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课堂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提高教育质量必然对课堂教学提出“优质高效”的要求。《追求优质高效的课堂教学》基于资深教师多年的丰富教学经验,具体介绍了如何系统设计课堂教学、有效开发教学策略、加强对学生的教学指导、进行科学的时间管理以及积极改革评价方式等内容。书中配有大量案例及背景知识,内容丰富实用,切实帮助广大一线教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增强教学能力、建设优质高效的课堂教学。
内容简介
课堂的每一分钟都体现师生的智慧、师生生命成长的轨迹。民主、合作、交往、互助、探究、生成、创新已成为课堂教学的思维导向和行动方向。教师要搭建好教学观念与知识的整体结构,把握教学过程的平衡,创造和谐的课堂环境,真正成为学生思想的“助产士”、课堂智慧的创造者。
《追求优质高效的课堂教学》帮助广大教师创建知识含量高、氛围和谐、彼此尊重、合作而有效的课堂教学,为师生共同成长提供教学思维和具体方法。
作者简介
严先元,1938年生于四川省叙永县。原成都大学教授,四川省特级教师,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长期在小学、中学和大学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在《教育研究》等全国教育期刊上发表论文四十多篇,先后出版《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新课程的教学策略与方法》《走向有效的课堂教学》等三十多本著作。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精心设计每一堂课
一、系统设计课堂教学
二、全面落实课程目标
三、有效开发教学策略
第二章认真引领学生学习
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二、课堂是学习的空间
三、参与是学习的要件
第三章 切实加强教学指导
一、教学内容的组织
二、教材内容的加工
三、教材内容的呈现
四、教学进程的展开
五、教学行为的优化
第四章科学的时间管理
一、认识课堂教学时间的效用
二、重视课堂教学时间的管理
三、课堂教学时间的有效利用
第五章 积极改革评价方式
一、发挥教学评价的正向作用
二、把握各种评价类型的特点
三、习得课堂灵活运用的技巧
精彩书摘
·练习常具有重复性和可再现性。
根据不同标准,可以将练习教学分为不同类型,比如,按照练习性质,可分为控制式的机械性练习、半控制式的有意义练习、开放式的自由练习;按照练习目的,可分为理解性练习、积累性练习、迁移应用性练习、延伸拓展性练习。这些练习的形式在不同的课堂教学中,有着不同的应用价值。
练习可参照下列步骤进行:引发动机、练习说明、反复练习、评估练习效果等。在实际运用时,应注意明确练习的意义和目标,练习的设计要注意分析学生已有基础,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练习动机,对学生的相关行为进行反馈等。
练习的优点在于能增进学生对知识或技能的记忆,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使学生熟练地掌握知识或技能。其局限在于具有一定机械性,较为费时,难以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难以维持学生的练习动机。
(2)练习的策略
·新授知识及时练。教师在教完一个新概念或新法则之后,应及时针对概念的本质特征选择一些习题让学生练习。练习题要求针对性强。如教完方程的概念后,应针对方程概念的两个本质特征:①含有未知数;②等式,设计一些题目让学生判断哪个是方程?哪个不是方程?为什么?为体现针对性,教师可做“诱错”性练习。如教完小数四则计算后,可设计(2.5-2.5×0.5)÷0.5让学生练习。
·易混知识对比练。对于易混的概念,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用对比的练习方法来认识知识间的联系与区别,让学生发现知识间的同中有异、异中有同之处。如“数的整除”单元的各种概念是相互联系的。通过练习,既有利于理解知识,又有利于分清混淆。因此,教师可提出一些似是而非的说法让学生辨别。如:①15是倍数,3是约数;②1是质数,2是合数;③奇数都是质数,等等。
·相关知识结合练。数学知识的系统性很强。教师在讲解一个新知识后,应把与此相关的旧知识结合在一起,选择练习题让学生练习,促使学习的正向迁移,把新旧知识连成片,串成线,形成知识网络。减少单一的练习时间,提高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带分数的加减法法则教学时,可让学生用类比分数加减法进行练习。
……
前言/序言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提高教育质量是面对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新形势,面对人民群众接受优质教育的新期盼的战略选择,反映了教育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迫切要求。因此,要进一步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建立健全教育质量的全方位保障体系,坚持规模和质量的统一,注重教育内涵发展,鼓励学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出名师、育英才。
课堂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提高教育质量必然对课堂教学提出“优质高效”的新要求。我们认为,优质与高效是辩证的统一。德国的希尔贝特·迈尔(Hibert Meyer)曾提出优质教学的十大特征或标准。第一,要在课堂教学中体现相互尊重、自觉遵守制度、承担责任、公正合理以及相互帮助的学习氛围;第二,有清晰的教学内容;第三,有明确清晰的教学结构;第四,提高学生的净学习时间的比例;第五,要有助于学生学习动机与兴趣提高的交流;第六,教学的方法要具有多样性;第七,要注意对个别学生的促进;第八,在课堂教学中要有思考型的练习;第九,教师能够给予学生明朗的成绩期待;最后一点是学习环境的准备。据此,有学者提出,“有效教学”是包括在“优质教学”的范围内的。“优质教学”不仅注重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同时也强调课堂教学的氛围、教师的教学方式以及学生的学习时间。也就是说,“优质”的课堂教学必定是“有效”的,但“有效”的课堂教学却未必“优质”,可能存在教学氛围紧张、课堂互动缺乏、学生净学习时间不足等问题。所以,课堂教学不但要追求教学的“效果”“效益”和“效率”,还要追求整个教学氛围、教学目的、教学过程、教学方式和课堂互动的优化组合,使之为教学“有效”最大化服务。
本书主要从操作层面论述优质高效课堂的建设问题,而且涉及课堂教学的设计、运行、评价等诸多方面,期望能帮助广大一线教师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水平和实施能力。
《静待花开:看见每一个孩子独特的成长轨迹》 内容简介 在教育的广袤田野上,我们常常期盼着硕果累累,却也常常陷入对“标准答案”的追逐。然而,教育的本质,恰恰在于理解每一个生命独一无二的绽放。本书《静待花开:看见每一个孩子独特的成长轨迹》,正是源于一位长期一线教育工作者对孩子成长规律的深刻体悟和对教育本质的深沉反思。它不是一套现成的“万能公式”,也不是一套教你如何“速成”的技巧集,而是一场关于“看见”的教育哲学实践。 这本书,将带你暂时放下对“效率”的执念,卸下“优质”的标准枷锁,一同走进一个充满温度和静谧的教育空间。在这里,我们不再急于催促种子破土而出,而是学会倾听土壤的声音,感受阳光的温度,尊重生命内在的节奏。我们将一同探索,如何才能真正“看见”孩子——看见他们眼中闪烁的童真,看见他们肢体语言传递的信息,看见他们行为背后潜藏的动机,更看见他们内心深处对未知世界的探索欲和学习的潜能。 第一章:回归教育的初心——“看见”比“教好”更重要 这一章,我们将一同拨开教育实践中层层叠叠的迷雾,回归教育最纯粹的起点。在这里,我们不谈论“最优化的教学方案”,也不探讨“如何最大化课堂产出”。我们只专注于一个核心命题:教育者是否真正“看见”了每一个孩子? “看见”,不是简单的目视,而是一种包含理解、尊重、接纳的目光。它意味着我们不再将孩子简单地视为知识的容器,而是一个拥有独立人格、情感需求和独特发展路径的生命体。我们将反思,在日常的教学中,我们常常因为忙碌、因为压力、因为对“成功”的定义过于单一,而忽略了孩子眼神中那些微弱却重要的信号。 本章将从几个维度展开:“看见”孩子的情绪信号:孩子一个不安的眼神,一次不经意的叹气,一次突然的沉默,都可能是在传递着某种不适或需求。我们如何解读这些信号,并作出恰当的回应,是建立信任和理解的第一步。 “看见”孩子的学习方式: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认知风格和学习节奏。有的孩子需要通过动手操作来理解概念,有的孩子在安静的环境中更能集中注意力,有的孩子需要反复的练习才能巩固知识。如果我们一味地用同一种方式去“教”,那么我们就是在阻碍那些“看见”他们不同之处的努力。 “看见”孩子的兴趣与潜能:很多时候,孩子的兴趣就像一颗颗未被发现的种子,隐藏在日常的平凡之下。我们作为教育者,如何用好奇的眼睛去发现这些火花,并为之提供滋养的土壤,至关重要。而潜能,更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在不断的尝试和试错中被唤醒和激发。 我们将通过一些生动的案例,展示教育者如何从“催促者”转变为“陪伴者”,如何从“评判者”转变为“鼓励者”。在这里,“优质”的定义将不再是统一的分数线,而是每一个孩子在原有基础上,所展现出的点滴进步和独特光芒。 第二章:耐心陪伴,静待花开——尊重生命成长的自然规律 这一章,我们将深入探讨“静待花开”这一核心理念。它不是消极的等待,而是一种积极的、充满智慧的陪伴。我们将学习如何与孩子一起,去感受生命成长的内在韵律,而不是强行干预,试图改变它的自然轨迹。 “静待”的核心,在于“不焦虑”。我们将挑战教育领域普遍存在的“焦虑症”。这种焦虑,源于我们对孩子未来发展的过早担忧,源于我们对社会竞争压力的过度感知。本书将帮助教育者们认识到,过度的焦虑,不仅无益于孩子的成长,反而会成为一种无形的枷锁,限制了他们自由探索和发展的空间。 “花开”的寓意,在于“尊重差异”。每个孩子都是一朵独一无二的花,有着不同的花期,不同的色彩,不同的芬芳。我们不能用同一把尺子去衡量所有孩子。有的孩子可能在某个领域展现出惊人的天赋,而有的孩子可能在另一个领域需要更多的耐心和引导。本书将提供一些方法,帮助教育者识别和欣赏孩子们的个性化成长轨迹。 我们将探讨如何为孩子创造一个“安心”的环境。这个“安心”,体现在对孩子错误和失败的包容,体现在对孩子困惑和疑问的耐心解答,体现在对孩子情绪的理解和疏导。当孩子感到被安全地接纳,他们才敢于尝试,敢于表达,敢于展现真实的自我。 本章还将分享如何通过“微观的观察”来“宏观的理解”。当我们能够敏锐地捕捉孩子在学习、生活中的每一个细微之处,我们就能够更好地洞察他们的成长需求,并提供恰到好处的支持。比如,一个孩子在解决数学题时反复出现的某个错误,可能不仅仅是知识点的问题,更可能是思维方式上的某个误区。 “静待花开”,是一种对教育事业的回归与坚守。它要求教育者具备极大的耐心、智慧和人文关怀,去拥抱每一个孩子成长的独特性。 第三章:倾听与回应——构建有温度的师生关系 “看见”的根本,在于“倾听”和“回应”。本章将聚焦于如何建立和维系一种充满信任和尊重的师生关系,因为这正是教育者能够真正“看见”孩子的前提。 “倾听”,不只是听孩子说了什么,更是听孩子“没有说”的,听孩子情感的底层需求。我们将学习如何通过非语言的信号来理解孩子,如何运用提问的技巧来引导孩子表达,如何在一个安全、放松的氛围中,让孩子愿意袒露心声。 “回应”,是基于倾听之上的行动。它不是简单的“好的”、“知道了”,而是带着理解和关怀的反馈。当孩子遇到困难时,我们如何提供支持?当孩子感到沮丧时,我们如何给予安慰?当孩子分享喜悦时,我们如何一同庆祝?这些回应,都将成为滋养孩子成长的养分。 本章将提供具体的实践方法,例如: 积极倾听技巧: 眼神交流、身体语言的呼应、复述孩子的话语以确认理解、避免打断等。 同理心沟通: 尝试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感受他们的情绪和处境。 开放式提问: 鼓励孩子深入思考和表达。 有效反馈: 关注过程而非结果,用具体、积极的语言描述孩子的进步。 建立“安全区”: 让孩子知道,无论发生什么,都能在这里得到支持和理解。 我们还将讨论,如何处理师生关系中的冲突和挑战。当孩子犯错,当孩子产生抵触情绪,我们如何在不伤害孩子自尊的前提下,进行引导和教育。 建立有温度的师生关系,不是一朝一夕之功,它需要教育者持之以恒的努力和真诚的付出。而当这种关系得以建立,教育的力量将超越知识的传递,触及孩子心灵的深处。 第四章:看见成长的痕迹——以过程为导向的评价与记录 在“静待花开”的理念下,我们对“评价”的理解将发生根本性的转变。本书将摒弃单一、僵化的评价标准,转向关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每一个“痕迹”,并将这些痕迹转化为理解孩子、支持孩子的宝贵信息。 “看见成长的痕迹”,意味着我们要跳出分数和排名的藩篱,去观察和记录孩子在学习、生活中的点滴变化。这些痕迹可能体现在: 学习过程中的尝试与探索: 孩子是如何一步步解决问题的?他们尝试过哪些方法?即使是失败的尝试,也蕴含着宝贵的经验。 情感与社交的发展: 孩子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如何表达情感?如何与他人合作? 品格与价值观的形成: 孩子展现出哪些优秀的品质?他们在面对挑战时如何表现? 兴趣与潜能的显现: 孩子在哪些方面表现出持久的热情和独特的才能? 本章将介绍一些“过程性评价”的实践方法,例如: 成长档案袋: 收集孩子在不同阶段的作品、记录、反思等,形成一份完整的成长“地图”。 观察性记录: 运用行为事件记录、軼事记录等方式,捕捉孩子行为背后的意义。 学生自评与互评: 引导学生认识自己的进步,学习欣赏他人的优点。 故事化的反馈: 将评价转化为一个个生动的故事,让孩子感受到被看见和被认可。 我们还将讨论,如何将这些“痕迹”转化为教育者改进教学、提供个性化支持的依据。当教育者真正能够“看见”每个孩子成长的独特轨迹,我们就能提供更精准、更有针对性的引导,最终帮助每一个孩子,静静地绽放属于自己的美丽。 结语:教育的诗意与远方 《静待花开:看见每一个孩子独特的成长轨迹》这本书,献给每一位在教育路上默默耕耘的灵魂。它不承诺立竿见影的变革,但它引导我们去探索教育更深沉的意义。当我们将目光从“标准”转向“生命”,从“催促”转向“陪伴”,从“比较”转向“看见”,教育的画布将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色彩。 在这本书中,我们不再急于塑造“最优”的孩子,而是致力于培养“完整”的生命。我们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是一颗等待绽放的种子,而我们的角色,是成为那片滋养他们、守护他们、并耐心等待他们蓬勃生长的沃土。静待花开,看见孩子,就是看见教育最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