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亮和美州,都是人品高贵,大方冷静,更兼十分恩爱。他们的婚姻关系尚且走向尽头,还相信爱情吗?宗亮好不容易鼓起勇气追求爱情,真心投入,为此不惜牺牲很多东西,竟然被出卖,还相信爱情吗?鲁迅说过,悲剧就是将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我觉得这本小说做到了。
遭遇了优雅高贵的淑女妻子纪美洲的背叛之后,周宗亮遇见了从未见过的小姨纪欧洲。循规蹈矩地生活了数十年的周宗亮见到了年轻充满活力的纪欧洲,身体里的那被压抑了许久的爱的感觉顿时复苏,沉入爱河。可是纪欧洲却并非像她外表一样天真单纯。纪欧洲是报仇而来的阿修罗……
亦舒,原名倪亦舒,1946年生于上海,祖籍浙江镇海,五岁时定居香港。她曾做过记者和编辑,后进入政府新闻处担任新闻官,也当过电视台编剧。现为专业作家,移居加拿大。亦舒兄长是香港作家倪匡。亦舒、倪匡、金庸并称“香港文坛三大奇迹”。
| 亦舒具有敏锐的观察力与触觉,有擅于将平凡的字眼变成奇句的才华,她的写作正如她的人,麻利、泼辣,写作速度快,作品数量多,但即使换上十个笔名,读者也不难一下子从作品中把她辨认出来。 |
成功男士应尽量不让这个忙字把他赶得窘逼。——亦舒《外遇》
每天,他穿同款深色Z牌西服上班,一定要宽身,否则怎么坐下工作,故此一定买大一码,配深色领带,与白衬衫。他戴两枚首饰:一只极薄的白金黑皮带手表,与一枚最简单的结婚指环。——亦舒《外遇》
模范夫妻,人前人后,像糖人儿黏在一起,每过十分钟,像洋人那样,响亮亲一下,搂肩搭腰,热情不息。又每逢生日,结婚纪念日,新年、圣诞,必定举行派对招呼亲友,香槟啵啵开,特喜纠众坐邮轮到太平洋各珊瑚岛旅游,晒得似龙虾般回来……——亦舒《外遇》
快乐富家子,老实说,大家时时怀疑他长少一瓣脑子,他不大深思,每早起床是个新人,换上最时髦西服,驾着平治上班,常常忠告周宗亮:“阿宗,男式礼服打褶腰带cummerbund穿时那排褶朝上,宗亮,礼服衬衫要另配纽扣。”纪太太称赞两人宴会穿戴看上去犹如GQ杂志男模。一有超级碗、史丹利杯、NBA、NHL、奥运竞赛,茶饭不思对牢五十二寸大荧幕呆视、欢呼,发恶、沮丧,那是他的七情六欲总数。——亦舒《外遇》
成功女性都有洁癖,床单毛巾全白,每日清换,连厕所都要没有气味,她们全身体毛用镭射清除,着丈夫也脱光汗毛,上床要穿睡衣裤,睡房外不得穿拖鞋,早午晚三餐除外,不得任意掏冰箱找零食,从小到大,美洲每一个动作都十分优雅,像是精心编导过的舞蹈步骤,前进、扬手、微笑、后退、坐下……永无失礼永无失态。——亦舒《外遇》
凝视不放是严重挑逗调情行为,漂亮女子盈盈专注带盼望的眼神,可以融化男人。——亦舒《外遇》
他自觉像一块长满青苔的石头,不知怎地,想滚动一下。——亦舒《外遇》
妻子纪美洲漂亮得多。美洲至大优点是优雅,她最大缺点亦是过度优雅,在寝室内也如是……怪习惯延伸,生活细节一丝不苟:喝水用何种杯子,红酒白酒香槟,不能拿错……这是为什么,四十之前我陪着她顺着她意思,四十过后,我渐渐看开,不愿跟随,不过,这也是借口。” ——亦舒《外遇》
“爱念从何而来,又往何处去真叫人奇怪,科学研究说是内分泌作祟,可是,当初,又是什么刺激内分泌催生爱念?” ——亦舒《外遇》
他如常做运动,练肌肉,已经减去十多磅,穿便服特别好看,时装店女服务员鼓励他添置那种腊肠牛仔裤。他不再年轻,她也不是少女,不可能凡是偶遇的异性都交往一番,他怎敢浪费她的时间。——亦舒《外遇》
只见偌大统间,只得一张大木台,粗糙斑驳,分明由再生木料所制,配四张靠背椅,台面堆满书报电脑等杂物,照明用三盏参差不齐的旧水晶玻璃灯,若干缨络已经掉落,但凑一起,却说不出和谐美观。——亦舒《外遇》
少女背光站着,只看到雪白侧脸,她举高手臂取瓶罐,宽大T恤袖子下无限风光,宗亮看到她茸茸腋下汗毛,还有半边碗般丰满酥胸。只刹那间,没穿内衣的她已放下手臂。可是周宗亮已经耳麻腮赤,连嘴巴都干涸,那无比的震撼叫他四肢发软,魂不附体。——亦舒《外遇》
但是周宗亮的丘脑部位已下命令分泌多巴胺,叫全身细胞回复功能,视网膜、心房、汗腺……统统苏醒运作,他心中产生无限憧憬爱念,他盼望亲近这名少女。宗亮吓倒了自己。从未有过那样的渴望眷恋,少年十五二十时也一向镇定,对美少女的樱唇短裤无动于衷,今日失控,叫他惊恐。——亦舒《外遇》
宗亮咧开嘴笑,与纪欧洲在一起,他忘记年龄,不,不是四十,也不是三十,他快活无边,岁数与他何有哉。
人生路程他已经走完一半,摆在他面前明明是一块糖,有什么理由不取起放到嘴里。——亦舒《外遇》
“怎样看男人?”“统共不知感恩的雄性人类。” ——亦舒《外遇》
……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极其独特,充满了实验性和破碎感,读起来就像是在拼凑一幅被打碎的彩色玻璃画。它大量使用了意识流的手法,章节之间跳跃性很大,有时候甚至会突然插入一些看似无关的诗歌片段或者历史典故,初读时会让人有些迷茫,但坚持下去后,你会发现这些碎片化的信息其实是构建整个宏大叙事不可或缺的基石。作者的词汇量惊人,对于那些抽象情感的捕捉尤为精准,比如描述“失落感”时,他会用上“像被遗忘在海滩上的藤壶的空壳”这种意象,极富画面感。我尤其欣赏它对于哲学思辨的探讨,它并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将那些关于时间、存在和虚无的终极问题,巧妙地融入到角色日常的对话和内心独白中。这本书的排版和装帧设计也很有心思,那些留白和字体变化,都似乎在配合着故事的情绪起伏,从视觉上就给予了读者一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
评分说实话,这本书的开篇差点让我放弃,它的节奏慢得像老式留声机转动的声音,充满了大量的内心独白和对日常琐事的冗长描述。我一度觉得作者是不是在浪费笔墨,但等我熬过了前三分之一,我才领悟到这是作者精心设计的“慢热陷阱”。正是这些看似无用的铺垫,才为后半段情感爆发积蓄了足够强大的能量。当那个核心的秘密被揭开时,所有的细枝末节都像齿轮一样精准地咬合在一起,让你产生一种“原来如此”的震撼感。书中对“记忆的不可靠性”这一主题的探讨非常深刻,每个人对同一件事的记忆都带有强烈的个人滤镜,作者通过不同角色的视角来重塑事件,使得真相变得扑朔迷离,很有意思。这迫使读者必须带着批判性的眼光去审视每一个叙述者,非常锻炼思维。
评分我很少读到能将黑色幽默和存在主义焦虑结合得如此完美的文学作品。这本书充斥着一种荒诞的、近乎冷酷的幽默感,但在这层笑料之下,隐藏着对现代社会异化现象的深刻反思。主人公是一个在高度工业化都市中挣扎的小职员,他对于通勤、会议、社交礼仪的描写,每一个细节都精准地击中了当代都市人的痛点,让人笑中带泪。作者的讽刺手法非常高明,他不是直接批判,而是通过夸张和并置,让荒谬自然而然地浮现。比如他描写一场职场会议,所有人都在用最华丽的辞藻讨论着最空洞的议题,那种语言的空心化描绘得入木三分。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让你在捧腹大笑之后,会陷入一种更深层次的思考:我们现在的生活,是不是也只是被精心包装起来的巨大荒诞剧场?它提供了一种逃离但又直面现实的出口。
评分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我的阅读体验,那就是“酣畅淋漓”。这不是一本轻松愉快的读物,它带着一种史诗般的厚重感,讲述了一个家族几代人跨越半个世纪的兴衰荣辱。作者在处理宏大历史背景下的个体命运时,展现了非凡的功力。历史事件不再是冰冷的背景板,而是像一把无形的剪刀,毫不留情地切割着人物的命运轨迹。我特别喜欢其中对于权力斗争和女性觉醒那两条线的并行描写。那几位女性角色,虽然生活在那个保守的年代,但她们骨子里的反抗精神和对自由的渴望,被描绘得无比真实和动人。她们的抗争,不是那种声嘶力竭的呐喊,而是在细微之处,一次次选择拒绝既定的命运。读完后,我有一种强烈的冲动去查阅相关的历史资料,去探究那个时代背景下真实发生的故事,这本书成功地激发了我对历史的求知欲。
评分天呐,我最近读完的这本书简直是把我带入了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首先,它对于那个小镇上人际关系的刻画,细致入微,简直像用高清镜头扫过每一个角落。作者对于环境的描写,那种湿润的、带着泥土气息的感觉,都能透过文字扑面而来,让人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主人公生活的压抑与挣扎。故事的主线围绕着一个似乎与世无争的家庭展开,但随着情节的深入,你会发现水面下暗流涌动,那些尘封的秘密、未尽的恩怨,像藤蔓一样紧紧缠绕着每一个角色。尤其是那个总是沉默寡言的老妇人,她每一次不经意的举动,都充满了深意,让我忍不住一遍又一遍地回想,试图捕捉她那些未说出口的暗示。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极好,张弛有度,总能在你以为一切平静时,突然抛出一个让你心跳漏一拍的转折。它不仅仅是在讲述一个故事,更像是在解剖人性在特定环境下会如何扭曲、如何坚守。我读完之后,那种久久不能散去的惆怅感,让我花了好几天时间才真正走出来,足以见得这本书的后劲有多大。
评分在这里买了很多亦舒的小说
评分我老婆非要叫我给个差评,旧书一本!
评分一般
评分???各方面
评分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在看
评分不错,东西还可以。。。。。。。名字不错
评分促销囤货中
评分好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