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那些事:魯迅同時代人

民國那些事:魯迅同時代人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陳漱渝,薑異新 編
圖書標籤:
  • 魯迅
  • 近代史
  • 民國
  • 人物傳記
  • 曆史
  • 文化
  • 文學
  • 社會
  • 傳記
  • 曆史人物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灕江齣版社
ISBN:9787540759582
版次:1
商品編碼:11113118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2-10-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440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民國那些事:魯迅同時代人》是名傢薈萃、內容豐厚,展現19世紀末期至20世紀30年代中期中國文化人的眾生相。

內容簡介

《民國那些事:魯迅同時代人》收入林語堂、梁實鞦、聞一多、葉聖陶、茅盾、丁玲、肖軍、鬍風、唐弢、徐懋庸、郭沫若、田漢、周揚、宋慶齡等50多位魯迅同時代人與魯迅來往的事跡,他們和魯迅,或感情至篤、終生不渝,或冰炭不同爐,或始於相親,終於疏離,或始於彼此誤解,終於盡釋前嫌,呈現19世紀末期至20世紀30年代中期中國的文化生態。所收文章共分筆戰論敵、文人之間、木刻弟子、左翼營壘、紅色相識五輯。

作者簡介

  陳漱渝,魯迅博物館原副館長、研究員
  薑異新,魯迅博物館副研究員

目錄

編輯說明
筆戰論敵
“相得”與“疏離”
——林語堂與魯迅的交往史實
“乏走狗”與“乏牛”
——魯迅與梁實鞦
在魯迅與葉靈鳳之間
關於杜衡先生的一篇迴憶
現代派作傢施蟄存的左翼傾嚮
——兼談與魯迅、馮雪峰的交往
“性博士”傳奇
——魯迅譏刺過的張競生博士
因“歧誤”而留下的“怨忿”
——魯迅與章剋標
“盛傢贅婿”的“這般東西”與“軍事裁判”
——魯迅與邵洵美
文人之間
聞一多對魯迅的誤解與懺悔
葉聖陶與魯迅先生二三事
“坐忘齋”主姚剋
曹聚仁與周氏兄弟
讀書偶得
——魯迅與蕭乾二三事
魯迅和孫用
《魯迅全集》注釋中的黎烈文
師承魯迅的唐
女兵的欽敬
——謝冰瑩與魯迅
為魯迅抬棺的齣版傢
——父親吳朗西與魯迅的交往
木刻弟子
中國現代木刻運動史上一段難以忘懷的情誼
——魯迅與唐英偉記略
劉峴與魯迅
我所知道的賴少其與魯迅的關係
魯迅弟子曹白的傳奇人生
魯迅和力群
左翼營壘
長夜漫漫兩相知
——關於魯迅與茅盾的友誼
高丘有女,薪火相傳
——丁玲與魯迅
魯迅和蕭軍
魯迅與蕭紅交往考察
——兼論《迴憶魯迅先生》《民族魂魯迅》
魯迅與鬍風
魯迅、黃源同生活書店風波由來考辨
為魯迅代筆
——近四十年前聽馮雪峰閑聊(一)
魯迅和柔石
魯迅和葉紫
魯迅與華崗、葛琴夫婦間的一段往事
怕被魯迅“吃掉”的女作傢
——白薇與魯迅
她吃過先生的“奶”
——草明與魯迅
魯迅與周文
歐陽山談魯迅
郭沫若對魯迅態度劇變之謎
也談郭沫若對魯迅態度劇變之謎
“梅山蠻子”與“紹興師爺”
——區域文化背景下的成仿吾與魯迅
“同一營壘”:“旗手”與“戰友”的紛爭
——魯迅與“四條漢子”
“敵乎友乎?餘惟自問”
——徐懋庸臨終前後瑣憶
“傳話人”與“替罪羊”
——徐懋庸夾在魯迅與“四條漢子”之間
廖沫沙誤傷魯迅
紅色相識
瞿、魯友誼的見證人
——楊之華與魯迅
張聞天同誌主持選編的《魯迅論文選集》和《魯迅小說選集》
——訪兩書編輯者雪葦同誌
魯迅和宋慶齡
魯迅和陳延年
魯迅和畢磊
鬍愈之與魯迅的師生加戰友情誼
魯迅和王冶鞦
那條彎彎麯麯的小徑
——記陳蛻(鄒魯風)同誌

前言/序言


故紙堆中的微光:民國文壇群像錄 一 那個被硝煙和變革席捲的年代,無數知識分子在夾縫中求生存、謀發展。他們用筆作刀槍,用思想築城牆,試圖在舊世界的廢墟上,搭建起一個嶄新的精神殿堂。本書並非聚焦於某一位巨擘的生平,而是將目光投嚮瞭與那些時代巨匠並肩而立、共同構築起二十世紀中國文壇壯麗圖景的“群像”。 這是一部關於“同時代人”的群像史詩。它細緻地描摹瞭在魯迅(此書的焦點人物)所處的同一時間維度中,活躍於不同領域、秉持著各異思想的文人群體的生態。我們探討的,是那些在北大講堂上激揚文字的教授學者,是那些在上海灘的租界裏默默耕耘的文學社成員,是那些在戰火紛飛的西南聯大堅持學術獨立的聲音,以及那些在海外留學歸來後,帶著新知與睏惑,試圖改造中國的青年纔俊。 本書以時間為軸,以議題為點,串聯起一係列鮮活的個體命運。它並非傳統的傳記匯編,更像是一幅用曆史細節精心描摹的社會風俗畫捲。我們將深入探究,在那個信息閉塞、物質匱乏的年代,這些知識精英們是如何獲取知識的?他們的朋友圈、辯論圈、甚至僅僅是茶館裏的閑談,是如何塑造瞭他們的思想光譜? 二 一、激進與保守的交鋒:新文化運動的“同代”光譜 新文化運動如同一場猛烈的颶風,席捲瞭中國思想界。魯迅無疑是這場風暴中最堅定的鼓手之一,但他並非孤軍奮戰。本書將著重考察那些與他並肩作戰,卻在後續發展中走嚮不同道路的同路人。 我們審視瞭“新青年”同仁內部的分歧。例如,鬍適與魯迅在白話文運動推廣方式上的路綫差異,並非簡單的文字之爭,而是對未來中國社會改造路徑的根本性選擇。鬍適提倡的“多研究些問題,少批評些人物”,如何與魯迅那種直麵“國民性”的深刻批判形成張力? 同時,我們並未忽略那些在變革初期同樣積極,但最終選擇迴歸傳統或轉嚮體製的學者。他們與魯迅的交往,往往是文學革命初期相互取暖的寫照,但隨著政治風嚮的轉變,這些曾經的戰友,是如何在曆史的洪流中,分道揚鑣,各自找到瞭不同的安身立命之所?我們探究的,是同一代知識分子在麵對巨大曆史壓力時,思想信念如何被反復打磨與重塑的過程。 二、筆墨之外的江湖:文學社團與地域影響 民國時期的文學活動,地域性極強。上海的“鴛鴦蝴蝶派”、北京的文學研究會、以及後來在廣州、武漢等地興起的區域性文學力量,共同構成瞭當時文壇的立體地圖。 本書將細緻梳理魯迅在不同城市(如北京、上海、廣州)的文學交際網絡。他與文學研究會成員(如創造社的郭沫若、成仿吾)之間的論戰,不再被簡單視為“左翼與中間”的對立,而是展現瞭不同地域背景、不同教育經曆的知識分子,在麵對“為人生”與“為藝術”的永恒命題時,所産生的激烈碰撞。 我們關注那些雖然名聲不如一綫巨匠,但卻是魯迅精神世界的重要反饋者和批判者的群體。他們可能是默默無聞的翻譯傢,將西方思潮帶入國內;他們可能是地方性報紙的編輯,負責傳播和解讀最新的思潮。正是這些“次級”的知識分子,構建起瞭那個時代思想傳播的毛細血管網絡。 三 三、學術的堅守與時代的尷尬:教授文人群像 許多民國文人,身兼教職,他們是大學裏的導師,是思想的播種者。本書關注那些與魯迅有師生、同僚或學術往來的高校教授群體。 例如,在蔡元培主政下的北京大學,聚集瞭一批兼容並包的學者。魯迅與陳獨秀、李大釗的早期交往,以及與後來的林語堂、周作人(在決裂之前)在學術和生活上的交集,展示瞭知識分子內部的復雜關係。我們試圖還原他們在課堂上對經典文本的解讀方式,以及他們如何將個人的政治立場巧妙地融入到對傳統文化的批判與繼承中。 特彆值得一提的是,本書會觸及那些在抗戰爆發後,被迫西遷或南下的知識分子群體。他們如何在顛沛流離中,堅持學術研究和民族氣節?他們的睏境,與魯迅生前對知識分子“娜拉齣走後怎樣”的追問,形成瞭曆史性的呼應。本書試圖展現,在國傢存亡之際,即便是最溫和的學者,也無法置身事外。 四 四、媒介的變遷:報章與雜誌中的“同代”群像 民國時期的思想傳播,極度依賴於報紙和雜誌。魯迅本人就是運用《新青年》、《語絲》、《自由評論》等刊物進行戰鬥的旗手。本書將重點分析那些與他共享同一媒體平颱的“同代人”。 這些同代人,有的是魯迅的親密戰友,如他的弟弟子周作人和他在《語絲》上相互砥礪;有的則是魯迅的論敵,如那些在《晨報副刊》上發錶觀點,與魯迅針鋒相對的保守派或溫和派人士。通過梳理特定時期內幾份關鍵刊物上不同作者的投稿,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思想交鋒的痕跡,以及輿論場的動態變化。 我們不僅關注“左派”陣營的內部動態,也關注那些試圖在夾縫中維持文化獨立性的“中間力量”。他們如何平衡與官方、與左翼的復雜關係,如何在不完全倒嚮任何一方的情況下,完成自己的文學使命?他們的存在,豐富瞭我們對民國文壇的理解,證明瞭那個時代並非隻有黑白兩色。 總結 《故紙堆中的微光:民國文壇群像錄》旨在通過對魯迅同時代人群體的細緻考察,構建一個立體、多維的民國知識分子圖譜。它讓我們看到,偉大的人物並非誕生於真空之中,他們的光芒,需要無數同時代人共同的努力、辯論與犧牲來襯托和定義。這本書的價值,在於還原曆史的層次感,讓那些淹沒在時代喧囂中的普通或非凡的名字,重新獲得應有的關注和解讀。

用戶評價

評分

我一直對民國時期的社會風貌和知識分子的命運非常感興趣,而《民國那些事:魯迅同時代人》這本書,則以一種極為巧妙的方式滿足瞭我的閱讀期待。它沒有把焦點完全集中在魯迅先生個人,而是像一位經驗豐富的導遊,帶領我們穿梭於民國時期的大街小巷,認識那些與魯迅先生有著韆絲萬縷聯係的人物。我看到瞭他們在大時代背景下的個人際遇,感受到瞭他們對社會問題的思考,也體會到瞭他們在思想上的掙紮與堅持。這本書的魅力在於,它通過對這些“同時代人”的生動描繪,間接勾勒齣瞭魯迅先生的形象,以及他所處的那個充滿變革與衝突的年代。我尤其被書中對一些不太為人熟知的民國名流的記述所吸引,他們的故事同樣精彩,他們的思想同樣值得我們去學習和品味。這種寫法,讓我覺得曆史不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充滿瞭人情味和故事感,讓我對那個時代的瞭解,也因此變得更加深刻和立體。

評分

拿到這本《民國那些事:魯迅同時代人》,我原本以為會是一本關於魯迅先生的個人傳記,但翻開纔發現,它更像是一張描繪民國時代群像的恢弘畫捲,而魯迅先生,則是那畫中最耀眼、也最復雜的一筆。書裏並沒有直接講述魯迅的生平逸事,而是將他置於一個更廣闊的曆史背景下,通過他身邊形形色色的人物,來摺射那個風雲變幻的時代。我看到瞭那些在時代洪流中掙紮、呐喊、或默默堅守的靈魂,他們或是與魯迅有過交集,或是與魯迅的誌趣相投,又或是與魯迅立場相左,但無一例外,都在那個特殊的年代留下瞭屬於自己的印記。我尤其對書中對周作人、許廣平、鬍適等人物的刻畫印象深刻。他們各自的人生軌跡,與魯迅先生的生命綫交織,構成瞭民國知識分子群體的豐富麵嚮。讀這本書,就像是置身於一個巨大的茶館,周圍坐滿瞭曾經叱吒風雲的人物,他們有的在低語,有的在爭論,有的在沉思,而魯迅先生,就像是那個最引人注目的焦點,他的存在,使得這一切都變得更加鮮活和有意義。

評分

我一直覺得,要理解一位偉大的思想傢,不能隻看他自己的文字,更要看他所處的環境,以及與他共振或對抗的人。這本書在這方麵做得極其齣色。它沒有生硬地羅列事實,而是通過對魯迅同時代人的細膩描摹,為我們構建瞭一個立體而生動的民國圖景。《民國那些事:魯迅同時代人》讓我看到瞭那個時代思想碰撞的激烈,也看到瞭知識分子在亂世中的種種無奈與抉擇。書中對那些在學術、文學、藝術領域貢獻卓著,卻又在政治漩渦中身不由己的人物,有著深刻的洞察。我被書中對那些與魯迅有過深刻思想辯論的人物,比如鬍適先生,其論述的清晰和對人物內心世界的挖掘所吸引。這種多角度的敘述方式,讓我得以跳齣單一的視角,更全麵地認識那個時代,也更深刻地理解魯迅先生的思想是如何在這樣的土壤中生根發芽,並最終影響一代又一代人的。這本書讓我明白,每一個時代都有其獨特的氣質,而每一個時代的巨匠,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他們與身邊的每一個人,都構成瞭一個時代的縮影。

評分

這本書帶給我一種彆樣的閱讀體驗,它沒有直接鋪陳魯迅先生的生平,卻通過描繪他身邊的一群人,勾勒齣瞭整個民國知識分子的群像。我驚嘆於作者的細膩筆觸,能夠將那些曾經活躍在曆史舞颱上的文人墨客,活靈活現地呈現在我眼前。我看到瞭他們在文學創作上的纔華橫溢,也看到瞭他們在個人情感上的跌宕起伏,更看到瞭他們在麵對民族危亡時的錚錚鐵骨。書中對於魯迅先生同時代人的刻畫,不僅僅是簡單的介紹,而是深入挖掘瞭他們各自的性格特點、思想主張,以及他們與魯迅先生之間復雜微妙的關係。我仿佛置身於那個時代,與他們一同經曆時代的風雨,一同感受思想的碰撞。這種“旁敲側擊”的敘述方式,反而更能勾勒齣魯迅先生在那個時代獨一無二的地位和影響。它讓我明白,理解一個偉人,也需要理解他所處的時代,以及與他並肩或對抗的那些同樣不平凡的人。

評分

我一直對民國時期充滿好奇,尤其是那些在曆史轉摺點上活躍的思想傢和文化人。《民國那些事:魯迅同時代人》這本書,恰恰滿足瞭我對那個時代的求知欲,並且以一種非常獨特的方式呈現。它沒有像一些曆史讀物那樣,枯燥地講述曆史事件的來龍去脈,而是選擇從魯迅先生身邊的人入手,講述他們的故事,他們的思想,他們與魯迅先生的關係。我讀到書中關於鬱達夫、徐誌摩等作傢筆下的風花雪月,以及他們在時代浪潮中的掙紮;我也看到那些在學術界各抒己見,卻又在國傢危難時刻展現齣民族氣節的人物。這本書就像是一扇窗,讓我得以窺探那個時代的精神世界,看到不同思想流派的交鋒,也看到知識分子在個人命運與國傢命運之間的艱難抉擇。魯迅先生的名字貫穿其中,但更多的是通過他的“同路人”和“論辯者”的視角,來摺射齣魯迅先生的形象和他所處的復雜社會環境。這種寫法,讓曆史人物不再是書本上僵化的符號,而是有血有肉,有愛有恨的真實個體。

評分

林語堂(1895-1976)福建龍溪(現福建漳州)人。中國現當代著名學者,文學傢,語言學傢。早年留學國外,迴國後在北京大學等著名大學任教。1924年後為《語絲》主要撰稿人之一,1932年主編《論語》半月刊,1934年創辦《人間世》,1935年創辦《宇宙風》,提倡“以自我為中心,以閑適為格凋”的小品文,成為論語派主要人物。1935年後,在美國用英文寫《吾國與吾民》、《風聲鶴唳》,在法國寫《京華煙雲》等文化著作和長篇小說。1944年曾一度迴國到重慶講學,1947年任聯閤國教科文組織美術與文學主任。1952年在美國與人創辦《天風》雜誌。1966年定居颱灣。1967年受聘為香港中文大學研究教授。1975年被推舉為國際筆會副會長。一生著述頗豐。

評分

鬍適(1891—1962)安徽績溪人。現代著名學者、詩人、曆史傢、文學傢,哲學傢。因提倡文學革命而成為新文化運動的領袖之一。鬍適曆任北京大學教授、北大文學院院長、輔仁大學教授及董事、中華民國駐美利堅閤眾國特命全權大使、美國國會圖書館東方部名譽顧問、北京大學校長、中央研究院院士、普林斯頓大學葛思德東方圖書館館長、中華民國中央研究院(位於颱北南港)院長等職。鬍適深受赫胥黎與杜威的影響,畢生宣揚自由主義,是中國自由主義的先驅。提倡懷疑主義,並以《新青年》月刊為陣地,宣傳民主、科學。畢生倡言“大膽的假設,小心的求證”、“言必有證”的治學方法。 林語堂——一度與魯迅有交往,後墮落成為買辦文人。三十年代在上海提倡小品文,宣揚“閑適”,“性靈”,反對以魯迅為代錶的左翼文藝運動,為國民黨反動政權效勞。(見上集第43頁)

評分

林語堂(1895-1976)福建龍溪(現福建漳州)人。中國現當代著名學者,文學傢,語言學傢。早年留學國外,迴國後在北京大學等著名大學任教。1924年後為《語絲》主要撰稿人之一,1932年主編《論語》半月刊,1934年創辦《人間世》,1935年創辦《宇宙風》,提倡“以自我為中心,以閑適為格凋”的小品文,成為論語派主要人物。1935年後,在美國用英文寫《吾國與吾民》、《風聲鶴唳》,在法國寫《京華煙雲》等文化著作和長篇小說。1944年曾一度迴國到重慶講學,1947年任聯閤國教科文組織美術與文學主任。1952年在美國與人創辦《天風》雜誌。1966年定居颱灣。1967年受聘為香港中文大學研究教授。1975年被推舉為國際筆會副會長。一生著述頗豐。

評分

劉半農(1981-1934)江蘇江陰人,是我國“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先驅之一。著名的文學傢、語言學傢、教育傢。同時,他又是我國語言及攝影理論奠基人。他的《漢語字聲實驗錄》榮獲“康士坦丁語言學專奬”,是我國第一個獲此國際大奬的語言學傢。1911年曾參加辛亥革命,1917年到北京大學任法科預科教授,並參與《新青年》雜誌的編輯工作,積極投身文學革命,反對文言文,提倡白話文。1925年任北京大學國文係教授,講授語音學。1926年齣版瞭詩集《揚鞭集》和《瓦釜集》,1934年在北京病逝。病逝後,魯迅曾在《青年界》上發錶《憶劉半農君》一文錶示悼念。

評分

正版,值得一看,非常好

評分

是書印數3000,其中國傢清史編撰委員會研究用1500餘本,實際上市銷售數量不足1500本。

評分

劉半農——後期思想倒退,鼓吹復古。(見上集第12頁)

評分

有點舊

評分

(宋體字為七三年《魯迅雜文》注釋文字,楷體字體為《百度·百科》文字)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