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建设项目环境监理》分上下两篇。上篇为基础理论部分,主要介绍了环境监理的发展历史、相关知识、工作内容、程序和方法等;下篇选取了八个典型行业,分别从行业特点的角度说明了各行业环境监理的工作内容,并且每个行业都给出了典型案例。
内页插图
目录
上篇 环境监理基础知识
第一章 环境监理概述
第一节 环境监理的概念
第二节 开展环境监理的意义
第三节 建设项目环境监理依据
第四节 工程监理与环境监理的侧重点
第五节 环境监理的发展历程及下阶段发展重点
第二章 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基础知识简述
第一节 大气环境
第二节 地表水
第三节 地下水
第四节 声环境
第五节 生态环境
第六节 固体废物
第七节 环境风险
第八节 环境监测
第三章 建设工程监理概述
第一节 建设工程监理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 监理工程师和工程监理企业
第三节 建设工程目标控制
第四节 建设工程监理组织
第五节 建设工程监理工作文件及其构成
第六节 监理费的计算方法
第四章 环境监理工作程序
第一节 总体工作程序
第二节 准备及设计阶段环境监理工作程序
第三节 施工阶段环境监理工作程序
第四节 试运行阶段环境监理工作程序
第五章 环境监理工作内容
第一节 设计阶段环境监理工作内容
第二节 施工阶段环境监理工作内容
第三节 试运行阶段环境监理工作内容
第六章 环境监理工作方法
第一节 核查
第二节 监督
第三节 报告
第四节 咨询
第五节 宣传培训
第六节 验收
第七章 环境监理工作制度
第一节 工作记录制度
第二节 报告制度
第三节 函件来往制度
第四节 环境监理会议制度
第五节 奖惩制度
第六节 环保措施竣工白查、初验制度
第七节 事故应急体系及环境污染事件处理制度
第八节 人员培训和宣传教育制度
第九节 档案管理制度
第十节 质量保证制度
第八章 环境监理的关系定位和组织协调
第一节 环境监理关系定位
第二节 环境监理组织协调
第九章 环境监理文件管理
第一节 环境监理文件管理工作的意义
第二节 主要工作内容
第三节 环境监理文件体系
第四节 监理文件管理
第十章 环境监理单位和环境监理人员
第一节 环境监理单位
第二节 环境监理人员
第十一章 环境监理重要文件资料的编制
第一节 环境监理方案的编制
第二节 环境监理细则
第三节 环境监理定期报告的编制
第四节 环境监理工作总结报告的编制
参考文献
下篇 典型行业环境监理要点分析
第一章 化工石化医药行业环境监理要点分析
第一节 化工石化行业环境监理要点分析
第二节 精细化工行业环境监理要点分析
第二章 印染行业环境监理要点分析
第一节 行业概况
第二节 工程分析及主要环境影响
第三节 设计文件、施工图设计环保审核要点
第四节 施工期环境监理要点
第五节 试生产期环境监理要点
第六节 某印染项目环境监理实例
第七节 印染行业相关法律法规及规程规范
第三章 水利水电行业环境监理要点分析
第一节 行业概况
第二节 工程分析
第三节 水利水电工程环境监理工作特点
第四节 水利水电工程环境保护管理体系
第五节 水利水电工程环境保护项目分类
第六节 水利水电工程环境保护审核要点
第七节 某水电工程环境监理实例
第八节 某水利工程施工环境监理
第九节 水利水电工程相关法律法规及规程规范
第四章 煤炭行业环境监理要点分析
第一节 行业概况
第二节 工程分析及主要环境影响
第三节 煤炭行业环境监理要点分析
第四节 煤矿环境监理案例
第五节 煤炭行业相关法律法规及产业政策
第五章 油气管道行业环境监理要点分析
第一节 油气管道运输行业概况
第二节 工程分析
第三节 设计文件、施工图设计环保审核要点
第四节 施工期环境监理要点
第五节 投产运行期环境监理要点
第六节 西气东输管道工程环境监理实例
第七节 油气管道行业相关法律法规及技术规定
第六章 铁路建设项目环境监理要点分析
第一节 铁路行业概况
第二节 工程分析及主要环境影响
第三节 设计文件、施工图设计环保审核要点
第四节 施工期环境监理要点
第五节 试运营期环境监理要点
第六节 京沪高速铁路环境监理实例
第七节 铁路建设项目环境监理相关法律法规
第七章 公路建设项目环境监理要点
第一节 行业概况
第二节 公路建设项目环境监理概述
第三节 施工准备阶段环境监理工作要点
第四节 施工阶段环境监理
第五节 试运行期环境监理
第六节 环境保护工程监理
第七节 环境监测
第八节 交通项目环境监理应特别关注的问题
第九节 公路建设项目环境监理相关法律法规
第八章 港口行业环境监理要点分析
第一节 工程分析
第二节 主要环境影响及防治措施
第三节 设计文件、施工图设计环保审核要点
第四节 施工期环境监理要点
第五节 洋山深水港区一期工程环境监理实例
第六节 港口行业环境监理涉及的法律法规
参考文献
精彩书摘
根据原料来源,化学工业可以分为石油化工、煤化工、天然气化工、盐化工和生物化工五大类;根据学科类别,可以分为无机化工、基本有机化工、高分子化工、精细化工、生物化工五大类。
石油化工是指以石油为原料,经石油炼制和进一步深加工来生产石油产品和石油化工产品的加工工业。
煤化工是指以煤为原料,经化学加工使煤转化为气体、液体和固体燃料以及化学品的生产过程,主要包括煤的气化、液化、干馏及焦油加工和电石乙炔化工等。
天然气化工是指以天然气为原料生产化工产品的工业,一般包括天然气的净化分离和化学加工两级生产。
盐化工是指利用盐或盐卤资源,加工成氯酸钠、纯碱、氯化铵、烧碱、盐酸、氯气、氢气、金属钠及这些产品的进一步深加工和综合利用的过程。
生物化工是化学工程与生物技术相结合的产物。主要生物化工产品包括抗生素、氨基酸、酶制剂、生物燃料(包括生物柴油和燃料乙醇)、生物农药、有机酸等。
无机化工是以天然资源和工业副产物为原料,生产无机酸(硫酸、硝酸、盐酸、磷酸等)、纯碱、烧碱、合成氨、化肥以及无机盐等化工产品的工业。
基本有机化工也称基本有机合成工业,是以石油、天然气、煤等为基础原料,主要生产各种有机原料的工业。主要包括合成气系、甲烷系、乙烯系、丙烯系、C4以上脂肪烃系、乙炔系和芳烃系产品。
高分子化工为高分子化合物及以其为基础的复合或共混材料的制备和成品制造工业,是新兴的合成材料工业。按材料和产品的用途分类,包括塑料工业、合成橡胶工业、化学纤维工业,及涂料工业和胶黏剂工业。多数聚合物还需要经过成型加工才能制成产品。
精细化学工业是生产精细化学品工业的通称,简称“精细化工”。具有品种多,产量小,具有功能性或最终使用性,产品质量要求高,商品性强,技术密集度高,设备投资较小,附加价值率高等特点。包括医药、农药、合成染料、各类助剂、添加剂、处理剂、功能性高分子材料等40多个行业和门类。
……
前言/序言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建设项目环境监理》以外其他主题的详细图书简介: --- 图书名称:《现代企业战略管理:理论、方法与实践应用》 图书简介 本书深入剖析了当前全球商业环境下,企业如何在日益复杂的竞争格局中制定、实施和评估其长期发展战略。全书聚焦于战略管理的动态过程,从宏观的商业环境分析到微观的企业内部能力构建,提供了一套系统、实用的分析框架和工具。 第一部分:战略管理基础与环境洞察 本部分首先界定了战略管理的范畴及其在现代企业治理中的核心地位。传统战略的定义在数字化转型和可持续发展浪潮下正在被重塑,本书对此进行了详尽的阐述。 战略的演进与新范式: 探讨了从经典竞争优势理论(如波特的五力模型)到当前强调敏捷性、生态系统和价值共创的新战略范式。特别关注了“蓝色海洋战略”在市场开辟中的应用,以及“平台战略”如何颠覆传统产业边界。 宏观环境扫描与分析(PESTEL): 详细介绍了利用 PESTEL(政治、经济、社会、技术、环境、法律)框架对外部环境进行系统性扫描的方法。重点分析了全球化逆流、地缘政治风险、气候变化对企业战略制定的深远影响。 行业结构分析与竞争定位: 深入讲解了如何通过行业生命周期分析确定最有利的竞争位置。书中提供了一系列案例,说明企业如何通过差异化、成本领先或焦点战略,在成熟或新兴行业中获取并维持超额回报。 第二部分:企业内部能力与资源基础观 成功的战略制定必须建立在对企业核心能力的深刻理解之上。本部分将视角转向企业内部,强调资源和能力的战略意义。 核心能力识别与构建: 阐述了如何运用 VRIO 框架(价值性、稀有性、不可模仿性、组织性)评估内部资源,识别并培育那些能带来持久竞争优势的核心能力。 价值链分析与优化: 详细分解了企业的价值链,指导管理者如何通过优化关键活动(如研发、生产、营销和售后服务)来提升效率和价值传递。书中探讨了如何利用数字化工具重塑价值链,实现端到端的流程创新。 组织结构与战略契合度: 探讨了组织结构(如矩阵式、事业部制、网络型结构)如何支持或阻碍战略的有效实施。强调了“战略与结构必须相匹配”的原则,并分析了在跨国运营中如何处理集权与分权的平衡。 第三部分:战略制定与选择 本部分是战略管理的核心,侧重于不同层级的战略选择。 公司层战略: 讨论了多元化战略(相关与非相关)的驱动因素、进入和退出市场的决策。特别关注了企业通过兼并与收购(M&A)实现战略协同效应的评估方法。 业务层战略: 详细解析了在特定市场中如何通过选择性策略取胜。引入了“竞争组合矩阵”的概念,帮助企业决定在不同业务单元上的资源分配优先级。 国际化战略: 区别了出口、合资、特许经营和绿地投资等进入模式,并分析了基于国家差异、行业特性和企业自身优势的“全球集成”与“本地响应”之间的权衡。 第四部分:战略实施、控制与敏捷性 战略的价值在于有效的执行。本部分关注如何将蓝图转化为可操作的行动方案,并建立反馈与调整机制。 战略实施的关键驱动因素: 强调了领导力、企业文化和激励机制在战略落地中的关键作用。引入了“战略地图”和“平衡计分卡(BSC)”作为连接愿景与行动的工具。 战略绩效评估与控制: 探讨了如何建立多维度的绩效衡量体系,超越传统的财务指标。关注战略风险管理,以及如何在不确定性中保持战略的灵活性。 动态能力与战略敏捷性: 鉴于当前环境的快速变化,本部分着重阐述了“动态能力”理论,即企业感知机会、抓住机会并重构自身资源和能力的能力。这对于建立面向未来的可持续竞争优势至关重要。 第五部分:前沿战略议题与未来展望 本书最后探讨了影响未来商业格局的几个关键战略议题。 可持续发展与 ESG 战略: 将环境、社会和治理(ESG)因素深度融入核心战略制定过程,探讨如何将可持续性转化为竞争优势,而非仅仅是合规成本。 数字化转型与战略重塑: 分析了人工智能、大数据和物联网如何从根本上改变商业模式、客户体验和运营效率,要求企业必须进行颠覆性的战略升级。 生态系统战略: 探讨企业如何从单一竞争者转变为生态系统的管理者或关键参与者,通过合作而非单纯竞争来创造更大的价值网络。 本书结构严谨,理论阐述深入浅出,并辅以大量来自全球知名企业的实践案例和分析工具,是企业高管、战略规划师、商业分析师以及商学院师生的必备参考书。它旨在培养读者从战略高度审视商业问题,并具备制定和执行前瞻性战略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