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学校规划教材:真空技术

高等学校规划教材:真空技术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晓冬 等 著
图书标签:
  • 真空技术
  • 真空科学
  • 高等教育
  • 规划教材
  • 物理学
  • 材料科学
  • 仪器仪表
  • 工程技术
  • 理工科
  • 专业教材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冶金工业出版社
ISBN:9787502435714
版次:1
商品编码:10559594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06-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22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高等学校规划教材:真空技术》系统地介绍了真空技术的基础理论、真空获得设备、真空测量仪表、检漏技术、真空系统设计的原理和方法。主要内容包括稀薄气体分子运动理论、吸附与脱附、真空中的电现象、真空中的气体流动、真空泵的分类与性能、容积式真空泵、动量传递式真空泵、气体捕集式真空泵、真空测量、真空检漏、真空系统的组成、真空系统元件及连接、真空系统中常用材料和真空卫生、真空系统的设计计算等。《高等学校规划教材:真空技术》既注重真空技术中的知识体系,又反映真空技术中的最新发展,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高等学校规划教材:真空技术》可作为高等院校真空技术与设备、过程设备与控制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物理等相关专业本科生、研究生的学习教材,也可供真空技术应用、真空设备制造与使用单位的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目录

1 绪论
1.1 何为真空
1.2 真空度的表征及真空区域的划分
1.3 真空技术的历史回顾
1.4 不同真空状态下的真空工艺技术
1.5 真空技术的应用领域

2 稀薄气体分子运动理论
2.1 气体在平衡状态下的物理特性
2.2 气体的迁移过程
2.3 蒸发和凝结

3 吸附与脱附
3.1 吸附现象及吸附机理
3.2 吸附和脱附过程的描述
3.3 溶解和渗透

4 真空中的电现象
4.1 电子发射
4.2 气体放电

5 真空中的气体流动
5.1 气体流动状态及其判别
5.2 气体的流量和管道流导
5.3 简单管道的流导计算

6 真空泵的分类和性能
6.1 真空泵的分类
6.2 真空泵性能的表示法
6.3 真空泵的用途及使用范围
6.4 真空泵的型号及规格表示法

7 容积式真空泵
7.1 液环真空泵
7.2 往复式真空泵
7.3 油封机械泵
7.4 罗茨真空泵
7.5 干式真空泵

8 动量传递式真空泵
9 气体捕集式真空泵
10 真空测量
11 真空检漏
12 真空系统的组成
13 真空系统元件及连接
14 真空系统中常用材料和真空卫生
15 真空系统的设计计算
参考文献

前言/序言


建筑与城市规划的宏大叙事:一部超越技术细节的导论 书名:城市织锦:空间、社会与可持续发展的交织 作者:[此处可填入一个富有经验和声望的领域专家姓名,例如:艾米莉亚·范德堡] 出版社:[此处可填入一个知名学术出版社名称,例如:寰宇建筑与城市研究出版社] --- 内容提要:重塑我们对“地方”的理解 《城市织锦:空间、社会与可持续发展的交织》并非一部聚焦于精确工程计算或特定技术规范的工具书,而是一部致力于宏观视野、批判性思维和未来导向的规划学纲领。本书旨在引领读者——无论是初涉规划学的学生、寻求跨界视野的建筑师,还是关注城市治理的政策制定者——深入理解现代城市体系的复杂性、动态演变及其内在的社会、经济和环境驱动力。 本书的核心论点在于:城市不是一个静态的、纯粹由物理结构构成的实体,而是一幅由人类活动、权力结构、历史遗留和生态限制共同编织的、持续演进的“织锦”。有效的城市规划,必须超越对地块划分和基础设施布局的简单操作,深入挖掘并回应隐藏在空间形态之下的社会需求与生态责任。 全书结构围绕三大核心支柱展开,旨在构建一个全面、立体且富有洞察力的规划理论框架: --- 第一部分:城市形态的考古学——历史的沉积与空间的塑造 (约 400 字) 本部分着重于解构城市形态的“时间维度”。我们不将城市视为凭空出现的实体,而是追溯其历史的层层积累。 历史脉络的演进: 我们首先回顾了从早期定居点到工业化都市,再到后工业信息时代的城市空间组织原则。重点分析了不同历史阶段的技术(如公共卫生系统、铁路网、汽车的普及)如何根本性地重塑了城市布局、功能分区和市民的日常通勤模式。例如,工业革命如何催生了功能单一的通勤带(Commuter Belts),以及现代主义规划(如勒·柯布西耶的“光辉城市”)在实践中如何导致了社会隔离和街景的消亡。 看不见的权力结构: 空间布局从来都不是中立的。本章深入探讨了社会阶层、种族隔离和经济权力如何在物理空间中被“固化”下来。从历史上著名的“城市美化运动”如何服务于精英阶层的利益,到当代城市更新项目(Gentrification)如何重塑社区的社会构成,我们审视了规划决策背后的意识形态。我们将使用案例研究,分析地籍图、分区条例和公共交通线路如何共同构建了一个隐形的社会等级体系。 景观的叙事: 城市不仅仅是建筑的集合,它更是一种体验。本部分最后关注城市景观的构建,分析公共空间、纪念碑和非正式场所(如市场、街角)在形成地方感(Sense of Place)中的核心作用。 --- 第二部分:当代城市系统的动力学——社会、经济与流动性的交响 (约 650 字) 第二部分将焦点从“过去”转向“现在”的复杂运作机制,探讨驱动当代城市持续变化的内在力量。 城市经济的地理学: 现代城市经济不再是简单的制造业中心。本章剖析了知识经济、全球供应链和“创意阶层”对城市区位选择的影响。我们讨论了中心-外围理论(Center-Periphery Theory)在当代跨国城市网络中的新表现形式。关键在于理解土地价值的形成机制、商业地产周期的波动,以及地方政府如何在全球竞争中定位自身(例如,吸引科技巨头还是发展本地服务业)。 社会互动的微观生态: 规划对社会福祉的影响至关重要。本部分详细分析了住房可负担性危机、社会融合与隔离的地理表现。我们不再将住房视为简单的物理供给问题,而是将其视为社会保障、收入分配和代际公平的体现。探讨的议题包括:混合收入社区(Mixed-Income Housing)的实践挑战、公共空间如何促进或阻碍不同群体间的偶遇与交流,以及“宜居性”(Livability)在不同社会群体中的差异化体验。 流动性的革命与悖论: 交通规划是城市规划的传统核心,但今天的挑战已超越简单的道路承载力。本书批判性地审视了汽车依赖文化的长期后果(空气污染、城市蔓延),并深入分析了共享出行、微出行(Micromobility)和智能交通系统(ITS)带来的机遇与风险。我们强调的重点是“连接性”(Connectivity)而非“速度”(Speed),即规划应优先考虑人与服务的便捷可达性,而非单纯的车辆通行效率。本章将引入对“15分钟城市”概念的深入分析,评估其在不同密度和收入结构城市中的适用性。 治理的复杂性: 城市决策是多部门、多层级的博弈。本部分分析了公私合作(PPP)、市民参与(Public Participation)的有效边界,以及跨辖区(Metropolitan)治理的必要性,尤其是在应对气候变化和区域基础设施这类超出单一行政区划的挑战时。 --- 第三部分:面向未来的韧性与伦理——可持续发展的转型路径 (约 450 字) 最后一部分将目光投向未来,探讨规划在应对气候危机、资源稀缺和技术颠覆时的伦理责任和创新方向。 生态城市主义的重构: 本章将气候变化置于规划决策的核心。我们不再将生态考量视为附加项,而是将其视为城市韧性(Urban Resilience)的基础。讨论内容包括: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bS,如绿色基础设施、城市湿地)如何管理雨洪和城市热岛效应;循环经济原则如何在城市物质流(水、能源、废弃物)中得到体现;以及如何规划适应海平面上升或极端天气事件的“适应性城市”。 从技术到伦理:智慧城市的审慎: 智慧城市的概念充斥着自动化和效率的承诺。然而,本书对其进行了谨慎的审视,强调了数据主权、算法偏见和公民隐私的风险。我们探讨了如何设计“以人为本”的智慧系统,确保技术服务于公平和民主的城市目标,而非成为新的控制工具。 规划的伦理罗盘: 最终,本书回归到规划师的角色定位。我们提出了一个关于“正义规划”(Planning for Justice)的框架,主张规划师必须积极介入社会不平等问题,倡导包容性设计和代际公平。这要求规划教育和实践必须培养出具备深度同理心、能够进行跨学科对话和勇于挑战现状的专业人士。 《城市织锦》为读者提供了一套看待城市问题时不可或缺的批判性工具箱,它要求我们停止将城市视为工程难题,转而将其视为一场永不停歇的人类社会实验。 --- (总字数估算:约 1500 字)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组织非常清晰,仿佛是一条精心设计的学习路径图。它从最基础的压力单位和真空尺度划分开始,逐步引入气体输运机制,然后深入到各种类型的真空获得设备,最后才触及到测量和应用。这种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编排方式,极大地减轻了复杂概念在读者脑中堆积的压力。我发现,即便某些章节(比如分子流方程的推导)我首次阅读时未能完全消化,但当后续章节引用到这些概念时,通过回溯,能很快地找到上下文的支撑点,实现了知识的螺旋上升。对于自学真空技术的爱好者来说,这本教材最大的优点在于它的“自洽性”——你不需要频繁地跳到其他参考书去寻找补充信息,这本书内部的知识体系已经相对完整和连贯,提供了一个足够扎实的独立学习平台。

评分

我得说,这本书的实践指导性比起我预期的要稍微薄弱一些,它更像是一部浓缩的“真空科学百科全书”。我原本希望在某些特定应用场景,比如半导体制造中的超高真空环境,能看到更多贴近实际操作的案例分析,或者是一些工程上的“黑科技”处理方法。然而,书中对这些前沿应用的着墨不多,更多地聚焦于基础理论的建立和完善。举个例子,当你实际在实验室搭建一套真空系统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管道连接、密封件选型和应力分析问题,这些在书中虽然有提及理论基础,但缺乏具体的工程经验分享,比如哪种O型圈在特定温度和腐蚀环境下表现最佳,书中并未给出明确的推荐。所以,这本书更适合作为理论学习的奠基石,而不是手把手的工程实施指南。对于那些已经有了几年经验,想把自己的知识体系进行一次系统性梳理和拔高的工程师来说,它的价值会更大一些,能帮你把过去零散的经验“理论化”。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和图表质量简直是灾难性的,严重拉低了阅读体验。我知道,对于这种偏硬核的技术教材来说,内容才是王道,但当涉及到关键的性能曲线图或系统结构示意图时,模糊不清的线条和低分辨率的标注让人非常抓狂。我花了很长时间才辨认清楚某张关于溅射镀膜真空度变化的曲线图上的坐标轴单位究竟是什么。更不用说,书中的术语翻译有时候也显得不够统一,同一个英文术语在不同章节可能对应着不同的中文译法,这对于初次接触该领域的学习者来说,无疑增加了理解的难度和混淆的风险。如果出版方能够在再版时投入更多资源进行高质量的图文重制,提升视觉清晰度,这本书的学术价值才能得到更充分的体现。目前来看,阅读体验更像是在翻阅一本年代久远的内部资料,而不是面向现代高校学生的标准教材。

评分

我最欣赏的地方在于作者对“不确定性”和“误差分析”的强调。在许多入门级的真空书籍中,往往会假设所有条件都是理想的,但这本书却非常坦诚地指出了实际操作中不可避免的系统误差来源。它细致地分析了诸如背景气体成分变化、测量仪器漂移以及温场不均匀性对最终真空读数的影响。这种对“不完美世界”的尊重,使得书中的知识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例如,在讨论残余气体分析仪(RGA)的数据解读时,作者不仅仅停留在峰值的识别上,更深入地讲解了如何通过对背景噪声的基线分析来判断系统是否处于稳态,以及如何区分水蒸气和氢气这两个最常见的干扰源。这种深度挖掘,让读者明白,真正的技术掌握,在于理解和量化那些难以控制的变量,而不是一味追求完美的理论数值。

评分

这本书简直是理论的宝库,尤其是对于那些想深入了解真空系统设计核心原理的读者来说,它提供了坚实的数学基础和物理图像。我特别欣赏作者在阐述气体动力学和分子流理论时所展现出的那种严谨性,每一个公式的推导都清晰可见,绝不含糊其辞。读完关于真空泵工作原理的那几章,我感觉自己对涡轮分子泵和低温泵内部的复杂作用力有了前所未有的透彻理解,不再是停留在表面的操作层面。比如,书中对极限真空度的影响因素的分析,从材料释气到系统几何结构,每一个细节都被剖析得淋漓尽致。如果你期望的是那种快速入门、只能告诉你“怎么做”的维修手册,那么这本书可能会让你感到有些吃力,因为它更侧重于“为什么是这样”。它要求读者具备一定的微积分和基础物理知识,但回报是巨大的——它能将一个初学者提升到能够进行初步设计和故障诊断的专业水平。对于高校学生而言,这无疑是一本教科书级别的参考资料,能帮助构建起坚实的知识体系框架。

评分

到货也很快,喜欢。。。

评分

20世纪初,真空电子管出现,促使真空技术向高真空发展。1935~1937年发明了气镇真空泵、油扩散泵和冷阴极电离计。这些成果和1906年制成的皮拉尼真空计至今仍为大多数真空系统所常用。

评分

1650年,德国的盖利克制成活塞真空泵。1654年,他在马德堡进行了著名的马德堡半球试验:用真空泵将两个合在一起的、直径为14英寸(35.5厘米)的铜半球抽成真空,然后用两组各八匹马以相反方向拉拽铜球,始终未能将两半球分开。这个著名的试验又一次证明,空间有大气存在,且大气有巨大的压力。为了纪念托里拆利在科学上的重大发现和贡献,以往习用的真空压力单位就是用他的名字命名的。

评分

百病源于生气,百病来自紧张。有一颗禅意的心,在滚滚红尘中,潜心读书思考,聚精会神的笔耕,写字时指、腕、肘、臂、腰都动,还须凝神静气,与做气功,打大极权,有异曲同工之妙,不愧是一种养生、养性、陶情、消闲的脑体运动,又是一种抒发感情,创造美境的艺术体操,其情感处于欢愉、得意、怡静和稳定的最佳境界。无怪乎宋朝文学家欧阳修有:“至哉天下乐,终日在书案”的惊叹!当今是网络时代,世界变成了地球村,也为人类打开了一扇全新的生命之门“博客”也进入了千家万户,成了最时髦的话题,远离喧嚣,写博客、看博客、聊博客,用五指和键盘张扬个性、宣泄情感,歌颂美好、鞭挞丑恶,穿过千山万水、崇山峻岭。在网络写字板上书写绘画,是意念的修炼,是美艳的享受,是和谐的营造,是潜能的开发,从而使人沉浸在五彩缤纷的文字与书画的网海中,焕发了青春和激情,当然会活得有滋有味,妙趣横生,也就不会去想轻生。

评分

正在读,好书,适合入门者

评分

不错的书,学习了

评分

比较适合初学者,但公式太多

评分

包装精美,内容挺不错的,买来学习用

评分

不错的,比较好用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