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总则
2 基本规定
3 原始资料整理
3.1 岩土试验资料统计计算
3.2 节理裂隙统计
3.3 结构面组合关系赤平投影分析
3.4 钻孔岩芯资料统计
3.5 水质分析资料整理
4 图件编制
4.1 一般规定
4.2 原始图件
4.3 区域地质图件
4.4 水文地质图件
4.5 水库地质图件
4.6 坝(闸)址及其他建筑物工程地质图件
4.7 引调水工程地质图件
4.8 堤防及河道整治工程地质图件
4.9 天然建筑材料图件
5 工程地质勘察报告编写
5.1 规划阶段工程地质勘察报告
5.2 项目建议书阶段工程地质勘察报告
5.3 可行性研究阶段工程地质勘察报告
5.4 初步设计阶段工程地质勘察报告
5.5 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地质勘察报告
附录A 地层年代、代号及图例
A.1 地层年代及代号
A.2 岩土花纹符号及代号
A.3 地质构造符号
A.4 地貌符号
A.5 物理地质现象符号及代号
A.6 水文地质代号、花纹
A.7 工程地质现象及工程地质勘察符号、代号
附录B 工程地质图图式
B.1 原始图件
B.2 区域地质及水文地质图件
B.3 水库工程地质图件
B.4 坝址工程地质图件
B.5 引调水工程地质图件
标准用词说明
条文说明
初次接触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行业标准: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资料整编规程 SL 567-2012 替代SDJ 19-78》这本书,我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它的“新”。“新”不仅体现在它取代了历史悠久的SDJ 19-78,更是体现在其内容与时俱进的程度。作为一名刚入行的地质勘察技术员,我对老规程 SDJ 19-78 只有一些模糊的印象,更多的是听前辈们提起。而 SL 567-2012,则像一张清晰的地图,为我指明了方向。我尤其关注的是其关于地质钻探成果的整理和表达方式。过去,我们可能更多的是依赖纸质图件和文字报告,信息传递和共享存在诸多不便。这本书则详细阐述了如何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将钻孔数据、岩土性质参数、地下水位信息等进行系统化、结构化地整理,并提出了一些关于数据可视化呈现的要求,比如三维钻孔柱状图、平面图等。这对我来说,是全新的知识领域,也让我看到了地质勘察工作未来的发展趋势,即更加智能化、信息化。它强调了数据的规范化和标准化,这将极大地提高我们工作中的协同效率,减少因信息不对称而产生的错误。
评分翻开《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行业标准: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资料整编规程 SL 567-2012 替代SDJ 19-78》,我脑海中浮现的是当年在野外地质调查时,如何将繁杂的地质现象记录下来,并整理成一份份图文并茂的报告。SDJ 19-78 承载了那个时代的印记。而 SL 567-2012,我看到了未来。我尤其对其中关于“工程地质评价”和“地质问题分析”部分的规定很感兴趣。它是否能够引导勘察单位,不仅仅是客观地描述地质情况,更能结合工程的特点,深入分析地质条件对工程安全、稳定和经济性的影响?比如,对于一些潜在的地质风险,如滑坡、塌岸、地下水涌入等,新规程是否要求在资料整编中,更加突出这些问题的识别、评价和对策建议?我希望它能更强调地质资料与工程实践的紧密结合,让勘察成果真正成为指导工程设计和施工的重要依据,而不是一份孤立的技术文件。
评分阅读《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行业标准: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资料整编规程 SL 567-2012 替代SDJ 19-78》一书,我首先被其严谨的结构和详尽的条文所吸引。作为一名在工程咨询公司工作多年的资料管理人员,我深知地质勘察资料的整编工作对于整个水利水电工程的生命周期至关重要。SDJ 19-78 在我职业生涯的早期就已是行业内的通行标准,其基础性作用不容忽视。然而,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特别是在信息技术和计算机应用领域的革新,原有的规程在某些方面已经显现出其局限性。SL 567-2012 的出现,正是对这些局限性的有力回应。我注意到,新规程在资料的数字化采集、存储、管理和共享方面有了非常明确的指导。它不仅仅是停留在表面的文件格式要求,更是深入到了数据本身的规范化处理。比如,对于岩土工程勘察的各类测试数据,新规程是如何要求进行统一编码、格式统一的,以及如何利用这些标准化数据构建数据库,为后续的工程分析和决策提供可靠支撑。这对于我这样的资料管理人员来说,意味着我们需要学习新的技术和方法,拥抱数字化转型,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工程项目。
评分拿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行业标准: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资料整编规程 SL 567-2012 替代SDJ 19-78》这本书,我的第一反应就是它所代表的“规范化”和“标准化”的意义。我是一名长期从事水利工程设计工作的工程师,深知一份高质量的地质勘察报告,是工程设计能否顺利进行的基础。SDJ 19-78 陪伴了我们许多年,它奠定了地质资料整理的基本框架。但是,随着勘察技术的进步和工程复杂性的增加,原有的规程在一些细节上可能难以完全满足现在的需求。SL 567-2012,我特别关注它在“地质钻孔资料”、“岩土物理力学性质测试资料”、“地下水位观测资料”等方面的具体要求。是否在这些数据的记录、整理、计算和表达上,有了更细致、更科学的规定?比如,对于一些关键的力学参数,新规程是如何要求进行统计分析和取值的?它是否能确保我们拿到手的勘察数据,具有更高的可信度和一致性,从而减少在设计过程中因为数据不准确而进行的反复修改?
评分作为一名在水利工程一线摸爬滚打了十多年的老工程师,拿到这本《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行业标准: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资料整编规程 SL 567-2012 替代SDJ 19-78》时,内心真是百感交集。 SDJ 19-78,那可是我们当年入行的“圣经”,陪着我们走过了多少个项目,多少个通宵达旦的夜晚。翻开新规程,一股熟悉又略带陌生的感觉扑面而来。 SL 567-2012,数字的变化,不仅仅是年份的更迭,更代表着技术的发展,理念的更新,以及对工程质量更高的要求。我仔细地对照着新旧规程,逐条逐款地阅读。我记得当年SDJ 19-78在资料整编方面,虽然基本框架清晰,但对于一些新兴的地质勘察技术,比如遥感、物探等在资料整理中的应用,以及数据处理和信息化的要求,相对来说就显得有些滞后了。而SL 567-2012,则在这方面有了显著的进步。它更加注重地质资料的时效性、准确性和可读性,对三维地质模型的构建、GIS技术的应用,以及数字化成果的输出都有了更为详尽的规定。这对于我们提升勘察工作的效率和质量,以及更好地服务于后续的设计、施工和管理,无疑是巨大的福音。
评分作为一名在某水利勘察院工作了十几年的资深地质工程师,我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行业标准: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资料整编规程 SL 567-2012 替代SDJ 19-78》这本书的出现,感到既欣慰又充满期待。SDJ 19-78,那是我们父辈、祖辈的地质勘察年代的记忆,它承载着那个时代的严谨和务实。而 SL 567-2012,则代表着我们这个时代对地质勘察资料整理提出的新课题和新要求。我尤其关注的是,在新规程中,对于“勘察成果报告”中的“地质构造分析”、“水文地质分析”、“工程地质分析”等章节,是否有更加精细化、系统化的要求。它是否能引导我们不仅仅停留在对地质现象的简单描述,而是能够更深入地揭示地质条件的内在规律,并将其与工程建设的需求紧密联系起来?比如,在岩溶发育地区,新规程是否会更强调对溶洞、裂隙的展布和规模的描述,以及对地下水运动规律的分析,从而为后续工程设计提供更可靠的依据?
评分拿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行业标准: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资料整编规程 SL 567-2012 替代SDJ 19-78》这本书,我从一个从事水利工程施工的现场管理者的角度,看到了其潜在的价值。SDJ 19-78 在我刚入行时,就是我们参考的重要文件,它教会了我如何理解和应用地质资料。但是,很多时候,现场遇到的地质情况远比图纸复杂,对勘察报告的要求也越来越高。SL 567-2012,我希望它能在“施工地质”方面有更多的侧重。比如,在资料整编时,是否会更清晰地标注出易发生塌方、涌水、滑坡的地段?是否对地质勘探点周围的岩体稳定性有更详细的评估?对于一些特殊的工程地质问题,例如冻土、软土、膨胀土等,新规程是否会给出更具体、更可操作的资料整理和表达方式,以便我们施工人员能更直观地理解,从而指导现场施工,避免不必要的返工和安全事故?
评分作为一名资深的水利行业政策研究者,我认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行业标准: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资料整编规程 SL 567-2012 替代SDJ 19-78》的发布,标志着我国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工作向着更加科学化、精细化、信息化迈出了坚实的一步。SDJ 19-78 作为一项经典的行业标准,在过去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然而,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对工程地质勘察的深度、精度以及成果的利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SL 567-2012 的出现,正是对这些新需求的积极回应。我注意到,新规程在数据的集成化、三维可视化、以及与其他工程信息的关联性方面,都有了显著的提升。这对于提升我国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水平、保障工程安全、延长工程寿命,都具有深远的意义。它不仅仅是一本技术规程,更是对行业未来发展方向的一种引领和推动。
评分作为一名长期从事水利工程建设管理的项目经理,我拿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行业标准: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资料整编规程 SL 567-2012 替代SDJ 19-78》这本书,首先关注的是它能否切实提升工程建设的效率和质量。SDJ 19-78 在当年是适用的,但随着项目规模的增大和技术的进步,一些在资料提交和审核环节遇到的问题,可能在新规程中得到了解决。我特别想知道,SL 567-2012 在资料的完整性、准确性和一致性方面,有没有更明确、更可操作的评价标准?比如,在工程地质勘察报告中,对一些关键参数的取值范围、论证过程,以及不确定性分析,新规程是否有更具体的指导意见?我曾经遇到过因为勘察资料前后矛盾,或者数据不完整,导致设计变更频繁,影响工期的经历。如果新规程能够通过规范化的资料整编,从源头上杜绝这些问题的发生,那对我们项目管理来说,将是极大的帮助。此外,它对资料的电子化存档和检索的要求,是否也更加便捷,能够让我们在需要时快速查阅和利用历史资料?
评分对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行业标准: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资料整编规程 SL 567-2012 替代SDJ 19-78》这本书,我从一个地质灾害监测研究者的角度来看,它带来的不仅仅是资料整理规范的更新,更是对地质信息深度挖掘和利用的引导。SDJ 19-78 那个年代,地质勘察的重点可能更多在于基础的地质现象描述和参数采集。而 SL 567-2012,则明显地展现出对地质信息集成化、智能化分析的关注。我特别感兴趣的是它在“地质成果报告”部分的要求。新规程是否更加强调了对地质单元的划分、地质构造的分析,以及它们与工程风险之间的关联性?在灾害监测方面,我们经常需要整合多年的地质勘察数据,结合实时监测信息,进行综合评价。如果SL 567-2012能够提供更精细、更规范化的地质空间信息,比如对软弱夹层、断层破碎带等关键地质体的三维表达,那将极大地便利我们进行区域性地质灾害风险评估和预警。它能否引导勘察单位在资料整编时,就考虑到未来信息融合的需求,为我们后续的研究提供更丰富的“原材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