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岩质疑:明清易代史事探微

李岩质疑:明清易代史事探微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顾诚 著
图书标签:
  • 历史研究
  • 明清史
  • 易代史
  • 李岩
  • 史学
  • 疑古辨伪
  • 学术著作
  • 历史事件
  • 明朝
  • 清朝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光明日报出版社
ISBN:9787511231468
版次:1
商品编码:11131314
包装:平装
丛书名: 顾诚著作系列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2-1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32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毋庸讳言,在没有见到可靠的第一手材料以前,我是不相信在明末农民战争中曾经有过李岩这个人物的。(《李岩质疑》)
  清政府总是把迁海说成是一项关心民瘼的德政……这完全是一派谎言。迁海自始至终都是以极其野蛮的方式摧残沿海居民的一场骇人听闻的暴行。……迁徙的时间规定得非常短促,一般是三天……为了断绝迁民后顾之心,界外的房屋全部焚毁一空。(《清初的迁海》)
  仔细研究明清之际的史事,可以看出各主要派别势力都有可胜之机。问题是谁掌握了这种机遇,谁就能战而胜之。……复明运动逐渐化作泡影是在什么时候呢?我认为是在1654年以后。或者说1654年(清顺治十一年,明永历八年)是关键性的一年。(《顺治十一年——明清相争关键的一年》)

内容简介

  《李岩质疑:明清易代史事探微》收入历史学家顾诚先生在明清易代史事研究的文章,共计19篇。其中代表作《李岩质疑》发表于1977年,用力颇深,奠定了他在明清史学界的地位,并受到海外学界的关注。其他文章还有《再谈李岩问题》《李自成起事考》《李自成牺牲的前前后后》《清初的迁海》《孙可望评传》等,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本论文集可以看作是《南明史》和《明末农民战争史》的补充。

作者简介

  顾诚(1934.11—2003.6),江西南昌人,有国际声誉的当代明清史专家,原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生性耿直,视学术为生命,治学谨严,是当代考实之学的杰出代表,下笔慎重,“文章不写一句空”。代表作有《南明史》和《明末农民战争史》,前者曾获国家图书奖和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后者曾获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均为明清史研究的典范佳作。生平除两部专著之外,还有多篇有影响力的文章发表,在明帝国疆域管理体制(卫所制度)、人口、耕地及明清易代史事等领域均有精深独到的研究。

目录

李岩质疑
一、旧案重提
二、李岩的传说是怎样混入史籍的?
三、有关李岩事迹的若干考证
再谈李岩问题
一、李岩问题的提出
二、关于《甲申日记》
三、关于李公子的传说
四、关于天才宣传家李岩
五、大顺军在北京期间的两位姓李的将领究竟是谁
六、关于李岩被杀问题
李自成起义军究竟从何处入豫?
——同姚雪垠同志商榷
一、关于“深山息马说”
二、李自成起义军何时从何处入豫?
三、李自成入豫为什么取道陕西?
李自成起事考
一、几种不同的说法
二、李自成参加起义以前是银川驿驿卒
三、李自成同甘肃兵变毫无关系
论大顺农民革命政权
一、大顺农民政权建立的过程
二、大顺政权实行的政策是农民革命政策
三、大顺政权的组成成分
四、阶级斗争形势证明大顺政权是农民革命政权
五、大顺农民政权的局限性
论罗汝才
一、罗汝才起义军在推翻明王朝过程中的作用
二、关于罗汝才的受抚
三、关于罗汝才被杀问题
山海关战役前夕的吴三桂
——关于吴三桂一度投降大顺政权问题的考察
一、史籍记载的混乱
二、明朝廷调吴三桂入关的决策过程
三、吴三桂降、叛大顺政权的经过
四、关于大顺政权处理吴三桂问题的检讨
如何正确评价《甲申三百年祭》
——与姚雪垠同志商榷
关于李自成“流寇主义”的商榷
一、李自成起义军的长期流动作战应当肯定
二、大顺政权在各地部署的卫戍力量
三、大顺军胜利进军时期为固守地方所作的努力
四、撤离北京以后为稳定地方政权而采取的措施
五、有关李自成“流寇主义”的其他指责
李自成牺牲的前前后后
——兼评石门县为僧说
一、李自成牺牲于通山无可怀疑
二、驳潜隐夹山寺为僧说
大顺政权赋税政策初探
一、明王朝饮鸩止渴的加派
二、李自成起义军赋税政策的演变
清初的迁海
论大顺政权失败的主要原因
论清初社会矛盾
——兼论农民军的联明抗清
一、明朝末年和清兵进关初期阶级矛盾是主要矛盾
二、清廷加紧推行民族压迫政策和民族矛盾的上升
三、抗清联合阵营的形成
四、满汉地主阶级合流和民族矛盾退居次要地位
关于夔东十三家的抗清斗争
一、夔东抗清基地的形成
二、夔东抗清基地的覆灭
李自成襄阳政权若干史实考辨
一、关于李自成称“新顺王”
二、关于张国绅为上相国
三、关于右弼来仪
四、关于李振声任兵政府侍郎
孙可望评传
一、早期经历
二、经营云南
三、联明中的纠葛
四、出滇抗清
五、从骄横跋扈到仓皇出逃
六、降清之后
从会师广东之役看郑成功同永历朝廷的关系
顺治十一年——明清相争关键的一年
一、张名振等三入长江之役
二、钱谦益等联络东西的密谋
三、“秦藩”之师为什么没有按时东下?
四、郑成功与“三入长江”之役的关系
五、清统治区内复明志士和三入长江战役的关系


精彩书摘

  李岩质疑
  旧案重提
  在有关明末农民战争的史籍中,李岩历来是受到广泛注意的人物之一。然而,有关李岩事迹的史料,也是问题最多的。早在康熙年间就有人提出过疑问。
  郑廉在《豫变纪略》中说:
  予于诸书纪豫处,颇效忠告焉。……如杞县李岩则并无其人矣。予家距杞仅百余里,知交甚伙,岂无见闻?而不幸而陷贼者亦未闻贼中有李将军记县人。不知《明季遗闻》何所据而为此也。而《流寇志》(《平寇志》)诸书皆载之,不知其为乌有先生也。
  尽管郑廉少年时期参加过同李自成联合作战的罗汝才起义军,在根据亲身见闻写成的书中,是以当事人谈当时事,以本地人谈本地事,但由于各种原因,他的意见从来不受重视。
  其实,使人对李岩事迹产生怀疑并不仅仅是因为郑廉指出他是“乌有先生”,而是所有关于李岩的记载都不是第一手材料。无论是现存的明代档案,还是直接参与镇压李自成起义的明代官僚的文集,都没有关于李岩事迹的确切记载。就连一度接触过李自成起义军的人,在自己的著述里也大抵是根本不提李岩。比如,描绘李岩在北京活动栩栩如生的材料,都是出于后来的一些著作,而不见于当时正在北京的杨士聪、徐应芬、陈济生、刘尚友、徐凝生赵士锦等人依据亲身见闻写成的回忆录。清初地方志保存了起义军同当地有关的大量材料,参加大顺政权的大批地主阶级知识分子,一般都可以查到。可是,只要事情一牵涉到李岩,地方志里不仅无迹可寻,而且处处唱反调。比如,史籍说李岩是河南杞县人,《县志》的编者却申明杞县没有这个人;史籍中说李岩是明兵部尚书李精白的儿子,李精白的家乡安徽阜阳的县志编纂人又宣称李精白同李岩毫无关系。这种情况不能不使人怀疑李岩存在的真实性。
  那么,为什么有关李岩的记载竟是如此之多呢?这些记载既然无法找到原始材料,其源又是从何而来呢?
  李岩的传说是怎样混入史籍的?
  一、有关李岩的早期传说
  早在李自成起义处于高潮的时候,在一部分同起义农民没有什么接触的人当中,就出现了关于“李公子”或李岩的传说。这种传说,在当时还是支离破碎的,甚至是互相矛盾的。比如,顾炎武在闯王进京时已经三十一岁,和李自成起义算是同时代,他由于没有亲身接触过起义军,在许多问题上只能是人云亦云。他编的《明季实录》有这样的记载:“闻河南杞县举人李严又名李牟公子啸聚一方,互同谋逆。”又说,“闯贼的名自成,一名李炎,米脂人。”这里,李岩(严)同李牟是一个人,而不是兄弟俩;李炎与李岩同音,又是李自成的别名。这说明最初关于李岩的传说是相当模糊的。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早期传说中的“李公子”或李岩,往往指的是李自成。如彭时亨在《中兴制寇策》中有这样一段话:
  彼所称李公子者,……据中原,吞江汉,袭三秦,凌晋跨蜀,奄有四国,如建瓴然。虽古帝王之成功,不若是速矣,则民心使然也。
  刘尚友在《定思小记》里记载李自成起义军进军北京时,“愚民幸灾乐祸,俱言李公子至,贫人给银五两,往往如望岁焉。”
  很明显,上述记载中的李公子并不是李岩,而是李自成。李自成被称作李岩,除了《明季实录》中说“自成,一名炎”以外,《程氏宗谱》在记湖北通山县地主武装头目程九伯杀害李自成时写的是杀“闯贼李延” 。明末封建官僚曹应昌在李自成起义军席卷大河南北时写的《上高汇旃先生书》里也说,“且闻其更名李兖,以应孩儿兑上之谣” 。这三条材料虽然用的字不同,但“李延”、“李炎”、“李兖都是李岩的同音字或近音字,说明当时关于李自成又名李岩的传说是流传得相当广的。至于李自成为什么被称为李岩,目前因材料不足,尚无从判断。
  二、从《剿闯小史》到《明季北略》
  在把李岩从朦胧的传说演变成有血有肉,亦言亦行的起义军显赫人物的过程中,清初的一些反动小说起了重要作用。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懒道人编的《剿闯小史》和蓬蒿子编的《定鼎奇闻》。《剿闯小史》出笼较早,从书中指清兵为“虏”和寄希望于南明弘光小朝廷判断,成书时间,至迟不晚于顺治二年五月清兵占领南京,上距李自成起义军撤出北京不到一年。从书中叙述的情节不难看出,作者对明末农民大起义的整个过程是不大清楚的,连起义前期的著名领袖也一无所知,比如小说第一卷(即第一回)描写李自成起义时竟加上了“闯塌天兵盛称王”的标题,把叛徒刘国能的绰号安到了李自成头上。描写李自咸在北京的活动情况,则大量取材于《国变录》等书,比较符合事实。此外,作者还利用当时社会上有关李岩的零碎传说虚构了不少情节。可以说,后来史籍中出现的李岩事迹,懒道人基本上都已创作出来。《小史》出笼不久,有关李岩的情节就开始通过各种渠道渗进史学著作。
  在这种活动中,蓬嵩子的《定鼎奇闻》和计六奇的《明季北略》起的作用特别恶劣。《定鼎奇闻》是清顺治八年刊行的一部极端反动也其无知的小说。它在许多地方直接取材于《小史》,只是在政治上山吹捧南明勇弘光小朝廷为歌颂满洲贵族。蓬蒿子为了迎合清朝反革命的政治需要,大大压缩《小史》中比较合乎事实的叙述,代之以大量荒诞无稽的虚构。在李岩的问题上,不仅因袭了《小史》的编造,而且有所“创新”由于《奇闻》内容极端荒唐,本不足以欺骗世人。可是,到康熙初年出了位热心胜朝遗事的“史学家”计六奇。他在兼收并蓄编辑《明季北略》基本结束以后,仍觉余兴未尽,看到《定鼎奇闻》如获至宝,又特别增加补遗一卷(即卷二十三),对这部小说进行了摘录编排。于是,李自成出身于富裕的小康之家,父亲是财主李十戈 ,李自成是“杀星降凡”,当公子哥儿时还作过一首咏螃蟹的诗等奇谈怪论便相继产生。大量有关李岩的“史料”也跟着被发掘出来,涌进史学著作。比如李岩的《劝赈歌》,李岩初见李自成时互相恭维的对话,李岩同宋献策在北京就明朝科举和佛教问题的长篇议论,以及李岩谏自成四事的上疏等等,都成了后来研究这次起义的重要“史料”。
  ……

前言/序言

  顾诚的治学之道与史学成就

  陈梧桐

  顾诚(1934—2003)是著名的明清史学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成长起来的史学家的杰出代表之一。生前为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中国古代史国家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曾任中国农民战争史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明史学会常务理事。

  出生于江西南昌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的顾诚1957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上学期间曾参与故宫博物院档案部(今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的档案整理,并以故宫档案为基础,参以严如煜的《苗防备览》和有关方志,撰写过7万多字的论文《清代乾隆年间的苗民起义》,这是他接触明清史的开端。毕业后留系在史学史组工作,又在白寿彝教授的指导下,从事明代史学研究,撰写过《王世贞的史学》、《从王鸿绪的〈明史稿〉到钦定〈明史〉》等论文,从此培养了对明清史的兴趣和爱好。后来,被调到世界近现代史教研室,“文化大革命”爆发后又被调到外国问题研究所,但他始终未能忘情于明清史的研究。下班归来,就一头埋进明清史籍之中,摘抄排比,辨伪考证,并在1965年6月16日《光明日报》史学版上发表了他的学术论文《对朱元璋政权性质转化问题的商榷》。1971年林彪事件发生,他彻底看穿“文革”的荒谬之后,更是把星期日和业余时间全部用来阅读明清史籍,摘抄史料,并利用每年一个月的探亲假跑到南京图书馆去查阅地方志和其他史籍。“文革”结束后,1977年10月调回历史系中国古代史教研室,从此一直从事明清史的教学与研究。教学之余,他一心扑在研究工作上,孜孜矻矻,刻苦钻研,先后出版了《明末农民战争史》和《南明史》两部里程碑式的专著,并发表《明帝国的疆土管理体制》等一批极富创见的论文,对明清史的研究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
史海拾遗:跨越时空的文化印记 图书简介 本书并非对特定历史事件的深入剖析,而是一部广博的文化史志,旨在通过梳理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域的文化现象、思想流变与艺术表达,勾勒出一幅宏大而细腻的人类文明演进图景。本书汇集了作者多年来对典籍文献、考古发现以及民间风俗的研究心得,着眼于“人”在历史长河中的精神探索与物质创造,力求展现文化传承的内在逻辑与外在形式。 第一部分:思想的脉络与哲思的边界 本部分将目光投向古代中国的思想源头与哲学思辨。我们不聚焦于某一特定朝代的更迭,而是探讨先秦诸子百家思想如何奠定中华文明的精神底色,以及这些思想在后世的演变与重塑。 先秦思潮的“活水源头”: 深入考察儒、道、墨、法等流派的核心概念,分析其对早期社会结构、伦理观念乃至个体生命哲学的塑造作用。重点关注不同学派之间如何相互激荡,形成了中国思想界早期多元并存的格局。例如,对“仁”与“义”在不同语境下的内涵辨析,以及“道法自然”与“德治天下”在实践层面上的张力。 汉代经学与儒学的“定型”: 探讨汉代“独尊儒术”的过程中,儒家经典如何被赋予官方意识形态的色彩。分析经学家们如何通过注释和阐释,将先秦的自由思想逐步纳入更为规范和结构化的体系中。特别关注谶纬之学对官方哲学的影响,及其在维护政治稳定中的作用。 魏晋风度的“精神转向”: 考察在社会动荡背景下,知识分子如何从关注治国平天下的宏大叙事转向对个体生命价值、审美情趣和玄学思辨的追求。分析竹林七贤、玄学清谈等现象背后的文化心理动因,以及这股思潮对后世文学艺术的影响。 宋明理学的“内观”: 梳理宋代理学家如何吸收佛道思想,重新诠释儒家经典,构建起一套以“天理”为核心的宇宙论与心性论体系。重点剖析朱熹与陆九渊在“格物穷理”与“心即理”上的异同,以及这种哲学体系如何深入到社会教育和日常生活规范之中。 第二部分:艺术的自觉与审美的变迁 本部分聚焦于艺术形式如何作为时代的精神载体,记录下不同历史阶段的审美趣味和价值取向。 书法艺术的“线条语言”: 从汉隶的古朴端庄,到魏晋风度的飘逸洒脱,再到唐楷的法度森严,直至宋元的尚意。本书试图通过分析代表性书家(如王羲之、颜真卿、苏轼等)的作品,揭示不同时期对“笔墨趣味”与“人格精神”的关联性理解。探讨书法如何从实用工具上升为纯粹的艺术表达。 绘画中的“山水情结”: 分析中国山水画的发展轨迹,如何从早期的描摹山川实景,逐渐演变为表达画家胸中丘壑的“文人画”。重点探讨董源、巨然的“披麻皴”与元四家的“笔墨趣味”,揭示山水画背后所蕴含的隐逸情怀与对自然哲学的体悟。 文学形态的演进: 考察诗歌、辞赋、散文及小说的体裁演变。从汉乐府的质朴现实,到唐诗的格律规范与意境营造,再到宋词的婉约与豪放。特别关注唐宋八大家在散文复古运动中的贡献,以及不同文体如何承载了社会变迁带来的情感表达需求。 第三部分:器物、技术与日常生活 文化不仅体现在高雅的艺术殿堂,更渗透在日常生活的物质载体之中。本部分将关注技术进步与生活习俗的相互作用。 陶瓷技术的里程碑: 追溯中国陶瓷烧制工艺的进步,从原始的陶器到成熟的青瓷、白瓷,再到宋代五大名窑的成熟与风格差异。分析不同地区、不同时代瓷器纹饰和釉色的变化,如何反映出当时的社会风尚和对外贸易的需求。例如,钧窑的天蓝釉和汝窑的雨过天青色所蕴含的审美追求。 衣冠制度与礼仪规范: 探讨服饰制度在不同历史阶段的演变,及其作为社会阶层划分、政治权力象征的功能。分析“冠婚丧祭”等礼仪规范如何通过物质载体(如礼器、服饰)得以固化和传承,并成为维系社会秩序的重要工具。 科技与知识的传播载体: 梳理造纸术、印刷术(包括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的发展,及其对知识普及和文化传播的革命性影响。探讨这些技术突破如何改变了士人的学习方式和信息的流通速度,间接影响了思想的扩散范围。 结语:传统的再审视 本书的最终目的,并非提供一个结论性的历史框架,而是提供一种跨学科、多维度的观察视角。通过对文化元素的系统性梳理,我们得以理解传统如何成为一个不断被解读、被重塑的动态过程。本书旨在激发读者对历史文化遗产的深层思考,认识到每一个时代的面貌,都是其思想、艺术和物质生活交织作用的产物。它是一部关于“如何看待文化”的导览图,而非特定历史事件的记录本。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必须指出,这本书在细节考证上的深度令人叹为观止。作者似乎查阅了海量的档案、私人信件以及地方志,那些被主流史书往往一笔带过的“边角料”信息,在这里被赋予了重大的意义。通过对这些“非主流”材料的精妙运用,作者成功地填补了许多历史叙事中的空白地带,使得整个历史图景显得更加立体和可信。特别是对于某些次要人物命运的追踪,那种执着的挖掘精神,简直让人肃然起敬。它传递出一个信息:历史的真相往往隐藏在那些最不引人注目之处,而要接近真相,就必须有这种近乎偏执的细致与不倦的探索精神。这本书真正做到了,用扎实的考据,支撑起了宏大的历史解读。

评分

这本厚重的著作,光是拿到手里,就能感受到沉甸甸的历史分量。我得说,作者在梳理那些错综复杂的历史脉络时,展现出了惊人的耐心和细致。读完后,脑海中浮现的不再是教科书上那些扁平化的年代节点,而是鲜活的人物群像和波诡云谲的权力博弈。特别是关于某一关键事件的论述,作者似乎有着独到的视角,不仅仅停留在“谁赢了谁输了”的表层叙事,而是深入挖掘了背后深层次的社会结构性矛盾是如何被这一代人所激化的。我尤其欣赏他处理史料的态度,那种既不盲目崇拜也不轻易否定的审慎,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考古学家,小心翼翼地擦拭着每一块出土的碎片,试图还原出更接近真实的图景。这种严谨的治学态度,让我在阅读过程中感到十分信服,仿佛他带领我们一起走进了那个时代的核心,亲历了那些决定历史走向的瞬间。

评分

这本书的行文风格有一种古典的庄重感,但同时又充满了现代史学研究的锐利。它不像那些过于学术化、堆砌术语的著作那样拒人于千里之外,作者在铺陈宏大叙事的同时,非常擅长穿插一些极富画面感的场景描写。例如,在描述某一权力核心圈的紧张气氛时,那种微妙的肢体语言、眼神的交流,都被捕捉得淋漓尽致,仿佛能闻到那个年代特有的气味。这种文学性的笔触,极大地丰富了历史的质感,让冰冷的史实鲜活了起来,赋予了那些遥远的人物以血肉和情感。对于我这样的非专业读者来说,这简直是莫大的福音,它在保持学术深度的同时,确保了阅读体验的流畅与吸引力。

评分

最让我感到耳目一新的,是作者对某些传统史观的“解构”过程。很多我们从小听到大的历史定论,在书中被放置在了显微镜下,作者用冷静甚至有些近乎冷酷的笔触,揭示了这些定论背后可能隐藏的政治需要或时代局限性。这种“打碎重塑”的过程,起初让我有些不适应,但随着阅读的深入,我开始体会到这种颠覆性思考的价值。它迫使我跳出既有的框架,用一种更批判性的眼光去看待历史事件的复杂性与多面性。这种勇于挑战权威叙事的精神,使得这本书不仅仅是对历史的简单复述,更像是一次对历史解释权力的积极争夺与重新定义,读完后,感觉自己的历史观都得到了某种程度的升级。

评分

坦白讲,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充满挑战,但也极其酣畅淋漓的。它绝不是那种可以轻松翻阅的通俗读物,它要求读者有一定的历史基础和对细节的耐心。每一次深入到一个章节的分析,都像是经历了一次思维的攀登,需要不断地与作者的逻辑线索进行“对话”。我常常需要在阅读间隙停下来,合上书本,去回味那些看似不起眼却可能引发连锁反应的细节描述。作者在构建其论证体系时,那种环环相扣的严密性令人印象深刻,仿佛在搭建一座精密的钟表,每一个齿轮的位置和咬合度都至关重要。这种层层递进、步步为营的写作方式,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智力参与感,让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在接收信息,而是在参与一场深刻的智力探险。

评分

宝贝不错,非常喜欢。

评分

非常不错的一本书,值得推荐

评分

求广电总局不封杀,日本推理,棒呆,么么哒,明史研究必备

评分

这一系列的书是没的说,很好,而且书的印刷纸张都不错

评分

书破了,希望京东能在仓库储存和物流方面做得完善点

评分

老先生治学的严谨不是盖的,更难能可贵的是,他写的文字我们不是读历史的人也看得懂,看起来不累,好过现如今的一些卖弄术语的专家学者。

评分

《李岩质疑:明清易代史事探微》收入历史学家顾诚先生在明清易代史事研究的文章,共计19篇。其中代表作《李岩质疑》发表于1977年,用力颇深,奠定了他在明清史学界的地位,并受到海外学界的关注。其他文章还有《再谈李岩问题》《李自成起事考》《李自成牺牲的前前后后》《清初的迁海》《孙可望评传》等,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本论文集可以看作是《南明史》和《明末农民战争史》的补充。

评分

顾诚所著,必属于精品

评分

顾老的书,照例是不错的,他的治学态度很是钦佩!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