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氣候變化對我國的影響正日漸顯著地錶現在自然、社會、經濟、政治等各個方麵。因此,科學、客觀地研究分析氣候變化對自然生態係統和社會經濟係統的可能影響,正確理解氣候變化影響的深度和廣度是當前科學界必須認真對待和加以解決的重大課題。農業直接關係著人類的生存,農業産量的穩定和可持續性是農業發展的關鍵。農作物産量除瞭受技術、品種因素影響外,一個重要的條件就是氣候要素。它既為作物提供物質、能量基礎,又是農業技術有效實施的一個限製因素。産量變化的總趨勢也會因極端天氣和氣候事件加大而呈現不可持續性,甚至會帶來嚴重的糧食短缺,這在曆史上已有過教訓。同時,隨著我國人口的增長,對糧食的需求也相應地增長。
內頁插圖
目錄
第1章 緒論
1.1 目的及意義
1.2 國內外研究現狀
1.2.1 作物模型的發展
1.2.2 農業乾旱研究現狀
1.2.3 大氣中CO2濃度升高對農作物的影響
第2章 WOFOST作物模型原理
2.1 模型簡介
2.2 模型的功能
2.3 模型的主要結構
2.3.1 氣候數據處理模塊
2.3.2 作物參數處理模塊
2.3.3 土壤參數處理模塊
2.3.4 模型參數
第3章 氣候變化對鼕小麥的影響
3.1 作物模型WOFOST參數改進方法
3.1.1 作物模型輸入數據
3.1.2 作物模型參數改進方法
3.1.3 作物模型的驗證
3.1.4 WOFOST作物模型在12省(市)鼕麥區的應用
3.2 1952-2005年氣候變化對我國鼕小麥的影響
3.2.1 我國北方地區1952-2005年乾旱對鼕小麥産量的影響
3.2.2 氣候變化對我國不同地區鼕小麥産量的影響
3.3 GCMs模擬的未來100 a氣候變化對我國鼕小麥的影響
3.3.1 GCMs模擬的A2情景下氣候變化對我國鼕小麥的影響
3.3.2 GCMs模擬的AIB情景下氣候變化對我國鼕小麥的影響
3.4 RegCM3模擬的2071-2100年氣候變化對鼕小麥的影響
3.4.1 區域氣候模式情景數據訂正方法
3.4.2 RegCM3模擬的氣候變化分析
3.4.3 氣候變化對鼕小麥生長發育和産量的影響
3.4.4 小結
第4章 氣候變化對我國南方水稻種植的影響
4.1 南方稻區農業氣候資源變化
4.1.1 南方稻區活動積溫變化
4.1.2 南方稻區水稻生長季變化
4.1.3 南方稻區降水量變化
4.2 南方稻區主要農業氣象災害變化
4.2.1 長江中下遊高溫日數變化的新特點、新趨勢
4.2.2 華南地區高溫日數變化的新特點、新趨勢
4.3 小結
第5章 氣候變化對東北地區水稻和玉米種植的影響
5.1 東北地區農業氣候資源變化
5.1.1 東北地區活動積溫變化
5.1.2 東北地區農作物生長季變化
5.1.3 東北地區降水量變化
5.2 東北地區農業氣象災害變化
5.2.1 東北地區夏季低溫冷害變化
5.2.2 東北地區乾旱變化特徵
5.3 小結
參考文獻
精彩書摘
在北方麥區,由於日降水量在1-3月份較少,4-6月份逐漸增多,7-8月份最多,9月份以後逐漸減少。因此,本文根據實際日降水量的時間分布將一年365d分為第1-100d、第101180d、第181-250d及第251-365d共4個時段。由於在大多數時間內,日降水量為0,因此,在式(3.2)中樣本總數不包括無降水日數。
由錶3.15可以看到,第1100d實際觀測的日降水量主要集中在1.0~9.7mm,有149個樣本,占樣本總數的89%,而RegCM3氣候模式模擬的日降水量普遍偏大,特彆是觀測的日降水量1.0~9.7mm變化範圍內,模擬的大部分降水量大於20mm,從cf來看,在第1-100d內,模擬的日降水量普遍偏大,cf的變化範圍為0.12~0.41,特彆是觀測的日降水量為1.0~9.7mm時,cf僅為0.12,說明模擬的日降水量是觀測值的8.5倍。第2個時段為第101-180d,這一時段內降水逐漸增多,錶3.16顯示,實際觀測的降水量主要集中在1.0~18.8mm,有284個樣本,為總樣本數的86%。從cf來看,在這一時段內模擬的降水量比實際的降水量偏多,其中1.0~18.8mm降水量偏多較大,cf僅為0.22。錶3.17為第181250d(7-8月份)降水量實際觀測值與模擬值的比較,由錶3.17可以看到,7-8月份降水主要集中在1.0~76.8mm,日降水量大於76.8mm的樣本數比較少。另外,由錶3.17還可以看到,實際觀測的降水量大於114.7mm的有4個樣本,而RegCM3氣候模式沒有模擬齣大於100mm的降水。整體上7-8月份RegCM3模擬的日降水量比觀測值偏小,cf的變化範圍在1.85~3.28之間,說明模擬的日降水量與實際觀測值偏差較多。錶3.18為第251-365d(9-12月份)觀測的日降水量與模擬的日降水量之間的比較及訂正,由錶3.18可以看到,9-12月份降水量主要集中在1.0~20.3mm,模擬的日降水量比觀測的日降水量明顯偏大,cf的變化範圍在0.26~0.58之間,說明模擬的日降水量一般比觀測的日降水量偏大1倍以上。
總體上,模擬的日降水量在7-8月份比實際觀測的日降水量偏小,而其他月份模擬的日降水量比觀測的日降水量偏大。如果作物模型直接應用模擬的數據進行評估,鼕小麥一般6月份成熟,在鼕小麥生長發育期間,模擬的日降水量就會比實際日降水量偏大,模擬的乾旱對鼕小麥産量的影響程度可能偏輕。
……
前言/序言
氣候變化下中國農業的韌性之路:一本深度探析的學術著作 本書並非僅僅羅列氣候變化對中國農業的零散影響,而是以嚴謹的學術視角,深入剖析瞭這一復雜議題的全貌。作者傾注多年心血,將氣候學、農學、經濟學、社會學等多學科知識融會貫通,旨在為讀者勾勒齣一幅關於氣候變化與中國農業未來發展的精細藍圖。本書最大的特點在於其宏觀視野與微觀案例相結閤的敘事方式,既有對中國農業係統整體脆弱性的深刻揭示,也對不同區域、不同作物麵臨的具體挑戰進行瞭細緻的描摹。 第一部分:氣候變化在中國農業係統中的具象化 本部分是理解後續分析的基礎。作者首先迴顧瞭中國近幾十年來氣候變化的客觀事實,包括但不限於氣溫升高、降水格局改變、極端天氣事件頻發(如乾旱、洪澇、熱浪、霜凍)等。通過大量的實證數據和科學模型,清晰地展示瞭這些氣候要素的變化趨勢在中國不同區域的差異性。例如,北方地區麵臨的乾旱風險加劇,南方地區則需要應對更頻繁的洪澇和颱風侵襲。 隨後,本書將目光聚焦於這些氣候變化如何直接作用於農業生産的各個環節。作者詳細闡述瞭: 溫度變化對作物生長的影響: 高溫可能導緻作物授粉失敗、加速成熟但降低産量和品質;生長季的變化會影響作物的物候期,可能導緻與最佳種植窗口不匹配,或增加病蟲害的發生風險。對於溫帶和寒帶作物,生長季的延長可能帶來機遇,但也伴隨著新的病蟲害威脅。 降水變化對農業的影響: 降水量的增減、降水時空分布的不均勻,都直接影響著土壤水分狀況,進而影響作物灌溉需求、播種和收獲的適宜時機。乾旱會導緻作物減産甚至絕收,而洪澇則會造成作物淹沒、土壤養分流失、病害蔓延。 極端天氣事件的衝擊: 突發性的乾旱、洪澇、冰雹、強風等,能夠瞬間摧毀多年的辛勤耕耘,給農業生産帶來毀滅性的打擊。本書通過典型案例分析,展現瞭這些極端事件對區域農業經濟和農民生計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和長遠影響。 CO2濃度升高對作物的影響: 雖然CO2升高理論上可能通過光閤作用提高部分作物的産量,但本書也強調瞭其邊際效應遞減,並且高CO2濃度通常伴隨著溫度升高和降水變化,這些負麵效應可能抵消甚至超過其帶來的積極影響。此外,高CO2還可能降低作物的營養價值。 第二部分:氣候變化對中國農業係統深層機製的擾動 本部分將分析從物理層麵上升到係統層麵,探討氣候變化如何引發一係列連鎖反應,對中國農業係統的穩定性和可持續性構成威脅。 土壤健康與水資源承載力: 長期高溫和不閤理的灌溉可能加劇土壤鹽堿化和酸化,破壞土壤結構,降低土壤肥力。水資源短缺或分配不均,將使本已緊張的農業用水更加捉襟見肘,特彆是在灌溉農業高度發達的北方地區。本書會深入分析氣候變化與水資源緊缺的協同效應,以及對農業生産的製約。 病蟲害的演變與蔓延: 溫度和濕度的改變會影響病原菌和害蟲的生命周期、繁殖速度和地理分布。一些原本在南方流行的病蟲害可能嚮北遷移,對北方地區的作物構成新的威脅,也可能導緻原有病蟲害的抗藥性增強,治理難度加大。 農産品結構與區域布局的挑戰: 氣候變化迫使農民和政策製定者重新審視現有農作物種植結構和區域布局。某些傳統優勢作物可能不再適應新的氣候條件,需要調整為更耐旱、耐澇或耐高溫的品種,或者改變傳統的種植區域。這種調整過程既是挑戰,也蘊含機遇,但也可能伴隨巨大的經濟和社會成本。 農業生態係統的脆弱性: 氣候變化不僅影響農作物本身,還可能改變農業生態係統的物種組成和功能。例如,授粉昆蟲的數量和活動可能受到影響,生物多樣性可能下降,整體生態係統的穩定性和服務功能(如固碳、淨化水源)可能減弱。 糧食安全與供應鏈的韌性: 氣候變化帶來的産量波動和區域性歉收,直接威脅到中國的糧食安全。同時,農産品生産、加工、運輸等供應鏈也可能因極端天氣事件而中斷,加劇市場波動,影響食品供應的穩定性。本書將從國傢層麵探討氣候變化對糧食安全戰略提齣的新課題。 第三部分:中國農業應對氣候變化的策略與路徑 在充分揭示瞭氣候變化的嚴峻挑戰後,本書將重點轉嚮應對策略和未來發展路徑的探索。這部分內容是本書最具實踐意義和前瞻性的部分,它不是簡單地提齣問題,而是提供解決方案。 適應性策略的構建: 品種改良與優化: 重點介紹中國在培育耐旱、耐澇、耐高溫、抗病蟲害的作物品種方麵取得的進展,以及未來育種方嚮。包括利用基因編輯、分子標記輔助育種等先進技術。 耕作製度的創新: 探討保護性耕作、節水灌溉技術、輪作套種、有機種植等可持續的耕作方式,如何有效緩解氣候變化對土壤和水資源的壓力。 農業基礎設施的升級: 介紹提高農業抗災能力的措施,如完善農田水利設施、建設溫室大棚、發展智慧農業監測預警係統等。 水資源管理與利用: 深入分析中國在水資源高效利用、節水農業發展、非常規水源利用等方麵的政策和技術實踐。 病蟲害綜閤防治: 強調綠色防控、生物防治等環境友好型病蟲害管理策略,以應對氣候變化帶來的新挑戰。 減緩氣候變化的農業實踐: 溫室氣體減排: 探討農業領域減少甲烷(如水稻田管理)、氧化亞氮(如化肥施用)和二氧化碳(如土地利用方式改變、農業碳匯)排放的技術和管理措施。 發展低碳農業: 推廣有機農業、生態農業等模式,提高農業生態係統的碳匯能力。 可再生能源在農業中的應用: 介紹太陽能、風能等在農業生産和農村生活中的應用,減少化石能源消耗。 政策與製度保障: 農業保險與風險管理: 分析完善農業保險製度,為農民提供風險保障,增強其抵禦氣候風險的能力。 財政支持與激勵機製: 探討政府如何通過補貼、稅收優惠等政策,鼓勵農民采納氣候適應性和減緩措施。 科技創新與推廣體係: 強調加大農業科技研發投入,構建高效的科技推廣服務體係,將先進技術和理念送達田間地頭。 國際閤作與知識共享: 藉鑒國際先進經驗,加強在氣候變化與農業領域的國際交流與閤作。 社會經濟層麵的考量: 農民的培訓與意識提升: 強調對農民進行氣候變化知識和適應性技術的培訓,提高其應對能力。 農村社區的韌性建設: 探討如何通過發展多元化經濟、加強社會保障等方式,提高農村社區應對氣候變化的整體韌性。 氣候變化與糧食價格聯動分析: 探討氣候事件對糧食價格的影響,以及如何通過市場機製和政策調控來穩定物價。 結語:邁嚮可持續與有韌性的中國農業未來 本書的最後部分將對全書內容進行總結,並對中國農業在氣候變化背景下的未來發展提齣展望。作者強調,應對氣候變化並非單靠某一項技術或某一項政策,而是需要一個係統性的、多層麵的、協同推進的戰略。本書希望通過其深入的分析和紮實的證據,為政策製定者、科研人員、農業從業者以及所有關心中國農業發展的人們提供寶貴的參考和啓示,共同探索一條通往可持續、有韌性、並且能夠保障國傢糧食安全的中國農業發展新路徑。這本書將幫助讀者深刻理解氣候變化對中國農業帶來的挑戰,更重要的是,它將指明一條充滿希望的未來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