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於2024-12-14
德國青年運動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1.《德國學術》係列輯刊為大陸學界深度關注德國學術思想。
2. 中德兩國學術機構聯袂推齣,深度考察專題研究。北京師範大學文藝學研究中心主辦,閤作單位包括北京大學德國研究中心、德國歌德學院北京分院、德國耶拿大學社會學研究所、德國蘇卡普齣版社、《德國哲學雜誌》、德國《論證》雜誌,等等。部分輯刊為中德雙語版。
3. 中德兩國德國思想研究專傢選編指導,編委成員陣容強大。包括北京師範大學文藝學研究中心童慶炳教授、北京大學歐洲研究中心李強教授、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曹衛東教授、德國法蘭剋福社會學研究中心Jürgen Habermas教授、德國歌德學院北京分院Michael Kahn-Ackermann院長、德國普萊斯納學會Joachim Fischer教授,等等。
4. 本輯為漢語學界首度呈現德國青年運動思想史脈絡前因後果。
5. 著名德國思想研究專傢曹衛東領銜,深度挖掘德國青年運動的功過是非。
6. 邁斯納宣言100周年之際(1913—2013)為漢語學界關注德國青年運動提供契機。
7. 圖文並茂講述思想史事件,披露資料大多為中文學界首次齣現。
8. 以史為鏡,以他者為鏡,德國青年的國族思考與實踐及其後果,不僅可與中國五四運動比照,也可為反思當下中國提供依據。
《德國學術》以德國現代思想史為脈絡,延展思路,格局包容,力求以嚴謹的學術態度和開闊的思想史視野,深入到德國思想的內裏和細部,為國內廣大的德國思想研究者提供詳實的思想資料和新鮮的學術觀點。
本輯鎖定德國青年運動。
德國青年運動於1900年代以候鳥運動的形式在德國興起,並迅速發展為一場全國性的青年運動。由於德意誌民族在現代化道路上的後發性質,德意誌青年運動有其特殊性:在形式上,繼承德意誌知識人的漫遊傳統,德國青年運動以漫遊山川的“候鳥運動”而興起,從柏林旁邊的小城施特格利茨肇始,短短三五年時間就發展成全德意誌青年有組織的普遍運動;在精神上,當其他國傢的青年熱切地奔嚮現代性的地平綫地,德國青年卻返身走嚮前現代的自然和農業社會。運動中的青年們希望通過漫遊,尋找尚未受到現代性侵染的民間文化中重構德意誌民族的生活方式,以此建構齣一種區彆於“西方”社會模式的共同體。
這場運動不容忽視的重要性,還體現在另外兩個方麵。其一,從最初的候鳥運動,到後來的希特勒青年團、青年抵抗運動,德國青年運動與納粹關係復雜;其二,許多著名的德國現代思想傢都參與到德國青年運動之中,包括本雅明、容格爾、馮特、瑙曼,等等。這些思想傢對德國現代思想影響至深,可稱為現代德意誌文化的形塑者。
本輯收錄的文章,既有專篇思想史書寫,也有對青年運動與傢庭教育、帝國想像、青年世代、保守主義、外在視角等等之間關係的探究。既深入細緻,又多種麵相,力求成為國內德國青年運動研究的先導。
曹衛東,博士,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北京師範大學文藝學研究中心專職研究員、德國《論證》雜誌和香港《社會理論學報》編委、德國普萊斯納學會學術委員。入選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纔計劃和國傢新世紀百韆萬人纔計劃。曾獲“中外文藝理論學會優秀論文奬”(2004)、“馮至德語文學奬”(2005)、德國“德嘉銀行奬”(2008)等。
德國思想史
德國青年運動
專題聚焦
學生心理—青年政治運動—國傢主義:德意誌青年協會的初始
威廉德國時期青年和傢庭的圖景——對德國特殊道路的再思考
20世紀的四個青年世代:預言與誤導
德國新保守主義的兩個神話(1919—1932)——“第三帝國”與新國傢
德國青年運動與國傢社會主義:來自英國的看法
思想研究
普萊斯納哲學人類學中的曆史主義與人類學思想——溯論黑格爾《精神現象學》
名傢訪談
恩斯特·布洛赫的精神遺産與當代意義——訪剋勞斯·庫費爾德教授
學術文化動態
“啓濛的藝術”在北京:一次被浪費的機會?
“康德不敢”——訪黃燎宇教授
書評
拉奎爾的《德國青年運動》
政治與教育的雙重變奏——評《從候鳥運動到希特勒青年團》
曆史與闡釋——評《德國青年運動:1900—1945》
全麵的黑格爾承認理論——評《黑格爾承認倫理學》
通往承認之路——評霍耐特新作《我在我們之中》
批判理論的再度復興——評《社會哲學與批判》
1. 興起:候鳥運動
總的說來,候鳥運動乃是德國青年運動的第一階段。而這一階段的青年運動,是一場市民階層的運動。他們的理念和話語,錶達瞭這一時期德國市民階層獨特的文化心理。
19世紀與20世紀之交,工業化給德國社會帶來巨大變動,齣現瞭新的“從事經濟活動的市民階層”或“占有財産的市民階層”。在文化層麵上,這個新階層所代錶的新的社會價值與舊的“有教養的市民階層”形成瞭矛盾。舊市民階層大部分由公職人員和人文學者組成,固守著他們自己的道德,將古典教育視為“自在價值”,視為根本的身份認同機製。在社會轉型期,時代的不確定性威脅著他們的社會地位和價值準則,他們也本能地對現代性充滿失望,對新階層抱以反感。因而,集體性地産生懷舊心理,在舊的價值中尋找精神傢園,也成為一個時代主題。他們鄙夷新階層的橫財,衊視冰冷的技術,反對工業文明,批判現代性。這種精英主義姿態讓他們獲得瞭一種文化上的優越性:他們是為瞭全體的幸福,為瞭整個民族的精神實體。因而,如何重構舊的價值,對他們而言,便成為一個重要的命題。而就在這個時候,德國社會也齣現瞭一種“青年崇拜”思潮———“隻有青年,纔能在已朽的過去中找到一條新的道路”。因而這個命題作為一項使命,交給瞭他們的孩子們。
在這個意義上,候鳥運動的興起,固然具有代際衝突的青春期心理因素,但從更廣闊的文化心理上考量,卻也是傳統價值在社會轉型期尋找新的錶達方式的一種路徑。所以,候鳥運動雖然帶有青春期的反抗色彩,但從總體上看,他們反對現代性、迴歸自然的理念,與他們的父輩仍是一緻的。因而,候鳥運動本質上是一場市民階層的運動,這也決定瞭它隻是少數人的運動。因而,本文所提及的“青年運動”,從範疇和意義上都意指由市民階層的青年所發起的運動,除非必要之處,本文將略過同時代的工人階級青年組織和教會青年組織。
青年運動發源於施特格利茨,柏林旁邊的一個小城市。在19世紀末,這裏還沒有工業,居民大多是商販和手工業者,但也有許多施特格利茨人在政府部門的中高層任職。這裏彌漫著強烈的新教氛圍,充滿強烈的愛國主義和君主製的氣息。可以說,這裏是威廉帝國的一個中型堡壘。而這座小城市的特殊氛圍,正在醞釀著一場影響深遠的運動。
1896年,在施特格利茨的高級中學,一位名叫赫爾曼·霍夫曼的大學生帶領著一群中學生到野外徒步漫遊。他們的漫遊範圍遍及德國本土,到1899年,他們已穿越瞭波默森林。這種風氣逐漸盛行,吸引瞭許多德國青年。1900年,霍夫曼為瞭完成學業,離開這個組織。他把卡爾·費捨爾提拔為領袖。而這一決定,使得漫遊活動變成為一種全國性的運動。
霍夫曼雖然能乾,但他的視野和剋裏斯瑪卻遠不如費捨爾。費捨爾是天生的領袖,一個小小的漫遊團體在他手裏變成瞭一次全國性的運動。他深知,在威廉帝國,官方的承認是絕對前提,否則,一個社團就不可能發展壯大並形成一次運動。因而,在1901年11月4日,費捨爾召集一次會議,決定在這個漫遊組織的基礎上建成社團,即“候鳥———學生旅行委員會”。“候鳥”的命名來自一段頗有蘊藉的墓誌銘:“候鳥們,誰贈於你們/在陸上,在海上/自如駕馭翅膀/的學問?……”這個詞最初可以迴溯到艾辛多夫1837 年的詩中。1850 年,這個詞在奧托·羅奎特的詩中具有瞭引申義。
“候鳥運動”由此正式拉開帷幕。費捨爾的剋裏斯瑪也為運動注入瞭全新的風格和內容。他開始被冠以“至上者”的名號,中世紀的漫遊學生就是這麼稱呼他們的首領的。在費捨爾的領導下,青年學生們開始使用自己的問候語和識彆口哨,身穿中世紀的服飾,在德意誌土地上漫遊和采風———而這直接促成瞭德國民歌的復興。這在德國社會中形成瞭獨特的青年亞文化,其理念就是反對工業文明,迴歸自然。費捨爾這樣說道:“拯救自己,握緊旅行的手杖,去尋找你那已經失去的自然和坦誠。”候鳥運動的另一位發起者,路德維希·古爾利特後來將運動的文化理念進一步總結為:“培養青年的漫遊興緻,在共同遠足中有益且愉快地度過休閑時間,喚醒感受自然的官能,引導青年認識我們德意誌的故土,鍛煉漫遊者的意誌和獨立性,培養同誌的精神,抵製損害生命和靈魂的東西,這些東西尤其是在大城市及其周邊威脅著青年,它們是:閉門不齣和無所事事,酒精和尼古丁,更彆提更糟糕的瞭。”
而諸如此類的錶達的理念,本身並不是明確的計劃。由於路綫鬥爭和個人之間的敵意,運動從一開始就隱藏著分裂的可能。1904年,由於費捨爾獨斷的領導方式,候鳥協會一分為二。費捨爾領導的一支是“老候鳥團體”,其影響遍及整個德國,而另一支卻僅限於柏林。隨著這場運動的發展,各地紛紛齣現瞭新的派彆,其活動形式和意識形態,也開始齣現分歧。1907年,候鳥運動發生分裂,齣現瞭“候鳥,青年漫遊德意誌聯盟”。而1910 年的分裂又産生瞭“小候鳥”,該團體在政治上屬於右翼。而齣現於1912年的“先鋒隊”,更緻力於推動發展人種衛生學和反對建構平民社會。早期候鳥運動反對城市文明,但後來也齣現瞭“漢堡漫遊協會”一類充滿都市文化氣息的組織。從1907年起,在高中生以外,也齣現瞭以大學生為主體的漫遊團體。到瞭1910—1913年間,青年運動已經遍布全德,甚至在奧地利和瑞士也紮下瞭根。
既然青年運動已經成為一種全國性的現象,那麼,將它們組織成一個統一的團體,這個問題也就被提上瞭議程。1913年11月13日,正是萊比锡戰役勝利100周年紀念日,邁斯納山上匯聚瞭各路青年。其中有社會主義者,也有民族主義者,有猶太人,也有反猶主義者,有女青年,還有反女性主義者。這次青年集會希望為全國各式各樣的青年運動組織提供一個共同的平颱和組織形式,然而,由於各個小團體都要求自治,同時也由於小團體的利益和意識形態的分歧,這種希望落空瞭。不過,通過這次集會,一個名義上的“自由德意誌青年聯盟”成立瞭,並發錶瞭“邁斯納宣言”。
宣言稱:“齣於自己的目的,在自己的責任麵前,自由德意誌青年將以其內在的真實性塑造自己的生命。為瞭這種內在的自由,青年在任何情況下都參與到一個共同體中。”但這個宣言,並不是行動綱領,而隻是一種生命情感的錶達。從政治上看,這個宣言隻是一種妥協的産物。因為這時,青年運動已齣現兩股勢力相當的思潮。其一是保守派,要求在漫遊中改革生活方式,而其二則是激進派,倡導一種反對傢庭和學校的“青年文化”。
後者的領袖是古斯塔夫·維內肯。維內肯於1906年在威剋爾斯多夫創建瞭“自由學校共同體”和刊物《開端》。他自稱為天生的領袖,即便無人追隨,也是如此。這位剋裏斯瑪型的人物,不僅以他的個性,而且也以他的理念影響著青年運動。他的核心理念是“青年文化”。他斷言,在他齣現之前,青年人根本就沒有自我錶達的權利或可能性。因為青年隻是被作為童年和成年的過渡階段,不具備自身的特徵和風格。在他看來,候鳥運動雖然使青年擺脫瞭傢庭和學校的樊籬,結閤成一個共同體,並創造齣自己的語言和趣味(不僅是美學意義上的,而且也是倫理和智性意義上的),但是,它在使青年獨立的同時,也把青年孤立瞭。其原因在於,候鳥運動還缺乏精神上的領導。而結果是:“人們滿足於廉價的、易於獲得的價值,而未曾完善從事精神勞動的感官和力量,(因而)滿足於似善非善,缺乏對最高者的渴望,缺乏闊步嚮前的驅力,缺乏對於精神的責任感。”在這個意義上,候鳥運動還患有精神上的營養不良,還沒有形成自身的文化。維內肯認為,候鳥運動與傢庭、學校之間,構成瞭一對對立命題,而重要的是要有一個綜閤,給青年注入一種文化意誌,這就需要一批肩負使命的領袖,也需要一種特殊的學校。———這就是維內肯之所以把他所領導的圈子命名為“自由學校共同體”的緣故。他寫道:“這所學校是我們公共生活之濁流中不可侵蝕的真理之島。通過適應於青年的最高的特性,它在最高意義上鼎力輔助瞭民族,同時也是輔助瞭人性:它造就瞭新的一代人,他們(如同費希特曾經要求的)從一開始就比上一代邁齣更大的腳步,他們從一開始就以自己的力量在一個更高的層麵上推動世界曆史。”從這句話中,人們不難窺見維內肯作為一名剋裏斯瑪式領袖的理論抱負。同時,也不難看齣,維內肯的“青年文化”本質上不是一個屬於今天所謂“亞文化”的概念。應該說,這個概念從根本上論證瞭青年的自在自為的絕對價值。雖然,此後青年運動的方嚮並不為維內肯所主導,而他的一些追隨者也加入瞭右翼青年團體,但此後“青年”成為一種右翼激進立場的標誌,這一現象仍脫離不瞭這概念所賦予“青年”的絕對價值。
維內肯在政治上屬於中左派,曾多次與右翼和天主教社會展開論戰。在邁斯納集會上,他已如此尖刻地批判漸已抬頭的民族主義:在最微不足道的挑激下,我們已經準備好,炫耀我們的愛國主義,因為我們是如此廉價地獲得這種愛國主義。但這並不意味著維內肯完全否定民族主義,毋寜說,他試圖在費希特的意義上對此時已具備擴張主義色彩的民族主義加以糾偏。在他看來,費希特“屬於那種思想傢:獻身於世界精神,並通過其思想獲得與父國的距離”。而費希特的《對德意誌民族的講話》,事實上就是對當時的青年們的講話:“你們要拯救德國,因為世界需要德國;要把德國作為世界精神的最閃亮和最尖銳的武器。”維內肯認為,費希特哲學乃是康德哲學的拱頂,它把康德哲學的那種還處於懸浮狀態的智性上的英雄主義轉換為行動上的英雄主義,把康德哲學的自由理念和世界主義與德意誌民族精神融閤起來。因而,在費希特那裏,德意誌性具有並不受製於國傢或種族的界限。雖然,在英美自由主義者看來,費希特乃至康德,都必須為民族主義負責,但真實說來,費希特的(倘若也包括康德的)民族主義,乃是與世界主義相互融閤的,費希特意義上的國傢和民族仍是理性國傢和理性民族。
而維內肯在一戰爆發之前的緊張氣氛中,以費希特對日趨狂熱的民族主義進行反撥,讓青年聯盟的許多領導者感到不愉快,認為他和他的圈子是個纍贅。所以,在1914年3月馬堡的一次會議中,維內肯被驅逐齣青年運動。拉奎爾對這一事件評價道:“這次分裂有兩個充滿意義的結果:第一,它閹割瞭青年運動,因為維內肯是惟一一個能夠在弱勢的情況下把一條清晰的道路引入青年運動的人,而且他也無疑已經將其文化努力引入一條富於生産性的渠道。第二,隨著維內肯見逐,在青年運動中齣現瞭左翼和右翼的聯閤。”而總體而言,左、右翼的分歧已是青年運動中的客觀事實,如果沒有維內肯圈子,這種分裂也會在另一種情況下齣現。1916年,維內肯重新迴歸青年運動。而到瞭1920年以後,他漸漸疏遠青年運動。而那時的青年運動,已具有瞭自己的文化,具有瞭民族主義和軍國主義的形式。
總體而言,精英性和自發性乃是候鳥運動最突齣的特點。拉奎爾評論道:“青年運動從未能成為一場真正的大眾運動,原因在於,它的精英現象是無法與大眾運動結閤的。”當時,也存在無産階級的青年組織。由於工業化的快速發展,青年工人人群迅速增大。為瞭反對經濟剝削和政治壓迫,南德地區在1903年就齣現瞭一個叫做“青年軍”的組織。而北德地區的勞工青年因為1904年一個學徒工的自殺,也組織起來。到1913年,南、北德地區的勞工青年,以報刊《勞工青年》為中心,成為瞭全國性的組織。勞工青年運動始終具有明確的政治目標,他們宣揚社會主義理想,為工人的解放戰爭作準備。但他們也與市民階層青年一樣,也具有強烈的獨立意識,反對工人政黨對他們的監護。所不同者,後者隻反對父母和學校,而勞工青年還反對國傢和政府;後者漸漸發展齣民族主義意識,而勞工青年則相對保持著和平主義的立場。
與此同時,在候鳥運動之外,還存在著尋路者運動。德國青年羅伯特·巴登鮑威爾在第二次布恩戰役中為英國軍隊擔任偵察員,受英國尋路者運動影響,1908年,他推動瞭德國的尋路者運動。與候鳥運動的精英主義立場不同,尋路者運動也吸引無産階級青年。但由於其軍事背景,德國尋路者運動具有深刻的軍事印跡,其理念也與候鳥運動判然有彆。然而,在一戰戰場上,候鳥成員和尋路者成員同壕作戰,而戰壕這一特殊的交流平颱,也為日後兩股運動的閤流奠定瞭基礎。
……
評分
評分
很好,喜歡,生命不息,屯書不止。
評分一直想買,今天如願以償
評分當然,還有另外一種從青翠走嚮殷紅的可能,那就是從廣義上對青年運動精神遺産的認識和繼承。比如,上世紀六十年代的青年精神遺産對任何威權主義和官僚機器來說都是不吉祥的,而莫裏斯•迪剋斯坦卻明確地說:“六十年代在我們身上,在那些對其有過最強烈體驗的人身上幸存下來。”硃爾•米什萊說,沒有什麼會被遺忘,人和事不會被遺忘,連空氣都不會被遺忘;赫爾岑說,我們的整整一生都是盡力之所能實行青年時代的綱領。所有這些,都讓人們不要忘記青春歲月的初衷和遠誌。而我們不僅僅有過青年運動,同時也曾有過蒸騰而起的青年精神現象,這一切均承載著二十世紀中國政治與精神文化的特殊基因,各自以青春個體的生命形塑著政治化的發展。
評分好評
評分買來瞭解瞭解,還不錯,嗬嗬
評分早在二戰前,德國的青年運動就已經醞釀成熟
德國青年運動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