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飞机手册(2011)

世界飞机手册(2011)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张洋 著
图书标签:
  • 飞机
  • 航空
  • 军事航空
  • 民航
  • 型号
  • 图鉴
  • 技术
  • 飞行
  • 世界飞机
  • 2011年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航空工业出版社
ISBN:9787802438064
版次:1
商品编码:11179331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1-11-01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世界飞机手册(2011)》收录了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正在使用或正在研制的战斗机/攻击机、轰炸机、特种飞机、教练机、加油机、运输机、公务机、通用飞机、直升机和无人机系统等10个大类航空器、454个机型,介绍了各机型的编号与名称、研制厂商和供应商、研制生产、主要改进改型、成本费用和装备使用等方面的基本情况,描述了其总体及各部件与分系统方面的主要特点,给出了其外形及内部尺寸、重量与载重和飞行性能等数据。书后还附有航空发动机、机载雷达、机载光电/红外传感器、机载武器、主要相关厂商等附录。
《世界飞机手册(2011)》由航空专业人员编写,内容丰富、描述准确、图文并茂,全面反映了当前各类航空器的发展状况和技术水平,可供航空器规划、管理、科研、生产、使用和教育等部门人员查阅之用;对于广大航空爱好者来说,也是一部了解各类航空器、增长航空知识的重要读物。本书由《世界飞机手册》编写组编。

目录

战斗机/攻击机
Fighter alld Attagk Aireraft
中国
FC-1“枭龙”(Xiao Long)/JF-17“雷电”(Tqaunder)
歼8B(J8B)
歼10(J10)
歼轰7“飞豹”(JH7 Fei Bao)
F-CK-1A/B“经国”(Ching-Kuo)
F-CK-1C/D“雄鹰”(ItsiungYing)
法国
“幻影”2000(Mirage 2000)
“阵风”(Rafale)
印度
“光辉”(Tejas)
国际合作
A-1/AMX“沙漠之风”(Ghibli)
AV-8B/“鹞”Ⅱ(Harrier Ⅱ)
“美洲虎”(Jaguar)
“狂风”(170mado)
EF2000“台风”(Typhoon)
日本
F-2
俄罗斯
米格-29/35(MiG-29/35)
米格-29K(MiG-29K)
苏-25“白嘴鸦”(Su-25Grach)/苏-39(Su-39)
苏-27(Su-27)
苏-27M(Su-27M)
苏-30(Su-30)
苏-30M(Ssu-30M)
苏-33(Su-33)
苏-34(Su-34)
苏-35(Su-35)
瑞典
JAS-39“鹰狮”(Gripen)
美国
A-10“雷电”Ⅱ(1]mnderbolt Ⅱ)
F-15“鹰”(Eagle)
F-15E“攻击鹰”(strike Eagle)
F-16“战隼”(Fighting Falcon)
F/A-18“大黄蜂”(Homet)
F/A-18E/F“超级大黄蜂”(super Hornet)
F-22“猛禽”(Raptor)
F-35“闪电”Ⅱ(Lightning II)
YAL-1A
轰炸机
Bomber
中国
轰6(H6)
俄罗斯
图-95(Tu-95)
图-22M(Tu-22M)
图-160(Tu-160)
美国
B-52“同温层堡垒”(stratofortress)
B-1B“枪骑兵”(Lancer)
B-2“幽灵”(Spirit)
特种飞机
Spegial Mission Aireraft
巴西
R-99
中国
水轰5(sH5)
国际合作
A-50EI
CN-235 MP“威慑者”(Persuader)/CN-235 MPA
以色列
波音707-385C“秃鹰”(Condor)
“白尾海雕”(Eitam)
“彗星”(Shavit)
意大利
ATR42MP“调查员”(Surveyor)
ATR 72ASW
日本
P-1
US-2
波兰
……
教练机
加油机
运输机
公务机
通用飞机
直升机
无人机系统
附录

前言/序言


好的,这是一本关于航空航天领域其他主题的图书简介,完全不涉及《世界飞机手册(2011)》的内容: --- 《航空史上的技术飞跃:从莱特兄弟到超音速客机》 内容提要 本书旨在全面梳理二十世纪航空技术发展的关键里程碑与颠覆性创新。我们聚焦于驱动人类征服天空的工程学突破、空气动力学原理的革命性应用,以及航空工业如何从早期的探索阶段,逐步成长为影响全球政治、经济与军事格局的战略性产业。全书不侧重于特定机型的图鉴式罗列,而是深入剖析驱动这些飞跃背后的科学原理、设计哲学及其社会影响。 第一部分:气动力学的黎明与早期探索(1900-1930) 本部分回溯了人类首次实现稳定、可控飞行的历史背景与技术基础。我们将探讨早期的风洞实验如何帮助工程师理解升力与阻力的关系,从模仿鸟类飞行到发现翼型设计的重要性。重点分析了莱特兄弟成功的关键技术要素——三轴控制系统的发明及其在早期滑翔机和动力飞行器上的实现。我们详细考察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飞机设计如何从简单的侦察工具迅速发展为具备作战能力的机器,包括对发动机功率需求的提升、机身结构强度的要求,以及如何应对高速飞行带来的结构振动问题。 第二部分:金属的崛起与全球互联(1930-1945) 随着材料科学的进步,木材和布料逐渐被全金属结构所取代。本章深入解析了蒙皮承力结构(Semi-monocoque)的成熟,它极大地提高了飞机的结构效率和承载能力。重点关注了现代客机概念的萌芽,例如道格拉斯DC-3如何通过可靠性、载客量和运营经济性的平衡,彻底改变了商业航空的格局。在军事领域,我们将分析如何在二战的严酷需求下,推动了增压座舱、可收放起落架和襟翼技术的快速发展,这些技术直接为后续更高速、更远航程的飞机奠定了基础。对于活塞发动机性能的极限探索,如涡轮增压器的应用,也将进行详细的阐述。 第三部分:喷气时代的开端与超音速的挑战(1945-1970) 喷气推进技术的商业化与军事化是本书的重点章节。我们追溯了轴流式和离心式压缩机的设计演变,以及如何成功将高能量的燃气喷射转化为推力。书中详细分析了跨越音障的物理学难题——激波的产生、阻力系数的剧增,以及如何通过后掠翼设计(Swept-wing)来推迟和管理超音速飞行带来的空气动力学效应。德哈维兰“幽灵”和苏联的图-104等早期喷气客机的设计取舍、运营挑战,以及对机场基础设施提出的新要求,都将得到细致的论述。 第四部分:高涵道比与民航的黄金时代(1970-2000) 本阶段,航空制造业的焦点转向了效率和舒适性。本书详细探讨了涡扇发动机(Turbofan Engine)的巨大成功,特别是高涵道比发动机如何通过降低燃油消耗和噪音污染,使长途洲际旅行变得更加经济可行。我们剖析了宽体客机(如波音747和空客A300)的出现,分析了其对航空运输量、机场设计和航空货运物流的影响。同时,也涉及了对空气动力学进行更精细优化的尝试,例如超临界翼型(Supercritical Airfoils)的应用,它们允许飞机在接近音速的速度下,依然保持良好的升阻比。 第五部分:数字化设计与未来展望(2000至今的趋势) 最后一部分,我们将目光投向了当代航空工程的驱动力: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流体力学(CFD)以及先进材料(如复合材料)的应用。我们探讨了电传操纵系统(Fly-by-Wire)如何重塑飞行员与飞机的交互模式,实现对气动布局的更自由设计。虽然本书不关注当前在役的具体型号,但我们将讨论驱动未来十年设计决策的根本性工程问题,包括如何平衡燃油效率、环境影响、以及对更快速点对点连接的需求。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坚实的理论框架,理解驱动航空进步的底层技术逻辑。 目标读者 本书适合对工程学、技术史、航空工业发展历程感兴趣的专业人士、工程师、航空爱好者以及对二十世纪工业变革有深度研究兴趣的读者。本书侧重于技术原理的剖析而非简单的机型介绍,要求读者具备一定的基础物理和工程学概念。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惊喜的,在于它对于一些特定时间段内“技术迭代”的捕捉能力。它不仅仅是一个静态的机型罗列,更像是一部航空技术的编年史,通过数据和性能的对比,你能清晰地看到设计思想是如何随着材料科学、电子技术和需求变化而逐步演进的。例如,对比八十年代和二十一世纪初的隐身技术在机身外形设计上的体现差异,这本书没有大段的理论阐述,而是直接将两代机型的雷达散射截面估算模型和材料吸波层厚度变化并置展示。这种“以物证史”的编排方式,极其高效且令人信服。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电子战设备”这一章节的侧重,它并未停留在简单的罗列传感器名称上,而是深入到了干扰机有效作用距离的参数变化,这在我以往阅读的任何一本同类型的书籍中都是罕见的深度。

评分

这本厚厚的册子,拿到手里沉甸甸的,简直可以当做一块小砖头了。装帧设计倒是中规中矩,封面那几张彩图挑得还算精良,看得出编辑在选材上还是花了一番心思的。不过,说实话,我主要是冲着里面的技术细节去的。翻开目录,我立刻被那些密密麻麻的分类和图表吸引住了。里头似乎囊括了从二战后到最近几年的一些主力机型,连一些不那么出名的“冷门货”也有涉及,这在国内的同类出版物里是比较少见的。我尤其关注了几款特定型号的发动机性能数据和机体结构剖面图,这些图示的清晰度和详尽程度,远超我预期的“手册”标准,更像是专业工程师的参考资料汇编。虽然有些图例的比例尺标注略显模糊,需要对照旁边的文字说明才能完全理解,但总体而言,对于想深入了解现代航空器设计理念和空气动力学特征的爱好者来说,这绝对算是一份值得收藏的工具书。我花了整整一个下午,光是对比不同代战斗机的升阻比数据就觉得津津有味,那种数据对比带来的满足感,是单纯看照片无法比拟的。

评分

如果说有什么地方让我感到略微遗憾,那就是在一些非西方体系的航空器介绍上,内容的详尽程度明显不如欧美主流机型。例如,对于一些上世纪中后期的小国自研机型,虽然名录里赫然在列,但提供的性能数据往往非常简略,很多关键的飞行包线图都是缺失的,取而代之的是一些模糊的侧视图。这使得在构建一个完整的全球航空器数据库时,这本书显得有些“偏科”。我理解这可能是由于资料获取难度和版权限制所致,但在一个号称是“世界”的飞机手册中,这种资料上的不平衡感还是比较突出的。当然,瑕不掩瑜,它在主流机型上的深度挖掘已经超越了市面上绝大多数同类出版物,但这使得对那些冷门机型的关注度不足,显得有些美中不足,像是一道精美的西餐里,配了一份略显敷衍的开胃小菜。

评分

说实话,我本来以为这本《手册》会更偏向于那种面向大众读者的“图鉴”风格,就是那种漂亮的图片配上简短的文字介绍,适合在咖啡桌上随便翻阅的类型。结果我大错特错。这本书的叙事口吻非常严谨,几乎没有矫饰的文学性描述,全篇都浸透着一种近乎冷酷的客观性。比如介绍到某型运输机时,它不会去渲染它在历史上的光辉时刻,而是直接堆砌起载荷极限、航程衰减曲线、以及不同气象条件下的起降性能数据。这种写法对于我这种更偏爱工程数据的“硬核”玩家来说简直是福音,但对于那些只想了解“这飞机飞得快不快、好不好看”的普通读者来说,可能读起来会有些枯燥乏味,甚至会感到吃力。我尝试让一个不太懂航空的朋友翻了几页,他很快就放弃了,直呼“像在看天书”。可见,这本书的受众定位是非常明确的,它针对的是那些愿意深入钻研技术参数,并且具备一定航空基础知识的读者群体。

评分

装帧的耐用性方面,我得稍微挑挑刺。虽然纸张的克重看起来不错,尤其是那些全彩页的部分,色彩还原度很高,能清晰分辨出不同材料的纹理和涂装细节,但书脊的胶装工艺似乎有点不经受折腾。我发现,当我需要将书本完全平摊开来,以便同时参照左右两页的复杂图表时,书脊的粘合处已经出现了轻微的开裂迹象。考虑到这本“手册”的使用频率肯定很高,读者会经常需要查阅某一特定数据或者图示,这种设计上的小瑕疵着实影响了使用体验。一本参考书的价值,很大程度上也体现在它能陪伴读者走过多少次查找和学习的旅程中,如果还没用到半年,书就散架了,那再好的内容也大打折扣了。希望未来的版本能在装帧工艺上多下点功夫,毕竟内容已经达到了专业级的水平,外壳也应该配得上这份价值。

评分

没有预期的好,但资料详尽,飞机型号较全!

评分

给孩子买的,他很喜欢。

评分

包装完好,应该是正品,京东的速度就是快!

评分

不错的,比较好用,就是太贵了

评分

在我购物车放了一年多,终于打折了,我能说我是买来装逼的么

评分

不错

评分

好书啊!

评分

质量好,送货速度快,服务态度好,赞!

评分

还不错,挺好使的,再用用。。。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