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觉得,要理解一位伟大的思想家,不能只看他自己的文字,更要看他所处的环境,以及与他共振或对抗的人。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极其出色。它没有生硬地罗列事实,而是通过对鲁迅同时代人的细腻描摹,为我们构建了一个立体而生动的民国图景。《民国那些事:鲁迅同时代人》让我看到了那个时代思想碰撞的激烈,也看到了知识分子在乱世中的种种无奈与抉择。书中对那些在学术、文学、艺术领域贡献卓著,却又在政治漩涡中身不由己的人物,有着深刻的洞察。我被书中对那些与鲁迅有过深刻思想辩论的人物,比如胡适先生,其论述的清晰和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挖掘所吸引。这种多角度的叙述方式,让我得以跳出单一的视角,更全面地认识那个时代,也更深刻地理解鲁迅先生的思想是如何在这样的土壤中生根发芽,并最终影响一代又一代人的。这本书让我明白,每一个时代都有其独特的气质,而每一个时代的巨匠,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他们与身边的每一个人,都构成了一个时代的缩影。
评分我一直对民国时期的社会风貌和知识分子的命运非常感兴趣,而《民国那些事:鲁迅同时代人》这本书,则以一种极为巧妙的方式满足了我的阅读期待。它没有把焦点完全集中在鲁迅先生个人,而是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导游,带领我们穿梭于民国时期的大街小巷,认识那些与鲁迅先生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人物。我看到了他们在大时代背景下的个人际遇,感受到了他们对社会问题的思考,也体会到了他们在思想上的挣扎与坚持。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通过对这些“同时代人”的生动描绘,间接勾勒出了鲁迅先生的形象,以及他所处的那个充满变革与冲突的年代。我尤其被书中对一些不太为人熟知的民国名流的记述所吸引,他们的故事同样精彩,他们的思想同样值得我们去学习和品味。这种写法,让我觉得历史不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充满了人情味和故事感,让我对那个时代的了解,也因此变得更加深刻和立体。
评分拿到这本《民国那些事:鲁迅同时代人》,我原本以为会是一本关于鲁迅先生的个人传记,但翻开才发现,它更像是一张描绘民国时代群像的恢弘画卷,而鲁迅先生,则是那画中最耀眼、也最复杂的一笔。书里并没有直接讲述鲁迅的生平逸事,而是将他置于一个更广阔的历史背景下,通过他身边形形色色的人物,来折射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我看到了那些在时代洪流中挣扎、呐喊、或默默坚守的灵魂,他们或是与鲁迅有过交集,或是与鲁迅的志趣相投,又或是与鲁迅立场相左,但无一例外,都在那个特殊的年代留下了属于自己的印记。我尤其对书中对周作人、许广平、胡适等人物的刻画印象深刻。他们各自的人生轨迹,与鲁迅先生的生命线交织,构成了民国知识分子群体的丰富面向。读这本书,就像是置身于一个巨大的茶馆,周围坐满了曾经叱咤风云的人物,他们有的在低语,有的在争论,有的在沉思,而鲁迅先生,就像是那个最引人注目的焦点,他的存在,使得这一切都变得更加鲜活和有意义。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一种别样的阅读体验,它没有直接铺陈鲁迅先生的生平,却通过描绘他身边的一群人,勾勒出了整个民国知识分子的群像。我惊叹于作者的细腻笔触,能够将那些曾经活跃在历史舞台上的文人墨客,活灵活现地呈现在我眼前。我看到了他们在文学创作上的才华横溢,也看到了他们在个人情感上的跌宕起伏,更看到了他们在面对民族危亡时的铮铮铁骨。书中对于鲁迅先生同时代人的刻画,不仅仅是简单的介绍,而是深入挖掘了他们各自的性格特点、思想主张,以及他们与鲁迅先生之间复杂微妙的关系。我仿佛置身于那个时代,与他们一同经历时代的风雨,一同感受思想的碰撞。这种“旁敲侧击”的叙述方式,反而更能勾勒出鲁迅先生在那个时代独一无二的地位和影响。它让我明白,理解一个伟人,也需要理解他所处的时代,以及与他并肩或对抗的那些同样不平凡的人。
评分我一直对民国时期充满好奇,尤其是那些在历史转折点上活跃的思想家和文化人。《民国那些事:鲁迅同时代人》这本书,恰恰满足了我对那个时代的求知欲,并且以一种非常独特的方式呈现。它没有像一些历史读物那样,枯燥地讲述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而是选择从鲁迅先生身边的人入手,讲述他们的故事,他们的思想,他们与鲁迅先生的关系。我读到书中关于郁达夫、徐志摩等作家笔下的风花雪月,以及他们在时代浪潮中的挣扎;我也看到那些在学术界各抒己见,却又在国家危难时刻展现出民族气节的人物。这本书就像是一扇窗,让我得以窥探那个时代的精神世界,看到不同思想流派的交锋,也看到知识分子在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之间的艰难抉择。鲁迅先生的名字贯穿其中,但更多的是通过他的“同路人”和“论辩者”的视角,来折射出鲁迅先生的形象和他所处的复杂社会环境。这种写法,让历史人物不再是书本上僵化的符号,而是有血有肉,有爱有恨的真实个体。
评分胡 适——五四运动后,以胡适为代表的买办资产阶级文人提出了“整理国故”的反动口号,反对马列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反对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参加革命斗争实践。(见上集第27页)
评分胡适(1891—1962)安徽绩溪人。现代著名学者、诗人、历史家、文学家,哲学家。因提倡文学革命而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胡适历任北京大学教授、北大文学院院长、辅仁大学教授及董事、中华民国驻美利坚合众国特命全权大使、美国国会图书馆东方部名誉顾问、北京大学校长、中央研究院院士、普林斯顿大学葛思德东方图书馆馆长、中华民国中央研究院(位于台北南港)院长等职。胡适深受赫胥黎与杜威的影响,毕生宣扬自由主义,是中国自由主义的先驱。提倡怀疑主义,并以《新青年》月刊为阵地,宣传民主、科学。毕生倡言“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言必有证”的治学方法。 林语堂——一度与鲁迅有交往,后堕落成为买办文人。三十年代在上海提倡小品文,宣扬“闲适”,“性灵”,反对以鲁迅为代表的左翼文艺运动,为国民党反动政权效劳。(见上集第43页)
评分集学术研究、史料文献、书法艺术于一体,影印原件加排印释文
评分正版,值得一看,非常好
评分有点旧
评分林语堂(1895-1976)福建龙溪(现福建漳州)人。中国现当代著名学者,文学家,语言学家。早年留学国外,回国后在北京大学等著名大学任教。1924年后为《语丝》主要撰稿人之一,1932年主编《论语》半月刊,1934年创办《人间世》,1935年创办《宇宙风》,提倡“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凋”的小品文,成为论语派主要人物。1935年后,在美国用英文写《吾国与吾民》、《风声鹤唳》,在法国写《京华烟云》等文化著作和长篇小说。1944年曾一度回国到重庆讲学,1947年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美术与文学主任。1952年在美国与人创办《天风》杂志。1966年定居台湾。1967年受聘为香港中文大学研究教授。1975年被推举为国际笔会副会长。一生著述颇丰。
评分林语堂(1895-1976)福建龙溪(现福建漳州)人。中国现当代著名学者,文学家,语言学家。早年留学国外,回国后在北京大学等著名大学任教。1924年后为《语丝》主要撰稿人之一,1932年主编《论语》半月刊,1934年创办《人间世》,1935年创办《宇宙风》,提倡“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凋”的小品文,成为论语派主要人物。1935年后,在美国用英文写《吾国与吾民》、《风声鹤唳》,在法国写《京华烟云》等文化著作和长篇小说。1944年曾一度回国到重庆讲学,1947年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美术与文学主任。1952年在美国与人创办《天风》杂志。1966年定居台湾。1967年受聘为香港中文大学研究教授。1975年被推举为国际笔会副会长。一生著述颇丰。
评分鲁迅同代文化名人:历史评价两重天
评分是书精装三册(函套、布袋),全彩印刷,还原书札真貌,并加以撰者小传和书札释文。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