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雨果晚年最重要的一部作品
酝酿十余年的成熟之作
“在王权之上,革命之上,人世的一切问题之上,还有人心的无限仁慈。”
内容简介
《雨果文集:九三年(第9卷·小说卷)(最新修订版)》主要内容包括:英法难辨、夜幕笼罩下的军舰和乘客、贵族与平民混杂、战争机器、铁与人的较量、天平的两端、扬帆就要冒险、九对三百八十、有人逃走等。
作者简介
维克多·雨果(Victor Hugo,1802-1885),19世纪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贯穿他一生活动和创作的主导思想是人道主义、反对暴力、以爱制“恶”。其文学创作有诗歌、小说、戏剧、政论、散文随笔以及文学评论,卷帙浩繁。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海上劳工》、《悲惨世界》及《九三年》等。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在文学界和艺术界的所有伟人中,他是惟一活在法兰西人民心中的伟人。 ——罗曼·罗兰
目录
第一部 在海上
第一卷 索德莱林子
第二卷 克莱摩尔号巡航舰
一 英法难辨
二 夜幕笼罩下的军舰和乘客
三 贵族与平民混杂
四 战争机器
五 铁与人的较量
六 天平的两端
七 扬帆就要冒险
八 九对三百八十
九 有人逃走
十 他逃脱了吗?
第三卷 阿尔马洛
一 微言大义
二 乡下人的记忆力抵得上船长的学问
第四卷 泰尔马克
一 沙丘顶上
二 有耳听不见
三 大号字的用处
四 揩门汉
五 郭文的签名
六 内战的突变
七 绝不宽大(公社的口号)
绝不饶恕(亲王们的口号)
第二部 在巴黎
第一卷 西穆尔登
一 当年巴黎的街景
二 西穆尔登
三 没有在冥河里浸湿的一角
……
第三部 在旺代
题解
精彩书摘
它冷不防向炮手冲过去。炮手闪过了。
角斗开始了。这是一场前所未有的角斗。是脆弱之躯同坚不可摧之物的角斗,是血肉的斗兽者同青铜猛兽的角斗。一方是力,一方是灵魂。
一切都是在半明半暗中进行的,模模糊糊,活像神话里的情景。
刚才提到灵魂,不可思议的是,那门大炮仿佛也有灵魂,不过是一个充满仇恨和疯狂的灵魂。这个钢铁怪物好像也长了眼睛,在窥伺着炮手。这个怪物至少让人相信,它诡计多端,也会选择时机。它是一只巨大的叫不上名字的钢铁昆虫,具有或似乎具有魔鬼的意志。这只巨大的螳螂有时碰撞炮仓低矮的天花板,有时匍匐在四个轮子上,就像一只伏在四爪上的猛虎,随时会向炮手扑过来。那炮手又柔软,又灵活,又机警,像水蛇一样东躲西闪,,一次又一次避开大炮闪电般的冲击。他躲闪着,可是他躲过的撞击都落在船体上;船体的损害愈来愈严重。
挣断的铁链还有一段留在炮身上。那截铁链不知怎么缠在炮栓按钮的螺栓上了。它的一端固定在炮架上,另一端没有固定,在炮身四周疯狂地飞旋,使人感到大炮的滚动比实际上还猛烈。被螺栓像一只手一样牢牢抓住的铁链,像一根皮带不停地抽打着,使得大炮这个撞城锤的撞击更加锐不可当,在炮身周围刮起可怕的台风。它是青铜的手攥着的一根铁鞭子,使得这场角斗更加复杂化了。
然而,炮手继续周旋,有时甚至主动向大炮进攻。他紧贴船舷爬行着,手里捏着撬棍和舵链。大炮仿佛窥透了他的意图,猜出了他的诡计,就逃开了。炮手真是好样的,在后面紧追不舍。
这种事是不可能持续很久的。大炮仿佛突然嘟囔道:“够啦!该结束了。”便停了下来。大家都觉得快见分晓了。这门大炮,大家都认为它是一个有生命的东西,在这次间歇之中,它仿佛,或者干脆说它真的冷酷地进行了盘算,然后便冷不丁向炮手猛冲过去。炮手往旁边一闪,让过它,笑着冲它喊道:“再来呀!”大炮像是恼羞成怒,撞坏了左舷的一门炮。接着,它仿佛被一直控制着它的无形的投石器再次弹射出去,向站在右舷的炮手直冲过去,炮手又闪过了。又有三门炮被撞翻。这时,它似乎更盲目了,再也不知道该干什么,转身背朝着炮手,从舰尾向舰头滚去,撞坏了艏柱,把舰头的舷墙撞开一个缺口。炮手闪避到梯子底下,距那位旁观的老头只有几步远,手里握着撬棍,停在那里。大炮似乎瞥见了他,连头也不掉,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向他猛退过去。炮手被逼到了舷墙脚下,眼看就完蛋了,全体船员止不住发出一声惊叫。直到这时一直在旁静观的那位年老乘客,以比眼前的搏斗更迅速的动作冲了过去。他抱着一捆伪钞,冒着被轧死的危险,将它扔进大炮的轮子中间。这个危险的决定性的动作,即使照杜塞罗尔的《海上大炮操作规程》进行过严格训练的人,也不会做得更准确。
那包假钞起到了缓冲垫的作用。一颗卵石能阻止一块巨石滚动,一根树枝能改变一场雪崩的方向。大炮颠了几颠。炮手抓住这个干钧一发的时机,把撬棍插进一个后轮的辐条之间。大炮停住了。炮身倾斜了,炮手按住撬棍的顶端一撬,便把大炮掀翻了。那个庞然大物沉重地倒下时,像一口大钟跌落在地上发出一声巨响。大汗淋漓的炮手不要命地冲过去,将操舵索的活结套在被制伏的青铜怪兽的脖子上。
……
前言/序言
雨果文集:九三年 《九三年》是法国文学巨匠维克多·雨果宏大史诗《悲惨世界》之后,又一部气势磅礴、深刻动人的杰作。这部小说以法国大革命的动荡年代为背景,描绘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其中交织着个人命运的挣扎、社会思潮的碰撞以及人性的光辉与黑暗。雨果以其标志性的宏伟叙事、细腻的人物刻画和深刻的哲学思考,将读者带入那个风起云涌的时代,一同感受历史的脉搏与人性的温度。 小说发生在1793年,这是法国大革命最激烈的时期。共和国在内忧外患中艰难求生,旧势力与新思潮激烈搏斗,人民的苦难与英雄的壮举交织,构成了那个时代独有的悲壮与浪漫。雨果将目光聚焦在这场席卷整个法兰西的巨变之中,他不仅仅是一个历史的记录者,更是一个哲学的探索者,一个道德的裁判官。 故事的核心围绕着几条相互交织的命运线展开。一个是贵族出身的朗特纳克侯爵,他在革命的洪流中隐姓埋名,成为旺代地区反叛势力的象征。他内心深处怀揣着对旧秩序的眷恋,同时又被革命所带来的社会变革所震撼。他的形象复杂而充满矛盾,既是旧时代的残余,又是新时代来临前的一种隐喻。雨果并没有简单地将他脸谱化为反派,而是深入挖掘了他内心的挣扎与痛苦,展现了在时代洪流中,个体所面临的无可奈何与艰难抉择。 与侯爵相对立的是革命的代表人物,其中最为突出的便是西莫尔丹主教。他是一位狂热而坚定的共和主义者,将革命视为神圣的使命,为了捍卫共和国,他不惜一切代价,甚至可以牺牲个人情感和道德原则。西莫尔丹身上体现了革命初期那种纯粹而又极端的理想主义,他代表着一种毫不妥协的意志,以及在激进变革中可能产生的非人道的一面。雨果通过这个人物,引发了关于革命的手段与目的、理想与现实之间关系的深刻反思。 而连接这两个极端世界,或者说成为他们之间情感与道德较量的关键人物,是戈万。他是一位年轻而正直的共和党人,却怀揣着对贵族出身的西蒙娜的深厚感情。西蒙娜的父亲正是那位隐姓埋名的朗特纳克侯爵。这段跨越阶级与政治立场的爱情,成为小说中最动人的篇章之一。戈万的爱情,是对那个分裂时代的温柔呼唤,是对人性中美好情感的坚守,也是对理性与情感、个人与国家之间复杂关系的深刻映照。 雨果在叙述这三个主要人物之间的纠葛时,并没有回避那个时代残酷的现实。旺代地区的农民起义,共和国军队的镇压,充满了血腥与暴力。小说中的许多场景都异常震撼人心,例如戈万在风暴中孤身营救西蒙娜父女的情节,展现了人类在极端困境下所能爆发出的惊人勇气和牺牲精神。雨果笔下的战争场面,不是简单的动作描绘,而是对战争对人类身心造成的摧残,以及在混乱中闪烁的人性之光的深刻洞察。 然而,《九三年》的深刻之处并不仅仅在于对历史事件的描绘,更在于其对人性的多维度探索。雨果通过对朗特纳克侯爵、西莫尔丹主教以及戈万等人物的塑造,展现了人在面对历史洪流、社会变革和个人命运时的不同选择与不同境遇。他揭示了在极端的政治环境下,即使是怀揣崇高理想的人,也可能被权力、仇恨和偏见所裹挟,做出令人扼腕的决定。 小说中,雨果特别强调了“恩典”与“惩罚”的主题。在动荡的年代,正义与复仇往往界限模糊。西莫尔丹代表着一种严酷的、不容置疑的惩罚,而戈万的出现,则为这个冰冷的世界带来了一丝温暖与宽恕的可能。戈万在关键时刻的介入,以及他身上所体现出的善良与同情,最终改变了朗特纳克侯爵的命运,也为这个充满冲突的故事带来了一丝希望的光芒。这种对“恩典”的强调,可以说是雨果对人类社会最终走向光明的一种理想主义的寄托。 雨果的写作风格一如既往地充满了诗意与哲理。他的语言瑰丽而富有力量,能够将宏大的历史场景与细腻的内心活动描绘得淋漓尽致。他对细节的捕捉极其敏锐,无论是旺代地区荒凉的景色,还是人物内心深处的挣扎,都被他描绘得栩栩如生。同时,他善于运用象征和隐喻,将抽象的哲学思考融入到具体的情节之中,使得小说既有引人入胜的故事性,又不乏深刻的思想内涵。 《九三年》也反映了雨果对于共和主义的复杂态度。他崇尚自由、平等、博爱的革命理想,但他也看到了革命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极端化和对人性的践踏。他希望看到一个更美好的社会,但他也深知实现这个目标道路的艰辛与曲折。通过小说,雨果对“审判”与“宽恕”的关系进行了深刻的探讨。在那个需要审判旧制度和旧人物的年代,他却在一定程度上倡导了人道主义的关怀和对个体生命的尊重。 这部小说是雨果晚年思想的结晶,是他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反思。他认为,历史的进步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在光明与黑暗、进步与反复中艰难前行。在动荡的年代,人性的光辉与黑暗往往被放大,而最终决定人类命运的,往往是那些看似微不足道,却承载着无限温情与勇气的个体选择。 《九三年》不仅仅是一部历史小说,更是一部关于人性、信仰、政治和道德的百科全书。它以其宏大的格局、深刻的思想和震撼人心的艺术魅力,赢得了世界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雨果在这部作品中,再次证明了他作为一位伟大的人道主义者和文学巨匠的地位,他用笔尖在历史的画布上,描绘了人类最深刻的痛苦与最耀眼的光芒,为我们留下了永恒的思考。这部作品,无论何时阅读,都能引发我们对历史、对社会、对人性的最深层次的共鸣与探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