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木腿正義(增訂版)》一書共收錄作者以前的31篇文章,其中上編16篇談法律,屬於帶有學術性的法律雜文;下編15篇談文學,學術性較強,也包括一些訪談文章。法律與文學、法律與社會之間究竟有著怎樣的關係,作者憑藉其深厚的法學與文學功底,結閤法律和文學個案,立足社會現實,以其一貫犀利的筆鋒為我們展示瞭法學、文學、法律與文學不一樣的圖景。一如作者此前的著作,書中同樣配有30多幅西洋名畫的插圖,增加瞭閱讀的趣味性。
     作者簡介
     馮象,上海人,少年負笈雲南邊疆,從兄弟民族受“再教育”凡九年成材,獲北大英美文學碩士,哈佛中古文學博士(Ph.D.),耶魯法律博士(J.D.)。現定居美國,從事知識産權與競爭資訊等領域的法律業務,業餘寫作。著/譯有《貝奧武甫:古英語史詩》(新知三聯書店,1992年)、《中國知識産權》(Sweet & Maxwell,1997;增訂版2003年)、《木腿正義》(中山大學齣版社,1999年;北大齣版社2007年增訂版)、《玻璃島——亞瑟與我三韆年》(新知三聯書店,2003年)、《政法筆記》(江蘇人民齣版社,2004年)、《創世記》(江蘇人民齣版社,2004年)、《摩西五經》(牛津大學齣版社,香港,2006年)及法學評論、小說、詩歌若乾。     
目錄
   增訂版前言
第一版前言
法律與文學(代序)
上編
木腿正義
法文化三題
鞦菊的睏惑和織女星文明
“生活中的美好事物永存不移”
雞生蛋還是蛋生雞或中國乾人權何事
法學的理想與現實
一九九七年香港知識産權法改革與颱商權益
功虧一簣
論證過程中論據的真實性和相關性
法學方法與法治的睏境
我是呆賬我怕誰
推薦書目、編案例與“判例法”
貴得肆誌,縱心無悔
臨盆的是大山,産下的卻是條耗子
為什麼“法律與人文”
緻《北大法律評論》編輯部(二)
下編
“他選擇瞭上帝的光明”
“去地獄裏找他爸爸”
“神不願意,誰守得貞潔?”
臉紅什麼?
“奧維德的書”
牆與詩
大紅果果剝皮皮——好人擔瞭個賴名譽
沒有人知道,也沒有人尊崇地紀念
“蜜與蠟”的迴憶
通過寫作,加入前人未竟的事業
嚮“思想史上的失蹤者”緻敬
緻友人
日記一則
西洋人養cow吃beef?
雅各之井的大石      
精彩書摘
     我國法學嚮來有“幼稚”之名,業內人士並不諱言。但衡量一個國傢一 門學科的學術水準,除瞭看從業人員整體的學養和品質,主要還是看它的代 錶人物和代錶作品。比如美國,我們說它的學術如何如何,無非指它的頂尖 學者和有影響的著作。若是把全美國四百二十五種學生主編的法學雜誌上刊 登的論文一總兒拿來細算(美國法學院的傳統,學術刊物一律由學生辦),情 況便大不一樣瞭。美國學者自嘲說,一年到頭雨後春筍般發錶的論文當中的 多數,讀者恐怕不超過五個,即作者的職稱評定委員會的評委(格蘭頓,第2 05頁)。中國的法學“研究”,濫起來當然沒有讓美國佬占先的道理。畢竟 ,他們是不大敢一把剪刀、一瓶漿糊闖天下的。可是同時,近年來中國法學 齣類拔萃的少數代錶作,其成績之驕人,又是舉世矚目的。不讀這些作品, 就不知道中國有一群腳踏實地、孜孜砣砣、上下求索的法學傢,不知道他們 的關懷之廣、抱負之大、於學術事業的信心之堅。
  今年六月到清華講學,承蘇力兄賜教,得一冊他的新著《法治及其本土 資源》。七月初迴波士頓,坐在飛機上把這本將近三百五十頁的論文集一口 氣讀完。讀到精彩之處,忍不住翻迴扉頁去看那題記。那是我敬佩的前輩同 行袁可嘉先生的名句:“書名人名如殘葉掠窄而去/見瞭你纔恍然於根本的 根本”。我以為《資源》確實大大“提升瞭中國法學的學術聲譽”(趙曉力 序),應當擺在標誌著中國法學(尤其是法律社會學)開始成熟的代錶作之列 。 法律社會學我是外行。全麵探討《資源》提齣並論證的一係列觀點,應 該由方傢來起頭。蘇力為我們開掘的“學術富礦”的大緻麵貌和他的“既齣 世又入世”的學術品格,他的高足趙曉力君已經在序中作瞭生動的評述。此 處我隻挑一個通俗的題目,接著蘇力的精湛分析發揮兩點,聊錶我“恍然於 根本的根本”的體會。我想從《鞦菊打官司》這個蘇力喜愛的個案(故事)說 起。 《鞦菊打官司》這部電影特彆引起法學傢研究興趣的,是鞦菊討的那個 “說法”和國傢製定的正式法律之間的矛盾和衝突。故事很簡單:鞦菊的男 人和村長吵架,罵瞭一句“斷子絕孫”(村長隻生瞭四個女兒,沒兒子)。村 長大怒,踢瞭鞦菊男人“要命的地方”。鞦菊要村長認錯,村長不肯,她就 一級一級告狀,討她的“說法”。後來鞦菊難産,村長領瞭人冒著大風雪, 走幾十裏山路把她抬到縣醫院,救瞭鞦菊母子的命。沒想到,正當鞦菊感恩 不盡,等著村長來傢吃給兒子做滿月的酒席的時候,上級查齣瞭鞦菊男人被 村長打的傷處(但不在下身),派瞭一部警車把村長帶走瞭——十五天行政拘 留(《治安管理處罰條例》第二十二條第(1)項)——害得鞦菊好不難堪:她 討的是“說法”,政府卻把人給抓瞭。
  蘇力提齣的問題發人深省:國傢製定、實施法律為的是保障公民的權利 ,為什麼反倒讓鞦菊輸瞭理·以這樣的法律為基礎的“現代的”法治,能否 在中國農村運行·其代價又是什麼(第25頁)· 首先,鞦菊對權利的“思想認識”似乎和法律規定的不同。例如鞦菊說 ,村長可以踢她男人(因為男人罵瞭“斷子絕孫”),但不能往“要命的地方 ”踢。她沒法理解,為什麼法律先是把她的官司一把推開,調解瞭事;後來 又讓她請律師,告那位曾經幫助過她的公安局長(不服公安局維持司法助理 員調解處理的復議決定,提起行政訴訟)。而一旦發現男人受瞭輕傷,便不 管兩傢事實上已經和解,把村長送進班房。她的“說法”明明是再簡單不過 的“理”,一碰上法律,事情就復雜化瞭。蘇力說得好,“[法律]製度的邏 輯限製瞭一種人人知道的知識以及其他的可能性”(第26頁)。 於是,蘇力把討論引嚮對普適主義法製的批判。他指齣,所謂“現代的 ”(西方式)法律隻是正義的一種,沒有資格自稱“大寫的真理”,代錶著語 境的、普適的權利界定和權利保護。如果我們對此不保持清醒的懷疑態度, 那“大寫的真理”就“可能變得暴虐,讓其他語境化的定義、思想和做法都 臣服於它”(第27頁)。
  在蘇力看來,“任何法律製度和司法實踐的根本目的 都不應當是為瞭確立一種威權化的思想,而是為瞭解決實際問題,調整社會 關係,使人們比較協調,達到一種製度上的正義”。因此,至少從鞦菊的睏 惑看,“中國當代正式法律的運作邏輯在某些方麵與中國的社會背景脫節瞭 ”(第28頁)。就是說,國傢法律的現代化過分強調瞭與國際“接軌”,而在 運作中壓製瞭民間法及其他傳統規範(道德、習俗、宗教和行業倫理等)的成 長,忽略瞭這些非正式法律和規範曾長期有效地調整著的那些社會關係。結 果正如《鞦菊》描繪的,正式法律的乾預破壞瞭社區中人們傳統上形成的默 契和預期(包括鞦菊與村長之間“那種盡管有摩擦、爭執甚至打鬥但仍能相 互幫助的關係”)。“一個‘伊甸園’失去瞭,能否迴來,則難以預料”(第 30頁)。 這裏涉及一個我認為可以進一步討論的問題,即正式法律作為國傢意識 形態的機器(aparatus),在實際運作中跟民間法等傳統規範究竟是什麼關係 ·迴到《鞦菊》,也就是鞦菊討“說法”究竟與什麼相衝突·這衝突於我們法 治的現代化又具有什麼意義· 我覺得《資源》的基本觀點已經觸及瞭這一問題的實質,但作者更關注 的是批判西方法權的普適主義和本質主義,論證法治利用本土資源的正當性 和必要性。限於篇幅,他沒有展開對鞦菊討“說法”本身的討論,並就此考 察“大寫的真理”的實際構造和運作。
  ……      
前言/序言
     《木腿正義》初版印數不多,三韆,似乎麵世不久就脫售瞭,一直未重 印。常有讀者來信問起。現在終於再版,趁機做瞭四件我認為要緊的事。一 是訂正手民之誤。我的原稿是手寫的繁體字(小時候臨帖養成的習慣),輸入 排版容易看錯。這次請南京大學楊君全強幫助,整理瞭一份簡體字word稿, 修訂和編輯都方便瞭。二是找瞭三十多幅插圖,增加閱讀趣味,同時也希望 對讀者理解或欣賞書中論及的一些政法策略、神話傳說和外國文學作品有所 啓迪。 第三,添加新的內容。我素來不愛作“孤文”,老覺得書稿計劃外的零 星文字猶如下圍棋走齣孤子,是“子力”不足甚至“惡手”的錶現。可是習 慣擋不住形勢,每年都會“破例”寫上幾篇。五月底長周末(陣亡軍人紀念 日),把近年發錶的孤文撿攏來看瞭一遍,發現多數可同《木腿正義》的兩 個題目法律跟文學銜接。於是有瞭“增訂版”的想法。體例不變,仍舊分上 下編,上編研究法律(包括法律教育、法學方法),下編討論語言文學、宗教 神話等。這樣,一共增補瞭十五篇,在目錄中以一空行跟初版的文章隔開。 而全書的內容,自一九八七年迄今,恰好二十年,大略可算一份讀書心得和 思想軌跡的記錄。
  第四,舊文的緣起,初版沒有說明,我想應該補上。上編開頭的四篇, 原載《讀書》雜誌,是瀋公昌文先生和趙麗雅(揚之水)女士多次來信關心督 促的結果;迴頭再看,有點像《政法筆記》的預習。《雞生蛋還是蛋生雞》 等五篇,先後發錶於(英文)《香港法律學刊》、《二十一世紀》、《中國書 評》、《北大法律評論》和《中國文化》,側重法學方法。下編《他選擇瞭 上帝的光明》等六篇,本是為鄭培凱教授創辦的《九州學刊》作的書評。《 九州》可能是八十年代海外華人學界惟一的漢語人文學刊,鄭先生把在美國 大學執教的前輩學者幾乎全請到瞭。他們也大力支持,不僅賜文爭鳴,還多 次在哈佛燕京禮堂以學刊名義舉辦講座;記得有王浩、張光直、杜維明、餘 英時、許倬雲、高友工、張充和與傅漢思先生。李耀宗老師把我介紹給鄭先 生。我問鄭先生寫什麼好,他說缺書評。我就寫瞭五篇一組,藉書評的形式 ,結閤當時在哈佛的學習,介紹一點歐洲中世紀文學和晚近的研究。寫到第 六篇(評友人哈金的詩集),考取瞭法學院,纔停瞭筆。 新增添的文章,寫作背景各篇自有交待,此處不贅。 除瞭上述諸位友人和各篇尾注提及的法學界同仁,我還要特彆感謝彭倫 、陳佳勇、汪慶華、瀋明四位先生,謝謝他們就拙著《玻璃島》、《政法筆 記》和《創世記》所做的采訪。彭倫先生另有一篇《創世記》采訪,已經收 在我的新書《寬寬信箱與齣埃及記》(北京三聯,2006),這兒就不重復瞭。 內子抽空通讀瞭全書,並提齣若乾修改意見(但盡量不動原稿文字和語 氣),使得增訂版增色不少。 最後,這本小書也是對所有那些“沒有人知道,也沒有人尊崇地紀念” 的高貴靈魂的一個紀念。
  二oo六年六月於麻省新伯利港鐵盆齋
 
 
    
				 
				
				
					好的,這是一份關於一本名為《不朽的迴響:跨越時空的文化傳承與創新》的圖書簡介。     《不朽的迴響:跨越時空的文化傳承與創新》   叢書總述:文明的織錦與新生的火花  《不朽的迴響:跨越時空的文化傳承與創新》並非一本簡單的曆史文獻匯編,而是一部宏大而細膩的文化探索之旅。它旨在揭示人類文明演進過程中那些看似斷裂的環節如何通過持續的“迴響”得以連接,以及在每一次的“迴響”中,文化如何實現自我革新與超越。本書超越瞭傳統文化史的綫性敘事,通過對不同文明形態、藝術思潮、技術革新與哲學觀念的交叉分析,構建瞭一個動態的文化生態模型,探討“傳承”與“創新”這對永恒的辯證關係。  本書匯集瞭多位跨學科領域專傢的研究成果,結構上分為四個核心部分,每一部分都聚焦於文化傳承中的一個關鍵維度,並輔以豐富的案例研究和獨到的理論建構。  ---   第一部分:源流的探尋:失落的密碼與重構的語境  本部分深入考察瞭那些在曆史長河中幾近湮滅,卻又在後世不期然間被重新發現和解讀的文化“密碼”。我們不再滿足於對經典文本的錶麵解讀,而是著重於研究“失落”背後的文化機製——為何某些知識體係會沉寂?又是什麼契機促成瞭它們的復蘇?  章節聚焦:  1. 巴比倫泥闆上的數學悖論與文藝復興的幾何學復興: 本章對比瞭古代近東文明中關於無窮小概念的早期萌芽,及其在十五世紀歐洲,如何通過對古典建築與繪畫中透視法的需求,被以一種全新的、更具實踐性的方式“激活”。這裏探討的不是簡單的知識移植,而是知識在不同技術需求下的語境重構。 2. 早期絲綢之路上的信仰交流與符號變異: 通過對敦煌壁畫中犍陀羅藝術風格的演變進行細緻的圖像學分析,揭示瞭佛教藝術在傳入東亞過程中,如何吸收瞭希臘化雕塑的技法,同時又完全融入瞭本土的宗教哲學體係,最終形成一種全新的視覺語言。 3. 口述傳統的物質化睏境: 聚焦於原住民(如凱爾特、美洲原住民)復雜的神話體係如何從世代相傳的口述傳統,在遭遇書麵文化衝擊後,其敘事結構和倫理內涵發生瞭不可逆轉的轉變。這不僅是載體的改變,更是意義深層結構的變化。  ---   第二部分:技藝的熔爐:從手工到機械的審美遷移  技術進步往往被視為文化傳承的破壞者,但本書認為,每一次重大的技術飛躍,都伴隨著一場深刻的審美遷移,將舊有的技藝精神熔鑄到新的生産模式中。  章節聚焦:  1. 中世紀哥特式教堂的“工程師的禱告”: 分析瞭飛扶壁和肋拱等建築技術的突破,如何不僅僅是工程學的勝利,更是對光綫、空間與神聖性理解的文化錶達。探討瞭這些技術秘密是如何在修道院和行會之間秘密傳承、演變並最終嚮世俗建築領域滲透的。 2. 印刷術的雙重遺産:手抄本的秩序與活字印刷的革命: 深入研究瞭古騰堡印刷術的誕生,並非憑空而來,而是直接繼承瞭中世紀抄寫員對文本排版的嚴謹要求和對字體美學的追求。分析瞭早期印刷品在試圖模仿手寫體美學時所産生的張力。 3. 現代主義的“去裝飾化”與古典比例的幽靈: 探討瞭二十世紀初的包豪斯運動,其對裝飾的摒棄,實則是在對工業化大規模生産的要求下,重新提煉齣一種極簡的、以功能為核心的“新古典”秩序。  ---   第三部分:觀念的嬗變:哲學思潮的迭代與重塑  哲學和思想的傳承並非簡單的學派延續,而是對其核心命題在不同曆史階段的“再提問”。本部分關注思想是如何在遭遇新現實問題時,發生本質性的觀念重塑。  章節聚焦:  1. 亞裏士多德邏輯在伊斯蘭黃金時代的“注釋”與“擴張”: 考察瞭中世紀伊斯蘭哲學傢如阿維森納和阿維洛伊,如何通過對古希臘哲學的精妙注釋和批判性吸收,不僅保存瞭其核心思想,更將其推嚮瞭當時知識界的前沿,為後來的歐洲經院哲學提供瞭反思的基石。 2. 啓濛運動中的“自然法”與二十世紀“人權宣言”的結構性差異: 對比瞭洛剋與盧梭對自然法的不同闡釋,以及這些差異如何在兩次世界大戰後,催生齣強調集體責任而非個體絕對權利的現代人權話語體係。這是一種在更廣闊的社會背景下對“自由”概念的迭代。 3. 現象學與當代計算思維的隱秘聯係: 本章引入瞭跨學科分析,探討鬍塞爾的意嚮性概念,如何在信息時代的認知科學和人工智能領域,被重新解釋為“係統對輸入信息的聚焦與賦予意義的過程”。這揭示瞭最抽象的哲學思辨,如何可以內化為最前沿的技術邏輯。  ---   第四部分:藝術的再生:風格的消融與精神的永存  藝術的“創新”往往是舊有風格在新的媒介和新的社會情緒中的“再生”。本部分著重分析藝術形式如何實現“風格的消融”,以凸顯其內在的精神內核。  章節聚焦:  1. 印象派對東方“浮世繪”的藉鑒與審美斷裂: 詳細分析瞭莫奈等畫傢如何被江戶時代的版畫所吸引,並非僅僅是色彩的運用,而是其對瞬間光影捕捉的平麵化處理,以及這種藉鑒如何導緻西方藝術從深度空間敘事嚮平麵性錶達的結構性轉變。 2. 十二音體係與傳統和聲的“解放”與“重建”: 探討勛伯格的無調性音樂探索,並非是對西方音樂傳統的徹底否定,而是試圖在瓦解瞭傳統調性這一“主導結構”之後,建立一種全新的、更平等的聲音關係,這是一種在聽覺體驗層麵的“反嚮傳承”。 3. 數字媒介中的“新巴洛剋”傾嚮: 考察瞭當代電影、電子遊戲和虛擬現實藝術中,對復雜、過度飽和的視覺效果和敘事層次的偏愛,這被視為對古典巴洛剋時代對宏大敘事和情感強度追求的一種數字時代的精神迴響。  ---   結語:走嚮未來的“不朽”  《不朽的迴響》最終的落腳點是關於未來的展望。它指齣,真正的文化生命力不在於對過去的僵硬固守,而在於不斷地進行“有意識的斷裂”——即理解傳統的結構,然後勇敢地將其精神內核注入到前所未有的新形式之中。本書為讀者提供瞭一套審視當下文化現象的深度框架,使我們能夠清晰地看到,我們今天的每一次創造,都攜帶著數韆年文明的重量與光芒。  目標讀者: 曆史學者、文化人類學傢、藝術理論研究者、哲學係學生,以及所有對人類文明演進過程懷有深刻探究興趣的普通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