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历史不可戏说:孙权·半生明主》以时间顺序,对吴大帝孙权的人生历程进行了精彩讲述,着重讲述了他从年轻时代的英明贤达到暮年的刚愎昏庸的转变,并深入探索了其中的原因所在。写法通俗,引人入胜。
内容简介
他在父丧兄亡的危急时刻统领江东,联刘抗曹,败曹公于赤壁,独霸荆扬,破蜀主于夷陵。更懂得审时度势,在魏蜀之间纵横捭阖,占尽上风,终于成为这幕三国大戏中的一位主角。英风往事,令后人慨叹“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然而他在暮年却刚愎自用,宠爱后妃少子,疏远忠臣,终于一手种下东吴覆亡的种子。于是,自己也只能算得个“半生明主”。《历史不可戏说:孙权·半生明主》以翔实的史料,通俗的笔法活画出孙权这位有血有肉、有优点也缺点的历史人物形象,引人入胜。
作者简介
方北辰,曾任四川大学三国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在海内外出版《魏晋南朝江东世家大族述论》、《三国志注译》、《三国志全本今译注》等著作多种,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赴瑞典、韩国多所大学讲学。1991年被国家授予“作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称号。1993年被评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学者。2004年担任韩国教原出版集团韩文《三国志》大型系列图书首席指导专家。
目录
北京增订版自序
台北初版自序
一 军功世家
二 江东新主
三 三伐黄祖
四 赤壁雄风
五 孙刘联姻
六 淮南鏖兵
七 袭取荆州
八 建号称王
九 修好西邻
十 江东黄帝
一一 取辱辽东
一二 君臣生隙
一三 二子争宠
一四 英雄迟暮
一五 王气黯然
附录一 孙权生平大事年表
附录二 三国小百科·政体篇
精彩书摘
这一次西征,孙权志在必得,故事先在军事上作了周密的准备工作。他派出多批间谍人员,打探黄祖方面的军事情报,所以在出征之前,他对敌方状况已经了如指掌。黄祖两次失利之后,知道自己的水军弱于孙权,在长江之上难以与对方争一日之雄长,便把防务的重点放在陆地上。考虑到江夏郡郡治西陵的城墙矮小,又远离长江,作为陆地防御的中心很不适合,因此黄祖毅然把自己驻防之地从西陵移至沔口。沔口即现今湖北省武汉市汉水汇入长江之处,因汉水当时又称沔水而得名。它南临长江,傍依沔水,地势高峻,易守难攻。黄祖移驻沔口后,即加固城墙,广筑战垒。他见沔口城西地势较为平缓,来敌由此易于攻城,便在沔水入长江之水口处,设置了两只蒙冲大舰,以防敌人水军由此进入沔水后在城西登陆进攻。这蒙冲大舰船体高大,四周以优质厚木作成装甲,装甲板上开有射箭孔,舰上的五百弓箭手可同时发射强弩,真可谓水上堡垒。经过这一番布置,黄祖自以为沔口固若金汤。
孙权针对沔口布防的特点,拟订了一个声东击西、出奇制胜的进攻方案。他把出征军队分为前后二部。前部一万人由周瑜统领,属下先锋官两名:一名是前面已经提到的青年将军凌统,另一名是勇将董袭,此二人都以擅长水战而闻名全军。前部兵士多带鼓角旗帜,其主要任务是突入沔水,在沔口城西登陆后发起佯攻,尽量吸引城中守军的注意力。后部一万五千人则由孙权自任主帅,其任务是趁沔口守敌注意防备西面之机,从城东突袭沔口。登城先锋官也是两名:一名是熟悉敌军内部状况的降将甘宁,另一名是智勇兼备的青年军官吕蒙。吕蒙字子明,汝南富陂人氏,他是对孙权向外发展起过重大作用的人物,这在后文将要详述。甘宁投奔孙权后,即与吕蒙结为至交。孙权令二人为登城先锋,正是取其能相互密切配合。
布置妥当,孙权即率大军逶迤西上,径取沔口。不数日,前哨来报,沔口在望。孙权命全军在距沔口十里处抛锚落帆,立营安歇。次日,孙权大飨士卒,命令各营做好战斗准备。待到下午申时红日西斜之际,孙权见时机已到,便下令前部发起进攻。咚咚咚三通战鼓响,前军主将周瑜麾下的五百只战船,载着一万健儿直奔沔水而去。黄祖站在沔口城头,见敌军满江征帆云集城西,自信地一笑,随即令城内守军加强西面的防备。
周瑜的前部一接近沔水水口,那两只蒙冲大舰上就飞来一阵又一阵的箭雨,冲在最前面的船上兵士纷纷中箭落水。前部先锋官凌统和董袭大怒,二人耳语一阵,提刀各上一船。这两艘战船是事先准备好的冲锋舟,船体轻小,四周以生牛皮两层作为防箭外壳,内藏手持短刀的勇士三十名。二人上船之后,大吼一声,鼓棹如飞,驶向两艘蒙冲大舰之间的狭窄水道。大舰上的弓箭手迎着来船又是一阵猛射,但是那箭一触牛皮,便弹落水中。说时迟,那时快,两只冲锋舟一前一后闯过狭窄水道,分别靠近两艘蒙冲大舰的舰尾岸边。凌统在西,董袭在东。二人各率三十名快刀手上岸,直奔蒙冲大舰系在岸畔的缆索。一阵猛砍过后,十余条杯口粗的缆索全部被斩断。待到蒙冲大舰上的弓箭手醒悟过来,两舰已经漂下长江去了。
周瑜见沔水水口洞开,便指挥战船拥入沔水,停靠东岸。这时,正是夕阳西下时分,残照如血。上万健儿在沔口城西列队结阵,发动佯攻。黄祖见西面鼓角动地,旗帜蔽天,敌军蜂拥而至,心中暗叫一声:“不好!”连忙把城内大部分守军调到西门御敌。
在沔口东面长江上静候佳音的孙权,听说前部兵马已在城西接战,立即命令后部开始行动。先锋官甘宁与吕蒙得令后,趁着朦胧夜色,各率两千敢死队员悄悄接近了沔口东门。到得城下,搭起云梯,百余名健儿在吕蒙的指挥下首先登上城墙。经过一场白刃战,吕蒙率队占领城门,并且开门迎入自己的部队。黄祖部将陈就一听东门失守,急忙率军抵挡。他与吕蒙刚刚交手,就被甘宁一箭射中右肩,落下马来。吕蒙策马上前,一刀将其砍死。陈就部下千余人随即溃散。
正在西城坐镇指挥的黄祖,见东门火起,杀声震天,自知不妙。他长叹一声,带着儿子和几个贴身随从,悄悄上马来到北门,开门径向襄阳逃去。黄祖一走,部下万余守军在孙权大军的围攻之下,纷纷弃械投降。吕蒙从降卒口中得知黄祖逃往襄阳,马上点起二百名骑兵,去追赶黄祖。黎明时分,吕蒙一行在安陆县(今湖北云梦县)地界追上黄祖等人。黄祖见无路可走,遂举剑自刎而死。
这一场激战,以孙权大获全胜而告终。从地盘上说,孙权的统治范围已从长江下游扩展到了中游。从有生力量上说,孙权得到了江夏的居民数万人,还收纳了投降兵士近万名,实力明显增强。从个人名誉上说,孙权终于报了杀父之仇,可以吐气扬眉。但是,孙权还来不及自我陶醉一番,对他的另一场更为严峻的考验又开始了。
……
前言/序言
雄踞江东,三分天下:孙权一生传奇 在中国波澜壮阔的三国时代,群雄逐鹿,英雄辈出。在这场决定天下归属的宏大史诗中,有一位人物,他以其卓越的政治远见、军事才能和深厚的王者气魄,硬是在乱世中为家族和国家打下了一片基业,并最终与曹魏、蜀汉三分天下,延续了东吴的国祚长达五十二年,他就是孙权。 《历史不可戏说:孙权·半生明主》并非简单地罗列史实,而是试图深入剖析这位被历史长河冲刷、评价褒贬不一的雄主,他如何在父兄创业的基础上,以近乎奇迹般的毅力与智慧,稳固了江东根基,抵御了北方强敌,最终成就了三国鼎立的格局。本书将带领读者穿越时空,一同走进孙权波澜壮阔的一生,探究他从少年称孤到垂暮之年的心路历程,揭示其“半生明主”的真实含义。 一、少年承父兄之志,江东基业初定 孙权并非天生帝王,他的人生起点,是兄长孙策留下的一个初具规模但仍显脆弱的江东政权。孙坚战死,孙策横扫江东,奠定了孙氏在吴地的统治。然而,年仅十八岁的孙权,在兄长骤然离世后,便要面对强大的外部压力和内部潜在的动荡。此时的他,是稚嫩的,但也是敏锐的。 本书将细致描绘孙权如何在他兄长留下的班底中,展现出超越年龄的沉稳与担当。他并非如同项羽般拥有绝对的武力,也非刘备般能凭三寸不烂之舌赢得人心,但他却懂得如何整合资源,如何识人用人。周瑜、鲁肃、张昭等一众贤才,如何被他凝聚在麾下,成为他施展抱负的左膀右臂。在本书中,您将看到孙权如何凭借其超凡的政治手腕,平定内部的宵小之辈,稳固了江东的统治,让那些曾经觊觎江东的势力望而却步。 二、赤壁鏖兵,力挽狂澜 三国鼎立的局面,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一场决定性的战役——赤壁之战。彼时,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百万雄师南下,意图一举荡平江东。面对如此强大的敌人,东吴上下人心惶惶,主降派的声音此起彼伏。 《历史不可戏说:孙权·半生明主》将深刻剖析孙权在赤壁之战前后的决策过程。在巨大的压力下,他如何力排众议,坚定了抗曹的决心?他如何信任并充分发挥周瑜的军事才能?在本书中,您将看到孙权如何以其政治智慧,在关键时刻团结了江东的力量,并与刘备集团结成联盟,共同对抗曹操。这场战役的胜利,绝非偶然,它凝结着孙权的决断、谋略和勇气。本书将详细还原赤壁之战的战略部署、战术细节以及孙权在其中扮演的关键角色,让读者深刻理解这场战役对三国历史走向的决定性意义。 三、三分天下,稳固江东 赤壁之战后,天下三分的格局初现端倪。然而,这只是一个开始,孙权面临的挑战并未因此减少。他需要巩固来之不易的胜利果实,处理好与盟友刘备集团的关系,同时还要防范曹魏的持续侵扰。 本书将重点探讨孙权如何在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中,步步为营,稳固东吴的统治。他如何通过外交手段,在曹魏和蜀汉之间游刃有余,保持东吴的独立性?他如何发展经济,壮大军事实,让江东成为一个富饶而强大的国家?书中将展现孙权如何运用其卓越的政治智慧,在“联刘抗曹”、“分曹济刘”等复杂的战略选择中,始终将东吴的利益放在首位,一步步巩固了三国鼎立的局面,并将东吴的国祚延续了半个多世纪。 四、晚年迷思与王国维之问 孙权的一生,并非全然坦途。随着年岁渐长,特别是晚年,他也曾出现过一些失误和困惑。本书不会回避这些历史的阴影,而是试图从更宏观的角度去理解。 王国维在《观堂集》中曾评价孙权“非但有武略,亦甚有才略,所谓‘半生明主’者,盖谓其壮年之时,政治修明,臣下辑睦,能容纳贤才,故能抗敌成功,以定江东,三分天下。至晚年则渐昏庸,任用不当,以致国势日衰。”《历史不可戏说:孙权·半生明主》将深入探讨王国维先生的这一评价。我们将分析孙权晚年为何会逐渐走向“昏庸”,他所犯下的具体错误是什么?这些错误对东吴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本书将试图在还原历史真相的同时,展现一个更具深度和复杂性的孙权形象。我们不会简单地给孙权贴标签,而是尝试理解他作为一个历史人物,其行为和决策背后的动机与逻辑,以及他如何在中国古代的政治土壤中,经历从辉煌到衰落的转变。 五、孙权的王者之道:权谋、仁德与远见 《历史不可戏说:孙权·半生明主》旨在超越简单的历史叙述,深入挖掘孙权作为一位“半生明主”的核心特质。 卓越的权谋智慧: 孙权并非天生的军事天才,但他在政治权谋上的造诣,足以让他成为那个时代最杰出的政治家之一。他懂得如何驾驭朝堂,平衡各方势力,如何通过奖惩分明来激励臣下,又如何巧妙地处理与曹魏、蜀汉之间的复杂关系。本书将通过对一系列历史事件的细致解读,展现孙权在权力斗争中的高超手腕。 知人善任的胸怀: 孙权能够汇聚一批又一批的杰出人才,并让他们甘心为其效力,这与他知人善任、虚心纳谏的胸怀密不可分。无论是以周瑜的才干抵御曹操,还是以鲁肃的远见稳定联盟,抑或是以陆逊的军事才能奠定东吴的军事辉煌,孙权都展现了他非凡的用人眼光。本书将详细呈现孙权与这些名臣良将之间的互动,揭示他如何发掘、培养并充分发挥他们的才能。 长远的战略眼光: 在群雄并起的乱世中,能够准确判断天下大势,并制定出符合自身利益的长远战略,是孙权成功的关键。他深知江东地处偏安,难以与北方的曹魏正面抗衡,因此他选择了“守江东,观天下”的策略,并适时地与刘备结盟,最终实现了三国鼎立的格局,为东吴赢得了宝贵的生存空间。本书将分析孙权在不同历史阶段的战略调整,展现其作为战略家的深邃思考。 对“明主”的时代解读: 在那个群雄逐鹿的时代,“明主”的标准是什么?本书将通过对孙权的分析,来解读“明主”的内涵。这不仅仅是军事上的胜利,更是政治上的稳定、经济上的繁荣、文化上的发展以及对人才的吸纳和重用。孙权在“半生”之中,无疑达到了这一标准,本书将全面展现他在这几个方面的成就。 《历史不可戏说:孙权·半生明主》不仅是对孙权个人的传记,更是对三国时代政治、军事、文化和社会生活的一部生动写照。本书将以严谨的史料为基础,以人文关怀为视角,以生动的叙事手法,力求还原一个真实、立体、有血有肉的孙权。他并非完美的圣人,也非全然昏聩的暴君,而是一个在特定历史时期,凭借其过人的智慧和坚韧的意志,在中国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一笔的雄主。这本书,将带你走进孙权的世界,感受那个风云激荡的时代,并从中获得对历史、对权力、对人生的深刻启迪。