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一绝,那种古朴典雅的气息扑面而来,厚重的纸张,精致的装帧,让人在翻阅之前就已经感受到了一种对传统的敬畏。内页的排版也十分讲究,字体大小适中,留白恰到好处,阅读起来非常舒适,即便是长时间沉浸其中也不会感到疲惫。我特别喜欢它在细节上对传统审美的坚持,比如扉页上的烫金工艺,以及封面上的某种特殊的纹理处理,都透露出一种匠心独运。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精心打磨的工艺品,让人爱不释手,愿意时常摩挲把玩。对于一个热爱传统文化和精美书籍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的物理形态本身就是一种享受,它完美地承载了古典文学的厚重与韵味。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震撼的,是它所蕴含的那种深沉的历史感和文化厚度。每一次阅读,都像是一次与历史的对话,那些遥远的时代背景、那些已经消逝的生活方式,都通过文字的力量被重新激活。它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砌,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中华文明数千年来薪火相传的精神脉络。书中对自然哲学的阐述,那种天人合一的观念,在今天看来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它提醒着我们,在追求物质文明的同时,精神世界的富足同样不可或缺。这种跨越时空的启迪,让人在合上书本后,依然久久不能平复内心的波澜。
评分这本书的内容广博精深,涉及了诸多我未曾涉猎的古代文体和思想流派。初读时,我感觉自己像是踏入了一座知识的迷宫,每一个章节都像是一个全新的世界。作者的笔触细腻入微,对人情世故的洞察力令人拍案叫绝,尤其是一些关于山水田园的描写,简直是跃然纸上,让人仿佛能闻到空气中的草木清香,听到潺潺的流水声。我尤其欣赏其中对于古代士大夫精神世界的探讨,那种超然物外、寄情山水的境界,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显得尤为珍贵和令人向往。它提供了一个绝佳的视角,让我们得以窥见古人内心深处最纯粹的追求与挣扎,那种共鸣感是其他现代读物难以给予的。
评分坦白说,初接触这类经典文献是需要一番勇气的,我起初有些担心晦涩难懂,担心需要大量的工具书辅助。然而,这本书的选材和编排方式却大大降低了阅读门槛。它的语言风格在保持古韵的同时,又具备一种天然的流畅性,许多篇章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音乐感。即便是遇到一些生僻的词汇或典故,作者通常也会在不破坏整体语境的情况下给出巧妙的暗示,使得理解过程变得自然而然,而不是生硬的知识灌输。这使得阅读过程变成了一种循序渐进的探索,而不是枯燥的攻克难关,极大地激发了我继续往下读的兴趣和信心。
评分我给这本书极高的评价,主要是因为它成功地在“学术性”与“可读性”之间找到了一个近乎完美的平衡点。它没有为了追求深奥而故作高深,也没有为了迎合大众而牺牲内容的严谨性。对于初学者来说,它是一扇友好的大门;对于资深研究者而言,其中蕴含的细节和细微之处也足够他们细细品味。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是记录了某个特定时期的文学成就,更是建立了一个跨越时代的文化桥梁,让今人能够以一种既尊重又现代的视角,去理解和欣赏那些沉淀了千年的智慧与情感。它在我心中的地位,已经超越了一本普通的书籍,更像是一位循循善诱的智者。
评分上海古籍出版社的这套书,从学术方面没得说,版式、印制没特色也没什么差池,只有定价确实有些高,这种简装书多数是买来读的,而读这种书的人,大多又经济不甚宽裕,所以虽然很好很想都收了,但还是要熬到有活动价格差不多时才入手。
评分生活虽然艰苦,但厉鹗的求知欲却很强。他刻苦用功,“读书数年,即学为诗,有佳句”。后来他又广泛涉猎,“于书无所不窥,所得皆用之于诗”。弱冠时,他从杭可庵游,可庵之子世骏小他4岁。他称可庵为先生,与世骏结为密友。他性格孤僻,不谙世事,但酷爱出游。每“遇一胜境,则必鼓棹而登,足之所涉,必寓诸目,目之所睹,必识诸心”。江浙山水,激发了他的豪迈诗情;迷人风光,丰富了他的美妙想象。在大自然的怀抱里,这位贫寒之子,迅速成长为一位诗人。
评分(三)指辞章修养,元结《大唐中兴颂序》:“非老于文学,其谁宜为?”
评分好书,但是买重了,准备送人!
评分厉鹗的诗文集,很值得一看,他还选编过宋诗纪事,也非常的好!
评分这位年轻的诗人,对社会现实似乎有所不满,而又无能为力。他觉得“与其作白眼以看人,何如问青天而搔首”,因此仿古人诗体,借游仙之咏来抒发自己的游思和感慨。康熙四十九年(1712年),厉鹗写了《游仙百咏》,不久又写了《续游仙百咏》。这两篇游仙咏清新飘逸,然而,诗人仍觉得言犹未尽。五十二年(1713年),他写了《再续游仙百咏》,“借文翰为遨游,真可谓尽名士之才情,极仙人之本色”,受到了朋友的赞叹。他自己也沾沾自喜道:“昔谢逸作蝴蝶诗三百首,人呼为谢蝴蝶。世有知我者,其将以予为厉游仙乎?”
评分厉鹗始终是一个穷愁枯瘦的在野诗人,但其作品受到许多人的赞许,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杭世骏在《词科掌录》中写道:“厉太鸿为诗精深华妙,截断众流,乡前辈汤少宰西厓最所激赏。自新城、长水盛行时,海内操奇觚者,莫不乞灵于两家。太鸿独矫之以孤澹,用意既超,征材尤博,吾乡称诗于宋、元之后,未之过也。是科征士中,吾石友三人,皆据天下之最。太鸿之诗,稚威之古文,绍衣之考证,穿穴求之,近代罕有伦比。”全祖望指出:“余自束发出交天下之士,凡所谓工于语言者,盖未尝不识之,而有韵之文,莫如樊榭。”这绝非好友间的过誉之词,而是客观事实。正如《四库全书总目》所言:“其诗则吐属娴雅,有修洁自喜之致,绝不染南宋江湖末派。虽才力富健尚未能与朱彝尊等抗行,而恬吟密咏,绰有余思,视国初西冷十子,则翛然远矣。”沈德潜也评价道:“樊榭征士学问淹洽,尤熟精两宋典实,人无敢难者。而诗品清高。”
评分都是好书,印刷精美,价格昂贵,送货及时。喜欢
评分厉鹗,(1692-1752),字太鸿、雄飞,号樊榭、南湖花隐,世称樊榭先生,浙江钱塘人。厉氏毕生嗜学,著述宏富,除学术著作《宋诗纪事》、《辽史拾遗》、《南宋院画录》、《湖船录》、《东城杂记》、《南宋纪事诗》、《绝妙好词笺》外,还有作品集《樊榭山房集》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