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TG F60-2009 公路隧道施工技术规范

JTG F60-2009 公路隧道施工技术规范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交第一公路工程局有限公司 著
图书标签:
  • 公路隧道
  • 隧道施工
  • 施工技术规范
  • JTG F60
  • 2009
  • 公路工程
  • 隧道工程
  • 技术标准
  • 规范文件
  • 交通工程
  • 土木工程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广通建筑科技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人民交通出版社
ISBN:9787114079924
商品编码:1114510458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09-09-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现代机械工程图学教程-(第二版)

原价:45.80元

作者:王琳,张佑林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09-01

ISBN:9787030323477

字数:618000

页码:417

版次:2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681kg

编辑推荐


王琳、张佑林主编的《现代机械工程图学教程(第2版)》在内容设计上,无论是介绍点、线、面、截交、相贯及各种表达方法等基础知识,还是分析零件图、装配图等应用技能,都围绕着三维物体的平面表达和平面图形的三维重构进行。在平面和三维的转换中,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全书采用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颁布的《技术制图》、《机械制图》等最新国家标准,根据课程内容和教学规律的需要,分别将有关标准内容编入教材正文或附录中,以培养和方便学生进行查阅,树立贯彻国家标准的意识。

内容提要


王琳、张佑林主编的《现代机械工程图学教程(第2版)》是按照高等学校工科制图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制订的“工程制图教学基本要求”编写而成,主要内容有机械制图的基本知识、投影理论的基础知识、轴测图、基本立体和组合体的投影、工程形体常用的基本表示方法、常用的零部件和结构要素的特殊表示法、零件图、装配图、焊接图、计算机绘图(AutoCAD和SolidWorks绘图软件介绍及应用)等。
《现代机械工程图学教程(第2版)》可作为普通高等学校机械工程类各专业的“工程图学”(“画法几何与机械图”或“机械制图”)课程的教材,也可作为独立学院、网络学院、成人教育学院等同类专业的教材,还可供有关的科研和工程技术人员参考、查阅。

目录


第0章  绪论  0.1  本课程研究的对象  0.2  本课程的内容和性质  0.3  本课程的主要任务  0.4  本课程的学习方法第1章  机械制图的基本知识  1.1  与机械制图有关的国家标准简介    1.1.1  图纸的幅面和格式(GB/T 14689—2008)    1.1.2  标题栏和明细栏(GB/T 10609.1—2008,GB/T 10609.2—1989)    1.1.3  比例(GB/T 14690—1993)    1.1.4  字体(GB/T 14691—1993)    1.1.5  图线(GB/T 17450—1998,GB4457.4—2002)    1.1.6  尺寸与标注(GB/T 4458.4—2003)  1.2  常用绘图工具及其用法  1.3  几何作图  1.4  绘图的方法和步骤    1.4.1  平面图形的分析    1.4.2  绘制仪器图的方法和步骤    1.4.3  绘制草图第2章  投影理论的基础知识  2.1  投影法    2.1.1  投影法及其分类    2.1.2  正投影法的投影特性  2.2  三投影面体系    2.2.1  三投影面体系的建立    2.2.2  三面投影图的形成及投影规律  2.3  点、直线和平面的投影    2.3.1  点的投影    2.3.2  直线的投影    2.3.3  平面的投影    2.3.4  直线与平面及两平面的相对位置  2.4  投影变换    2.4.1  概述    2.4.2  变换投影面法第3章  基本立体的投影  3.1  基本平面立体的投影    3.1.1  基本平面立体的三面投影图    3.1.2  基本平面立体表面上点和线的投影  3.2  基本回转体的投影    3.2.1  基本回转体的三面投影图    3.2.2  基本回转体表面上点和线的投影第4章  组合体的投影  4.1  平面与立体相交——截交    4.1.1  平面与平面立体相交    4.1.2  平面与回转体相交  4.2  立体与立体相交——相贯    4.2.1  相贯线的性质    4.2.2  相贯线的求法    4.2.3  相贯线的特殊情况与简化画法  4.2  组合相贯线  4.3  组合体的形成及分析方法    4.3.1  组合体的形成方式    4.3.2  形体分析法和线面分析法  4.4  组合体的画法    4.4.1  概述    4.4.2  组合体的画法举例  4.5  组合体的尺寸标注    4.5.1  组合体尺寸标注的基本要求    4.5.2  简单几何形体的尺寸标注    4.5.3  组合体的尺寸标注  4.6  读组合体的投影图    4.6.1  读组合体投影图的基本方法    4.6.2  读组合体投影图举例第5章  轴测图  5.1  轴测图的基本概念    5.1.1  轴测图的形成    5.1.2  轴间角和轴向伸缩系数    5.1.3  轴测图的投影特性    5.1.4  轴测图的分类  5.2  正等轴测图的画法    5.2.1  正等轴测图的轴间角和轴向伸缩系数    5.2.2  平面立体正等轴测图的画法    5.2.3  回转体正等轴测图的画法  5.3  斜二轴测图的画法    5.3.1  斜二测的轴问角和轴向伸缩系数    5.3.2  斜二轴测图的画法    5.3.3  圆的斜二轴测图  5.4  轴测剖视图的画法    5.4.1  轴测图的剖切方法    5.4.2  轴测剖视图的画法第6章  工程形体常用的基本表示法  6.1  视图    6.1.1  基本视图和向视图    6.1.2  局部视图    6.1.3  斜视图    6.1.4  第三角画法简介  6.2  剖视图    6.2.1  剖视图的基本概念    6.2.2  剖视图的画法及种类    6.2.3  剖切面的种类及相应剖视图的画法  6.3  断面图    6.3.1  断面图的基本概念    6.3.2  断面图的种类及画法  6.4  局部放大图和常用简化画法    6.4.1  局部放大图    6.4.2  常用简化画法  6.5  表示方法的综合应用举例第7章  零件图  7.1  零件的分类  7.2  零件图的内容  7.3  零件图的画法    7.3.1  零件表达方案的选择    7.3.2  不同类型零件的表达方案  7.4  零件图的尺寸标注    7.4.1  尺寸基准的选择    7.4.2  尺寸标注的一般原则    7.4.3  零件常见结构的尺寸注法    7.4.4  尺寸标注举例  7.5  零件图的技术要求    7.5.1  极限与配合(GB/T 1800.1—1997,GB/T 1800.2~1800.4—1998,GB/T1801—1999)    7.5.2  几何公差简介    7.5.3  表面结构的表示法(GB/T 131—2006)    7.5.4  表面处理与热处理  7.6  零件的工艺结构简介    7.6.1  铸造零件的工艺结构    7.6.2  机加工零件的工艺结构  7.7  读零件图    7.7.1  读零件图的方法和步骤    7.7.2  读零件图举例  7.8  零件的测绘第8章  常用的零部件和结构要素的特殊表示法  8.1  标准件的表示法    8.1.1  螺纹    8.1.2  螺纹紧固件    8.1.3  其他常用的标准件  8.2  常用非标准件的表示法    8.2.1  齿轮    8.2.2  弹簧第9章  装配图  9.1  装配图的内容  9.2  装配图的表示方法    9.2.1  规定画法    9.2.2  特殊画法  9.3  装配图的尺寸标注  9.4  装配图的零(部)件序号和明细栏    9.4.1  零(部)件序号    9.4.2  明细栏  9.5  合理的装配结构简介  9.6  装配图的画法和部件测绘    9.6.1  装配图的画法    9.6.2  部件测绘  9.7  读装配图    9.7.1  读装配图的方法和步骤    9.7.2  读装配图举例第10章  焊接图  10.1  焊缝的图示法及代号标注    10.1.1  焊缝的图示法    10.1.2  焊缝的代号标注    10.1.3  焊缝的尺寸符号及标注原则    10.1.4  焊接方法及数字代号  10.2  焊缝的表示方法及焊接图举例    10.2.1  焊缝的表达方法    10.2.2  焊接图举例第11章  AutoCAD软件介绍及应用  11.1  计算机绘图概述  11.2  AutoCAD 2007的主界面及基本操作方法    11.2.1  AutoCAD 2007的主界面    11.2.2  AutoCAD 2007的基本操作方法  11.3  AutoCAD 2007的主要命令    11.3.1  下拉菜单介绍    11.3.2  标准工具条介绍    11.3.3  绘图工具条介绍    11.3.4  修改工具条介绍    11.3.5  尺寸标注工具条介绍    11.3.6  图层工具条和特性工具条介绍  11.4  机械图绘制实例  11.5  实体建模基础及应用举例    11.5.1  AutoCAD实体建模工具介绍    11.5.2  AutoCAD实体建模应用举例第12章  SolidWorks软件介绍及应用  12.1  SolidWorks 2007软件概述    12.1.1  SolidWorks 2007的用户界面    12.1.2  SolidWorks 2007的基本操作    12.1.3  SolidWorks 2007的基本概念  12.2  草图绘制    12.2.1  草图的基本知识    12.2.2  草图绘制实例  12.3  特征造型    12.3.1  特征造型的基本知识    12.3.2  特征造型实例  12.4  零件及装配体的三维建模应用举例    12.4.1  零件的三维建模应用举例    12.4.2  装配体的三维建模应用举例    12.4.3  由零件三维模型转化为零件图应用举例参考文献附录  1  极限与配合  2  常用材料及热处理  3  螺纹  4  常用螺纹紧固件  5  键  6  销  7  滚动轴承  8  常用的标准结构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JTG F60-2009 公路隧道施工技术规范》 是一部在中国公路建设领域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技术标准,它系统、全面地阐述了公路隧道施工的各项技术要求、工程实践和管理原则。本书的出版,标志着我国公路隧道建设在标准化、科学化、安全化方面迈上了新的台阶,为确保工程质量、提高施工效率、保障施工安全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 本书内容涵盖公路隧道施工的完整流程,从前期准备到后期养护,无不涉及。 第一篇 工程总则: 本篇奠定了全书的技术基调,明确了公路隧道工程的基本原则、适用范围以及相关的法律法规要求。它强调了工程建设必须遵循的质量、安全、环保和经济性等原则,并对不同类型的隧道(如山岭隧道、地下隧道、水下隧道等)的特性进行了初步的界定,为后续章节的具体技术规范提供了宏观指导。同时,也对勘察设计、施工图审查等前期工作提出了要求,强调了“先勘察、后设计、再施工”的科学顺序。 第二篇 隧道选线与勘察: 本篇深入阐述了隧道选线应考虑的地理、地质、水文、环境、交通及经济等多种因素,旨在选择最佳的隧道线路,最大程度地规避不良地质和工程风险。在勘察方面,本书详细规定了地质勘察、水文地质勘察、工程地质勘察、岩土力学参数测定等各项勘察工作的具体内容、方法和精度要求,强调了通过充分的勘察,准确掌握围岩的性质,为后续的支护设计和施工方案制定提供可靠依据。 第三篇 隧道支护与衬砌: 这是本书的核心内容之一,详细规定了隧道围岩的分类、支护结构的类型、设计原则、计算方法以及施工工艺。从初期支护(如喷射混凝土、锚杆、钢拱架等)到二次衬砌(如钢筋混凝土、模筑混凝土等),本书都给出了详尽的技术要求和质量标准。特别地,本书强调了根据围岩等级和施工方法,选择最经济、最可靠的支护形式,并对支护参数的选取、施工过程中的监控量测等进行了详细规定,以确保隧道的长期稳定。 第四篇 隧道施工方法: 本书详细介绍了当前主流的隧道施工方法,并根据不同的地质条件和工程特点,给出了相应的适用性分析和技术要求。 掘进法: 详细阐述了爆破法、机械掘进法(如TBM)等不同掘进方式的操作规程、安全措施、质量控制要点。对于爆破法,本书对爆破参数的选择、装药设计、雷管选用、爆破孔布置等进行了详细指导。对于TBM掘进,则侧重于设备操作、刀具磨损、出渣等环节的要求。 明挖法: 针对浅埋隧道或地表条件允许的隧道,本书规范了明挖施工的放坡、基坑开挖、支护、回填等工序的技术要求。 盾构法: 对于城市地下隧道或水下隧道,本书详细介绍了盾构的选型、拼装、掘进、盾构管片拼装、注浆等关键环节的技术要求和质量控制。 其他方法: 针对特殊情况,本书也可能涉及沉管法、顶管法等施工方法的初步规定。 第五篇 隧道通风与照明: 本篇针对隧道在使用过程中的通风和照明问题,提出了明确的技术标准。 通风: 详细阐述了隧道通风的必要性、通风方式(如自然通风、机械通风)、通风设备的选型、参数计算、施工安装及运行维护要求,旨在保证隧道内空气质量,满足行车安全和舒适性。 照明: 规定了隧道照明的等级、灯具类型、照度要求、布置方式、电源配置以及施工安装和验收标准,以保障行车安全,减少视觉疲劳。 第六篇 隧道排水与防水: 本篇针对隧道内可能出现的水患问题,提供了全面的技术解决方案。 排水: 详细规定了隧道排水系统的组成、设计原则、排水沟、集水井、排水泵等设备的要求,以及施工安装和验收标准,确保隧道内积水得到有效排除。 防水: 详细介绍了隧道防水的材料选择(如防水卷材、涂料)、构造形式、施工工艺、质量检验方法,旨在防止地下水渗入隧道结构,保护结构安全,延长使用寿命。 第七篇 隧道监控与量测: 本篇强调了在隧道施工过程中,对围岩变形、支护结构受力等进行实时监测的重要性。详细规定了监控量测的布设、测点布置、测量仪器、测量周期、数据分析方法以及异常情况的处理措施,通过科学的监控量测,及时掌握隧道变形情况,为调整施工方案、评估结构安全性提供依据。 第八篇 隧道附属工程: 本篇涉及隧道内的各类附属构筑物,包括交通安全设施(如护栏、标志、标线)、消防设施、监控通信设施、隔断墙、行车道、人行道等。本书对这些附属工程的设计、施工、安装和验收都提出了具体的技术要求,确保隧道整体功能的完善和运行安全。 第九篇 质量检验与验收: 本篇是全书的收尾部分,详细规定了公路隧道工程各阶段的质量检验方法、验收标准和程序。从原材料的检验、施工过程的检查,到分部分项工程的验收,再到整个工程的最终验收,本书都给出了清晰明确的指导,确保工程质量符合国家标准和设计要求。 第十篇 安全生产管理: 本篇是针对公路隧道施工安全风险而设,强调了安全生产的重要性,规定了施工单位在安全管理方面的责任和义务。内容涵盖了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制度、危险源的辨识与控制、个体防护用品的使用、特种作业人员的管理、应急预案的制定与演练等,旨在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少施工安全事故的发生。 总而言之,《JTG F60-2009 公路隧道施工技术规范》以其严谨的科学性、先进的技术性、系统性以及极强的可操作性,为我国公路隧道建设提供了权威的技术指导和质量保障。本书的应用,不仅提升了我国公路隧道工程的整体建设水平,也为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促进交通运输事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对书中关于不良地质条件下隧道施工的技术处理,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任何隧道工程都会遇到不同程度的地质挑战,而如何有效地应对这些挑战,是衡量一个工程师技术水平的重要标准。这本书在这方面的内容,可以说非常丰富和实用。 它详细分析了各种常见的不良地质条件,如软弱围岩、断层破碎带、富水地段、涌水、塌陷等,并针对每一种情况,提出了具体的施工技术方案。例如,在处理软弱围岩时,书中详细介绍了超前支护、初期支护与二次衬砌的协同工作、以及特殊的加固技术,如注浆加固、钢架加固等。在处理富水地段时,书中则详细阐述了预先排水、帷幕注浆、导排相结合等多种方法。书中还结合了大量的案例研究,通过分析实际工程中遇到的难题和解决方案,让读者能够更直观地理解这些技术的应用。这让我认识到,面对复杂地质条件,需要灵活运用多种技术手段,并且需要具备丰富的经验和判断力。

评分

书中对监控量测技术在隧道施工中的应用,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在现代工程建设中,对工程的实时监测和数据分析,是确保工程质量和安全的关键。这本书在这方面的内容,让我对“监控量测”这个概念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书中详细介绍了隧道施工过程中需要监测的各项参数,例如围岩的位移、支护结构的应力、地下水位、通风参数等等。它还详细阐述了各种监测技术的原理和应用,包括了对测量仪器(如全站仪、水准仪、压力计、位移计、应变计等)的选用、布设、标定和数据采集方法。书中更重要的是,它深入探讨了如何利用监测数据来分析围岩的变形趋势、评估支护结构的稳定性,并根据监测结果及时调整施工方案,采取必要的加固措施。书中还强调了建立完善的监测信息管理系统,以及如何利用数据分析来预测潜在的风险,从而提前采取预防措施。这让我了解到,监控量测不仅仅是简单的测量,更是一种主动的风险管理手段。

评分

我不得不说,这本书在“收尾工程与运营维护”方面的内容,展现了其前瞻性和系统性。许多技术规范往往会止步于主体结构的完成,而这本书却将目光延伸到了隧道建成后的运营阶段,这是一种非常负责任的态度。 书中对于隧道附属设施的安装与调试,例如照明系统、通风系统、交通监控系统、消防系统等的详细介绍,让我看到了一个完整隧道工程的最终形态。它不仅讲解了各种设备的安装要求和技术规范,还强调了系统联动和整体优化。更让我感动的是,书中还对隧道日常的巡检、养护、维修以及应急处理等方面,给出了非常详尽的指导。它详细阐述了如何通过定期检查,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的病害,如何制定有效的养护计划,以及如何在突发事件发生时,快速响应并采取有效的措施,最大程度地减少损失。这让我深刻地理解到,一项伟大的工程,其价值的体现,不仅在于建设阶段的辉煌,更在于其持久的安全运行和良好的服务。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上印着“JTG F60-2009 公路隧道施工技术规范”的字样,当我第一次翻开它的时候,并没有抱有过高的期待,以为这只是一本枯燥乏味的技术手册,充斥着冰冷的数字和晦涩的术语。然而,事实证明,我的初步判断大错特错。这本书所呈现的内容,远比我最初设想的要丰富和深入得多。它不仅仅是一份规范,更像是一部公路隧道建设领域的百科全书,将从理论到实践的各个环节都做了细致入微的梳理。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尤其被书中关于初期支护技术的论述所吸引。它不仅仅罗列了各种支护方式的名称和适用范围,更重要的是,它深入剖析了不同支护方案背后的力学原理和设计思路。比如,在阐述锚杆支护时,书中详细介绍了锚杆的类型、受力机制、布置原则,以及如何根据围岩的性质、开挖方式和施工环境来选择最优的锚杆参数。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还结合了大量的工程实例,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生动地展示了这些技术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效果,以及在遇到复杂地质条件时,工程师们是如何巧妙地运用这些技术来解决问题的。这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叙述方式,极大地增强了我的理解和学习效率。

评分

我对书中关于通风排水系统的章节尤为赞赏。公路隧道的建设,尤其是在地下深处的工程,通风和排水是保障施工安全和工程质量的关键因素。这本书在这方面的内容,可以说做到了面面俱到。它不仅介绍了不同类型的通风方式,如自然通风、机械通风(包括局部通风和长距离送排风)以及它们各自的优缺点,还详细阐述了通风系统的设计原则、风量计算方法,以及如何根据隧道长度、断面大小、交通流量和施工阶段来确定最优的通风方案。 更重要的是,书中对排水系统的论述也相当详尽。它涵盖了隧道内部涌水、地表径流、施工用水等多种排水来源,并详细介绍了截排、集水、排水设施的设计与施工要点。例如,书中对各种排水沟、集水井、排水泵的设计参数和安装要求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并特别强调了排水系统的可靠性和长期维护的重要性。我了解到,一个设计合理的通风排水系统,不仅能够为施工人员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降低安全风险,还能有效地保护隧道结构免受水损害,延长其使用寿命。书中对于如何预防和处理地下水的渗漏问题,也提供了非常实用的指导。

评分

书中对盾构法隧道施工技术的详细介绍,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随着现代工程技术的不断发展,盾构法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隧道施工技术,尤其是在城市地下交通工程中。这本书对于盾构法的论述,可以说是相当全面和深入。 它不仅详细介绍了盾构机的结构组成、工作原理、掘进工艺,还深入探讨了盾构法施工的关键技术,如盾构机的选型、刀盘的设计、拼装机的操作、盾体姿态的控制、盾尾的止水与注浆等。书中还特别强调了盾构法施工中对地质条件的适应性,以及如何通过盾构机的参数调整和施工工艺的优化,来应对不同的地质风险。让我感到非常惊喜的是,书中还包含了一些关于盾构机故障诊断与维修的内容,以及盾构法隧道施工中的安全管理和环境保护措施。这让我对这种先进的施工技术有了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并对未来城市地下空间开发有了更宏观的展望。

评分

让我感到惊喜的是,这本书在安全管理与环境保护方面的论述,也达到了相当的高度。虽然很多人可能认为技术规范主要关注工程本身,但这本书却将安全与环保置于了相当重要的位置。在安全管理方面,书中详细列举了隧道施工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各种风险,例如塌方、冒顶、瓦斯爆炸、火灾、中毒、机械伤害等等,并针对每一种风险提出了具体的预防措施和应急预案。 书中对于施工人员的安全培训、个体防护装备的使用、安全生产责任制的落实等方面,都给出了明确的要求。特别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还强调了“以人为本”的安全理念,以及如何通过技术手段和管理措施,最大限度地保障施工人员的生命安全。在环境保护方面,书中也对隧道施工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如噪音、粉尘、废水、弃渣等,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措施。例如,书中对于如何进行施工场地的植被恢复、如何处理施工废水、如何对弃渣进行分类堆放和再利用等方面,都提供了具体的指导。这让我感受到,现代化的工程建设,已经将可持续发展理念融入到了每一个环节。

评分

这本书在混凝土施工方面的章节,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公路隧道的结构稳定性和耐久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混凝土结构的质量。书中对于混凝土材料的选用、配合比设计、拌合、运输、浇筑、养护等各个环节,都进行了极其详尽的阐述。 我特别注意到书中关于混凝土裂缝控制的讨论。书中详细分析了导致混凝土裂缝产生的各种原因,如早期干缩、温度应力、荷载应力等,并提出了多种预防和治理措施,包括选用低收缩混凝土、优化配合比、控制水化热、改进施工工艺、采用二次振捣等。书中还提供了大量的图表和数据,用以说明不同措施的效果。例如,在论述混凝土的养护时,书中不仅介绍了洒水养护、覆盖养护等传统方法,还提及了薄膜养护、蒸汽养护等更先进的养护技术,并给出了具体的实施要求和注意事项。这让我认识到,高质量的混凝土施工,需要对每一个细节都一丝不苟,才能最终保证工程的耐久性和安全性。

评分

让我眼前一亮的是书中关于施工机械与设备选择与使用的部分。在现代公路隧道建设中,高效、可靠的施工机械是保证工程进度和质量的基石。这本书在这方面的论述,既有宏观的指导,也有微观的细节。它没有仅仅列举几种常见的隧道掘进设备,而是深入分析了不同类型掘进设备(如全断面掘进机TBM、钻爆法施工配套的挖掘机、装载机等)的工作原理、技术特点、适用范围以及优缺点。 书中还详细阐述了在选择施工机械时需要考虑的各项因素,包括隧道的设计参数(如直径、长度、坡度)、围岩地质条件、施工方法、工程造价以及环境保护要求等。更让我受益匪浅的是,书中还提供了关于施工机械的日常维护、安全操作规程以及故障排除的指导。通过阅读这部分内容,我能够更清晰地认识到,选择合适的施工机械并非易事,它需要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并且对机械的性能和操作都有深入的了解。书中提到的关于机械化施工的趋势和发展方向,也让我对未来的隧道建设有了更深的认识。

评分

本书关于隧道衬砌设计的论述,也让我受益匪浅。隧道衬砌是抵抗围岩压力、保护隧道主体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设计的好坏直接关系到隧道的安全性和使用寿命。这本书在这方面的讲解,既有理论高度,又不乏实践指导。 书中首先介绍了衬砌的作用和基本要求,然后深入剖析了衬砌的受力分析方法,包括了不同工况下的荷载计算,以及如何根据围岩的性质、支护结构的作用来确定衬砌的内力和变形。在设计方面,书中详细介绍了不同类型的衬砌结构,如钢筋混凝土衬砌、模筑衬砌、砌体衬砌等,并对它们的适用范围、材料选用、结构构造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说明。特别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关于衬砌结构的抗震设计和耐久性设计的讨论。它不仅提出了相关的设计准则和计算方法,还结合了大量的试验数据和工程实例,来验证这些设计的合理性。这让我认识到,隧道衬砌的设计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综合考虑安全性、经济性和耐久性等多个方面。

评分

很不错

评分

发货速度很快

评分

书相对比较全,发货速度快。

评分

公司买的,挺不错!纸很好

评分

挺好

评分

很好,非常满意~

评分

挺好的

评分

不错

评分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