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资源与时空建构:1644-1945年的中国(套装共5册)

法律、资源与时空建构:1644-1945年的中国(套装共5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张世明 著
图书标签:
  • 中国法律史
  • 近代中国史
  • 资源与环境史
  • 时空观
  • 社会文化史
  • 明清史
  • 民国史
  • 法律史学
  • 历史学
  • 中国近现代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广东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18077215
版次:1
商品编码:11136115
包装:精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2-1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808
套装数量:5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法律、资源与时空建构:1644-1945年的中国》写作历时17年,总计300多万字,分为导论卷、边疆民族卷、军事战争卷、司法场域卷、经济开发卷。该书力求务其博而衷其理,强调史学的问题意识,积极探索学术思想体系的建构,其聚焦点在于探讨法律规则、资源与时空建构的三角关联。在该书中,作者力图寻求一些通则,主要表现在学科之间的通则,不满足于单纯的所谓跨学科综合研究;古今之间的通则,鉴古而知今;极力追求法律演变的规则,但不是采取结构主义的取向,而是力图将法律规则历史化。

作者简介

  张世明,1966年出生,1996年至2000年在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攻读法学博士学位。中国人民大学首位历史学博士后,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曾获得全国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二等奖等奖项,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先后在德国马克斯一普朗克知识产权、竞争法和税法研究所和弗莱堡大学法律系经济法研究所从事学术研究,在不莱梅大学法律系担任客座教授,在法国巴黎大学第十一大担任法学博士论文答辩委员。在FrontiersofHistoryinChina、《中国社会科学文摘》等刊物发表过学术论文若干篇,有关于法律研究方面的英语、德语、法语、日语译著,主要著作包括《清代西藏开发研究》(1996)、《十八世纪中国与世界-军事卷》(与戴逸合著,2000)、《经济法学理论演变研究》(2002,于2009年出版第二次全面修订版)、《中国经济法历史渊源原论》(2002)、《中国西部开发与近代化》(与载逸共同主编,2006)、《过失杀人、市场与道德经济》(译著,2008)、《世界学者论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主编,2009)、《经济法基础文献会要》(主编,2012)等,师从世界著名法学大师、原联合国法律顾问和欧盟法律顾问wolfgangFikentscher(费肯杰)教授并翻译出版其两卷本《经济法》(2009)。

目录

Einleitende Gedanken zu Zhang Shiming,Das Recht und seine Quellen in Raurm und Zeit
关于张世明《法律、资源与时空建构》一书的初步思考
序言
导论
第一节 研究的缘起与动机
第二节 总体史框架:本书的结构与内容概述
第三节 本书各卷之间关联的具体阐释
第四节 本书的研究取向与方法
第五节 从历史到现实的申论:法律与时空建构
第六节 对于核心概念“资源”的阐释
第七节 体例说明
Introduction
主要参考文献
插图来源


法律、秩序与社会变迁:东亚近代的法律制度演进史(套装共4册) 内容概要 本套四卷本专著深入剖析了东亚区域在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约1840年至1940年代)这一关键历史时期,其法律体系所经历的剧烈变革与复杂重塑。这不仅是一部法律史,更是一部关于国家权力重构、社会结构调整以及文化观念冲突的宏大叙事。全书以比较的视野,聚焦于传统法律形态的瓦解、西方法律思想的输入与本土化改造,以及新型国家法律制度的初步建立过程,力求揭示在帝国主义冲击与现代化浪潮的双重挤压下,东亚社会如何艰难地寻求法律的合法性与有效性。 --- 第一卷:传统法律的黄昏与外来冲击(约1840-1890年) 核心议题:旧制体系的内在困境与西方法律的初步渗透 本卷聚焦于传统东亚法律体系在面临西方列强带来的“不平等条约”体系时的历史境遇。它首先考察了在19世纪中叶,由儒家伦理支撑的传统司法实践、刑法观念(如“德主刑辅”)以及民事习惯(如宗族权力、土地继承)的内在张力与功能性衰退。 随后,全书详细分析了西方治外法权(Extra-territoriality)的设立,如何从根本上侵蚀了本土司法主权。通过对条约口岸的法律实践进行细致入微的考察,本卷揭示了领事裁判权如何在特定的地理空间内运作,形成“国中之国”的法律真空或并行体系。这种外部压力迫使统治者开始正视“法制”的现代化议题,促使了初步的法律文献翻译、比较研究以及对西方刑法典的有限借鉴。重点案例分析包括初期对“公法”概念的模糊认识,以及在处理涉及外人案件时所体现出的法律身份认同危机。 --- 第二卷:法律现代化与国家重构的初探(约1890-1912年) 核心议题:法典编纂的尝试与革命思想对法律理念的颠覆 第二卷是法律现代化尝试的集中爆发期。在民族危机加剧的背景下,法典的编纂被提升到关乎国家存亡的战略高度。本卷深入探讨了有识之士与改革派官僚如何着手系统地翻译、引入和消化大陆法系(尤其是德法体系)的基本原则。 主要内容包括: 1. 刑法典的本土化与冲突: 考察了在现有习惯与外来法典之间进行调和的努力,如对“亲属关系”在刑法中的处理方式,以及对“国法”与“家法”边界的重新界定。 2. 民事法律的缺位与构建: 重点分析了财产法、合同法等现代商事法律规则的萌芽,以及这些规则如何受到传统经济结构和土地所有权制度的掣肘。 3. 革命思潮的激荡: 探讨了革命党人对旧有法律体系的彻底批判,他们如何高举“法治”与“人权”的旗帜,构建一种基于国民意志而非君主权威的法律基础。这一时期的法律文本充满了理想主义色彩,也预示着后续政治动荡的法律后果。 --- 第三卷:新政体下的法律实验与意识形态冲突(约1912-1930年代中期) 核心议题:多重政权下的法律竞争与法治理想的破灭 随着帝制的终结,本卷聚焦于不同政权(中央政府、地方军阀、租界当局)如何竞争性地推行其法律改革。这是一个法律权威碎片化、意识形态激烈冲突的时期。 法律实践层面: 成文法的推行与地方抗力: 分析了新颁布的几部重要法典(如《中华民法典》的早期草案或特定领域的法规)在广大乡村和地方社会遭遇的实际阻力。法律的效力往往依赖于地方精英(士绅、乡绅或军阀代理人)的解释与执行,而非中央的意志。 司法机构的现代化尝试: 考察了高等法院、地方法院等机构的设立、法官的培训以及其在处理商业纠纷和政治案件中展现出的专业性与政治依附性。 法律职业的兴起: 律师群体作为现代法律实践的载体,其地位的上升与他们在社会动荡中扮演的角色被详尽论述。他们既是法律的捍卫者,也是政治博弈的参与者。 观念冲突层面: 本卷特别关注传统文化(如儒家礼教残余)与自由主义法律理念之间的拉锯战,尤其是在婚姻家庭法、继承法等与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领域。 --- 第四卷:战前体制的固化与法律的工具化(约1930年代中期-1940年代) 核心议题:国家主义下的法律整合与战争环境下的法治退化 本卷探讨了在新的中央集权力量巩固后,法律如何被用作推行国家主义政策、实现社会动员和管理经济的工具。法律的“现代化”目标开始向“国家效率”和“社会控制”倾斜。 关键领域分析: 1. 行政法与经济管制: 随着国家干预经济的加强,行政法规和特殊经济管制法令大量涌现。这标志着法律重心从保障传统私权向管理公共秩序与经济职能的转移。 2. 司法独立性的挑战: 在政治高压与民族危机加剧的背景下,司法独立性面临严峻挑战。特别是在涉及国家安全、反间谍活动以及特殊经济管制区内,行政权力对司法裁决的干预日益显著。 3. 战争对法律制度的冲击: 战争爆发后,法律制度的首要目标转向战时动员和资源分配。既有的民商法体系在巨大的人员流动和财产损毁面前,其适用性被严重削弱,代之以大量的紧急法令与军事管制条例。 总结: 本套四卷本通过对跨越近百年的法律制度变迁的细致梳理,清晰地勾勒出东亚近代法律史的复杂轨迹:从被动接受外部冲击到主动进行体系性改革,再到最终在内外交困中,法律理想如何被权力的实用主义所取代。它为理解现代东亚国家的治理结构、社会秩序的构建以及文化价值的冲突,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法律视角支撑。本书的学术价值在于,它超越了单纯的法条研究,将其置于国家构建、社会权力转移与思想文化变迁的广阔历史场域中进行阐释。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是一套需要反复品读的学术重器。我发现自己经常需要停下来,对照地图或者其他经济史资料来辅助理解作者所构建的复杂的“时空建构”模型。书中对于1860年代后地方权力如何通过对地方性法规的解释和运用,来重新界定土地所有权和用水权的描述,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案例分析。它成功地揭示了法律条文是如何被历史的惯性、地方的利益集团和新兴的官僚体系共同塑造的。对我来说,最大的收获在于理解了“地方性”在法律变迁中的顽强生命力,中央的宏大叙事如何在基层被过滤、扭曲甚至重构。这种对微观执行层面的关注,极大地增强了历史的真实感和厚重感。

评分

我对这套书最直接的印象是其“挑战性”与“启发性”并存。它并非那种轻松易读的普及读物,相反,它要求读者对中国近代化的复杂性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尤其是在讨论清末“新政”时期,法律改革如何试图解决资源获取和空间控制的矛盾时,作者敏锐地指出了理想的法律文本与实际的执行效果之间巨大的鸿沟。书中对不同地区、不同社会阶层在法律和资源分配上的差异化待遇进行了细致的对比分析,这使得整个历史叙事变得立体而不失厚度。我特别欣赏其中关于“时空”概念的处理,它不仅仅指地理空间,更是一种权力意识形态在时间维度上的延伸和固化。读完之后,我对“中国”在近代化过程中如何通过法律工具来定义、分割和管理其领土与资源有了全新的认识,这比教科书上的描述要深刻和复杂得多。

评分

从装帧和整体的编排来看,这套书显然是为严肃研究者准备的,注释详尽,引文扎实。但抛开学术性不谈,其叙事张力同样引人入胜。它讲述了一个关于权力如何试图驯服自然与社会的故事。在1644年到1945年的漫长跨度中,法律、资源与空间的概念不断被重新定义,每一次定义的变化都伴随着巨大的社会震荡。特别是对晚清“立宪”时期法律现代性尝试的剖析,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将其视为西化的成功,而是将其放在一个“国家能力重建”的框架下进行考察。这种将法律视为国家能力的投射和工具的视角,使得整部作品的分析层次得到了极大的提升,让人在阅读过程中,不断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和反刍。

评分

不得不说,这套书的学术含量极高,每一册都像是一个独立的微观研究,但五册合在一起又构成了一个完整的问题链条。我个人对其中关于“资源”的部分最为着迷,特别是关于矿产和河流治理的法律演变。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当外部压力和内部需求同时爆发时,法律如何被用作一种工具,来合理化资源的“开发”与“控制”,这一点被阐述得淋漓尽致。作者似乎在暗示,法律制度的转型往往不是为了实现某种普世正义,而是为了适应新的权力结构对物质基础的诉求。那种冷静、客观但又充满批判精神的笔调,非常令人信服。它迫使我重新审视那些看似“进步”的法律改革背后,隐藏的资源博弈逻辑。

评分

这本关于1644到1945年中国法律、资源与时空建构的套装书,简直就是一部史诗级的著作。我最近花了大量时间沉浸其中,感触颇深。首先,它的叙事结构非常宏大,将法律制度的变迁与社会经济的脉动紧密结合起来,展现了那个动荡时代下,国家权力如何通过资源分配和空间治理来重塑社会秩序。作者对史料的挖掘和梳理达到了令人惊叹的深度,尤其是在探讨清代中后期资源管理(比如水利、土地)如何与法律规范相互渗透时,那种细节的呈现让人拍案叫绝。这不是一本简单的法律史著作,它更像是一部结合了经济史、社会史和政治史的跨学科研究,试图去捕捉“时空建构”这个宏大概念在具体历史场景中的运作机制。读起来虽然需要一定的历史知识储备,但一旦进入作者的逻辑框架,那种层层递进的史学洞察力会让你觉得所有的投入都是值得的。它挑战了我们对传统“朝代更迭”叙事的理解,提供了更为精微和复杂的历史图景。

评分

还没看,但是应该很好。

评分

100-40买的,大概107吧,就是不知啥时候看完。

评分

商品很不错,是在做活动的时候买的,给力。

评分

书有点磕坏了,到上海都好几天才送。。这次买书不满意

评分

刘汉民,1962年11月生于山东青岛,分别于1983年、1988年、2001年毕业于山东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和南开大学。2001-2003年在天津大学博士后流动站从事博士后研究。现为暨南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广东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第6届特约研究员兼体制改革组召集人。2007年受威廉姆森(Oliver E.Williamson)教授担保赴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哈斯商学院作为期18个月的访问研究。主要研究方向为企业理论与企业制度、资本结构与公司治理、比较制度分析等。曾在《经济研究》、《中国工业经济》和《经济学动态》等学术期刊发表多篇有影响的论文,被转载、引用数百次,参与撰写的《公司治理》一书获第11届孙冶方经济学奖和天津市优秀社科著作特等奖。

评分

书到了,过一段时间在看,此类书需要久放,再读????????????????????????????????

评分

活动价入手,真的很划算。爱书人的福利,希望多搞这样的活动。

评分

其实,最主要的原因是:这些年居麻欠了我家好多钱,他家又太穷,看情形是还不起了,也不指望了。不如到他家住几个月,把钱全吃回来这是我妈的主意。

评分

乘着618活动以优惠价买的,感觉很划算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