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复旦博学金融学系列·“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国际金融新编(第5版)》既适用于普通高等院校国际金融学课程的教学,也适用于有兴趣、有需要了解国际金融学知识的读者自学。由于《复旦博学金融学系列·“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国际金融新编(第5版)》涉及较多国情基础上的讨论和政策分析,也适合党校及干部培训使用。为了更快、更好地掌握《复旦博学金融学系列·“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国际金融新编(第5版)》涉及的知识,建议读者在学习《复旦博学金融学系列·“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国际金融新编(第5版)》之前对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货币经济学有所掌握,并具备一些中国国情和中国经济实际运行方面的知识。
内容简介
《国际金融新编(第五版)/“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复旦博学·金融学系列》是一本建立在更加强调中国国情特征基础上的国际金融学教材。全书有以下几个特点:在学科体系上,《国际金融新编(第五版)/“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复旦博学·金融学系列》进一步完善了国际金融学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工作变量,即国际金融学的研究对象是总供给与总需求相等(短期)和经济可持续增长(长期)条件下的外部平衡,主要工作变量是汇率。
在内容上,《国际金融新编(第五版)/“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复旦博学·金融学系列》新增加了一些体现时代特点的概括和总结,并将它们有机地融入了教材的体系之中,这些内容包括国际储备和中国的外汇储备问题、中国的内部均衡和外部平衡相互冲突的根源问题、次贷危机问题,以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近年来的新变化等问题。
在传承与发展的关系问题上,《国际金融新编(第五版)/“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复旦博学·金融学系列》既注重传承西方经典理论,又以中国国情为基础、以核心变量汇率为工具,构建了中国内部均衡条件下外部平衡的系列调节模型,作为国际金融学教材走向国情化的探索。
《国际金融新编(第五版)/“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复旦博学·金融学系列》适合大专院校经济、金融、贸易、管理、国际关系等专业师生使用,也适合在职人员的自学和培训使用。对于有志于进一步深造和研究的读者来说,《国际金融新编(第五版)/“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复旦博学·金融学系列》的部分内容也可以作为参考。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五版前言
第一章 导论
一、本书的研究对象
二、本书的国情基础
三、本书的研究视角
四、本书的研究方法和逻辑
第二章 国际收支和国际收支平衡表
第一节 国际收支
一、国际收支的定义
二、国际收支定义的解释
第二节 国际收支平衡表
一、国际收支平衡表的基本原理
二、国际收支平衡表的编制实例
三、国际收支平衡表分析
第三节 国际收支的不平衡问题
一、国际收支中的自主性交易和补偿性交易
二、国际收支不平衡的口径
三、国际收支不平衡的原因
四、国际收支调节的必要性
第四节 国际收支不平衡的调节
一、国际收支不平衡的自动调节机制
二、国际收支不平衡的政策调节工具
三、国际收支不平衡的调节路径和条件
四、国际收支调节中汇率水平的作用
第三章 汇率基础理论
第一节 外汇和汇率的基本概念
一、外汇
二、汇率及汇率的表示
三、汇率的种类
第二节 汇率决定的原理(Ⅰ)
一、影响汇率的经济因素
二、金本位下的汇率决定
三、汇率决定学说(上)
四、汇率决定学说(下)
五、汇率理论最新发展简介
第三节 汇率决定的原理(Ⅱ)
一、本币贬值与国际贸易交换条件
二、本币贬值与物价水平
三、本币贬值与总需求
四、本币贬值与就业和民族工业
五、本币贬值与劳动生产率和经济结构
六、汇率水平决定的比价属性和杠杆属性
第四章 内部均衡和外部平衡的短期调节
第一节 从国际收支平衡到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
一、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的概念
二、内部均衡与外部平衡的相互冲突
第二节 内部均衡和外部平衡相互冲突的调节原则
一、数量匹配原则
二、最优指派原则
三、合理搭配原则
四、顺势而为原则
第三节 内部均衡和外部平衡短期调节的经典理论
一、支出转换型政策与支出增减型政策的搭配
二、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搭配
三、蒙代尔-弗莱明模型
四、西方经典內外均衡调节理论的不足
第四节 内部均衡和外部平衡短期调节理论的新探索
一、内外均衡调节理论新探索的基本原则
二、坐标系的选取
三、內部均衡曲线和外部平衡曲线
四、均衡汇率分析的基本框架
五、內部均衡和外部平衡调节的短期分析
第五章 内部均衡和外部平衡的中长期调节
第一节 增长条件下内部均衡和外部平衡的中期调节
一、內部均衡曲线的移动
二、外部平衡曲线的移动
三、经济增长前提下的汇率和物价变动
四、经济增长的来源分析
第二节 可持续增长条件下的汇率模型
一、经济的外延增长和內涵增长
二、长期经济增长与汇率
三、经济均衡增长与汇率
四、长期条件下的汇率失调
第三节 可持续增长条件下汇率模型的扩展
一、汇率模型在资源视角的拓展
二、汇率模型在经济结构视角的拓展
第四节 可持续增长条件下的内外均衡与均衡汇率
一、长期的內部均衡和內部均衡曲线
二、长期的外部平衡和外部平衡曲线
三、內外均衡的长期关系和长期均衡汇率
第五节 汇率水平变动有效性的讨论
一、汇率变动与企业的生产技术选择
二、汇率效应传导的劳动替代约束
三、汇率效应传导的资本存量约束
第六章 外汇管理制度和政策调节
第一节 汇率制度及其效率分析
一、固定汇率制与浮动汇率制的优劣比较
二、不同汇率制度下宏观经济政策的相对有效性分析
三、其他货币制度简介
第二节 外汇直接管制及其效率分析
一、外汇直接管制的含义
二、外汇管制的主要原因
三、外汇管制的主要內容
四、外汇直接管制的效率分析
五、外汇直接管制政策的评价
第三节 外汇市场干预及其效率分析
一、外汇市场干预的类型
二、外汇市场干预的工具和手段
三、外汇市场干预的效力分析
第四节 外汇管理中会出现的若干问题
一、外汇管理下的资本外逃问题
二、外汇管理的可信度问题
三、外汇管理中的货币替代问题
第七章 金融全球化对内外均衡的冲击
第一节 国际金融市场的构成和特点
一、国际货币市场
二、国际资本市场
三、.欧洲货币市场
四、国际外汇市场
第二节 国际资金流动的原因和影响
一、国际金融市场资金流动的特点
二、国际资金流动的原因
三、国际资金流动的正面影响
四、国际资金流动对內外均衡的冲击
第三节 金融全球化对内外均衡的冲击:债务危机和银行危机
一、发展中国家的债务危机
二、银行危机
第四节 金融全球化对内外均衡的冲击:货币危机
一、货币危机概述
二、货币危机的成因
三、货币危机的实例——亚洲货币危机
四、货币危机的一般虐:决方案——以亚洲货币危机为例
第八章 金融全球化下的国际协调与合作
第一节 国际政策传导和协调的理论分析
一、两国的蒙代尔-弗莱明模型
二、固定汇率制下经济政策的国际传导
三、浮动汇率制下经济政策的国际传导
四、国际政策传导和国际协调的必要性
第二节 国际货币协调的制度安排
一、国际货币体系
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第三节 国际货币协调中的主要问题
一、国际收支调节的不对称问题
二、储备货币发行国和非发行国的不对称问题
三、以黄金为基础的单一储备货币体系的不稳定问题
四、多元储备货币制度下的不稳定问题
五、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汇率水平差距问题
第四节 区域货币协调的理论和实践
一、区域货币合作概述
二、最适度通货区理论简介
三、最适度通货区的政策实践——欧洲经济货币联盟
参考书目和文献
精彩书摘
《国际金融新编(第五版)/“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复旦博学·金融学系列》:
3.货币性不平衡
货币性不平衡,是指一定汇率水平下国内货币成本与一般物价上升而引起出口货物价格相对高昂、进口货物价格相对便宜,从而导致的国际收支失衡。在这里,国内货币成本与一般物价上升的原因被认为是货币供应量的过分增加,因此,究其根源,国际收支失衡的原因是货币性的。货币性失衡可以是短期的,也可以是中期的或长期的。
4.周期性不平衡
周期性不平衡是指一国经济周期波动所引起的国际收支失衡。当一国经济处于衰退期时,社会总需求下降,进口需求也相应下降,国际收支发生盈余。反之,如果一国经济处于扩张和繁荣时期,国内投资与消费需求旺盛,对进口的需求也相应增加,国际收支便出现逆差。周期性不平衡在二战前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中表现得比较明显。在战后,由于发达国家对进口产品的消费相对稳定,经济衰退期间出口下降,国际收支的表现经常出现扭曲。比如,1981~1982年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衰退期普遍伴有巨额国际收支逆差。再比如,美国在1990~1992年衰退期中,就伴有对日本的贸易逆差(日本当时还没有进入衰退期)。
5.收入性不平衡
收人性不平衡是一个比较笼统的概念,它统称一国国民收入相对快速增长而导致进口需求的增长超过出口增长所引起的国际收支失衡。国民收入相对快速增长的原因有多种多样,可以是周期性的、货币性的,或经济处在高速增长阶段所引起的。
与收人性不平衡有关联的另一个概念是储蓄倾向差异引起的不平衡。在追求经济增长和消费水平增长的前提下,储蓄率较低的国家容易产生国际收支逆差,而储蓄率较高的国家容易产生国际收支顺差。较高的经济增长需要较多的投资,较高的消费会造成较大的需求,这些都会引起资本和商品进口的较快增长,从而有助于形成国际收支逆差。
6.预期性不平衡
预期因素从实物流量和金融流量两方面对国际收支产生重要影响。从实物角度而言,当预期一国经济将快速增长时,本国居民和外国投资者都会增加在本国的实物投资;当本国的资本品供给不能满足需求时,投资就通过进口资本品来实现,出现资本品进口的增加和经常账户的逆差。从金融角度而言,一方面,经常账户的逆差要由资本和金融账户的顺差来融资;另一方面,在资金自由流动的情况下,对本国经济增长和证券价格上升的预期会吸引国外资金直接投资于本国的证券市场,带来资本和金融账户的顺差。
7.币值扭曲
币值扭曲是指本国货币与外国货币的名义比价持续背离了与外国货币的实际比价,从而造成本国商品实际价格持续较高进而导致出口持续相对下降、进口持续相对增加和国际收支逆差,或者造成本国商品实际价格持续较低进而导致出日持续相对增加、进口持续相对减少和国际收支顺差。币值扭曲通常是由僵硬的汇率政策和汇率制度引起的。当本国和外国的基本经济面已经发生了较大变化而汇率水平因僵硬的汇率制度而没有发生相应的变化时,币值扭曲就会发生。因此,币值扭曲一般具有长期性。在政府力量日益强大的情况下,政府为达到某种目标而对汇率进行人为干预时也可能会导致币值扭曲。
……
前言/序言
聚焦前沿理论与实践的金融学著作导览 本导览旨在介绍一批在国际金融、公司金融、投资学、金融工程以及宏观经济学等领域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学术专著和实务指南。这些书籍在各自的细分领域内,以严谨的理论框架、丰富的实证分析和前沿的研究视角,为读者提供了深入理解现代金融体系运作规律的宝贵资源。 一、 宏观金融与全球经济治理的深度剖析 在当前全球化与地缘政治复杂交织的背景下,理解宏观经济政策的传导机制与国际金融市场的相互作用至关重要。以下书籍深入探讨了这一复杂议题: 1. 《全球金融危机:起源、传导与监管重塑》(Global Financial Crises: Origins, Transmission, and Regulatory Overhaul) 本书聚焦于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原因,超越了简单的市场失灵叙事。它系统梳理了自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以来,全球资本流动、资产泡沫的形成、金融创新(如场外衍生品市场的发展)与监管套利之间的动态关系。作者运用动态随机一般均衡(DSGE)模型和异质性代理人模型,详细模拟了危机爆发时跨国传染的路径,特别是影子银行体系在其中扮演的关键角色。 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其对“大而不能倒”机构的深入批判,并对危机后巴塞尔协议III(Basel III)和多德-弗兰克法案(Dodd-Frank Act)的实际效果进行了量化评估。它探讨了主权债务风险与银行业风险的相互嵌合(Sovereign-Bank Nexus),并前瞻性地分析了全球央行量化宽松政策对新兴市场资本流动和汇率稳定的长期影响。对于希望理解国际宏观审慎政策框架的读者而言,本书提供了无可替代的理论和案例支撑。 2. 《国际收支与汇率决定理论前沿》(Frontiers in Balance of Payments and Exchange Rate Determination Theory) 这部著作汇集了当代经济学界在汇率决定模型方面的最新进展。它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粘性价格-粘性工资”的蒙代尔-弗莱明框架,而是引入了基于微观基础的金融摩擦模型(如资产负债表约束和信息不对称)。书中详细比较了粘性价格模型(如Calvo定价)与粘性信息模型(如Mankiw-Reis错配模型)在解释短期汇率超调现象上的优劣。 此外,本书对新兴市场汇率制度的演变进行了细致的考察,重点分析了资本账户管制的效果评估,并运用高频数据对“恐惧指数”(VIX)与新兴市场货币波动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它为理解当前全球不平衡问题的结构性根源,以及各国央行在管理汇率波动时面临的政策权衡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 公司金融与企业价值创造的优化路径 在企业战略与资本结构决策领域,如何有效地进行投资、融资和分配剩余是核心议题。以下书籍提供了精深的指导: 3. 《现代公司金融学:资本结构、分红与激励》(Modern Corporate Finance: Capital Structure, Dividends, and Incentives) 本书以代理理论和信息经济学为基石,系统阐述了公司治理的核心议题。在资本结构部分,它超越了经典的MM理论,深入探讨了债务税盾、破产成本、代理成本(如过度投资和私有收益)如何共同决定最优资本结构。作者引入了“融资约束”(Financial Constraints)的概念,解释了为什么高成长期企业往往倾向于使用内部留存收益而非外部融资。 关于分红政策,本书对“信号理论”(Signaling Theory)和“剩余索取权理论”(Residual Claimants Theory)进行了深入的对比分析,并展示了在信息不对称背景下,管理层如何通过分红决策向市场传递关于未来盈利能力的信号。对于高管薪酬设计,本书详细剖析了基于期权、限制性股票和业绩股票等工具的激励设计,重点讨论了如何平衡短期业绩与长期价值创造之间的矛盾,并分析了薪酬方案对企业风险偏好的潜在影响。 4. 《战略资产管理与企业风险整合》(Strategic Asset Management and Corporate Risk Integration) 这是一本面向企业财务高管和风险管理专业人士的实务导向型著作。它强调将企业的投资决策(资本支出)与金融市场的风险管理(套期保值)进行系统整合。书中构建了一个统一的框架,用于评估运营风险(如原材料价格波动、汇率变动)与财务风险的相互作用。 书中详细介绍了跨期套期保值的优化方法,包括如何使用远期、期货、期权和互换等衍生工具,来对冲现金流波动,而非仅仅对冲资产负价值的波动。特别地,它提供了针对跨国公司如何管理其全球供应链中外币计价现金流的详细案例分析,并探讨了如何将企业内部的风险评估模型与外部市场定价模型(如VaR、ES)相结合,以实现风险预算的最优化配置。 三、 投资学与资产定价的前沿突破 投资组合管理和资产定价模型是金融学的核心。以下著作代表了该领域最新的理论进展和实证发现: 5. 《行为金融学:非理性决策与市场异象》(Behavioral Finance: Irrational Decision Making and Market Anomalies) 本书系统地将心理学洞察融入传统的理性预期模型中。它不再将市场参与者视为完全理性的“经济人”,而是考察了启发法(Heuristics)、偏差(Biases)以及情绪对交易决策的影响。关键章节深入分析了前景理论(Prospect Theory)在解释投资者风险偏好,特别是损失厌恶现象中的应用。 在解释市场异象方面,本书详尽探讨了“处置效应”(Disposition Effect)、“羊群效应”(Herding Behavior)以及“注意力驱动型交易”(Attention-Driven Trading)如何导致资产价格的系统性偏离其基本价值。最后,它讨论了行为金融学如何指导构建“行为投资组合”(Behavioral Portfolio Theory)以及如何设计更为稳健的风险管理策略,以规避认知偏差带来的系统性错误。 6. 《固定收益证券与衍生品定价》(Fixed Income Securities and Derivatives Pricing) 该书是固定收益市场深度分析的权威参考。它从收益率曲线的结构入手,全面覆盖了期限结构模型,包括经典的模型如Vasicek、Cox-Ingersoll-Ross (CIR),以及更先进的基于市场定价模型的HJM框架。书中详尽阐述了零息票债券、附息票债券的定价方法,并对公司债券的信用风险进行了精细建模,重点分析了结构化信用产品(如CLO)的风险分级与定价机制。 关于衍生品定价,本书在无套利(No-Arbitrage)原则下,详细推导了远期利率协议(FRA)、利率互换(IRS)以及期权定价中的布莱克-斯科尔斯模型在随机利率环境下的修正与应用。对于利率期权(如Caps, Floors, Swaptions)的定价,本书着重介绍了其在实际利率模型(如Hull-White模型)下的数值求解方法和市场校准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