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荣获意大利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高奖项(1998年)、台湾《中国时报》10本好书奖(1994年)、香港“博益”15本好书奖(1994年)、第三届世界华文“冰心文学奖”(2002年),入选香港《亚洲周刊》评选的“20世纪中文小说百年百强”、中国百位批评家和文学编辑评选的“20世纪90年代极有影响的10部作品”。
余华的每一部长篇小说,都震撼着一批又一批的读者。他的长篇小说是中国当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
《活着(新版)》讲述了农村人福贵悲惨的人生遭遇。福贵本是个阔少爷,可他嗜赌如命,终于赌光了家业,一贫如洗。他的父亲被他活活气死,母亲则在穷困中患了重病,福贵前去求药,却在途中被国民党抓去当壮丁。经过几番波折回到家里,才知道母亲早已去世,妻子家珍含辛茹苦地养大两个儿女。此后更加悲惨的命运一次又一次降临到福贵身上,他的妻子、儿女和孙子相继死去,后只剩福贵和一头老牛相依为命,但老人依旧活着,仿佛比往日更加洒脱与坚强。
《余华作品:活着》荣获意大利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高奖项(1998年)、台湾《中国时报》10本好书奖(1994年)、香港“博益”15本好书奖(1994年)、第三届世界华文“冰心文学奖”(2002年),入选香港《亚洲周刊》评选的“20世纪中文小说百年百强”、中国百位批评家和文学编辑评选的“20世纪90年代*有影响的10部作品”。
余华,1960年4月出生,1983年开始写作,主要作品有《兄弟》《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在细雨中呼喊》《第七天》等。作品已被翻译成40多种语言在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法国、德国、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荷兰、瑞典、挪威、丹麦、芬兰、希腊、俄罗斯、保加利亚、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塞尔维亚、斯洛文尼亚、波兰、罗马尼亚、土耳其、巴西、以色列、埃及、科威特、日本、韩国、越南、泰国、印度和印尼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出版。曾获意大利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1998年)、法国文学和艺术骑士勋章(2004年)、法国国际信使外国小说奖(2008年)、意大利朱塞佩·阿切尔比国际文学奖(2014年)等。
★这是真正意义上,让我觉得无话可说的小说。言语让我觉得自己苍白肤浅。
——读者评论
★第1次看的时候还是个学生,在宿舍里 ,躲在床上,大家沉默着看着这本书。后始终忍不住,对面的女孩带着哭腔开始骂人,怎么可以这样,怎么可以这样?一抬头,大家的眼睛都是红的。
——读者评论
★后的结束,其实作者也对我们昭示着生命的希望,无论这个生命正经历着怎样的悲苦?
——读者评论
★高中时看过,对我触动很大。然后就把余华的其他基本书都看了。感动。改变了我的人生观。
——读者评论
中文版自序
活着
外文版评论摘要
我比现在年轻十岁的时候,获得了一个游手好闲的职业,去乡间收集民间歌谣。那一年的整个夏天,我如同一只乱飞的麻雀,游荡在知了和阳光充斥的农村。我喜欢喝农民那种带有苦味的茶水,他们的茶桶就放在田埂的树下,我毫无顾忌地拿起积满茶垢的茶碗舀水喝,还把自己的水壶灌满,与田里干活的男人说上几句废话,在姑娘因我而起的窃窃私笑里扬长而去。我曾经和一位守着瓜田的老人聊了整整一个下午,这是我有生以来瓜吃得多的一次,当我站起来告辞时,突然发现自己像个孕妇一样步履艰难了。然后我与一位当上了祖母的女人坐在门槛上,她编着草鞋为我唱了一支《十月怀胎》。我喜欢的是傍晚来到时,坐在农民的屋前,看着他们将提上的井水泼在地上,压住蒸腾的尘土,夕阳的光芒在树梢上照射下来,拿一把他们递过来的扇子,尝尝他们的盐一样咸的咸菜,看看几个年轻女人,和男人们说着话。
我头戴宽边草帽,脚上穿着拖鞋,一条毛巾挂在身后的皮带上,让它像尾巴似的拍打着我的屁股。我整日张大嘴巴打着哈欠,散漫地走在田间小道上,我的拖鞋吧嗒吧嗒,把那些小道弄得尘土飞扬,仿佛是车轮滚滚而过时的情景。
我到处游荡,已经弄不清楚哪些村庄我曾经去过,哪些我没有去过。我走近一个村子时,常会听到孩子的喊叫:
“那个老打哈欠的人又来啦。”
于是村里人就知道那个会讲荤故事会唱酸曲的人又来了。其实所有的荤故事所有的酸曲都是从他们那里学来的,我知道他们全部的兴趣在什么地方,自然这也是我的兴趣。我曾经遇到一个哭泣的老人,他鼻青脸肿地坐在田埂上,满腹的悲哀使他变得十分激动,看到我走来他仰起脸哭声更为响亮。我问他是谁把他打成这样的?他用手指挖着裤管上的泥巴,愤怒地告诉我是他那不孝的儿子,当我再问为何打他时,他支支吾吾说不清楚了,我就立刻知道他准是对儿媳干了偷鸡摸狗的勾当。还有一个晚上我打着手电赶夜路时,在一口池塘旁照到了两段赤裸的身体,一段压在另一段上面,我照着的时候两段身体纹丝不动,只是有一只手在大腿上轻轻搔痒,我赶紧熄灭手电离去。在农忙的一个中午,我走进一家敞开大门的房屋去找水喝,一个穿短裤的男人神色慌张地挡住了我,把我引到井旁,殷勤地替我打上来一桶水,随后又像耗子一样蹿进了屋里。这样的事我屡见不鲜,差不多和我听到的歌谣一样多,当我望着到处都充满绿色的土地时,我就会进一步明白庄稼为何长得如此旺盛。
……
中文版自序
一位真正的作家永远只为内心写作,只有内心才会真实地告诉他,他的自私、他的高尚是多么突出。内心让他真实地了解自己,一旦了解了自己也就了解了世界。很多年前我就明白了这个原则,可是要捍卫这个原则必须付出艰辛的劳动和长时期的痛苦,因为内心并非时时刻刻都是敞开的,它更多的时候倒是封闭起来,于是只有写作、不停地写作才能使内心敞开,才能使自己置身于发现之中,就像日出的光芒照亮了黑暗,灵感这时候才会突然来到。长期以来,我的作品都是源于和现实的那一层紧张关系。我沉湎于想象之中,又被现实紧紧控制,我明确感受着自我的分裂,我无法使自己变得纯粹,我曾经希望自己成为一位童话作家,要不就是一位实实在在作品的拥有者,如果我能够成为这两者中的任何一个,我想我内心的痛苦将轻微很多,可是与此同时我的力量也会削弱很多。事实上我只能成为现在这样的作家,我始终为内心的需要而写作,理智代替不了我的写作,正因为此,我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是一个愤怒和冷漠的作家。这不只是我个人面临的困难,几乎所有优秀的作家都处于和现实的紧张关系中,在他们笔下,只有当现实处于遥远状态时,他们作品中的现实才会闪闪发亮。应该看到,这过去的现实虽然充满了魅力,可它已经蒙上了一层虚幻的色彩,那里面塞满了个人想象和个人理解。真正的现实,也就是作家生活中的现实,是令人费解和难以相处的。作家要表达与之朝夕相处的现实,他常常会感到难以承受,蜂拥而来的真实几乎都在诉说着丑恶和阴险,怪就怪在这里,为什么丑恶的事物总是在身边,而美好的事物却远在海角。换句话说,人的友爱和同情往往只是作为情绪来到,而相反的事实则是伸手便可触及。正像一位诗人所表达的:人类无法忍受太多的真实。也有这样的作家,一生都在解决自我和现实的紧张关系,福克纳是一个成功的例子,他找到了一条温和的途径,他描写中间状态的事物,同时包容了美好和丑恶,他将美国南方的现实放到了历史和人文精神之中,这是真正意义上的文学现实,因为它连接了过去和将来。一些不成功的作家也在描写现实,可是他们笔下的现实说穿了只是一个环境,是固定的、死去的现实。他们看不到人是怎样走过来的,也看不到怎样走去。当他们在描写斤斤计较的人物时,我们会感到作家本人也在斤斤计较。这样的作家是在写实在的作品,而不是现实的作品。前面已经说过,我和现实关系紧张,说得严重一点,我一直是以敌对的态度看待现实。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内心的愤怒渐渐平息,我开始意识到一位真正的作家所寻找的是真理,是一种排斥道德判断的真理。作家的使命不是发泄,不是控诉或者揭露,他应该向人们展示高尚。这里所说的高尚不是那种单纯的美好,而是对一切事物理解之后的超然,对善和恶一视同仁,用同情的目光看待世界。正是在这样的心态下,我听到了一首美国民歌《老黑奴》,歌中那位老黑奴经历了一生的苦难,家人都先他而去,而他依然友好地对待这个世界,没有一句抱怨的话。这首歌深深地打动了我,我决定写下一篇这样的小说,就是这篇《活着》,写人对苦难的承受能力,对世界乐观的态度。写作过程让我明白,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我感到自己写下了高尚的作品。
海盐,一九九三年七月二十七日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极其高明,那种像老者娓娓道来的腔调,初读时略显缓慢,但一旦你适应了这种独特的韵律,就会发现它蕴含着巨大的张力。作者似乎并不急于推进情节,而是花大量篇幅去描摹生活细节,那些看似无关紧要的琐事,却是构建人物精神世界的基石。我被那种朴素的生命力深深吸引住了,主人公们在绝境中展现出的韧劲,不是那种戏剧化的英雄主义,而是源自生存本能的、带着泥土气息的顽强。我以前读过一些侧重情节冲突的小说,但这部作品的厉害之处在于,它将“活着”本身这件事,提升到了史诗的高度。它的文字,像雕刻家手中的刻刀,精准地剔除掉所有浮华,只留下最核心的骨骼和血肉。读完后,那种回味悠长的感觉非常强烈,不是因为情节有多么曲折离奇,而是因为那些人物的影子,已经深深烙印在了我的生命体验中,让人忍不住去思考,如果是我,又将如何度过那些艰难的岁月。
评分天哪,最近读完的那本小说简直是心灵的洗礼!那种沉浸感,仿佛我就是故事里的人物,亲身经历了那些时代的变迁和人性的挣扎。作者的笔触细腻得让人心疼,对人物的刻画入木三分,每一个小小的举动,每一次无奈的选择,都精准地击中了内心深处最柔软的地方。我尤其欣赏作者处理宏大叙事时所展现出的那种克制和力量,他没有去渲染过度的煽情,而是让那些巨大的历史洪流,通过最普通个体的悲欢离合自然地流淌出来。读到某些段落时,我真的需要停下来,深呼吸好几口气才能继续。那种关于生命、关于苦难的思考,不是空泛的哲学讨论,而是渗透在每一个情节、每一句对话里的真实感。这本书的魅力就在于此,它让你笑中带泪,在灰暗的底色中,依然能瞥见人性的微光和坚韧。它不仅仅是一部小说,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自己生命中那些不愿提及却又真实存在的困境和希望。读完合上书的那一刻,世界仿佛都安静了,只剩下那些鲜活的面孔在脑海中久久不散。
评分我得说,这本书的语言风格简直是一绝!它有一种浑然天成的民间叙事色彩,既有大时代的沉重感,又不失市井生活的烟火气。作者的文字密度非常高,但奇怪的是,你读起来却并不感到费力,反而有一种被文字带着向前走的推力感。尤其是一些对话场景的设计,简洁、有力,充满了一种难以言喻的宿命感。你会发现,很多时候,最深刻的痛苦和最伟大的爱,往往是用最朴实的语言表达出来的。我尤其喜欢作者在描述环境和气候变化时所用的意象,那种将自然环境与人物命运紧密联系的手法,让整个故事的背景都活了起来,仿佛空气中都弥漫着那个特定年代的味道。这本书成功地做到了“少即是多”,用最少的笔墨,勾勒出了最复杂的人性图景。它没有给出任何简单的答案,只是冷静地陈述,把判断的权利完完全全交给了读者,这种尊重读者的态度,实在难得。
评分我对这本书中处理时间线的方式感到非常着迷。它不像传统小说那样线性推进,而是像一首错综复杂的交响乐,在不同的时间节点之间自由穿梭、回响、互相映照。这种结构安排,极大地增强了故事的史诗感和宿命感。你会看到一个人物早年的某个决定,如何在他后半生的人生中投下了漫长而深刻的阴影,而另一次不经意的善举,又在不为人知的角落里开出了花朵。作者巧妙地运用了这种非线性叙事,让“命运”这个抽象的概念,变得具体可感。它提醒我们,我们所经历的一切,都是相互关联的,没有人能真正地从过去中逃脱。这种叙事上的精妙设计,让阅读过程充满了探索的乐趣,每一次重新审视,都能发现新的层次和新的理解。最终,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它是一部关于历史的厚重史诗,也是一曲关于普通人不屈意志的低沉赞歌。
评分说实话,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充满挑战的,但也是极具回报的。它毫不避讳地展现了人性的幽暗面,那些为了生存不得不做出的妥协和牺牲,读起来让人心里发紧。但有趣的是,恰恰是在这些最不堪、最艰难的时刻,作者又不动声色地展示了人性的光辉——那种即便生活将你揉捏成一团废泥,依然不肯放弃对美好事物的渴望。我个人认为,衡量一部伟大作品的标准之一,就是它能否让你在阅读过程中感到不适,因为它迫使你去面对真实。这本书无疑做到了这一点。它不迎合任何人,它只是讲述了一个又一个“活着”的故事,用一种近乎残酷的坦诚,揭示了生命本身的重量。每次合上书,我都会花很久时间整理思绪,因为它带来的冲击力,不是那种短暂的阅读快感,而是一种深入骨髓的生命教育。
评分看过电影了,但是看书感觉不一样!
评分谢谢快递小哥,服务态度超级好,物流快???
评分感觉超值 性价比高 第二天就到了 快递小哥还给送到楼上!表扬!
评分看来是便宜的代价,书不是很新,有磨损,哎,真的是活动啊
评分小说真不错,值得一看。
评分很好,很不错!
评分包装很好,字体清晰,是正版。
评分一口气看完,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
评分大师之作,出版社可靠价格给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