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 5749-2006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 (水质检测手册)

GB 5749-2006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 (水质检测手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GB 5749-2006
  • 生活饮用水
  • 卫生标准
  • 水质检测
  • 检验方法
  • 饮用水标准
  • 水质手册
  • 环境监测
  • 食品安全
  • 饮用水卫生
  • 标准规范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广通建筑科技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标准出版社
ISBN:155066129436
商品编码:1114542049
包装:平装

具体描述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GB5749-2006 GB/T5750.1-5750-13-2006
定价 270.00
出版社 中国标准出版社
版次 1
出版时间 2007年01月
开本 16
作者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装帧 平装
页数 480
字数 895000
ISBN编码 155066129436



本标准为合订本,包括以下标准:

GB/T 5749-2006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GB/T 5750.1-2006 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 总则
GB/T 5750.2-2006 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 水样的采集与保存
GB/T 5750.3-2006 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 水质分析质量控制
GB/T 5750.4-2006 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 感官性状和物理指标
GB/T 5750.5-2006 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 无机非金属指标
GB/T 5750.6-2006 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 金属指标
GB/T 5750.7-2006 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 有机物综合指标
GB/T 5750.8-2006 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 有机物指标
GB/T 5750.9-2006 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 农药指标
GB/T 5750.10-2006 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 消毒副产物指标
GB/T 5750.11-2006 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 消毒剂指
GB/T 5750.12-2006 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 微生物指标
GB/T 5750.13-2006 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 放射性指标


一.《GB5749-2006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本标准的全部技术内容为强制性。
本标准自实施之日起代替GB5749-1985《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本标准与GB5749-1985相比主要变化如下:
——水质指标由GB5749-1985的35项增加至106项,增加了71项;修订了8项;其中:
a)微生物指标由2项增至6项,增加了大肠埃希氏菌、耐热大肠菌群、贾第鞭毛虫和隐孢子虫;修订了总大肠菌群;
b)饮用水消毒剂由1项增至4项,增加了一氯胺、臭氧、二氧化氯;
c)毒理指标中无机化合物由10项增至21项,增加了溴酸盐、亚氯酸盐、氯酸盐、锑、钡、铍、硼、钼、镍、铊、氯化氰;并修订了砷、镉、铅、硝酸盐;
毒理指标中有机化合物由5项增至53项,增加了甲醛、三卤甲烷、二氯甲烷、1,2-二氯乙烷、1,1,1-三氯乙烷、三溴甲烷、一氯二溴甲烷、二氯一溴甲烷、环氧氯丙烷、氯乙烯、1,1-二氯乙烯、1,2-二氯乙烯、三氯乙烯、四氯乙烯、六氯丁二烯、二氯乙酸、三氯乙酸、三氯乙醛、苯、甲苯、二甲苯、乙苯、苯乙烯、2,4,6-三氯酚、氯苯、1,2-二氯苯、1,4-二氯苯、三氯苯、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基)酯、丙烯酰胺、微囊藻毒素-LR、灭草松、百菌清、溴氰菊酯、乐果、2,4-滴、七氯、六氯苯、林丹、马拉硫磷、对硫磷、甲基对硫磷、五氯酚、莠去津、呋喃丹、毒死蜱、敌敌畏、草甘膦;修订了四氯化碳;
d)感官性状和一般化学指标由15项增至20项,增加了耗氧量、氨氮、硫化物、钠、铝;修订了浑浊度;
e)放射性指标中修订了总a放射性。
——删除了水源选择和水源卫生防护两部分内容。
——简化了供水部门的水质检测规定,部分内容列入《生活饮用水集中式供水单位卫生规范》。
——增加了附录A。
——增加了参考文献。
本标准的附录A为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表3水质非常规指标及限值”所规定指标的实施项目和日期由省级人民政府根据当地实际情况确定,并报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建设部和卫生部备案,从2008年起三个部门对各省非常规指标实施情况进行通报,全部指标zui迟于2012年7月1日实施。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建设部、水利部、国土资源部、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等提出。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归口。
本标准负责起草单位: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环境与健康相关产品安全所。
本标准参加起草单位:广东省卫生监督所、浙江省卫生监督所、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国城镇供水排水协会、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环境标准研究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金银龙、鄂学礼、陈昌杰、陈西平、张岚、陈亚妍、蔡祖根、甘日华、申屠杭、郭常义、魏建荣、宁瑞珠、刘文朝、胡林林。
本标准参加起草人:蔡诗文、林少彬、刘凡、姚孝元、陆坤明、陈国光、周怀东、李延平。
本标准于1985年8月首次发布,本次为diyi次修订。


二.《GB/T5750.1~.13-2006 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分为13个标准单行本:
1.《GB/T5750.1-2006 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 总则》:
本部分代替GB5750-1985diyi篇总则中的一般规则。
本标准与GB5750-1985相比主要变化如下:
——依据GB/T1.1-200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规则》与GB/T20001.4-2001《标准编写规则第4部分:化学分析方法》调整了结构;
——依据国家标准的要求修改了量和计量单位;
——当量浓度改成摩尔浓度(氧化还原部分仍保留当量浓度);
——质量浓度表示符号由C改成ρ,含量表示符号由M改成m;
——增加了实验纯水、检测仪器、设备的计量检定与维护、实验室安全的内容。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负责起草单位: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环境与健康相关产品安全所。
本标准参加起草单位: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唐山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重庆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辽宁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广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武汉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金银龙、鄂学礼、陈亚妍、张岚、陈昌杰、陈守建、邢大荣、陈西平、王正虹、魏建荣、杨业、张宏陶、艾有年、庄丽、姜树秋、卢玉棋、周明乐、周淑玉。
本标准于1985年8月首次发布,本次为diyi次修订。

2.《GB/T5750.2-2006 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 水样的采集与保存》:
本标准代替GB5750-1985diyi篇总则中的水样的采集和保存。
本标准与GB5750-1985相比主要变化如下:
——依据GB/T1.1-200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规则》与GB/T20001.4-2001《标准编写规则第4部分:化学分析方法》调整了结构;
——依据国家标准的要求修改了量和计量单位;
——当量浓度改成摩尔浓度(氧化还原部分仍保留当量浓度);
——质量浓度表示符号由C改成ρ,含量表示符号由M改成m;
——修改了采样类型;
——增加了采样的质量控制与质量评价。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负责起草单位: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环境与健康相关产品安全所。
本标准参加起草单位: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唐山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重庆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辽宁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广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武汉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金银龙、鄂学礼、陈亚妍、张岚、陈昌杰、陈守建、邢大荣、陈西平、王正虹、魏建荣、杨业、张宏陶、艾有年、庄丽、姜树秋、卢玉棋、周明乐、周淑玉。
本标准于1985年8月首次发布,本次为diyi次修订。

3.《GB/T5750.3-2006 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 水质分析质量控制》:
本标准代替GB5750-1985diyi篇总则中的水质检验结果的表示方法和数据处理以及精密度和回收率的控制。
本标准与GB5750-1985相比主要变化如下:
——依据GB/T1.1-200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规则》与GB/T20001.4-2001《标准编写规则第4部分:化学分析方法》调整了结构;
——依据国家标准的要求修改了量和计量单位;
——当量浓度改成摩尔浓度(氧化还原部分仍保留当量浓度);
——质量浓度表示符号由C改成ρ,含量表示符号由M改成m;
——水质检验结果的表示方法和数据处理与精密度和回收率的控制并入本部分。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负责起草单位: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环境与健康相关产品安全所。
本标准参加起草单位: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唐山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重庆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辽宁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广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武汉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金银龙、鄂学礼、陈亚妍、张岚、应波、陈昌杰、陈守建、邢大荣、陈西平、王正虹、魏建荣、杨业、张宏陶、艾有年、庄丽、姜树秋、卢玉棋、周明乐、周淑玉。
本标准于1985年8月首次发布,本次为diyi次修订。

4.《GB/T5750.4-2006 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 感官性状和物理指标》:
本标准代替GB/T5750-1985第二篇中的色度、浑浊度、臭和味、肉眼可见物、pH值、总硬度、溶解性总固体、挥发酚类、阴离子合成洗涤剂。
本标准与GB5750-1985相比主要变化如下:
——依据GB/T1.1-200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规则》与GB/T20001.4-2001《标准编写规则第4部分:化学分析方法》调整了结构;
——依据国家标准的要求修改了量和计量单位;
——当量浓度改成摩尔浓度(氧化还原部分仍保留当量浓度);
——质量浓度表示符号由c改成ρ,含量表示符号由M改成m;
——增加了水电导率检验方法;
——修订了浑浊度的检验方法。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负责起草单位: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环境与健康相关产品安全所。
本标准参加起草单位: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唐山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重庆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辽宁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广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武汉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河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湖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天津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山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金银龙、鄂学礼、陈亚妍、张岚、陈昌杰、陈守建、邢大荣、王正虹、魏建荣、杨业、张宏陶、艾有年、庄丽、姜树秋、卢玉棋、周明乐、黄承武、夏芳、丁郧、赵亢、马蔚、张霞。
本标准于1985年8月首次发布,本次为diyi次修订。

5.《GB/T5750.5-2006 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 无机非金属指标》:
本标准代替GB/T5750-1985第二篇中的硫酸盐、氯化物、氟化物、氰化物、硝酸盐氮和附录A中的氨氮、亚硝酸盐氮、碘化物。
本标准与GB/T5750-1985相比主要变化如下:
——依据GB/T1.1-200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规则》与GB/T20001.4-2001《标准编写规则第4部分:化学分析方法》调整了结构;
——依据国家标准的要求修改了量和计量单位;
——当量浓度改成摩尔浓度(氧化还原部分仍保留当量浓度);
——质量浓度表示符号由C改成ρ,含量表示符号由M改成m;
——增加了硫化物、磷酸盐、硼3项指标的4个检验方法;
——修订了氟化物、硝酸盐氮、碘化物3项指标的检验方法。
本标准的附录A为规范性附录。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负责起草单位: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环境与健康相关产品安全所。
本标准参加起草单位: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唐山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重庆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辽宁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广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武汉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河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山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河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山西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哈尔滨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金银龙、鄂学礼、陈亚妍、张岚、陈昌杰、陈守建、邢大荣、王正虹、魏建荣、杨业、张宏陶、艾有年、庄丽、姜树秋、卢玉棋、周明乐、黄承武、阎惠珍、夏芳、丁郧、朱民、陆幽芳、江夕夫、姜颖虹、王新华、张淑香、汪玉洁。
本标准于1985年8月首次发布,本次为diyi次修订。

6.《GB/T5750.6-2006 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 金属指标》:
本标准代替GB/T5750-1985第二篇中的铁、锰、铜、锌、砷、镉、铬(六价)、铅、银。
本标准与GB/T5750-1985相比主要变化如下:
——依据GB/T1.1-200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规则》与GB/T20001.4-2001{标准编写规则第4部分:化学分析方法》调整了结构;
——依据国家标准的要求修改了量和计量单位;
——当量浓度改成摩尔浓度(氧化还原部分仍保留当量浓度).
——质量浓度表示符号由C改成D,含量表示符号由M改成m;
——增加了铝、硒、汞、钼、钴、镍、钡、钛、钒、锑、铍、铊、钠、锡、四乙基铅15项指标的43个检验方法;
——修订了砷的检验方法。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负责起草单位: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环境与健康相关产品安全所。
本标准参加起草单位: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唐山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重庆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辽宁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广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武汉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河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山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哈尔滨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湖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四川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成都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北京市自来水公司、湖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鞍山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福建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沈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陕西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郑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泰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扬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黑龙江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河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甘肃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四川大学华西公共卫生学院、哈尔滨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金银龙、鄂学礼、陈亚妍、张岚、陈昌杰、陈守建、邢大荣、王正虹、魏建荣、杨业、张宏陶、艾有年、庄丽、姜树秋、卢玉棋、周明乐。
本标准参加起草人:刘丽萍、林少彬、赵月朝、王红伟、李崇福、周雅茹、郭瑞娣、张霞、陈斌生、冯家力、王金星、黄淑英、朱民、陆幽芳、江夕夫、吴玉珍、莫定琪、徐素梅、邓明智、刘瑞华、徐天源、王冀春、吴长瑛、吴晓芳、郑俊荣、冯赛、姜颖虹、徐兰、李文贵、王秀凡、丁亮、曾素芳、夏芳、刘桂枝、张妮娜、张勐、梁旭霞、余波、刁春霞、姜友富、张剑峰、华正罡、杨瑞春、谈桂权、刘毅刚、田佩瑶、聂莉、王坚民、杨阳、潘振球、李国华。
本标准于1985年8月首次发布,本次为diyi次修订。

7.《GB/T5750.7-2006 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 有机物综合指标》:
本标准代替GB/T5750-1985附录A中的耗氧量。
本标准与GB/T5750-1985相比主要变化如下:
——依据GB/T1.1-200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规则》与GB/T20001.4-2001《标准编写规则第4部分:化学分析方法》调整了结构;
——依据国家标准的要求修改了量和计量单位;
——当量浓度改成摩尔浓度(氧化还原部分仍保留当量浓度);
——质量浓度表示符号由C改成ρ,含量表示符号由M改成m;
——增加了生活饮用水中生化需氧量(BOD5)、石油、总有机碳3项指标的7个检验方法。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负责起草单位: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环境与健康相关产品安全所。
本标准参加起草单位: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唐山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重庆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辽宁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广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武汉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苏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湖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金银龙、鄂学礼、陈亚妍、张岚、陈昌杰、陈守建、邢大荣、王正虹、魏建荣、杨业、张宏陶、艾有年、庄丽、姜树秋、卢玉棋、周明乐、张昀、吴连茂、张秋萍、谷仕敏、冯家力、潘振球、张立辉。
本标准于1985年8月首次发布,本次为diyi次修订。

8.《GB/T5750.8-2006 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 有机物指标》:
本标准代替GB/T5750-1985第二篇中的四氯化碳。
本标准与GB/T5750-1985相比主要变化如下:
——依据GB/T1.1-200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规则》与GB/T20001.4-2001《标准编写规则第4部分:化学分析方法》调整了结构;
——依据国家标准的要求修改了量和计量单位;
——当量浓度改成摩尔浓度(氧化还原部分仍保留当量浓度);
——质量浓度表示符号由C改成lD,含量表示符号由M改成Ⅲ;
——增加了生活饮用水中1,2-二氯乙烷、1,1,1-三氯乙烷、氯乙烯、1,1-1二氯乙烯、1,2-二氯乙烯、三氯乙烯、四氯乙烯、苯并[a]芘、丙烯酰胺、己内酰胺、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基)酯、微囊藻毒素、乙腈、丙烯腈、丙烯醛、环氧氯丙烷、苯、甲苯、二甲苯、乙苯、异丙苯、氯苯、二氯苯、1,2-二氯苯、1,4-二氯苯、三氯苯、四氯苯、硝基苯、三硝基甲苯、二硝基苯、硝基氯苯、二硝基氯苯、氯丁二烯、苯乙烯、三乙胺、苯胺、二硫化碳、水合肼、松节油、吡啶、苦味酸、丁基黄原酸、六氯丁二烯43项指标的61个检验方法;
——增加了生活饮用水中四氯化碳的毛细管柱气相色谱法;
——增加了附录A和附录B。
本标准的附录A、附录B均为资料性附录,附录C为规范性附录。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负责起草单位: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环境与健康相关产品安全所。
本标准负责起草单位: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环境与健康相关产品安全所。
本标准参加起草单位: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唐山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重庆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辽宁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广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武汉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河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山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黑龙江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深圳市宝安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苏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上海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哈尔滨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陕西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甘肃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北京市环境监测中心、河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山西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安徽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大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常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哈尔滨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北京市自来水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金银龙、鄂学礼、陈亚妍、张岚、陈昌杰、陈守建、邢大荣、王正虹、魏建荣、杨业、张宏陶、艾有年、庄丽、姜树秋、卢玉棋、周明乐。
本标准参加起草人:万丽奎、邰昌松、祝孝巽、黄承武、赵月朝、林少彬、阎惠珍、周雅茹、张霞、高素芝、姜丽娟、高岩、曲宁、张榕杰、施玮、丁英昌、姜光增、赵雅丽、胡志芬、袁雪芬、徐红、黎明、杨阳、施小平、周桦、郑俊荣、曲晓明、傅永霖、王新华、熊晓燕、张丽珠、岳志孝、张淑香、汪玉洁、潘延存、穆静澄、张莉萍、秦振顺、吴英、崔国权、李勇、巢秀琴、周倩茹、陈静、唐宏兵、孙宝栋、张学奎、殷勤、常凤启、韩志宇、樊康平、刘静。
本标准于1985年8月首次发布,本次为diyi次修订。

9.《GB/T5750.9-2006 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 农药指标》:
本标准代替GB/T5750-1985《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法》第二篇中的滴滴涕、六六六。
本标准与GB/T5750-1985相比主要变化如下:
——依据GB/T1.1-200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规则》与GB/T20001.4-2001《标准编写规则第4部分:化学分析方法》调整了结构;
——依据国家标准的要求修改了量和计量单位;
——当量浓度改成摩尔浓度(氧化还原部分仍保留当量浓度);
——质量浓度表示符号由C改成ρ,含量表示符号由M改成m;
一一增加了生活饮用水中林丹、对硫磷、甲基对硫磷、内吸磷、马拉硫磷、乐果、百菌清、甲萘威、溴氰菊酯、灭草松、2,4-滴、敌敌畏(含敌百虫)、呋喃丹、毒死蜱、莠去津、草甘膦、七氯、六氯苯、五氯酚19项指标的30个检验方法;
——增加了生活饮用水中滴滴涕、六六六的毛细管柱气相色谱法。
本标准的附录A为规范性附录。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负责起草单位: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环境与健康相关产品安全所。
本标准参加起草单位: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唐山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重庆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辽宁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广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武汉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吉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黑龙江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北京市东城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北京市西城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北京市海淀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无锡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扬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湖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河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四川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安徽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金银龙、鄂学礼、陈亚妍、张岚、陈昌杰、陈守建、邢大荣、王正虹、魏建荣、杨业、张宏陶、艾有年、庄丽、姜树秋、卢玉棋、周明乐。
本标准参加起草人:陈丽华、丁茜、王坚民、祝孝巽、王岙、李少霞、吴西梅、周珊、张丽薇、赵舰、万丽奎、高建、张冠英、黄伟雄、雒丽娜、白梅、顾万江、李冬梅、马腾蛟、郭蒙京、王晓威、曹忠波、刘文卫、夏俊鹏、刘长福、崔勇、李莉、肖白曼、王斌、肖义夫、冯家力、潘振球、施小平、王爱月。
本标准于1985年8月首次发布,本次为diyi次修订。

10.《GB/T5750.10-2006 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 消毒副产物指标》:
本标准代替GB/T5750-1985《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法》第二篇中的三氯甲烷。
本标准与GB/T5750-1985相比主要变化如下:
——依据GB/T1.1-200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规则》与GB/T20001.4-2001《标准编写规则第4部分:化学分析方法》调整了结构;
——依据国家标准的要求修改了量和计量单位;
——当量浓度改成摩尔浓度(氧化还原部分仍保留当量浓度);
——质量浓度表示符号由C改成ρ,含量表示符号由M改成m;
——增加了生活饮用水中三溴甲烷、二氯一溴甲烷、一氯二溴甲烷、二氯甲烷、甲醛、乙醛、三氯乙醛、二氯乙酸、三氯乙酸、氯化氰、2,4,6-三氯酚、亚氯酸盐、溴酸盐13项指标的18个检验方法;
——增加了生活饮用水中三氯甲烷的毛细管柱气相色谱法。
本标准的附录A为规范性附录。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负责起草单位: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环境与健康相关产品安全所。
本标准参加起草单位: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唐山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重庆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辽宁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广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武汉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河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深圳市宝安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北京市门头沟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上海市虹口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上海市浦东新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无锡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澳实分析测试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金银龙、鄂学礼、陈亚妍、张岚、陈昌杰、陈守建、邢大荣、王正虹、魏建荣、杨业、张宏陶、艾有年、庄丽、姜树秋、卢玉棋、周明乐。
本标准参加起草人:应波、邰昌松、杨进、祝孝巽、姜丽娟、周世伟、刘祖强、马永建、陆幽芳、张立辉、万丽奎、张昀、常凤启、李淑敏、岳银铃、牟世芬、史亚利、李文杰、钟汉怀、王丹侠、詹铭、刘运明、张大为、张莉萍、秦振顺、吴英、陈静、唐宏兵、高建、伊萍、邱宏、鲁杰、吴飞、谢英、周虹。
本标准于1985年8月首次发布,本次为diyi次修订。

11.《GB/T5750.11-2006 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 消毒剂指标》:
本标准代替GB/T5750-1985{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法》第二篇中的余氯。
本标准与GB/T5750-1985相比主要变化如下:
——依据GB/T1.1-200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规则》与GB/T20001.4-2001《标准编写规则第4部分:化学分析方法》调整了结构;
——依据国家标准的要求修改了量和计量单位;
——当量浓度改成摩尔浓度(氧化还原部分仍保留当量浓度);
——质量浓度表示符号由C改成ρ,含量表示符号由M改成m;
——增加了生活饮用水中氯消毒剂中有效氯、氯胺、二氧化氯、臭氧、氯酸盐5项指标的11个检验方法。
本标准的附录A为规范性附录。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负责起草单位: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环境与健康相关产品安全所。
本标准参加起草单位: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唐山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重庆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辽宁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广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武汉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安徽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军事医学科学院卫生学环境医学研究所、苏州大学、河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华北煤炭医学院、重庆市渝中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镇江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北京市门头沟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金银龙、鄂学礼、陈亚妍、张岚、陈昌杰、陈守建、邢大荣、王正虹、魏建荣、杨业、张宏陶、艾有年、庄丽、姜树秋、卢玉棋、周明乐。
本标准参加起草人:赵月朝、梁军、蔡肇夏、潘延存、吴国辉、陈斌生、李连元、刘玉欣、赵竹、吕静、边秀兰、伊萍、邱宏、鲁杰、吴飞、谢英、杨保民、张秀琴、田凯、潘心红、钟汉怀。
本标准于1985年8月首次发布,本次为diyi次修订。

12.《GB/T5750.12-2006 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 微生物指标》:
本标准代替GB/T5750-1985{{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法》第二篇中的细菌总数、总大肠菌群。
本标准与GB/T5750-1985相比主要变化如下:
——依据GB/T1.1-200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规则》调整了结构;
——增加了生活饮用水中耐热大肠菌群、大肠埃希氏菌、贾第鞭毛虫、隐孢子虫4项指标的7个检验方法。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负责起草单位: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环境与健康相关产品安全所。
本标准参加起草单位:中山大学、黑龙江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河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深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澳门自来水公司、广州市自来水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金银龙、陈西平、周淑玉、孙宗科、宋宏。
本标准参加起草人:遇晓杰、张淑红、张雅婕、丁培、薛金荣、余淑苑、范晓军、章诗芳。
本标准于1985年8月首次发布,本次为diyi次修订。

13.《GB/T5750.13-2006 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 放射性指标》:
GB/T5750《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分为以下部分:
——总则;
——水样的采集和保存;
——水质分析质量控制;
——感官性状和物理指标;
——无机非金属指标;
——金属指标;
——有机物综合指标;
——有机物指标;
——农药指标;
——消毒副产物指标;
——消毒剂指标;
——微生物指标;
——放射性指标。
本标准代替GB/T5750-1985《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法》第二篇中的总α放射性、总β放射性。
本标准与GB/T5750-1985相比主要变化如下:
——依据GB/T20001.4-2001《标准编写规则第4部分:化学分析方法》调整了结构。
本标准的附录A为规范性附录。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负责起草单位: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环境与健康相关产品安全所。
本标准参加起草单位: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辐射防护与核安全医学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金银龙、魏宗源。
本标准于1985年8月首次发布,本次为diyi次修订。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水质检测手册)》 前言 饮用水的质量直接关系到人类健康和社会福祉。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饮用水安全问题日益凸显,成为公众高度关注的焦点。为保障人民群众饮水安全,国家对生活饮用水水质提出了严格的标准要求,并配套了科学、规范的检验检测方法。 本书旨在系统、全面地介绍我国现行的《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5749-2006)及其配套的标准检验方法。内容涵盖了生活饮用水水质监测的各个方面,从标准的基本要求、指标体系,到各种检测方法的原理、操作步骤、仪器设备、结果判读,以及质量控制等,力求为广大水质检测技术人员、相关科研人员、饮用水生产企业、卫生监督部门以及关心饮水安全的公众提供一本实用、权威的参考工具书。 本书严格依据国家标准,力求内容的准确性和科学性,并注重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旨在帮助读者深入理解和掌握生活饮用水水质检测的相关知识和技能,从而有效地保障生活饮用水的安全。 第一部分: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5749-2006)概述 第一章:标准背景与重要性 1.1 饮用水与人类健康的关系: 饮用水是生命必需品,其水质状况直接影响人体健康。长期饮用不合格的饮用水会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包括消化道疾病、心血管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甚至癌症等。因此,保障饮用水卫生安全是公共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1.2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的历史沿革与发展: 我国对生活饮用水水质的卫生要求经历了多次修订和完善。从早期的简易标准到如今全面、科学的GB 5749-2006,标准的制定体现了国家对饮水安全的高度重视,也反映了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对健康风险认识的深化。每一次标准的更新都是基于对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吸收、对实际情况的评估以及对技术可行性的考量。 1.3 GB 5749-2006 标准的发布与实施意义: GB 5749-2006 作为我国现行的生活饮用水卫生最高标准,其发布和实施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该标准统一了全国范围内生活饮用水水质的要求,为饮用水的生产、管理、监测和评价提供了统一的技术依据。它不仅提升了饮用水的整体水质水平,也为相关法规的制定和执行奠定了坚实基础,有力地保障了广大人民群众的饮水健康。 1.4 标准的适用范围: GB 5749-2006 标准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所有城乡的生活饮用水,包括集中式供水、分散式供水、二次供水等各类供水形式。其目的是为了保证生活饮用水的水质符合人体健康的卫生要求。 第二章:GB 5749-2006 标准的主要内容与指标体系 2.1 标准的总体框架与基本原则: GB 5749-2006 标准在总体上遵循了“以健康为中心,以风险管理为导向,以科学为基础”的原则。标准结构清晰,涵盖了水质常规指标、非常规指标、微生物指标、感官性状和物理化学指标,以及放射性指标等多个方面。 2.2 主要水质指标及其要求: 2.2.1 感官性状和物理化学指标: 色度(Colority): 衡量水样与标准色板的相似程度,通常以铂钴单位表示。过高的色度可能影响感官接受度,有时也预示着水中存在有机物污染。 嗅和味(Odor and Taste): 对水样与清水进行比较,评价其是否有异味。异味可能由藻类、工业废水、微生物活动等引起。 浊度(Turbidity): 衡量水中悬浮物和胶体物质的含量,通常以NTU(浊度单位)表示。高浊度会影响水的透明度,并可能对消毒效果产生不利影响。 pH值(pH Value): 水的酸碱度。适宜的pH值范围通常为6.5-8.5。pH值偏离正常范围可能影响水的腐蚀性以及消毒剂的效果。 总硬度(Total Hardness): 主要指水中钙、镁离子的总量,通常以mg/L(以CaCO₃计)表示。过高的硬度可能导致水垢产生,影响口感。 溶解性总固体(Total Dissolved Solids, TDS): 水中所有溶解性物质的总量。过高的TDS可能影响水的口感,并且某些溶解性固体可能对健康有害。 电导率(Conductivity): 衡量水中溶解离子导电的能力,与TDS密切相关。 氨氮(Ammonia Nitrogen): 水中氨的氮含量。高浓度的氨氮可能指示有机物污染或生物转化。 硝酸盐氮(Nitrate Nitrogen): 水中硝酸根的氮含量。高浓度硝酸盐氮对婴儿可能造成高铁血红蛋白症(蓝婴症)。 亚硝酸盐氮(Nitrite Nitrogen): 水中亚硝酸根的氮含量。亚硝酸盐是强氧化剂,也可能对健康产生不利影响。 氯化物(Chloride): 水中氯离子的含量。高浓度氯化物可能影响水的口感,并与某些污染有关。 硫酸盐(Sulfate): 水中硫酸根的含量。过高硫酸盐可能导致水的苦味,并可能对肠道产生轻微泻下作用。 氟化物(Fluoride): 水中氟离子的含量。适量的氟化物有助于预防龋齿,但过量则可能导致氟骨症。 氰化物(Cyanide): 剧毒物质,标准中对此有严格限制。 挥发性酚类(Volatile Phenols): 工业废水污染的标志性指标。 重金属类: 包括铅(Pb)、镉(Cd)、铬(Cr)、汞(Hg)、砷(As)、铜(Cu)、锌(Zn)、镍(Ni)等。这些重金属多为有毒物质,长期摄入会对人体造成严重危害。 有机物指标: 包括高锰酸盐指数(Permanganate Index)、总有机碳(Total Organic Carbon, TOC)、某些有机污染物(如滴滴涕、六六六等)以及消毒副产物(如三卤甲烷)。 2.2.2 微生物指标: 总大肠菌群(Total Coliforms): 指示粪便污染的综合指标。 大肠埃希氏菌(Escherichia coli, E. coli): 特异性指示粪便污染的指标,其存在表明水源可能受到近期粪便的污染,存在致病菌的风险。 菌落总数(Plate Count): 衡量水中细菌的总量,反映了水处理的有效性和二次污染的可能性。 2.2.3 放射性指标: 总α放射性(Total Alpha Radioactivity)和总β放射性(Total Beta Radioactivity): 衡量水中放射性物质的总水平,需要根据具体放射性核素进行进一步分析。 2.3 标准的限值解读: 标准中各项指标的限值是基于大量的毒理学研究、流行病学调查以及国内外饮用水安全经验确定的。这些限值旨在确保即使是长期饮用,饮用水中的污染物含量也不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可测量的或可接受的风险。 2.4 新增和修订的指标: GB 5749-2006 在原标准的基础上,新增了部分指标(如总有机碳、某些有机污染物、消毒副产物等),并提高了部分指标的限值要求,以适应当前水质变化的新特点和公众对饮水安全的新需求。 第二部分: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 第三章:水质检测通用原则与样品采集 3.1 水质检测的基本原则: 代表性: 采集的样品应能真实地反映被检测水体的水质状况。 准确性: 采用经过验证的、符合标准的检测方法,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可靠。 时效性: 样品采集后应尽快进行分析,以免样品性质发生变化。 可追溯性: 建立完整的样品采集、传递、检测和报告体系,确保结果的可追溯。 3.2 样品采集的准备工作: 采样工具与容器: 选择清洁、干燥、无污染的采样容器,并进行必要的预处理(如清洗、消毒)。 采样点选择: 根据检测目的和水体特点,选择具有代表性的采样点。 采样人员防护: 采样人员应注意自身安全,佩戴适当的防护用品。 3.3 各种类型水样的采集方法: 地表水、地下水样品采集: 避免卷入底泥,注意采集流动水。 自来水样品采集: 采集出厂水、管网末梢水、用户龙头水等不同环节的水样,注意冲洗管线。 二次供水水样采集: 确保采集到的水样能够反映储水设备和管网的水质。 定量采样: 对于某些需要监测流量或特定量的指标,需要进行定量采样。 特殊样品采集: 如涉及易挥发、易分解的物质,需采取特殊采集和保存措施。 3.4 样品保存与运输: 保存方法: 根据不同指标的要求,采用合适的保存条件,如冷藏、避光、加入固定剂等。 保存时间: 严格遵守各指标规定的样品保存期限。 运输要求: 样品在运输过程中应防止污染、渗漏和变质,尽量缩短运输时间。 第四章:感官性状与物理化学指标检测方法 4.1 色度检测: 目视比色法: 参照标准色阶进行比对。 仪器比色法: 使用分光光度计或色度计进行测定。 4.2 嗅和味检测: 感官评价: 由经过培训的评价员进行。 稀释度法: 确定能产生异味的最低稀释倍数。 4.3 浊度检测: 福尔马肼浊度计法: 使用标准浊度溶液进行校准。 光电比浊法(NTU): 使用浊度仪进行测定。 4.4 pH值检测: 酸碱度计法: 使用精密pH计进行测定,注意校准。 指示剂法: 适用于初步估测。 4.5 总硬度检测: EDTA滴定法: 使用EDTA(乙二胺四乙酸二钠)作为滴定剂,铬黑T或钙指示剂作为显色剂。 4.6 溶解性总固体(TDS)检测: 蒸发残渣法: 将样品蒸发至恒重,称量残渣。 电导率法: 通过测量电导率间接估算TDS。 4.7 电导率检测: 电导率仪法: 直接测量水样的电导率。 4.8 氨氮检测: 纳氏试剂比色法: 利用纳氏试剂与氨反应产生有色物质进行比色。 水杨酸-次氯酸盐法: 适用于低浓度氨氮的测定。 4.9 硝酸盐氮检测: 还原法: 将硝酸盐还原为亚硝酸盐后测定。 紫外分光光度法: 直接测量硝酸盐在特定波长下的吸光度。 4.10 亚硝酸盐氮检测: 重氮化-偶合法: 亚硝酸盐与磺胺类药物反应生成重氮盐,再与偶合剂偶合生成有色物质进行比色。 4.11 氯化物检测: 硝酸银滴定法(莫尔法/佛尔哈德法): 使用硝酸银溶液滴定。 4.12 硫酸盐检测: 氯化钡重量法: 将硫酸根沉淀为硫酸钡,过滤、洗涤、灼烧后称量。 巴氏法(推荐): 使用比色法测定,操作简便。 4.13 氟化物检测: 氟离子选择性电极法: 使用氟离子选择性电极直接测量。 镧氟试剂比色法: 利用镧氟试剂与氟化物反应显色。 4.14 氰化物检测: 分光光度法(吡啶-丙酮氯化亚甲基法): 氰化物在碱性条件下与氯胺反应,再与吡啶-丙酮反应生成有色物质。 4.15 挥发性酚类检测: 4-氨基安替比林分光光度法: 样品在酸性条件下与4-氨基安替比林反应,在氧化剂作用下生成有色物质。 4.16 重金属检测方法(示例): 原子吸收光谱法(AAS): 用于测定多种金属元素,如铅、镉、铜、锌、镍等。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ICP-AES)/质谱法(ICP-MS): 可同时测定多种元素,灵敏度高。 原子荧光光谱法(AFS): 适用于砷、汞等元素的痕量测定。 4.17 有机物检测方法(示例): 高锰酸盐指数测定: 在一定条件下,用高锰酸钾氧化水样中的有机物,测定消耗的高锰酸钾量。 总有机碳(TOC)分析仪法: 将样品中的有机物氧化为二氧化碳,测定二氧化碳的量。 气相色谱法(GC)/液相色谱法(LC): 用于特定有机污染物的定性定量分析。 第五章:微生物指标检测方法 5.1 菌落总数检测: 薄膜滤膜法: 将样品过滤,将滤膜置于营养琼脂培养基上培养,计数菌落。 倾注法: 将样品与融化并冷却的琼脂培养基混合,倾注培养皿,培养后计数菌落。 5.2 总大肠菌群检测: 滤膜法: 使用选择性培养基,培养后计数菌落。 最可能数法(MPN): 采用多管发酵法,根据产气结果推算最可能数。 5.3 大肠埃希氏菌检测: 选择性培养基法: 使用对大肠埃希氏菌具有选择性的培养基进行培养和鉴定。 酶底物法: 利用大肠埃希氏菌的特异性酶活性进行检测。 第六章:放射性指标检测方法 6.1 总α、总β放射性检测: 浓缩样品: 将水样浓缩,去除干扰物质。 样品制备: 将浓缩物制备成薄层放射源。 计数: 使用低本底α、β计数器进行计数,并根据仪器效率进行校正,计算总α、总β活度。 6.2 特定放射性核素的检测: γ能谱分析法: 对样品进行γ能谱分析,识别和定量γ放射性核素。 液闪计数法: 适用于某些低能β放射性核素的测定。 第七章: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 7.1 实验室基本要求: 场地与设施: 实验室布局合理,通风良好,具备独立操作间。 仪器设备: 仪器设备齐全、性能良好,定期检定和校准。 人员培训: 检测人员应经过专业培训,考核合格。 7.2 方法验证与适用性评价: 方法验证: 对所采用的检测方法进行灵敏度、准确度、精密度、选择性等方面的验证。 适用性评价: 确保所使用的检测方法适用于特定基质和浓度范围。 7.3 样品前处理与分析过程的质量控制: 空白试验: 监测试剂和操作过程中引入的污染。 平行试验: 评估结果的精密度。 加标回收试验: 评估检测方法的准确度。 标准物质测定: 验证仪器校准和方法的准确性。 7.4 数据处理与报告: 原始记录: 详细、准确地记录所有检测数据和过程。 数据计算: 采用正确的计算公式进行结果计算。 报告规范: 检测报告应包含所有必要信息,格式规范,结论明确。 7.5 外部质量评估: 参加能力验证计划: 定期参加国家或行业组织的实验室能力验证活动。 同行评审: 通过与其他实验室的交流学习,提高整体检测水平。 附录 常用试剂配制方法 常用玻璃仪器的清洁与准备 常见水质问题的原因分析与对策建议 相关法律法规及标准索引 结语 本书的编写旨在为提升我国生活饮用水水质监测和管理水平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希望通过对GB 5749-2006 标准和标准检验方法的详细阐述,能够帮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的重要性,熟练掌握各项检测技能,为守护人民群众的饮水安全贡献力量。 饮水健康,关系千家万户,是民生工程的重中之重。让我们携手努力,共同筑牢饮水安全的第一道防线。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一个厚重得仿佛承载着整个城市饮水命脉的卷宗,初拿到手时,那种油墨与纸张混合的气息便扑面而来,带着一丝沉静而严肃的科学味道。我是一位普通的市民,并非专业的水质检测人员,购买这本书的初衷,更多的是源于对饮水安全的日益关注,以及那份想要了解“水从哪里来,又如何才能喝得安心”的好奇心。 拿到手后,我迫不及待地翻开。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目录部分。密密麻麻的条目,涉及了水质的各种指标,从最基本的pH值、浑浊度,到更为专业的溶解性总固体、重金属含量,再到微生物指标等等,每一个都如同一个未知的符号,激起了我探索的欲望。这本书并非那种轻巧易读的普及读物,它更像是一部严谨的工具书,充满了规范性的语言和详细的操作步骤。 我试着去理解其中一些章节,比如关于感官性状的检测,文字描述得异常详尽,对于颜色、气味、滋味、肉眼可见物都有非常细致的判断标准。这让我意识到,原来我们日常生活中对水的直观感受,背后有着如此严谨的科学依据和量化标准。我脑海中浮现出在家中烧水时,偶尔会看到的细微杂质,过去我可能只是下意识地忽略,但现在,我开始思考这些杂质是否符合标准,是否会对健康产生潜在影响。 再往后,是一些物理化学指标的测定方法。这里的文字变得更为专业,涉及到了各种试剂的配制、仪器的使用、操作的步骤,甚至是数据记录和计算的格式。我承认,很多内容对我来说是“天书”,我无法完全理解其中的原理,也无法在没有专业指导的情况下进行实际操作。但这并不妨碍我感受到这本书的价值所在——它提供了一个科学、标准化的框架,让那些看似虚无缥缈的水质问题,变得可衡量、可分析。 我特别注意到书中关于微生物指标的部分,那些关于大肠菌群、总细菌数等的检测方法,让我对饮用水的卫生安全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我之前只知道要烧开水,但对水中可能存在的各种细菌和病毒并没有一个清晰的概念。这本书,通过其严谨的检测方法,揭示了隐藏在清澈水流之下的潜在风险,以及如何通过科学的手段去防范和监测。 虽然我无法完全掌握书中的所有技术细节,但我从中获得了一种“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的感觉。我开始更加留意家中的水龙头流出的水,关注水处理设备的使用说明,甚至开始思考社区的水质监测信息。这本书,让我从一个被动接受饮用水的消费者,变成了一个对饮用水安全有基本认知和一定判断能力的“半个专家”。 这本书的排版和设计,虽然以实用性为主,但整体也算清晰。图表的使用虽然不多,但关键之处的示意图,对于理解操作流程还是有帮助的。每一种检测方法都标注了所需的试剂、仪器、步骤和注意事项,这种细致入微的程度,足以证明编写者的严谨和专业。 我曾尝试将书中的某些章节,对照我在网络上看到的一些关于水质检测的科普文章。我发现,这本书所提供的标准,是这些科普文章的基础和依据。可以说,这本书是理解各种水质检测信息最权威、最直接的来源。它没有花哨的语言,没有冗余的描述,一切都直指核心,力求准确和严谨。 这本书带给我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种安心。我知道,有这样一本权威的标准在那里,有这样一套严谨的检测方法在执行,我们日常饮用的水,在经过层层把关后,是可以信赖的。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完全放松警惕,但至少,我们有了一个科学的标尺,去衡量和判断。 总而言之,尽管我不是这本书的目标读者群体,但它依然给了我极大的启发。它让我认识到,我们习以为常的“干净的水”,背后有着多么复杂而精密的科学体系。这本书,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也是一份坚实的保障。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得相当朴实无华,没有花哨的插图,只有清晰的书名和标准的编号。拿到手中,就能感受到纸张的质感,略带磨砂的触感,以及那股淡淡的油墨香,都预示着这是一本严肃的科学著作。我是一名对生活饮用水水质一直有疑虑的普通用户,过去常常因为网络上的各种信息而感到焦虑,尤其是关于自来水是否安全,饮用水中究竟含有哪些物质等问题,一直困扰着我。 我购买这本书,是希望能够有一个权威的、科学的解答,而不是碎片化的、未经证实的信息。当我翻开目录时,立刻被其中丰富的检测项目所震撼。从最基础的感官性状,到各种化学指标,再到微生物指标,内容之详尽,几乎涵盖了我们能够想象到的所有与水质相关的检测项目。这让我意识到,我们平时喝的水,背后有着如此全面而严格的检测体系。 我尝试去阅读其中关于“pH值”的检测方法。虽然其中涉及到的专业术语和仪器设备我并不完全理解,但书中详细的步骤说明,以及对结果的计算和判读,都让我感受到一种严谨的科学态度。它不像一些普及读物那样,只是简单地告诉你pH值很重要,而是告诉你如何去测量它,如何去解读这个数值的意义。 再比如,关于“溶解性总固体”的测定,书中对实验步骤的描述非常具体,包括了过滤、烘干、称量等每一个环节的精细要求。我虽然无法亲手操作,但通过阅读这些文字,我能够想象出整个检测过程的严谨性和复杂性。这让我对科研人员的辛勤付出有了更深的理解。 书中关于“重金属”的检测部分,更是让我感到“科普”的价值。像铅、镉、汞、砷等这些我只在新闻报道中听过的重金属,竟然都有具体的检测方法和标准限值。这让我意识到,我们饮用水的安全,并非天然就有保障,而是需要通过科学的检测和严格的监管才能实现。 虽然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偏向于技术性,但对于我这样的普通读者来说,它提供了一个理解饮用水安全问题的“钥匙”。我不再仅仅满足于“烧开水”这种简单的操作,而是开始思考,除了显而易见的杂质,水中还可能存在哪些我们看不见的“隐患”,以及这些隐患是如何被发现和控制的。 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于“注意事项”的强调。每一个检测方法后面,都会详细列出可能存在的风险和需要注意的事项,这体现了一种对科学严谨性和操作安全的双重重视。这让我感受到,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技术手册,更是一部关于责任和安全的指南。 即便我无法完全读懂书中的所有技术细节,这本书也极大地提升了我对饮用水安全的基本认知。它让我明白,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饮用水,是经过一系列科学、严谨的检测才能够到达我们手中的。这种“知情权”的满足,让我感到更加安心。 这本书,虽然内容专业,但它所传达的科学精神和对人民健康的关怀,是超越专业范畴的。它像一个可靠的“守护神”,默默地为我们饮用水的安全提供着科学的支撑。 总而言之,这本书是一部厚重而权威的饮用水质检测指南,它用最科学、最严谨的方式,解答了关于我们饮用水安全的核心问题。对于任何关心饮水健康的人来说,它都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参考书。

评分

这本书,刚翻开,一股特有的纸墨香混合着科学的严谨扑面而来。封面设计简洁,但庄重,一眼就能看出这是一本权威性的技术资料。我是一名对生活饮用水安全十分关注的普通家庭用户,常常会担心自来水是否真的安全,水中到底含有哪些成分,是否会对家人的健康造成影响。这次购买这本书,是希望能够找到一个权威的、科学的答案。 目录部分,如同一张细致的“水质检测网”,将饮用水的方方面面都囊括其中。从最基础的感官性状,到各种理化指标,再到对人体健康有着直接影响的微生物指标,条目之多、之全,让我惊叹。这让我意识到,我们平时看似简单的饮水,背后有着如此复杂而严谨的科学检测流程。 我尝试去理解书中关于“pH值”的检测方法。书中详细地介绍了玻璃电极法和酸碱指示剂法,并且对每一种方法的原理、仪器、步骤,甚至结果的计算都进行了清晰的说明。虽然我本身不是专业人士,无法完全理解其中的化学原理,但这种细致入微的操作指导,让我感受到了科学的严谨性。 再往后,我翻看了关于“溶解性总固体”的测定。书中描述了过滤、蒸发、称量等一系列步骤,以及如何计算最终的数值。这让我明白,我们日常生活中对水的直观感受,是可以被科学地量化和判断的。过去我可能只关注水的“清澈度”,但这本书让我了解到,水中可能存在的溶解性物质,也是一个重要的衡量标准。 我尤其对书中关于“重金属”的检测部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铅、镉、汞、砷等这些名字,我只在新闻中听说过,而书中则详细列出了它们的检测方法和国家标准限值。这让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饮用水的安全,是通过科学的监测和严格的监管才能实现的。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虽然偏向技术性,但其严谨和准确,让我感到非常信服。它没有花哨的修饰,直接提供最核心、最权威的信息,这对于我这样一个希望了解真实情况的用户来说,是极其宝贵的。 我发现,这本书不仅仅是告诉我“什么”是标准,更是提供了“如何”去检测。虽然我可能无法亲自操作,但这些知识让我对整个饮用水质检测的流程有了更清晰的了解,也让我对我们饮用水的安全有了更深的信心。 我可以用书中提供的信息,去理解水质报告,去辨别一些关于饮用水安全的谣言。这本书,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对于饮用水安全的认知盲区。 总而言之,这本书是一本内容详实、科学严谨的饮用水质检测指南。它为我这个普通用户,提供了一个深入了解饮用水安全问题的科学视角,让我能够更加安心地享受每一次饮水。

评分

拿到这本书,一种沉甸甸的责任感油然而生。封面设计简洁而专业,散发着严谨的科学气息。我是一名在社区从事健康宣传工作的人员,近年来,饮用水安全问题一直是居民们关注的热点,也是我工作中需要普及的重点。一直以来,我都希望能找到一本权威、全面的参考资料,能够帮助我更准确地理解和传播饮用水的相关知识。 翻开书页,目录部分便如同一个宏大的科学地图,将饮用水质的检测领域一一展现。从最基础的感官性状,如颜色、气味、滋味,到复杂的物理化学指标,如pH值、浊度、总硬度、溶解性总固体、各种离子含量,再到至关重要的微生物指标,如总大肠菌群、耐热大肠菌群等,每一个条目都代表着一个严谨的科学检测项目。 我被其中关于“感官性状”检测的详细描述所吸引。书中对于“颜色”的描述,不仅仅是“清澈”,而是区分了“无色”、“淡黄色”、“黄色”等不同程度,并给出了相应的标准。对于“气味”,则区分了“无味”、“微有氯味”、“微有土味”等,并详细说明了在什么情况下可以接受,什么情况下需要警惕。这种细致入微的描述,让我意识到,即使是最直观的感官体验,也蕴含着科学的判断依据。 接着,我尝试深入阅读“挥发酚类”的检测方法。书中的描述非常具体,包括了试剂的配制、仪器设备的选择,以及操作的每一个步骤,甚至对溶剂的纯度、反应的时间都有明确的要求。虽然我本身不是化学专业人士,无法完全理解其中的化学原理,但这种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让我对书中内容的权威性深信不疑。 我尤其关注书中关于“重金属”的检测章节。书中详细列出了饮用水中允许存在的各种重金属的最大浓度限值,并提供了相应的检测方法。这让我深刻理解到,我们饮用水的安全,绝非偶然,而是通过科学的监测和严格的控制得以保障的。书中提供的这些数据和方法,是我进行健康知识普及时,最有力的支撑。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十分严谨,多采用规范化的技术术语,虽然对于普通读者来说可能存在一定的阅读门槛,但正是这种专业性,保证了其科学性和权威性。它不像一些科普读物那样,用通俗易懂的比喻来解释复杂的概念,而是直接提供最准确、最权威的标准和方法。 我发现,书中不仅仅提供了检测方法,还包含了对检测结果的判读和计算方式。这种完整的体系,使得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怎么做”的指南,更是一本“怎么理解”的参考。它能够帮助我,将专业的技术语言,转化为居民们能够理解的健康知识。 我曾尝试将书中某些章节的内容,与我日常接触到的一些关于水质的信息进行对比。我惊喜地发现,这本书所提出的标准,是很多相关信息的基础和源头。它如同一个“标准答案”,能够帮助我辨别信息的真伪,以及其科学性。 总而言之,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系统、全面、权威的饮用水质检测知识体系。它不仅提升了我个人的专业认知,也为我今后开展社区健康宣传工作,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宝贵的实践指导。

评分

初次拿到这本书,它的外观就散发着一种“工具书”特有的沉静而严谨的气质。朴素的封面,清晰的字体,没有丝毫花哨的设计,却能感受到背后蕴藏着海量的信息和严谨的科学体系。我是一名生活在城市中的普通家庭主妇,过去对于饮用水的安全,更多的是依靠“烧开水”这种朴素的经验。但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对健康认知的提升,我开始渴望了解更多关于饮用水质的科学知识,知道我们每天喝的水,究竟是否真的安全,又应该如何去判断。 这本书的目录,像一张详尽的“水质检测地图”,让我对饮用水的检测项目有了初步的认识。从最直观的颜色、气味、味道,到更加专业的化学指标,如pH值、溶解性总固体、重金属含量,再到关乎健康最直接的微生物指标,如大肠菌群等,每一个条目都让我觉得新奇而重要。 我尝试阅读书中关于“感官性状”的描述。书中对于颜色的区分,并非简单的“有色”或“无色”,而是细致地描述了“无色”、“淡黄色”、“黄色”等不同程度,以及在什么情况下属于正常,什么情况下可能存在问题。对于“气味”,也区分了“无味”、“微有氯味”、“微有土味”等,并给出了相应的解释。这让我意识到,原来我们日常生活中对水的直观感受,背后有着如此严谨的科学判断标准。 随后,我试着去理解“溶解性总固体”的测定方法。书中详细描述了如何通过过滤、蒸发、称量等步骤来测定,并给出了公式用于计算。尽管我无法亲手操作,但通过阅读这些文字,我能够想象出整个过程的严谨和科学。这让我明白了,过去那种“眼见为净”的判断方式,是多么的局限。 书中关于“重金属”的检测部分,让我对饮用水的安全有了更深的认识。诸如铅、镉、汞、砷等我只在新闻中听过的有害物质,竟然都有明确的检测方法和限量值。这让我意识到,我们每天喝的水,是在严格的科学标准和监管下,才能够到达我们手中的。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对于我来说,虽然有些专业,但其严谨性却能让我感受到作者的专业和负责。它不像通俗读物那样,用大量比喻来解释,而是直接提供最准确的信息。这反而让我觉得更加可信。 我发现,这本书不仅仅是告诉我们“是什么”,更重要的是告诉我们“为什么”和“怎么做”。它提供了检测的标准,也包含了操作的步骤,虽然我可能无法实际操作,但这些信息让我对整个饮用水质检测体系有了一个全面的了解。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不再仅仅是被动地接受饮用水,而是开始有了主动思考和辨别的能力。我开始关注家里的水质报告,开始留意关于自来水处理的新闻,对“水”有了更深的敬畏和了解。 总而言之,这本书是一本内容详实、科学严谨的饮用水质检测手册。它为我这样一个普通读者,提供了一个深入了解饮用水安全的窗口,让我能够更加安心地享受每一次饮水。

评分

这本书,拿在手里,沉甸甸的,仿佛承载着无数关于生命健康的科学数据和严谨的实践。封面设计极其简洁,没有任何多余的装饰,只有书名和标准号,但正是这种“极简”,反而凸显了其内容的重要性与权威性。我是一位长期关注食品安全和公共卫生领域的自由撰稿人,经常需要查阅各类专业书籍来丰富我的知识储备,这本书,是我最近发现的一本“宝藏”。 我首先被书中详尽的目录所吸引。它如同一个精确的导航系统,将饮用水质的检测领域一一划分,从最基础的感官性状,到各种物理化学指标,再到至关重要的微生物指标,几乎涵盖了所有与饮用水安全相关的检测项目。这让我意识到,我们每天饮用的水,其安全性的背后,是一个多么庞大而精密的科学体系。 我尝试阅读其中关于“pH值”的检测部分。书中不仅给出了两种主要的测定方法(玻璃电极法和酸碱指示剂法),还对每种方法的原理、仪器要求、操作步骤,以及结果的计算和误差分析都做了详细的阐述。这种细致入微的描述,让我对科学实验的严谨性有了更深的体会,也为我日后撰写相关文章时,提供了可靠的科学依据。 接下来,我翻阅了“重金属”的检测章节。书中详细列出了铅、镉、汞、砷等多种重金属的最大允许浓度,并提供了相应的测定方法,如原子吸收光谱法、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等。了解这些,让我更加深刻地意识到,饮用水的安全性,并非天然拥有,而是需要通过科学的检测手段去保障。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虽然充满了专业术语,但我将其视为一种“翻译工具”。我可以通过查阅相关的资料,来理解这些专业术语的含义,并将其转化为公众能够理解的语言。这种“挑战”本身,也是一种学习的乐趣。 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于“注意事项”的强调。在每个检测方法之后,都会有详细的注意事项,包括试剂的保存、仪器的维护、操作的风险等。这让我看到了编写者在科学严谨性之外,对安全性的高度重视,这也是我作为一个撰稿人,在传播科学信息时,必须遵循的原则。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于饮用水质的检测,有了一个系统而全面的认识。它不再是零散的、碎片化的信息,而是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科学的体系。这为我今后进行食品安全和公共卫生领域的写作,提供了坚实的知识支撑。 我可以用书中提供的专业知识,去解读那些看似复杂的官方报告,去辨别网络上流传的关于水质的信息的真伪,去向公众传递更准确、更科学的饮水安全知识。 总而言之,这本书是一部内容权威、科学严谨的饮用水质检测“百科全书”。它为我提供了一个深入了解饮用水安全的专业视角,让我能够更好地履行自己作为一名信息传播者的职责。

评分

我第一次拿到这本书,它朴实无华的外表下,隐藏着一份沉甸甸的科学分量。封面设计简洁,但“GB 5749-2006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几个字,就足以说明它的权威性和重要性。我是一位对生活饮用水安全抱有高度警惕的普通市民,过去常常因为网络上各种未经证实的信息而感到焦虑,希望能有一个可靠的、科学的渠道来了解真实情况。 翻开目录,我的目光被其中琳琅满目的检测项目所吸引。从最直观的感官性状(颜色、气味、滋味),到各种物理化学指标(pH值、浊度、溶解性总固体、各种离子),再到对健康影响最直接的微生物指标(大肠菌群、总细菌数),每一个条目都代表着对我们饮用水安全的一道把关。这让我意识到,我们日常饮用的水,绝非“理所当然”的干净。 我尝试去理解书中关于“浑浊度”的检测方法。书中详细描述了使用浊度计的原理、校准方法、操作步骤,以及结果的单位和判读。这让我明白了,原来我们对水的“清澈度”的感知,是可以被科学地量化和衡量的。过去我可能只是凭眼观,而这本书,则提供了更精确的科学标准。 随后,我翻看了关于“溶解性总固体”的测定。书中详细列出了过滤、烘干、称量的步骤,以及如何计算最终的数值。这让我意识到,水中溶解的固体物质,也是评估水质的重要指标之一,而这,是肉眼无法直接观察到的。 书中关于“重金属”的检测部分,更是让我感到信息量巨大。铅、镉、汞、砷等这些对人体有害的物质,都有明确的检测方法和国家标准限值。这让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饮用水的安全性,是建立在严格的科学检测和标准之上的。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虽然技术性较强,但其严谨和准确,让我感到非常可靠。它不像一些科普文章那样,用大量的比喻来解释,而是直接提供最核心、最权威的信息。这让我能够更清晰地了解事实真相。 我发现,这本书不仅仅提供了检测的标准,还包含了检测的操作步骤。虽然我可能无法亲自进行检测,但了解这些过程,让我对整个饮用水质检测的体系有了更深的认识,也让我对我们饮用水的安全有了更基础的信心。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不再仅仅是被动地接受饮用水,而是对饮用水的安全有了更主动的了解和判断能力。它为我提供了一个科学的尺度,去理解和评价我们每天饮用的水。 总而言之,这本书是一本内容详实、科学严谨的饮用水质检测指南。它为我这个普通市民,提供了一个深入了解饮用水安全的科学视角,让我能够更加安心地享受每一次饮水。

评分

这本书,静静地躺在书架上,却散发着一种不容忽视的力量,那是科学的严谨和对生命的责任。封面设计朴实无华,却印证了其内容的深度和权威。我是一名环境工程专业的学生,正值对水质检测充满好奇和探索欲的阶段。在学习过程中,我接触过不少关于水质检测的书籍,但这本书,无疑是其中最专业、最全面的一个。 目录如同一个精密的仪器说明书,清晰地列出了饮用水质的各项检测项目,从基础的物理化学指标,到复杂的生物指标,再到可能存在的痕量污染物,无不包含其中。这让我意识到,我们日常饮用的水,其质量的评估,是一个多么庞大而严谨的体系。 我特意翻看了关于“色度”的检测方法。书中详细阐述了使用铂钴标准溶液比色法,对试剂的配制、仪器的校准、操作的步骤,以及结果的计算和表达都做了详细的规定。这种精细到小数点后几位的严谨,让我看到了科学的魅力,也让我理解了为何不同实验室得出的结果,在严格的质控下,应该是一致的。 再深入到“总硬度”的测定,书中介绍了EDTA络合滴定法。从指示剂的选择,到滴定终点的判断,再到滴定度的计算,每一步都力求准确无误。这让我联想起自己在实验室中进行滴定实验时,常常会因为操作不当而导致结果的偏差,这本书的详细指导,无疑是解决这些问题的宝贵财富。 我对于书中关于“微生物指示菌”的章节特别感兴趣。特别是“大肠杆菌群”的检测,书中详细介绍了多种检测方法,包括滤膜法、多管发酵法等,并对培养基的组成、培养条件、阳性判据都做了清晰的界定。这让我意识到,饮用水的微生物安全,是多么关键的一环,也是多么需要科学的手段去保障。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严谨而专业,充满了技术术语和规范化的表述。这对于我们这些正在学习相关专业的学生来说,正是我们所需要的“教材”。它不像一些科普读物那样,用过于简化的语言来解释,而是直接提供了最准确、最权威的知识。 我发现,这本书不仅仅提供了检测方法,还对各项指标的意义、来源以及国家标准限值进行了简要的说明。这让我能够将检测技术与实际的水质问题联系起来,更好地理解检测的意义和重要性。 它不仅仅是一本“怎么做”的手册,更是一本“为什么这样做”和“这样做有什么意义”的百科全书。它为我打开了更广阔的视野,让我对饮用水的质量控制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总而言之,这本书是学习和掌握饮用水质检测技能的必备工具。它以其内容的全面性、科学的严谨性和操作的指导性,为我这个学生提供了宝贵的学习资源,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饮用水安全这一重要的课题。

评分

这本书,如同一个沉默的巨人,散发着科学的权威和对生命健康的严谨关怀。封面设计简洁而有力,没有丝毫花哨,只有书名和标准号,便足以说明其内容的专业性和重要性。我是一名在社区从事健康教育的志愿者,经常会遇到居民们对于饮用水安全提出的各种疑问。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提供最权威、最全面解答的书籍,而这本书,正是我的期望所在。 当我翻开目录,就被其中包罗万象的检测项目所震撼。从最基础的感官性状,如颜色、气味、滋味,到各种复杂的物理化学指标,如pH值、浊度、溶解性总固体、各种离子含量,再到与人体健康息息相关的微生物指标,如总大肠菌群、耐热大肠菌群等,每一个条目都代表着一个严谨的科学检测项目,让我看到了饮用水安全背后严谨的科学体系。 我试着去阅读关于“色度”的检测方法。书中详细描述了使用铂钴标准溶液比色法,对试剂的配制、仪器的校准、操作的步骤,以及结果的计算和表达都做了明确的规定。这种对每一个细节的严谨要求,让我深刻理解到,科学的严谨性是如何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接着,我深入阅读了“挥发酚类”的检测方法。书中详细描述了试剂的配制、仪器设备的选择,以及操作的每一个步骤,甚至对溶剂的纯度、反应的时间都有明确的要求。虽然我本身不是化学专业人士,无法完全理解其中的化学原理,但这种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让我对书中内容的权威性深信不疑。 我特别关注书中关于“重金属”的检测章节。书中详细列出了饮用水中允许存在的各种重金属的最大浓度限值,并提供了相应的检测方法。这让我深刻理解到,我们饮用水的安全,绝非偶然,而是通过科学的监测和严格的控制得以保障的。书中提供的这些数据和方法,是我进行健康知识普及时,最有力的支撑。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以规范化的技术术语为主,虽然对于非专业人士可能存在一定的阅读门槛,但正是这种专业性,保证了其科学性和权威性。它不像一些科普读物那样,用通俗易懂的比喻来解释复杂的概念,而是直接提供最准确、最权威的标准和方法。 我发现,书中不仅仅提供了检测方法,还包含了对检测结果的判读和计算方式。这种完整的体系,使得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怎么做”的指南,更是一本“怎么理解”的参考。它能够帮助我,将专业的技术语言,转化为居民们能够理解的健康知识。 总而言之,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系统、全面、权威的饮用水质检测知识体系。它不仅提升了我个人的专业认知,也为我今后开展社区健康宣传工作,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宝贵的实践指导。

评分

这本书,刚拿到手里,就有一种厚实而沉稳的感觉,仿佛握着的是一份关于生活最基本保障的承诺。封面设计简洁,没有过多的修饰,仅凭书名和标准号,就能感受到其专业性和权威性。我是一名曾经在自来水厂工作过多年的技术工人,对于饮用水的生产流程和质量控制有着亲身的体验和深刻的理解。 翻开目录,立刻引起了我强烈的共鸣。里面涉及到的各项指标,很多都是我工作时天天要面对和检测的。从最直观的感官性状,到复杂的物理化学分析,再到至关重要的微生物检测,每一个条目都勾起了我过去工作的回忆。书中的描述,比我当年工作中使用的简易手册要详细和全面得多,更加系统化和科学化。 我特意翻看了关于“浊度”的检测方法。书中对于不同浊度计的使用方法、校准步骤、测量过程的每一个细节都描述得非常到位,甚至连浊度单位的换算都有清晰的说明。这让我回想起当年,我们为了保证水质的清澈,需要多么细致地操作和多么严格地控制。这本书,将这些实践经验,用科学的语言和标准化的流程,进行了系统性的梳理。 再翻到“游离氯”的测定部分,书中对于不同检测方法(如DPD法)的原理、试剂的配制、操作步骤、以及结果的计算都有详细的阐述。当年我们在现场检测时,虽然也有操作规程,但远没有书中描述得如此详尽和系统。这本书,简直就像是将我们多年积累的实践经验,进行了一次“升华”,赋予了它更强的科学性和指导性。 我对于书中关于“微生物指标”的描述尤为感兴趣。特别是“总大肠菌群”的检测,书中详细介绍了多种培养基的制备、接种方法、培养条件以及结果的判读。这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到,为了保障饮用水的卫生安全,需要多么严谨的实验室操作和多么一丝不苟的质量控制。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对我来说非常亲切,因为我熟悉其中的很多术语和概念。它没有冗余的修饰,每一个字都力求精准和严谨,直接切入技术核心。这正是我所需要的,一本能够帮助我巩固和深化专业知识的工具书。 虽然我不再一线工作,但我依然对饮用水的安全保持着高度的关注。这本书,让我能够用更科学、更系统的视角,去理解和评价我们所饮用的水。它不仅仅是一本技术手册,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行业智慧的结晶。 我尝试将书中的一些方法,与我当年模糊的记忆进行比对,发现书中提供的标准和方法,更加完善和精确。这让我感叹,科学技术的进步,是如何不断提升着饮用水的安全保障水平。 总而言之,这本书对于我这样一个有一定行业背景的读者来说,是一本极其珍贵的参考资料。它不仅能够帮助我回顾和巩固过去的专业知识,更能让我以更广阔的视野,去理解和评价现代饮用水质的科学标准。

评分

对我很有帮助。物有所值!

评分

GB 5749-2006 GB/T 5750-2006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生活饮用水标准

评分

GB 5749-2006 GB/T 5750-2006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生活饮用水标准

评分

不错

评分

速度很快,是正版的书,带防伪码

评分

它是一本专业性非常强的书。

评分

物流配送速度快,质量还可以,图书正版不错不错,以后还会继续购买。

评分

很好的书,纸张质量很好,很实用!

评分

物美价廉,满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