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资源与时空建构:1644-1945年的中国》写作历时17年,总计300多万字,分为导论卷、边疆民族卷、军事战争卷、司法场域卷、经济开发卷。该书力求务其博而衷其理,强调史学的问题意识,积极探索学术思想体系的建构,其聚焦点在于探讨法律规则、资源与时空建构的三角关联。在该书中,作者力图寻求一些通则,主要表现在学科之间的通则,不满足于单纯的所谓跨学科综合研究;古今之间的通则,鉴古而知今;极力追求法律演变的规则,但不是采取结构主义的取向,而是力图将法律规则历史化。
张世明,1966年出生,1996年至2000年在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攻读法学博士学位。中国人民大学首位历史学博士后,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曾获得全国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二等奖等奖项,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先后在德国马克斯一普朗克知识产权、竞争法和税法研究所和弗莱堡大学法律系经济法研究所从事学术研究,在不莱梅大学法律系担任客座教授,在法国巴黎大学第十一大担任法学博士论文答辩委员。在FrontiersofHistoryinChina、《中国社会科学文摘》等刊物发表过学术论文若干篇,有关于法律研究方面的英语、德语、法语、日语译著,主要著作包括《清代西藏开发研究》(1996)、《十八世纪中国与世界-军事卷》(与戴逸合著,2000)、《经济法学理论演变研究》(2002,于2009年出版第二次全面修订版)、《中国经济法历史渊源原论》(2002)、《中国西部开发与近代化》(与载逸共同主编,2006)、《过失杀人、市场与道德经济》(译著,2008)、《世界学者论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主编,2009)、《经济法基础文献会要》(主编,2012)等,师从世界著名法学大师、原联合国法律顾问和欧盟法律顾问wolfgangFikentscher(费肯杰)教授并翻译出版其两卷本《经济法》(2009)。
Einleitende Gedanken zu Zhang Shiming,Das Recht und seine Quellen in Raurm und Zeit
关于张世明《法律、资源与时空建构》一书的初步思考
序言
导论
第一节 研究的缘起与动机
第二节 总体史框架:本书的结构与内容概述
第三节 本书各卷之间关联的具体阐释
第四节 本书的研究取向与方法
第五节 从历史到现实的申论:法律与时空建构
第六节 对于核心概念“资源”的阐释
第七节 体例说明
Introduction
主要参考文献
插图来源
这本关于1644到1945年中国法律、资源与时空建构的套装书,简直就是一部史诗级的著作。我最近花了大量时间沉浸其中,感触颇深。首先,它的叙事结构非常宏大,将法律制度的变迁与社会经济的脉动紧密结合起来,展现了那个动荡时代下,国家权力如何通过资源分配和空间治理来重塑社会秩序。作者对史料的挖掘和梳理达到了令人惊叹的深度,尤其是在探讨清代中后期资源管理(比如水利、土地)如何与法律规范相互渗透时,那种细节的呈现让人拍案叫绝。这不是一本简单的法律史著作,它更像是一部结合了经济史、社会史和政治史的跨学科研究,试图去捕捉“时空建构”这个宏大概念在具体历史场景中的运作机制。读起来虽然需要一定的历史知识储备,但一旦进入作者的逻辑框架,那种层层递进的史学洞察力会让你觉得所有的投入都是值得的。它挑战了我们对传统“朝代更迭”叙事的理解,提供了更为精微和复杂的历史图景。
评分不得不说,这套书的学术含量极高,每一册都像是一个独立的微观研究,但五册合在一起又构成了一个完整的问题链条。我个人对其中关于“资源”的部分最为着迷,特别是关于矿产和河流治理的法律演变。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当外部压力和内部需求同时爆发时,法律如何被用作一种工具,来合理化资源的“开发”与“控制”,这一点被阐述得淋漓尽致。作者似乎在暗示,法律制度的转型往往不是为了实现某种普世正义,而是为了适应新的权力结构对物质基础的诉求。那种冷静、客观但又充满批判精神的笔调,非常令人信服。它迫使我重新审视那些看似“进步”的法律改革背后,隐藏的资源博弈逻辑。
评分从装帧和整体的编排来看,这套书显然是为严肃研究者准备的,注释详尽,引文扎实。但抛开学术性不谈,其叙事张力同样引人入胜。它讲述了一个关于权力如何试图驯服自然与社会的故事。在1644年到1945年的漫长跨度中,法律、资源与空间的概念不断被重新定义,每一次定义的变化都伴随着巨大的社会震荡。特别是对晚清“立宪”时期法律现代性尝试的剖析,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将其视为西化的成功,而是将其放在一个“国家能力重建”的框架下进行考察。这种将法律视为国家能力的投射和工具的视角,使得整部作品的分析层次得到了极大的提升,让人在阅读过程中,不断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和反刍。
评分我对这套书最直接的印象是其“挑战性”与“启发性”并存。它并非那种轻松易读的普及读物,相反,它要求读者对中国近代化的复杂性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尤其是在讨论清末“新政”时期,法律改革如何试图解决资源获取和空间控制的矛盾时,作者敏锐地指出了理想的法律文本与实际的执行效果之间巨大的鸿沟。书中对不同地区、不同社会阶层在法律和资源分配上的差异化待遇进行了细致的对比分析,这使得整个历史叙事变得立体而不失厚度。我特别欣赏其中关于“时空”概念的处理,它不仅仅指地理空间,更是一种权力意识形态在时间维度上的延伸和固化。读完之后,我对“中国”在近代化过程中如何通过法律工具来定义、分割和管理其领土与资源有了全新的认识,这比教科书上的描述要深刻和复杂得多。
评分这是一套需要反复品读的学术重器。我发现自己经常需要停下来,对照地图或者其他经济史资料来辅助理解作者所构建的复杂的“时空建构”模型。书中对于1860年代后地方权力如何通过对地方性法规的解释和运用,来重新界定土地所有权和用水权的描述,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案例分析。它成功地揭示了法律条文是如何被历史的惯性、地方的利益集团和新兴的官僚体系共同塑造的。对我来说,最大的收获在于理解了“地方性”在法律变迁中的顽强生命力,中央的宏大叙事如何在基层被过滤、扭曲甚至重构。这种对微观执行层面的关注,极大地增强了历史的真实感和厚重感。
评分这个属于跨界的著述,真是牛的啊。
评分一、乌桓人最初的驻牧地——乌桓山
评分一、乌桓人最初的驻牧地——乌桓山
评分才开始,我雄心勃勃,要跟一户路程在四百公里以上、骑十几天马才能到达驻地的人家,想把游牧生活最艰辛之处遍尝一遍。可是,路程超过十天的人家都不肯捎我,怕我添麻烦。更重要的是,我的雄心壮志随着转场日期的一天天来临,也一点点消融想想看:半个月的时间,夜夜睡雪地,休息不足四个钟头;天天凌晨起身,摸黑出发;顶着寒流赶羊追马,管理驼队,拾掇小牛……我这八十来斤的体格,还是别逞那个强了。于是对路程的要求降低为一个礼拜……终于,在临行前一个星期,又降至四天以下……
评分国内学者对于东胡系统中的各族,曾经分别进行过研究,其中以马长寿的《乌桓与鲜卑》一书,最为史学界所瞩目。随后出版的周伟洲的《敕勒与秉然》、《吐谷浑史》、《南凉与西秦》;陈述的《契丹社会经济史稿》、《契丹政治史稿》,孙秀仁、孙进己等的《室韦史研究》,及国家民委民族问题五种丛书之一的《蒙古族简史》等,也都是探讨东胡各族的重要著作。但贯通东胡各族历史为一书的专著则尚未见,仅国外日本学者白鸟库吉早年(本世纪初)所著的《东胡民族考》曾被译成中文。此书虽包罗甚广,但内容并非叙述东胡各族的史事,而是用比较语言学的方法以考订东胡各族中的族名、地名、人名、称谓及其它术语等,实际上是一本“东胡民族语言考”。此书虽在学术上有一定的价值,但我们今天要求的却是一本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详细叙述东胡各族的经济基础、政治上层建筑和社会意识形态史实的系统之作。
评分商品很不错,是在做活动的时候买的,给力。
评分不可多得的专业作品,厚厚的几大本,真是凝结了作者太多年的心血。书的包装和排版都没问题。
评分超级好书 值得推荐!
评分不可多得的专业作品,厚厚的几大本,真是凝结了作者太多年的心血。书的包装和排版都没问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