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閥門設計手冊(第3版)

實用閥門設計手冊(第3版)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陸培文 編
圖書標籤:
  • 閥門
  • 設計
  • 機械工程
  • 流體工程
  • 工業設備
  • 管道工程
  • 閥門技術
  • 工程手冊
  • 實用指南
  • 設備選型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機械工業齣版社
ISBN:9787111389996
版次:3
商品編碼:11114519
品牌:機工齣版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2-10-01
用紙:膠版紙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實用閥門設計手冊(第3版)》是《實用閥門設計手冊》第3版,共分10章。其主要介紹閥門基礎知識,典型閥門結構、配閤精度、錶麵粗糙度和設計標準,設計計算數據,閥門材料,閥門的設計與計算,閥門結構要素,閥門零部件,閥門驅動裝置,設計數據,閥門的檢驗和試驗等。
本手冊全麵更新瞭國內外現行相關設計標準和數據,對閥門設計、製造人員提供瞭最新的參考依據和便查數據,是一本行業參考性和針對性很強的參考書。
《實用閥門設計手冊(第3版)》可供閥門設計、製造、安裝、使用與維修人員,以及設備配套、銷售人員和大專院校相關專業師生參考。

目錄

第3版前言
第2版前言
第1版前言
第1章 閥門基礎知識
1.1閥門分類
1.1.1按自動和驅動分類
1.1.2按用途和作用分類
1.1.3按主要技術參數分類
1.1.4按結構特徵分類
1.1.5按結構原理分類
1.2閥門術語
1.2.1閥門分類術語
1.2.2閥門結構與零部件術語
1.2.3閥門性能及其他術語
1.3閥門型號編製方法
1.3.1一般工業用閥門型號編製方法
1.3.2真空閥門型號編製方法
1.3.3調節閥型號編製方法
1.3.4調壓器型號編製方法
1.3.5電站閥門型號編製方法
1.4閥門標誌和識彆塗漆
1.4.1閥門的標誌
1.4.2閥門的識彆塗漆
1.5閥門常用標準代號
1.5.1我國標準代號
1.5.2國外主要標準代號
1.6閥門中的流通能力和壓力損失
1.6.1閥門的流量係數
1.6.2閥門的流阻係數
1.7閥門參數
1.7.1公稱尺寸DN
1.7.2公稱壓力PN
1.7.3壓力�參露榷疃ㄖ�
1.7.4閥門的結構長度
1.7.5連接法蘭
1.7.6其他連接端
第2章 典型閥門結構、配閤精度、錶麵粗糙度和設計標準
2.1典型閥門結構和設計標準
2.1.1閘閥
2.1.2截止閥
2.1.3止迴閥
2.1.4球閥
2.1.5鏇塞閥
2.1.6蝶閥
2.1.7隔膜閥和管夾閥
2.1.8柱塞閥
2.1.9安全閥
2.1.10減壓閥
2.1.11蒸汽疏水閥
2.1.12真空閥
2.1.13調節閥
2.2主要閥類的配閤精度和錶麵粗糙度
2.2.1閘閥
2.2.2截止閥
2.2.3止迴閥
2.2.4柱塞閥
2.2.5球閥
2.2.6鏇塞閥
2.2.7蝶閥
2.2.8隔膜閥
2.2.9減壓閥
2.2.10安全閥
2.2.11蒸汽疏水閥
2.2.12調節閥
第3章 設計計算數據
3.1閥門管件溫度壓力分級錶
3.2鑄造閥門管件用材料的力學性能
3.3鑄造閥門管件用材料的許用應力
3.4鍛造閥門管件用材料的力學性能
3.5鍛造閥門管件用材料的許用應力
3.6閥杆材料的力學性能
3.7閥杆材料的許用應力
3.8螺栓、螺釘材料的力學性能
3.9各種材料的聯接螺栓、螺釘許用應力和許用載荷
3.10美國ASME標準規定材料的許用應力
3.10.1鑄鐵的許用應力
3.10.2碳素鋼和閤金鋼的許用應力
3.10.3高閤金鋼的許用應力
3.10.4鎳基閤金和有色金屬的許用應力
3.11歐洲EN12516.2-2004標準規定材料的許用應用
3.11.1鑄鋼件的許用應力
3.11.2帶材或闆材的許用應力
3.11.3鍛鋼件的許用應力
3.12中國GB150標準規定材料的許用應力
3.12.1鋼闆的許用應力
3.12.2鋼管的許用應力
3.12.3鍛件的許用應力
3.12.4螺柱材料的許用應力
3.13密封的必需比壓
3.14密封材料的許用比壓
3.15無石棉填料的係數
3.16梯形螺紋的摩擦因數與半徑
3.17梯形螺紋計算參數
3.18細牙普通螺紋計算參數
3.19各種材料的螺紋許用應力
3.20閥杆支撐形式影響係數
3.21各種材料的臨界細長比
3.22各種材料常溫時的臨界許用壓應力
3.23墊片擠壓的有效寬度BN的計算
3.24墊片的計算參數
3.25法蘭連接零件之間的溫度差
3.26閥門管件計算中的各種摩擦因數
3.27橢圓閥體b/a<0.4的校正係數
3.28錐形頂蓋的應力係數
3.29平封頭的計算參數
3.30圓闆應力係數值
3.31係數n值
3.32形狀係數K值
3.33安全閥的關閉壓力、開啓壓力和排放壓力
3.34閘閥閥杆軸嚮力計算係數
3.35法蘭用螺栓上的擰緊力矩推薦值
第4章 閥門材料
4.1殼體材料
4.1.1殼體常用材料的標準及牌號對照
4.1.2材料的壓力�參露榷疃ㄖ�
4.1.3殼體常用材料的使用溫度範圍
4.1.4殼體常用材料的化學成分和力學性能
4.2內件材料
4.2.1常用內件材料
4.2.2常用內件材料的耐磨損、耐擦傷性能
4.2.3內件材料的使用溫度
4.2.4常用密封麵材料的適用介質
4.3緊固件材料
4.3.1緊固件材料的標準和使用方法
4.3.2緊固件材料的選用
4.3.3常用緊固件材料的化學成分及力學性能
4.3.4常用緊固件材料的標準及牌號對照
4.4填料和墊片
4.4.1填料
4.4.2墊片
4.4.3填料、墊片組閤選用舉例
4.5閥門密封麵常用堆焊、噴焊材料
4.5.1堆焊焊絲的選用
4.5.2噴焊焊粉的選用
4.5.3焊條電弧焊堆焊用焊條
4.5.4有色金屬焊條及焊絲
4.5.5鑄鐵電焊條
4.5.6熔劑及氣焊粉
4.6耐腐蝕材料的選擇
4.6.1耐腐蝕金屬材料的選擇
4.6.2耐腐蝕非金屬材料的選擇
4.7通用閥門材料的選用
4.7.1灰鑄鐵製閥門材料的選用
4.7.2可鍛鑄鐵製閥門材料的選用
4.7.3球墨鑄鐵製閥門材料的選用
4.7.4銅閤金製閥門材料的選用
4.7.5鈦閤金製閥門材料的選用
4.7.6碳素鋼製閥門材料的選用
4.7.7高溫鋼製閥門材料的選用
4.7.8低溫鋼製閥門材料的選用
4.7.9不銹耐酸鋼製閥門材料的選用
第5章 閥門的設計與計算
5.1閥門計算符號
5.1.1計算符號、名稱和單位
5.1.2計算零件、部位總分類及代號
5.2閥門通用部分典型計算項目
5.2.1閘閥
5.2.2截止閥
5.2.3止迴閥
5.2.4球閥
5.2.5鏇塞閥
5.2.6柱塞閥
5.2.7蝶閥
5.2.8隔膜閥
5.2.9蒸汽疏水閥
5.2.10安全閥
5.2.11減壓閥
5.2.12調節閥
5.3閥門通用部分計算式
5.3.1閥體壁厚計算式
5.3.2閥體與閥蓋連接的計算
5.3.3鋼製中法蘭的強度計算
5.3.4閥蓋厚度的計算
5.3.5支架的計算
5.3.6閥杆強度核算計算式
5.3.7密封麵、密封環上總作用力及計算比壓
5.3.8閘閥閘闆及截止閥閥瓣厚度計算式
5.3.9支架與驅動裝置連接盤處強度驗算
5.3.10填料箱裝置計算式
5.3.11閥杆螺母螺紋的強度計算
5.3.12滾動軸承的選擇及手輪直徑的確定
5.3.13彈簧的計算
5.4閥門專用部分計算式
5.4.1鏇塞閥
5.4.2球閥
5.4.3蝶閥
5.4.4隔膜閥
5.4.5蒸汽疏水閥臨界開啓時力平衡方程計算式
5.4.6安全閥
5.4.7減壓閥
5.4.8調節閥
5.5閥門的結構設計
5.5.1閥門設計程序
5.5.2閥體的結構設計
5.5.3閥體與閥蓋的連接形式
5.5.4常見閥蓋的結構型式
5.5.5閘閥密封副的結構型式
5.5.6截止閥密封副的結構型式
5.5.7止迴閥密封副的結構型式
5.5.8球閥密封副的結構
5.5.9鏇塞閥密封副的結構
5.5.10蝶閥密封副的結構型式
5.5.11安全閥關閉件的密封結構及特點
5.5.12低溫閥的設計
第6章 閥門結構要素
6.1閥杆頭部尺寸
6.2上密封座尺寸
6.3錐形密封麵尺寸
6.4閥體銅密封麵尺寸
6.5閘闆和閥瓣銅密封麵尺寸
6.6楔式閘閥閥體、閘闆導軌和導軌槽尺寸
6.7楔式閘閥閥體密封麵間距和楔角尺寸
6.8楔式閘闆密封麵尺寸
6.9氨閥閥體密封麵尺寸
6.10承插焊連接和配管端部尺寸
6.11外螺紋聯接端部尺寸
6.12卡套連接端部尺寸
6.13闆體尺寸
6.14閘闆或閥瓣T形槽尺寸
6.15填料函尺寸
6.16閥杆端部尺寸
6.17閥瓣與閥杆連接槽尺寸
6.18PN2500管子端部
6.19PN2500帶頸接頭
6.20PN2500凹穴接頭
6.21PN2500管道管接頭
6.22PN2500帶頸管接頭
6.23PN2500凹穴接頭
6.24PN2500管子法蘭
6.25PN2500帶蒸汽加熱夾套管子法蘭
6.26PN2500帶頸接頭法蘭
6.27PN2500帶頸接頭和帶蒸汽加熱夾套管子法蘭
6.28PN2500三通、四通法蘭
第7章 閥門零部件
7.1扳手、手柄和手輪(JB/T 93-2008)
7.1.1扳手
7.1.2手柄
7.1.3傘形手輪
7.1.4平行手輪
7.2螺母、螺栓和螺塞(JB/T 1700-2008)
7.2.1鎖緊螺母
7.2.2壓套螺母
7.2.3T型螺栓
7.2.4六角螺塞
7.3.1A型閥杆螺母
7.3.2B型閥杆螺母
7.3.3C型閥杆螺母
7.3.5E型閥杆螺母
7.3.6F型閥杆螺母
7.3.7G型閥杆螺母
7.4.1A型軸承壓蓋
7.4.2B型軸承壓蓋
7.5襯套(JB/T 1703-2008)
7.6填料壓蓋、填料壓套和填料壓闆(JB/T 1708-2010)
7.6.1填料壓蓋1
7.6.3填料壓闆
7.7填料和填料墊(JB/T 1712-2008)
7.7.1柔性石墨填料
7.7.2塑料填料
7.7.3填料墊
7.8墊片和止動墊圈(JB/T 1718-2008)
7.8.1墊片
7.8.2止動墊圈
7.8.3螺塞墊
7.9閥瓣蓋和對開環(JB/T 1726-2008)
7.9.1閥瓣蓋
7.9.2對開圓環
7.10頂心(JB/T 1741-2008)
7.11氨閥閥瓣(JB/T 1749-2008)
7.12接頭組件(JB/T 1754-2008)
7.12.1中壓接頭組件
7.12.2高壓接頭組件
7.13卡套、卡套螺母(JB/T 1757-2008)
7.13.1卡套
7.13.2卡套螺母
7.14軸套(JB/T 1759-2010)
7.15高壓管子、管件和閥門端部尺寸(JB/T 2768-2010)
7.15.1外螺紋連接的管件和閥門端部
7.15.2螺紋法蘭連接的管子、管件和閥門端部
7.16高壓螺紋法蘭(JB/T 2769-2008)
7.17高壓盲闆(JB/T 2772-2008)
7.18高壓透鏡墊(JB/T 2776-2010)
7.18.1高壓有孔透鏡墊
7.18.2無孔透鏡墊
7.19隔環(JB/T 5208-2008)
7.20上密封座
7.21閘閥閥座
7.22活節螺栓
7.23雙頭螺柱
7.23.1雙頭螺柱(bm=1d)
7.23.2雙頭螺柱(bm=1.25d)
7.23.3等長雙頭螺柱
7.24圓螺母
7.24.1小圓螺母
7.24.2圓螺母
7.25 PN2500錐麵墊、錐麵盲墊
7.26 PN2500螺套
7.27 PN2500內外螺母
7.28 PN2500接頭螺母
7.29 PN2500外螺母
7.30 PN2500內外螺套
7.31 PN2500定位環
7.32 PN2500螺紋法蘭
7.33 PN2500雙頭螺柱
7.34 PN2500階端雙頭螺柱
7.35 PN2500螺母
7.36 PN2500異徑管
7.37 PN2500異徑接頭
7.38 PN2500等徑三通、等徑四通
7.39 PN2500異徑三通、異徑四通
7.40 PN2500彎管
第8章 閥門驅動裝置
8.1閥門驅動裝置的選擇
8.1.1閥門驅動方式的分類
8.1.2各類驅動裝置的特點
8.1.3閥門驅動方式的選擇
8.1.4閥門驅動裝置的連接
8.2閥門手動裝置
8.2.1手輪
8.2.2遠距離操縱手動裝置
8.2.3齒輪傳動手動裝置
8.3閥門電動裝置
8.3.1電動裝置的分類
8.3.2型號編製方法
8.3.3電動裝置的選擇及安裝連接方式
8.3.4閥門電動裝置的結構
8.3.5閥門電動裝置對閥門的控製功能及電氣控製綫路
8.3.6電磁驅動
8.3.7閥門電動裝置的質量分級
8.4防護型閥門電動裝置
8.4.1隔爆型閥門電動裝置
8.4.2戶外型閥門電動裝置
8.4.3防輻射型閥門電動裝置
8.5閥門電動裝置的選擇
8.5.1選用電動閥門應考慮的問題
8.5.2閥門電動裝置的選擇方法
8.5.3閥門電動裝置專用電動機技術參數
8.5.4閥門電動裝置主要技術參數
8.5.5閥門電動裝置電氣控製原理
8.6國外主要閥門電動裝置
8.6.1伯納德閥門電動裝置
8.6.2比菲閥門電動裝置
8.6.3羅托剋閥門電動裝置
8.6.4利密托剋閥門電動裝置
8.7閥門氣動裝置
8.7.1閥門氣動驅動裝置的使用條件
8.7.2閥門氣動驅動裝置的分類和結構特點
8.7.3典型的氣動驅動裝置及氣路係統
8.7.4各類氣動驅動裝置的結構特點
8.7.5氣動驅動裝置主要零件材料及其加工精度
8.7.6氣動驅動裝置的設計計算
8.8閥門液動裝置
8.8.1閥門液動裝置的特點
8.8.2閥門液動裝置的構成
第9章 設計數據
9.1公稱尺寸與流道直徑
9.1.1中國數據
9.1.2美國數據
9.1.3英國數據
9.1.4日本數據
9.1.5參考數據
9.2殼體最小壁厚
9.2.1中國數據
9.2.2美國數據
9.2.3英國數據
9.2.4日本數據
9.3閥杆直徑和填料函尺寸
9.3.1閥杆直徑
9.3.2填料函尺寸
9.4常用緊固件尺寸
9.4.1螺紋
9.4.2螺栓和螺柱
9.4.3螺母
9.4.4墊圈及擋圈
9.5美製螺紋常用緊固件
9.5.1螺栓
9.5.2螺柱
9.5.3螺母
第10章 閥門的檢驗和試驗
10.1閥門的檢查和試驗項目
10.2閥門的檢查
10.2.1閥門鑄件和鍛件的檢查
10.2.2閥門的主要尺寸檢查
10.3閥門的壓力試驗
10.3.1閥門的殼體試驗
10.3.2閥門的上密封試驗
10.3.3閥門的密封試驗
10.4安全閥的試驗
10.4.1儀錶校準
10.4.2測量方法
10.4.3實行校正的狀況
10.4.4介質成分
10.4.5試驗安裝要求
10.4.6試驗程序
10.4.7計算結果
10.4.8試驗匯總報告
10.4.9在用試驗及工作颱上定壓試驗
10.4.10試驗報告錶
10.4.11安全閥的殼體試驗
10.4.12安全閥的密封性能試驗
10.5減壓閥的試驗
10.5.1減壓閥的殼體試驗
10.5.2減壓閥的性能試驗
10.6蒸汽疏水閥的試驗
10.6.1蒸汽疏水閥的殼體試驗
10.6.2蒸汽疏水閥的性能試驗
10.7特種閥門的試驗
10.7.1真空閥門的試驗
10.7.2低溫閥的試驗
10.8閥門的其他試驗
10.8.1閥門的壽命試驗
10.8.2閥門的流量試驗
10.8.3閥門的火災型式試驗
10.8.4閥門的防靜電試驗
10.8.5閥門的逸散性試驗
10.8.6閥門逸散性國際標準、國外先進標準及國傢標準對比
10.9閥門産品抽樣和等級評定
10.9.1閥門産品抽樣的方法
10.9.2閥門産品等級的評定方法
附錄
附錄A國內外閥門標準目錄
附錄B常用計量單位換算錶
附錄C引進裝置常用材料中,各國鋼號材料牌號的近似對照錶
附錄D允許組閤的異種金屬
附錄E與管道連接形式的測量基準
附錄F司太立耐熱耐磨硬質閤金的物理力學性能
附錄G司太立耐熱耐磨硬質閤金的化學成分和用途
附錄H司太立耐熱耐磨硬質閤金№1、№6的耐蝕性
附錄I閥門塗漆工藝規程
附錄J三角函數(0°~90°)
附錄K閥門壓力試驗設備
參考文獻

前言/序言


精工細作:現代流體控製係統集成與優化設計 ——麵嚮高端工業應用與前沿技術挑戰的深度解析 本書簡介 在現代工業體係中,流體控製係統作為能源輸送、過程控製與安全保障的核心樞紐,其設計精度與運行可靠性直接決定瞭整個生産綫的效率與安全性。本書《精工細作:現代流體控製係統集成與優化設計》並非傳統的設備選型或單一閥門結構解析手冊,而是聚焦於一個宏大且復雜的主題:如何將不同類型、不同介質、不同工作條件的控製元件,有機地集成到一個高效、智能、環境友好的流體控製係統中,並對其進行全生命周期的性能優化。 本書深度剖析瞭從係統需求定義、流體動力學建模、控製策略選擇到現場調試與故障診斷的全流程,旨在為從事石油化工、航空航天、電力能源、生物製藥等高要求行業的工程師和技術人員,提供一套係統化、前瞻性的工程方法論。 --- 第一部分:流體控製係統的前沿理論基礎與係統集成架構 (System Integration Architecture) 本部分跳脫齣對單個閥門部件的機械幾何描述,轉而關注流體係統作為一個整體的“生命體”的運行機製。 第一章:復雜流體動力學與多相流控製建模 本章詳細闡述瞭在極端工況下(如高壓、深冷、超臨界狀態)流體行為的非綫性特性。重點分析瞭湍流模型、空化與閃蒸現象在管路設計中的量化評估方法。 脈動流與振動分析: 針對往復泵、高速壓縮機等産生的脈動流對控製迴路的乾擾,引入瞭流固耦閤(FSI)的基本概念,並探討瞭如何通過調整阻尼元件和控製響應速度來抑製係統固有振動。 多相流的動態計量與控製: 針對氣液、氣固、氣液固混閤介質的傳輸難題,本書介紹瞭基於先進傳感器(如超聲波、核磁共振)的數據采集方法,並構建瞭預測性控製模型,以應對相態突變帶來的係統不穩定性。 第二章:智能控製迴路的設計與魯棒性分析 本書強調現代控製係統不再是簡單的PID調優,而是需要具備高自適應性和容錯性的復雜網絡。 模型預測控製(MPC)在流體係統中的應用: 詳細介紹瞭如何利用係統狀態變量的實時預測,提前對控製輸入進行優化,特彆是在反應速率快、滯後性要求高的過程(如快速啓停機組)中的具體實現步驟與算法選擇。 模糊邏輯與專傢係統在故障預警中的集成: 探討瞭如何將經驗豐富的操作員知識轉化為軟件算法,用於識彆和隔離那些難以用傳統數學模型描述的“軟故障”或早期性能衰退跡象。 網絡化控製架構的安全與冗餘設計: 分析瞭工業以太網、現場總綫(如Profibus PA, Foundation Fieldbus)在集成數韆個控製點時的時延管理、數據完整性校驗與網絡拓撲的容災設計。 --- 第二部分:關鍵功能模塊的深度優化與材料科學的跨界應用 (Advanced Module Optimization) 此部分將視角聚焦於係統中發揮關鍵作用的執行器和監測元件,但側重於其“功能性”的突破而非“結構”的復刻。 第三章:高精度執行機構的響應速度與能效優化 現代工業對執行機構的苛刻要求已達到毫秒級響應和極低功耗。 伺服驅動技術與電磁兼容性(EMC): 深入解析瞭高精度伺服電機在脈衝寬度調製(PWM)驅動下的動態特性,以及如何通過優化濾波器和接地設計,確保高頻開關信號不對敏感的測量迴路造成乾擾。 先進密封技術與泄漏的最小化: 探討瞭磁力驅動、波紋管隔離等無泄漏技術在處理劇毒、高真空介質時的工程應用極限,並引入瞭基於有限元分析(FEA)的動態密封件壽命預測模型。 第四章:特殊工況下的材料選擇與錶麵工程 材料的選擇不再僅僅是耐腐蝕,更關乎動態接觸麵的摩擦學性能和抗疲勞性。 極端溫度與高應力下的閤金行為: 重點分析瞭鎳基閤金、復閤陶瓷在低溫脆化和高溫蠕變臨界點下的應力鬆弛特性,為壽命評估提供數據支持。 錶麵改性技術在耐磨性上的突破: 比較瞭離子注入、氣相沉積(CVD/PVD)等技術在改善執行機構關鍵運動部件(如閥杆、閥芯)錶麵硬度和摩擦係數方麵的實際效果與成本效益分析。 --- 第三部分:係統全生命周期管理與數字化孿生 (Lifecycle Management & Digital Twin) 本書的最高層次目標是實現流體控製係統的“可知、可預測、可優化”。 第五章:基於物聯網(IIoT)的遠程診斷與預測性維護 本章將傳統維護升級為基於大數據的狀態監測。 傳感器融閤與健康指數(HI)構建: 探討如何將振動、溫度、壓力、流量等異構傳感器數據進行加權融閤,構建一個實時、可信的係統“健康指數”,取代基於時間的定期維護計劃。 操作數據驅動的性能漂移識彆: 如何利用曆史運行數據訓練機器學習模型,識彆控製性能隨時間推移的緩慢衰減(如摩擦增加、調節器漂移),並在參數失效前進行預警性校準。 第六章:流體控製係統的數字孿生(Digital Twin)構建與仿真驗證 數字孿生是驗證復雜係統集成效果的終極工具。 高保真模型的搭建: 介紹如何將CFD(計算流體力學)、FEA(有限元分析)與係統級仿真(如Aspen HYSYS或Dymola)進行耦閤,創建能夠實時映射物理資産狀態的虛擬模型。 “What-If”場景的迭代優化: 利用數字孿生平颱,工程師可以在不影響實際生産的情況下,對緊急停車程序、新工藝參數、控製策略升級進行數韆次的虛擬測試,從而確保上綫後一次成功。 人機交互界麵(HMI)的認知負荷優化: 探討如何將復雜的係統狀態信息,通過直觀、層次化的圖形界麵呈現給操作員,降低在危機時刻的決策失誤率。 --- 結語 《精工細作:現代流體控製係統集成與優化設計》匯集瞭流體力學、自動控製理論、先進材料科學與工業信息化的交叉前沿成果,其核心價值在於提供一套麵嚮復雜係統集成和性能最大化的係統級思維框架,是驅動工業流程嚮更高效率、更低風險邁進的必備參考書。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理論深度毋庸置疑,它涵蓋瞭大量的流體力學基礎和結構動力學原理,這些對於理解閥門內部流場的復雜性是必要的。然而,它最大的問題在於,它似乎更側重於“製造”閥門,而非“集成”閥門進入一個大型係統。例如,在涉及動態響應、快速切斷閥的響應時間優化,以及如何將閥門性能數據無縫集成到DCS(分布式控製係統)的仿真模型中時,內容顯得非常初級。現代工業流程越來越依賴於精確的係統集成和實時反饋控製,而這本手冊在提供關於控製接口、電氣附件選型以及數據通信協議方麵的指導時,顯得捉襟見肘,完全沒有跟上自動化工業的發展步伐。它更像是一本上個世紀機械工程師的必備藏書,而不是麵嚮未來工業控製係統的工具書。

評分

我一直期待一本能深入剖析各種特殊工況下閥門失效模式與預防措施的專業書籍,但在這本手冊中,這部分內容顯得非常蜻蜓點水。書中列舉瞭各種常見的腐蝕類型和磨損機理,但對於如何通過材料學、錶麵處理技術或特殊的內部流道優化來有效規避這些問題,提供的指導非常模糊。例如,在處理高溫高壓蒸汽介質時,閥座的衝蝕問題是重中之重,但書中隻是簡單地推薦瞭某些耐磨閤金,而沒有深入探討不同加工工藝對這些閤金實際抗衝蝕性能的影響。這使得我們不能僅憑此書就對設計結果抱有絕對信心,最終還是需要返迴去查閱單獨的材料性能數據庫和行業案例報告。它更像是一本“你應該查閱什麼”的索引,而非“你應該怎麼做”的指南。

評分

從一名項目經理的角度來看,這本書在成本控製和供應鏈管理方麵的指導幾乎為零。設計工作從來不隻是畫圖和計算強度,如何選擇市場上最易於獲取、維護成本最低且性能可靠的零部件,是決定項目成敗的關鍵。本書對標準件的采購規範和供應商選擇標準隻是一帶而過,缺乏對不同地區(例如歐洲標準與美標)零部件兼容性差異的深度解析。這意味著,如果團隊需要根據當地的采購條件快速調整設計方案,這本書提供的幫助非常有限。它似乎完全脫離瞭工程實踐中常常存在的預算限製和時間壓力,沉浸在一種理想化的理論設計環境中,對於指導我們如何做齣既符閤規範又經濟可行的商業決策,幫助不大。

評分

說實話,這本書的排版和設計簡直是一場災難。如果說內容是乾貨,那這排版就是一層厚厚的灰塵。字體大小不一,圖錶與文字的對應關係常常需要讀者反復對照,極大地拖慢瞭查閱的速度。尤其在涉及復雜的三維裝配圖示和應力分析圖譜時,分辨率低得讓人懷疑是不是直接從上一個世紀的打印件上掃描下來的。我嘗試對比瞭幾個不同壓力等級的截止閥設計流程,發現雖然參數變化瞭,但核心的結構圖例幾乎沒有更新,這讓我對“第3版”的含金量産生瞭深深的懷疑。對於一本定位為“設計手冊”的工程書籍,清晰直觀的視覺傳達至關重要,而這本書在這方麵做得極其保守,甚至可以說是敷衍。每次查找一個關鍵尺寸時,都像是在迷宮裏摸索,效率極低。

評分

這本號稱“寶典”的工具書,我入手後感覺更像是一套厚重的字典,對初涉閥門設計領域的新手來說,門檻有點高。它裏麵塞滿瞭各種設計規範、材料標準和計算公式,內容詳實得讓人望而生畏。我花瞭大量時間試圖在其中找到關於特定工況下密封件選型和壽命預測的係統性指導,結果發現,雖然提到瞭很多標準,但缺乏那種“手把手”教你如何將這些標準轉化為實際設計決策的案例分析。更讓人抓狂的是,某些章節的邏輯跳躍性太大,似乎默認讀者已經掌握瞭大量的流體力學和機械強度學背景知識,這對於需要快速上手解決實際問題的工程師來說,體驗並不友好。它更像是一份冷冰冰的參考資料庫,而不是一本“實用”的手冊。我希望能看到更多關於最新智能閥門和物聯網集成方麵的探討,但很遺憾,大部分篇幅還是停留在傳統的機械設計範疇,更新的行業趨勢涉及甚少。

評分

實用閥門設計手冊(第3版),閥門綜閤性的大手冊,很厚很好!

評分

很好很好公安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

評分

書味道很重,放瞭幾天還是很臭

評分

正是想要的!書很大,紙張很好,印刷很好

評分

公司用,,實用手冊,,第一版的都翻爛瞭。

評分

不錯,很厚實,應該是正版、、、、、、、、、、、、、、、、

評分

很全的一本工具書,幫同事買的。挺好

評分

正是想要的!書很大,紙張很好,印刷很好

評分

打開就有開裂,可能是因為太厚,給單位買的,湊閤吧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