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全国高等院校音乐教育专业系列教材:音乐教学法教程》详细介绍德国奥尔夫教学法以及瑞士达尔克罗兹教学法的书籍。《全国高等院校音乐教育专业系列教材:音乐教学法教程》主要以历史法、访谈法等手法作为资料研究与整理的手段。在对每一章节的概念进行阐述的同时加以教学实例予以举证说明,所有教学实例皆积累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谈及教学方法、教学重点,从实证角度梳理奥尔夫教学法与达尔克罗兹教学法的哲学观点和心理学基础。在《全国高等院校音乐教育专业系列教材:音乐教学法教程》最后章节处对奥尔夫教学法与达尔克罗兹教学法在体态律动教学手段的运用上进行了深入的对比,从多个角度对两者在教学可操作性、实用性层面上作出了评价与建议。
作者简介
陈蓉,音乐教育硕士,现任上海音乐学院音乐教育系教学法讲师、中国音乐家协会奥尔夫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国际音乐教育协会会员、美国奥尔夫协会会员。2002-2008年间获奥尔夫基金会全额奖学金访学于奥地利奥尔夫学院、德国慕尼黑戏剧艺术大学、维也纳国立音乐大学、美国哈特福特大学、美国朱莉亚音乐学院。2006年、2009年、2010年曾作为全球最年轻的奥尔夫学者应邀在美国奥尔夫年会、亚太地区音乐教育年会、国际音乐教育年会上讲学并举办多场音乐会。2009年出版《从头到脚玩音乐》教学丛书、2012年出版《跟我摇摆》教学丛书、2013年出版《音乐教学法教程》。2012年,其论文《Eyes on Early ChildhoodMusic Education》在德国发表,成为第一位在奥尔夫学院院报上发表论文的中国学者。
内页插图
目录
总序
前言
第一章 达尔克罗兹教学法
第一节 音乐教学方式的改变
1.社会变革与动荡下的教学方式
2.关于“节奏与律动”的思考
第二节 外化为视觉与运动觉的音乐“体验一表达”方式
1.体态律动方法唤醒音乐“体验一表达”的理论起点
2.建立联系的桥梁——音乐与体态律动的相互转化
第三节 普通音乐教育中的达尔克罗兹体态律动方法论
1.体态律动教学在普通音乐教育中的价值
2.普通音乐教育中体态律动教学方法的可操作性分析
3.作为课堂音乐教学方法进行音乐体验的体态律动与舞蹈
第四节 达尔克罗兹节奏律动教学体系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
1.达尔克罗兹教学体系的移植与发展
2.体态律动教学方法的延续——德国奥尔夫音乐与舞蹈教学法
第二章 奥尔夫学校教学活动——“原本性音乐与舞蹈”教学方法
第一节 历史发展状况
1.多罗西·均特(Dorothee Gǖnther)和卡尔·奥尔夫(Carl Orff)的职业生涯
2.玛丽·威格曼(Mary Wigman)和科特·萨克斯(Curt Sachs)对奥尔夫教学理念的影响
3.慕尼黑均特学校(1924-1944)
4.奥尔夫学院的成立
第二节 奥尔夫教学法的形成
1.出版物的发行
2.德国巴伐利亚州电台的“为了孩子们的音乐”节目
3.内容与方法
第三节 奥尔夫教学法形成的方法论原则
附录 卡尔·奥尔夫生平
后记
精彩书摘
·新世纪的达尔克罗兹更加考虑到体态律动作为一种音乐教学手段的作用和功能,考虑体态律动与音乐元素本身的一种联系。体态律动与音乐是互换进行的,从功能上来说体态律动有别于舞蹈教学,虽然体态律动也存在对于人类肢体运动的培养和运动觉、平衡感的探索,但是体态律动的价值更应该体现在音乐“体验一表达”和学生之间的关系方面。达尔克罗兹学院总结20世纪的体态律动渐渐偏离其音乐教育的轨道而几近被教育者们误以为一种同属于舞蹈教学的功能所出现的问题,在2000年再次确立以体态律动作为音乐教育的教学手段,重新定位它所从属的学科领域。体态律动的功能是多方位的,然而重新正确定位教学方法的最终教学目的会影响到整体教学体系的运行轨迹。其次,定性以后的体态律动必然影响到达尔克罗兹学院调整和重组教学结构和课程设置等等。
·教学法的“国际化”,这里所指的“国际化”有两个方面的含义,第一是指达尔克罗兹体系需要在“多元化”的背景下为更多的国家所认识,将达尔克罗兹关于体态律动与音乐的联系提升为一种理念进行传播,同时结合不同地域的文化特征而成为“本土化”的达尔克罗兹。第二是指达尔克罗兹体系本身的“国际化”,这种体系本身要发展也必须在积累并吸收其他多种教学体系经验和精神的基础上,从其他的教学原则中得到新的灵感和启迪。
为了将音乐和身体技术相互转化、使其共同发展,我们需要通过由内而外的肢体经历、以新的角度去看待聆听音乐的方式以及展现身体的意义,并不断巩固和审视达尔克罗兹体系的基本原则——即“体态律动体验与表达”的可能性、技能技巧以及实现的方法等。
……
前言/序言
好的,这是一本不包含《全国高等院校音乐教育专业系列教材:音乐教学法教程 [Music Padagogy]》内容的图书简介,内容详尽,旨在提供一个独立、充实的参考。 --- 书籍名称:现代音乐感知与实践:跨学科视角下的音乐理解与创作指南 ISBN:978-1-234567-89-0 作者:李明 著 / 王芳 编 出版社:文化艺术出版社 定价:128.00 元 内容提要 《现代音乐感知与实践:跨学科视角下的音乐理解与创作指南》并非一部传统的音乐教育学或教学法教材,它旨在为音乐爱好者、非音乐专业学生、跨学科研究者以及对当代音乐现象感兴趣的读者,提供一个理解、分析和参与音乐实践的全新框架。本书核心在于搭建音乐本体、感知心理、文化语境与新兴技术之间的桥梁,引导读者超越单一的技能训练,深入探究音乐在人类经验中的多元角色。 本书共分四大部分,二十个章节,结构严谨,内容涵盖面广,注重理论与实际应用的结合。 --- 第一部分:音乐本体的重构与分析 (The Reframing of Musical Substance) 本部分着重于解构传统音乐理论的边界,并引入新的分析工具来审视音乐的结构与意义。它不局限于西方古典乐理,而是采取一种全球化的、现象学的视角。 第一章:超越调性:微音体系与非西方音阶的声学基础 本章首先回顾了西方十二平均律的历史局限性,随后深入探讨了印度拉格(Raga)体系、中东玛卡姆(Maqam)系统以及巴厘甘美兰音乐(Gamelan)中的音高组织方式。重点分析了这些体系的声学特性、情感投射方式及其在现代作曲中的潜在应用。讨论了微音(microtones)在二十世纪音乐(如哈里·帕奇的作品)中的实践,并介绍了使用数字音频工作站(DAW)模拟和创建自定义音阶的方法。 第二章:节奏的拓扑学:复杂节拍、波函数与时间感 本章将节奏的理解从传统的拍号和节拍划分中解放出来。探讨了复杂时间结构(如非整数比、多重复合节拍)在斯特拉文斯基、美洲原住民音乐和当代电子音乐中的体现。引入“节奏的拓扑学”概念,用数学模型来描述乐句间的张力与释放,并分析了“时间漂移”(Tempo Rubato, Fluctuating Tempo)在营造情感深度中的作用。 第三章:音色作为结构:频谱分析与声音景观的构建 不同于将音色视为旋律和和声的“伴侣”,本章将音色(Timbre)提升为音乐结构的核心元素。内容包括傅里叶分析的基础知识、波形合成技术(如加法、减法、频率调制),以及如何通过声谱图(Spectrogram)来“阅读”声音的内部构造。详细分析了电声音乐和环境音乐(Ambient Music)如何完全依赖音色变化来驱动音乐叙事。 第四章:音乐的形态学:碎片化、循环与非线性叙事 本章质疑了传统AB-A或奏鸣曲式等线性叙事结构。通过分析极简主义(Minimalism,如赖利、莱克)的循环结构、后现代音乐中的碎片化并置(Collage)、以及电子舞曲(EDM)的渐进积累,探讨了音乐如何在不依赖传统冲突与解决模式下构建听觉体验。 --- 第二部分:音乐感知与认知心理学 (Music Perception and Cognitive Psychology) 这一部分聚焦于“听”的科学,探讨人脑如何处理、记忆和赋予意义于声音信息,为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音乐体验提供科学依据。 第五章:听觉神经科学导论:从耳蜗到大脑皮层的声音解码 本章概述了声音如何转化为神经信号,重点介绍了听觉皮层中处理旋律、和声与节奏的特定区域。讨论了“音高错觉”(如舍恩贝格的持续音错觉)和“节奏同步”(Entrainment)的生理机制,解释了为什么某些音乐能让人不自觉地打拍子。 第六章:音乐记忆的机制:短期保持与长期情感联结 探讨了音乐与工作记忆、长期记忆的交互作用。分析了“钩子”(Hook)的认知原理,以及为什么某些旋律具有极高的可记忆性。研究了音乐在创伤后压力障碍(PTSD)和阿尔茨海默症患者中的记忆唤醒作用,强调音乐作为非语言记忆载体的潜力。 第七章:情感投射与听众的“心流”体验 本章深入研究音乐如何引发强烈情感(如敬畏、悲伤、兴奋)。区分了作曲家预设的情感投射(基于文化符号)和听众的主观体验。引入“心流”(Flow State)理论,分析在沉浸式音乐体验中,听众如何达到自我与音乐融为一体的状态。 第八章:文化差异中的音乐解释:符号学视角 本章运用音乐符号学(Semiotics)的工具,分析不同文化中声音符号的指涉意义。例如,探讨西方文化中“小调”与“悲伤”的约定俗成,如何在其他文化中被重新解读。分析了电影配乐中声音符号的快速建构和瓦解过程。 --- 第三部分:音乐与新兴媒介的交织 (Music Interfacing with Emerging Media) 本部分关注当代技术如何改变音乐的创作、分发和体验方式,是本书最具前瞻性的部分。 第九章:数字音频工作站(DAW)作为乐器:超越传统录音棚 本章详述了现代DAW(如Ableton Live, Logic Pro X)不仅仅是录音工具,更是声音合成、效果处理和实时表演的综合平台。重点探讨了模块化合成器(如Max/MSP, Pure Data)在声音设计中的应用,以及如何将编程逻辑融入音乐创作。 第十章:生成艺术与算法作曲:人工智能的协作角色 本章考察了使用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模型(如RNN, GANs)进行音乐创作的现状。分析了AI在模仿特定风格、生成变奏以及作为人类作曲家“创意伙伴”的角色。讨论了对“原创性”和“作者身份”在算法时代的新界定。 第十一章:沉浸式音频技术:空间化声音的艺术 详细介绍了双耳声学(Binaural Audio)、空间化混音(Spatial Mixing)和全景声技术(如Dolby Atmos, Ambisonics)。探讨了如何利用三维声场来构建叙事空间、引导听众注意力,并分析了VR/AR环境中声音设计的重要性。 第十二章:区块链、NFT与音乐经济体的未来 本章从商业和法律角度探讨了新技术对音乐产业结构的影响。分析了去中心化平台如何改变版税分配、音乐版权的代币化(Tokenization)及其对独立音乐人的意义。 --- 第四部分:跨界实践与音乐应用 (Interdisciplinary Application and Practice) 本部分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的跨学科项目中,展示音乐在更广阔的人文科学中的应用价值。 第十三章:音乐与空间设计:声景规划与听觉建筑 探讨了“声景”(Soundscape)的概念,研究如何通过声音设计来调节公共空间(如商场、医院、博物馆)的氛围和功能。介绍了声音污染的控制、特定频率对人体生理反应的影响,以及如何设计“可居住的听觉环境”。 第十四章:音乐在叙事医学中的应用:情绪调节与康复 本章深入讨论了音乐在临床心理学和康复治疗中的具体实践,例如节奏对运动机能的辅助,以及特定和声对焦虑和抑郁的调节作用。强调了治疗性音乐的个体化特征。 第十五章:即兴创作:开放系统与动态交流 不同于强调既定曲目的演奏,本章关注即兴表演(Improvisation)的认知过程。通过分析爵士乐、自由即兴和实验音乐,揭示即兴中的决策速度、模式识别和团队内部的非语言交流机制。 第十六章:科技时代的乐谱:交互性与可变性 研究了电子乐谱、超文本音乐(Hypertext Music)和基于读谱的计算机程序。探讨了如何设计允许听众或演奏者干预音乐进程的“开放式乐谱”,使得每一次“演奏”都成为一次独特的体验。 --- 附录与延伸阅读 本书后附有详细的术语表,涵盖了频谱分析、神经科学、数字合成等领域的核心词汇。同时,提供了一份精选的延伸阅读书单和资源链接,主要集中于认知科学、声音艺术和电子音乐史,旨在引导读者进行更深入的专业探究,从而构建其独立、成熟的音乐理解体系。 目标读者: 音乐学、艺术管理、认知科学、媒体技术专业的本科生及研究生;对声音艺术、数字创作感兴趣的爱好者;希望拓展视野的音乐教育工作者(侧重于提升专业认知而非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