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选《亚洲周刊》“二十世纪中文小说一百强”,中国当代文坛“最美的收获”。
《白银时代》是《时代三部曲》之二。
这是由一组虚拟时空的作品构成的长篇。这组作品写的是本世纪长大而活到下世纪的知识分子,在跨世纪的生存过程中,回忆他们的上辈、描述他们的上辈、描述他们自己的人生。与其说这是对未来世界的预测,不如说是现代生活的寓言,是反乌托邦故事。主人公生活的未来世界不仅不比现在更好,反而变本加厉地发展了现代生活中的荒谬。知识分子作为个体的人,被抛入日益滑稽的境地里。作者用两套叙述,在一套叙述中,他描写蹲派出所、挨鞭刑的画家、小说家,以及他们不同寻常的爱情;另一套叙述,则描写他自己作为未来的史学家,因为处世要遵循治史原则而犯下种种“错误”,最后他回到原来的生活、身分,成了没有任何欲望的“正常人”。这两套叙述时时交叉、重合。在所谓的写实与虚构的冲突里,作者创造出任由他穿插、反讽、调侃和游戏性分析的情境来。
《白银时代》是王小波作品系列之时代三部曲中的一本,是典藏硬精装本。该系列入选《亚洲周刊》“二十世纪中文小说一百强”。 《黄金时代》、《白银时代》和《青铜时代》是王小波作品的精华。 “时代三部曲”表面上是王小波作品的合集,每部之间似乎没有什么联系,但其实是有一个逻辑顺序的。这个逻辑顺序就是:《黄金时代》中的小说写现实世界;《白银时代》中的小说写未来世界;《青铜时代》写的故事都发生在过去。
王小波,当代著名学者、作家。1952年出生于北京,1969年到云南插队,后来在山东转插,做过民办教师。1974年以后在北京街道当工人。1978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读本科,1986年在美国匹兹堡大学获文科硕士学位,1988年回国,曾在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任教。1992年辞职,成为自由撰稿人。1997年4月11日病逝于北京。
代表作品有《黄金时代》、《白银时代》、《青铜时代》、《我的精神家园》、《沉默的大多数》等,他的唯一一部电影剧本《东宫·西宫》获阿根廷国际电影节较佳编剧奖,并且荣膺1997年的戛纳国际电影节入围作品,使王小波成为在国际电影节为中国取得较佳编剧奖的头一人。
白银时代
未来世界
2015
2010
大学四年级
黑铁时代
黑铁公寓
白银时代
【一】
大学二年级时有一节热力学课,老师在讲台上说道:“将来的世界是银子的。”我坐在第一排,左手支在桌面上托着下巴,眼睛看着窗外。那一天天色灰暗,空气里布满了水气。窗外的山坡上,有一棵很粗的白皮松,树下铺满了枯黄的松针,在干裂的松塔之间,有两只松鼠在嬉戏、做爱。松鼠背上有金色的条纹。教室里很黑,山坡则笼罩在青白色的光里。松鼠跳跳蹦蹦,忽然又凝神不动。天好像是要下雨,但始终没有下来。教室里点着三盏荧光灯,有一盏总是一明一灭。透过这一明一暗的快门,看到的是过去发生的事情。
老师说,世界是银子的。然后是一片意味深长的沉默。这句话没头没尾,所以是一个谜。我把左手从腮下拿下来,平摊在桌子上。这只手非常大,有人叫它厄瓜多尔香蕉——当然,它不是一根,而是一排厄瓜多尔香蕉。这个谜好像是为我而出的,但我很不想进入这个谜底。在我身后,黑板像被水洗过,一片漆黑地印在墙上。老师从讲台上走下来。这位老师皮肤白皙,个子不高,留了一个娃娃头,穿着一件墨绿色的绸衫。那一天不热,但异常地闷,这间教室因此像一间地下室。老师向我走来时,我的脸上也感到一阵逐渐逼近的热力。据说,沙漠上的响尾蛇夜里用脸来看东西——这种爬虫天黑以后眼睛什么都看不见,但它的脸却可以感到红外线,假如有只耗子在冰冷的沙地上出现,它马上就能发现。我把头从窗口转回来,面对着走近来的老师。她身上墨绿的绸衫印着众多的热带水果,就如钞票上的水印隐约可见。据她说,这件衣服看上去感觉很凉快,我的感觉却是相反。绸衫质地紧密,就像一座不透风的黑牢,被关在里面一定是很热的;所以,从里面伸出来的裸露手臂带有一股渴望之意……老师在一片静止的沉默里等待着我的答案。
天气冷时,老师穿一件黑色的皮衣,在校园里走来走去,在黑衣下面露出洁白的腿——这双腿特别吸引别人的注意。有人说,在皮衣下面她什么都没有穿,这是个下流的猜想。据我所知不是这样:虽然没穿别的东西,但内裤是穿了的。老师说,她喜欢用光腿去蹬冰冷的皮衣。一年四季她都穿皮凉鞋,只是在最冷那几天才穿一双短短的皮靴,但从来就不穿袜子。这样她就既省衣服、又省鞋,还省了袜子。我就完全不是这样:我是个骇人听闻的庞然大物,既费衣服又费鞋,更费袜子——我的体重很大,袜子的后跟很快就破了。学校里功课很多,都没什么意思。热力学也没有意思,但我没有缺过课。下课以后,老师回到宿舍里,坐在床上,脱下脚上的靴子,看脚后跟上那块踩出来的红印,此时她只是个皮肤白皙、小腿健壮的小个子女郎。上课时我坐在她面前,穿着压皱的衣服,眼睛睁得很大,但总像刚睡醒的样子;在庞大的脸上,长着两道向下倾斜的八字眉。我的故事开始时,天气还不冷。这门课叫做“热力学二零一”,九月份开始。但还有“热力学二零二”,二月份开始;“热力学二零三”,六月份开始。不管叫二零几,都是同一个课。一年四季都能在课堂上遇到老师。
我猛然想到:假如不是在那节热力学课上,假如我不回答那个问题,又当如何……我总是穿着压皱的土色灯芯绒外衣出现在教室的第一排——但出现只是为了去发愣。假如有条侏罗纪的蛇颈龙爬行到了现代,大概也是这样子。对它来说,一现代太吵、太干燥,又吃不到爱吃的蕨类植物,所以会蔫掉。人们会为这个珍稀动物修一个四季恒温的恐龙馆,像个篮球队用的训练馆,或是闲置不用的车间,但也没有什么用处。它还是要蔫掉。从后面看它,会看到一条死气沉沉的灰色尾巴搁在地下。尾巴上肉很多,喜欢吃猪尾巴的人看了,会感到垂涎欲滴的。从前面去看,那条著名的脖子拍在地下,像条冬眠中的蛇,在脖子的顶端,小小的三角脑袋上,眼睛紧闭着——或者说,眼睛罩上了灰色的薄膜。大家都觉得蛇颈龙的脖子该是支着的,但你拿它又有何办法,总不能用吊车把它吊起来吧。用绳子套住它的脖子往上吊,它就要被勒死了。
我就是那条蛇颈龙,瘫倒在水泥地上,就如一瓣被拍过的蒜。透过灰色的薄膜,眼前的一切就如在雾里一般。忽然,在空荡荡的房子里响起了脚步声,就如有人在地上倒了一筐乒乓球。有个穿黑色皮衣的女人从我面前走过,灰色的薄膜升起了半边。随着雾气散去,我也从地下升起,摇摇晃晃,直达顶棚——这一瞬间的感觉,好像变成了一个氢气球。这样我和她的距离远了。于是我低下头来,这一瞬的感觉又好似乘飞机在俯冲——目标是老师的脖子。有位俄国诗人写过:上古的恐龙就是这样咀嚼偶尔落在嘴边的紫罗兰。这位诗人的名字叫做马雅可夫斯基。这朵紫罗兰就是老师。假如蛇颈龙爬行到了现代,它也需要受点教育,课程里可能会有热力学……不管怎么说吧,我不喜欢把自己架在蛇颈龙的脖子上,我有恐高症。老师转过身来,睁大了惊恐的双眼,然后笑了起来。蛇颈龙假如眼睛很大的话,其实是不难看的——但这个故事就不再是师生恋,而是人龙恋……上司知道我要这样修改这个故事,肯定要把我拍扁了才算。其实,在上大学时,我确有几分恐龙的模样:我经常把脸拍在课桌面上,一只手臂从课桌前沿垂下去,就如蛇颈龙的脖子。但你拿我也没有办法:绕到侧面一看,我的眼睛是睁着的。既然我醒着,就不用把我叫醒了——我一直在老师的阴影里生活,并且总是要回答那句谜语:世界是银子的。
……
这本书,说实话,初读的时候我差点就把它合上了。封面设计得挺……嗯,朴素,内页的纸张质感也让人感觉像是某个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小出版社出的玩意儿。我买它纯粹是冲着作者的名头去的,毕竟他之前的几部作品虽然不算惊世骇俗,但至少在叙事节奏的把控上有着一种令人信服的沉稳感。然而,这本《XXXXX》(此处应为另一本书名,为了避免提及提问中的书名,我替换了)的开篇,简直是缓慢到令人发指。那种冗长到几乎可以被称之为“拖沓”的笔触,描绘着一个我完全提不起兴趣的乡村小镇,仿佛作者生怕读者错过任何一棵树的年轮、任何一块石头的纹理。我花了足足一个下午的时间才啃下前三章,期间不断地与内心的冲动搏斗——是该放弃,还是坚持等待那个传说中“柳暗花明”的转折点?好在,当故事的主线终于在第四章后半段铺展开来时,我才发现,这种极端的耐心似乎是一种布局。作者用前期的“慢”来为后期的“疾”积蓄了足够的情感张力。那种对生活琐碎的极致捕捉,最终汇聚成了一种强大的压抑感,让角色的爆发显得尤为真实和令人心碎。但即便如此,我仍然认为,这本书的门槛实在太高,对于追求效率和快节奏阅读体验的现代读者来说,它无疑是一场严峻的考验。
评分我最近读完的这部小说,给我的感受就像是吃了一顿极其复杂的法式大餐,每一口都有层次,但吃完之后,我需要时间消化,并且会忍不住思考,到底值不值我付出的那份心力。它探讨的主题非常尖锐,聚焦于个体在面对宏大社会结构时的无力感和精神异化。作者的语言风格非常冷峻、克制,几乎没有使用任何华丽的辞藻来煽动情绪,而是像一台精密的手术刀,冷静地剖析着人性的幽暗角落。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人物内心矛盾时的那种毫不留 চুলের态度——他不会急于给你一个明确的对错判断,而是将所有灰色地带敞开,让你自己去辨认。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其中关于“记忆重塑”的章节,那种叙事角度的突然切换,瞬间将读者从一个相对安全的观察者位置,猛地拉扯到了一个混乱、充满谎言的内心迷宫里。这种叙事技巧运用得炉火纯青,让我想起某些战后作家的那种对历史真实性的不信任感。然而,也正因为这种极致的冷静和智性,使得这本书缺乏了传统意义上的“阅读快感”或者说“情感共鸣”。它更像是一部需要动脑子去“解构”的作品,而不是能让人沉浸其中“体验”的作品。如果你期待的是一个跌宕起伏的冒险故事,那这本书可能会让你失望,但如果你热衷于哲学思辨和心理博弈,它绝对是一流的。
评分这部作品的排版和装帧,坦白说,简直是灾难性的。我拿到的是精装版,但书脊在初次翻开时就发出了令人不安的嘎吱声,活像一本急着散架的旧字典。这让我对内容产生了先入为主的负面印象。然而,一旦我进入到文字之中,那种不适感很快就被消解了。作者的语言风格极其口语化,带着强烈的地域色彩和一种近乎于“泼辣”的生命力。他似乎毫不费力地就将你拽入到那个特定的环境里,角色的对话真实到你几乎能听到他们呼吸的声音和唾沫星子。书中充斥着大量方言俚语和对地方习俗的细致描述,这对于一个对该地区一无所知的读者来说,起初是个挑战,但很快就变成了享受。这就像是听一个经验丰富的老者,在昏黄的灯光下,一板一眼地向你讲述他亲身经历过的那些荒诞不经的往事。情节的推进并不依赖于戏剧性的高潮,而是依赖于人物之间那些微妙的、不言而喻的张力。我感觉自己不是在阅读一个被构建出来的故事,而是在窥视一份未经修饰的生活记录。唯一的缺点可能在于,这种“原生感”有时会让叙事显得不够精炼,但瑕不掩 एनीमिया,那种蓬勃的生命力是很多刻意雕琢的作品所无法企及的。
评分我通常对那些结构过于复杂的文学作品持谨慎态度,因为它们很容易陷入故作高深的泥潭。但是,这部小说在处理其高度实验性的叙事结构时,却展现出一种令人惊叹的自洽性。它采用了非线性叙事,甚至在某些章节里,作者直接在文本中打断了情节,插入了类似“作者注释”或者“文本解析”的片段,这在主流小说中是极其罕见的。一开始我担心这会破坏阅读的沉浸感,让人跳出故事。事实证明,这些“元小说”的元素非但没有破坏,反而像是在为故事的底色镀上了一层反思的光泽。它迫使读者不断审视自己正在阅读的“文本”本身,思考故事的真实性、作者的意图以及媒介的限制。这本书的结构本身就是一个谜题,你需要像拼图一样,将分散在不同时间线和不同叙述者口中的碎片信息组合起来,才能最终看到全貌。这种阅读体验是极其耗费精力的,需要读者保持高度的专注和参与度。但一旦你解开了某个关键的结构节点,那种恍然大悟的成就感是无与伦比的。这本书不适合在通勤路上随便翻阅,它需要你关掉手机,准备好一张纸和一支笔,像对待一份复杂的学术论文一样去对待它。
评分读这本书的体验,与我前一本看过的科幻小说简直是天壤之别。如果说前一本是在太空歌剧的宏大背景下讲述英雄史诗,那么这部作品则完全是将视角收缩到了一间摇摇欲坠的阁楼里。它几乎不涉及任何宏大的世界观构建,所有的冲突都发生在几个人物之间,围绕着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秘密和陈旧的物件展开。作者的叙事节奏非常注重氛围的营造,空气中仿佛弥漫着灰尘和旧木头的味道。我最喜欢的是他对“时间”的处理方式。书中的时间似乎不是线性的,而是像被拧成麻花一样,过去、现在和偶尔闪现的未来片段互相渗透、彼此影响。有时候你以为你在读一个现代的故事,下一段话突然跳跃到了几十年前的某个下午,那种突兀感并没有造成阅读障碍,反而增强了一种宿命般的悲剧色彩。这部作品的魅力在于它的“微观现实主义”,它让你相信,即使世界末日没有到来,普通人的小世界也随时可能因为一个谎言的暴露而彻底崩塌。我承认,读到最后我有些沉重,因为它并没有提供一个轻松的出口,但正是这种对人性脆弱性的深刻挖掘,让这本书在我心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
评分还不错吧,就是发货速度太慢了
评分合集都卖光了 活动价格比较给力 真心不错 但是书借的比较容易读
评分之前买了王小波的黄金时代感觉不错。所以趁着活动买了他的这本代表作。
评分王小波 经典小说 时代三部曲就差这一本了。。。。
评分还没看完 应该不错
评分写的是本世纪长大而活到下世纪的知识分子,在跨世纪的生存过程中,回忆他们的上辈、描述他们的上辈、描述他们自己的人生。
评分书很不错, 纸张也很棒,总之 喜欢,喜欢 喜欢 快递也很快
评分书不错。可是啊 京东。昨天你 满6减3。我怎么买都会有50块钱 搭20块钱的。你今天 就满200减100了。你让我们昨天买的朋友 怎么想?以后不相信京东的活动了?买了早了、价格还贵?我昨天买了300多的书。3单。 早知道 我就今天再买了
评分王小波的作品大家都知道,不必说了。这次主要是为了收藏,哈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