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邮华为HCNA认证详解与学习指南 HCNA网络技术学习指南 HCNA网络技术实验指南

包邮华为HCNA认证详解与学习指南 HCNA网络技术学习指南 HCNA网络技术实验指南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华为HCNA
  • HCNA认证
  • 网络技术
  • 网络工程师
  • 认证学习
  • 实验指南
  • 学习资料
  • 通信技术
  • 包邮
  • 教材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蓝墨水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电子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1303784
商品编码:11193236156

具体描述


华为HCNA认证详解与学习指南 HCNA网络技术学习指南 

HCNA网络技术实验指南

                                      三本

YL753 9787115458407 9787115386342 9787121303784



本书是通过华为网络技术职业认证HCNA(HCDA)-HNTD(考试代码为H12-211-CHS)的学习指南,旨在帮助广大读者全面掌握考试内容,顺利通过考试(大家无须讨论证书的重要性,因为它实在是太重要)。本书共18章,内容涉及但不限于网络基础、华为网络操作系统VRP操作、二层网络技术及其实现、三层网络技术及其实现、OSPF协议及其实现、广域网技术及其实现、NAT技术及其实现、IPv6网络及其实现等。网络技术是一门复杂的应用科学,为了使得广大工程师可以更加实际地应用和操作,每章都配备了小结用于简明扼要地说明重点,多个章节配备了案例分析练习题,使读者可以迅速和准确地通过华为HCNA认证的考试。本书不仅适合所有华为HCNA应试人员,同时也可以供需要全面了解IPv4、IPv6的网络管理人员以及网络工程开发人员参考。相信书中对协议细节的讲解和对网络实例的探讨会让读者获益匪浅。

图书目录

目 录 
第1章 华为数据通信认证指南和基础实验环境 1 
1.1 华为认证体系介绍 1 
1.2 使用eNSP搭建基础网络 2 
1.2.1 eNSP模拟器的基本设置方法 2 
1.2.2 使用eNSP搭建简单的端到端网络 7 
1.2.3 eNSP使用Wireshark捕获报文 12 
1.2.4 eNSP常见故障解决方案 13 
1.3 网络协议模型基础 13 
1.3.1 网络通信模型的意义 13 
1.3.2 OSI参考模型 14 
1.3.3 TCP/IP参考模型 18 
1.4 小结 19 
1.5 练习题 19 
第2章 网络类型、传输介质和VRP基础 21 
2.1 局域网和广域网的区别 21 
2.2 物理拓扑和逻辑拓扑 22 
2.3 传输介质和通信方式 23 
2.4 认识VRP系统 24 
2.4.1 什么是VRP 24 
2.4.2 VRP发展史 25 
2.5 VRP命令行基础 26 
2.5.1 命令行视图 27 
2.5.2 命令行功能和在线帮助 30 
2.6 登录和管理设备 32 
2.6.1 通过Console登录和管理设备 33 
2.6.2 通过Mini USB登录和管理设备 36 
2.6.3 通过Telnet登录设备 38 
2.7 VRP基本配置 40 
2.7.1 配置系统时钟 40 
2.7.2 配置标题消息 41 
2.7.3 命令行等级划分 42 
2.8 VRP文件系统 43 
2.8.1 VRP文件系统 43 
2.8.2 VRP文件系统基本命令操作 43 
2.8.3 配置文件管理 48 
2.8.4 配置文件重置 50 
2.8.5 指定系统启动配置文件 51 
2.8.6 存储设备管理 53 
2.9 VRP系统升级与管理 55 
2.9.1 理解产品和VRP版本命名方式 55 
2.9.2 FTP和TFTP的应用 59 
2.9.3 VRP系统升级 61 
2.9.4 指定下次启动系统 63 
2.9.5 ISSU特性介绍 63 
2.10 补丁文件激活和管理 69 
2.10.1 补丁(patch)分类 70 
2.10.2 上传并激活补丁 70 
2.10.3 指定下次启动补丁 71 
2.10.4 卸载补丁 72 
2.11 小结 72 
2.12 练习题 72 
第3章 以太网和交换机基础 74 
3.1 以太网介绍 74 
3.1.1 冲突域 76 
3.1.2 广播域 76 
3.1.3 CSMA/CD 77 
3.1.4 半双工和全双工 78 
3.1.5 自协商 79 
3.2 以太网帧结构 80 
3.2.1 MAC地址 80 
3.2.2 以太帧格式 81 
3.3 交换网络基础 85 
3.3.1 以太网交换机 85 
3.3.2 交换机3种转发行为 86 
3.3.3 交换机转发原理 87 
3.4 小结 89 
3.5 练习题 90 
第4章 STP生成树协议 91 
4.1 交换机环路问题分析 91 
4.2 STP的选举 93 
4.2.1 根桥选举 96 
4.2.2 根端口选举 96 
4.2.3 指定端口选举 99 
4.2.4 替代端口选举 100 
4.2.5 边缘端口 100 
4.2.6 STP端口角色及端口状态 101 
4.3 STP报文类型 102 
4.3.1 配置BPDU 102 
4.3.2 TCN BPDU 103 
4.3.3 STP收敛时间 106 
4.4 STP配置举例 108 
4.4.1 启用和禁用STP 108 
4.4.2 修改交换机STP模式 109 
4.4.3 修改端口开销、控制根端口和指定端口的选举 112 
4.4.4 配置边缘端口 117 
4.5 小结 117 
4.6 练习题 118 
第5章 VLAN虚拟局域网 119 
5.1 VLAN的作用 120 
5.2 VLAN帧格式(802.1Q) 122 
5.3 VLAN链路和端口类型 123 
5.3.1 Access端口 124 
5.3.2 Trunk端口 125 
5.3.3 Hybrid端口 126 
5.3.4 VLAN划分方法 127 
5.4 VLAN实验 130 
5.4.1 VLAN划分实验 130 
5.4.2 Access端口和Trunk端口综合实验 138 
5.4.3 Hybrid端口综合实验 143 
5.5 小结 149 
5.6 练习题 149 
第6章 IP基础 152 
6.1 IP报文介绍 152 
6.1.1 IP地址格式 154 
6.1.2 层次化的IP编址方案 155 
6.1.3 特殊地址 157 
6.1.4 私有IP地址 157 
6.1.5 子网划分 158 
6.2 ARP 166 
6.2.1 ARP工作原理 166 
6.2.2 ARP分类 166 
6.2.3 ARP报文格式 168 
6.3 小结 169 
6.4 练习题 169 
第7章 TCP与UDP 171 
7.1 TCP 171 
7.1.1 TCP协议特性 171 
7.1.2 TCP报文格式 171 
7.1.3 TCP会话的建立 173 
7.1.4 TCP会话的终止 175 
7.1.5 TCP的确认与重传 176 
7.1.6 TCP滑动窗口 178 
7.1.7 应用端口 180 
7.2 UDP 180 
7.2.1 UDP特性 180 
7.2.2 UDP报文格式 180 
7.3 小结 181 
7.4 练习题 181 
第8章 P路由基础 183 
8.1 P转发原理 183 
8.2 路由协议概述 184 
8.3 路由选路原则 188 
8.3.1 长匹配原则 188 
8.3.2 路由优先级 189 
8.3.3 路由开销 190 
8.4 静态路由 192 
8.4.1 静态路由配置 192 
8.4.2 默认静态路由配置 200 
8.5 小结 201 
8.6 练习题 202 
第9章 RIP 203 
9.1 RIP基本原理 203 
9.1.1 RIP报文格式 205 
9.1.2 RIPv1和RIPv2的区别 207 
9.1.3 RIP计时器 209 
9.1.4 RIP防环机制 211 
9.2 RIP的实现 213 
9.2.1 RIPv1案例 213 
9.2.2 RIPv2案例 217 
9.3 小结 227 
9.4 练习题 227 
第10章 OSPF 228 
10.1 OSPF基本原理 229 
10.1.1 OSPF和RIP的区别 229 
10.1.2 OSPF区域分层结构 231 
10.1.3 OSPF支持的网络类型 232 
10.1.4 OSPF报文类型 234 
10.1.5 链路状态与LSA 237 
10.1.6 OSPF邻居与邻接 238 
10.1.7 OSPF邻居状态机变迁 239 
10.1.8 DR与BDR选举 241 
10.2 单区域OSPF实现 242 
10.3 多区域OSPF 248 
10.4 小结 253 
第11章 VLAN间路由 254 
11.1 多臂路由实现VLAN间通信 254 
11.2 单臂路由实现VLAN间通信 259 
11.3 三层交换机实现VLAN间通信和现网应用 263 
11.4 小结 264 
11.5 练习题 264 
第12章 链路聚合 266 
12.1 链路聚合原理及适用场景 266 
12.2 链路聚合模式 268 
12.3 LACP基础 275 
12.4 二层链路聚合实现 278 
12.5 三层链路聚合实现 283 
12.6 小结 289 
12.7 练习题 290 
第13章 Smart Link和Monitor Link 291 
13.1 Smart Link概述 291 
13.1.1 Smart Link基本原理 291 
13.1.2 Smart Link负载分担 294 
13.1.3 Smart Link配置 295 
13.2 Monitor Link概述 304 
13.2.1 Monitor Link实现 305 
13.2.2 Monitor Link配置举例 305 
13.3 小结 313 
13.4 练习题 313 
第14章 NAT网络地址转发 314 
14.1 NAT基本工作原理 314 
14.2 NAT的实现 316 
14.2.1 静态NAT实现 317 
14.2.2 NAT服务器实现 321 
14.2.3 Easy IP实现 324 
第15章 广域网 326 
15.1 串行链路介绍 326 
15.2 HDLC 328 
15.2.1 HDLC介绍 328 
15.2.2 HDLC帧结构 329 
15.2.3 HDLC实现 330 
15.2.4 借用地址 332 
15.3 PPP 335 
15.3.1 PPP应用场景 335 
15.3.2 PPP组件 336 
15.3.3 PPP数据帧格式 336 
15.3.4 PPP PAP认证 339 
15.3.5 PPP CHAP认证 341 
15.4 PPPoE 346 
15.4.1 PPPoE应用场景 347 
15.4.2 PPPoE报文格式 348 
15.4.3 PPPoE会话建立过程 349 
15.4.4 PPPoE案例 351 
15.4.5 PPPoE的优化和调整 352 
15.5 小结 353 
15.6 练习题 354 
第16章 网络安全 355 
16.1 ACL访问控制列表 355 
16.1.1 ACL的工作原理和使用场景 355 
16.1.2 基本ACL和实验 357 
16.1.3 ACL和实验 367 
16.1.4 基于时间的ACL和实验 374 
16.2 AAA 377 
16.2.1 AAA基本概念 378 
16.2.2 AAA认证和授权 378 
16.2.3 AAA基本配置实验 379 
16.2.4 小结 384 
16.3 练习题 384 
第17章 IPv6和基础路由 386 
17.1 IPv6基础 387 
17.1.1 IPv6地址格式 387 
17.1.2 IPv6地址分类 388 
17.1.3 EUI-64计算IPv6地址 391 
17.1.4 IPv6基本报头 393 
17.1.5 IPv6扩展包头 394 
17.1.6 IPv6无状态自动配置实现 397 
17.1.7 IPv6地址冲突检测(DAD) 400 
17.2 IPv6路由基础(RIPng) 401 
17.2.1 RIPng基本原理 401 
17.2.2 RIPng实验 403 
17.2.3 RIPng的优化案例 407 
17.3 IPv6路由基础(OSPFv3) 410 
17.3.1 OSPFv3基础 410 
17.3.2 OSPFv3报文格式 412 
17.3.3 OSPFv3基本配置实验 415 
17.3.4 OSPFv3实例ID实验 419 
17.3.5 OSPFv3认证 422 
17.4 小结 423 
17.5 练习题 423 
第18章 HCNA企业网综合实战 424 
18.1 网络拓扑描述 424 
18.2 网络实施需求描述 425 
18.3 网络配置和实施 425 
18.3.1 配置BORDER接口PPPoE拨号连接 426 
18.3.2 配置单臂路由 426 
18.3.3 配置两台CORE交换机Eth-Trunk连接 428 
18.3.4 在交换机上创建VLAN并修改相连接口的模式 430 
18.3.5 配置交换机的生成树模式 437 
18.3.6 在BORDER路由器上配置DHCP服务 439 
18.3.7 配置NAT 443 
18.3.8 在BORDER设备上配置默认路由 444 
18.4 服务器相关配置和PPPoE服务器端配置 449 
附录A 术语 454 
附录B 部分练习题答案 458

商品基本信息,请以下列介绍为准
商品名称:   HCNA网络技术实验指南
作者:  无 著作 无 主编著    [主编]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编           
市场价:   69元        
ISBN号:   9787115343192
出版社:   人民邮电出版社
商品类型:   图书

 

  其他参考信息(以实物为准)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语种:中文
  出版时间:2014-05-01   版次:1   页数:422
  印刷时间:2014-05-01   印次:1   字数:631.00千字


  内容简介
          为帮助广大ict从业人员更好地学习信息和网络技术,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在2012年9月发布了业界首款免费的企业网络仿真软件平台ensp(enterprise network simulation platform)。软件平台推出至今,下载量已超过百万,迅速成为ict从业人员学习信息和网络技术的*选工具。随着学习的深入,越来越多的用户希望能看到与ensp配套的实验学习指南,从而更好地利用ensp学习信息和网络技术,并参加华为认证考试。
为此,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与泰克网络实验室(华为授权培训合作伙伴)联合编写了这本《hcna网络技术实验指南》。本书*大的特点是依据hcna的知识点,基于ensp搭建企业网络真实场景,并给出了大量的配置案例,将真实场景与配置实例紧密结合,使读者能够更快速、更直观、更深刻地掌握hcna所需的知识,提高操作技能,增强实战经验。《hcna网络技术实验指南》主要内容包括ensp使用说明、vrp基础操作、二层交换技术和三层路由技术等,特别适合于正在学习hcna或者想进一步提高对网络知识的理解及实际操作技能的读者。        


  目录
           第1章  eNSP及VRP基础操作
1.1 认识eNSP
1.2 熟悉VRP基本操作
1.3 熟悉常用的IP相关命令
1.4 配置通过Telnet登录系统
1.5 配置通过STelnet登录系统
1.6 配置通过FTP进行文件操作
第2章  交换机基础配置
2.1 交换机基础配置
2.2 理解ARP及ProxyARP
第3章  VLAN
3.1 VLAN基础配置及Access接口
3.2 配置Trunk接口
3.3 理解Hybrid接口的应用
3.4 利用单臂路由实现VLAN问路由
3.5 利用三层交换机实现VLAN问路由
第4章  生成树
4.1 STP配置和选路规则
4.2 配置STP定时器
4.3 RSTP基础配置
4.4 MSTP基础配置
第5章  其他交换技术
5.1 GVRP基础配置
5.2 SmartLink与MonitorLink
5.3 配置Eth-Trunk链路聚合
第6章  静态路由
6.1 静态路由及默认路由基本配置
6.2 浮动静态路由及负载均衡
第7章  RIP
7.1 RIP路由协议基本配置
7.2 配置RIPv2 的认证
7.3 RIP路由协议的汇总
7.4.配置RIP的版本兼容、定时器及协议优先级
7.5 配置RIP抑制接口及单播更新
7.6 RIP与不连续子网
7.7 RIP的水平分割及触发更新
7.8 配置RIP路由附加度量值
7.9 RIP的故障处理
7.10 RIP的路由引入
第8章  OSPF
8.1 OSPF单区域配置
8.2 OSPF多区域配置
8.3 配置OSPF的认证
8.4 OSPF被动接口配置
8.5 理解OSPFRouter-ID
8.6 OSPF的DR与BDR
8.7 OSPF开销值、协议优先级及计时器的修改
8.8 连接RIP与OSPF网络
8.9 使用RIP、OSPF发布默认路由
第9章  VRRP
9.1 VRRP基本配置
9.2 配置VRRP多备份组
9.3 配置VRRP的跟踪接口及认证
第10章  基础过滤工具
10.1 配置基本的访问控制列表
10.2 配置高级的访问控制列表
10.3 配置前缀列表
第11章  广域网
11.1 WAN接入配置
11.2 PPP的认证
11.3 帧中继基本配置
11.4 OSPF在帧中继网络中的配置
第12章  DHCP
12.1 配置基于接口地址池的DHCP
12.2 配置基于全局地址池的DHCP
12.3 配置DHCP中继
第13章  IPv6
13.1 IPv6 基础配置
13.2 RIPng基础配置
13.3 OSPFv3 基础配置
第14章  其他特性
14.1 实现eNSP与真实PC桥接
14.2 SNMP基础配置
14.3 GRE协议基础配置
14.4 配置NAT
附录  命令索引


基本信息

  • 作者:   
  • 丛书名:
  • 出版社:
  • ISBN:9787115386342
  • 上架时间:2015-5-12
  • 出版日期:2015 年5月
  • 开本:16开
  • 页码:319
  • 版次:1-1
  • 所属分类:  >  > 
     

内容简介



《HCNA网络技术学习指南》是一本华为HCNA认证的学习指导用书,旨在帮助读者学习并理解HCNA网络技术原理知识中的要点和难点,内容包括:网络通信基础知识简介、华为VRP操作系统简介、以太网的工作原理、STP协议、VLAN原理、IP基础知识、TCP与UDP、路由协议基础、RIP协议、OSPF协议、VLAN间的三层通信、链路聚技术、Smart Link与Monitor Link、DHCP、地址转换技术、PPP与PPPoE、网络安全与网络管理。
之前出版的《HCNA网络技术实验指南》一书是一本实验指导用书,其目的是帮助读者提升实际的动手操作能力。与之相应,《HCNA网络技术学习指南》的目的在于帮助读者对于原理性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希望读者朋友们能够结合使用这两本书,并从中获得双倍的学习效率和学习效果。 

作译者

涂文杰 
1998年加入华为,曾任南昌办事处客户经理、电信系统部主任;西班牙电信(Telefonica)拉美系统部部长;公司战略与Marketing体系运营部部长。2011年9月起任华为企业业务培训与认证部部长,构建了华为的培训与认证体系,在ICT领域拥有丰富的教育经验。 

目录

1 网络通信基础 1-1
1.1 通信与网络 1-2
1.1.1 什么是通信 1-2
1.1.2 快递与网络通信 1-3
1.1.3 一些常见的术语 1-6
1.1.4 练习题 1-6
1.2 OSI模型和TCP/IP模型 1-7
1.2.1 网络协议和标准机构 1-7
1.2.2 OSI参考模型 1-8
1.2.3 TCP/IP协议簇 1-11
1.2.4 练习题 1-13
1.3 网络类型 1-14
1.3.1 局域网和广域网 1-14
1.3.2 网络拓扑形态 1-16
1.3.3 练习题 1-17
1.4 传输介质及通信方式 1-18
1.4.1 传输介质 1-19
1.4.2 通信方式 1-23
1.4.3 练习题 1-25
2 VRP基础 2-1
2.1 VRP简介 2-1
2.1.1 什么是VRP? 2-1
2.1.2 VRP的演进 2-1
2.2 VRP命令行 2-2
2.2.1 命令行的基本概念 2-2
2.2.2 命令行的使用方法 2-5
2.3 登录设备 2-9
2.3.1 通过Console口登录设备 2-9
2.3.2 通过MiniUSB口登录设备 2-12
2.4 基本配置 2-18
2.4.1 配置设备名称 2-19
2.4.2 配置设备系统时钟 2-19
2.4.3 配置设备IP地址 2-19
2.4.4 用户界面配置 2-20
2.5 配置文件管理 2-23
2.5.1 基本概念 2-23
2.5.2 保存当前配置 2-24
2.5.3 设置下次启动的配置文件 2-25
2.6 通过Telnet登录设备 2-26
2.6.1 Telnet简介 2-26
2.6.2 Telnet登录设备 2-26
2.7 文件管理 2-27
2.7.1 基本概念 2-27
2.7.2 备份配置文件 2-27
2.7.3 传输文件 2-29
2.7.4 删除文件 2-31
2.7.5 设置系统启动文件 2-31
2.8 基础配置常用命令 2-32
2.9 练习题 2-34
3 以太网 3-1
3.1 以太网卡 3-1
3.1.1 计算机上的网卡 3-1
3.1.2 交换机上的网卡 3-2
3.1.3 练习题 3-4
3.2 以太网帧 3-5
3.2.1 MAC地址 3-5
3.2.2 以太帧的格式 3-6
3.2.3 练习题 3-8
3.3 以太网交换机 3-8
3.3.1 三种转发操作 3-9
3.3.2 交换机的工作原理 3-10
3.3.3 单交换机的数据转发示例 3-10
3.3.4 多交换机的数据转发示例 3-15
3.3.5 MAC地址表 3-20
3.3.6 练习题 3-21
3.4 ARP 3-22
3.4.1 ARP的基本原理 3-23
3.4.2 ARP的报文格式 3-24
3.4.3 练习题 3-25
4 STP协议 4-1
4.1 环路问题 4-1
4.2 STP树的生成 4-4
4.2.1 选举根桥 4-4
4.2.2 确定根端口 4-5
4.2.3 确定指定端口 4-7
4.2.4 阻塞备用端口 4-8
4.3 STP报文格式 4-8
4.3.1 Configuration BPDU 4-9
4.3.2 TCN BPDU 4-10
4.4 STP端口状态 4-11
4.5 STP的改进 4-13
4.6 STP配置示例 4-14
4.7 练习题 4-16
5 VLAN 5-1
5.1 VLAN的作用 5-1
5.2 VLAN的基本原理 5-3
5.3 802.1Q帧的格式 5-8
5.4 VLAN的类型 5-9
5.5 链路类型和端口类型 5-10
5.6 VLAN转发示例 5-13
5.7 VLAN配置示例 5-15
5.8 GVRP 5-17
5.8.1 VLAN属性的动态注册过程 5-18
5.8.2 VLAN属性的动态注销过程 5-19
5.9 GVRP配置示例 5-21
5.10 练习题 5-24
6 IP基础 6-1
6.1 有类编址 6-1
6.2 无类编址 6-4
6.3 子网掩码 6-6
6.4 特殊IP地址 6-7
6.5 IP转发原理 6-8
6.6 IP报文格式 6-13
6.7 练习题 6-15
7 TCP与UDP 7-1
7.1 无连接的通信与面向连接的通信 7-1
7.2 TCP 7-4
7.2.1 TCP会话的建立 7-4
7.2.2 TCP会话的终止 7-5
7.2.3 TCP段的格式 7-6
7.2.4 TCP的确认与重传机制 7-8
7.2.5 应用端口 7-10
7.3 UDP 7-11
7.4 练习题 7-12
8 路由协议基础 8-1
8.1 路由的概念 8-2
8.1.1 什么是路由? 8-2
8.1.2 路由信息的来源 8-3
8.1.3 路由的优先级 8-5
8.1.4 路由的开销 8-6
8.1.5 默认路由 8-8
8.1.6 计算机上的路由表与路由器上的路由表 8-8
8.1.7 静态路由配置示例 8-8
8.1.8 默认路由配置示例 8-10
8.1.9 练习题 8-11
8.2 RIP协议 8-12
8.2.1 路由协议概述 8-12
8.2.2 RIP协议的基本原理 8-13
8.2.3 RIP路由表的形成 8-14
8.2.4 RIP消息的格式 8-16
8.2.5 RIP-1与RIP-2 8-18
8.2.6 RIP定时器 8-21
8.2.7 RIP网络的路由环路问题 8-22
8.2.8 RIP基本配置示例 8-25
8.2.9 练习题 8-28
8.3 OSPF协议 8-29
8.3.1 OSPF的基本原理 8-29
8.3.2 OSPF与RIP的比较 8-30
8.3.3 OSPF的区域化结构 8-30
8.3.4 OSPF支持的网络类型 8-32
8.3.5 链路状态与LSA 8-32
8.3.6 OSPF报文的类型 8-34
8.3.7 单区域OSPF网络 8-35
8.3.8 多区域OSPF网络 8-37
8.3.9 邻居关系与邻接关系 8-37
8.3.10 DR与BDR 8-38
8.3.11 OSPF基本配置示例 8-40
8.3.12 练习题 8-44
9 VLAN间的三层通信 9-1
9.1 通过多臂路由器实现VLAN间的三层通信 9-1
9.2 通过单臂路由器实现VLAN间的三层通信 9-4
9.3 通过三层交换机实现VLAN间的三层通信 9-6
9.4 VLANIF接口配置示例 9-11
9.5 练习题 9-13
10 链路技术 10-1
10.1 链路聚合 10-1
10.1.1 链路聚合的基本概念 10-1
10.1.2 链路聚合技术的适用场景 10-3
10.1.3 链路聚合的基本原理 10-4
10.1.4 LACP 10-11
10.1.5 链路聚合配置示例 10-12
10.2 Smart Link 10-14
10.2.1 Smart Link的基本原理 10-14
10.2.2 Smart Link配置示例 10-20
10.3 Monitor Link 10-23
10.3.1 Monitor Link的基本原理 10-23
10.3.2 Monitor Link配置示例 10-25
10.4 练习题 10-27
11 DHCP及网络地址转换技术 11-1
11.1.1 DHCP的基本概念 11-1
11.1.2 DHCP的基本工作流程 11-2
11.1.3 DHCP中继代理 11-6
11.1.4 DHCP Server配置示例 11-7
11.1.5 DHCP中继代理配置示例 11-10
11.2 网络地址转换技术 11-12
11.2.1 网络地址转换技术的基本概念 11-12
11.2.2 静态NAT 11-14
11.2.3 动态NAT 11-15
11.2.4 NAPT 11-16
11.2.5 Easy IP 11-17
11.2.6 静态NAT配置示例 11-18

《云网融合:企业数字化转型的驱动力与实践》 在当今快速迭代的数字化时代,企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业务的敏捷性、数据的爆发式增长、以及对实时性、智能化的高度需求,都对传统IT基础设施提出了严峻的考验。云计算的弹性与灵活性,结合传统网络的稳定与可靠,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融合,形成一股强大的驱动力,重塑着企业的IT架构和业务模式——这就是云网融合。 本书并非对某一特定产品或认证的详尽解析,而是深入探讨云网融合这一核心理念,剖析其作为企业数字化转型关键驱动力的本质,并提供一套系统性的实践指导。我们将从宏观视角出发,揭示云网融合如何赋能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并在此基础上,深入到微观的技术层面,为企业构建、优化和管理云网融合基础设施提供可操作的方案。 第一部分:云网融合的战略高度与商业价值 在这一部分,我们将跳出技术细节,回归到企业战略层面,理解云网融合的深层意义。 数字化转型的浪潮与企业痛点: 分析当前企业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普遍遇到的瓶颈,例如数据孤岛、系统集成困难、 IT成本居高不下、响应速度滞后等。我们将探讨这些痛点如何制约了企业的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云网融合的演进逻辑: 追溯云和网各自的发展历程,以及它们从割裂走向融合的必然性。探讨从早期的“云连接”到“网随云动”,再到如今的“云网一体化”的演进过程,理解不同阶段的特征和优势。 云网融合的商业价值: 详细阐述云网融合为企业带来的具体商业价值,包括但不限于: 提升业务敏捷性: 如何通过灵活的资源调度和快速的网络部署,支撑业务的快速上线和迭代。 降低IT成本: 云计算的按需付费模式与网络资源的集约化利用,如何有效降低企业的Capex和Opex。 增强数据治理与安全: 如何在统一的云网架构下,实现数据的集中管理、安全审计和威胁防护。 驱动智能化应用: 云网融合为AI、大数据、物联网等新兴技术的落地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如何释放其潜能。 优化用户体验: 如何通过智能路由、低时延网络等技术,提升终端用户访问云服务的体验。 不同行业视角下的云网融合: 选取几个代表性行业,如金融、制造、零售、医疗等,分析云网融合在这些行业的具体应用场景和独特价值,展现其普适性和行业适应性。 第二部分:云网融合的技术基石与核心能力 在理解了云网融合的战略意义后,我们将深入到支撑其实现的各项关键技术和核心能力。 云计算的核心能力解析: 计算虚拟化与弹性伸缩: 深入探讨虚拟机、容器等技术,以及它们如何实现计算资源的按需分配和弹性扩展。 存储虚拟化与海量数据管理: 介绍不同类型的云存储(对象存储、块存储、文件存储),以及它们在海量数据处理和备份恢复方面的作用。 服务化与微服务架构: 探讨如何将复杂的业务拆解为一系列可独立部署和管理的微服务,以及这如何与云平台的敏捷性相契合。 大数据处理与分析平台: 介绍云平台提供的大数据处理框架(如Hadoop、Spark)和数据仓库服务,以及它们如何支撑企业的数据洞察。 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平台: 探讨云平台如何提供AI开发套件、模型训练和推理服务,赋能企业智能化转型。 网络技术在云网融合中的新使命: SDN(软件定义网络)与NFV(网络功能虚拟化): 详解SDN如何实现网络的集中控制和自动化管理,NFV如何将网络功能从专用硬件解耦,使其可以在通用服务器上运行,这两者如何成为云网融合的基石。 SD-WAN(软件定义广域网): 重点分析SD-WAN如何解决企业分支机构与云数据中心之间的连接难题,实现更智能、更可靠、更经济的广域网互联。 云连接技术: 介绍各种云连接方案,如专线接入、VPN、云路由等,以及它们如何实现企业本地网络与云环境的安全、高效连接。 网络虚拟化技术(如VLAN, VXLAN): 讲解这些技术如何在云环境中实现网络资源的隔离与隔离,以及如何支持多租户和灵活的网络拓扑。 网络自动化与智能化: 探讨如何利用API、编排工具、AI等技术,实现网络的自动化配置、监控和故障排除,以及智能化的流量调度和安全防护。 云与网的深度融合: 云网一体化架构: 探讨如何设计和构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云网一体化架构,实现计算、存储、网络资源的统一调度和管理。 服务链与流量编排: 讲解如何通过服务链技术,将不同的网络功能和云服务按照业务需求进行灵活组合和动态部署。 多云/混合云环境下的网络挑战与解决方案: 分析在跨越多个公有云和私有云的环境中,网络互联互通、安全策略统一、性能保障等方面的挑战,并提供相应的解决方案。 第三部分:云网融合的实践路径与落地策略 理论联系实际,本部分将聚焦于企业如何将云网融合的理念转化为可执行的行动。 企业云网融合的评估与规划: 现状评估: 如何评估企业现有的IT基础设施、业务需求、技术能力,以及对云网融合的接受程度。 目标设定: 明确企业希望通过云网融合达到的业务目标和技术目标。 路径规划: 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制定个性化的云网融合迁移和建设路线图,包括分阶段实施、试点项目等。 构建与优化云网融合基础设施: 选择合适的云平台: 公有云、私有云、混合云、多云策略的选择与权衡。 网络基础设施的演进: 如何升级现有的网络设备,引入SDN、SD-WAN等技术,构建面向云的敏捷网络。 安全策略的统一: 在云网融合的环境下,如何构建纵深防御体系,实现端到端的安全策略管理。 性能保障与优化: 如何通过流量管理、QoS策略、智能调度等手段,确保关键业务的网络性能。 运维与管理: 统一监控与可视化: 如何实现对云和网资源的统一监控、告警和性能分析,提升运维效率。 自动化运维: 利用自动化工具和脚本,实现日常运维任务的自动化,减少人工干预。 故障诊断与快速恢复: 建立高效的故障响应机制,利用智能化工具进行快速定位和恢复。 成本管理与优化: 如何持续监控和优化云资源和网络资源的使用成本。 人才培养与组织变革: 技能升级: 培养具备云计算、网络自动化、安全等综合技能的复合型IT人才。 组织结构调整: 推动IT部门从传统的“烟囱式”向“服务化”、“平台化”转型。 文化建设: 鼓励创新、协作和持续学习的文化氛围。 未来展望: AI驱动的云网融合: 探讨AI如何在云网融合的决策、运维、安全等各个环节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边缘计算与云网融合: 分析边缘计算与云网融合的结合,如何催生新的应用场景和商业模式。 下一代网络技术: 展望5G/6G、Wi-Fi 7等新型网络技术将如何进一步推动云网融合的深度发展。 结语: 《云网融合:企业数字化转型的驱动力与实践》将是一本面向企业决策者、IT架构师、网络工程师、系统管理员以及对企业数字化转型感兴趣的读者。本书力求以清晰的逻辑、深入浅出的讲解、丰富的案例,帮助读者全面理解云网融合的价值,掌握实现云网融合的关键技术,并指明企业在数字化转型道路上,如何通过构建强大的云网融合能力,实现业务的持续创新和增长。这本书,将是您在云网融合浪潮中,探索与实践的可靠指南。

用户评价

评分

第一眼看到这本书的封面,就被“包邮”两个字吸引了,感觉卖家很实在,让我这个囊中羞涩的学生党很开心。拿到书后,翻开目录,虽然我还没有深入学习,但仅仅是标题就感觉内容非常翔实。特别是“HCNA认证详解”这个部分,看起来会把整个认证考试的知识点都梳理得明明白白,这对于我这种初学者来说简直是福音。不用自己大海捞针去找资料,这本书就像一个打包好的“知识大礼包”,直接送到我面前。而且,它还细心地分成了“学习指南”和“实验指南”两部分,这让我觉得作者非常了解我们的学习痛点。学习理论知识的时候,可以看学习指南,把概念理解透彻;等到实操的时候,实验指南就能手把手地教我们怎么配置、怎么排错,感觉学习路径非常清晰,一步到位。我特别期待里面的实验部分,因为我一直觉得网络技术光靠看书理解是不够的,一定要动手去实践才能真正掌握。希望里面的实验案例能贴近实际工作场景,这样我学完之后,出去找实习或者工作,也能更有底气。这本书的排版也很舒服,字号大小适中,行距也比较合理,看起来不费眼睛,这一点也很重要,毕竟要长时间盯着看。总的来说,这本书给我的第一印象是“专业、全面、贴心”,非常适合像我一样准备考取HCNA认证的初学者。

评分

说实话,在决定考取HCNA之前,我翻阅过不少资料,但总觉得缺了点什么。有些书理论讲得很好,但一到动手操作就两眼一抹黑;有些书实验部分很详细,但理论基础却又讲得不够透彻。直到我遇到了《包邮华为HCNA认证详解与学习指南》,我才觉得找到了“组织”。这本书的“详解”部分,顾名思义,把HCNA认证的每一个考点都进行了深度剖析,不仅仅是告诉你“是什么”,更会告诉你“为什么是这样”,以及“如何应用”。这种深入的讲解,让我对网络技术的理解不再停留在表面,而是能够触及到其本质。我尤其欣赏它对一些容易混淆的概念,比如OSPF和RIP的区别,进行了细致的对比分析,让我能够清晰地辨别。而“学习指南”和“实验指南”的分离,也为我的学习提供了极大的灵活性。我可以先通过学习指南打牢理论基础,再通过实验指南来巩固和提升实践能力。书中的实验设计,不仅仅是简单的配置命令罗列,更注重场景的模拟和故障的排除,这对于我未来进入实际工作岗位非常有帮助。我曾尝试过一些在线课程,但总觉得缺乏系统性和条理性,而这本书就像一个完整的学习路线图,指引我一步步前进,让我觉得学习过程既充实又不迷茫。

评分

看到这本书的标题,《包邮华为HCNA认证详解与学习指南》,我的第一反应就是“ Enfin!”(终于!)。我一直想系统地学习华为的网络技术,为HCNA认证做准备,但一直没有找到一本让我眼前一亮的教材。这本书的名字就点出了它的核心价值:对HCNA认证的“详解”,以及“学习指南”和“实验指南”的结合。我特别喜欢它将内容分为“详解”部分,这让我能从更宏观的角度理解HCNA认证的整体框架和重要性,而不是仅仅停留在零散的知识点记忆上。“学习指南”部分,我期待它能够提供清晰、易懂的理论讲解,并且能根据HCNA的考试要求,将知识点系统地梳理出来,这样我就能更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实验指南”更是我学习这类技术必不可少的部分。我非常看重书中是否提供了足够多的、贴近实际操作的实验案例,并且操作步骤是否详细、清晰。我希望通过这些实验,能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操作能力,掌握网络设备的配置和故障排除技巧。这本书的“包邮”优惠,让我觉得物超所值,性价比很高。如果这本书能够做到内容详实、逻辑清晰、实践性强,那么它绝对会成为我备考HCNA的首选教材,并为我的学习之路奠定坚实的基础。

评分

这本书的出现,简直是为我量身定做的!我一直对华为的网络技术很感兴趣,但市面上相关的学习资料总是零散的,要么太理论化,要么实验性太强,很难找到一个平衡点。看到《HCNA网络技术学习指南》和《HCNA网络技术实验指南》这样一本包含双重内容的书,我简直激动得想拍大腿。这本书的结构设计非常巧妙,首先通过“学习指南”部分,系统地讲解了HCNA认证所需的各项网络基础知识,比如TCP/IP模型、路由交换原理、VLAN划分等等,每个知识点都解释得鞭辟入里,通俗易懂,避免了那些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堆砌。我特别喜欢它在解释复杂概念时,还会辅以图示和类比,这大大降低了我的学习门槛。然后,它又无缝衔接到了“实验指南”部分,这才是让我最兴奋的地方。这里的实验案例设计得非常贴合实际,从简单的基础配置到稍微复杂一些的网络组建,每一步都有详细的操作指导和截图,让我感觉就像有一个经验丰富的导师在我身边手把手地教学。我迫不及待地想跟着书里的步骤,在模拟器或者真实设备上敲下那些命令,亲身感受网络搭建的乐趣。这本书的“包邮”政策更是锦上添花,让我在学习的同时,还能省下一笔开销,简直太贴心了!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很吸引人,特别是“包邮”两个字,让我在众多选择中毫不犹豫地把它纳入囊中。拿到手后,我惊喜地发现,它远不止“包邮”这么简单。这本书将HCNA认证的内容分解成了“详解”、“学习指南”和“实验指南”三个维度,这种多角度的解析方式,极大地提升了学习的效率和深度。我一直认为,对于网络技术这类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理论学习和动手实践必须是相辅相成的。《HCNA网络技术学习指南》部分,系统地梳理了HCNA认证所需的各项知识点,讲解清晰,条理分明,每个章节都紧扣考试大纲,让我感觉学习目标非常明确。而《HCNA网络技术实验指南》则是我最看重的一部分,里面丰富的实验案例,从基础的设备配置到复杂的网络拓扑搭建,都提供了详细的操作步骤和清晰的图文说明。这对于我这种喜欢“动手派”的学习者来说,简直是量身定制。我不需要自己费力地去搜集和搭建实验环境,这本书就为我提供了一整套解决方案。更重要的是,它还包含了常见问题的排查和解决思路,这能帮助我在实践中快速成长,积累宝贵的经验。总的来说,这本书的内容涵盖面广,结构清晰,理论与实践结合得恰到好处,是我备考HCNA的理想伙伴。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