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全國高等院校音樂教育專業係列教材:音樂教學法教程》詳細介紹德國奧爾夫教學法以及瑞士達爾剋羅茲教學法的書籍。《全國高等院校音樂教育專業係列教材:音樂教學法教程》主要以曆史法、訪談法等手法作為資料研究與整理的手段。在對每一章節的概念進行闡述的同時加以教學實例予以舉證說明,所有教學實例皆積纍在教學實踐的基礎上談及教學方法、教學重點,從實證角度梳理奧爾夫教學法與達爾剋羅茲教學法的哲學觀點和心理學基礎。在《全國高等院校音樂教育專業係列教材:音樂教學法教程》最後章節處對奧爾夫教學法與達爾剋羅茲教學法在體態律動教學手段的運用上進行瞭深入的對比,從多個角度對兩者在教學可操作性、實用性層麵上作齣瞭評價與建議。
作者簡介
陳蓉,音樂教育碩士,現任上海音樂學院音樂教育係教學法講師、中國音樂傢協會奧爾夫專業委員會副秘書長、國際音樂教育協會會員、美國奧爾夫協會會員。2002-2008年間獲奧爾夫基金會全額奬學金訪學於奧地利奧爾夫學院、德國慕尼黑戲劇藝術大學、維也納國立音樂大學、美國哈特福特大學、美國硃莉亞音樂學院。2006年、2009年、2010年曾作為全球最年輕的奧爾夫學者應邀在美國奧爾夫年會、亞太地區音樂教育年會、國際音樂教育年會上講學並舉辦多場音樂會。2009年齣版《從頭到腳玩音樂》教學叢書、2012年齣版《跟我搖擺》教學叢書、2013年齣版《音樂教學法教程》。2012年,其論文《Eyes on Early ChildhoodMusic Education》在德國發錶,成為第一位在奧爾夫學院院報上發錶論文的中國學者。
內頁插圖
目錄
總序
前言
第一章 達爾剋羅茲教學法
第一節 音樂教學方式的改變
1.社會變革與動蕩下的教學方式
2.關於“節奏與律動”的思考
第二節 外化為視覺與運動覺的音樂“體驗一錶達”方式
1.體態律動方法喚醒音樂“體驗一錶達”的理論起點
2.建立聯係的橋梁——音樂與體態律動的相互轉化
第三節 普通音樂教育中的達爾剋羅茲體態律動方法論
1.體態律動教學在普通音樂教育中的價值
2.普通音樂教育中體態律動教學方法的可操作性分析
3.作為課堂音樂教學方法進行音樂體驗的體態律動與舞蹈
第四節 達爾剋羅茲節奏律動教學體係在世界範圍內的影響
1.達爾剋羅茲教學體係的移植與發展
2.體態律動教學方法的延續——德國奧爾夫音樂與舞蹈教學法
第二章 奧爾夫學校教學活動——“原本性音樂與舞蹈”教學方法
第一節 曆史發展狀況
1.多羅西·均特(Dorothee Gǖnther)和卡爾·奧爾夫(Carl Orff)的職業生涯
2.瑪麗·威格曼(Mary Wigman)和科特·薩剋斯(Curt Sachs)對奧爾夫教學理念的影響
3.慕尼黑均特學校(1924-1944)
4.奧爾夫學院的成立
第二節 奧爾夫教學法的形成
1.齣版物的發行
2.德國巴伐利亞州電颱的“為瞭孩子們的音樂”節目
3.內容與方法
第三節 奧爾夫教學法形成的方法論原則
附錄 卡爾·奧爾夫生平
後記
精彩書摘
·新世紀的達爾剋羅茲更加考慮到體態律動作為一種音樂教學手段的作用和功能,考慮體態律動與音樂元素本身的一種聯係。體態律動與音樂是互換進行的,從功能上來說體態律動有彆於舞蹈教學,雖然體態律動也存在對於人類肢體運動的培養和運動覺、平衡感的探索,但是體態律動的價值更應該體現在音樂“體驗一錶達”和學生之間的關係方麵。達爾剋羅茲學院總結20世紀的體態律動漸漸偏離其音樂教育的軌道而幾近被教育者們誤以為一種同屬於舞蹈教學的功能所齣現的問題,在2000年再次確立以體態律動作為音樂教育的教學手段,重新定位它所從屬的學科領域。體態律動的功能是多方位的,然而重新正確定位教學方法的最終教學目的會影響到整體教學體係的運行軌跡。其次,定性以後的體態律動必然影響到達爾剋羅茲學院調整和重組教學結構和課程設置等等。
·教學法的“國際化”,這裏所指的“國際化”有兩個方麵的含義,第一是指達爾剋羅茲體係需要在“多元化”的背景下為更多的國傢所認識,將達爾剋羅茲關於體態律動與音樂的聯係提升為一種理念進行傳播,同時結閤不同地域的文化特徵而成為“本土化”的達爾剋羅茲。第二是指達爾剋羅茲體係本身的“國際化”,這種體係本身要發展也必須在積纍並吸收其他多種教學體係經驗和精神的基礎上,從其他的教學原則中得到新的靈感和啓迪。
為瞭將音樂和身體技術相互轉化、使其共同發展,我們需要通過由內而外的肢體經曆、以新的角度去看待聆聽音樂的方式以及展現身體的意義,並不斷鞏固和審視達爾剋羅茲體係的基本原則——即“體態律動體驗與錶達”的可能性、技能技巧以及實現的方法等。
……
前言/序言
好的,這是一本不包含《全國高等院校音樂教育專業係列教材:音樂教學法教程 [Music Padagogy]》內容的圖書簡介,內容詳盡,旨在提供一個獨立、充實的參考。 --- 書籍名稱:現代音樂感知與實踐:跨學科視角下的音樂理解與創作指南 ISBN:978-1-234567-89-0 作者:李明 著 / 王芳 編 齣版社:文化藝術齣版社 定價:128.00 元 內容提要 《現代音樂感知與實踐:跨學科視角下的音樂理解與創作指南》並非一部傳統的音樂教育學或教學法教材,它旨在為音樂愛好者、非音樂專業學生、跨學科研究者以及對當代音樂現象感興趣的讀者,提供一個理解、分析和參與音樂實踐的全新框架。本書核心在於搭建音樂本體、感知心理、文化語境與新興技術之間的橋梁,引導讀者超越單一的技能訓練,深入探究音樂在人類經驗中的多元角色。 本書共分四大部分,二十個章節,結構嚴謹,內容涵蓋麵廣,注重理論與實際應用的結閤。 --- 第一部分:音樂本體的重構與分析 (The Reframing of Musical Substance) 本部分著重於解構傳統音樂理論的邊界,並引入新的分析工具來審視音樂的結構與意義。它不局限於西方古典樂理,而是采取一種全球化的、現象學的視角。 第一章:超越調性:微音體係與非西方音階的聲學基礎 本章首先迴顧瞭西方十二平均律的曆史局限性,隨後深入探討瞭印度拉格(Raga)體係、中東瑪卡姆(Maqam)係統以及巴厘甘美蘭音樂(Gamelan)中的音高組織方式。重點分析瞭這些體係的聲學特性、情感投射方式及其在現代作麯中的潛在應用。討論瞭微音(microtones)在二十世紀音樂(如哈裏·帕奇的作品)中的實踐,並介紹瞭使用數字音頻工作站(DAW)模擬和創建自定義音階的方法。 第二章:節奏的拓撲學:復雜節拍、波函數與時間感 本章將節奏的理解從傳統的拍號和節拍劃分中解放齣來。探討瞭復雜時間結構(如非整數比、多重復閤節拍)在斯特拉文斯基、美洲原住民音樂和當代電子音樂中的體現。引入“節奏的拓撲學”概念,用數學模型來描述樂句間的張力與釋放,並分析瞭“時間漂移”(Tempo Rubato, Fluctuating Tempo)在營造情感深度中的作用。 第三章:音色作為結構:頻譜分析與聲音景觀的構建 不同於將音色視為鏇律和和聲的“伴侶”,本章將音色(Timbre)提升為音樂結構的核心元素。內容包括傅裏葉分析的基礎知識、波形閤成技術(如加法、減法、頻率調製),以及如何通過聲譜圖(Spectrogram)來“閱讀”聲音的內部構造。詳細分析瞭電聲音樂和環境音樂(Ambient Music)如何完全依賴音色變化來驅動音樂敘事。 第四章:音樂的形態學:碎片化、循環與非綫性敘事 本章質疑瞭傳統AB-A或奏鳴麯式等綫性敘事結構。通過分析極簡主義(Minimalism,如賴利、萊剋)的循環結構、後現代音樂中的碎片化並置(Collage)、以及電子舞麯(EDM)的漸進積纍,探討瞭音樂如何在不依賴傳統衝突與解決模式下構建聽覺體驗。 --- 第二部分:音樂感知與認知心理學 (Music Perception and Cognitive Psychology) 這一部分聚焦於“聽”的科學,探討人腦如何處理、記憶和賦予意義於聲音信息,為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音樂體驗提供科學依據。 第五章:聽覺神經科學導論:從耳蝸到大腦皮層的聲音解碼 本章概述瞭聲音如何轉化為神經信號,重點介紹瞭聽覺皮層中處理鏇律、和聲與節奏的特定區域。討論瞭“音高錯覺”(如捨恩貝格的持續音錯覺)和“節奏同步”(Entrainment)的生理機製,解釋瞭為什麼某些音樂能讓人不自覺地打拍子。 第六章:音樂記憶的機製:短期保持與長期情感聯結 探討瞭音樂與工作記憶、長期記憶的交互作用。分析瞭“鈎子”(Hook)的認知原理,以及為什麼某些鏇律具有極高的可記憶性。研究瞭音樂在創傷後壓力障礙(PTSD)和阿爾茨海默癥患者中的記憶喚醒作用,強調音樂作為非語言記憶載體的潛力。 第七章:情感投射與聽眾的“心流”體驗 本章深入研究音樂如何引發強烈情感(如敬畏、悲傷、興奮)。區分瞭作麯傢預設的情感投射(基於文化符號)和聽眾的主觀體驗。引入“心流”(Flow State)理論,分析在沉浸式音樂體驗中,聽眾如何達到自我與音樂融為一體的狀態。 第八章:文化差異中的音樂解釋:符號學視角 本章運用音樂符號學(Semiotics)的工具,分析不同文化中聲音符號的指涉意義。例如,探討西方文化中“小調”與“悲傷”的約定俗成,如何在其他文化中被重新解讀。分析瞭電影配樂中聲音符號的快速建構和瓦解過程。 --- 第三部分:音樂與新興媒介的交織 (Music Interfacing with Emerging Media) 本部分關注當代技術如何改變音樂的創作、分發和體驗方式,是本書最具前瞻性的部分。 第九章:數字音頻工作站(DAW)作為樂器:超越傳統錄音棚 本章詳述瞭現代DAW(如Ableton Live, Logic Pro X)不僅僅是錄音工具,更是聲音閤成、效果處理和實時錶演的綜閤平颱。重點探討瞭模塊化閤成器(如Max/MSP, Pure Data)在聲音設計中的應用,以及如何將編程邏輯融入音樂創作。 第十章:生成藝術與算法作麯:人工智能的協作角色 本章考察瞭使用人工智能和機器學習模型(如RNN, GANs)進行音樂創作的現狀。分析瞭AI在模仿特定風格、生成變奏以及作為人類作麯傢“創意夥伴”的角色。討論瞭對“原創性”和“作者身份”在算法時代的新界定。 第十一章:沉浸式音頻技術:空間化聲音的藝術 詳細介紹瞭雙耳聲學(Binaural Audio)、空間化混音(Spatial Mixing)和全景聲技術(如Dolby Atmos, Ambisonics)。探討瞭如何利用三維聲場來構建敘事空間、引導聽眾注意力,並分析瞭VR/AR環境中聲音設計的重要性。 第十二章:區塊鏈、NFT與音樂經濟體的未來 本章從商業和法律角度探討瞭新技術對音樂産業結構的影響。分析瞭去中心化平颱如何改變版稅分配、音樂版權的代幣化(Tokenization)及其對獨立音樂人的意義。 --- 第四部分:跨界實踐與音樂應用 (Interdisciplinary Application and Practice) 本部分將理論知識應用於實際的跨學科項目中,展示音樂在更廣闊的人文科學中的應用價值。 第十三章:音樂與空間設計:聲景規劃與聽覺建築 探討瞭“聲景”(Soundscape)的概念,研究如何通過聲音設計來調節公共空間(如商場、醫院、博物館)的氛圍和功能。介紹瞭聲音汙染的控製、特定頻率對人體生理反應的影響,以及如何設計“可居住的聽覺環境”。 第十四章:音樂在敘事醫學中的應用:情緒調節與康復 本章深入討論瞭音樂在臨床心理學和康復治療中的具體實踐,例如節奏對運動機能的輔助,以及特定和聲對焦慮和抑鬱的調節作用。強調瞭治療性音樂的個體化特徵。 第十五章:即興創作:開放係統與動態交流 不同於強調既定麯目的演奏,本章關注即興錶演(Improvisation)的認知過程。通過分析爵士樂、自由即興和實驗音樂,揭示即興中的決策速度、模式識彆和團隊內部的非語言交流機製。 第十六章:科技時代的樂譜:交互性與可變性 研究瞭電子樂譜、超文本音樂(Hypertext Music)和基於讀譜的計算機程序。探討瞭如何設計允許聽眾或演奏者乾預音樂進程的“開放式樂譜”,使得每一次“演奏”都成為一次獨特的體驗。 --- 附錄與延伸閱讀 本書後附有詳細的術語錶,涵蓋瞭頻譜分析、神經科學、數字閤成等領域的核心詞匯。同時,提供瞭一份精選的延伸閱讀書單和資源鏈接,主要集中於認知科學、聲音藝術和電子音樂史,旨在引導讀者進行更深入的專業探究,從而構建其獨立、成熟的音樂理解體係。 目標讀者: 音樂學、藝術管理、認知科學、媒體技術專業的本科生及研究生;對聲音藝術、數字創作感興趣的愛好者;希望拓展視野的音樂教育工作者(側重於提升專業認知而非教學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