本《画典》,是向党的十八大呈现的一份礼物,是党史工作者和美术工作者给广大读者奉献的一道视觉盛宴。

精彩书摘

  配图文字
  何红舟、黄发祥:《起航——中共一大会议》(油画2009年)
  美术点评:油画《启航》采用写实主义的手法,再现了中共一大南湖会议的历史瞬间:毛泽东、董必武、何叔衡、张国焘、李达等13位一大代表正在登船。在画面中,毛泽东处于构图的中心,身着蓝色长衫,肩挎包袱,正站在船头回首眺望,显得意气风发。这种安排和描绘使他成为人物组群的视觉焦点。压顶的乌云意味着山雨欲来,也暗喻了当时黑暗的社会环境;而远处东方的曙光,又与游船上的中共一大代表们融为一体,暗喻了革命曙光的显现。黑暗与光亮,乌云的压迫力与代表们的坚强意志,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从而进一步表现出了革命的艰难和党的创建者们英勇无畏的精神。
  党史解读:1920年夏至1921年春,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中国工人运动的蓬勃兴起,作为两者结合产物的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在上海、北京、武汉、长沙、济南、广州以及赴日、旅欧留学生中相继成立,建党条件基本成熟。经过筹划准备,1921年7月23日晚,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法租界望志路106号(今兴业路76号)正式开幕。出席者有上海的李汉俊、李达,北京的张国焘、刘仁静,长沙的毛泽东、何叔衡,武汉的董必武、陈潭秋,济南的王尽美、邓恩铭,广州的陈公博,留日学生周佛海以及陈独秀委派的包惠僧。7月30日晚,会议刚开始几分钟,法租界巡捕房密探突然闯入,会议被迫中断。7月31日清晨,代表们分两批乘火车前往嘉兴,会议在缓缓划行的南湖画舫上继续召开。会议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纲领》,确定了党的名称、奋斗目标、基本政策,提出了发展党员、建立地方和中央机构等组织制度,兼有党纲和党章的内容。还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决议》,对今后党的工作作出安排部署。最后选举中央领导机构,建立三人组成的中央局,陈独秀任书记,张国焘为组织主任,李达为宣传主任。“革命声传画舫中,诞生共党庆工农。”这是1964年一大代表董必武重回嘉兴南湖时留下的诗句。中共一大的召开,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它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正式成立,犹如一轮红日在东方冉冉升起,照亮了中国革命的前程。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目就焕然一新了。
  刘春华:《毛主席去安源》(油画1967年)
  美术点评:《毛主席去安源》是以1921年秋毛泽东到安源组织工人运动为表现题材的油画。该画曾被称为“开创了无产阶级美术创作的新纪元”,“文革”期间在中国美术界具有和样板戏一样的地位。该画的单张彩色印刷数量累计达9亿多张(不含转载),被认为是“世界上印数最多的一张油画”。画面描绘了器宇轩昂的青年毛泽东形象,他身着蓝色长衫,左手握拳,右手持一把雨伞,正在崎岖的山路中阔步前行,背后是连绵的山脉和滚滚白云。毛泽东的形象居于整幅画面构图的中心,坚毅的面庞和姿态又与被山风吹起的衣褶和崎岖难行的山路相交融,背景的连绵山脉和滚滚白云更衬托了青年毛泽东形象的英伟。
  党史解读:安源路矿,是安源煤矿和株萍铁路的合称。因路矿工人多是湖南人,安源又离湖南很近,中共中央将安源工人运动划归湖南支部领导。这几幅画作,着重表现年轻的毛泽东、刘少奇,怀着理想、信念和激情,成功发动、领导了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其中,《毛主席去安源》在中国可谓家喻户晓。1921年秋,毛泽东考察安源,深感工人中蕴藏着巨大的革命力量,立即派李立三到安源开展工作,举办工人补习学校,建立青年团和中共安源支部,创建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1922年9月初,毛泽东再次到安源,认为罢工时机已经成熟,要求抓紧做好罢工准备。毛泽东确立了“哀而动人”的策略,并增派刘少奇到安源协助领导。1922年9月14日,在李立三、刘少奇的具体领导下,安源路矿17000工人举行大罢工。工人高呼“从前是牛马,现在要做人”,提出了保障工人权利、增加工资、改善待遇、发清欠饷、废除封建把头制等17项政治、经济要求。长沙的《大公报》、上海的《申报》、北京的《晨报》等全国有影响的报纸,纷纷给予报道。各地的工团也致函电声援。经过五昼夜艰苦激烈的斗争,党组织领导工人迫使路矿两局承认工人所提条件。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取得了完全的胜利,充分显示出组织起来的工人阶级的力量。这是湖南第一次工运高潮中的首次胜利,也是党第一次独立领导并取得全胜的工人斗争,对全国工人运动产生了重大影响。
  罗工柳:《前仆后继》(油画1959年~1983年)
  美术点评:罗工柳的油画《前仆后继》是一件经典历史作品,画作表现了国民党白色恐怖时期,大批革命党人被杀害,但革命事业后继有人,一代又一代革命人士不畏艰难,前仆后继的悲壮场面。画作采用了黑白对比的简约语言来表现,色彩沉稳厚重,笔触凝练有力,强烈叩击观众的心灵。
  党史解读: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和工农运动的高涨,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在中国的统治。国内外反动势力逐渐以国民党右派代表蒋介石为中心进行集结,蒋介石加紧同帝国主义、封建买办阶级勾结,密谋举行反革命政变。4月上旬,蒋介石和汪精卫、白崇禧等人举行一系列的秘密反共会议。接着,他收买帮会流氓集团,以对抗上海总工会。他又指使吴稚晖、陈果夫等组织“上海临时政治委员会”,篡夺上海人民的政权。1927年4月12日,早就作好准备的大批青红帮武装流氓从租界冲出,身着蓝色制服,袖佩“工”字臂章,向分驻上海总工会等处的工人纠察队发动突然袭击。当工人群众奋起抵抗时,国民党第26军强行解除了上海2700名工人纠察队的全部武装。驻在上海的帝国主义军队也纷纷出动,帮助蒋介石屠杀革命群众。4月13日,上海工人举行总罢工,并有十万余工人、学生和市民集会抗议。当请愿队伍行至闸北宝山路时,突然遭到反动军队开枪射击,死亡100多人,伤者无数。接着,蒋介石下令解散上海总工会,查封革命组织,捕杀共产党员和革命者。在事变的三天中,遭杀害者300多人、被拘捕者1000多人、流亡失踪者5000多人。18日,蒋介石在南京成立了代表帝国主义和地主买办阶级利益的国民政府。这次政变标志着大革命的部分失败,是大革命从胜利走向失败的转折点。
  莫朴:《南昌起义》(油画1957年)
  美术点评:莫朴的《南昌起义》藏于军事博物馆。作品中起义的五位主要领导人周恩来、朱德、贺龙、叶挺、刘伯承,相对集中地出现在画面的主要部位,尤其是周恩来的画面空间位置,被处理在画面宽度的黄金分割位置上。作品选择的画面瞬间是起义官兵在中共前敌委员会书记周恩来的带领下群情激昂、高呼口号、红旗挥舞、枪支高举的一刻,画面总体呈现动荡感,气氛异常热烈。
  党史解读:1927年4月和7月,国民党内的蒋介石集团和汪精卫集团,先后在上海和武汉发动反革命政变,残酷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使大革命遭到失败。血的教训擦亮了人们的眼睛:没有革命的武装就无法对付武装的反革命。1927年8月1日凌晨,一声枪响划破了江西南昌城夜空。以周恩来为书记的中共前敌委员会及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率领党掌握或影响下的北伐军两万多人在南昌举行起义。经过数小时激战,全歼守敌,占领了南昌城。南昌起义后,汪精卫急令张发奎、朱培德等部向南昌进攻。中共前委按照原定计划,率起义军向广东进军,计划以广东为基地再次组织北伐。但在大批敌军的围追堵截下,部队受到很大损失。但这次起义却有巨大的历史意义,它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地创建革命军队和领导革命战争的开始。它如一声春雷,使中国人民在黑暗中看到了高高举起的火炬,指明了中国革命的方向。后来,8月1日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建军节。
  罗工柳:《毛泽东同志在井冈山》(油画1959年)
  美术点评:油画《毛泽东同志在井冈山》是罗工柳的艺术创作和探索过程之中极为重要的代表作品之一。画面描绘了井冈山革命时期的毛泽东形象,身着深色红军军服,头戴军帽,一颗红色五角星极为醒目;坐于一小山丘的山石之上,右手扶膝,左手持烟,目视前方。在其左侧的山石之上还放置书籍和纸稿,显示出他正在为中国革命的前途思考和探索崭新的理论。通观画面,毛泽东的形象居于画面的核心,也占据了画面大部分的空间,形象显得极为伟岸,具有强烈的表现力。从远处的青山可以看出,此时正是万物萌发的初春时节,而这也象征了在毛泽东的领导下,中国革命的春天已经到来。
  党史解读:1927年10月3日,毛泽东率秋收起义部队抵达宁冈县的古城。在这里,毛泽东同袁文才、王佐两支农军建立了联系。27日进至罗霄山脉中段井冈山的茨坪,从此,这支起义武装在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的领导下,开始了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伟大斗争。在创建井冈山根据地的初始阶段,毛泽东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进剿”,并全力进行党、军队和政权的建设,以宁冈为中心的湘赣边革命根据地有了初步基础。在建设革命根据地的过程中,毛泽东分兵发动农民打倒土豪劣绅,1928年夏,在边界各县掀起全面分田的高潮,年底颁布了井冈山《土地法》,使根据地逐渐巩固和发展。朱毛会师之后,井冈山根据地的武装力量得到壮大。1928年6月,毛泽东、朱德、陈毅领导红军粉碎了湘、赣两省之敌的进攻,取得了龙源口大捷,歼国民党政府军千余,取得根据地建立以来最大的一次胜利。根据地扩大到包括宁冈、永新、莲花三个全县,吉安、安福、遂川等各一部分,达到全盛时期。12月,彭德怀、滕代远率领红五军主力到达井冈山与红四军会合,进一步壮大了井冈山根据地的武装力量。在革命处于低潮的时候,井冈山根据地的创建,以及在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等方面的成功实践,不仅为各地起义部队实行“工农武装割据”树立了榜样,并且在革命者的心中燃起新的希望。
  傅抱石:《苍山如海残阳如血》(国画1964年)
  美术点评:这幅《苍山如海残阳如血》取自毛泽东的诗词《忆秦娥·娄山关》,在表现中加入了更多的中国画的元素,山峦更为苍翠和富有质感,只是在山峰之巅隐现出红军的旗帜,与远处天际的朝霞交相辉,尽情地赞美了红军的伟大。
  党史解读:“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这首毛泽东1935年写的《忆秦娥?娄山关》中,描绘了红军铁血长征中征战娄山关的激烈场景,表现了他面对困难从容不迫的气度和坚持到底的信念。娄山关位于贵州遵义城北娄山的最高峰上,“万峰插天,中通一线”,是贵州北部进入四川的重要隘口,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1935年1月7日,红军占领遵义。10日,第一次攻克娄山关。15至17日,党中央召开了遵义会议。20日,红军翻越娄山关,进军川南。28日,根据毛泽东的提议,红军发起了土城战役。由于情报失误,红军未能实现预期的作战目的。毛泽东认真总结了土城战役的教训,亲自指挥了他最为得意的四渡赤水战役。红军二渡赤水后,于2月25日再克娄山关,2月28日重新占领遵义。这一仗意义重大,毛泽东随中央军委纵队登上娄山关后,极目四望,心情激动,写下这首不朽之作。曾经亲临娄山关战斗的成仿吾回忆说:“经过战斗后,雄关也被我们占领,大家迈开大步通过,在黄昏中向波涛起伏的群山奋勇前进。全词写出雄关也没有什么了不起,我们艰苦奋斗,就能前进,尽管前面有多少艰难险阻。”
  董希文:《红军过草地》(油画1957年)
  美术点评:董希文的油画《红军过草地》,以大面积的黑蓝、普蓝和小面积的橘黄色的对比,浓重地渲染了长征路上严酷的物质环境和红军战士坚毅乐观的精神。
  党史解读:草地,其实就是高原湿地,为泥质沼泽,气候恶劣,鸟兽绝迹,人烟荒芜。草地位于青藏高原与四川盆地的过渡地带,纵长500余里地,横宽300余里地,面积约15200平方公里,海拔在3500米以上。红军过的草地主要是现在的川西北若尔盖地区。红军过草地的时候,正好是秋季来临,又赶上雨季,本来就已经积水的沼泽地,大都变成了漫漫泽国,草地上又是野草茂盛,草丛里笼罩着阴森迷蒙的浓雾,难以辨别方向。1935年8月,党中央在毛儿盖召开政治局会议,决定红军一、四方面军混合编为左右两路军,在中共中央统一指挥下,分别从卓克基和毛儿盖出发进入草地,计划到巴西一带会合,继续北上。21日,右路军由毛泽东、周恩来、徐向前等率领,自四川毛儿盖出发,进入草地。经过七天的艰苦努力,右路军历尽千辛万苦,终于走出了人迹罕至、气候变化异常的茫茫草地,于当年8月27日到达草地尽头的班佑地区,左路军也同时到达阿坝地区。过草地同爬雪山一样,红军用坚强的意志挑战生命极限,成就了“中外军事史上的一大奇迹”。作为长征史上最艰苦的象征,它们永远铭刻在中国革命的史册上。到达陕北之后,毛泽东决定,经过长征特别是爬雪山过草地的人都可以入党,因为这是最好的考验。事实证明,当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是钢铁的队伍,不畏牺牲和任何艰难困苦,这也是赢得中国革命胜利的最基本的保证。
  ……
《中国共产党历史画典》 《中国共产党历史画典》是一部集思想性、艺术性、史料性于一体的宏伟画卷,它以史诗般的笔触,生动形象地再现了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以来波澜壮阔的百年征程。本书不仅是一部梳理党史脉络的百科全书,更是一份凝聚民族精神、传承红色基因的珍贵遗产。 内容构成: 本书内容涵盖了中国共产党自1921年成立至今的全部历史时期,共分为以下几个主要部分: 第一卷:星火燎原——中国共产党创立与早期斗争(1921-1927) 开天辟地,中共诞生: 详细阐述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背景,包括五四运动的洗礼,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以及中国工人运动的兴起。书中将通过精美的油画、素描和版画,刻画出代表们在党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激昂的辩论场景,以及李大钊、陈独秀等早期革命家坚定的身影。 反帝反封建的斗争: 描绘了国民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如何团结各阶层人民,掀起反帝反封建的巨大洪流。书中将展现国民革命军北伐的壮烈场面,以及共产党人在城市和乡村组织群众、开展土地革命的艰辛历程。 南昌起义,秋收起义: 重点描绘了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端。通过气势磅礴的画作,展现南昌城头打响的“第一枪”,以及毛泽东同志领导秋收起义,迈向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伟大步伐。 白色恐怖下的坚守: 记录了国民党反动派疯狂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的残酷历史。书中将通过写实的画风,刻画出革命者在狱中受尽折磨却矢志不渝的场景,以及隐蔽战线上的无名英雄们默默奉献的身影。 第二卷:浴血奋战——土地革命战争与抗日战争(1927-1945) 井冈山,革命的摇篮: 描绘了中国共产党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创建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的伟大创举。书中将展现毛泽东同志在井冈山进行的军事、经济、政治建设,以及红军战士们艰苦卓绝的斗争生活。 万里长征,红色史诗: 用一组组宏伟壮丽的画作,再现了中国工农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翻越雪山、草地,经历千辛万苦,最终取得胜利的伟大长征。读者将能从画面中感受到红军战士的英勇无畏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中华民族的抗日烽火: 详细描绘了中国共产党如何积极倡导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团结全国人民共同抵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书中将展现平型关大捷、百团大战等著名战役的紧张激越,以及八路军、新四军在敌后战场英勇作战的感人场面。 延安岁月,思想的灯塔: 展现了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如何成为全民族抗战的领导核心,以及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本书将用写意与写实的结合,描绘出延安人民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精神风貌,以及窑洞中的灯光如何照亮中国革命的前程。 第三卷:解放全中国——解放战争与新中国成立(1945-1949) 解放战争的序幕: 描绘了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和平民主,与国民党反动派进行斗争的历程。书中将展现重庆谈判的剑拔弩张,以及解放战争爆发后的战略决策。 三大战役,扭转乾坤: 用一组组充满力量的画作,生动再现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这三大决定性战役的宏大场面。读者将能感受到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强大战斗力,以及战略战术的精妙运用。 渡江战役,解放南京: 描绘了解放军百万雄师渡过长江,摧毁国民党政权的最后防线,解放南京的壮丽景象。 新中国,东方巨龙腾飞: 隆重推出开国大典的辉煌瞬间。画面将定格在毛泽东主席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那一刻,展现亿万中国人民欢欣鼓舞、举国同庆的盛大场面。 第四卷: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与曲折(1949-1976) 恢复国民经济,巩固新生政权: 描绘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如何进行土地改革,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以及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艰辛历程。 社会主义改造,奠定制度基础: 展现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过程。书中将用生动的图画,刻画出农民加入合作社的喜悦,以及工人参与企业管理的场景。 “一五”计划,工业化开端: 描绘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大规模的工业建设,奠定国家工业化的基础。书中将展现苏联援建的重点项目,以及中国工人建设社会主义的火热激情。 探索与前进中的曲折: 以客观的态度,描绘了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取得的成就,也记录了经历的探索和曲折。本书将通过艺术化的手法,呈现不同时期的社会生活和人民群众的精神面貌。 第五卷: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78-至今) 拨乱反正,历史新起点: 描绘了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改革开放的总方针,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迈向新的历史征程。 改革开放,经济腾飞: 用色彩斑斓的画卷,展现深圳特区、浦东开发等改革开放的生动场景,以及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 “一国两制”,统一伟大事业: 描绘了香港、澳门回归祖国的历史性时刻,以及“一国两制”构想的实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辉煌成就: 展现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各领域取得的伟大成就,以及中国在国际舞台上日益增长的影响力。书中将包含航天科技的突破、精准扶贫的感人故事、绿色发展的理念等。 走向复兴,民族的希望: 描绘了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不懈奋斗的壮丽图景。 艺术特色: 《中国共产党历史画典》在艺术表现上力求多元化与创新。书中汇聚了全国顶尖的艺术家,他们运用油画、国画、版画、水彩、素描等多种艺术形式,将史实与艺术完美融合。 宏大的叙事场面: 对于重大历史事件,如战役、会议、庆典等,艺术家们以宏大的视角和精湛的技艺,描绘出具有史诗般震撼力的画面。 细腻的人物刻画: 对于党的重要领导人和革命英烈,书中进行了细致入微的人物肖像刻画,力求展现其精神风貌和内在品质。 鲜活的时代气息: 不同的历史时期,画面风格也随之变化,从早期革命的朴素、写实,到新中国成立后的庄重、辉煌,再到改革开放的明快、现代,都力求捕捉到那个时代的独特气息。 象征与寓意: 在一些关键的历史节点,艺术家们也会运用象征和寓意的手法,深化画作的思想内涵,引发读者的深刻思考。 史料价值: 本书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更蕴含着丰富的史料价值。书中收录的大量珍贵历史照片、文献资料以及历史事件的图像化重现,为研究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提供了宝贵的一手资料。许多画面更是基于详实的考证,力求还原历史的真实面貌。 思想价值: 《中国共产党历史画典》的核心在于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它系统地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如何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如何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分析和解决问题,如何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本书可以帮助读者深入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何能够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最终带领中国人民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它将引导读者思考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战略决策、思想路线以及取得成功的原因。 现实意义: 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历史画典》的出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能够帮助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更好地了解党的历史,增强“四个自信”,坚定理想信念,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革命精神。通过学习和感悟画典中的内容,读者能够汲取前行的力量,更加自觉地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重任。 结语: 《中国共产党历史画典》是一部值得所有中国人珍藏的图书。它以艺术的形式,承载着厚重的历史,传递着不屈的精神,凝聚着民族的智慧。翻阅此书,如同穿越时空的隧道,亲历中国共产党百年风云,感受一个伟大政党带领一个古老民族走向新生的壮丽史诗。本书不仅是历史的记录,更是精神的引领,是激励我们砥砺前行,创造更美好未来的不竭动力。

用户评价

评分

一直以来,我对中国近现代史,尤其是那些塑造了我们今天所处时代的关键事件,都怀有浓厚的兴趣。最近,我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下,翻阅了一本名为《百年风云:中国革命的轨迹》的书籍。这本书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它并非简单地罗列史实,而是以一种非常生动且富有洞察力的方式,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历程呈现在读者面前。作者在叙事上颇有匠心,他没有回避历史进程中的曲折与复杂,而是通过大量详实的一手资料和生动的人物访谈,将那些宏大的历史叙事变得鲜活起来。 我尤其欣赏的是书中对那些关键转折点的深入剖析。比如,书中对长征的描绘,不仅仅是简单的军事行军路线图,更是对革命者在极端困境下展现出的钢铁意志和战略智慧的深刻解读。每一个艰难的跋涉,每一次艰难的抉择,都在作者的笔下化为一个个触动人心的故事。此外,书中对延安时期根据地建设的详细阐述,也让我对那个时期共产党人如何克服重重困难,建立起强大的组织和思想基础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这不仅仅是一段历史的回顾,更是一种关于如何在逆境中生存、发展和壮大的宝贵经验。

评分

《星火燎原:革命年代的信仰之光》这本书,是一次穿越时空的旅程,让我深刻体会到了那个激情燃烧的年代。它不像一本正襟危坐的历史教科书,更像是一本珍藏着无数秘密的手记,每一页都承载着那个时代独有的温度和力量。作者以一种极其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在严酷环境下,革命者们内心深处那团永不熄灭的信仰之火。 我被书中那些鲜活的人物形象深深吸引。他们有的是热血青年,有的是饱经风霜的老革命,但他们身上都有着一种共同的特质: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和对民族解放的坚定信念。书中关于“根据地”建设的细节,关于“黎明前的黑暗”的描写,都让我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那种在绝望中寻找希望,在困境中坚持奋斗的顽强生命力。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历史事件的记录,更是关于精神传承的叙述,它让我明白,正是这份纯粹的信仰,支撑着一代代共产党人走过风雨,迎来光明。

评分

对于《时代先锋: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这本书,我的感受是复杂而又充实的。它不是一本容易读完的书,需要你沉下心来,去体会那些名字背后的重量,去感受那些精神的闪光。作者以一种近乎虔诚的态度,梳理了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涌现出的那些杰出人物,并试图从中提炼出一种贯穿始终的精神内核。 我尤其被书中对不同时期代表人物的刻画所吸引。从早期革命者的坚定信仰,到建设时期的奉献精神,再到改革开放后的创新勇气,每一个人物的背后,都蕴藏着一段感人至深的故事。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是一部由无数鲜活个体汇聚而成的精神长卷。它不仅仅是理论和政策的演变,更是无数个“我”为了“我们”而付出的牺牲和坚持。读这本书,就像是在与历史的伟人对话,感受他们的思想,体悟他们的情怀。

评分

最近有幸拜读了《民族复兴之路:中国共产党与国家现代化》一书,这本著作给我带来的冲击和启发是全方位的。它以宏大的视野,将中国共产党的发展与整个中华民族的现代化进程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揭示了两者之间相互促进、相互塑造的深刻关系。作者在分析问题时,不仅仅局限于国内的视角,还融入了大量的国际背景和社会思潮的比较,使得整个论述更加全面和深入。 我尤其欣赏书中对“现代化”这一概念的解读。它不仅仅是指经济上的腾飞,更是指国家治理能力的提升、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以及民族精神的觉醒。书中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如何引领国家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变革,进行了非常细致的梳理和分析。从农村改革到工业化进程,从对外开放到科技创新,每一个阶段的成就,都离不开中国共产党在战略决策和组织领导上的关键作用。这本书让我对“中国奇迹”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看到了中国共产党在带领国家走向现代化道路上的智慧和担当。

评分

读完《山河壮丽:共和国的诞生与发展》这本书,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它不像许多史书那样冰冷地陈述事实,而是充满了人文关怀和历史温度。作者仿佛是一位饱经风霜的老者,用他沉淀多年的智慧,缓缓道来共和国从星星之火到燎原之势的艰辛历程。书中的文字,时而激昂,时而沉郁,时而又带着一丝淡淡的温情,仿佛能听到那个时代人们的心跳和呼吸。 我被书中对那个时代普通人的描绘深深打动。他们或许不是叱咤风云的伟人,但在历史的洪流中,他们的付出、牺牲和坚守,共同铸就了共和国的基石。书中那些关于土地改革、工业建设、文化觉醒的故事,都让我看到了一个民族在探索自身道路上的不懈努力。尤其是关于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之际,无数平凡人在各自岗位上默默奉献的片段,更是让我对“共和国”这三个字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这不仅仅是政治家们的丰功伟绩,更是亿万人民共同的奋斗史诗。

评分

连环画又称连环图画、连环图、小人书、小书、公仔书等。指用多幅画面连续叙述一个故事或事件的发展过程,题材广泛,内容多样。兴起于二十世纪初叶的上海。随着时代的变迁连环画进入生活的各个领域,广义的连环画可以拓展到文人画的卷轴、庙堂的壁画、民间的花纸年画、小说戏曲中的“全相”、建筑中木雕和砖刻。连环画的艺术表现形式多样,题材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并能反映一定的历史时期特征,与其他国家的漫画作品有着很大的区别,具有着自己独特的艺术表现力。连环画是绘画的一种,指用多幅画面连续叙述一个故事或事件的发展过程,实际上应称“连续画”。兴起于二十世纪初叶的上海,是根据文学作品故事,或取材于现实生活,编成简明的文字脚本,据此绘制多页生动的画幅而成。一般以线描为主,也有彩色等。中国古代的故事壁画(如敦煌壁画中的许多佛教故事)、故事画卷(如东晋顾恺之《女史箴图》,五代南唐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南宋李唐《晋文公复国图》,明人《胡笳十八拍图》等)及小说戏曲中的“全相”等,即具有连环画的性质。现代风行的连环画,俗称“小人书”或“小书”,这是由于故事中的人物画的很小,所以又叫“小人书”或“小书”。 因为体积小,可以揣进口袋里,所以也叫“口袋书”。也有将电影,戏剧等故事用掇影形式编成连环画的。一流文学大师的文学作品,经一流的美术大师绘制的连环画作品叫连环画的双绝。如《西厢记》王叔晖画,《渡江侦察记》顾炳鑫画,《鸡毛信》刘继卣画,《白毛女》华三川画,《孙悟空三打白骨精》赵宏本,钱笑呆画等,这些作品可以流芳传世,就象明代木刻版《水浒》,《三国演义》版画一样流芳百世。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孩子对小人书有着特殊的感情,一分钱租一本书,能够美美地看上半天。小人书的学名叫连环画,它从1932年开始,在国内逐渐红火起来,新中国成立后,连环画进入了发展的高潮期,那时的内容大多以土地改革、抗美援朝、婚姻法等国家的大事为题 材;一些古典名著也成为了连环画的表现内容,代表作有《三国演义》、《水浒》等等,并很受人们的喜爱。1950年以后,连环画创作进入了黄金时期,作品内容百花齐放,绘画风格精彩纷呈,这一时期除了连环画以外,还出现了《地道战》、《地雷战》等一批电影连环画。直到1980年,连环画开始出现了现代题材的作品,除此之外,一批中外名著陆续再版或重新创作,而连环画的收藏开始升温。 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后,连环画的出版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到了九十年代中的后期,这个时候连环画就已经作为收藏品的身份出现在了人们的视野中,成为继字画、瓷器、邮票、古玩之后的第五类热门收藏品。连环画无论从艺术价值,史料价值,还是应用价值上来说都很有收藏意义。

评分

购300-150凑单购买,不错。

评分

不错的图书,印刷很好,图文并茂,值得学习和收藏。

评分

购300-150凑单购买,不错。

评分

很丰富的历史知识,特别有一些很经典的油画著作还不错的。

评分

京东买东西就是快,这么多数够看一阵子的。

评分

连环画又称连环图画、连环图、小人书、小书、公仔书等。指用多幅画面连续叙述一个故事或事件的发展过程,题材广泛,内容多样。兴起于二十世纪初叶的上海。随着时代的变迁连环画进入生活的各个领域,广义的连环画可以拓展到文人画的卷轴、庙堂的壁画、民间的花纸年画、小说戏曲中的“全相”、建筑中木雕和砖刻。连环画的艺术表现形式多样,题材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并能反映一定的历史时期特征,与其他国家的漫画作品有着很大的区别,具有着自己独特的艺术表现力。连环画是绘画的一种,指用多幅画面连续叙述一个故事或事件的发展过程,实际上应称“连续画”。兴起于二十世纪初叶的上海,是根据文学作品故事,或取材于现实生活,编成简明的文字脚本,据此绘制多页生动的画幅而成。一般以线描为主,也有彩色等。中国古代的故事壁画(如敦煌壁画中的许多佛教故事)、故事画卷(如东晋顾恺之《女史箴图》,五代南唐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南宋李唐《晋文公复国图》,明人《胡笳十八拍图》等)及小说戏曲中的“全相”等,即具有连环画的性质。现代风行的连环画,俗称“小人书”或“小书”,这是由于故事中的人物画的很小,所以又叫“小人书”或“小书”。 因为体积小,可以揣进口袋里,所以也叫“口袋书”。也有将电影,戏剧等故事用掇影形式编成连环画的。一流文学大师的文学作品,经一流的美术大师绘制的连环画作品叫连环画的双绝。如《西厢记》王叔晖画,《渡江侦察记》顾炳鑫画,《鸡毛信》刘继卣画,《白毛女》华三川画,《孙悟空三打白骨精》赵宏本,钱笑呆画等,这些作品可以流芳传世,就象明代木刻版《水浒》,《三国演义》版画一样流芳百世。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孩子对小人书有着特殊的感情,一分钱租一本书,能够美美地看上半天。小人书的学名叫连环画,它从1932年开始,在国内逐渐红火起来,新中国成立后,连环画进入了发展的高潮期,那时的内容大多以土地改革、抗美援朝、婚姻法等国家的大事为题 材;一些古典名著也成为了连环画的表现内容,代表作有《三国演义》、《水浒》等等,并很受人们的喜爱。1950年以后,连环画创作进入了黄金时期,作品内容百花齐放,绘画风格精彩纷呈,这一时期除了连环画以外,还出现了《地道战》、《地雷战》等一批电影连环画。直到1980年,连环画开始出现了现代题材的作品,除此之外,一批中外名著陆续再版或重新创作,而连环画的收藏开始升温。 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后,连环画的出版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到了九十年代中的后期,这个时候连环画就已经作为收藏品的身份出现在了人们的视野中,成为继字画、瓷器、邮票、古玩之后的第五类热门收藏品。连环画无论从艺术价值,史料价值,还是应用价值上来说都很有收藏意义。

评分

内容挺有趣

评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