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中国社会文化史的理论与实践
  社会·文化与历史的思想交汇——中国现当代社会文化学术沙龙辑录(第一辑)
  民国社会教育研究
  首届中国近现代社会文化史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婚姻·家庭·性别研究(第二辑)                 
内容简介
     《婚姻·家庭·性别研究(第3辑)》是以婚姻·家庭·性别问题为研究重点的学术集刊,预计每年出一本。它的编辑出版有如下特征一是录用研究性学术论文;二是论文篇幅长短不限,可以收录长篇幅的学术论文,亦不弃短篇幅的学术论文;三是以发表20世纪婚姻·家庭·性别问题的学术论文为主,兼及其他历史时期。该集刊既可在推进中国社会文化史研究,特别是中国婚姻·家庭·性别研究方面做一些有益的工作,同时也可为今天和未来的生活提供借鉴和启发,鼓励人们去创造新的生活方式,因而也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内页插图
          目录
   婚恋观转变与基层行政——以1953年北京贯彻婚姻法运动月为中心
引子
一 宣传准备与典型试验
二 运动月阶段:家喻户晓、深人人心
三 发展生产与婚姻家庭的张力
四 在安定团结中重塑婚恋家庭观
五 建立在政权认同之上的基层行政网
六 结语
“姹紫嫣红”的回光返照——“美化服装”运动(1955—1957)初探
一 希求进步——革命时尚的兴起与泛滥
二 “怎样的服装才能与社会主义时代的新中国相称?”——“美化服装”运动话语的逻辑困境
三 “乍暖还寒时候,怎敌它晚来风急”——“美化”凋零为哪般?
结语:赶时髦还是随大溜——时尚与衣着的二重性
20世纪80年代中国婚姻伦理嬗变研究
引言
一 20世纪80年代中国婚姻伦理嬗变的时代背景
二 20世纪80年代中国婚姻伦理嬗变的时代特征
三 20世纪80年代中国婚姻伦理嬗变的价值审视
四 20世纪80年代中国婚姻伦理嬗变的道德启示
结语
女性服饰问题研究——以北京地区为例(1966~1976)
一 新中国成立初期北京地区的女性服饰
二 “文革”时期北京地区的女性服饰
三 社会文化原因探究
四 社会性别理论分析
结语
北京地区性伦理探索(1966-1976)
一 性伦理概说
二 “文革”时期性伦理的特征
三 “文革”时期性伦理特征的成因试析
四 “文革”性伦理反思的当代启示
北京婚姻文化嬗变研究(1966-1976)
一 绪论
二 “文革”时期北京地区的婚姻观与婚姻状况
三 “文革”时期北京地区的婚礼习俗
四 结语
新中国成立初期北京地区家庭关系与家庭教育研究(1949-1966)
绪论
上卷家庭关系研究
下卷家庭教育研究
结语
后记      
精彩书摘
     行为的发生,在一定程度上可能给社会带来许多后果,如未婚先孕现象的出现,性病艾滋病的传染,人工流产人数的增加,“第三者”的出现,这不仅破坏了他人的幸福婚姻生活,还扰乱了正常的婚姻秩序。20世纪80年代,是一个迷茫的时代,人们被性解放思潮冲昏了头脑,出现了比以往较多的婚前、婚外性行为,非婚同居的社会现象,而且还出现在大学生这个群体中,很有可能影响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和正常的学习。
  最后,性行为的畸形化违背了性道德的禁规原则。性道德的禁规原则又称性禁忌原则,即表现为对某些性关系的禁止和否定。性禁忌原则一般是指禁止结婚的血缘关系和禁止结婚的疾病两方面,其实性禁忌原则还禁止人们不合理的性欲望,加强性行为者对自身的道德控制和道德约束。我国古代社会就有“同姓不婚”的婚姻制度,20世纪80年代新出台的婚姻法明文规定禁止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结婚,以及禁止有身体疾病的人结婚,以上出现的情况比较少。但是,在80年代末期商品经济得到了发展,有些下海经商的暴发户,物质生活的优越性放任了他们的性欲望、性冲动,在外包养二奶过着重婚的生活。违反了社会主义一夫一妻的婚姻制度,践踏了爱情的专一性,是对夫妻另一方感情忠诚的背叛。
  第四,离婚行为的轻率化。一段婚姻是否应该结束,应当由婚姻的本质来决定。1980~1987年是中国的第三次离婚高潮期,在这期间“感情不和”成了离婚的主要理由。虽然,我国的婚姻法与婚姻道德保护、认可离婚自由,但并不意味着人们可以随意离婚,轻率地解除婚姻关系。这个时期,离婚理由呈现出多样化,不再是“文革”时期的“阶级立场不同”“划分界限”等理由,在多种多样的离婚理由中,有些人缺乏对真正的爱情认识与经营,扩大了离婚自由的限度,是轻率离婚行为的集中表现。
  首先,离婚行为的轻率化违背了婚姻道德的离婚自由原则。离婚自由是文明进步的表现。
  ……      
前言/序言
       
				 
				
				
					婚姻·家庭·性别研究(第3辑)图书简介  聚焦当代社会变迁中的核心议题,深度剖析婚姻、家庭与性别关系的复杂图景。  《婚姻·家庭·性别研究(第3辑)》是一部汇集了多位学界精英的最新研究成果的文集,旨在对当前社会结构转型期中,关于个体亲密关系、家庭形态演变以及性别角色重塑等关键议题进行系统而深入的考察与探讨。本辑内容紧扣时代脉搏,涵盖了宏观社会学理论、微观的个体经验叙事以及跨学科的实证分析,力求为读者提供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理解当代家庭与性别议题的知识平台。  ---   第一部分:现代婚姻形态的演变与挑战  本部分着重探讨在社会流动性增强、个体主义兴起的大背景下,传统婚姻模式所面临的结构性冲击与新的实践路径。  一、非婚化趋势与伴侣关系的重构:   “单身社会”的社会学解读: 本文系统分析了晚婚、不婚现象的社会驱动力,不仅关注经济因素(如住房压力、就业不稳),更深入剖析了文化观念(如对亲密关系风险的规避、自我实现的优先化)在促成这一趋势中的作用。研究通过对不同年龄层单身群体的深度访谈,揭示了“单身”作为一种主动选择的生活方式,如何挑战了以核心家庭为标准的传统社会规范。  “同居”与“试婚”的制度化模糊: 探讨了同居关系在法律、社会观念和家庭功能履行上的模糊地带。研究对比了不同文化背景下同居伴侣在资源共享、冲突解决及公共认可度上的差异,并讨论了这种新型伴侣关系对传统婚姻制度的潜在替代性或补充性影响。  离婚后的亲职合作与再组建家庭的适应性: 关注离异父母在子女抚养中的角色分配与合作模式。研究特别关注了“继亲家庭”(Stepfamily)的构建过程,分析了继亲关系中的权力动态、情感联结的建立难度,以及这种新型家庭结构对儿童长期发展的影响。  二、亲密关系中的权力、冲突与协商:   家务劳动分配的隐性权力结构: 采用时间日志和定性访谈相结合的方法,精确量化了已婚伴侣在可见劳动(如烹饪、清洁)和不可见劳动(如情感劳动、日程规划)上的付出差异。文章指出,尽管观念上强调平等,但结构性的性别分工惯性依然顽固存在,并探讨了如何通过有效的“协商机制”来校准这种不平衡。  数字时代的情感边界与“数字不忠”: 随着社交媒体和即时通讯工具的普及,亲密关系中的信任基础和情感边界受到新的考验。本部分探讨了“情感出轨”在网络环境下的定义、界限的模糊化,以及伴侣如何在新媒介环境下重建或瓦解信任体系的过程。  ---   第二部分:家庭功能的再定义与社会支持体系  本辑的第二部分将视角投向家庭作为社会基本单位,在面对人口结构变化(如老龄化、少子化)时,其功能如何被调整以及外部社会支持系统所扮演的角色。  一、家庭照料责任的社会化与代际支持:   “三明治一代”的照料困境: 深入分析了中年一代在同时承担赡养父母和抚育子女双重责任时所面临的心理压力、经济负担和时间稀缺问题。研究特别关注了不同社会阶层在此困境中的应对策略差异,并呼吁建立更具包容性的社区支持网络,如弹性工作制度和专业化的老年陪护服务。  儿童早期养育的“责任外溢”现象: 考察了托育服务、学前教育机构在承担传统家庭养育功能中的角色强化。研究评估了专业化托育机构在促进儿童早期发展方面的积极作用,同时也批判性地审视了过度依赖外部机构可能带来的亲子依恋关系疏离风险。  二、家庭结构多样化背景下的政策回应:   少子化背景下生育激励政策的效力评估: 基于跨国比较数据,本部分评估了现金补贴、育儿假制度等传统生育激励政策在促进生育率提升方面的实际效果。研究提出了将政策重点从“物质补偿”转向“结构性支持”(如住房保障、优质平价托育的普及)的必要性。  非传统家庭的法律地位与权益保障: 关注事实婚姻、同性伴侣家庭在继承权、医疗决策权、子女收养权等方面所面临的法律空白与制度性歧视。文章呼吁法律体系应加速适应社会现实,实现对所有形式的家庭单位的平等保护。  ---   第三部分:性别角色的流动性与身份政治  本部分集中探讨当代社会中性别身份的复杂性和流动性,以及性别规范如何渗透和重塑个体经验。  一、职场中的性别再生产与“玻璃天花板”的微观机制:   “母职惩罚”与“父职红利”的实证检验: 本文通过跟踪研究,量化了生育对女性职业生涯中断率、晋升速度和薪酬水平的负面影响,并对比了男性在成为父亲后获得的隐性职业优势。研究聚焦于企业文化、绩效评估标准等微观制度如何固化这些差异。  新一代男性气质的探索与困境: 关注年轻男性在传统“养家糊口”的男性范式与追求情感细腻、参与家庭事务的新型男性气质之间的张力。研究探讨了“有毒的男子气概”的解构过程,以及社会对表达脆弱性的男性的接纳程度。  二、性别流动性与能动性的空间:   跨性别身份的能动性与社会融入: 这是一个关注边缘群体的研究,深入访谈了跨性别群体在寻求性别表达自由、完成法律身份变更过程中所遭遇的制度性障碍、医疗困境以及人际关系的重塑。研究强调了社会环境的理解和接受对个体福祉的关键影响。  网络社群对性别认知的重塑: 分析了社交媒体和垂直兴趣社群(如针对特定性少数群体)如何成为传播新性别观念、提供情感支持和组织社会动员的重要场域,探讨了网络空间在挑战主流性别二元论中的积极作用及其潜在的“信息茧房”效应。  ---   总结  《婚姻·家庭·性别研究(第3辑)》以其跨学科的视野、扎实的实证基础和敏锐的理论洞察力,深刻地描绘了当代社会中亲密关系、家庭结构和性别认同经历的深刻变革。本书不仅是社会学、人类学、法学等相关领域学者的重要参考资料,更对政策制定者、社会工作者以及所有关注人类亲密生活未来走向的普通读者,提供了宝贵的理论工具和实践启示。它挑战既有观念,倡导对多元化生活形态的理解与尊重,致力于推动一个更加公平和包容的社会环境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