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商原版】诗经与楚辞 港台原版 詩經與楚辭 吳宏一 聯經出版 中國古典文化 古詩詞欣賞

【中商原版】诗经与楚辞 港台原版 詩經與楚辭 吳宏一 聯經出版 中國古典文化 古詩詞欣賞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诗经
  • 楚辞
  • 中国古典文学
  • 古诗词
  • 港台原版
  • 联经出版
  • 吴宏一
  • 文化经典
  • 文学名著
  • 古典诗歌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中华商务进口图书旗舰店
出版社: 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ISBN:9789570835601
商品编码:1115376036

具体描述

《詩經與楚辭》

作者:吳宏一                           EAN:9789570835601出版日期:2010/03/26            出版社:聯經系列: 文化叢刊                       印刷:黑白印刷語言:繁體中文                        頁數:240尺寸:21×14.8cm                   裝訂:平裝內容簡介《詩經》,原來只叫做《詩》或《詩三百》或《三百篇》。到了戰國末年,才和《易》、《書》、《禮》、《春秋》等書,被儒家尊重為「經」。著成的年代,最早的詩篇,大約在西周初年,最遲的已在春秋中葉。產生的地域,除了極少數的篇章,來自現在湖北北部江漢一帶之外,其餘各篇大約都在現在的黃河流域,陝西、山西、河南、山東四省境內。它包含了這段期間、這些地域的民間歌謠、士大夫作品和祭祀的頌辭。全部有311篇,其中〈小雅〉裡的〈南陔〉、〈白華〉、〈華黍〉、〈由庚〉、〈崇丘〉、〈由儀〉等6篇只有篇名沒有詩,所以實際上只有305篇。 一般泛稱的楚辭,指的原是戰國後期,流行於南方楚地的一種新詩歌,主要的作家有屈原、宋玉等人。從《史記》、《漢書》等相關史料看,「楚辭」這個名稱,是從西漢初年才開始出現的,指的就是屈、宋等人的作品。甚至有時候專指屈原的作品而言。這些「書楚語,作楚聲,紀楚地,名楚物」,富於個人或地方色彩,和《詩經》頗不相同。《楚辭》的成書,是西漢末年的劉向,輯選屈原、宋玉、賈誼等人的作品而成;東漢末年的王逸,據此纂成《楚辭章句》,流傳後世,既久且廣。因此,《四庫提要》將它列在四部的集部之首,並且稱之為總集之祖。 黃河、長江在華夏大地上,澤被萬里;《詩經》、《楚辭》在中國文學史上,也輝映千秋。假使我們想要溯流尋源,認識中國詩歌,乃至中國文學、中國文明,就不能不讀《詩經》、《楚辭》。 目...................次序 緒言上編 詩經 第一章 詩經的來歷一、詩歌的產生二、采詩與獻詩三、引詩與賦詩四、孔子與詩經五、詩經的流傳 第二章 風雅頌詮說一、十五國風二、二雅三、三頌第三章 詩經的題材分類一、愛情與婚姻二、農耕與狩獵三、戰爭與徭役四、祭祀與宴飲五、政治與諷喻第四章 賦比興詮說一、賦二、比三、興第五章 詩經的語言藝術一、語言特色二、藝術技巧下編 楚辭 第六章 楚辭詮說一、楚辭的產生二、楚辭的名義三、楚辭的編集與流傳第七章 屈原其人其辭一、屈原生平二、屈原作品第八章 其他的楚辭作家作品一、宋玉、景差二、賈誼三、淮南小山、東方朔、莊忌、王褒四、劉向、王逸第九章 楚辭名篇選譯一、離騷(節)二、少司命(九歌)三、天問(節)四、哀郢(九章)五、橘頌(九章)六、漁父 內文摘錄 第一章 詩經的來歷 一、詩歌的產生 詩歌和音樂、舞蹈一樣,都是古人用來表情達意的工具。當人們遇見了可喜可悲可歌可泣的事情,心中有了特殊的感觸,不管是在生產勞動、談情說愛、征戍行役,或者是在祭祀宴飲的時候,都會想把心中的喜怒哀樂之情表達出來。有時候,光是口頭說說,覺得還不夠,就用嗟嘆的方式來表達;覺得嗟嘆的方式還不夠,就曼聲長吟,用詠唱的方式來表達;假使用詠唱的方式,還不能表達心中的情感,那麼,往往在詠唱之餘,不知不覺的,手也跟著舞起來了,腳也跟著蹈起來了。古代的很多詩歌,應該是在這種情形下產生的。 在沒有文字以前,這種令人感動的事情,或已經形諸舞詠的詩歌,只有靠先民口耳相傳;有了文字以後,才可以把這些事情或歌辭記錄下來。中國在商、周以前,雖然已經有了文字,但字體歧異,詞彙不多,語法還比較簡單,不容易用來記述繁複的事件和豐富的感情:周朝以後,文字的使用普遍了,進步了,已經可以用比較豐富的詞彙、語法,來寫作。因此,從周朝開始,中國詩歌才能夠逐漸發展起來。 雖然在周朝以前,應該已經有了歌謠樂章產生,所謂「歌詠所興,宜自有生民始也」,例如《墨子.非樂》篇記載夏啟時有〈九歌〉、〈九辯〉等樂商,商湯時有〈晨露〉、〈桑林〉等樂章;《史記.殷本紀》產生以前,應該早有其他的歌謠樂章傳世。但可惜的是,這些作品要不是早已亡佚,就是斷簡零篇,殘缺難認,甚至是後人的偽託之作。即使有人說《周易》的卦辭爻辭,保存了不少商、周之際流行的歌謠,也往往是三言兩語,並非完整的詩歌作品。真正可靠而巋然成書的詩歌集子,應該只有《詩經》。梁啟超在《要籍解題及其讀法》中,就這樣說: 現存先秦古籍,真�仉s揉,幾乎無一書無問題;其實金美玉、字字可信者,《詩經》其首也。 《詩經》的價值,由此可見一斑。不過,這一本詩歌古籍,從寫作的時間說,大約從西周初年到春秋中葉,前後綿延了五百多年;從產生的地域看,除了周王城之外,還涵蓋了當時各諸侯國統治的地區,包括現在陝西、山西、河南、山東、湖北等地,範圍十分遼闊;作者的身分,有平民,有貴族;題材的類別,有愛情、婚姻、征戰、祭祀、宴飲等等,非常繁複多樣。這樣的一本書,大家試想想,就當時的社會狀況來說,交通不發達,通訊不方便,是在什麼情況下才能彙編在一起呢?不僅如此,我們還可以進一步推問:是誰編選成書的?什麼時代編成的?這些問題就會接踵而至。 第六章 楚辭銓說 一、楚辭的產生 「楚辭」一詞,是指產生於戰國時代楚國的一種新興詩體,也用來指以屈原為主的一些楚辭作家的作品。這個專有名詞,最早見於司馬遷的《史記?酷吏列傳?張湯傳》。傳中說朱買臣善讀《春秋》,又以「楚辭」得幸。不過,這裡所說的「楚辭」,還不是專書的名稱,而只是楚國人歌辭的意思。 楚國人的歌辭,根據宋代黃伯思的解釋:「皆書楚語,作楚聲,紀楚地,名楚物,故可謂之楚辭。」可見這些歌辭,富於地方色彩,用楚國的語言寫作,用楚國的聲調朗誦,所記載的也都是楚國的風物。 我們知道,春秋以來,楚就是南方大國,尤其是在戰國時代,它更是足以與秦國爭衡抗勝的敵國。楚辭的代表作家屈原,是個愛國詩人,又是一位主張抗秦的著名政治家。他一向忠君愛國,看到國家的危急,君王的昏庸,因此寫了一些文采�倨娴淖髌穪碇S諫。他希望藉此獻詩明志,感悟楚王,而不僅僅是抒發個人情感而已。他所寫的歌辭,為了存君興國,一篇之中,再三致意,難免有逆耳之言、違礙之語。不但楚王不聽,而且大臣也之入骨。這個情況,在當時應該是社會廣為人知的事情,沒有秘密可言。所以《史記?屈原列傳》才會這麼說: 屈原既死之後,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辭而以賦見稱,然皆祖屈原之從容辭令,終莫敢直諫。 祖述屈原的「從容辭令」,不但意味著宋玉等人喜愛模仿屈原的文采,而且也反映出他們注意到屈原作品中的思想和情操。也因此,在屈原以身殉國,楚國不久也被秦國滅亡之後,忠心楚國的遺民,一方面倡言「楚雖三戶,亡秦必楚」,一方面對屈原的文采與忠貞,開始表現出無限的尊敬與同情。在這種趨勢下,屈原的作品受到楚人的重視、傳習,自是勢所必然之事。相對於此,秦國不會讓屈原作品在秦流傳,統一天下之後,更不會讓它傳誦於世,也是理所當然之事。 可是,等到秦亡漢興,屈原等人的作品卻重見天日,逐漸受到了君王乃至一般文士的賞愛。根據班固《漢書?禮樂志》的記載,漢高祖劉邦是「樂楚聲」的。我們更不要忘記劉邦和項羽都是楚人,他們爭霸天下的時候,都打著楚國的名號,而且,在兵團垓下時,劉邦還以「四面楚歌」的心理,對付項羽。不但漢高祖喜歡楚聲,他的兄子吳王劉濞和後來他的孫子淮南王劉安更是廣招賓客,大大發揚楚辭。在吳王劉濞的門下文士中,枚乘和莊忌(世稱「嚴夫子」)都是精通楚辭的;莊忌的兒子莊助,就是推薦朱買臣給漢武帝的人。淮南王劉安的都城在壽春,這是舊楚的最後一個都城,也是政治文化中心。淮南王劉安的門下文士,習見楚辭不用說,就是劉安本人,都還曾應漢武帝之命,作過〈離騷傳〉,為屈原的〈離騷〉作了注解。這種情況,在漢武帝時,因為他「方好藝文」,上有所好,下必景從,所以一時蔚為風氣。作者/譯者/繪者簡介作者:吳宏一吳宏一,台灣大學中文系教授,曾任中央研究院文哲所籌備處主任。
好的,这是一份不包含您提供的特定图书内容的图书简介,旨在介绍中国古典文化中其他重要领域的著作。 --- 中国古典文化瑰宝探微:从历史典籍到审美哲思 本书旨在带领读者深入探索中国古典文化博大精深的领域,聚焦于那些塑造了中华文明核心价值与审美取向的经典文本、思想体系以及艺术实践。我们不局限于某一特定时期的文学作品,而是力求勾勒出一幅涵盖思想源流、历史脉络与艺术形式的宏大图景。 第一部分:思想的源头——先秦诸子与文化奠基 中国古典思想的基石奠定于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本书将详尽考察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主要学派的经典著作及其核心思想。 儒家学说的演变与实践: 我们将追溯孔子“仁”、“礼”思想的形成,以及孟子对“性善论”的阐发,探究荀子“性恶论”如何对儒学体系进行补充和修正。重点分析《论语》中的对话艺术与道德实践,以及《大学》、《中庸》如何构建了个人修养与治国平天下的路径。这不是对既有注疏的简单重复,而是结合历史情境,探讨儒家思想在不同历史阶段如何被诠释、被应用,并保持其生命力的过程。 道家哲学的超越与自由: 《道德经》的玄妙语言和《庄子》的寓言世界,构成了中国文化中对超越性、个体自由与自然和谐的深刻表达。我们将深入剖析“道”、“德”、“无为”等核心概念,考察道家思想如何影响了中国文人的隐逸情怀与艺术创作,尤其是在山水诗歌和禅宗思想传入后的融合与发展。 法家与墨家的社会理性: 墨家“兼爱”、“非攻”的社会功利主义思想,与法家“法、术、势”相结合的治国方针,共同构成了先秦思想光谱中关于社会秩序与治理的理性思辨。本书将对比分析这两种看似对立的思想体系,如何共同塑造了后世政治伦理的复杂性。 第二部分:史学的镜鉴——宏大叙事与细节考据 历史文献是中国古典文化传承的载体,它们不仅记录了兴衰更替,更蕴含着深厚的历史观和叙事智慧。 《史记》的“纪传体”革命: 本部分将重点研究司马迁《史记》的叙事结构与人物塑造艺术。它超越了传统编年体,开创性地运用本纪、表、书、世家、列传的体例,如何实现对历史事件的立体化呈现?我们将分析司马迁在褒贬臧否中体现出的“发愤著书”的人文关怀及其史学精神的独特性。 史学的传承与发展: 继《史记》之后,历代史官如何继承与发展纪传体?我们将简要考察汉代史学、唐代“新旧唐书”的差异,以及宋代编年体史学(如《资治通鉴》)的理性回归,探讨不同历史时期对“正史”概念的界定与追求。 第三部分:艺术的升华——诗歌、辞赋与书画的交融 古典文化的美学高度,集中体现在其诗歌辞赋和视觉艺术的成就上。本书将着重考察不同体裁的艺术规律及其文化内涵。 汉魏六朝的抒情转向: 汉代乐府民歌的质朴与汉赋的铺张,标志着文学在形式与情感表达上的探索。进入魏晋,个人情感的觉醒使得诗歌成为主流。我们将分析“建安风骨”的慷慨悲凉,以及“陶谢”山水田园诗的静谧空灵,探讨其背后士人对乱世的复杂心境与归隐哲思的交织。 唐诗的辉煌与巅峰: 唐诗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集大成者,本书将分期考察其演变:初唐的宫廷气象、盛唐的浪漫与现实主义高峰(李白、杜甫),以及中晚唐的格律精湛与个体心绪的深化(白居易、李商隐)。重点在于解析格律的严谨性如何服务于情感的精准表达,以及“意境”这一核心美学范畴是如何在唐诗中臻于成熟的。 书法与绘画中的“气韵生动”: 艺术领域,中国讲究“诗画同源”。我们将探讨魏晋时期书法家(如王羲之)如何将个人品格融入笔墨,形成“风骨”;以及唐代绘画中对“气韵生动”的追求。这些视觉艺术的理论基础,往往与先秦哲学的阴阳五行观以及道家的自然哲学紧密相关。例如,水墨技法中的虚实处理,正是对“有无相生”的视觉化实践。 第四部分:古典的智慧——哲学与日常生活 本书的最后部分,旨在展示古典智慧在日常生活、伦理构建和审美情趣中的体现。 医药与养生之道: 中国古典文化对“天人合一”的追求,深刻影响了传统医学体系。我们将简要介绍《黄帝内经》的基本思想,探讨其如何将人体的生理活动视为自然规律的微观缩影,以及这种整体观在养生、饮食调理中的具体体现。这并非专业的医学指南,而是从文化哲学角度审视古人如何通过顺应自然来追求健康与长寿。 园林艺术的缩影宇宙: 中国古典园林被誉为“凝固的诗歌”。我们将分析园林设计中如何运用借景、对景的手法,将有限的空间转化为无限的意境,这正是古典文学中“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思想的物化体现。园林不仅是居住之所,更是文人构建的精神家园与哲学思辨的场所。 通过以上四个维度的深入探讨,本书力图构建一个立体的、多层次的中国古典文化认知框架,帮助读者理解这些古老智慧对当代思维模式与审美取向的深远影响,领略中华文明历经千年而不衰的内在张力与独特魅力。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对中国古典文化脉络的梳理,展现了作者深厚的学养和清晰的史观。它不仅仅是孤立地看待《诗经》和《楚辞》,而是巧妙地将二者置于先秦文学史的长河中进行对比和参照。这种对比极具启发性——一方是周代宗法礼乐背景下集体情感的凝练,另一方则是屈原独立人格和浪漫主义精神的爆发。通过这种对立统一的视角,读者能更深刻地理解中国古典诗歌在不同历史阶段所承载的精神重量和美学追求。我个人非常欣赏作者对于“地域文化对文学形态的影响”这一论题的探讨,它清晰地勾勒出了中原正统与南方楚文化的差异如何塑造了两种截然不同但同样伟大的文学传统。这提供了一个非常扎实的文化背景框架,让后续的鉴赏变得更为坚实。

评分

从一个长期关注港台出版物读者的角度来看,这本由联经出版的“中商原版”系列,确实保持了一贯的高水准。通常来说,港台学者在处理中国古典文学时,既能吸纳大陆的最新研究成果,又能保持其特有的审美品味和批判性思维。吴宏一先生的这部作品就体现了这种跨文化的优势。他的论证逻辑严密,逻辑链条清晰,同时又充满了对传统文化的深厚情感。这种既“入世”又“出世”的写作风格,非常对我的胃口。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既权威又亲切的桥梁,让我们能够跨越时间和地域的障碍,真正去感受那两座中国文学史上最辉煌的文学高峰——《诗经》的质朴与《楚辞》的瑰丽。阅读体验是极其充实且令人愉悦的。

评分

这本《【中商原版】诗经与楚辞 港台原版 詩經與楚辭 吳宏一 聯經出版 中國古典文化 古詩詞欣賞》的装帧设计简直让人爱不释手。从拿到书的那一刻起,就能感受到联经出版在细节上的用心。封面设计古朴而又不失雅致,那种墨香氤氲的质感,仿佛能让人穿越回古代文人墨客的雅集之中。纸张的选择也非常考究,拿在手里有一定的分量,翻阅时的沙沙声,配合着油墨的清香,构成了一种非常沉浸式的阅读体验。我尤其欣赏它字体排版的精妙,行距和字号的拿捏恰到好处,即使是初学者,长时间阅读下来也不会感到视觉疲劳。这种对实体书本身的尊重和打磨,在如今这个电子阅读盛行的年代,显得尤为珍贵。它不仅仅是一本知识的载体,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艺术品。对于喜爱古典文献,又对书籍物理形态有较高要求的读者来说,这无疑是一个极佳的选择。每一次翻开,都是一次对传统工艺的致敬。

评分

吴宏一先生对《诗经》与《楚辞》的解读角度,可以说是独到且富有洞察力的。我过去读这些经典,总感觉有些晦涩难懂,特别是《楚辞》中那些瑰丽而又充满象征意义的词藻,常常令我望而却步。但这本书的处理方式,不是生硬地进行字面翻译,而是深入挖掘了其背后的文化语境和社会心理。他似乎有着一种魔力,能将那些古老的篇章,转化为当代人可以理解的情感共鸣。比如他对“思无邪”的阐释,不仅仅停留在道德层面,而是将其放置于周秦社会变迁的大背景下去考察,一下子就让那些诗句的生命力活了起来。这种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分析方法,极大地提升了欣赏的层次感,让人不再是走马观花,而是能真正走进那片诗意的土地。

评分

作为一本侧重于“欣赏”而非纯粹学术考据的读物,这本书的叙事流畅性和可读性做到了一个极高的平衡。它没有像某些严肃的学术专著那样充斥着大量的繁复注释和晦涩的训诂讨论,使得普通爱好者也能轻松上手。然而,它的深度却丝毫没有被牺牲。作者的笔触极其细腻,他擅长从文学创作的角度去剖析结构和章法。读到一些著名的篇章时,作者会像一位技艺高超的导游,引导我们去看那些被忽略的细节——比如某一处反复出现的意象如何构建起全篇的情绪基调,或者某一个独特的句式如何服务于表达的张力。这种带着温度和激情的讲解,让那些原本被视为“古董”的文字,重新焕发出强大的艺术感染力。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