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美國國防部的基礎研究是其先進武器的基礎,這個基礎管理的好壞直接影響整個國防的發展,因此,研究美國國防部基礎研究就是研究美國國防的核心。
管理體製分析是一項復雜研究。國防部基礎研究成果是一種公共産品,政府將是主要的投資者。國防部基礎研究對象是科學,而科學有著自己的發展軌跡和規律,不以人的意誌為轉移,但人的能動性又可以使科學造福於人類。管理體製既是對曆史的繼承,又是對新形勢的創新,是一個長期變革、短期穩定的係統。從一個時間節點看,管理體製就是對人力、財力、物力、職責、任務的分配,這涉及政策引導與執行、法律保障、機構協調。因此《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人文社會科學文庫:美國國防部基礎研究管理體製分析》以公共管理理論為基礎,從戰略環境、資金投入、組織運行、監督評估等四個方麵展開對美國國防部基礎研究管理體製的剖析,通過大量的文獻引用、數據分析來佐證優秀的管理體製纔是美國國防部基礎研究成功的原因,而不僅僅是雄厚的資金投入。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人文社會科學文庫:美國國防部基礎研究管理體製分析》的主要創新有兩點:1)一次從戰略環境、資金投入、組織運行和監督評估角度係統闡述瞭美國國防部基礎研究管理體製;2)構建瞭評估國防部基礎研究管理體製的績效模型。
作者簡介
田華,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副教授,主要從事美國科技政策和高等教育政策研究和教學。在此之前主要從事英語教學工作,從2003年起攻讀管理學博士,潛心美國國防部基礎研究管理體製的研究,2009年獲得博士學位。2010年至2011年在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下屬智庫“科學、政策與效果聯閤會”(CSPO)做訪問學者,繼續美國科技政策與管理的研究工作。先後在《科學學研究》、《中國軟科學》、《中國科技論壇》、《科學管理研究》等國內科技管理領域核心期刊發錶論文多篇,並承擔數項國防科技發展戰略課題。同時從事科技交流與普及的研究和教學工作。
內頁插圖
目錄
前言
第一章 緒論
1.1 美國國防部基礎研究的曆史沿革
1.2 研究問題的提齣
1.3 文獻綜述
1.4 研究設想
1.5 本書的理論基礎
1.6 本書創新之處
1.7 本章小結
第二章 基礎研究與國防部基礎研究的概念與內涵
2.1 基礎研究的概念與內涵
2.2 國防基礎研究的概念與內涵
2.3 本章小結
第三章 美國國防部基礎研究戰略環境分析
3.1 政治環境
3.2 經濟環境
3.3 科技環境
3.4 文化環境
3.5 軍事環境
3.6 本章小結
第四章 美國國防部基礎研究的投入
4.1 美國基礎研究的縱嚮比較
4.2 美國國防部基礎研究的部門間比較
4.3 美國國防部基礎研究的橫嚮比較
4.4 美國國防部基礎研究的軍種間比較
4.5 美國國防部基礎研究的內部比較
4.6 本章小結
第五章 美國國防部基礎研究中的多學科閤作研究機製
5.1 多學科閤作研究管理是美國國防部基礎研究麵臨的新挑戰
5.2 美國國防部基礎研究中多學科閤作研究項目
5.3 本章小結
第六章 美國國防部基礎研究管理運行路徑
6.1 美國國防部基礎研究組織管理路徑
6.2 美國國防部基礎研究政策管理路徑
6.3 美國國防部基礎研究資金管理路徑——計劃、項目與預算係統
6.4 本章小結
第七章 美國國防部基礎研究的項目申請、執行與評估機製
7.1 國防部基礎研究中的項目經理
7.2 項目的申請
7.3 項目的執行與結題
7.4 以“多學科大學研究倡議”項目為例說明項目實施程序
7.5 項目的評估
7.6 本章小結
第八章 國防基礎研究管理體製評價
8.1 核心能力識彆
8.2 國防基礎研究管理體製的績效評價
8.3 本章小結
第九章 美國國防部基礎研究管理中存在的問題
9.1 戰略管理層麵
9.2 組織管理層麵
9.3 職能管理層麵
9.4 本章小結
結論與建議
參考文獻
精彩書摘
2)在課題申請階段,與項目經理的溝通和“白皮書”程序,極大提高瞭申請者和資助者雙方的效率。“項目申請書”因為具有閤同性質,所以填寫過程相對復雜,成本高。實際上很多“項目申請書”是不會得到資助的,為瞭節省時間和成本,課題申請前的溝通和幾頁“白皮書”的確提高瞭效率。此外,每年項目經理的更新製度保證瞭課題指南的變化,也避免瞭“學霸”的齣現。
3)課題申請全年進行的方式縮短瞭課題申請到開始研究工作的時間。科學研究的復雜性和設備的高成本使得資金快速到位成為開展研究的必要前提。如果從課題申請到獲得資助時間過長,那麼科學傢最初的創新思想可能就會遺忘或者轉移,或者由於還有其他項目,而無法保證充裕的時間開展遲來的課題研究。
4)單獨設立多學科基礎研究項目是促進閤作和産生創新的方法之一。國防部基礎研究屬於目標導嚮型基礎研究,要解決特定的國防問題,這些挑戰充滿瞭關聯性、復雜性,往往需要多學科配閤,因此美國國防部設計瞭3種多學科項目類彆(具體見第五章)。這樣,科學傢、研究者在申請多學科閤作項目時就不會麵臨在單一學科申請時被邊緣化的問題。
5)“信賴程序”促進瞭各軍種基礎研究項目的溝通與閤作。“信賴程序”至少從形式上保證瞭各個軍種必須考慮其他軍種的研究狀況和彼此共同開展的研究。
6)“技術領域審查與評估”是保證國防科技研究服務於國防部目標的手段之一。“技術領域審查與評估”成員主要來自國防部外的專傢,且每年更新,保證瞭評估的公正性、客觀性,同時也使不同部門、機構、研究所的科學傢們更多瞭解美國國防部從事的研究工作,擴大瞭美國國防部科學研究的影響。“技術領域審查與評估”的評估標準——質量、相關性、閤作和成本等——較全麵地規約瞭美國國防部的科技研究。
……
前言/序言
《軍工協同:新時代大國國防科技創新體係構建研究》 一、 背景與緣起:麵嚮未來的戰略抉擇 當前,全球正經曆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科技革命和軍事變革交織推進,大國戰略競爭日趨激烈。國防科技創新能力已成為衡量一個國傢綜閤國力和核心競爭力的關鍵指標。尤其是在事關國傢安全和戰略主動權的核心技術領域,能否實現突破性進展,直接關係到國傢長遠發展和國際地位。在這個宏觀背景下,如何構建一個高效協同、充滿活力的國防科技創新體係,成為擺在所有大國麵前的重大戰略課題。 傳統的國防科技創新模式,往往聚焦於獨立的科研機構或軍事部門內部的研發活動,存在信息孤島、資源分散、效率低下等問題。隨著科技發展的日新月異,研發鏈條的復雜化和跨學科融閤的趨勢日益明顯,僅憑單一主體難以應對日益嚴峻的挑戰。特彆是在基礎研究這一支撐未來科技發展的源頭活水領域,其管理和投入機製更是事關長遠。一旦基礎研究環節齣現瓶頸,後續的應用研究和工程開發將受到嚴重製約,甚至可能導緻國傢在關鍵技術上受製於人。 因此,深入研究和藉鑒國際上在基礎研究管理方麵的成功經驗,特彆是那些在國防科技領域展現齣強大創新能力的國傢,對於優化我國國防科技創新體係,加速關鍵核心技術自主可控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軍工協同:新時代大國國防科技創新體係構建研究》正是立足於這一緊迫的現實需求,旨在通過係統性、前瞻性的研究,為我國新時代國防科技創新體係的構建提供理論支撐和實踐藉鑒。本書不迴避挑戰,不迴避不足,而是以一種務實、開放的態度,探索一條適閤中國國情的創新發展之路。 二、 核心內容:體係化研究與前瞻性洞察 本書的研究並非簡單羅列事實或進行錶麵的對比,而是試圖構建一個完整的理論框架,深入剖析國防科技創新體係的內在邏輯和運行機製。具體而言,本書將圍繞以下幾個核心維度展開: 1. 防務科研基礎研究的戰略定位與內涵解析: 戰略意義: 深入闡釋國防科技基礎研究在國傢安全、戰略威懾、技術代差保持以及未來軍事變革中的不可替代作用。分析其如何為國傢贏得未來戰爭的主動權,以及如何在國際科技競爭中搶占先機。 內涵界定: 明確區分基礎研究、應用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並結閤國防科技的特殊性,界定和梳理我國國防科技基礎研究的重點領域和方嚮。探討其與國傢整體科技基礎研究的相互關係。 2. 國防科技創新體係的內生動力與外部驅動: 內生動力: 剖析國防科技創新體係內部的科研機構、高等院校、企業等各類主體的角色定位、功能發揮以及相互作用。研究激勵機製、人纔培養、知識産權保護等內生要素如何驅動創新。 外部驅動: 重點關注國傢政策導嚮、市場需求牽引、國際閤作交流等外部因素對國防科技創新的影響。分析如何通過頂層設計和戰略規劃,引導創新資源嚮關鍵領域匯聚。 3. 關鍵要素的協同與集成: 需求牽引與供給優化: 研究如何建立一個高效的需求反饋機製,確保國防需求能夠精準地傳導到基礎研究領域,同時引導基礎研究的突破能夠有效支撐國防現代化建設。 産學研用深度融閤: 探索高校、科研院所、軍工企業、民營科技企業在國防科技創新鏈條上的有機結閤,打破壁壘,促進知識、技術、人纔的自由流動,加速科研成果的轉化和應用。 軍民融閤發展戰略的深化: 深入分析軍民融閤在基礎研究領域的具體體現,如何利用民用科技的先進成果反哺國防建設,同時為民用領域提供技術溢齣效應。 4. 管理模式的創新與演進: 組織架構與運行機製: 審視當前國防科技創新體係的組織模式,分析其在管理效率、決策科學性、資源配置等方麵存在的優勢與不足。 評價與激勵機製: 研究如何建立一套科學、公正、有效的科研評價體係,區分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的評價標準,並探索能夠激發科研人員創新活力的激勵機製。 風險管理與容錯機製: 認識到基礎研究的探索性和不確定性,探討如何建立有效的風險評估和管理體係,同時為科研人員提供必要的容錯空間,鼓勵大膽嘗試。 5. 國際經驗的藉鑒與比較研究: 重點案例分析: 深入研究美國等在國防科技基礎研究管理方麵具有代錶性的國傢,重點分析其在政策法規、管理體製、資金投入、人纔吸引、風險承擔等方麵的特點與成效。 比較分析與啓示: 結閤我國國情,對標國際先進經驗,提煉其普適性原則和可藉鑒的實踐模式,並分析其潛在的適用性和局限性,避免生搬硬套。 6. 新時代麵臨的挑戰與對策: 科技前沿與顛覆性技術: 預判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生物技術等新興科技在國防領域的發展趨勢,分析其對國防科技創新體係提齣的新要求。 人纔隊伍建設: 探討如何吸引、培養和留住高端國防科技人纔,解決“卡脖子”問題,構建一支高水平的創新人纔隊伍。 體製機製障礙的突破: 識彆和分析當前我國國防科技創新體係中存在的體製機製障礙,並提齣具有建設性的改革思路和對策。 三、 研究方法與視角:嚴謹求實,開放包容 本書的研究將采用多學科交叉的視角,結閤曆史分析、比較研究、案例分析、實證研究等多種方法。 文獻研究法: 廣泛梳理國內外關於國防科技創新、基礎研究管理、科技政策、軍事科技等領域的經典文獻、最新研究成果、政策報告等,為研究奠定堅實的理論基礎。 案例分析法: 選取美國等國傢在國防科技基礎研究管理方麵的典型案例,深入剖析其成功經驗與失敗教訓,提煉可供藉鑒的要素。 比較研究法: 對不同國傢在國防科技基礎研究管理體製上的模式、政策、機製進行比較,發現其共性與差異,並分析其背後的原因。 政策分析法: 深入研究我國及相關國傢在國防科技創新領域的政策法規,分析政策的有效性、導嚮性及其可能帶來的影響。 專傢訪談法(若條件允許): 邀請相關領域的專傢學者、政策製定者、科研人員等進行訪談,獲取一手信息和深度見解。 本書的研究將堅持以事實為依據,以理論為指導,力求客觀、嚴謹、全麵地反映國防科技創新體係的現狀與發展趨勢。同時,本書也秉持開放包容的態度,積極吸納不同觀點,鼓勵學術爭鳴,力求在復雜的現實問題中找到最優解。 四、 價值與意義:引領變革,驅動未來 《軍工協同:新時代大國國防科技創新體係構建研究》的研究成果,對於我國在新時代實現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建設世界一流軍隊,維護國傢主權、安全和發展利益,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 理論價值: 豐富和發展瞭國防科技創新理論,為理解和構建高效協同的國防科技創新體係提供瞭新的視角和理論框架。 深化瞭對基礎研究在國防科技發展中戰略地位的認識,為國傢科研投入和資源配置提供決策參考。 探索瞭軍民融閤深度發展在科技創新領域的具體實現路徑,為國傢戰略實施提供理論支撐。 實踐意義: 為我國國防科技創新體係的頂層設計和戰略規劃提供重要參考,有助於優化現有體係,彌補短闆,提升整體效能。 為各級政府、軍隊、科研院所、高校和企業在國防科技創新方麵的協同閤作提供實踐指南,促進資源整閤與優勢互補。 有助於破解當前國防科技創新麵臨的體製機製障礙,推動科研管理體製改革,激發創新活力。 為培養和吸引高端國防科技人纔,建設世界一流的科研隊伍提供政策建議。 通過藉鑒國際先進經驗,為我國在關鍵核心技術領域實現自主可控,贏得未來科技競爭和軍事競爭的主動權提供堅實支撐。 本書的研究旨在為構建一個更加強大、更具活力的國防科技創新體係貢獻智慧,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堅實科技支撐。它不僅僅是一項學術研究,更是一項麵嚮未來的戰略性探索,期待能夠引發更廣泛的關注和深入的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