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象学文库·现象学原典译丛·心的现象:耿宁心性现象学研究文集

中国现象学文库·现象学原典译丛·心的现象:耿宁心性现象学研究文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瑞士] 耿宁 著,倪梁康 等 译
图书标签:
  • 现象学
  • 心性哲学
  • 耿宁
  • 中国现象学
  • 哲学
  • 思想史
  • 心理学
  • 意识
  • 存在主义
  • 译丛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095891
版次:1
商品编码:11172909
品牌:商务印书馆(The Commercial Press)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2-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51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国现象学学者这些年来对域外现象学著作的翻译、对现象学哲学的介绍和研究著述,无论在数量还是在质量上均值得称道,在我国当代西学研究中占据着重要地位。然而,我们也不能不看到,中国的现象学事业才刚刚起步,即便与东亚邻国日本和韩国相比,我们的译介和研究也还差了一大截。又由于缺乏统筹规划,此间出版的翻译和著述成果散见于多家出版社,选题杂乱,不成系统,致使我国现象学翻译和研究事业未显示整体推进的全部效应和影响。
  有鉴于此,中国现象学专业委员会与香港中文大学现象学与当代哲学资料中心合作,编辑出版《中国现象学文库》丛书。《文库》分为“现象学原典译丛”与“现象学研究丛书”两个系列,前者收译作,包括现象学经典与国外现象学研究著作的汉译;后者收中国学者的现象学著述。《文库》初期以整理旧译和旧作为主,逐步过渡到出版首版作品,希望汉语学术界现象学方面的主要成果能以《文库》统一格式集中推出。

内页插图

目录

胡塞尔与康德向超越论主体性的回返
生活世界:作为客观科学的基础以及作为普遍真理问题与存在问题
利玛窦与佛教的关系
从“自知”的概念来了解王阳明的良知说
试论玄奘唯识学的意识结构
从现象学的角度看唯识三世(现在、过去、未来)
论王阳明“良知”概念的演变及其双义性
欧洲哲学中的良心观念
三位一体——一个现象学家的神学思考
胡塞尔哲学中的自身意识和自我
王弼对儒家政治和伦理的道家式奠基
玄奘《成唯识论》中的客体、客观现象与客体化行为
后期儒学的伦理学基础
胡塞尔的交互主体性现象学思考
王阳明及其弟子关于“良知”与“见闻之知”的关系的讨论
意识统一的两个原则:被体验状态以及诸体验的联系
特殊的过去之现实
对表征性心智的领会——交互主体性的一个先决条件
什么是对意识的反思?
胡塞尔论“自然与精神
孟子、亚当·斯密与胡塞尔论同情与良知
中国哲学向胡塞尔现象学之三问
我对阳明心学及其后学的理解困难:两个例子
汉语文化圈中的现象学研究

文章与报告来源
编后记

精彩书摘

  胡塞尔之所以会对这个问题做这样的变动,一方面大概是受科学理论方面的制约:精神科学的基础无论如何不会是缄默的、前概念的经验,而只是文明世界的一个活的组成部分。另一方面,胡塞尔在二十年代中不仅感到客观科学问题是一个纯粹科学理论问题,而且越来越感到客观科学问题是一个客观科学对于具体历史生活的关系和意义的问题。与他的许多同时代人一样,他也感到了客观科学的“生活异化”,即这样一个事实:客观科学无法回答人类生活的最重要问题——意义问题。在此,他看到了客观科学在文字意义上的最深刻的“危机”,即它与具体的主观生活的分裂。因此,客观科学和具体历史生活的关系问题,或者说客观科学地构造起来的实在和生活世界的主观实在的关系问题成为他考虑的中心问题。
  关于这个关系问题,胡塞尔逐渐产生了如下的主要思想,自古希腊以来和文艺复兴(特别是伽利略)以来形成的科学的客观存在是一个完全特别的目的理念的相关概念,即“自在牢固而确定地存在着的世界和对它陈述说明的、理想的科学真理(‘真理自身’)的理念”(《胡塞尔全集》,第六卷,第113页,参见第12页)。这是一个真实的、自在独立于所有纯粹主观相对事物的存在的理念。伽利略将自然设定为一个理想的数学存在,这样,他就把这个柏拉图的思想运用到自然上。胡塞尔也把这个主导理念称为“自在存在的假设”(《胡塞尔全集》,第六卷,第133页,参见第129页)。根据这一理念,科学的客观构造的世界是一种理想化(Idealisierung)的产物。
  ……

前言/序言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现象学在汉语学术界引发了广泛的兴趣,渐成一门显学。1994年10月在南京成立中国现象学专业委员会,此后基本上保持着每年一会一刊的运作节奏。稍后香港的现象学学者们在香港独立成立学会,与设在大陆的中国现象学专业委员会常有友好合作,共同推进汉语现象学哲学事业的发展。
  中国现象学学者这些年来对域外现象学著作的翻译、对现象学哲学的介绍和研究著述,无论在数量还是在质量上均值得称道,在我国当代西学研究中占据着重要地位。然而,我们也不能不看到,中国的现象学事业才刚刚起步,即便与东亚邻国日本和韩国相比,我们的译介和研究也还差了一大截。又由于缺乏统筹规划,此间出版的翻译和著述成果散见于多家出版社,选题杂乱,不成系统,致使我国现象学翻译和研究事业未显示整体推进的全部效应和影响。
  有鉴于此,中国现象学专业委员会与香港中文大学现象学与当代哲学资料中心合作,编辑出版《中国现象学文库》丛书。《文库》分为“现象学原典译丛”与“现象学研究丛书”两个系列,前者收译作,包括现象学经典与国外现象学研究著作的汉译;后者收中国学者的现象学著述。《文库》初期以整理旧译和旧作为主,逐步过渡到出版首版作品,希望汉语学术界现象学方面的主要成果能以《文库》统一格式集中推出。
  我们期待着学界同人和广大读者的关心和支持,藉《文库》这个园地,共同促进中国的现象学哲学事业的发展。
《心的现象:耿宁心性现象学研究文集》 一、 导言 本书汇集了耿宁教授在心性现象学领域多年耕耘的学术成果,深入探讨了人类心灵的丰富维度及其在现象学视角下的独特表现。心性,作为人类经验最核心的组成部分,关涉着我们的感受、意向、意识活动,以及由此构成的意义世界。耿宁教授以严谨的现象学方法为指引,审视心性现象的内在结构、发生机制及其与其他现象的关系,力图揭示心灵活动的深度奥秘,并为理解人的存在、认知与情感提供新的理论框架。 本书并非对心性现象的简单罗列或一般性描述,而是通过一系列富有洞见的专题研究,层层剥离心性现象的复杂性,展现其独特的生成逻辑和深刻的哲学意涵。从意识的流淌到意向性的定向,从情感的涌动到直观的把握,耿宁教授带领读者走进一个精微而广阔的心灵世界,探寻那些构成我们之所以为人的根本要素。 二、 主要研究视角与方法 耿宁教授的研究立足于现象学的基本立场,强调“回到事物本身”,即直接呈现和描述意识经验的本来面貌,而不预设任何先验的理论框架或实证主义的还原。他继承和发展了胡塞尔、海德格尔、萨特等先驱的洞见,并将其创造性地应用于心性现象的分析。 1. 意识的意向性(Intentionality):这是现象学研究的核心概念。耿宁教授深入分析了意识的指向性特征,即意识总是“关于”某物的意识。他探讨了意向性的不同类型,如知觉意向性、回忆意向性、想象意向性,以及它们如何塑造我们对世界的体验。通过对意向性的精细分析,本书揭示了意识活动并非是被动地接收信息,而是积极主动地建构意义的过程。 2. 现象学的描述(Phenomenological Description):本书的核心方法是现象学的描述。耿宁教授运用“悬置”(epoché)的方法,暂时搁置关于外部世界实在性的判断,转而专注于意识经验的结构和内容。他细致地描绘了各种心性现象,如感觉的“质料”(qualia)、意向性活动的“方向”(direction)和“对象”(object),以及意识流动的“连续性”(stream)和“生成性”(genesis)。这种描述力求精确、忠实于经验本身,为深入理解心性活动奠定基础。 3. 本真的心灵生活(Authentic Mental Life):在探讨心性现象的结构之余,耿宁教授也关注心灵生活的“本真性”问题。他审视了那些阻碍心灵本真展开的因素,如习惯性的思维模式、社会规范的内化、以及对自我和他人的片面认知。通过对心灵生活本真性的追问,本书旨在启发读者反思自身的经验,追求更为自由、深刻和富有创造力的心灵生活。 三、 核心研究议题与内容展开 《心的现象》一文集涵盖了多个相互关联又各有侧重的研究议题,共同构建起作者的心性现象学理论体系。 1. 意识的流与结构: 耿宁教授对意识的“流”(stream of consciousness)进行了深入分析。他借鉴詹姆斯的观点,但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更具现象学深度的阐释。意识并非是静态的事件集合,而是一种动态的、连续不断的生成过程。这种生成性体现在意识的“此刻性”(immediacy)和“瞬时性”(transient nature)之中。他强调,要理解意识,必须捕捉其内在的流动性,以及意识在流动中如何维持其统一性与连续性。 在对意识流进行描述的同时,耿宁教授也关注意识的内在结构。他区分了意识的不同层面,如知觉、思维、情感、意志等,并探讨了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与转换。他认为,这些不同的意识活动并非孤立存在,而是通过意向性相互联系,共同构成了一个动态的心灵场域。 2. 意向性的多重面向: 意向性是本书探讨的重中之重。耿宁教授不仅重申了意向性作为意识指向性的基本特征,更深入地挖掘了其多重面向。他区分了不同层次的意向性: 基础意向性(Basic Intentionality):指向外部世界,如看到一棵树,听到音乐。 反思意向性(Reflexive Intentionality):指向意识自身,如意识到自己在思考,感受到自己的情绪。 建构性意向性(Constructive Intentionality):在经验基础上进行的意义建构,如理解一个概念,形成一个判断。 耿宁教授通过对这些不同意向性层面的细致分析,揭示了心灵如何从最基础的指向性出发,逐步构建起复杂的意义世界。他特别强调了反思意向性的重要性,认为它是自我意识和主体性的基础。 3. 情感的现象学: 本书对情感的理解超越了传统心理学的情感分类。耿宁教授将情感视为一种特殊的意向性活动,它以独特的方式与世界发生关联,并深刻影响着我们的知觉、判断和行为。他探讨了情感的“质感”(affective quality)和“强度”(intensity),以及情感如何“染化”(coloring)我们的经验。 他进一步区分了不同类型的情感现象,如喜悦、悲伤、恐惧、爱等等,并分析了它们各自的意向性指向和体验特征。例如,喜悦往往指向积极的、可达成的目标,而恐惧则指向潜在的威胁。耿宁教授还探讨了情感的“身体性”(embodiment),即情感往往伴随着身体的生理反应,这种身体性深刻地参与了情感的生成与体验。 4. 直观与理解的发生: 耿宁教授对“直观”(intuition)进行了现象学层面的还原。他认为,直观并非神秘的顿悟,而是意识在特定条件下对事物本质的直接把握。这种把握不同于逻辑推理,它是一种“视见”(seeing-as)的活动,通过经验的结构性揭示,直接触及对象的意义。 他将直观与“理解”(understanding)联系起来,认为理解是在直观的基础上进行的意义阐释与建构。理解不是僵化的记忆,而是对经验意义的动态生成与重构。在这一过程中,意向性活动扮演了关键角色,它引导着我们从具体经验走向普遍意义。 5. 时间性与心灵的生成: 时间性是心性现象不可或缺的维度。耿宁教授在继承胡塞尔对时间性的分析基础上,进一步强调了心灵生活的时间性特征。他探讨了心灵如何在“当下”(present)中同时“保留”(retention)过去,并“预期”(protention)未来。这种“意识的时间化”(temporalization of consciousness)构成了我们连续经验的基础。 他对心灵的“生成”(genesis)进行了细致考察。心灵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在时间中不断生成、发展和转化的。这种生成性不仅体现在意识活动的连续流动上,也体现在我们经验世界意义的不断丰富与深化上。 6. 身体性与心灵的统一: 本书也涉及到了身体性在心性现象中的作用。耿宁教授认为,心灵并非脱离身体的独立实体,而是与身体紧密地交织在一起。身体的感知、运动能力,以及身体的生命感受,都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心灵体验。他探讨了身体如何成为我们经验世界的中介,以及身体的“存在感”(sense of embodiment)如何塑造我们的自我认知。 四、 理论意义与现实关怀 《心的现象:耿宁心性现象学研究文集》的出版,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关怀。 理论层面:本书为中国现象学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特别是在心性现象这一核心议题上的深化研究,为理解人类心灵活动提供了更具说服力的现象学解释。它丰富了中国哲学界对主体性、意识、情感等基本问题的探讨,并可能为跨学科研究(如认知科学、心理学、文学批评等)提供新的理论资源。 现实层面:在全球化与信息时代日益加速的今天,人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心灵困惑与挑战。本书通过对心灵深层结构的揭示,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自我,理解他人的感受,从而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对情感、本真性等问题的探讨,也为个人追求更有意义、更充实的生活提供了理论启示。理解心灵的生成性,有助于我们认识到个体的能动性,从而积极应对生活中的挑战。 五、 结语 《心的现象:耿宁心性现象学研究文集》是一部厚重而富有启发性的学术著作。耿宁教授以其敏锐的洞察力和精湛的现象学功力,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往心灵深处的大门。本书不仅是现象学研究的力作,更是对人类心灵的一次深刻的哲学探索,其丰富的思想和深刻的洞见,必将引起学界和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深入思考。它引导我们审视自己最熟悉又最陌生的领域——我们的心灵,并在对“心”的精微观察中,重新发现存在的深度与意义。

用户评价

评分

从目录和章节划分来看,这本书的编排逻辑展现了一种清晰的脉络感,仿佛是为读者量身定制了一份探索心智世界的地图。每一部分的过渡都显得自然而然,从基础的理论奠基,到核心概念的深入剖析,再到最后的综合性论述,层层递进,逻辑链条完整且牢固。这种结构上的严谨性,让读者能够有条不紊地跟随作者的思路进行深入思考,不会在庞杂的论述中迷失方向。通过这种精心设计的结构,我们仿佛被引导着,一步步深入到现象学的核心领域,去审视那些被我们日常经验所忽略的“视域”和“前设定”。这种结构化的呈现方式,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效率和深度,让人感觉每一次翻页都是向理解迈进了一大步。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设计体现了极高的专业素养,它不仅仅是内容的简单堆砌,更是一次精心设计的阅读旅程。字体的选择非常细致,大小适中,行距和段落间距都经过了精心的调整,使得整页文字看起来疏密得当,富有呼吸感。尤其值得称赞的是,那些关键概念和引文,常常以不同的字体或缩进方式清晰地标识出来,这种视觉上的层次感,极大地帮助了读者梳理复杂的论证结构。在涉及到跨文本引用或注释时,处理得井井有条,脚注清晰地落在页脚,不干扰主体阅读,需要时又触手可及。这种对细节的关注,体现了出版方对学术阅读体验的尊重,让原本就具有挑战性的哲学文本,变得更加易于消化和吸收,真正做到了“学养与美学”的统一。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充满了人文关怀,它不仅是一部学术著作,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书脊的设计尤其值得一提,不同于市面上许多追求时髦的平装书,它采用了一种传统而坚固的精装方式,即便是经常被摊开平放阅读,也能保持形状的完好。我注意到书的侧边切口处理得非常平滑,没有任何毛刺感,这在细节上体现了出版社对产品质量的执着。此外,扉页上的空白处理得当,给予了读者亲手题签、记录心得的空间,这种留白的设计,既体现了对文本的尊重,也鼓励了读者的主动参与。这本书拿在手里,能感受到一种沉稳的历史感和知识的厚重感,让人由衷地敬佩出版团队的匠心独运,使得这本重要的学术著作,具备了长久流传的物质基础。

评分

我对这本书的翻译质量给予高度评价,这绝非敷衍了事,而是真正体现了译者深厚的学术功底和对文本的精准把握。阅读过程中,我几乎没有遇到那种拗口、晦涩难懂的句子,译者成功地在保持原著哲学思辨的严谨性的同时,用清晰、流畅的中文将那些复杂的概念传递了出来。特别是对于一些高度专业化的术语,译者似乎总能找到最恰当的对应词汇,既保留了学术的精确性,又避免了让普通读者望而却步的障碍感。这种流畅性使得阅读体验极为顺畅,我能够更专注于思想本身,而不是在语言的迷宫中摸索。这套译丛的水平,绝对称得上是现象学文本翻译的典范,为中文世界的学术交流搭建了一座坚实而优雅的桥梁。

评分

这本书的包装和装帧设计着实令人眼前一亮。厚实的封面带着一种典雅的质感,那种微微泛着亚光的光泽,拿在手里沉甸甸的,让人立刻感受到它分量十足的内容。烫金的书名在深色的背景下显得格外醒目,字体选择上也颇具匠心,既有古典的韵味又不失现代的简洁。我尤其喜欢它内页的纸张选择,那种略带米白色的纸张,阅读起来非常舒适,眼睛不容易疲劳,即便是长时间沉浸其中,也能保持愉悦的心情。装订工艺也无可挑剔,书页的缝合紧密而平整,即便是频繁翻阅,也不会有散页的担忧。整体来说,这本书在视觉和触觉上都达到了极高的水准,光是摆在书架上,就已然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散发着一种学术的庄重感和艺术的美感,让人在未翻开之前,就对其中的智慧充满了期待。

评分

够绝情我都赶我自己出去

评分

第一, 读书让人获得知识。这是最浅显的作用。

评分

在京东买好书。多读书。受益无穷。

评分

在京东买好书。多读书。受益无穷。

评分

服务很好,很实慧。。

评分

倪梁康的老师,据说对唯识、心学有研究,值得买来看看。。。

评分

服务很好,很实慧。。

评分

好书,慢慢读。

评分

在书籍中品味知识的博大精神。在书籍中培养修养的文雅得体,在书籍中开拓视野看大千世界,在书籍中学做人处事的方法道理。这也许是读书的真正目的吧.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